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论文
审美 美育申论作文范文
审美美育申论作文范文审美与美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
审美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人们对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方面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而美育则是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审美与美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审美能力是一个人个性和品位的表现。
一个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享受艺术和美的体验,对于生活也会更加热爱和向往。
此外,审美能力也是判断事物优劣的重要标准。
一个具备较高审美能力的人,在面对复杂的事物和选择时,能够更加理性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美育则是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使每个人都能从小就接触艺术,养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
这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够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社会层面上,审美与美育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社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艺术才华的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美育也能够加强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而审美与美育也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人们对于美的共同追求和欣赏,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尊重。
然而,当前审美与美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一些弱势地区的学生缺乏艺术教育的机会,导致他们的审美视野较为狭窄。
其次,部分教育机构过于注重功利性教育,忽视了美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们对于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丧失。
此外,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浅薄的审美观念和盲目追求流行的问题,使得一些艺术作品过于商业化,丧失了原本的价值。
为了推动审美与美育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首先,应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艺术教育的培养。
其次,教育机构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扶持和推广,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中医药审美文化特征论文
浅谈中医药的审美文化特征摘要本文从审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中医药中的审美文化特征。
认为其中蕴涵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观、非功利性、伦理性、情感性等审美文化属性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审美审美文化中医药的审美文化特征,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等,及其所彰显出的追求整体性的哲学观、非功利性、伦理性、情感性等特征。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中药就肩负了治病救人与宏扬中华美德的双重使命。
随着中医中药的发展和成熟,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现分析如下。
一、中医药与“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一)药中有“天地”药用植物栽培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
采种中药讲求熟悉环境、掌握采、种、收的季节。
所谓“三月茵陈五月蒿,秋天拔来当柴烧”。
中草药采集季节性很强,如不抓紧,错过时机,不仅影响药物质量,有些根本就收不到。
如金银花于长花蕾时采集,红花在花冠由黄变红时采集。
药用花蕾者必须在花未开时采,如槐米、辛夷。
松花粉、蒲黄则应在花盛期采集;采树皮以春夏之交为好,因为这时植物生长旺盛,皮内养分较多,皮层部分和木质部也容易剥离。
如木槿皮、黄柏皮。
但在采根皮时以秋后为好,因秋后植物的养分多贮于根部。
如苦楝根皮、椿根白皮等。
果实宜在初熟但未完全成熟时采集。
(二)中医药中的生命意识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是一门生命科学,更是一种生命文化。
中药的采集、炮制也需灌注人的“生气”,即黑格尔所谓的人的灵气,人的精神。
如此一来,中医药的发展就从表层的生理生命救治进入纵深的人的精神生命空间,并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以此建构了藏象、经络、证候等理论系统;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体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体系统。
《黄帝内经》就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承袭老子构建的“道一气一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服饰一直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
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一、色彩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
在古代,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服饰的主色调几乎都是深色系的。
黑色、白色、灰色、暗红色等暗调的颜色被认为是成熟、稳重、庄重的象征。
而在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亮鲜艳的颜色也被引入到传统服饰中。
亮黄色、绯红色、宝蓝色等颜色被广泛使用,使传统服饰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
二、形态的审美在传统服饰的形态审美上,中国人非常注重“平衡、和谐、协调”的美学原则。
如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就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上下统一,形态非常平衡。
而蒙古族传统服饰则以宽松、舒适为主,造型简洁,颜色以灰、白、蓝为主。
再如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就以其独特的裁剪、绣花、合身等特点,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
三、图案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如汉族传统服饰上的云纹、龙纹、莲花纹等,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而彝族传统服饰的“八卦、四象、五行、十二生肖”,则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是中国古代文化、民族风情和历史背景的集中体现。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服饰也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还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彩色和美丽。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
关于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在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分化,形成了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两种不同的形态,并出现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
这些问题都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有关。
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一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在古典社会,也存在着民间的通俗审美文化与上层社会的高雅审美文化之分。
但在现代社会,借助市场经济的推动,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分化远远超出了古典的形式,他们各自极端地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分化是现代性的产物。
现代性是一种世俗性,既包括理性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包括感性层面,体现为一种感性的解放。
审美作为超越的文化,与现代性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对立的一面。
审美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以超理性的形式对现代性的批判,就产生精英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写通俗文化相结合,以感性化的方式对现代性(理性)的消解,就产生大众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以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继承了古典社会贵族审美文化的传统,保持人的超世俗的精神追求。
精英审美文化以其超越性和自由的品格,反叛现代性,批判现代性,企图解决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困扰。
精英审美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超世俗性。
它超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形上思考,引导人体悟生存的真义。
第二,反叛性。
它自觉地批判现代性,抗议人的异化,与传统意识形态决裂,从而凸显自由的品格。
第三,精英化。
满足一部分知识阶层等少数精神贵族的精神需求,拒斥商业化、大众化、功利性,追求个体性、艺术性,趋向精致化。
第四,非理性主义。
抵制理性统治,诉诸非理性,以反抗理性来争取精神的解放。
第五,经典性。
以其高雅、超越品质,传为经典,具有永恒价值。
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这是由审美对现实的超越性决定的。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中国审美文化史环境13-1 孙一公1321010142史前部落早期,常见的是生殖崇拜以及图腾崇拜。
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认为祖先是物,自己的女祖先感应了某种物之灵而孕,形成了母系氏族。
氏族以鸟鱼蛙等作为图腾,譬如殷商以殷鸟为图腾。
彩陶绘饰壁画等大抵代表了当时发生的氏族间战争、吞并、通婚等事件。
所以在彩陶绘饰中,占据整个彩陶文化中心画面的是鱼蛙鸟等图腾象征。
而后男权崛起,男性也在远古遗留下的图案上有了一席之地。
这个时期,是文化的孕育,“从无意到比较有意,从粗糙到大致精美”,“美”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
这一时期的审美可以说是启蒙与萌芽。
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随着技术的发展迎来鼎盛时期。
然而二者风格迥异:殷人尊神,商器则外观狰狞,并不拘泥于实际,充溢神秘气息;周人尚礼,周器则平和素雅,内蕴铭文,朴实厚重。
商周的审美是“崇上”的,是对神鬼礼乐的尊崇。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走向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
有人认为:“用理性的、宏观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中国审美文化,就会发现,如果将先秦时代视为审美文化发展的“自发”阶段( 以“艺术”尚未同“非艺术”分别开来为标识) ,而将魏晋以降视为其发展的“自觉”阶段( 以艺术开始走向独立为标志) 的话,那么,秦汉时代恰好可以看作中国审美文化由“自发”向“自觉”过渡转化的一条历史长廊。
”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景观”可谓规模宏大、数量繁多而又种类齐全。
而大体上,不只是秦兵马俑、霍去病墓前巨石群雕、“马踏飞隼”青铜造型、汉画像石、画像砖之类的实物,汉乐舞、汉大赋、秦小篆和汉隶书也蕴含着“大美”。
这不只是外在上感性直观的恢宏壮阔大气磅礴,更意蕴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万物探索征服的伟大信念与崇高情怀。
魏晋士人讲究风度,注重自我超越。
个体对伦常、礼法、俗归、功业等外在的价值疏淡,开始回归于自我、人性、真情、自然。
“各人自我的觉醒”“任诞行状”,“自我张扬”,“越理任性”,“姿性率真”。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V1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论文-V1
正文: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
念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逐渐被遗忘,需
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之处。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以朴素、自然、含蓄、典雅为主要特征。
在
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服饰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与气质,而
非单纯的时尚潮流。
例如,汉代的“衣冠禽兽图”,就是一种以动物
群像来表现服饰意义的艺术形式。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对颜色的讲究
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
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黄色象征着庄稼、丰收,白色象征着纯洁、端庄,这些色彩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它以纺、织、染、绣等传统
手工艺为主要特征,追求的是色彩、线条的自然流畅和生动形象的表
现方式。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注重服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人与自
然融为一体。
例如,春天穿的唐装尤其注重柔和、舒适和文静的特点,在颜色的选择上多以淡雅的色调为主。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其审美观念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服饰的美。
关于美学的论文
关于美学的论⽂美学是研究⼈与世界审美关系的⼀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的⼀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是⼈类的⼀种精神⽂化活动。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关于美学的论⽂1 ⼴告在今天商业社会也可以成为艺术品。
虽然对“⼴告艺术”还存有很多争议,其商业属性和功利性使“艺术”这⼀概念的纯粹性⼤打折扣,但⽆法否认现今的⼴告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包含了艺术和审美的成份。
从古到今,并没有所谓纯粹的艺术品,艺术总与⼀定时代社会的实⽤性结合在⼀起的,总与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关联。
因此,我们把⼴告从经济、市场、信息等学科中独⽴和分化出来加以⽂化和审美的审视是可⾏的,现代⼴告逐渐确⽴了⾃⾝的⽂化形象和美学地位。
当⼴告在品牌的周围不断的附加越来越多的概念与故事时,其⽂化上的艺术与审美便成为了可能,并且由此产⽣出⼴告的独特品牌的价值。
今天被称为数字时代,许多品牌营销⼈员满脑⼦关注的焦点是媒体采购成本的降低,炒作创意上的短线的传播策略。
⽽且⼏乎所有的⼴告企业都已开始请求综效、企业再造、节省成本、以及策略规划等等。
他们往往忽略:品牌塑造中⼴告作品⾥究竟是哪些东西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哪些东西才能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哪些事物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光临。
由于科技与信息的发达,商品的差异性⽆法加⼤,对⼤部分消费者⽽⾔,其基本需求各品牌都能获得满⾜。
因此唯⼀能够产⽣差异性的就是创造难忘的感知经验,⽽美学就是创造品牌⼴告难忘的感知经验的有效武器。
其实美学并⽆任何奥秘可⾔,它早已存在于商品品牌性格于消费者⽣命之中。
在此差异化与区隔化渐渐泯灭的年代,美学使得以创造差异的有效武器。
⼀、⼴告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为理论形态的⼴告美学,是近些年才崛起的边缘性科学。
从属于实⽤美学的范畴,是实⽤美学中的技术美学在⼴告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这种美学是将美学的理论与⽅法,运⽤于⼴告学,并吸收⼀些相关学科的成果⽽发展起来的。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美与文化的关系》姓名:于潜专业:汉语言文学审美与文化的关系于潜【摘要】“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在高处、远处才能领略大概,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线连成的天际线。
使我们知道天地之大,天地之限,领略那永恒的生命文化仪式。
要寻得潜流,就要做减法,减法更重要,也更艰难。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大胆取舍是一种心理高度,更是品鉴高度,需要锐利斧钺开山劈路。
”文章以——余秋雨《中国文脉》为例,浅析文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一、“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审美文化”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美学范畴,它最早出现在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
《现代美学体系》作为新时期以来较早成形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构筑了一个包含八个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即审美形态学、审美艺术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设计学、审美发生学、审美哲学。
其中审美社会学依作者的说法旨在“研究审美活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吸收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围绕审美文化进行社会学的研究。
”[[1]]就是说,作者将审美文化视为审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而这一点,在该书的第五章“审美文化”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对于“审美文化”的概念,该书是这样界定的:文化作为大系统无所不包,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子系统便是审美文化。
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详细点说,审美文化是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的。
第一是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包括各种艺术作品,具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如衣饰、建筑、日用工艺品等,经过人力加工的自然景观,以及传播、保存这些审美物化产品的社会设施,诸如美术馆、影剧院等等。
第二是审美活动的观念体系,也就是一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
第三是人的审美行为方式,也就是狭义的审美活动。
【议论文】美的定义_500字
【议论文】美的定义_500字美的定义美的定义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主题,涉及到美学、哲学、文化和艺术等多个领域。
美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标准。
尽管美的定义因时而变,却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共识点。
美的定义与感知和审美有关。
美是一种感知与体验,是对于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的高度满意和享受。
美是一种被感知的观感和喜爱,是人们对事物的赏识和喜好。
美的定义与文化有关。
美的定义是受到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影响的。
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标准有所不同,大大影响着人们对于美的评价和感受。
例如中国人对于传统的宋画中的山水和花鸟的含蕴静穆之美的欣赏,与西方人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和宏伟建筑的强烈感性之美的赞美有所不同。
美的定义还与艺术有密切关系。
艺术是人类表达美的一种形式,是美的体现和展示。
艺术通过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方式,将美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产生共鸣和谐感。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美和情感。
美的定义也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有关。
个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少会影响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个人的道德观、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都会对美的定义产生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也会对美的定义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社会对于身材、容貌和外表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
美的定义是多元而复杂的。
它与感知和审美、文化、艺术以及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美的定义因时而变,因人而异,但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赞美永远存在。
通过欣赏和感受美,人们可以获得情感的满足,享受精神的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尽管美的定义不断变化和演进,但美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幸福。
康熙青花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康熙青花概要:《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时期,经济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有了质的飞跃。
不论是胎釉、青料,还是器形、纹饰,都展示出了别样的风采。
各种时代的映射,各国文化的冲击与融合,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康熙青花,被称为“五彩青花”的青花瓷,但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精良的工艺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
康熙青花是一个不可替代,不可超越的康熙时代象征,也是中国青花的典型代表。
清代康熙王朝,经济贸易异常的发达,瓷业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康熙青花是在元明两代的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却有了很大的飞跃。
其中,藏窑和郎窑成为了著名瓷器的品名。
臧窑土质细腻,釉质很薄,以蛇皮线、鳝鱼血、杏翠、黄斑点为最佳,代表康熙前期的制作水平;郎窑以仿制明宣德红釉、青花、成化的斗彩和白釉脱胎瓷而闻名,代表康熙晚期的制作水平。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盛名。
也使其在清代成为最名贵、最精美的瓷器,并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
于其成就,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胎釉清朝早期青花胎体较厚重,釉面肥润并且呈现青白色,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出现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其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之间没有釉。
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微疏松。
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比较多,胎体比中期还要轻,底足普遍使用平切,切削整齐。
青料康熙早期青花尚有明末的遗风,早期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
中期青花则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十分雅洁,且呈现出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当代文艺美学对于当代审美文化影响论文
试析当代文艺美学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巴人到以群,再到蔡仪,都认为文学和科学的对象是同一的,不同在于:文学以形象来说话,科学则以逻辑来说话——“文学的根本特征就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这几乎成了不容置疑的“定律”。
在这“定律”的影响下,文学创作始终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本文针对当代文艺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当代文艺美学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文艺美学当代建构意义影响近年来,在美学研究中,文艺美学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美学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创新。
文艺美学可以说是通过中国学者倡导起来的,因为有“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这样的说法。
文艺美学也是看作是美学学科中的其中一种,它能够将美学和逻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可以实现对这两者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转化,从而充分地体现出美学的时代性。
与文化研究相比较,文艺美学在美学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具有建设性的,而且还能够站在理论的角度上完美地解释当代审美现实。
因此,文艺美学在当前的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它的功能不仅可以对当代的文化和审美现实进行解释,将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发展趋势揭示出来,而且,在当代社会的审美文化中也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使其达到更高的境界。
一、文艺美学和一般美学之间的关系站在研究对象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文艺美学是属于一般美学学科中的一部分。
著名美学家、文艺美学的创始人周来祥教授是这样说的:“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整个美学学科辩证发展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
美学主要研究美与审美的一般规律,它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和艺术等具体内容,它以美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以美与审美相统一的典型形态的艺术作为逻辑终点。
而文艺美学则以美学的逻辑终点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艺术在美学中是作为美和审美的理想形态,作为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来研究的,其目的是为了把美和审美的本质及其规律更充分更鲜明地展示起来。
它只是审美对象之一,美学除了研究艺术,还研究自然美、社会美。
申论关于审美作文
申论关于审美作文
在审美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和感受。
审美不仅仅停留在艺术领域,它可以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审美意识的培养,对于个人的素质提升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音乐、电影等,人们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和判断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使人能更好地辨别优秀的作品和佳构的形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
其次,审美教育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美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带给人们积极的心灵愉悦和情感共鸣。
审美感受的美好体验,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热情。
此外,审美教育还能够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一个有良好审美教养的社会,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储备各类文化人才。
他们不仅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也能够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有所作为。
艺术和审美的普及,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
最后,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能力的开发培养,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往往激发人们的创作激情,让人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培养具有审美敏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和素质,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还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培养创新人才。
以美育的名义,让审美意识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和传承良好的审美品味,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牡丹亭的审美文化论文
牡丹亭的审美文化论文一、阴阳相合、圆融归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一书中,有着著名的论断———梦是某种愿望的达成。
在大型舞剧《牡丹亭》第一幕闺塾惊梦中,杜丽娘与丫鬟们在晨读,她们春情萌动,无心于刻板的学习,心随鸟儿一样飞向了墙外的世界。
在春色宜人的后花园枕着春光入梦,在梦中与柳梦梅相见,两情相悦,身心相许。
受封建思想的约束,人性要受到一定的压抑。
青春年华正是谈情说爱的时期,可是他们却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通过媒人介绍才能相互认识,甚至在婚姻大事上要由父母决定。
压抑得太久的内心愿望,只能通过做梦来实现。
杜丽娘年芳二八,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希望与自己心爱的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她梦见了她的意中人柳梦梅,从两人相遇时柳枝轻轻的触碰,到相识时眉目传情的细微处理,再到两人相爱时的深情舞蹈,都是在梦中完美实现。
在一张荷叶做成的“床上”,他们缠绵悱恻,互相倾吐着爱慕之情,两情相悦,身心相许(见图1)。
为了营造古典的文化意蕴,编导通过柳枝、荷花的巧妙运用,特别是荷花床的巧妙运用,表现出了他们爱情的清纯淡雅。
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荷花高雅圣洁,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淡雅高洁,同时荷通“和”,寓意和和美美。
特别是荷花床上两人“接吻”的动作设计两人对立相跪、柳梦梅身体前倾在上为阳,而杜丽娘身体羞涩的往后仰为阴,两人手掌相对盟誓生死相依。
这一经典动作的设计营造出了含蓄典雅、纯洁美好的意境,很好地诠释了阴阳相和。
最后一幕柳梦梅身穿着一件牡丹花纹的大红色长袍,缓缓从舞台在台口走向舞台的中间,两人徐徐升起、合穿一件衣服紧紧相拥、合二为一(见图2),此时舞台的背景也是大红的牡丹图案,营造出一个新婚的洞房,给人以祥和美好的审美感受。
在第二幕写真离魂当中,杜丽娘相思成疾,病入膏肓。
知道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她在病榻前叫来丫鬟,取来柳枝为自己留下青春娇美的画像,并期许自己的画像有朝一日能为意中人见到。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2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1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
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
本文就此浅略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辨识的心;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无法使“璞玉”变“宝石”。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生活并非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
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
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作文教学中,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近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
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
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
【议论文】美的定义_500字
【议论文】美的定义_500字美的定义——探索人类文明的追求美是一个主观而又客观的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美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
美既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壮丽风景、优美动物,也存在于人类的艺术作品、文化传承中。
对于美的定义,既有个人主观的审美观点,也有社会共同的评价标准,这使得美的定义变得多样而复杂。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
一个人可能会认为大自然中的瀑布、山峦是最美的,而另一个人却认为城市的繁华和现代建筑更加美丽。
这种个人的审美观点受到个体的经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美的定义是具有主观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的标准。
美也不仅仅是个人主观的情感体验,它也是社会共同的评价标准。
艺术作品、音乐、文学等领域都有自己的美学规则和传统。
人们对于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的欣赏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对于淡雅、自然的形式更加推崇,而在西方文化中,个性、创新的表达更为重要。
这些共同的美学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的定义也有其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美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古代的美主要体现在宗教和神圣的形象中,例如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古埃及的墓葬艺术。
中世纪的美主要体现在基督教的神秘和虔诚中,这种美更加强调灵魂的敬畏和与神的联系。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体的审美感受和人类的尊严,强调人体的比例和对称,以及自然的再现。
这也对后来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人们对于美的定义更加多样和开放,不再束缚于传统的美学规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创造和表达。
美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概念。
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社会共同的评价标准共同构成了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美的定义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具有无穷的可能性和无限的探索空间。
【议论文】两种不同的审美观_800字
【议论文】两种不同的审美观_800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审美观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即传统审美观和现代审美观。
这篇文章将对这两种审美观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传统审美观是指被传统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审美观念。
在这种审美观中,人们依赖于过去的传统知识和文化,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美感进行判断。
传统审美观更强调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在品质,诸如形式、线条、色彩和比例等等。
此外,传统审美观还更加倾向于表现出真实和常规的主题。
与传统审美观不同,现代审美观更加重视的是表现形式和外观,关注艺术作品的外在美感。
现代审美观者倾向于更直接和积极地感受艺术作品,他们更关注作品在视觉上的震撼力和新奇性。
现代审美观强调的是作品与观者之间的互动性,更注重观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比较传统审美观和现代审美观时,可见两者各有优缺点。
对于传统审美观而言,它更认为美感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观者的感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递出来的情感,这种观点在许多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是,传统审美观也容易陷入教条的限制,难以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相比之下,现代审美观注重的是作品与观者之间的互动和共鸣,更加尊重观者的主观感受。
这种审美观点具有更多的创意和多样性,能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但是,现代审美观也容易被追求时尚和虚荣感的观点所左右,忽视作品的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造成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破坏。
因此,在审美领域中,没有哪种审美观是绝对正确的。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传统审美观和现代审美观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补充和交流的。
只有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更多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艺术作品。
总之,审美观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也应该对过去的传统文化表示尊重。
对于任何一种审美观,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作品内在的美感,完整的理解和发展作品的文化内涵。
综合两种审美观的优点,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方能使艺术文化在新时代中继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一个在生活中人人都提及的词,它是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包括客观的和主观。
而审美文化是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
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
它尤其指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
审美文化已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它构造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也塑造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
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来源于“有用”二字,苏教授进行的动物人类学实验中,黑猩猩坎奇用石头割开绳子,找到钥匙打开箱子拿到香蕉。
而香蕉对它来说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为了得到这种有用的东西,猩猩付出努力最终达到目的,同时收获了喜悦,即为美感,这就是审美最初的来源。
同时,通过分析原始宗教与猩猩坎奇的时间差,我们知道审美意识的萌生先于我们所认为的“礼、乐”。
影响美感的外部因素有很多。
一,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共同审美标准,“燕环肥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西汉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与大唐第一美女杨玉环体态完全不同,但在她们各自的时代就是美的典范。
还有诸如“三寸金莲”这样的例子,在现在看来,这种裹足的习惯就是对人的一种虐待,但在那个时候裹足就是一种美德,美的标准,三寸金莲则是女性最美的小脚。
二,民族性。
美感还因名族。
种族地域的不同有区别。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南太平洋汤加女子从14岁起开始增肥,缅甸巴洞族妇女以脖子长为美,5岁以后就开始就由村医把一根直径三分之一英寸的铜棒绕在脖子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二到三年就加上一个新的铜圈。
这种习俗现在已被认为是陋习。
三,功利性。
从审美的发源“有用”来看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名家验证。
苏格拉底说过“实用就是美”——对于我们这个主体而言是实用的事物是美。
农村里,只要自己的儿媳妇能生孩子,婆婆就把它看成是一种美。
人们对烈士的崇拜也是一种功
利性的表现。
四,阶级性。
它其实可以被认为是功利性的一种。
鲁迅说,“饥民不种兰花”,兰花被看做是高雅的。
饥民们连填饱肚子都成困难,哪里还有闲情雅致去赏花。
“焦大不爱林妹妹”,林妹妹对他来说并不“实用”,自然就不美了。
五,个体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由个体差异导致的,光洁度看麻子就是这样,麻子对她的感情改变了光洁度对他的情绪,在别人看来丑的事物都变美了。
美感的这些性质可以用从世界上对不同国家对人体艺术的观点以及其发展来体现。
在中国,我们崇尚忽视自我的利他主义,裸体不是不得已而非营造的,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因为他尝百草以拯救苍生,需要观察过程,“春宫图”是与礼相悖的,是伤风败俗的表现。
但是西方是崇尚裸体美的,古希腊是人体艺术最兴盛的地方,他们认为人类自己是最美的,因而希腊雕像有着共同特点—静穆端庄,坦然无忸怩作态。
健康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我们捕捉美发现美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同时要注意我们得按照美感的规律并且要符合自己的传统审美意识来提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审美实践的丰富。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全才苏轼不断的在池里洗笔,形成了墨池。
巴塞罗那奥运会点燃圣火的方式—射箭,被练习了不下一千多次。
其次,审美联想。
广博的知识是联想的前提和翅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试问没有想象何来的美呢?任何知识都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发展,多一分知识便多一分审美联想的空间。
三,形象思维。
有时候美感能够被我们眼睛直观的发现,但有时候我们只能想象补充。
还有一些音乐作品体现的音乐形象诸如天鹅湖,长征组歌也需要我们的形象思维。
四,历史眼光和美感。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古代的一首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细细分析,这首诗是描述的大雪,再倒回诗本身来看,美感油然而生。
最后,坚持具有名族特
色的审美观。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有国画,京剧等数之不尽的瑰宝。
有些人说“中国电影没有看头”,暂且不论中国电影,这种说法就是一种浅薄的说法,因为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习惯,应当尊重。
从卡西莫多的例子,我们知道美不仅仅在于外部因素,也在于情感和思维,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美,我们也在不停的追求着美,自我美化是必要的,这一过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天然美,同时注意和谐二字。
美,因时间,地域,名族,个体的差异而变化,所以审美就要求我们因时因地制宜地更改审美的眼光,从而以一种正确的审美标准使我们自身获得最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