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5年度)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c8c77e5aaf1ffc4fff47ac35.png)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44.3mm,折合降水总量为61010亿m3,比2004年增加7.2%,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0.3%。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40.5mm,比常年值偏多3.8%,比2004年增加10.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83.3mm,比常年值偏少1.4%,比2004年增加5.4%。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新疆、青海偏多20%以上,山东、河南、吉林、福建偏多20%~1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宁夏、内蒙古、北京偏少20%以上,贵州、河北、天津偏少20%~10%。
与2004年比较,福建、江苏、海南、广东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幅度在40%~30%之间,宁夏、天津、北京、贵州的减小幅度在20%~10%之间。
地表水资源量 200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82亿m3,折合径流深284.9mm,比2004年增加16.7%,比常年值偏多1.0%。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4.1%,比2004年增加34.9%;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6%,比2004年增加13.2%。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河南、吉林、青海、江苏偏多35%以上,福建、陕西、新疆、四川、辽宁偏多20%~1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偏少50%以上,山西、天津、宁夏、贵州偏少50%~20%,内蒙古、云南、黑龙江、重庆、湖北偏少20%~10%。
与2004年比较,有21个省(自治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江苏达176.6%,福建、海南、吉林在100%~70%之间;在地表水资源量减少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天津减少幅度达27.2%。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16ef54d9ce2f0066f53322eb.png)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
水资源量分析以反映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km2(包括黄河内流区4.2万km2,下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龙库以上16.5%龙库~兰11.5%兰~头19.2%龙~三24.0%头~龙15.4%三~花5.2%内流区5.3%花以下2.9%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2005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31.0mm ,折合降水总量3426.70亿m 3,比上年降水量增大2.2%;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多1.0%;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3.6%,总体上属平水年。
2005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5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2de459c7d5bbfd0a79567322.png)
湖北省2005年度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湖北省平均降水量1089.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024.8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7.7%,为偏枯年份。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903.58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10.2%;地下水资源量27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4.2%;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0.3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933.9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9.8%。
2005年,从外省、市流入我省境内的水量为686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增加7.4%;从省内流出省境的水量为7634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4.4%。
2005年,全省共统计了60座大型水库和236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278.40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9.92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53.38亿立方米。
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4%,地下水源占3.3%,其他水源占0.3%;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33%,工业用水占32.58%,农业用水占56.09%;生态用水(仅指城市环境用水)占0.03%。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为120.90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7.7%。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2.79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工业废水占75.6%,城镇生活污水占17.9%,第三产业废污水占6.5%,建筑业废污水占0.1%。
2005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23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38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3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325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72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46升/日。
2005年,对全省6262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2.4%,比2004年减少2个百分点;全年共评价了进出我省河流的12个省界断面水质,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数为7个,占58.3%。
对16个湖泊和23 座水库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和水库分别为6个和22 座。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5](https://img.taocdn.com/s3/m/c7894002ba1aa8114431d96e.png)
河流水质根据1300条河流3200多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对14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Ⅰ类水河长占5.1%,Ⅱ类水河长占28.7%,Ⅲ类水河长占27.1%,Ⅳ类水河长占11.8%,Ⅴ类水河长占6.0%,劣Ⅴ类水河长占21.3%。
与2004年比较,全国水质总体状况变化不大。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西北诸河、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5个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7%~66%;海河、黄河、松花江、辽河和淮河5个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40%~31%。
省界水体水质对全国237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33.3%,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34.2%。
总体来看,省界水体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松花江区、珠江区和长江区(未含太湖流域),辽河区、太湖流域、淮河区和海河区的省界断面水质较差。
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总磷等。
湖泊水质在评价的48个湖泊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有17个,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的有19个,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湖泊有12个。
对47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4个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32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太湖:若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6.7%、16.3%和77.0%。
若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Ⅲ类水面积占6.7%,IV类水面积占85.1%,劣Ⅴ类水面积占8.2%。
全湖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滇池:湖体水质为劣Ⅴ类,全湖处于富营养状态。
巢湖:东半湖巢湖市第一水厂湖区水质为Ⅳ类,中庙湖区水质为Ⅴ类,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全湖总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评价的320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25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79.7%;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6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20.3%,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21座。
2005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
![2005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a4be653083c4bb4cf7ecd111.png)
2005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661.1毫米,较常年略偏多,但年内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梅雨期18天(常年26天),全省平均梅雨量112.8毫米,比常年同期均值偏少54.2%。
全年影响我省的台风有5个,其中登陆台风两个,浙南和浙东沿海台汛期降水量明显偏多,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2005年全省总水资源量为1014.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99.36亿立方米。
产水系数0.59,产水模数97.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2175立方米。
全省157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80.1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6.79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温瑞平原的永强比去年扩大13.1平方公里,杭嘉湖平原嘉兴市区减少41.3平方公里,平湖城关则较上年增大187平方公里。
全省总供水量为209.9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02.79亿立方米,占96.6%。
全省总用水量为209.91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年用水量94.29亿立方米,占44.9%,农田亩均灌溉年用水量414立方米。
城乡居民人均年生活用水量44.5立方米(注:城镇公共用水和农村牲畜用水不计入生活用水量中),全省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为20.7%。
全省总耗水量115.66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55.1%。
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69.01亿立方米,占59.7%。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3.6亿吨,火电厂冷却水排放量为5.13亿吨。
2005年全省江河水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城市内河、平原水网和各大水系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较重,污染类型仍以有机污染为主。
全省各水库的水质较好,主要湖泊水体呈富营养~中营养状态。
二、降水量㈠分区降水量2005年,全省降水量为1661.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723.99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3.6%,比2004年偏多18.8%。
2005年全省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2004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全省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2003年及多年平均比较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鄱阳湖水系太湖水系钱塘江浙东诸河浙南诸河闽东诸河闽江全省降水量(毫米)500.01000.01500.02000.02500.0降水量(毫米)全省行政分区年降水量表与2003年及多年平均比较2005年全省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2004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㈡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降水量地域分布不均,年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2005水情年报
![2005水情年报](https://img.taocdn.com/s3/m/6a2be3fc9e31433239689360.png)
一、概述2005年,我市的降雨量要大于多年平均水平,全市面平均雨量为1644毫米,比多年平均1517毫米(1956~2000年)偏多127毫米(约8%),单就降雨量分析属平水年份。
从降雨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呈现山区高,城区、东北部平原沿海偏低的特点,特别是鄞奉平原、慈溪北部沿海偏低,而余姚四明山区、宁海西部山区以及象山港两侧丘陵地带偏多,最大年降雨量为宁海西部山区的马岙雨量站(2368毫米),最小年降雨量为慈溪北部沿海的庵东雨量站(1123毫米)。
2005年我市梅雨期的特点是:梅雨期偏短,梅雨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梅雨期间的梅雨特征极不明显。
我市于6月10日入梅(常年为6月14日),6月23日出梅(常年为7月8日),历时13天(常年24天),全市梅雨期面平均雨量仅为42毫米左右,不足常年梅雨量的20%。
梅雨期的降水以过程性天气影响为主,少了常年连续阴雨绵绵的感觉。
2005年台汛期中,由于副热带高压较强,多次控制我市上空,使我市今年的高温天气仍比常年偏长,7月上旬有局部短时期干旱发生。
但是今年赤道辐合带较为活跃,造成影响我市的台风偏多,7~10月先后有5个台风影响我市,其中5号“海棠”、9号“麦莎”和15号“卡努”台风对我市的影响较大,特别是9号和15号台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给我市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经济损失严重。
我市沿海潮位在台风影响期间,都出现80~150cm的较大增水,8月6日,9号台风“麦莎”的影响,又恰逢天文大潮,宁波、镇海出现今年最高潮位为4.56米、4.54米。
进入2005年以来,由于台汛期几次台风的影响,暴雨引发洪水,导致年内我市各类水库、河网水位下半年在中高水位运行,有几座水库短时间内超蓄,至9月中旬,26座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已达7.55亿立方米,占控制蓄水量的96.5%,比去年同期增蓄近亿立方米。
二、雨情2005年我市的年降水总量比2004年增加15%左右,比常年水平略偏多,全市各雨量站的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2400毫米之间,全市面平均降水量为1644毫米左右,属平水年份。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a0ec370052ea551811a68705.png)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44.3mm,折合降水总量为61010亿m3,比2004年增加7.2%,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0.3%。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40.5mm,比常年值偏多3.8%,比2004年增加10.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83.3mm,比常年值偏少1.4%,比2004年增加5.4%。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新疆、青海偏多20%以上,山东、河南、吉林、福建偏多20%~1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宁夏、内蒙古、北京偏少20%以上,贵州、河北、天津偏少20%~10%。
与2004年比较,福建、江苏、海南、广东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幅度在40%~30%之间,宁夏、天津、北京、贵州的减小幅度在20%~10%之间。
地表水资源量 200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82亿m3,折合径流深284.9mm,比2004年增加16.7%,比常年值偏多1.0%。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4.1%,比2004年增加34.9%;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6%,比2004年增加13.2%。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河南、吉林、青海、江苏偏多35%以上,福建、陕西、新疆、四川、辽宁偏多20%~1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偏少50%以上,山西、天津、宁夏、贵州偏少50%~20%,内蒙古、云南、黑龙江、重庆、湖北偏少20%~10%。
与2004年比较,有21个省(自治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江苏达176.6%,福建、海南、吉林在100%~70%之间;在地表水资源量减少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天津减少幅度达27.2%。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7eefd85e6bd97f192379e929.png)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05.8mm(折合降水总量1499.49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3.6%,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增加17.4%,属偏丰年份。
与多年均值相比省辖四大流域均有所增加,增幅10%~20%,其中海河流域增加13.7%,黄河流域增加11.1%,淮河流域增加19.0%,长江流域增加20.6%。
200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35.92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303.99亿立方米偏多43.4%,比上年度偏多50.5%。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19.74亿立方米。
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88.75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10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3.11亿立方米。
全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97.1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558.5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404.86亿立方米)偏多38%。
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增加20.9%;海河流域增加12.3%;长江流域增加71.2%;淮河流域增加35.4%。
2005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33.8万立方米/km2,产水系数为0.45。
2005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9.0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8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8.0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6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43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比上年末上升0.34m,地下水储蓄量比上年增加10.82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97.81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2.2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125.48亿立方米,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07亿立方米。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2.89亿立方米,减幅1.4%。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61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5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2.07亿立方米。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31亿立方米,中深层地下水约15.17亿立方米。
淮河污染浅析(淮河简介污染原因建议)
![淮河污染浅析(淮河简介污染原因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9b337cfa1c7aa00b52acbc8.png)
淮 河 污 染 浅 析王 鑫,梁 念,安海蓉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 100029)摘 要:淮河治污一直是各级环保部门较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淮河污染源排放、水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方面对淮河流域污染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根据线性模型对淮河水质进行了验证和预测,同时提出了一些污染治理建议。
关键词:淮河污染;原因;建议中图分类号:X 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002(2006)0120096203Analysis of H u ai River PollutionW ANG X in ,et al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Centr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M ore and m 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uai River pollution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In this paper ,s ome key polluting factors are explored ,such as pollution discharge ,water res ource utilization ,industry structuring and country pollution.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water quality of Huai River is predicted by liner m odel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no environmental C OD abatement.As a result ,s 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K ey w ords :Huai River pollution ;K ey factor ;Suggestions收稿日期:2005205214作者简介:王 鑫(1978-),女,河南郑州人,工程师. 淮河流域流经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四省欠发达的地区都在淮河流域。
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51988a14cc7931b765ce15e3.png)
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2005年3月12日,中央连续第九次在“两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要清醒地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项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温家宝总理要求:着力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
2005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贯彻落实《决定》,2006年4月17日~18日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温家宝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5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重点流域、区域、城市和海域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加快;继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和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推进了生态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工作;加强了核设施安全监管,保障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2005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d2e12434eefdc8d376ee32c0.png)
2005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综述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19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金沙江石鼓以上、金沙江石鼓以下、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至宜昌、洞庭湖水系、汉江、鄱阳湖水系、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干流、太湖水系12个水资源二级区。
2005年平均降水量1071.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9107.5亿立方米,与常年(多年平均,下同)持平。
地表水资源量9788.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49.0毫米,与常年基本持平,属平水年份;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0.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9889.1亿立方米,与常年基本持平。
全流域平均产水系数为0.52,产水模数55.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年初增加39.4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入海水量9136亿立方米(不含淮河经长江入海水量)。
2005年总供水量1840.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5.3%,地下水源占4.3%,其它水源(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仅占0.4%。
总用水量184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含林牧渔畜)占52.9%,第二产业用水占35.5%,第三产业用水占1.7%,居民生活用水占8.8%,生态用水(指城市环境和河湖补水,不含河道内生态用水,下同)占1.1%。
总耗水量821.0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为44.6%。
人均综合用水量420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30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52立方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每日155升(不含城镇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每日70升(不含牲畜饮水)。
2005年废污水排放量296.4亿吨(不含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和矿坑排水),其中生活污水92.4亿吨(含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占31.2%;工业废水204.0亿吨,占68.8%。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d73e790e79563c1ec5da718c.png)
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
"十五"时期,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水利投入保持较高水平。
各级水利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水利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05年,全国汛情持续时间长,汛期降水普遍比较丰沛,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福建闽江和长江、黄河的主要支流都发生大洪水,其中珠江流域西江发生191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全年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是1996年以来台风最重灾年。
全国干旱范围较小,旱灾损失总体上比常年偏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以及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管理,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竭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44.3mm,折合降水总量为61010亿m3,比2004年增加7.2%,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0.3%。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40.5mm,比常年值偏多3.8%,比2004年增加10.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83.3mm,比常年值偏少1.4%,比2004年增加5.4%。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新疆、青海偏多20%以上,山东、河南、吉林、福建偏多20%~1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宁夏、内蒙古、北京偏少20%以上,贵州、河北、天津偏少20%~10%。
与2004年比较,福建、江苏、海南、广东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幅度在40%~30%之间,宁夏、天津、北京、贵州的减小幅度在20%~10%之间。
2005年江苏水资源公报
![2005年江苏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dac8df300b4c2e3f572763d8.png)
江苏省水资源公报JIANG SU SHENG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2005江苏省水利厅1——概述一、降水量二、水资源量三、蓄水状况四、水资源利用五、水资源节约六、水资源保护七、水资源管理2——概 述2005年江苏省平均降水量1084.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05亿立方米,属于平水年。
2005年全省水资源总量467.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66.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2.2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1.65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总供水量517.7亿立方米,总用水量517.7亿立方米,总耗水量246.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6%(即耗水率)。
河湖库水质总体比上年略有好转。
2005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693立方米/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284立方米/万元,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42立方米,单位工业(不含火电)增加值用水量为64立方米/万元,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40升/天,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5升/天。
一、 降水量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084.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0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大9.0%,属于平水年。
2005年行政分区降水量宿迁泰州镇江扬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南通苏州常州徐州无锡南京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毫米【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河区杨集站的1722.6毫米,最小为通南沿江区的新港站658.8毫米。
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在50%到90%之间,平均为74.8%。
【梅雨】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25日入梅,6月29日出梅,梅期明显偏短,梅雨量异常偏少,江淮地区几近“空梅”。
苏南沿江地区累计面平均梅雨量仅39.0毫米,只有常年梅雨量的16.0%;江淮之间22.0毫米,为常年梅雨量的10.0%;淮北地区同期梅雨量34.0毫米,为常年梅雨量的19.0%。
淮河水资源公报2005
![淮河水资源公报2005](https://img.taocdn.com/s3/m/dead372c0066f5335a81217c.png)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5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030mm,折合降水总量3398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3%。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87mm,折合降水总量2924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4%;山东半岛2005年平均降水深776mm,折合降水总量474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14%。
2005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111亿m3,水资源总量1400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010亿m3,水资源总量1266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491亿m3,入江水量438亿m3。
经对31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5年末蓄水总量2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21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70亿m3,比上年末增加17亿m3。
2005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44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0%,地下水占29.0%,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44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9.8%,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9.4%,生活用水占9.8%,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0.9%。
全片用水消耗量33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2%。
人均年用水量265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0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86m3。
据对220个城镇1149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5年淮河片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8亿t,主要污染物质COD入河排放量122万t。
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e043806825c52cc58bd6be3a.png)
1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社会水利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27.4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271.6亿元, 地方政府投资(包括部门自筹) 3 9 8 . 3亿元,利用外资1 8 . 4亿元,国内贷款8 1 . 5 亿元,企 业和私人投资4 3 . 0 亿元,其它投资1 4 . 6亿元。在全部投资计划中,防洪工程投资 3 9 9 . 6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 4 7 . 7亿元,水保及生态工程投资4 4 . 2亿元,水电及专项 工程投资135.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3%、30.0%、5.3%、16.4%。
目录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 二、重点水利建设·4 三、主要水利工程设施·7 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10 五、防洪抗旱·12 六、水利改革与管理·14 七、水利行业状况·17
Contents
I. Investment of Fixed Assets. 21 II. Key Water Projects. 25 III. Main Achievement in Water Sector. 30 IV.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33 V.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35 VI. Water Management and Reform. 37 VII. Current Status of Water Activities. 42
6
5 200 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QUANGUO SHUILI FAZHAN TONGJI GONGBAO
3主要水利工程设施
堤防和水闸。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2 7 . 7 5万公里,保护人口5 . 4亿人,保护耕地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7eefd85e6bd97f192379e929.png)
河南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05.8mm(折合降水总量1499.49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13.6%,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增加17.4%,属偏丰年份。
与多年均值相比省辖四大流域均有所增加,增幅10%~20%,其中海河流域增加13.7%,黄河流域增加11.1%,淮河流域增加19.0%,长江流域增加20.6%。
2005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35.92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303.99亿立方米偏多43.4%,比上年度偏多50.5%。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19.74亿立方米。
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88.75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10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3.11亿立方米。
全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97.10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558.56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404.86亿立方米)偏多38%。
其中省辖黄河流域增加20.9%;海河流域增加12.3%;长江流域增加71.2%;淮河流域增加35.4%。
2005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33.8万立方米/km2,产水系数为0.45。
2005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9.0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08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8.0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6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1.0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43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比上年末上升0.34m,地下水储蓄量比上年增加10.82亿立方米。
2005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197.81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72.2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125.48亿立方米,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07亿立方米。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2.89亿立方米,减幅1.4%。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28.61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75亿立方米,流域间相互调水12.07亿立方米。
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00.31亿立方米,中深层地下水约15.17亿立方米。
湖北省2005年度水资源公报
![湖北省2005年度水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bda442fc65ce05087732132d.png)
一、综述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全省国土面积185900平方公里,分属长江流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3%)和淮河流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0.7%),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和1个林区。
降水 201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79.3毫米,比上年增加20.0%,比常年偏多8.4%,为偏丰年份。
水资源 201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239.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6.1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不重复计算量为29.65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268.72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22.5%。
2010年全省入境水量6733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5.3%;全省出境水量为783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7.2%。
蓄水动态 2010年全省66座大型水库和259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82.3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21.99亿立方米。
全省13个典型湖泊年末蓄水总量为18.46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4.87亿立方米。
供水量 2010年全省供水量292.3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81.80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9.75亿立方米,其它水源供水量0.82亿立方米。
用水量 2010年全省用水量292.37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用水138.2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21.4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 32.60亿立方米。
总用水耗水量为129.24亿立方米,耗水率44.2%。
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18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为185立方米。
废污水排放量 201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9.62亿吨,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废水)为37.91亿吨,城镇生活污水9.16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2.55亿吨。
全省废污水入河量为34.74亿吨,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为30.36亿吨。
地表水水质 2010年全省地表水质监测河流总长为8385.5公里,其中劣于Ⅲ类的河流总长为1915.1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22.8%,主要集中在城市(镇)河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等。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2005年淮河流域污染较重地区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2005年淮河流域污染较重地区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1b5520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9.png)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2005年淮河流域污染较重地区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8.22•【字号】郑政办[2005]32号•【施行日期】2005.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2005年淮河流域污染较重地区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05]32号)中牟县、管城回族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郑州市2005年淮河流域污染较重地区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五年八月二十二日郑州市2005年淮河流域污染较重地区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为加强我市淮河流域污染较重地区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确保11月底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程概况我市2005年淮河流域污染较重地区第二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包括中牟县和管城回族区,共解决贾鲁河、熊耳河、七里河两岸2公里以内9个乡镇、25个行政村、3.3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中牟县涉及白沙、郑庵、韩寺、官渡、大孟、城关6个乡镇,共20个村庄,6460户、2.63万人;管城回族区涉及圃田、南曹、十八里河3个乡镇,共5个行政村、2026户、0.73万人。
二、工程规划(一)工程范围受严重污染的贾鲁河、熊耳河、七里河两侧,临近河流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达不到农村饮水卫生标准的区域。
(二)工程安排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将具体工程落实到村到户。
(三)水源工程水源工程是整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少打井,多延伸管网。
注重发挥单井的规模效益。
由于打深井投资较大,风险也较大,因此在水源有保证的条件下,尽量少打井,多延伸管网,增加单井的覆盖范围。
2005年淮河治理捷报频传
![2005年淮河治理捷报频传](https://img.taocdn.com/s3/m/40bd19c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c.png)
2005年淮河治理捷报频传
王春夏;王玉泉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涡河近期治理工程投入近13亿元,21亿元打造淮化平原防洪屏障【总页数】1页(P66)
【作者】王春夏;王玉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
【相关文献】
1.蓄水还是排水: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J], 王瑞芳; 范刻心
2."数字述说"淮河治理70年 [J],
3.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淮河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J], 季益柱;霍俊波;余生
4.激荡七十年奋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河治理 [J], 郑朝纲
5.情系淮河:汪胡桢与淮河治理 [J], 吴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河水资源公报1998
![淮河水资源公报1998](https://img.taocdn.com/s3/m/7e40c243a8956bec0975e3be.png)
前言淮河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根据水利部《关于编发〈中国水资源公报〉的通知》(水政资[1998]46号文)精神,淮委从1997年度开始编制《淮河片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淮河片水资源情势,以便群策群力,共同保护好、用好水资源。
《公报》是按照水利部的工作大纲要求,在流域各省报送的水资源公报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流域综合汇总和调整补充编制而成。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蓄水量、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及重要水事等。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淮河流域1998年面降水深1072.2mm,折合降水量为2856.7亿m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增加21.2%,较上年增加54.4%,属偏丰年份。
流域内豫、皖、苏、鲁、鄂五省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增加19.6%、20.1%、24.9%、20.6%、10.4%。
山东半岛1998年面降水深724.5mm,折合降水量为452.6亿m3,较常年增加5.5%,较上一年增加20.8%,属平水年份。
淮河流域各分区及山东半岛1998年降水量计算成果见附表1及图1,1998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附图2。
图1 降水量年际变化(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淮河流域1998年天然年径流深347.4mm,年径流量927.0亿m3,较常年增加55.0%,较上一年增加172.1%。
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上游王家坝以上面平均径流深563.6mm为最大、南四湖区163.2mm为最小,上游大于中下游、下游大于中游。
山东半岛1998年天然径流深172.6mm,年径流量107.8亿m3,较常年增加2.7%,较上一年增加89.2%。
淮河流域各分区及山东半岛1998年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见附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5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030mm,折合降水总量3398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3%。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87mm,折合降水总量2924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4%;山东半岛2005年平均降水深776mm,折合降水总量474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14%。
2005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111亿m3,水资源总量1400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010亿m3,水资源总量1266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491亿m3,入江水量438亿m3。
经对31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5年末蓄水总量2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21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70亿m3,比上年末增加17亿m3。
2005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44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0%,地下水占29.0%,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44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9.8%,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9.4%,生活用水占9.8%,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0.9%。
全片用水消耗量33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2%。
人均年用水量265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0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86m3。
据对220个城镇1149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5年淮河片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8亿t,主要污染物质COD入河排放量122万t。
其中淮河流域实测了186个城镇1055个排污口,入河废污水量45亿t,入河COD量98万t。
对淮河流域12100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Ⅰ、Ⅱ类水河长占10.8%,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占22.0%,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67.2%。
对山东半岛1757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占6.1%,Ⅲ类水河长占18.3%,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75.6%,污染较为严重。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5年淮河片年降水量变幅为600~2000mm。
淮河流域除了沙颍河中上游至涡河上游河南省部分在600~800mm外,一般在1000~1400mm 左右。
1600mm以上的降水带位于史河、淠河上游的大别山区,2000mm 的高值区集中在响洪甸水库附近。
山东半岛年降水量一般为600~800mm,青岛附近、乳山至威海一带为1000mm,其中青岛崂山以东达1600mm。
2005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029.5mm,折合降水总量3397.54亿m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22.8%,比上年偏多32.0%。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87.0mm,折合降水总量2923.55亿m3,比常年偏多24.3%,图2 降水量年际变化比上年偏多36.3%。
淮河流域中,河南省平均降水深1002.0mm,比常年偏多19.0%;安徽省平均降水深1196.5mm,比常年偏多26.9%;江苏省平均降水深1165.4mm,比常年偏多23.3%;山东省平均降水深985.0mm,比常年偏多31.9%;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92.7mm,比常年偏多18.4%。
山东半岛年平均降水深776.4mm,折合降水总量473.99亿m3,比上年偏多10.6%,比常年偏多14.4%。
淮河片各分区2005年降水深与2004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2005年降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
(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
淮河片2005年天然年径流深336.7mm,年径流量1111.25亿m3,较常年增加了64.1%,比上一年增加117.2%。
其中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深375.4mm,径流量1009.72亿m3,较常年增加69.7%,较上年增加129.3%。
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深166.3mm,年径流量101.53亿m3,较常年增加23.6%,较上一年增加42.7%。
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山东半岛径流深166.3mm为最小,淮河上游区543.9mm最大;淮河流域年径流深约为山东半岛的2.3倍。
淮河片各分区2005年地表水资源量与2004年及常年比较见图4。
地表水资源量mm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淮河片图4 地表水资源量(年径流深)年际变化(三)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一般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涌水量、河谷地带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和山前侧向流入量。
在确定某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时,需扣除山丘区和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5年淮河片地下水资源量为508.08亿m3,较上一年增加29.6%。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57.27亿m3。
淮河流域2005年地下水资源量为439.06亿m3,较上一年增加32.9%。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32.01亿m3。
山东半岛2005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9.02亿m3,较上一年增加12.0%。
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5.26亿m3。
淮河片各分区2005年地下水资源量与2004年比较见图5。
图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四)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2005年淮河片水资源总量为1399.62亿m3,较上年增加了85.1%。
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产水系数)41.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产水模数)42.41万m3。
淮河流域2005年水资源总量为1265.89亿m3,较上年增加了93.8%。
产水系数0.43;产水模数47.07万m3/km2。
山东半岛2005年水资源总量为133.72亿m3,较上一年增加了30.0%。
产水系数0.28;产水模数21.90万m3/km2。
淮河流域各省、山东半岛和淮河片2005年水资源量情况见表1。
表1 2005年淮河片水资源量单位:亿m3(五)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2005年淮河片入海、入江总水量929.11亿m3,是上年的2.86倍,其中入海水量490.95亿m3,比上年增加88.3%。
入江438.16亿m3,是上年的6.83倍。
淮河流域入海入江水量870.19亿m3,是上年的3.1倍。
其中入海水量432.03亿m3,是上年的2.0倍。
山东半岛入海水量58.92亿m3,较2004年增加了14.61亿m3。
2005年淮河片跨流域调入(引江、引黄)水量58.46亿m3,与上年基本持平,仅减少2.8%,其中引江33.54亿m3,引黄24.91亿m3。
淮河流域从长江引水33.54亿m3,较上年减少1.78亿m3;从黄河引水16.72亿m3,比2004年增加10.88%。
淮河流域引黄水量中,河南省引黄8.27亿m3,比上年增加0.76亿m3,山东省引黄8.45亿m3,较上年增加0.87亿m3。
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量8.19亿m3,较上年减少1.52亿m3。
二、蓄水动态(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经对淮河流域36座大型水库(不包括洪泽湖等4座大型湖泊)和169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5年末蓄水总量为95.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了11.93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74.54亿m3,比上年末增加13.4%;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0.46亿m3,比上年末增加17.9%。
洪泽湖年末蓄水量50.52亿m3,比上年末增加了19.3%;骆马湖年末蓄水量8.19亿m3,比上年末减少了9.9%;南四湖上级湖年末蓄水量11.16 m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下级湖年末蓄水量8.14亿m3,比上年末减少4.0%。
对山东半岛14座大型水库和87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5年末蓄水总量为26.61亿m3,比上年末增加2.30亿m3,增加9.5%。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17.19亿m3,比上年末增加6.6%;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9.42亿m3,比上年末增加15.0%。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湖泊)2005年末与2004年末蓄水量对比见图6。
图6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及主要湖泊蓄水变化图(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淮河片2005年属偏丰年份,浅层地下水位基本呈上升趋势。
上升区总面积44052km2,平均升幅1.25m。
其中淮河流域上升区41091km2,平均升幅1.16m;山东半岛上升区2961 km2,平均升幅2.48m。
下降区总面积4029km2,平均降幅1.07m。
其中淮河流域下降区2676 km2,平均降幅0.87m;山东半岛下降区1353 km2,平均降幅1.47m。
相对稳定区120882 km2,其中淮河流域相对稳定区112128 km2。
在各分区中,淮河下游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淮河中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区大部分上升局部下降;淮河上游基本为上升区,下降区面积仅87 km2。
淮河流域各分区地下水位上升情况如下:淮河上游平原上升区面积5889 km2,平均上升1.30m;淮河中游上升区面积27302km2,平均上升1.02m;沂沭泗河上升区面积7900 km2,平均上升1.54m。
全片地下水蓄水变量合计增加27.03亿m3,其中淮河流域地下水蓄水变量增加24.83亿m3。
2005年淮河片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共有15处,总面积15145.6km2。
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7处,漏斗面积6755.3km2,较上年减少952.6km2。
淮河流域2005年有地下水漏斗14处,总面积9905.6km2。
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6处,面积1515.3km2,较上年减少787.6km2。
山东半岛2005年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5240.0 km2,较上年减少165.0km2。
三、供用水量(一)供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
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处理回用、集雨工程供水量等)三大类,按受水区进行统计。
2005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43.82亿m 3,比上年减少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