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整理学会偷懒_教师要学会“偷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偷懒_教师要学会“偷懒”

长期以来,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荣幸地被冠以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这神圣美好的赞誉,我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尤其是语文老师,似乎是集琐碎事情于一身,课前,需全方位备课,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课上,面面俱到,处处开花,惟恐学生不能掌握所学内容;课后口干舌燥,头晕目眩,但还得批改诸如配套练习册,作业本,日记本,作文?本……再加上评讲、个别辅导……每当夜深人静还得想着明天的课,感觉颈椎发麻、腰酸背痛实乃家常便饭。

做教师真的非得这么累才能做好吗?我且做且困惑着,是否能轻松着并高效着,达到双赢?

我们都知道魏书生老师,他任何作业都不批改,课也上得少,可是他的学生成绩怎一个“好”字了得,那是实践证明了的。我很佩服魏老师,真想向他学习,可每每如此和周围同事提及这样的话题时,有人便会说,全国有几个魏书生,他的成功之道是常人不可企及的,还有人说,他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是呀,我乃凡庸之人,不管怎样,我等只有不断的去忙碌着这未尽的“蜡烛”和“春蚕”的事业了。可我于心不甘,一直以来,作为语文教师我总觉得一定要学会“偷懒”。那么我是如何偷懒的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首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偷懒”,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他们动起来的触发点。问题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如:讲故事、对话、辩论、播放音乐等。比如我在教《小巷深处》时,我首先

播放了一曲腾格尔的《母亲》的音乐,让学生入情的听着,听完之后,问同学们记住了《母亲》中的哪些歌词,听完之后有何想法,铺垫了这种“母爱”情感的基调之后,再让他们全体起立,深沉而严肃的去默读《小巷深处》这样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从而引导他们进入到专心地自读阶段。读完后坐下,思考文中是通过那些具体描述表现盲目对养女的爱的。把具体描述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再划出来,这一问题是使学生进入自学自悟阶段,学生充分自学自悟之后,我再让中等学生来回答。同样,文中“我’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也是让学生自己在原文中去找答案,自己来说。目的是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辩论,一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文本,与作者对话,而这其中我则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这样的课堂可以让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洗礼,也可以让学生都动起来,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热闹场面。与其我们老师在那里口干舌燥地分析课文,还不如像这样放手让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直接对话。懒了老师,勤快了学生。

其次,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学会“偷懒”,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学期我从初三下来,教初一两个班语文,我每天让学生写一篇日记,刚开始时我天天批改,坚持不了几天我就“批(疲)”得困苦不堪,学生写日记的质量也并不佳。后来我“实行改革”,当然学生还是天天写,而我却不是天天“批(疲)”,只是一周批一次而且也不改,我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非常6+1”。我每周一上完两节课之后,就让课代表把日记收上来,再用两个小时给两个班学生的日记打分。分数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写满一页加50分;坚持一天一篇日记另奖励100分;每超额一篇奖励100分。另视日记质量高低加分(日记质量分包括:①卷

面书写10分,②无错别字病句10分,③段落层次是否清晰10分,④过渡是否自然10分,⑤开头结尾是否照应10分,⑥选材是否围绕中心10分,积分没有上限,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对待集体中的每个学生。累计得分为本周日记成绩。例如:一学生某周写了10页8篇日记,数量分可得500+100+100=700分,如果8篇日记的质量平均得分为50分,那么,质量分就是400分,他本周日记成绩就是1100分。每周统计每生得分总和,公布前二十名,给学生竞争的参照物。这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纵向的自我比较,通过努力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学生都想夺得最高分,横向的互相竞争也激起了大家爱写日记的热情。教师也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提出一个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一级级攀登。

我正尝试着在课堂上面批学生的作业。具体是这样做的: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是“优良中差”的前后桌四人,每次讲完新课之后,我都会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上练习课学生都知道我经常给他们讲的:“死的要学死,活的要学活”,所以做练习之前学生都会把“死”的知识记牢了,再把“活”的部分讨论好了、理解好了再去“练习”。而这种“练习”就是我跟学生说的闭卷考试,而且我要求一个组的学生闭卷考试的时间必须是统一的,这样便于考试前互相帮助,考试中又互相监督,而考试后,我每次都只看小组中上一轮考试最差的那个同学的练习题,而如果是考的一样,那我就看字写得差的那位同学的练习。谁最差谁就是组长,组长要负责批改其他三个组员的练习,这过程其实是在复习了三遍,如此不断的强化最弱的一名,我将这种做法称之为“组长轮流竞争上岗制”。课堂上我只要批改十几个人的练习题,如此一来,我就有的是时间给组长学生当面指出错题,我给

他组长讲了、改了之后他也知道怎么改组员的了,这种“轮流竞争上岗制”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紧张感,又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和老师批改课后作业的负担,还提高了学生作业的质量。这种一举多得的”偷懒”方式我还在不断的摸索,效果不错。去年就有一个学生,平常给我看的作业书写都很潦草,错题也多,可是到了实行“轮流上岗”时,他就把字写得特别的认真,因为他也很懒,他也不想改作业,从那以后我就越发坚持了这种“懒”。如此学生就只有勤奋学习的命了。

如此说来,“偷懒”还真是教育教学的一种高超的艺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境界,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

老师们,都来学一学“偷懒”吧,有了这样的“懒”,你将不再颈椎发麻、腰酸背痛,有了这样的“懒”你将能轻松着并高效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