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大赛讲解
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新趋势研究—— 从《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谈起
吉国强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新趋势研究—— 从《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谈起 《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16年推出的一档现象级景观式音乐综艺栏目,一经播出,就得到了业界内外广泛关注和追捧。
笔者将从中国乐派之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民族性和科学性两个视角展开论证。
《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是在央视一套、中央三套2016国庆节推出的综艺类歌唱品牌栏目,是对中国声乐艺术引领式探索的重要举措。
民歌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底色,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中国特色的基石。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媒体宣传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先锋学术文化引领和主流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中国民歌大会》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新时代赞歌”为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中国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民歌为内容主体,通过精准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精巧的艺术手段、精致的景观呈现,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纵坐标,共同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的“中国民歌版图”。
第一季共分为 《河水天上来》上下期、《长歌万里行》上下期、《共饮一江水》上下期、《大海故乡情》上下期,由此铺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歌版图,让观众在歌声中聆听中国声乐故事,领略中国声乐气派,烙刻中国声乐记忆;节目以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国声乐文化气息,体现新时代风貌,引领新时代风气[1]。
节目共涉及72首民歌,一经播出,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追捧。
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声乐艺术演唱界和教育界的很多思考:中国声乐艺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声乐学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构建应如何改革和完善?笔者通过《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浅谈一点观后感。
《中国民歌大会》是以立足中国民歌的历史,将中国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通过多彩的歌舞展演、绚烂的舞台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趣味的竞技方式和多元的传播手段,打造出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中国声乐艺术民歌盛会,实现了一次对中国民歌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新表达,为中国声乐演唱和中国声乐教育引领了方向。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概念与特点2. 中国民歌的分类3. 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4. 民歌的伴奏乐器5.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概念、特点、分类和演唱技巧等内容。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合唱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歌演唱。
4. 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查找、分析、讨论民歌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民歌的特点、分类和演唱技巧。
3. 示范: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作品,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分组练习、合唱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歌演唱。
五、课后作业1. 自学一首中国民歌,了解其背景、演唱技巧等。
3. 练习民歌演唱,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4.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中国民歌的认识和喜爱程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民歌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民歌相关教材或歌曲集。
2. 音响设备:播放民歌作品的音响或耳机。
3. 网络资源:民歌相关网站、视频、音频资料。
4. 乐器: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民歌的概念与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
3. 第三课时:学习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
4. 第四课时:介绍民歌的伴奏乐器。
5. 第五课时: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作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民歌。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首歌曲。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一般是以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方式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民歌,对民歌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不能准确地把握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营养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
三、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中国民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学唱、打击乐伴奏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认识打击乐器,并能为歌曲编配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中国民歌》。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装饰音及节奏的处理。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以《小燕子》的旋律为素材,创作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步感知:聆听歌曲《小燕子》,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 学习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教唱歌曲。
4. 打击乐伴奏:介绍打击乐器,为学生提供打击乐伴奏的素材。
5. 完整演唱: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尝试为歌曲添加打击乐伴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特点和价值。
7. 作业:课后收集其他地区的民歌,下节课分享。
六、说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模仿,提高演唱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提高创作能力。
5. 欣赏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审美能力。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
《中国民歌欣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各地的民歌,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背后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什么是民歌,以及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2. 民歌的演唱技巧:教授民歌的演唱方法,如呼吸、发音、节奏等。
3. 经典民歌欣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歌,进行欣赏和学唱。
4. 民歌背后的故事:介绍每首民歌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和民俗内涵。
5. 民歌的文化价值:探讨民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优秀民歌,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3. 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唱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案例分析:通过讲解民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民歌图片、歌词和音响资料的PPT。
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歌曲。
3. 教学资料:准备相关民歌的乐谱、歌词和背景资料。
4. 教学用具:准备歌谱、哨子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能力:评估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和音准等方面。
3.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民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民歌的定义与分类,学习民歌的演唱技巧。
2. 第3-4课时:欣赏经典民歌,学习每首歌曲的演唱。
3. 第5-6课时: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探讨民歌的文化价值。
4. 第7-8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民歌的感悟。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国民歌鉴赏
中国民歌鉴赏一个学期的《音乐鉴赏》的公选课,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平时听歌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去欣赏歌曲,如是什么歌曲,有什么乐器在演奏,节奏怎么样。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2006年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民族大学的诺亚舟毕业歌。
其中涉及的民族歌曲各有不同,下面我来浅谈民族歌曲。
2006年中国音乐学院的毕业歌晚会的开始是由几组极具浓郁民族风格的歌舞开始。
中国音乐的根基在民间和各民族中,而中国民歌却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劳动、生活、爱情和习俗,存储着数千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接纳世界各国的文化精髓。
晚会中的第一首是江苏民歌。
由于历史、地域、方言的不同,江苏民歌呈百花齐放的格局,苏南苏北民歌交相辉映,各领风骚,苏南民歌温柔婉约、曲折秀丽;苏北民歌高亢悠扬、直抒情怀,晚会中的《拔根芦柴花》是一首苏北山歌,既具有劳动节奏,其旋律又和山歌一样抒展悠扬,即便是强体力劳动号子的旋律也同样是抒情的、优美的,从“鸳鸯那个戏水让郎猜”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希望郎能够猜到她的心思,从音调中判断出她在挑逗郎的心情。
云南汉族民歌可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
云南山歌风格独特,特点是节奏自由,无拘无束,音调高亢,常常是个人情感(触景生情、寂寞、高兴等) 的宣泻,演唱形式多为一人独唱,旋律优美,如晚会中的《小河淌水》曲调悠长,旋律优美,音调高亢,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山东民歌,主要是山东语言、语音、声调、音位、调值、韵味等, 都具有见棱见角, 起伏较大, 对比性强的特点, 儿化字的运用, 不仅有助于歌词内容的表达, 而且也减弱了演唱上的难度;假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既具有表情功能, 又具有色彩意义, 它对一种音乐风格的形成, 常常起着特殊的作用;顿音的特点是短而轻(当然也会因民歌的情绪和演唱者的习惯不同而有些差异), 听起来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效果;哈拉音是在气息控制、嗓音放松的状态下发出的短促、轻巧柔和的音,给人一种轻松感;。
中国民歌演唱与赏析
中国民歌演唱与赏析有一首题为《女娃担水》的民歌:红格丹丹太阳落西山,十七八的女娃把水担;小担儿闪,担钩钩响,快步来到井台儿上。
不觉得刮风树影影动,东照西照没有个人;手摇桶摆挹起猛然闪出个“冒失鬼”!他扳转奴的肩膀亲了个嘴;奴要走来他不让奴走,他一把拉住奴的手。
奴要喊来他不给奴嘴里塞了一块洋冰糖;洋冰糖甜,浑身上下热汗淌!哎哟哟,哎哟哟。
邻居家干妈来得巧,他一骨碌爬起大跑了。
赏析:这是一个美好的黄昏,十七八岁的女娃挑着走在通往水井的小路上,铁质的担钩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
女娃的心情轻松而快乐。
“不觉得刮风树影影动”的异常,在女娃娃的心头罩上迷团,“东照西照没有个人”使“轻松而快乐”的心情顿然消失,一种惊慌,甚至是手摇桶摆挹起一担水”,渴望发生,又害怕发生的的事情终于发生:在她的面前!“冒失鬼”、“勾魂鬼意”,而在陕北民歌以及日常生活中,却是女性对自己称谓,类似现代男女青年约会时,男的拥抱或者亲吻女友时,姑娘佯作生气,或者不愿意,撒娇地说“你真坏!”、“讨厌”,他扳转奴的肩膀亲了个嘴既描绘他们之间拉扯的状况,还有一层引深的含意,她从未体验过的那种事情,今天注定是躲不过去了。
在她的潜意识中渴望那种“体验”。
可是,这种“体验”的突然降临,又使她惊慌失措:“奴要走来他不让奴走,一把拉住奴的手;奴要喊叫他不让,给奴嘴里塞了一块洋冰糖。
”尽管她渴望与异性的交合,尽管她心中明白,这个事情的发生已成定局,但她反反复复地表白:她要走,她要喊,这个事的发生,是“冒失鬼”的强迫而致,这种“表白”是对自己的“理智”的交待,对社会传统观念的解脱”一个“甜”字,道破她显她潜藏在心底的意识。
即将发生之际,“得巧”还是“来得真不是时候”?“他一骨碌爬起来大跑了”,是“庆幸”,还是寻味!。
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一等奖说课稿1、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一等奖说课稿一、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
《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
《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
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
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单元《中国民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将重点学习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民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各地民歌的风格与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投影仪。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方式,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结合各地民歌案例分析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首山歌、一首小调和一首号子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学生学唱所选民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演唱技巧。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各地民歌的演唱风格,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本节课所学的三首民歌,录制音频或视频。
(2)分析这三首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2. 答案:(1)音频或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民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歌的知识,如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中国民歌赏析
中国民歌赏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
首先,中国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民歌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例如,南方地区的民歌多以柔美、细腻、婉转为主,而北方地区的民歌则多以豪放、高亢、激昂为主。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还体现在歌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
其次,中国民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民歌是中国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音乐形式,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
例如,在革命时期,出现了许多歌唱革命、歌唱英雄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
此外,许多民歌还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内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第三,中国民歌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山歌、小调、号子等。
每种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山歌的旋律悠扬、高亢,常常在山野间演唱;小调则比较柔美、细腻,常常在室内演唱;号子则比较豪放、有力,常常在劳动中演唱。
这些表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也十分独特。
中国民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多种技巧,如气声、润腔等。
这些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风格,这些技巧和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
总之,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中国民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和研究者。
中国民歌教案:传承优秀文化,唱响中华民族之声
中国民歌教案:传承优秀文化,唱响中华民族之声。
一、传统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民歌丰富多彩,涵盖了生命中的各个方面:生、老、病、死、恋、婚、离别、聚会、祭祀等等。
从广义上,中国民歌也可以被分为山歌、田园歌谣、工农歌曲、戏曲、等等。
从狭义上,我们通常把山歌、花鼓戏、皮影戏、布依族姑娘唱的踩秧歌等等称作传统民歌。
它们或悲凉、或激越、或欣欣向荣,总是历久弥新,传承到现在。
在传统民歌中,山歌是一种最为代表性的形式。
山歌的流派众多,主要流传于我国的山区地区。
它是民歌家庭、社区的艺术生活,无论在节日或者纪念日上都可能成为话题和背景的主角。
比如台湾地区的花蓮、立山、大武山地区的原住民,以及贵州省的布依族、苗族等人。
山歌形式多样,包括对山、对水、对春、对秋、化茧成蝶等等,它们都通过歌谣的形式表达着民间对自然、对生活的赞扬和惋惜。
除了山歌外,城市的工农歌舞也是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或者激昂、或者柔美、或者徐缓,传达了人们对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的感悟。
比如《三味书屋》中的《红太阳》、《黄河大合唱》、《今天是你的生日》、《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经典作品,都通过传唱和演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大家熟知的名曲,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懈精神和牢不可破的坚韧。
传统民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涵盖着民间智慧、人生哲学,充满着中国式的情感和哲理。
因此,它也是我们人民的骄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弘扬传统文化,要将传统民歌列入学习计划尽管传统民歌在前几代人中非常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民歌逐渐被遗忘。
学校教育是重要的传承平台,必须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作为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也可以适当地让学生了解谣曲和各种民族的传统民歌,被广泛传播的经典民歌等等。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将传统民歌紧密地融入教育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024中国民歌的说课稿范文
2024中国民歌的说课稿范文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节课将以《2024中国民歌》为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歌的魅力和意义。
一、说教材1、《2024中国民歌》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首民歌,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学习并了解《2024中国民歌》的歌词和曲调,了解其意境和音乐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唱歌的技巧。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情感教育法、体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是:倾听欣赏、合作学习、尝试表演。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相关音频和视频素材,展示中国民歌的魅力和演唱技巧。
同时,我还会准备一些关于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感引入,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
我会播放一段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妙和独特之处。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看法和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环节二、倾听欣赏,感受《2024中国民歌》的魅力。
我将播放《2024中国民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倾听,并观察歌曲的曲调和节奏。
学生可以跟随音乐节奏轻轻摇摆身体,感受音乐的律动。
接着,我会让学生表达对这首民歌的感受和理解。
环节三、合作学习,深入理解民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学生将分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共同编写一段关于《2024中国民歌》的描述。
他们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比如绘画、写作、手势等来表达对民歌的理解。
每个小组都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帮助其他同学感受到更多关于民歌的细节和情感。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 民歌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3. 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4. 民歌的演唱形式:独唱、对唱、合唱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学会欣赏和分析民歌。
难点: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民歌,感受民歌的魅力。
3. 实践法:学唱民歌,提高演唱技巧。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民歌的演唱形式和地域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民歌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
3. 教学资料:民歌乐谱、歌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3. 欣赏与分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让学生聆听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4. 学唱民歌: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教学生演唱,体会民歌的韵味。
5. 实践与展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歌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演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民歌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民歌摄影、民歌绘画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中国民族民歌欣赏》(教案)
4.了解各民族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
5.学唱一首民族民歌,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
6.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民族民歌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认真聆听,表现出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热爱。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初衷得到了实现。
其次,通过对比不同民族民歌的旋律、节奏、调式等,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点。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他们脸上恍然大悟的表情,这表明他们已经逐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民族民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音乐中融入民族元素”。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学唱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民歌的韵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学唱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民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歌的魅力。从导入新课到实践活动,再到小组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们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课后,我对这次教学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民歌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民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民歌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内容:1.2.1 民歌的定义与特点1.2.2 民歌的分类1.2.3 民歌的发展历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歌的内涵。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1.4.2 讲解民歌的定义与特点,通过举例进行分析。
1.4.3 介绍民歌的分类,分析各类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第二章:民歌的演唱技巧2.1 教学目标: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2.2 教学内容:2.2.1 民歌的呼吸与发声2.2.2 民歌的节奏与音准2.2.3 民歌的润腔与装饰音2.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实践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民歌演唱技巧。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民歌的呼吸与发声技巧,进行示范演唱。
2.4.2 分析民歌的节奏与音准特点,进行实践练习。
2.4.3 教授民歌的润腔与装饰音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练习。
第三章:民歌的地区特色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各地民歌的特色,感受地域文化的差异。
3.2 教学内容:3.2.1 北方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2.2 南方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2.3 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各地民歌的特色。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北方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进行音频播放。
3.4.2 分析南方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进行音频播放。
3.4.3 介绍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进行音频播放。
第四章:民歌的音乐形式4.1 教学目标:掌握民歌的音乐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民歌的曲式结构4.2.2 民歌的和声特点4.2.3 民歌的旋律特色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民歌的音乐形式。
中国民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引言: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系统地教授中国民歌在学生中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民歌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帮助音乐教师更好地教授中国民歌。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提升音乐审美水平。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文化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习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学习中国民歌的唱法和演唱技巧。
4. 学习中国民歌的歌词意义和文化内涵。
5. 学习中国民歌的伴奏乐器和合唱技巧。
三、教学方法1. 借助多媒体设备,介绍中国民歌的发展背景和代表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唱和个人表演,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创设音乐活动和比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参与度和兴趣。
4. 引导学生观看专业演唱家的音乐会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中国民歌的音频或视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好奇心。
2. 理论学习: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让学生对民歌有更深入的认识。
3. 合唱练习:选择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分发歌词,指导学生进行齐唱,注意发音准确和情感表达。
4. 个人表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民歌,进行个人表演,可以配以动作和道具,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5. 合唱比赛:组织班级或校级的合唱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合唱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文学意义探究:分析中国民歌歌词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7. 伴奏乐器学习:选择一种中国传统乐器,教授基本的演奏技巧和伴奏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伴奏民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CTV首届《中国民歌大赛》策划方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宣传语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国文艺感受律动音乐聆听中国民歌中国是一个民歌的大国,民歌资源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分布的地域广阔,同时民歌与当地民众的生息延传以及人文历史紧密相融。
据专家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总数量已经超过三十万首。
藉此,《中国民歌大赛》的立意是在通过民歌的角度展现具有民歌风貌的中国大文化形态,并使《中国民歌大赛》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常规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从而弘扬中华名族优秀文化、打造中央电视台精品品牌节目。
自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2004年3月29日开播以来,其频道中的《民族·中国》栏目截至道2006年3月,该栏目已按照中国版图录制了34歌地域、地区近两千位原生态歌手和4000多首具有浓郁特色的中国民歌,并还涉及了社会各界的多方位专家讲述与民歌有关的故事以及学术问题,及影响力和广泛性得到了社会各界与业界的关注与认同。
在两年的时间里,《民歌·中国》培育了一支了解中国民歌、热爱中国民歌、具有丰富民间音乐理论知识、民族学知识、熟知中国民族流传分布状况、电视业务素质高、团结、敬业、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队伍,这也为《中国民歌大赛》推出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随着中国民歌文化的发展和随之体现出的珍贵价值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此《中国民歌大赛》的适时推出也将成为向国际展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民歌大赛》的举办是中国文艺类节目中最具有开创性的大赛,这是中央电视台所推出的各项赛事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价值的大赛,它的产生也将成为中央电视台赛事节目中有一个新的品牌。
《中国民歌大赛》是以中国民歌“歌种版图”概念全景展示中国民歌艺术,这不仅为中国民歌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良好栔机,也为中国民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和平台。
通过比赛将系列化开拓中国民歌艺术视野,系列化介绍中国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民歌艺术,并大力推动中国民歌的发展。
《中国民歌大赛》将成为中央电视台赛事的一大品牌,没两年举办一届,本次首届《中国民歌大赛》将在以下三点上作出贡献:第一、挖掘中国原生态民歌的丰富资源,时期具有宏大规模的版图概念感与突出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感;第二、推动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包装原生态民歌。
使其以创新的形式体现民族感和时代感;第三、发挥大众媒体广泛传播的优势,积极发动全民共同参与。
为保护本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努力。
此次大赛将通过现代化的电视手段,加强参与感、加强可视感。
更有声、有色、有形地去体现我们自己民族的民歌文化。
我们的指导思想------专业性普及性可视性参与性大赛章程一、组织机构1、组委会(组成人员名单待定)2、评委团由大赛组委会聘请全国内有声望的民歌及名族民间文化研究专家、著名民间歌手以及热爱观众组成本次大赛不同阶段的评委团。
评委团在组委会的领导下,负责大赛的初选、复赛和决赛的评选工作。
评委会人员组成:评委团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评为若干名,名单待定。
3、大赛办公室大赛办公室是组委会领导下的办事机构,负责大赛的行政事务、组织协调事务、以及其他相关日常性事务。
二、比赛方式1、按照当前中国民族分布以及流传的现状,按照民族音乐学术上的分类,大赛一原生态民歌和新民歌两个大类进行比赛(原声民歌以及新民歌的定义详见附录一);1、原生民歌类:按照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方式,按照民间歌曲流传的本质特征,并结合电视台节目特点,原声民歌类别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组别比赛:A、独唱组别:本组别参赛歌手人数最广、类别最为丰富,各地大量的有代表性的民歌种类将会是这个组别的亮点,如蒙古族的长调、短调;藏族的山歌、拉伊;甘青宁新四省区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晋陕蒙的漫瀚调、彝族的高腔调、南方的客家山歌、朝鲜族的民谣、安徽的山歌挣颈红、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河北的渔号子、中原地区的小调、东山省的小调民歌、劳动号子、苗族的飞歌、裕固族、鄂温克族的牧歌等等等等;B、对唱组别;参赛歌手的人数限定在2人至8人。
对唱在中国各民族的民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态。
如土家族的穿号子、纳西族的哦热热、怒族的哦得得、东三省的二人转小帽、晋陕蒙冀的二人台、西北各穆斯林民族当中流行的宴曲、维吾尔族的莱派尔等,这些将会成为大赛的亮点;C、多声部合唱或重唱组别:参赛歌手的人数限定在20人以内。
中国56个民族当中,拥有多声部民歌的就有29个,有限民族甚至全部都有声部形态。
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以往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对外展示的机会非常少,因此,本组别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除了人们都比较熟悉的侗族大歌之外,苗族的游方歌、台湾高山族阿美人的多声部民歌、泰雅人的多声部民歌、傈傈族的多声部民歌、羌族的多声部民歌、毛南族、藏族、壮族等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等,将会首次在中央电视台亮相。
这些将会是本次比赛绝佳的亮点;D、弹唱组别;人数限定在20人以内。
弹唱在中国的民间音乐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能够被纳视屏幕上向人们呈现前所未见、前所未听的民间艺术;E、史诗与说唱组别在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通过口头文化传承历史、传播文明史相当重要的途径,流传在各个民族当中的史诗,史诗蕴藏极为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如藏族的《格萨尔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格斯尔可汗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苗族的《苗族古歌》彝族的《阿细的先基》、傣族的《干帕路弄》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
说唱民歌、叙事民歌在民间也具有非常广泛的流传基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如达斡尔族的乌春、甘肃河西走廊的宝眷、青海的贤孝、鼓子词、蒙古族的乌里格尔等。
2、新民歌类本类别涵盖了当代广泛流传的民歌改编作品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以老百姓为创作主体,在民间歌曲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歌曲等内容,比赛不分组进行。
3、原生民歌类参赛歌手需同时准备两手自选曲目,所选歌曲应为当地流传的原生性及民歌,且须注重歌曲的代表性及民族风格的多样性;4、新民歌类参赛歌手需同时准备两手自选曲目,所选曲目必须为原生民歌的改编形式或者在创作,办事这种改编、创作必须体现出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
5、参赛歌手所选曲目每一首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叙事与史诗类别不超过10分钟。
6、关于伴奏:1)选手参赛一律采取现场伴奏形式,本民族乐队、特色乐器演奏者从当地邀请。
2)大赛鼓励使用原生态演唱伴奏形式,同时允许选手参赛曲目中一首(仅一首)使用伴奏带。
六、参赛民歌作品的界定本次大赛对于歌手选唱的民歌做出以下界定:1、原生民歌类:在当地流传,并且被当地人民所认可的传统民歌,此类作品以各地县级以上文化部门编纂的《民歌集成》为基本依据;2、新民歌类:根据原生性民歌改编、编曲的民族。
如容中甲(藏族)《康定溜溜城》、黑骏马乐团(蒙古族)《嘎达梅林》、哈拉玛组合(藏族)《在一起》、卞瑛花(朝鲜族)《鸟打铃》、赵大地(陕北)《东方红》等;(根据民族风格创作的歌曲经专家团的评定后列入选唱曲目)七、参赛条件1、原生民歌类1)凡中国公民、海外华人,不分民族、年龄、性别、地区均可报名参赛。
(根据广电总局的要求,参加各类比赛选手年龄须为18岁以上,但是考虑到民歌的传承,大量的18岁以上歌手是中国民歌传承的主力军这一实际情况,大赛组委会将根据实际报名情况,向总局单独申报18岁以下歌手的参赛)2)用本民族语言或本地方言演唱。
3)忠实于本地(本民族)传统的音乐和演唱风格,提倡演唱风格的独特性和原生性。
3、新民歌类凡中国公民、海外华人、不分名族、性别、地区、年龄(18岁以上)均可报名参赛,但要求所有参赛的改编民歌必须是在民歌基础上改编、编曲,并且提供确定可查的原生民歌本源(曲谱、声像资料等)。
八、报名方法1、参赛个人直接打电话和通过邮寄、方式向大赛办公司索取报名表或者网络下载报名表、或参赛者直接向大赛办公室报名,一律不收报名费。
2、报名条件:1)填写清楚的报名表2)省份证明的复印件一种(省份证、学生证、现役军人证、户口薄和港澳台有效身份证明)3)近期免冠二寸照片两张和生活照(全身)一张4)推荐单位或街道办事机构的介绍信5)参加原生民歌组比赛的选手,须交卡式家用录音带(CD、大1/2VHS、DV录像带或VCD、DVD光盘)一盒,内录报名参赛者本人演唱的民歌曲目两首,每首歌长度短于2分钟。
不长于5分钟,并附完整的歌词、曲谱。
6)参加新民歌组比赛的选手,须交本人一首参赛曲目表演(或录制好的参赛曲目音乐电视录像带)的大大1/2VHS、DV录像带(或VCD、DVD光盘一张,或专业betacam、dvcpro、digital、betacam 录像带一盘)。
7)参赛选手参赛作品的介质提倡使用DV录像带格式,并须随报名表、报名作品附上汉语歌词大意。
九、比赛方法大赛分为初选、复赛、决赛三阶段进行。
1)初选根据报名参赛选手的录音、录像带,通过初选选评出参加决赛的选手200名(组),各组别选手所占名额,视报名参赛情况,有组委会确定。
2)复赛-----歌王选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