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教案
国家和地区-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国家和地区-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材概述《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础教育普及计划纲要(2010-2020年)》编写的一本针对初中八年级学生的地理教材。
教材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人文环境以及国家和地区。
本教案主要围绕教材中的最后一个单元展开。
二、教学目标1.理解国家和地区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
2.掌握各个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例如自然环境、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
3.了解各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例如贸易、旅游等。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国家和地区的概念在本课中,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国家和地区的概念,并让学生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
为此,本课可以采用教师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
2. 各大洲的地理特征接着,需要让学生了解各个大洲的地理特征,例如:•北美洲:面积第三,人口稀少,文化多元;•南美洲:面积第四,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欧洲:地处北半球,文化、经济、科技领先;•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有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非洲:资源丰富,但经济和政治不稳定;•澳洲: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自然环境优美。
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地图展示、视频播放、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
3. 各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最后,需要让学生了解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经济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贸易往来,需要了解资源的途径、资源的特点及用途及贸易结构;在旅游方面,需要了解旅游的景点、旅游政策、当地文化习俗等等。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协商议价、讨论分享等方式进行。
四、教学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预习、听课、参与讨论和学习。
为此,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提前准备学生讨论的话题等等。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能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并且能将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一份综合测评,包括笔试、口试、听力理解、文章阅读等方面。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推荐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第一课时(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特点:南北温差大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探寻原因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
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
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
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特点:普遍高温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
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一、时空分布不均新授:(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
(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教学设计8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使学生对聚落有直观的认识。
2.分析法:通过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内涵。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聚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PPT,用于课堂演示。
3.准备教案,用于指导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对聚落产生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利用PPT呈现聚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
2.利用PPT呈现聚落的分类,使学生对聚落有更全面的认识。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不同类型的聚落,加深学生对聚落分类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巩固(10分钟)1.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王民主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二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
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第一课时:世界气温一、导入新课(2分钟)以三位同学的寒假生活照,A同学中国黑龙江漠河,B同学泰国普吉岛,C同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景观图来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和人文特点的差异?从而引入本章教学。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海陆分布》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分布的详细情况,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难点: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规律,以及海陆分布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
2.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海陆分布的知识。
3.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
3.活动材料。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海陆分布的情况,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地球海陆分布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
同时,讲解海陆分布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和地图,观察不同地区的海陆分布。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交流心得。
初中地理中图版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教案年级:初中八年级学科:地理教材:《初中地理中图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主要地理分区。
2. 使学生掌握世界各大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 世界各大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教学难点:1. 世界的地理分区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2. 各大洲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对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有什么认识?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区。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世界的地理分区,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2. 讲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1. 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人口最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2. 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洲,地理环境优越等特点。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主要地理分区。
2. 强调各大洲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世界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主要地理分区。
2.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各大洲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讲解1. 讲解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大洲的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
三、互动环节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国家和地区》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国家和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国家和地区》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家的定义、分类、分布以及国际的相关知识。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基本特征,认识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增强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国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国家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对国家的地理分布、国际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引导、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国家和地区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的定义、分类、分布,认识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掌握查阅、整理地理信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国家的定义、分类、分布,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
2.难点: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及国际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国家及国际的基本知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
3.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理解国际的作用。
4.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图表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图、图表等素材,分析国家的定义、分类、分布,以及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中图版)
初中地理教案(中图版)教案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亚洲各国风土人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亚洲的基本概况。
2. 亚洲的地理特征。
3. 亚洲各国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1. 亚洲地理特征的详细理解。
2. 亚洲各国地理位置的分布。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中图版。
2. 课件:亚洲地图、亚洲各国地理位置图、亚洲地理特征图片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提问:亚洲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屋脊”?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亚洲的基本概况,包括面积、人口等。
2. 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亚洲各国地理位置图,了解亚洲各国的分布情况。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亚洲的地理特征,包括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
2. 讲解亚洲各国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多样性。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亚洲的地理特征和各国风土人情。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练习巩固(10分钟)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辅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地图,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使学生掌握亚洲的基本概况。
通过讲解亚洲的地理特征和各国风土人情,使学生对亚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亚洲地理特征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2《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2《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言和宗教》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分布情况。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语言和宗教特点,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语言和宗教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加深对语言和宗教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某些宗教和语言有好奇心,希望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掌握宗教的起源和传播,理解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对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2.教学难点:对语言和宗教分布规律的理解,以及对文化现象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宗教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案例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语言和宗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讲解语言的起源和传播。
然后展示宗教的起源和传播,讲解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资料,总结语言和宗教的分布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分布》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掌握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海陆分布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海陆分布的具体数据和分布情况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补充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手段的帮助,提高地图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
2.掌握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4.提高地图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海陆分布的知识。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图阅读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2.地图和图片:地球海陆分布图,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3.投影仪和投影屏幕4.黑板和粉笔5.练习题和作业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海陆分布知识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使用投影仪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讲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情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阅读地球海陆分布图,回答有关海陆分布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认识,是学习地球五带、四季更替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四季变化、日出日落等现象已有感知,但未能将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示意图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实例、案例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特点、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运动。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2海陆分布(教案)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引学生导读七大洲图完成问题:
承转:看过了大洲的名称位置大小,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下大洲的轮廓,对于地理事物的轮廓,我们一般通过简化、想象来辅助记忆。不要纠结老师说的像不像,你可以随意去想象,只要记住即可。(亚洲像斗败了的公鸡,非洲“肥7”,北美洲:倒置的熨斗,南美洲大鸡腿,南极洲小鸭子,穿着高跟鞋的欧洲骑士,小乌龟大洋洲)通过习题进行检查。
课题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海陆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 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
4、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
记忆
读图对比,归纳
读图对比,归纳
归纳总结,记忆
各抒己见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群岛、洋、海、海峡示意图”并让学生归纳其概念,进而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找出世界之最加以区别
阅读查找
读“东、西半球图”
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及次序
“一笔画世界”
总结
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图片,引出加加林的感慨“我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字,它应该叫水球!”
提问:你觉得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承转:别忙着下结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
(板书:海陆分布)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师:从这幅世界海陆分布图看,引导学生找出海陆面积的具体数值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详细内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如台湾海峡案例、喜马拉雅山脉案例等。
3.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如海陆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知识点,如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分析台湾海峡案例,让学生了解海底石油资源的开发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海陆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海陆变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的地理奥秘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2. 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3. 掌握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
4. 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5.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2. 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3. 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
教学难点:1. 中国的地理区划和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
2. 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教学准备:1.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2. 地图、图片、PPT等教具。
3. 视频资源,如中国的地理特点介绍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地理概念和知识。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1.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2. 利用视频资源或教材,讲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特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地理区划和特点(15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区划,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等。
2. 通过教材和讨论,深入了解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如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
四、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15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2. 通过教材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和其利用情况。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差异。
2. 提出问题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拓展他们对地理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区域差异。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图版)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地球仪。
4、转椅一把。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中图版八年级公开课地理教案
中图版八年级公开课地理教案中图版八年级公开课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利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二.草原和荒漠(一)地形与位置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
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
该区面积广大,包含__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__省大部和__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__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5.提问:那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2、海陆分布二、七大洲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
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1、概念:海峡2、分布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陆面积(略)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生:阅读、看图C、D、E。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案1一、学情况分析本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是很高,上学期地理的平均成绩在45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
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我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地理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生物研究的生物学爱好者,学习中尽量采用分散记忆,避免在考前突击,这样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
有必要的话将采用小组式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部完成会考任务。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竞赛辅导要深入总结、探索优秀生、特长生培养的路子,构建适应优秀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搞好优秀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加强优秀生衔接教育,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联赛体系,以赛促练,赛练结合,鼓励优秀生拔尖、冒尖。
这样为了更好地做好优生优培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使用2007的生物联赛工作搞得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2、地球仪。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情况。
(1)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2)提问: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2、观察实验,探求地球昼夜变化的原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地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
思考:①坐在转椅上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③坐在转动的转椅上,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6)分组讨论:①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借助火箭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9)分组实验并思考: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课后感受: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都能认识到地球的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 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 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教学准备: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 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2. 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 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 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2. 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
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 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 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5. 交流: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
教师总结:因为地轴是倾斜着绕太阳运转的,这样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会使地球表面受到的光热程度发生变化,从而划分了五带、产生了四季,以及南北半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目标:认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第三节海陆变迁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就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其千姿百态的地貌,不过是地球发展历史的一幕。
本节内容是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只有知道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海陆位置也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并掌握这种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解释地球表面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本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解释本节内容的欲望,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沧海桑田的变化”部分内容不是本节的重点,因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证据。
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完全掌握。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这部分教材首先讲述了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的培养。
故事之后,教材用一页的篇幅提出三个方面的证据证明大陆漂移的观点。
最后介绍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并补充了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证据。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有关大陆漂移的小实验,此实验充分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非常便于操作,一定要做。
通过做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是可以“做”的。
这既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说。
也是目前得到大家普遍公认、并能较好地解释地球表面一些地理现象的一种学说。
因此,要求学生不仅了解该学说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指导新课引入方式:方案①:可以通过教材12页探索活动引入。
方案②:可以通过复习第一节海陆分布引入。
方案③:可以通过教材14页图D 、E 设问方式引入。
方案④:可以手持建筑用鹅卵石设问:同学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种鹅卵石?引出爱观察生活的同学:在山上也看到过,为什么会在山上也有呢?引导同学讨论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