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合集下载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安徽劣质奶粉事件、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今年的染色馒头、瘦肉精、豆浆用粉冲调事件,轰动一时,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无不为造成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气愤和担忧。

事故曝光后,我们不禁要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在倡导着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着想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连普通百姓吃饭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都无安全保障?又谈何中华民族的振兴创建和谐社会呢?在近十年的众多食品安全事故中,今年央视315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格外扎眼,反应的问题别具代表性。

2011年3月.15日,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

双汇品牌部分肉制品中涉嫌含有瘦肉精,这一消息爆出后,迅速掀起轩然大波。

三月十五日当天午后双汇发展封跌停,又因重大事项自16日起连续停牌,双汇上演滑特卢市值5天蒸发170亿。

一时间肉制品业内担心该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造成对整个行业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甚至演变成如三聚氰胺般的行业地震。

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公安厅第一时间开展案件侦破,最终一条完整的瘦肉精地下产业链条浮出水面。

加工源头主要销售窝点次级分销窝点瘦肉精使用者加精猪流向地,其中的肉制品加工厂就包括济源双汇公司,最终流向消费者的餐桌。

此前针对瘦肉精的监管链条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但实际上隐患重重,形同虚设。

双汇作为中国500强企业深陷瘦肉精丑闻。

像三鹿双汇这样的大品牌知名企业频频爆出丑闻,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推到了风口浪尖。

双汇集团16日、17日接连发表公开声明,对消费者表示歉意。

在双汇集团态度暧昧的声明背后,隐藏着看似完备实则脆弱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乍一看,事件到此应该圆满结束,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中央领导频频表态,看上去皆大欢喜,然而殊不知瘦肉精是个10年屡禁不绝的餐桌毒瘤,十年来,各级工商部门严厉打击,国家各部委重拳出击,仍然发生今天的事件,不得不叫人痛心。

基于双汇瘦肉精事件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双汇瘦肉精事件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XXX大学XXX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基于双汇瘦肉精事件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系部名称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安全问题,但是生活中瘦肉精、皮革奶等食品安全问题却仍屡见不鲜。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些食品企业为谋求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违背自己的良心道德,使广大民众对食品的安全大失所望。

而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却难以到位。

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我们应该注意的饮食问题。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食品安全;企业道德;食品安全法;食品行业营销AbstractWith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food nutrition and safety issues, but the life of clenbuterol, leather, milk and other food safety issues are still not uncommon.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ntinue to develop in depth, people increasingly diverse food culture, food hygiene and secur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concern. Some food companies to seek their own short-term economic interests, against their conscience and morality,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on food security disappointed. At the same time, our existing food safety regulatory mechanism is difficult to pla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food safet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et.Food safety is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life safet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related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untry's image, food saf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building th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social management and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Keywords: Food safety;Business ethics; Food safety law; Food industry marketing引言 (1)一、食品安全的定义及其发展 (1)(一)食品安全定义 (1)(二)食品安全发展 (1)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采取的措施 (2)(一)我国食品的现状 (2)(二)国家根据我国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2)三、食品行业营销风险研究 (3)(一)营销风险概念 (3)(二)食品行业营销风险研究背景 (4)四、双汇瘦肉精事件营销风险识别与应对 (4)(一)双汇瘦肉精事件 (4)(二)双汇营销风险类型 (4)(三)双汇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4)(四)引发双汇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 (4)(五)引发双汇营销风险的客观因素 (5)五、双汇瘦肉精事件营销风险的解决方案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众所周知,2011年曝光的瘦肉精事件,却让双汇的树立几十年的名誉扫地,因为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瘦肉精”事件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从“瘦肉精”事件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食品安全与卫生论文从“瘦肉精”事件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摘要:在中国,遭遇有害、有毒、非健康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从“瘦肉精事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指出其在法律法规、政府监管机制、检验能力和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均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体会和认识,谈了对中国食品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监管;对策1 前言当前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当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机,电脑等媒介时,各种食品问题无不触碰着我们的神经,食物中毒事件层出不穷。

让我们愤怒,恐惧,最后变成无奈,对政府监管部门一次次的失望,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对食品极度缺乏安全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对我们的重要可想而知。

可是为什么又会有那么食品安全事件不间断的出现:前两年的“苏丹红”,“三鹿奶粉”事件,可口可乐“雪碧含汞”,海南毒豇豆,到最近的“瘦肉精”事件。

在那些平时大家公认的大型食品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食品企业都因食物安全问题,频繁的出现在各大媒体新闻中。

在中国,遭遇有害、有毒、非健康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人们逐渐从关注变得麻木,长此下去,将成为社会稳定不安因素,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下面将就最近“瘦肉精”事件谈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及对策。

2 “瘦肉精”的由来及危害80年代初,一家美国公司发现弃用的支气管药盐酸克特罗可被猪吸收,并能减少脂肪沉积,增加瘦肉率。

大约在80年代后期,一些养殖企业和饲料公司将这一“发明”带到了中国,成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中推广。

当改变盐酸克伦特罗的用途时,它产生了更为可观的价值,因此,它的身份从“人药”变为“兽药”,并拥有了一个名字--“瘦肉精”[1]。

有报道称,瘦肉精可导致动物染色体畸变,应用剂量越高畸变率越高,出现染色单体畸变和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并认为对人体也会导致相似的结果。

案例分析之双汇瘦肉精事件

案例分析之双汇瘦肉精事件

案例分析之双汇瘦肉精事件——从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看政府公信力的危机与建设【案例梗概】2011年3月15日上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

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

该事件曝光后,各地超市的双汇产品纷纷下架,并立刻引起农业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

2011年3月25日,相关记者从“瘦肉精”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组获悉,河南“瘦肉精”事件所涉案件调查取得重要突破,肇事“瘦肉精”来源基本查明,并发现并捣毁了“瘦肉精”的制造窝点。

有关部门已对涉嫌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的违法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同时河南省有多名公职人员在此事件过程中涉嫌渎职犯罪,被立案侦查。

据媒体报道,双汇集团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销售额锐减,股票大跌。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以及双汇集团根都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陆续进行了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

【案例正文】一、案例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项矛盾凸显,不少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激化,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后,每年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呈现上升趋势。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40万人。

2011至2012年以来,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数量、恶性程度以及隐蔽程度上都呈有增无减的趋势。

本文所讲述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就是一例典型的恶性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例。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6位。

该集团的前身是漯河市冷仓,于1958年7月成立。

1994年8月,组建成立双汇集团;1997年7月该集团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1998年12月“双汇实业”5000万A股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1999年12月“双汇”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被列为国务院512家重点企业。

由双汇“瘦肉精”事件所引发的食品安全思考

由双汇“瘦肉精”事件所引发的食品安全思考

由双汇“瘦肉精”事件所引发的食品安全思考作者:赵建军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1年第6期一、瘦肉精、食品安全的定义瘦肉精是一种白色或类似白色的结晶体粉末,无臭、味苦,可用作兴奋剂,是一系列药物的总称。

加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西巴特罗、盐酸多巴胺等都可以叫做“瘦肉精”。

食品安全目前学界里还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指出,所谓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所有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危险都不存在,是一个绝对概念,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健康。

二、“瘦肉精”事件引发我们对食品监管的思考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

指出问题猪肉从河南出厂到抵达南京屠宰场的过程中,一路凭借买来的“通行证”畅通无阻的黑幕。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食品生产中政府监管部门存在着工作漏洞与疏忽,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还不科学,负责监管工作的部门及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还有待于加强与管理。

“知耻者近乎勇”,相比多次食品安全事故中监管者无辜的面目,国家副总理的一句“惭愧”直白而坦诚。

如果监管者都有强烈责任感、荣辱感,公众又怎会在“吃”的问题上战战兢兢呢?三、建立起高效能、全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管理1.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源头管理,建立高效能、全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的是分段管理模式。

分段管理的最大问题在于,执法部门过多引起的职责交叉和权力真空现象,各方相互制约难,相互配合也难。

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在厘清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机构的职能与责任的基础上,重点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问题。

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集中起来,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率和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内部控制 双汇“瘦肉精”事件引发的思考

内部控制 双汇“瘦肉精”事件引发的思考
监管部门虽然有责任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管,但由于人力、物力等资源的 限制,往往无法对所有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管。此外,监管部门与 生产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监管不力或监管不到位。
四、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1、损害消费者权益
1、损害消费者权益
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无法准确判断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从而购买到 劣质或有害的食品,损害了自身权益。
结论 本次演示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深入探讨了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内部控 制环境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具 有重要意义。为改进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改进建议
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希望本次演示的研究能为今后我国食品 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改进提供有益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后 的内部控制环境问题。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食品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环 境的理论框架;其次,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法,收集并整理企业、政府监管 部门和消费者对双汇“瘦肉精”事件的看法和意见;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分析,为改进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信任。其中,双 汇“瘦肉精”事件引起了广泛。该事件暴露出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 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本次演示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探讨我国食品生产企 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政府监管、消费者行为等方面,对 食品生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足。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凸显出内部控制 环境在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提高 企业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的能力,有利于企业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营销08乙24号今年“315”期间,中央电视台爆光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那就是双汇的瘦肉精事件。

这也使得社会的焦点再一次集聚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我们都知道,双汇的主要产品是各种火腿肠、香肠等主要以猪肉为原料的食品。

而此次事件主要问题就出在了原料——生猪上。

生猪是典型的农副产品之一,属于家禽家畜类,养殖产为了提高生猪的瘦肉比率,以卖得更高的价钱,便在给生猪的饲料当中添加了“瘦肉精”物质,这种物质会使生猪兴奋,促使其增加运动量,从而提高它的瘦肉量。

但这种物质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副作用,许多猪因为承受不了药力造成了猝死。

猪都无法承受的药力,对人体的危害就更加大了。

有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可能让人产生头晕、恶心、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对于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更大,长期使用还有可能引发恶性肿瘤。

其实这种物质是很容易被检验出来的,而检验部门却也偷工减料,在收取了企业一定的费用之后,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了这样的事情扩大化。

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物质,为什么会成为生猪养殖和流通当中,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行业潜规则呢?我认为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养殖成本的提高和收购商不断压价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今饲料的价格不断的上涨,导致养猪的成本不断上升,而对于收购商来说,他们并不愿意提高收购的价格,因为那样会导致他们的经营成本也上升,因此他们只能在下游收购环节对养殖者进行压价。

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监管不力导致的,目前政府部门对于农产品的检测比较宽松,导致了很多企业钻空子。

另外,如今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吃肉更多会选择油脂较少、对人体来说更为健康的瘦肉。

于是,便有更多的人从这方面入手,想出了在饲料当中添加瘦肉精的方法。

这也使我们不禁想到了前几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导致奶制品行业一度一蹶不振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与双汇瘦肉精事件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段被曝光的“毒馒头”事件,这些事件也与农产品有着密切的关联。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回顾及由此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的思考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回顾及由此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的思考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回顾及由此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的思考朱杏摘要:双汇瘦肉精事件重重地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对它的一个回顾和思考给我们一定的出路。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以及社会稳定。

随着一宗宗食品安全事件丑闻的曝光, 食品安全问题已紧紧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为关注, 甚至有人向食品生产经营者发出了“该吃什么和还能吃什么”的呐喊, 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信用危机, 唤醒了和迫使政府必须重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政府加强监管,民众的意识加强,辅以相应更健全的法律制度及一些科学技术,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大大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的防范。

关键字:双汇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措施食品安全法引言:一年一度的3·15照例成为了无良企业的曝光台。

此次触发众怒的是国人最为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冲击的则是肉类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

可以说,在历经了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的舆情冲击后,双汇引进瘦肉精猪肉一事已称不上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标杆性负面事件。

但由此引发的舆论关注,从范围与规模的角度讲,仍称得上触目惊心。

在这个无良商家被利欲熏心的年代,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性?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正文:双汇瘦肉精事件已经过去了近乎一年,但它的存在仍旧牵动着整个食品行业及大众的情绪和关注。

首先,先对双汇瘦肉精事件进行回顾:3月15日上午9时许,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节目曝光了“养猪户添加违禁药‘瘦肉精’,监管部门收钱放行,经纪人联络其中,下游厂家有意收购”的乱象。

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等地,用“瘦肉精”喂出来的“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

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上一百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录摘要 (3)一、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 (4)二、双汇“瘦肉精”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4)(一)政府监督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 (4)(二)双汇集团价值观扭曲 (4)(三)社会监督薄弱 (5)三、对我国构建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提出的建议 (5)(一)政府完善并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机制 (5)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5)2、强化行政监管机制 (6)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6)4、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 (6)(二)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6)(三)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观念 (7)(四)强化社会监督 (7)1、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督 (7)2、加强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 (7)总结 (8)参考文献 (8)“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摘要【摘要】:食品安全的有效管理是整个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瘦肉精”。

其次,分析并阐述双汇“瘦肉精”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政府监督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双汇集团价值观扭曲;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社会监督薄弱。

最后,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建议:政府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观念;强化包括媒体舆论监督,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

【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管理一、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克伦特罗是一种β-兴奋剂,添加于饲料中能提高几种家畜包括猪的瘦肉率。

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常用来防治哮喘、肺气肿等肺部疾病。

当其应用剂量达到治疗量的5~10倍时,具有能量重分配作用,可使肌肉合成增加,脂肪沉积减少,因此俗称为“瘦肉精”。

双汇瘦肉精事件内控分析

双汇瘦肉精事件内控分析

从“瘦肉精”事件看双汇的内部控制一、案例企业及案例事件介绍1、双汇集团概述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总资产100多亿,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双汇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为核心价值观,并坚持“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的质量理念。

2011年初双汇集团重组双汇发展(双汇集团子公司,于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实现了整体上市,脱身于漯河市肉联厂的国有企业双汇,已经变为由外资控股的A股公众公司。

济源双汇是双汇正在实施的重大资产重组中的拟注入资产。

2、“瘦肉精”事件概述2011年3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特别节目播出了《“健美猪”真相》,对于河南孟州等地部分养猪场饲喂有“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报道,济源双汇分公司瞬间成为众矢之的,双汇集团也一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节目播出后,双汇集团立即召开一系列的会议进行积极应对,及时发布相关公告声明,并采取“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的措施,强化源头控制,保证食品安全。

二、案例事件原因分析1、三大目标分析第一,此次“瘦肉精”事件导致双汇集团的经营目标受到巨大损害。

据4月5日的报道,双汇集团半月粗略估计损失已超过121亿元,包括双汇发展股价跌停,市值蒸发103亿;销售减少15个亿;济源双汇处理肉制品和鲜冻品直接损失预计3000多万;瘦肉精多头检查,全年预计增加检测费3个多亿;预计3月减少税收8500多万。

除了直接经济损失,品牌美誉受到巨大伤害,双汇经销商“跳槽”加盟竞争对手,更令双汇的长期损失无法估量。

第二,报告目标并没有受到损害,只是集团因此推迟一个月披露2010年年报,对报告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第三,双汇集团并没有违法行为,合规目标得到合理保障。

早在2002年2月,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目录》,将“瘦肉精”列为禁用药品,禁止在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使用,并将“瘦肉精”列入年度例行监测计划,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要求监管部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双汇“瘦肉精”事件暴露食品安全漏洞

双汇“瘦肉精”事件暴露食品安全漏洞

站 ,本来 应 该 组 成 一条食 品 安全
那 种 叫做 “ 酸 克 仑 特 罗 ” “ 盐 、 莱
克 多 巴胺 ”等 名称 的 化 合物 ,有 兴
奋 作 用 ,兴 奋 过 头 猪 会 死 。
的 防线 ,现在 这
条 防线变 成 了一
条 利益 链 。利 益
链 一 旦 形 成 ,就
“ 事 ”就 是 “ 事 ” 多 坏 ,坏 了

没 觉得 做 这种 事 情还 需 要 “ 子 ” 胆 。 当这种 心 理成 为普 遍现 象 时 ,说 明
在 一定 的地域 内 ,人们 的 普遍 认 知
些 人 的 “ 事 ”— — 监 管 好
权 力异 化 成 了寻 租 机 会 后 ,
当中 ,已经没 有 是 与非 的 区别 ,没 有违 法 与 否的 区 别 ,没有 罪 与 非罪

央视 记 者 调查 得 知 ,在 河南 孟 州 市 、沁 阳 市 、温 县 和获 嘉县 ,喂 了 “ 肉精 ”的 生 猪 ,每 头 猪 花 2 瘦 元钱左右就能买到检疫合格证明 , 花上 10多元 买 通检 查 站 ,就 过 了 0
环 环 相 扣 ,不 容 其 中一 环 “ 叛
“ 肉精 ”的 情 况 , 瘦
的区别 。
“ 鹿 事件 ”之 后 ,一直 有 大 三
大小 小 的食 品安全 问题 被 曝光 ,只
是 “ 肉精 ”涉及 地 区 更厂 瘦 ,涉 案
部 门更 多 ,更有 轰 动 效应 罢 了 ,这 说 明 , “ 鹿 事 件 ”基 本上 没 有 触 三
动相 关 的监 管 机 制 ,也 没 有能 够改 变监 管 部 门嗜 “ ”的 习性 ,只不 药
问题 ,是 人 出了 问题 。同样 ,猪 肉 出问题 ,也是 人先 出 了问题 。这 几 天 ,最受 人 关注 的新 闻 ,国 外是 日 本地 震 ,国 内就 数 “ 肉精 ”了 。 瘦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修改版]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修改版]

第一篇: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大头娃娃事件)、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今年的染色馒头、瘦肉精、豆浆用粉冲调事件,轰动一时,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无不为造成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气愤和担忧。

事故曝光后,我们不禁要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在倡导着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着想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连普通百姓吃饭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都无安全保障?又谈何“中华民族的振兴”“创建和谐社会”呢?在近十年的众多食品安全事故中,今年央视315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格外扎眼,反应的问题别具代表性。

2011年3月.15日,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

“双汇”品牌部分肉制品中涉嫌含有“瘦肉精”,这一消息爆出后,迅速掀起轩然大波。

三月十五日当天午后“双汇发展”封跌停,又因重大事项自16日起连续停牌,双汇上演“滑特卢”市值5天蒸发170亿。

一时间肉制品业内担心该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造成对整个行业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甚至演变成如三聚氰胺般的行业“地震”。

(简单介绍“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

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公安厅第一时间开展案件侦破,最终一条完整的“瘦肉精”地下产业链条浮出水面。

加工源头(犯罪嫌疑人于湖北襄阳合谋研制生产)→主要销售窝点→次级分销窝点(不法兽药店主和生猪购销人)→“瘦肉精”使用者(生猪饲养户)→加精猪流向地(屠宰点和肉制品加工厂),其中的肉制品加工厂就包括济源双汇公司,最终流向消费者的餐桌。

食品安全监管须更上层楼——双汇“瘦肉精”事件给食品安全的警示

食品安全监管须更上层楼——双汇“瘦肉精”事件给食品安全的警示
品 安全 问题 , 食 品 安 全 各 项 工 作 上 取 得 明显 成 在
食品安全丑闻被央视曝光 。这个位于河南漯河 的
年 产销 售 超 50亿 元 、 当 着 国 内 最 大 肉类 供 应 5 担 商 的企 业 集 团 , 董 事 长 、 门人 万 隆 曾 不 止 一 次 其 掌 的声 称 : 双 汇 肉食 品安 全 检测 经 过 1 “ 8道关 、 费 消
点问题之一 。 关键词 : 品安全 ; 食 监管 ; 责任体系
前 言
“ 肉精 ” 瘦 给百 姓危 害不 浅 。2 0 0 1年 , 括 北 包 京等 9个 省 市 的 2 3家 养 殖 场被 发 现违 规 使 用 “ 瘦 肉精 ” 2 0 ;02年 广 州 某 饲 料 公 司 违 规 添 加 “ 肉 瘦
最 近 ,3 ・1 ” 南 济 源 双 汇 “ 肉 精 ” 品 “ 5河 瘦 食 安 全 丑 闻被 央 视 曝光 , 头冠 “ 国食 品安 全 最具 社 中
会责任感企业 ” 的肉制品行业龙头老大声名狼藉 , 令广大民众对 食 品安全疑窦丛生 , 响强烈。在 反
今 年 的全 国 “ 会 ” 两 上代 表 、 员 就 食 品安 全 问题 委 提 交 议 案 、 议 和 提 案 达 3 0余 件 , 江 省 “ 建 0 浙 两 会 ” 代 表 、 员 也 提 出议 案 、 议 和 提 案 5 上 委 建 O多
“ 肉精” 瘦 ……2 1 年 3月 1 01 5日, 中国食 品市 在
场独 占鳌 头 、 望 显 赫 的 双 汇 集 团 , “ 肉 精 ” 名 因 瘦
件, 均为历史之最 。“ 国以民为本 , 民以食 为天” 。 食 品安全事关 公众身体健康 和生命安 全 , 事关社 会稳定和 国家的声誉。党 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

由瘦肉精事件看政府监管

由瘦肉精事件看政府监管
❖ [3] 张慧媛."双汇"瘦肉精事件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警示[J]. 中国食品,2011,(9):18-20.
❖ [4] 陈岳飞.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湘潭大学,2007.
❖ [5] 李伟.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2005.
❖ [6] 高桂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J].上海商 业,2002,(7):18-21.
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失职原因
❖ 1.没有非常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由瘦肉精事件看政府监管
2. 企业与地方政府形成了利益集团, 在利益的获取上趋于一致,形成了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保护主义,缺乏
对企业的有力监督。
由瘦肉精事件看政府监管
❖ 在河南孟州等地,瘦肉精尿检,生猪检疫等如同走 过场,有的尿检甚至用人尿冒充,每头猪花2-3元就 可买到三大证明,再花100元给河南省省界检查站, 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 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 检疫合格证明”。
府监管执行不力、政府监管执行主体的 非独立性被监管者对监管者的俘虏。
由瘦肉精事件看政府监管
思考:
发达国家在食品安 全监管有没有好的 经验呢?
由瘦肉精事件看政府监管
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丰富的 经验
1.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统一 2. 食品安全监管立法规范 3. 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完备 4. 成立食品安全监管领导机构 5. 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6.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支持体系 7. 改善食品安全监管外部环境
由瘦肉精事件看政府监管
用图表示
由瘦肉精事件看政府监管
政府未来应对“瘦肉精”的监管措施
❖ 1.建立协调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食品安全监管须更上层楼——双汇“瘦肉精”事件给食品安全的警示

食品安全监管须更上层楼——双汇“瘦肉精”事件给食品安全的警示

作者: 桑士达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决策咨询
页码: 50-5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食品安全 监管 责任体系
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事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声誉。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安全各项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但由于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瘦肉精事件看质量管理

从瘦肉精事件看质量管理

然而,即使实际市场影响并不太大,比三聚氰胺更早出现的瘦肉精之屡 禁不止并延绵难绝,再度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沉疴。
在一些地方,生猪养殖违禁使用“瘦肉精”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从养殖 户、到检疫局、到各省界检查站、最后到定点屠宰场,各个环节均能交 少量的钱就各个突破,一路畅通,最后直达消费者餐桌。相比之下,双 汇的“十八道检验”简直是个莫大的讽刺。 最明显的一个漏洞是,早在2002年国家监管部门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 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 醇、硫酸特布他林、西巴特罗、盐酸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也就是说, “瘦肉精”并不仅是指盐酸克仑特罗,而是一系列药物的总称。但是, 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都只检测盐酸克仑特罗,其他同属“瘦肉精”的 莱克多巴胺等没有纳入常规的检测。但是许多养殖户,恰恰都在同时使 用这两种瘦肉精。
“瘦肉精”利益有多大?
不法养殖户使用瘦肉精主要还是为了巨额利 润。据农业部统计,如果用瘦肉精把一头普 通猪变成“瘦肉型猪”,只需要10到20天的 时间,成本只要8元钱,而净利则高达22元钱, 利润率为275%。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铤而 走险。 以双汇问题猪肉为例,添加“瘦肉精”喂出 的生猪出栏价格比普通猪每公斤贵0.4元左右, 以每头猪出栏时100公斤计算,一头猪能够多 卖四五十元。一般一个小养殖户养百来头, 能多卖4000来元。
对于集团发展来说,一个集团在扩张增速发展的过程中, 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外,也要将管理的触角扩散到上游 及下游供应链环节。 双汇集团提出解决源头和下游生猪收购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建设双汇自己的生猪养殖基地。因为瘦肉精事件的源头 就是生猪的收购,所以仅针对这个事件来说这是这也说得 上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国外的先进企业,他们会将上游供应商真正纳入到合 作伙伴的行列,除了设定健全的监控标准,比如在质量、 社会责任等方面需要他们符合一定的标准ISO 9001,HACCP 等之外,他们还会帮助上游企业与自身一起共同成长。 因此如果中国的企业想要在以后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就 要努力建立完善属于自己的产业链条,学习西方国家帮助 相关的上游企业设定健全的监控标准,在自身企业发展的 同时让上游企业的水平标准一同发展。

双汇事件对中国食品加工企业警示研究

双汇事件对中国食品加工企业警示研究

双汇事件对中国食品加工企业警示研究自媒体曝光双汇集团下属工厂使用含“瘦肉精”生猪一事后,这家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已深陷“瘦肉精”丑闻,损失惨重。

双汇“瘦肉精”事件对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标签:食品加工企业;“瘦肉精”事件;双汇集团1 “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瘦肉精,指的是一类动物用药,包括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硫酸特布他林等,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的确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

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肌肉震颤、心慌、战栗、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近几年,各地“瘦肉精”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

目前全世界有美国等24国开放使用瘦肉精(培林),有160多国仍禁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瘦肉精(培林)使用量规定如下:被曝出“瘦肉精”事件的双汇集团,表示将对旗下河南济源厂停产自查,并派出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相关人员进驻济源工厂进行整顿和处理,双汇集团因此事件已损失121亿元。

双汇集团表示,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

集团董事长万隆发誓要实行“生猪头头检验”,引入第三方监测,并加快养殖业发展,提高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希望以此扭转危局,挽回消费者的信心,要求下属所有工厂,进一步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

同时,双汇集团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对此次事件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全面检查。

2 “瘦肉精”事件对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的警示(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

食品安全涉及到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因此,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对食品安全有足够的重视,规范每一个生产环节,才能做好食品安全的工作。

企业要加强对员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Y-AQ-08431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
安全监管问题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from Shuanghui "Clenbuterol" incident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
管问题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大头娃娃事件)、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今年的染色馒头、瘦肉精、豆浆用粉冲调事件,轰动一时,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无不为造成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气愤和担忧。

事故曝光后,我们不禁要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在倡导着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着想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连普通百姓吃饭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都无安全保障?又谈何“中华民族的振兴”“创建和谐社会”呢?
在近十年的众多食品安全事故中,今年央视315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格外扎眼,反应的问题别具代表性。

2011年3月.15日,
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

“双汇”品牌部分肉制品中涉嫌含有“瘦肉精”,这一消息爆出后,迅速掀起轩然大波。

三月十五日当天午后“双汇发展”封跌停,又因重大事项自16日起连续停牌,双汇上演“滑特卢”市值5天蒸发170亿。

一时间肉制品业内担心该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造成对整个行业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甚至演变成如三聚氰胺般的行业“地震”。

(简单介绍“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

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公安厅第一时间开展案件侦破,最终一条完整的“瘦肉精”地下产业链条浮出水面。

加工源头(犯罪嫌疑人于湖北襄阳合谋研制生产)→主要销售窝点→次级分销窝点(不法兽药店主和生猪购销人)→“瘦肉精”使用者(生
猪饲养户)→加精猪流向地(屠宰点和肉制品加工厂),其中的肉制品加工厂就包括济源双汇公司,最终流向消费者的餐桌。

此前针对“瘦肉精”的监管链条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但实际上隐患重重,形同虚设。

双汇作为中国500强企业深陷“瘦肉精”丑闻。

像“三鹿”“双汇”这样的大品牌知名企业频频爆出丑闻,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推到了风口浪尖。

双汇集团16日、17日接连发表公开声明,对消费者表示歉意。

在双汇集团态度暧昧的声明背后,隐藏着看似完备实则脆弱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乍一看,事件到此应该圆满结束,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中央领导频频表态,看上去皆大欢喜,然而殊不知“瘦肉精”是个10年屡禁不绝的餐桌“毒瘤”,十年来,各级工商部门严厉打击,国家各部委重拳出击,仍然发生今天的事件,不得不叫人痛心。

在我国,事件发生后,对犯罪企业的司法追责已基本到位,但是,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的司法问责却远没有到位。

从已曝光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缺陷。

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实现体制上的独立性,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洲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局,除了其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外,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种植养殖、初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环节,全程监管,建立了有效的问责机制。

而在我国,在2004年9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规定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即农业部门负责生产环节,质监部门负责加工和进出口环节,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流通环节等,直接造成了监管过程存在空白和监管信息分散的问题。

再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分分合合的历史表明,国家建立独立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思路似乎并不十分清楚。

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力,更造成了问责不明确的弊病。

二是监管部门不作为或为不法经营者充当保护伞。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有网友疾呼,“十八道检验工序挡不住一头健美猪”,而事实就是这样,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相当完备,之所以不能在实际当中得到切实执行,很大程度上与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有关。

来自山东和浙江的一些基层监管部门的公务员向媒体爆料,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工资福利要靠罚款收费来实现。

这样就造成交费罚款的目的不是为了整治和确保食品安全,而是为了部门“创收”。

其结果是,违法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只要向监管部门上交“保护费”,即可继续运转。

监管部门为防止生产者和销售者因过高罚款而无力生产经营,也会适当降低罚款额度,以确保“羊身上还能长出羊毛”,等于监管部门与违法的生产经营者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利益相关者”。

又如上海市杨浦区某基层监管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有时候在做监管检查时,也会遇到来自上级领导“打招呼”,要求对个别食品企业“有所照顾”,而这些企业要么是地方上的纳税大户,要么是某个领导招商引资的项目,轻易动不得。

而更多的曝光后再查处的事实也证明,食品安全并不是“藏匿高手”,媒体公众一捉一个准,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呢?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或是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了牟取私利而充当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保护伞。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缺乏长效机制。

轰动性的事件将食品安全监
管提升到了首要层面,但是至今,食品安全仍然逃不开曝光一起,查处一起的恶性循环,始终遵循着“权威媒体揭露、相关领导表态、几个部门突击、若干人员服罪、过段时间冷却”的五段式套路,戏法陈旧老套,别无新意。

反而让人觉得是政府部门的作秀,而在作秀的背后,是权力的傲慢和不真诚。

虽然事件之后的关注度高了,监管严了,但是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并没有减少,相反时下的频繁曝光更让人产生不安。

四是部分监管部门技术检验水准落后。

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传到中国不过百年,本身技术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有待加强,加之政府经费拨款鲜侧重于此项,所以设备老化、档次低,检测功能不全问题普遍存在。

地市县级技术装备更为落后,统计中如计量标准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0年甚至30年的设备仍是检测主力。

在这种要技术没技术,要责任感没责任感的情况下,希望监管部门能有所作为是不大现实的。

五是惩罚食品安全监管失职措施不力,在长达104条的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与追究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失职责任
有关的只有寥寥两条,且对“失职”的具体界定也是语焉不详,只指出需要“查明失职渎职情况”;惩罚力度也限于行政性的,只有“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

即便如此,在以往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除了惩治几个生产、流通领域的相关责任人之外,很少有监管领域的相关责任人受到惩罚。

不受惩罚的监管部门,在一波接一波的重大食品事件中,仍旧“逍遥法外”。

以上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尔等之辈可以找到有效途径的,空口的泛泛而谈也对监管部门毫无用处,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亦或是中国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引述一段名家言论或许对你我认识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国际事务教授唐贤兴认为,在监管部门方面,长期存在监管部门过多,各部门只有分工、少有合作、遇事推诿的局面。

必须在立法上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追究责任的程序,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跨部门的食品监督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各个流程的食品安全,以杜绝机构间的相互扯皮推诿的困境。

尤其需要对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进行明确界定,一旦发生重大
食品安全事故,对相关责任人严惩不贷。

可以参考的例子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高到卫生部长,最低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为此负责而引咎辞职。

最后,其实关于政府监管的问题,多年来已成老生常谈,都说要加强力度,深化改革,大标语都会喊,实际操作则相差甚远,想必这种“喊标语不作为”的办事方式也不仅仅反应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解决这个问题,怕是要从根本政治体制上大动刀斧。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