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合集下载

《清塘荷韵》解析

《清塘荷韵》解析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采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西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作者笔下的荷花与前人笔下的荷花有什么 不同?
作者 作品 主导思想 周敦颐 《爱莲说》 赞美荷花高洁的品质 朱自清 《荷塘月色》 赞美荷花优雅的风姿 季羡林 《清塘荷韵》 赞美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假如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 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 下的荷花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 者。
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 够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
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
思考探究:
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
季羡林为何对荷花情有独钟,
在这篇文章中他又给了我们怎样
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1
这篇文章,走进季老的世界。
季羡林(1911—2009)
山东临清县人。193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 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 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曾 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 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 翻译家。他精通12国语言,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 究建树颇多。
挺 拔 的 翠 竹
苍 劲 的 松 柏
作为文人精神 的一种寄托,
荷花实在承载 着太多漂亮的
向往。
亭灼 亭灼 出荷 水花 中瑞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作者在第四年是怎样描写荷花的生长?
一夜之间: 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 几天之内: 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 所覆盖,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 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 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 散、蔓延。 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 十几天的 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 功夫: 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清塘荷韵》解析

《清塘荷韵》解析

博通古今 学贯中西
散文集:
《天竺心影》 《朗润集》 《季羡林散文集》 《牛棚杂忆》等
译著:
《沙恭达罗》
《罗摩衍那》等
资料链接:
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 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 辞 三 大 头 衔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 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 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 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 界泰斗”和“国宝”称号。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采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西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作者笔下的荷花与前人笔下的荷花有什么 不同?
作者 作品 主导思想 周敦颐 《爱莲说》 赞美荷花高洁的品质 朱自清 《荷塘月色》 赞美荷花优雅的风姿 季羡林 《清塘荷韵》 赞美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小结:假如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 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 下的荷花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 者。
清 塘 荷 韵
季 羡 林
荷花,既没有牡丹的雍荣华贵,也没有
梅花的铁骨铮铮,既没有水仙的玲珑清秀,
也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然而,她却在炎夏
酷暑中,在万里晴空之下,亭亭玉立,超然
脱俗,送丝丝清凉,散阵阵幽香,添几多美 1
景,增几分神韵。自古以来,人们在荷花身
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
思考探究:
当代有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他86岁
高龄时写下《清塘荷韵》,可与朱自清先生的
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 《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
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 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摘要:一、引言1.介绍朱自清和季羡林两位作家2.说明对比赏析的目的和意义二、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1.作品背景和创作动机2.描绘手法和艺术特色a.对荷花的细腻刻画b.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c.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三、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1.作品主题和情感表达2.描绘手法和艺术特色a.对荷花生长过程的生动描绘b.融入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c.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四、对比分析1.作品主题的异同2.描绘手法的异同3.艺术风格的异同五、结论1.两位作家在荷花主题创作上的贡献2.作品给读者的启示和感悟正文: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朱自清和季羡林,两位文学大家,都以描绘荷花为主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佳作。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篇描绘了月夜荷塘的静谧美,一篇展现了荷花生长过程的顽强精神。

通过对比赏析这两篇美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荷花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两位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发表于1928年,正值作者中年时期。

这篇美文通过对荷花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在文章中,朱自清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荷花赋予了高洁、纯净的品质。

例如,他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句话既描绘了月夜荷塘的宁静美,也暗示了作者对纯净世界的渴望。

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发表于1956年,是作者晚年之作。

这篇作品的主题在于展现荷花生长过程的顽强精神,融入了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

在文章中,季羡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荷花从种子到绽放的过程。

他写道:“种子落在泥土里,泡透了泥水,竟然发芽了。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荷花生长的艰辛,也象征着作者在动荡时代坚守信念的精神。

对比朱自清和季羡林的荷花美文,我们发现虽然主题相似,但描绘手法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

品味《清塘荷韵》

品味《清塘荷韵》

品味《清塘荷韵》作者:黄玲玲来源:《教育》2014年第34期《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作者季羡林是著名国学大师,还是文学家、佛学家、史学家。

因季羡林对我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选自其同名散文集《清塘荷韵》。

文章表面上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以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描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实际上,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并在文章字句间渗透出淡淡的禅意。

这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而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对生命的感悟不深刻。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能体味到文中的禅意,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抓古典意象,明佛学渊源首先从荷的佛学渊源说起。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荷花又名莲花,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这里可以找到多种印证。

比如: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宝座之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或手执莲花,或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几乎有佛的地方大都有荷花相伴。

正因为荷与佛教的特殊渊源,佛教还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

通过对荷这个意象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荷与佛的关系,在品读文章时就能有意识地感悟《清塘荷韵》里富有禅意的生命启示。

抓文中语句,悟句中禅意《清塘荷韵》一文中“池花对影落”的寓意深刻又很难理解。

为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该诗句“池花对影落”的品读,从残荷之姿感受文本中渗透的禅意。

池花,是指水中凋零的莲花。

落花轻轻接触水面,镜中月、水中花,想象中的画面宁静而优美;而凋零向来给人残败、衰颓的感觉。

中国古代诗词有很多描写落花的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代文人大多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情移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从而发出“人世苦短”的慨叹。

可为什么季羡林笔下荷花的凋零之姿,没有残败、衰颓的影子?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面对逝去,荷花显现出什么样的姿态?”他的凋零之姿是平静、从容而洒脱的。

季羡林散文精选《清塘荷韵》

季羡林散文精选《清塘荷韵》

季羡林散文《清塘荷韵》(2)季羡林散文精选《清塘荷韵》9、“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假如你是荷,你的梦会是什么?10、“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说是吗?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说说你的看法。

11、最后一段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你能写出一两句有关荷的诗句吗?参考答案1.徘徊(pái huái) 淤泥(yū ní) 旖旎(yǐ nǐ) 接踵(jiē zhǒng) 睥睨(pì nì)2.⑴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⑵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3.季羡林;散文;种荷、盼荷、赏荷4.荷花是张扬生命的使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5.⑴作者在记忆中曾经有荷花的碎影。

⑵没有荷花不符合作者的审美观念。

⑶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6.⑴展示了荷花生长的茂盛情况,赞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⑵荷花悄然离去,如此飘逸,这种豁达、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才是健康的人生。

(意近即可)7.略8.作者从满池塘的荷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9、略10、略11、对荷的赞美,对人生珍惜。

12.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

【季羡林散文《清塘荷韵》美文赏析】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

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清塘荷韵》阅读理解附答案

《清塘荷韵》阅读理解附答案

《清塘荷韵》阅读理解附答案《清塘荷韵》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学习和⼯作的⽇常⾥,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清塘荷韵》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还残留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流逝,池塘⾥却变得“半亩⽅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颗莲⼦,外壳呈⿊⾊,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铁锤在莲⼦上砸开了⼀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出,不⾄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投⼊池塘中,下⾯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来,我每天就多了⼀件⼯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次。

⼼⾥总是希望,忽然有⼀天,“⼩荷才露尖尖⾓”,有翠绿的莲叶长出⽔⾯。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年,⼀直到秋凉落叶,⽔⾯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年,春⽔盈塘,绿柳垂丝,⼀⽚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以为那⼏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由于⼈⼒⽆法解释的原因,⼤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光⽆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的地⽅长出了⼏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极惹⼈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上,像⽔浮莲的叶⼦⼀样。

⽽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

对我来说,这⼜是⼀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灰⼼的⼀年。

季羡林清塘荷韵的鉴赏

季羡林清塘荷韵的鉴赏

季羡林清塘荷韵的鉴赏季羡林清塘荷韵的鉴赏《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

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作家相关内容。

季羡林清塘荷韵的鉴赏篇1一、恋荷之情韵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

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

作者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

种了莲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

可是,第一年、第二年,虽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

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

但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

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荷叶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

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

作者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其实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

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中作者为我们创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体验。

《清塘荷韵》阅读赏析4篇

《清塘荷韵》阅读赏析4篇

《清塘荷韵》阅读赏析4篇《清塘荷韵》阅读赏析4篇《清塘荷韵》阅读赏析(1)《清塘荷韵》教学设计1.整体感知,了解与荷花相关的内容,体会作者爱荷的原因。

2.理解“荷”给我和家人带来的意趣和情韵,感受作者对荷的喜爱之情。

3.将作者描写荷花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

1.理解“荷”给我和家人带来的意趣和情韵,感受作者对荷的喜爱之情。

2.将作者描写荷花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作者中。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季羡林说“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太多太多了”,“几乎可以说,没有人不爱荷花的”。

确实,我们都可以随口说出“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名句来。

但是,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喜爱荷花的原因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季羡林老先生为什么喜爱荷花呢?荷花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

二、课前预学展示(510分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作者,读准字音字形。

朗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1.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什么?2.荷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文章结尾说“我为我的‘季荷’”祝福,作者祝福什么?预学展示:1.整体思路:首先,写了楼前池塘中缺少荷花,成了我的心病;其次,写我种下了几颗莲子,但是前两年一直没有动静,让我感到灰心。

然后,写种下的莲子出现了奇迹,池塘里盛开着荷花,让我心中狂喜;再次,写了我和家人在荷塘边享受荷带来的意趣;最后,写出了荷花即将成为残荷,但是寄予了“我”美好的祝愿。

2. 特点:姿态优美、高洁优雅、卓然挺立、具有强大的生存力量和蔓延力量。

3.祝福:“它们来年春天的梦一定能圆”,明年春天,荷花还是重新生长、盛开。

三、重难点讨论(1520分钟)“荷韵”的“韵”体现在哪里?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依据,谈谈你的理解。

所谓“韵”,就是一种情致,一种韵味,一种意趣。

文中的荷韵就是荷花带来的各种主观感受。

(1)第八段:①燕园里的荷花颜色和形态上与众不同,姿态上傲然睥睨,显得别有一番韵味。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赏析一】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

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

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

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

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

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

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

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

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

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扑通"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

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清塘荷韵》解析

《清塘荷韵》解析

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
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
自己的良知。”
四、文化探究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 多彩。在中国的文化中,花草鸟
兽都被赋予了深层含义,陶渊明 咏菊,陆游悲梅,周敦颐颂 莲……
傲 雪 的 红 梅
淡 雅 的 兰 花
高 品味理解 洁 的 菊这幅“池花对影落”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这片凋谢的花瓣有 花 怎样的生命态度?
快速阅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脉络
荷(线索):
(7段)赏

想荷(1-2段) —— 荷(3段) 种 荷(4-6段) 荷 赞 —— 祝
荷(8-12段)—— 荷(13)段
思考探究:
顺序来表达的,又表达了这样的感悟?
作者笔下的荷花美在何处?
2、作者描述荷花的生长情况,是按什么
明确:荷花真正长成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
生难字词
1.脍炙人口 2.细弱单薄 3.睥睨 4.旮旮旯旯 5.耄耋 6.蓇葖 7.旖旎 8.接踵而至
kuài zhì
bó pì nì
gā ga lá lá
mào dié gū tū yǐ nǐ
zhǒng
词语理解
1.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 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 诗文收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2.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想做的事没能 做到。 3.支离破碎:支离:零散,残缺。形容事物零散破碎, 不完整。 4.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 失,不知去向。 5.时移事迁: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 变化。 6.清香益远: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萧瑟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
——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都是以荷花为主题的美文,两篇文章在风格、手法和主题上有很大的不同,但都传递出对荷花独特魅力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塘月色之美,以及荷花在月光下的神秘和魅力。

文章通过比喻、拟人、叠词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荷花的形态、色彩和气息,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仙境之中。

同时,朱自清在文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美丽和品格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相比之下,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则更注重对荷花生命力的描绘。

作者通过对荷塘四季变化的描写,展现出荷花从种子到绽放的生命历程。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季羡林在文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两篇文章虽然风格和手法不同,但都展现了荷花独特的魅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注重对荷花外在美的描绘,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则更注重对荷花内在精神的挖掘。

两篇文章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让人在欣赏荷花的美丽之余,也得到了人生的启示。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和《清塘荷韵》都是荷花美文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以不同的风格和手法,展现了荷花独特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荷花的美丽,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清塘荷韵季羡林》阅读答案及解析

《清塘荷韵季羡林》阅读答案及解析

《清塘荷韵季羡林》阅读答案及解析在各个领域,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塘荷韵季羡林》阅读答案及解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塘荷韵季羡林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季羡林散文精选《清塘荷韵》

季羡林散文精选《清塘荷韵》

季羡林散文精选《清塘荷韵》季羡林散文精选《清塘荷韵》9、“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假如你是荷,你的梦会是什么?10、“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说是吗?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说说你的看法。

11、最后一段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你能写出一两句有关荷的诗句吗?参考答案1.徘徊(pái huái) 淤泥(yū ní) 旖旎(yǐ nǐ) 接踵(jiē zhǒng) 睥睨(pì nì)2.⑴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⑵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3.季羡林;散文;种荷、盼荷、赏荷4.荷花是张扬生命的使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5.⑴作者在记忆中曾经有荷花的碎影。

⑵没有荷花不符合作者的审美观念。

⑶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6.⑴展示了荷花生长的茂盛情况,赞美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⑵荷花悄然离去,如此飘逸,这种豁达、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才是健康的人生。

(意近即可)7.略8.作者从满池塘的荷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9、略10、略11、对荷的赞美,对人生珍惜。

12.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

【季羡林散文《清塘荷韵》美文赏析】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

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季羡林作品《清塘荷韵》赏析

季羡林作品《清塘荷韵》赏析

季羡林作品《清塘荷韵》赏析【1、作品《清塘荷韵》原文】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生命的韵律——《清塘荷韵》鉴赏

生命的韵律——《清塘荷韵》鉴赏

原 来 平 卧 在 水 面 上 的 像 是 水 浮
莲 一 样 的 叶 片 ,不 知 道 是 从 哪
月 中 . 光 不 与 四 时 同 。接 天 莲 风 叶 无 穷 碧 , 日荷 花 别 样 红 。 ” 映 爱 其 诗 句 之 美 , 深 恨 没 有 能 亲
自到 杭 州 西 湖 去 欣 赏 一 番 。 现
默 坐静 观 。塘 中“ 面 清 圆 , 水 一

风 荷 举 ” 万 躁 俱 寂 , 人 陶 。 令
然 于 玄 思 冥 想 之 中 。 这 就 是 智 者 与 自然 的 对 话 。 是 心 灵 与 自 然 的 交 融 。 “ 乍 起 , 片 莲 瓣 风 一 堕 入 水 中 ” 而 此 时 . 中 已 是 , 心
在 阴 暗 的 泥 沼 中 , 那 莲 子 是 怎
样 暗 暗 地 积 蓄 着 力 量 。 是 怎 样 将 生 命 的 嫩 芽 钻 出 r坚 硬 的 外
量 ” 不 正 是 作 者 生 命 历 程 的 真 ,
实 写 照 吗 ? 季 老 深 爱 着 这 满 塘 “ 荷 ” 每 天数 次 徜 徉于 湖 畔 . 季 .
和 极 其 惊 人 的 扩 展 蔓 延 的 力
歌 几 颗 来
《 清塘荷韵 ) 深 感 失 自洪 湖 的 莲 子 带 着 _ 以 使 那 颗 本 鉴赏 望 的 心 得 已
老 人 的 希 冀 和 怜 爱 跃 入 r池 塘 . 一 种 顽 强 而 高 沽 的 生 命 在 黑 暗 和 淤 泥 的 包 围 中 开 始 萌 芽 。 如 果 说 周 敦 颐 笔 下 的 荷 花
生 的 律 命 韵
是 志 行 高 洁 的 隐 者 ,朱 自 清 笔 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 的舞者 ,
那 么 . 季 老 笔 下 的 荷 花 则 应 该

清塘荷韵阅读理解

清塘荷韵阅读理解

清塘荷韵阅读理解《清塘荷韵》阅读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的散文。

作者以朴实自然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在楼前清塘中种下几颗洪湖莲子,最终荷花满塘的故事。

文章开篇,作者便交代了自己想种荷的缘由。

楼前的清塘本是寂寞的,作者从友人处偶然得到几颗洪湖莲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撒入池中,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为后文荷花的生长埋下了伏笔。

起初,作者满心期待,天天到塘边去观望。

可是第一年,水面毫无动静,作者有些失望。

然而,他并未放弃,第二年依然按时观察。

直到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在一个光天化日之下,“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作者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让我们仿佛也能感受到他当时那种既惊喜又略带担忧的心情。

接下来,荷叶的生长速度加快,“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荷叶越长越多,“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

在荷叶生长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他一方面为荷叶的茁壮成长而欣喜,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们遭遇风雨的摧残。

当看到“一些叶片被风劈雨打,东倒西歪,倒卧在水面上,看上去是很狼狈的”,作者的心中充满了怜惜。

但荷花总是坚强的,它们很快又恢复了生机。

终于,荷花在千呼万唤中开放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与骄傲,让人感受到了荷花的独特魅力。

随着荷花的盛开,作者也从这一过程中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

他说:“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这既是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感慨。

《清塘荷韵》不仅仅是在写荷花,更是在写一种生命的姿态。

品味《清塘荷韵》中的禅意

品味《清塘荷韵》中的禅意

品味《清塘荷韵》中的禅意作者:黄玲玲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年第09期《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作者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国学大师,还是文学家、佛学家、史学家。

季先生因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选自其同名散文集《清塘荷韵》。

文章表面上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以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描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实际上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并在文章字句间渗透出淡淡的禅意。

这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对生命的感悟不深刻。

如何让学生能体味到文中的禅意,提升对生命的认识?一、抓古典意象,明佛学渊源首先从荷的佛学渊源说起。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荷花又名莲花,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可以找到多种印证。

如: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

其余的菩萨,或手执莲花,或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几乎有佛的地方都有荷花相伴。

正因为荷与佛教的特殊渊源,佛教还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

通过对荷这个意象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荷与佛的关系,在品读文章时就能有意识地感悟《清塘荷韵》里富有禅意的生命启示。

二、抓文中语句,悟句中禅意《清塘荷韵》中“池花对影落”的寓意深刻又很难理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该诗句“池花对影落”的品读,从残荷之姿感受《清塘荷韵》一文中渗透的禅意。

池花,是指水中凋零的莲花。

落花轻轻接触水面,镜中月、水中花,想象中的画面宁静而优美。

而凋零向来给人残败、衰颓的感觉。

中国古代诗词有很多描写落花的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古代文人大多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情移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从而发出“人世苦短”的慨叹。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原文及赏析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原文: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①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清塘荷韵中的句子赏析

清塘荷韵中的句子赏析

清塘荷韵中的句子赏析1. 跪求散文清塘荷韵的十个精美语段清塘荷韵季羡林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学术界和知识界德高望重的季羡林老人,从来都以谦和、平易的面貌出现在他的文字中,从来都是在平静恬淡、质朴无华的语言下奔涌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滚烫激情,《清
塘荷韵》便是季老的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佳作,它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

一、关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主题
关于荷塘,早已不乏名篇佳作。

朱自清的月下荷塘,是作者消解郁闷的避难之所,郑伯琛笔下的荷叶成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荷塘的一物一景要么仅被当作观赏消遣的客体对象,要么就被一味地拔高、强加和赋予人的主观意志,尽管也算美文佳作,却很难激起读者的共鸣。

而季老的《清塘荷韵》既没有愁肠百转,也没有激昂赞颂,却能以波澜不惊的文字,更深入地走进读者的心灵。

究其原因,就在于全篇传达的关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主题。

全文始终把荷花、荷叶当作生命的主体,从播种开始,就倾注所有的关爱去关注生命的萌动和生长,阅读整篇文章
的过程,就好比一次体验生命的历程,每一个细节都牵动读者去体验生命的每一次悸动。

“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淤泥中”;“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

这些在旁人看来近乎痴傻的行为,不正传达出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吗?再从整体内容看,全篇写作者对荷花播种之后的切切翘盼,到荷叶萌生之后的哲理之思,再到荷花盛开之后的闲情逸趣,及至对冬日残荷的殷殷祝福,通体流动着对生命的关注、呵护和挚爱。

这一主题显示了对生命的高度尊重而非肆意的践踏,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二、以情为线的心理文脉
初读本文,时间线索一目了然,细细吟味,你会摸索到潜藏的情感暗流,只有把准了心理动态构筑的文脉,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蕴。

开篇面对数亩清塘,娓娓叙述原有荷花、没有荷花、该有荷花,从而落下心病,这郁结不开的“荷花情结”为下文情感的勃发作好了蓄势铺垫;接着写对荷花的漫长期待,历经了四年失望与希望,终于等到生命的萌动,坦露“关爱自然”的诚挚情感;面对荷花顽强的生命力,由衷地发表对生命的感慨,理智地“解读自然”;花叶繁茂之时,悠然抒写
在荷塘边生活的情趣和韵致,阐释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充分地“享受自然”;时序推移,面对冬日残荷,写出对自然美永存的希望,“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真诚地“祝福自然”。

作者在播种之后以切切翘盼关爱自然,生命萌动时以哲理思考解读自然,生机盎然时以闲情逸致享受自然,繁华落尽后仍以殷殷冀望祝福自然,对自然生命的关爱贯穿了整个心理动态的过程,也使全文在结构上气韵流动,一脉贯通。

这种以情为线的构思,其好处就在于自然。

由于它的结构线,就是作者感情的流动线,因而给我们的感觉,似乎作者不是在做文章,而是在展露自己的心灵。

真有观行云舒卷,看流水蜿蜒之妙趣。

三、写景状物的美学韵致
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清塘荷景是全文的主角,也是作者的审美对象,只有用审美的视角去描摹景物,才更能传达颂赞生命的主题。

作者巧妙运思下的几组意象组合,别有审美情韵。

看那荷叶和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中
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刻划了荷叶的“勇”与荷花的“傲”,活化了生命的本体,完成了意象的巧妙构筑。

写夏日赏荷,先以色块组合大笔泼墨――“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继而抓拍“池花对影落”的特写――“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象小船似的飘在那里”。

一写意一工笔,宏观视象的“大气”与局部特写的“细腻”相映成趣。

写夏夜纳凉,不吝笔墨地描摹小白波斯猫“扑月”的憨态――“她大概以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

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粉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小猫的活泼动感与月夜的安宁静谧相映衬,充溢着自然生命的和谐之美。

为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作者极力描绘的多是自然景象,但也刻意地穿插描写人的活动,如写邻人对满池荷花痴恋到竟天天去“数荷”,使客体对象的“意”与主体活动的“趣”相融合,为全文平添了几许情趣和韵致,更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对话。

四、清雅淡远的写作风格
写作风格往往是作家人格的呈现,季老待人处世的谦和平易、生活追求的质朴清淡、历尽沧桑之后的仁厚博爱、饱读诗书的气定神闲,都酿成为一种清雅淡远的写作风格,流露在作品的整体气韵中。

这种风格,自有一种简洁、朴素的“本色美”,尤似不施丹绿的水墨画、无伴奏的清唱,让读者在一种清澈、简洁、浑朴的艺术境界里,去领略事物复杂、丰富、微妙的内涵。

本文写景无浓墨重彩,叙事不渲染造势,抒情不汹涌澎湃,议理不玄妙晦涩,呈现出一种高贵而单纯的静穆之美。

张中行在季老散文集《清塘荷韵》序言中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的确,“繁华落尽见真淳”,洗尽铅华的从容和淡定是必须由真情打底的。

读季老的文字,每每会感动于他对生命中的一切际遇投放的浓浓真情,那是因为他对每一份进入情感的生命都报以了最虔敬的尊重。

读季老的散文,宛若聆听自然音诗,展阅人间画卷,吟诵生命礼赞。

他教人懂得生命,善待情感。

姜葵,四川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