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涉及精神分析、特质、行为学习、认知、人本主义等多个方面。精神分析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源于Freud的经典理论,强调意识层次和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并探讨了人格发展动力和适应机制。新精神分析理论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框架。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如Allport的理论强调特质的真实性和引导行为的功能,Cattell则通过因素分析提出16PF,Eysenck强调基本人格维度的影响力。行为学习理论方面,Watson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都强调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及强化的重要性。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丰富体系,为我们理解个体差异和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视角。

人格心理学(完整)

人格心理学(完整)

人格心理学一、什么是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一)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源于沙可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催眠术)2.代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默瑞(主题统觉测验)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凯利(构念、建构)3.评价优点: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由此能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和观察缺点:(1)以特殊个体为研究对象,难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2)缺乏客观性,结果很难让别人重复和验证(二)相关研究1.涵义: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的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2.代表高尔顿(个体差异、测量和遗传)卡特尔(把人格单元或特质作类型划分)艾森克(通过对问卷项目的反应进行因素分析)3.评价优点:(1)容易操作,省时,短时间可获得大量数据(2)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减少人为性(3)可以研究一些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

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三)实验研究1.涵义:对变量作系统的操作以建立起因果关系2.代表冯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3.评价优点:实验取向在很多方面代表了科学思想,因果关系缺点:实验情境的局限性(避免不了人为性)人格元素之间纷繁关系研究上的局限(四)综合取向实例:1.A型行为模式临床发现-(结构访谈)问卷测量-实验验证启示:共同的科学目标,不同的研究途径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一、人格结构1、意识:可觉察的心理活动,只占很小的部分,弗洛伊德不予重视。

人格心理学基础知识

人格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1.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2.人格这个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首先是外在的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其次是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3人格在心理领域的定义分为:罗列式,综合性,层次性,适应性,区别性,本质性。

4,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5本书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6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7现在人格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以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解释》,和默里《人格探究》两书为标志。

8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人的所有层面,第一,人类本性的层面(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层面(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的差异),第三,个人唯一的层面(个体的唯一性)。

9,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描述(最基本),理解,预测,控制。

10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

确定一个理论的标准:内部一致性,包容性和广博性,简约性,实用性。

11,人格心理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

三种研究途径:临床途径,相关途径,实验途径。

人格测评是指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个人方面进行考察。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是将人性作为其核心12,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第二章1个案研究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

2测验资料分为:自我报告资料,观察者报告资料,实验资料,生活史资料。

荣格 八维 基础 假设-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荣格 八维 基础 假设-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荣格八维基础假设-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的引言部分,主要目的是对文章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阐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这里,我们将对荣格八维基础假设进行概述。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姓氏。

他对于人类心灵和意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提出了许多关于个人和集体心理的理论。

八维是荣格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了人类心灵的多个层面和维度。

本文将首先介绍荣格的基本理论,包括他对个体心理结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理论探索。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荣格八维假设的概念和内涵。

八维假设意味着人类心智具有八个维度,每个维度都代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意识层次。

这一理论的提出被广泛认为是对传统心理学模型的一种补充和拓展。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荣格八维基础假设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带来的理论启示和实际应用。

同时,我们还会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能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荣格心理学做出贡献。

总之,本文将深入探讨荣格八维基础假设这一重要理论,并就其影响和发展进行评价。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更全面地了解荣格的心理理论,以及八维假设对心灵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章的主题和目的:说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荣格八维基础假设,并对其进行评价,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荣格的理论。

2. 文章的主要分论点和论证顺序:说明文章将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将首先介绍荣格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心理学观点和对人的认知方式的独特见解,然后详细介绍八维假设,探讨其在荣格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

3. 文章的组织结构和章节安排:明确文章的大致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例如,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会概述全文内容,介绍荣格八维基础假设的背景和相关理论领域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荣格的基本理论和八维假设的介绍,包括其内涵和起源等方面;结论部分将对荣格八维基础假设进行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人格建构论

人格建构论

乔治.凯利人格理论述评作者 : zoumin摘要:该述评主要以乔治·凯利人格理论中的构念、基本假设、推论、构念与精神病理现象、心理治疗、对乔治·凯利人格理论的评价从六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凯利,个人建构,实质,治疗。

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论乔治·凯利(Gorge Kelly,1905—1966) ,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珀思(Perth)附近农村的宗教家庭,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瓦尔珊(Waltham)。

他的父亲是前长老会牧师,母亲曾当过学校教师。

他的早期教育是在一个复式教学班和在家接受父亲指教下完成的。

13 岁时被送到堪萨斯州威基塔(Wichita),在那里先后进入 4 所中学学习。

高中毕业后入威基塔的教友大学,3 年后转入位于密苏里州的派克学院,1926 年在此取得物理学与数学的学士学位。

这时他的兴趣也已经转向到社会问题上,这种转变或许是一部份是因为他经历了学院间的争辩。

因此毕业后放弃原本家人希望其专攻工程的理想,改而进堪萨斯大学主修教育社会学,他的硕士论文是关于堪萨斯市的劳工们在空暇时间的活动,他也完成在劳工关系与社会学方面的一些研究。

1928 年获硕士学位,次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苏格兰受丁堡大学工作一年,与汤(Godfrey Thomson)合作研究教育并萌发了对心理学的兴趣,在后者的指导下于1930 年完成了教育学士的学位,论文是讨论教学成功的预测。

同年返美后入衣阿华州立大学成为心理学的研究生,193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讨论说话与阅读残障的一般因子。

随后他应堪萨斯福特赫斯州立学院之聘担任教职,在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很多人因生活艰难陷入情绪困扰,凯利极愿帮助这些人以解决心理问题,但因未曾接受临床心理学训练,感到力不从心。

在此情况下,凯利从实际观察开始,力求从情绪困扰者的心理特征中寻求解决之道。

结果,其缺点竟然变成优点:缺乏临床心里训练,就没有传统心理治疗派系思想的限制,不囿于传统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反而有助于其人格理论的创新。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总而言之他的人性观就是始终相信人性本善,改变人类之善的是社会。
人格界定
•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力求自己得到最大 发展的心理倾向,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遗传 的内容。人不仅要实现其生物潜能,还要实现 其心理潜能。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 个性和价值观,所以要尊重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罗杰斯主张要建立 人与人之间正向的关怀和充分的尊重,使人的 个性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二)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具备的样子。理想自我 具有的品质是个体认为最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是生 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财产或者社会地位方面的内容 。认为给提的自我概念应当和理想自我接近,这样自己本 省的知觉和所希望的形象相符合,人们对自己就会感到满 意。还认为心理健康的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 近或相互符合的。
人格发展
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到他人的评价。在他的理论中,自我 是个格的核心部分,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个体生长和发展 目标,所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自我的形成和发 展,罗杰斯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关注的需要
自我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 的,它依赖于环境中的许多因素。一个人在与生活中的 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交往时,会逐 渐形成建立在周围人评价基础上的自我。积极关注的需 要就是指生活中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同情、尊敬、认可 、温暖等情感需求,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 求,这种需求非常强烈和迫切,以至于小孩子会为了这 种需求的满足而放弃某些其他的事情或者需要。
现象场
• 现象学强调个人的经验,认为人的世界就是经验的世 界,经验就是现象场,对个人而言现象场就是现实, 是一个人在某一刻的整个意识的范围。现象学认为每 个人对于周围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知觉,一个人的 所有行为反应都与他所经历过的和感受到的现象场有 关系。

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1.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人格概念,基本特征(深入记住)1)现代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37年,(美国)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的解释》、默瑞:《人格探究》2)人格的概念: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基本特征:(一)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人格的整体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二)稳定性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稳定性不排斥可塑性(三)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共同性(四)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不排除人格的自然性2.人格心理学定义,任务意义和研究对象。

1)定义: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研究对象:1人格2研究人的行为,探讨人性,个体差异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任务:1人格心理现象2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3找出人格心理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规律4使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意义1基础理论方面:建立人格理论来系统和连贯地回答有关人格的基本理论问题。

2实践应用方面: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及人格测量,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为各种社会实践服务(如:学校教育实践因材施教;在健康实践方面对心理问题,人格障碍进行咨询和矫正;在人事管理方面,评价,选拔和使用人才。

3.欧洲近代精神病学的历史(深入了解)(P23)1)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源头:人性直接的理论与方法上的来源: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一、心理测量学(西方科学史上最早发现心里个别差异问题的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天文学家。

)代表人物:高尔顿、卡特尔、比纳、费希纳二、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代表人物:皮奈尔、沙可、魏斯麦、弗洛伊德法国著名学者皮奈尔首先肯定精神异常时一种疾病,有其自然的病因,主张应该对精神病患者给予治疗。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以及人格的成因等,掌握运用人格的理论原理分析自己、他人的人格类型特征的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本章将教材“第十一章气质类型特征及其应用”和“第十二章性格及其培养”合并。

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气质(tenl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character)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stir-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第二节 人格理论一、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两类人格特质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另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s),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凯利人格理论

凯利人格理论

4. 个人建构理论没有说明个人构念形成的原因,他不 予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安全而,另有些人则冒危险 于结构变换;为什么不同躯体状态、物理经验的两个 人建构的构念十分不同? 另外个人建构理论几乎没有涉及人格的发展问题。 凯利认为,个人的构念系统是通过对事件的反复构建 而产生的,但他没有进一步说明何种事件会产生渗透 性的或非渗透性的构念,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婴儿期前 言语构念(preverbal construct)的发展。 最后,凯利的心理治疗技术也只能用于智力较高者 及有轻微心理障碍的人。
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
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 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 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 件A(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 是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 知和评价引起了信念B(Belief),最后 引发了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 (consequence)。ABC理论认为A只是C 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 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
接受包括要求被人喜欢接受包括要求被人喜欢被人爱等控制如要控制事物的变化要成为强控制如要控制事物的变确定基本的认知图式从特殊的事例中得出一般性规律注意口头禅注意口头禅挑出病人在交谈中所注意病人在交谈中的言外之意应用功能失调性态度表das应用步步紧逼应用步步紧逼downwardsarrow技术五盘诘功能失调性假设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是抑郁或焦虑病人的一种易患倾向一旦为某种严峻生活事件激易患倾向一旦为某种严峻生活事件激活即可派生出大量负性自动想法可派生出大量负性自动想法伴随出现抑郁或焦虑症状
五、对凯利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凯利理论有现象主义倾向,原因是他强调完整无缺 的主观经验; 凯利的理论也有人本主义倾向,因为它强调人的创 造性能力和对人类个体所持的乐观态度。并且它不强 调遗传与环境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 凯利的理论还有存在主义的倾向,因为它强调未来 而不强调过去,它假定人类对于自己的命运是自由选 择的。 该理论强调认知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重视 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的见解,受到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 的赞扬。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 他们的评价系统不是 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 而是为了得 到别人的赞许, 投射别人的态度。因为罗杰 斯相信人自身内部存在一股巨大的理解自 己并改变其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潜 能, 只要提供适宜的气氛, 这些潜能就能开 发出来。
二、自我实现倾向
当自我和自我概念发展时, 实现倾向的作用是使生物体的这 个新生部分实现, 罗杰斯把这个指为自我实现倾向。罗杰斯认为 , 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人类有机组织先天 地趋于保持自身, 并且努力提高。在罗杰斯看来,我们生来就是 要向着实现茁壮地成长的, 我们基本上是积极的、求上进的, 并 且当条件适合实现时, 并非每个人都会做出一模一样的事。如一 个人可能选择被紧密融合到家庭生活以及对孩子的培养上, 努力 提高他在此背景下的体验, 然而另一个人可能会非常投入到增强 他的专业能力以及发展有意义的非婚社会关系上。罗杰斯暗示 说, 没有必要去设想导致这些不同行为的不同动机, 只要断定一 种动机—实现倾向—并且继续研究导致实现出现的条件就足够 了, 不论这是否涉及特殊行为。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心理学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 在《卡尔罗杰斯文选》中, 罗杰斯说: 一个人看待他自己 的方式是预测将发生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因为伴随现实的 自我概念, 还有一种对外界现实和该个体认为他所处境况 的真实的感知。这个自我是个体经验的某些方面的自然衍 生物。新生的婴儿是一个有机组织, 其内在体验是一个相 对无差别的、构成其现实的感觉及领悟的总和。随着实现 倾向把婴儿推向感知潜能的维持及发展时, 与其他重要人 物的交互作用出现。当这种情形出现时, 婴儿的部分生理 体验变成了 自我或自我概念。某些感觉和领悟变得可区 分了, 如 I 、me 、myself 或者与之相关的概念。这就 是自我经验。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人格心理学”是我院心理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方法论,各主要流派的理论体系,人格专题研究以及人格教育问题。

本课程内容共有十五章,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本论,介绍各大理论学派的人格理论;第三部分是专论,介绍人格理论的具体运用。

各章节体系和主要知识点如下: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形成的历史、其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以及近几十年来人格心理学发展的状况。

二、知识点、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处以“*”为标志,下同)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一、人格的词源分析二、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定义:这种定义主要是列举出所有属于人格的东西。

它有助于确立人格的外延。

2、整合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3、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

4、适应性的定义:这种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特别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 四、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这一定义的解释:第一,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第二,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第三,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第四,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一、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内部关系从学科内部关系上看,人格心理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人格心理学可分为一般理论、方法论以及人格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体系。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

凯利人格理论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凯利对人性的假设是,人是科学家。

科学家的目的是去解释解释,努力对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

普通人如同科学家一样,科学家在探索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论;普通人在探索现实,建构自己的生活。

科学家在探索世界时,会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预测未来。

普通人和科学家的运作原则是一样的,他们不断地经历各种事情,形成自己看世界的观点,并用已有的经验去预测未来,控制事件,调控行为。

凯利将人视为科学家,引出了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

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来预测世界,促进人有所企求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人们不必束缚于童年或青少年的经验,人生发展的方向是朝向未来的,因为个体能够用预测对未来形成建构。

2、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地反应。

凯利相信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为,个体能够自由地形成建构去解释主客观世界,对现实形成理性的、独特的认知取向。

因此,人具有创造力,具有选择生命路径的能力。

人生的本质在于使人造就并再造就自己。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

人能自由地解释事件,但是同时被建构所局限。

4、在人格的独特和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人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人看世界的观点不同,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也就不同。

但是人也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相似的建构,表现出相似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概念对于凯利来说,人格的核心概念就是建构。

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进行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每一个建构就是一种观点、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它能对现实做出预测。

三、人格结构凯利的一个理论假设是: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人格的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的不同上。

在个体建构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亚建构。

不同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每种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焦点。

人格分析

人格分析

人格分析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理论观点:人性观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

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格界定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人格结构地形学模型: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潜意识的过程衍生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他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

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结构模型:晚期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一种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最早,他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在最后的分类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人格心理学简答论述

人格心理学简答论述

⼈格⼼理学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特质:决定个体⾏为的基本特性,是个性的有效组成因素,是测评个性的基本单位。

2、中⼼特质:⼀个⼈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个⼈⾏为的⽅⽅⾯⾯。

3、⾸要特质:它的概括性⽐⾸要特质低,是构成个性结构的主要成分。

它是由⼀些在某种程度上独⽴⽽⼜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

4、次要特质:个体的⼀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常近的⼈才知道。

5、超常⼉童三圆圈概念:美国⼼理学家兰祖利提出天才⼉童的⾼⽔平能⼒、责任⼼和创造⼒三者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的三圆圈概念。

第⼀个圆圈是超过⼀般⽔平的能⼒,既包括⼀般能⼒,也包括特殊能⼒;第⼆个圆圈是责任⼼有强烈的责任⼼和浓厚的兴趣,有⾃信⼼和毅⼒,⼒图完成任务;第三个圆圈是创造⼒,思维有逻辑性、灵活性和独⽴性,不保守,对新事物敏感、敢冒险、敢创新。

6、能⼒:能⼒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理特征。

7、成功智⼒:斯腾伯格三元智⼒理论中提出的,它包括分析性智⼒、创造性智⼒、实践性智⼒。

8、流体智⼒:以⽣理为基础的认知能⼒,是不依赖于⽂化和知识背景⽽对新事物学习的能⼒。

9、晶体智⼒:以学的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

10、才能:多种能⼒的完备结合。

11、离差智商:韦克斯勒根据智商呈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的事实,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看⼀个⼈的智⼒⾼低,实质上就是看这个⼈在同年龄组⼈的分数分布中所处的位置。

计算公式为:IQ=100+15[(x-x’)/z]其中IQ为离差智商,X为个⼈测验的得分,X’为团体的平均分数,Z 为标准差。

12、⽐率智商:1916年斯特恩最先提出⼼理商数的概念,⼜称⽐率智商。

推孟对此进⾏了改进,为去掉计算中的⼩数,将商数乘以100,其公式为:IQ=(MA/CA)*100%13、⾃我防御机制:⾃我⽤来应付本我和超我的压⼒的⼿段,⾃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时,焦虑将⽆意识地激活⼀系列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式来保护⾃我缓和或消除这种情绪上的不安和痛苦。

阿尔波特的人格论

阿尔波特的人格论

阿尔波特的人格论阿尔波特(1897~1967年)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

他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他强调了人格的个别特点,创立了人格特质论。

这种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以特质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由此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

阿尔波特把特质分为两种,一种为个人特质,是在某个具体人身上的特质;另一种为共同特质,是群体都具有的特质。

阿尔波特的特质是指能够代表人生"生活综?quot;的测验单元,可分为三种类型,并且认为三者在人身上是重叠交叉的。

第一种特质是枢纽特质,是一个人的一切行动都受其影响的特质,它渗透于这个人全部活动的所有方面;第二种是核心特质,是一个人具有一般意义的倾向,其渗透性差一些,但也有相当的概括性,是人格结构中的主要构成因素;第三种是次要特质,是不受人注目的一致性和一般性都较少的那些人格特质,其渗透性极小,与习惯和态度有关,情境性、突发性较强。

阿尔波特反对精神分析学的观点,认为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力组织。

他借用了古希腊的一句名言,"没有已成的,一切都在变成中",说明了他对人格不确定性的解释。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一)1 引言人格在心理学史上是唯一建立在几个不同的范式之上的领域。

目前西方人格心理学正处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不仅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依然活跃,而且产生了新的研究范式。

本文就该领域的新近动态做一概览与述评。

2 人格心理学经典范式的地位及新进展心理分析、特质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

近年来,这四种范式都已扩展了各自的领域。

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是新繁衍出的范式。

2. 1 心理分析在众多的反对声中,心理分析的范式已经由轮椅上的沉思进化为一个实证的研究领域,尽管各派人格理论家对人格的描述和解释存在很大区别,但都承认,意识外的想法对行为有重要作用。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心理学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 在《卡尔罗杰斯文选》中, 罗杰斯说: 一个人看待他自己 的方式是预测将发生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因为伴随现实的 自我概念, 还有一种对外界现实和该个体认为他所处境况 的真实的感知。这个自我是个体经验的某些方面的自然衍 生物。新生的婴儿是一个有机组织, 其内在体验是一个相 对无差别的、构成其现实的感觉及领悟的总和。随着实现 倾向把婴儿推向感知潜能的维持及发展时, 与其他重要人 物的交互作用出现。当这种情形出现时, 婴儿的部分生理 体验变成了 自我或自我概念。某些感觉和领悟变得可区 分了, 如 I 、me 、myself 或者与之相关的概念。这就 是自我经验。
在罗杰斯看来, 刚出生的婴儿,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是 不知道自己是惟一的独立实体的。当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影响他们时, 每个孩子才不断意识到有一 种他的东西。孩子开始说我想要, 我想,, 把那个东西给我, 这是我的 , 以及让我来做 , 这些自我意识刚开始时趋向于多 变, 而且孩子有时感到快乐, 有时感到不安全 , 有时 好斗 , 等等。罗杰斯认为人类有能力感知他们的全部体验, 但是这样 做要求开放和对体验的敏感性, 它可能会被重要人物( 如童年 时代的父母或成年时代的好友) 所鼓 励或不鼓励。如果这些 重要人物一直在接受一个人的所有内在体验, 那么此人的自我 概念很可能非常丰富。 按罗杰斯的观点, 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 础, 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包括具有我之 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 是个体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 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相关的意义, 它是个体看成我的那部 分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 人格不健全的人, 其自我概念与经 验是不一致的, 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理论的基本假设、人格结构模型以及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本假设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人的个体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直至成年。

- 人的个体发展受到内在的生物驱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 人的心理发展受到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影响。

2. 人格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组成人格的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分,包含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它主要受到生物驱力的影响,追求即时满足。

- 自我(ego)是人格结构的中介者,主要通过实际现实和道德准则来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决策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的道德部分,内化了个体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并产生内疚和罪恶感。

3. 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弗洛伊德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发展任务相关。

- 口腔期(出生至一岁):个体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或过度满足,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和过度进食。

- 肛门期(一岁至三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欲望。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严格的管教或过度宽松的管教,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控制和权力相关的问题,如顽固和强迫症。

- 阴茎期(三岁至六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发展出与父母的性别角色认同。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或冲突,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性别认同相关的问题,如性别焦虑和性别身份混乱。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理论结合了类型与特质的概念,提出了人格的维度理论,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的研究出发,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的维度: E 维度:内—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N维度: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P维度:精神质(psychoticism)。

E、N维度与古希腊盖伦的气质学说相吻合,以E维作X轴、N维作Y轴作一平面图,构成四个相限(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外向—情绪不稳定(胆汁质)外向—情绪稳定(多血质)内向—情绪稳定(粘液质)内向—情绪不稳定(抑郁质)。

气质学说理论认为胆汁质(choleric type):具有过多的黄胆汁,容易激怒。

多血质(sanguine type):具有过多的血液,充满活力和动力。

粘液质(phlegmatic type):具有过多的粘液,使人迟缓或懒惰。

抑郁质(melancholic type):具有过多的黑胆汁,通常表现为忧郁和悲哀。

各分量表的意义 E量表:测量性格的内、外倾向;N量表:测量情绪的稳定性;上两个量表均为双极量表,也就是说分数高与分数低都有意义,但两极之间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只有程度的区别。

如E量表分由低向高的变化,代表由内向转外向的一种程度上的变化:非常内向——内向——比较内向——内外向平衡——比较外向——外向——非常外向。

P量表:单极量表,即:只有P分高时才有意义,P分低被认为是正常。

L量表:原本为一个效度量表,测量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同时,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如:可测量社会纯朴性。

L分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成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性别:女性偏高;与民族有关等。

人格维度艾森克继承先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工作,通过对由实验、问卷与观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

他认为研究人格特质有时可能会含混,只有研究人格维度才能清楚。

他指出,维度乃是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

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

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

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摘要: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些问题是任何人格理论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表达了他们的核心思想,树立其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

这些问题就是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而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成为人格理论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人格理论基本问题基本设想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格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人格理论肩负着的主要任务是:(1)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对所有人来说,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以及相同程度如何?(2)人与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人们在社会上的个体差异有哪些主要的维度?(3)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即如何把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学习的、发展的和社会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对一个现实的人进行描述和解释?吉尔和齐格勒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九个基本问题及对其回答产生的九个基本假设如下:(1)自由意志—决定论。

其维度表现为一个人在指向和控制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内部的自由,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有的人格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自主的,他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脱环境对他的各种影响,这种人格理论居于自由意志设想的一端。

持这一观点的人格理论学派当属人本主义。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以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为代表,在现象学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一种生活哲学的形式出现,强调个人价值和经验独特性,把人视为一种自由的力量,认为人具有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他们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整体的人上,坚持人类本质的完善和完整。

有的人格理论者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生活、情绪活动和全部行为中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和偶然产生的,而是由已知的、未知的各种原因或力量所引起的,如无意识动机、外部刺激、早期经验、生理过程、文化影响等。

在这一端的主要是生物决定论的持有者,比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认为,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叫做心灵或灵魂,它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其适应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它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即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摘要: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些问题是任何人格理论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表达了他们的核心思想,树立其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

这些问题就是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而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成为人格理论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人格理论基本问题基本设想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格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人格理论肩负着的主要任务是:(1)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对所有人来说,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以及相同程度如何?(2)人与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人们在社会上的个体差异有哪些主要的维度?(3)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即如何把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学习的、发展的和社会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对一个现实的人进行描述和解释?吉尔和齐格勒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九个基本问题及对其回答产生的九个基本假设如下:(1)自由意志—决定论。

其维度表现为一个人在指向和控制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内部的自由,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有的人格理论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自主的,他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脱环境对他的各种影响,这种人格理论居于自由意志设想的一端。

持这一观点的人格理论学派当属人本主义。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以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为代表,在现象学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一种生活哲学的形式出现,强调个人价值和经验独特性,把人视为一种自由的力量,认为人具有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他们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整体的人上,坚持人类本质的完善和完整。

有的人格理论者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生活、情绪活动和全部行为中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和偶然产生的,而是由已知的、未知的各种原因或力量所引起的,如无意识动机、外部刺激、早期经验、生理过程、文化影响等。

在这一端的主要是生物决定论的持有者,比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认为,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叫做心灵或灵魂,它的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其适应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它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即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再比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类型或基本维度组成,即内倾—外倾(E)、神经质(N)和精神质(P)。

这三个基本的维度又有三个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的生物学基础、神经质的生物学基础和精神质的生物学基础。

(2)理性—非理性。

一个人可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他的理智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维度的理性这端,主张人主要是有理性的个体,能够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

比如凯利的个人构建理论,他认为,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及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以致导致变态的主要因素。

该理论强调认知在人格形成中和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个体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用“人是科学家”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人本来就是运动的组合体,所以无须去探究人类行为的本源。

在维度的非理性一端主张人主要是受非理性力量支配的。

像人格理论的精神动力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他提出以无意识为核心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

他主张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是指那些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在他看来,不存在任何自由意志的行为,有些行为表面上似乎出自我们的意识和自由意志,但实际上都是受无意识力量所驱使的,它们只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外部标志。

有意识的心理现象往往是虚假的、表面的和象征的,它们的真面目、真实原因和真正动机隐藏在无意识之中。

(3)整体说—原素说。

整体的设想是强调行为要从全体来研究,人只能是完整的实体,对机体越加分析,则越成为抽象的和不真实的人。

处于这一端的有格式塔学派的理论,这一学派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他们认为“整体不决定于部分,而部分决定于整体”。

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做出的。

原素的设想则认为要从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成分来逐个探讨,人格的科学研究必须从其组织的部分着手,必须掌握特殊的确切材料,必须以完全可验证的元素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有效揭示人格的本质与规律。

这一维度的主要代表学派是构造主义学派。

(4)素质论—环境论。

这一维度是说,人的基本特性有多少是由躯体或素质决定的,有多少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素质论者认为,人格是依赖或固定于人体素质而遗传下来的。

比如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气质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液体,而依据这四种不同的液体可以将人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粘液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

还有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他认为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欲望所组成的。

本我中所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力比多,人类的原始欲望均是受力比多的支配。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非理智的,它唯一的目标是追求快乐。

环境论者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由于学习是一种心理过程,环境通过它来塑造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行为是通过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斯金纳等人所创立发展的。

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而复杂的行为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

模仿论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5)主观性—客观性。

这一维度表现人是否存在个人的、主观世界的经验,它对行为具有多大的影响,或者对行为的影响是否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作用。

偏于主观性维度的人格理论认为,经验科学研究是心理学的首要任务。

在罗杰斯的人格学说中,自我概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认为,自我的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的、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整体。

罗杰斯认为人的内部世界比外部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更大。

偏于客观维度的人格理论主张,人格就是由这些外部客观因素对人的作用而形成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S和反应R。

斯金纳强调对行为进行严格的科学分析,人的行为和特点只不过是人类发展条件和个体生活条件都有联系的物质系统。

(6)前动性—反应性。

这一维度涉及产生行为的诱发性,即行为是由什么引起的?活动的真正原因应该到哪里去找?行为是内部活动本身,还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应?偏于前动的理论认为,一切行为根源在于人的内部而不在外部,人是主动地,并且是前动的,因为人有自己的目标、期望与理论。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地方向发展、成长、变化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独一无二的,且会引导人的所有行为。

偏于反应的理论认为,行为就是对外部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

人的内部并不产生活动,活动是对外部因素的反应。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工具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等都是行为主义的代表。

(7)稳态—异态。

这一维度主要涉及行为的动力(动机)。

一个人的行为动力是什么?是消除紧张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还是不断成长而自我实现?持稳态观点的心理学家探讨本能、内驱力的性质和不同类别,张力的动态状况,减低张力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人格)机制等。

道拉尔和米勒认为,人格的特点由学习而来,学习涉及强化与内驱力的相互关系。

强化可以降低内驱力原先的强度,从而消除张力,达到内部平衡,其后新的内驱力又使机体失去平衡,再由解除张力来恢复平衡。

持异态观点的心理学家则探讨自我实现的性质和发展过程、自我实现中动机的整合过程、面向未来的努力、自我实现的各种方式等。

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强调行为的其他动力,认为人是不断地成长向上的,他的生活不仅是为了降低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寻求新的刺激,追求变化,通过不断地打破平衡来求得发展。

(8)可知性—不可知性。

这一维度表现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否可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识,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能为人认识的东西?华生认为,通过系统地观察和实验,行为的原理和规律都是可以被揭示。

行为学派长期以来从事理论和实验工作,探究人格的规律,他们以严格的科学思考方法测试和验证这些规律。

人性的不可知论,如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改变的主观世界中生活,主观经验是他的中心品质。

人的经验是个人的、私有的、人的本性只有通过个体自身的主观经验才能被认识。

(9)可改变性—不可改变性。

几乎所有人格学说都重视人的生活历史或发展前景的重要性。

这里要说的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其人格是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一生中始终变化着,在人生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心理危机。

一个人如何应对、处理与度过危机,影响他在下一阶段人格发展的方向。

弗洛伊德则认为,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结构在婴儿阶段就基本定型了。

也许个人表面行为可以发生变化,但其内在的人格结构是不变的。

虽然以上九个维度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人格理论,但是,在我看来,人格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格理论可能出于以上维度中的某一端,但更可能的是出于多个不同的维度,或是两个维度的中间段,所以对于人格理论的基本设想应该更为辩证的去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