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 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 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 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 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 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 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 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 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 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 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生字词解析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 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 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 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蓝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 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 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 作,骈(pián)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PPT(附教案、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PPT(附教案、说课稿)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 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 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 奠定了情感基调;
不知何处吹芦管:
•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 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 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 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 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遥怜故园菊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 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 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 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 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 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 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 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 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 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 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理解诗歌
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 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 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发”是
( 出发 )的意思,“下”是( 向下游走 )的意思。
途中见到月亮,勾起诗人思念( 友人 ( 故乡 )的感情。
)、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 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第1课时(共29张ppt)

自我研学
背景简介
月亮是李白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他写过不少咏月的 作品,《峨眉山月歌》是最早的一首。这首诗写于他出蜀 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当时,李白怀着建功立业的政 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 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升腾 起丝丝缕缕的留恋之情。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首句 点题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首诗从“峨眉山月”写起,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 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指清溪驿,在四川犍 为峨眉山附近。
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 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 南津关,由瞿塘峡、巫 峡、西陵峡组成 。
朗读指导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qiāng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yú 州。
太白诗风
整体感知
诗词释义
峨眉山月歌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
月或下弦月。
江名,即今青衣
李白
江,在峨眉山东。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 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 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在中国古代,落花意象的寓意很多,比如形容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等。在本诗中,“落花时节”比 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家 国情怀。
合作探究
2.《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板书设计

部编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完美版)公开课PPT课件

部编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完美版)公开课PPT课件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 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 豪迈的胸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
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他的诗 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 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 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 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 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 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 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 集》传世。
精读细研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 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
【译文】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 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liáo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xiāo
便引/诗情/到/碧霄。
精读细研
秋词(其一)
悲叹冷清萧条。
刘禹锡
春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赏析: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 对秋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 凉,“自古”和“逢”,极言人们悲 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 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
刘禹锡(772—842),字梦
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 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 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 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共21张PPT)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共21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栏目索引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栏目索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 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暗寓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 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 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 非”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 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中的“故园菊”负载着两层意义,一是惜花,二是思乡。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 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寻常”“几度”分别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栏目索引
3.诗中的“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
4.这首诗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栏目索引
二、 1.答案 C 后两句不是直抒胸臆。 2.答案 寻常:经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 念。 解析 先解释词语,然后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离乱之人对往昔美 好岁月的怀念之情。 3.答案 ①点明故人重逢的时令是暮春;②暗寓诗人衰病漂泊、人生落 魄之悲;③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再、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现实。

部编版(新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阅读赏析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新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阅读赏析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七上语文140页古诗赏析题(含答案)《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答: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4.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分)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久远。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请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 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如何理解诗中“鹤”的形象?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这只鹤也是顽强的。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 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作者借“鹤”这一形象表明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要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
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 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
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 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 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
热情赞美秋天,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凄凉情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潼关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 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8 年参加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 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 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 《书愤》《示儿》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 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 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
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怜:可怜。 傍:靠近。
诗意理解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 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 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 放了。
古诗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 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 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 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 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 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 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主题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 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
李龟年的相逢,表达了诗人对唐
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
彼此现状的悲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作家作品
岑参(715-770),江陵人, 唐代 边塞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 ,对 边塞风光、军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诵读提示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字词梳理
李龟年:唐玄宗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 艺为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李范,封岐王。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上140页
古诗赏析题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 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 面。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 进取的人生态度。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 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潼关》
谭嗣同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 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 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少年意气。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 豪迈乐观之情。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 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 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 作。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
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 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 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练习】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春夜闻笛
• 唐•李益
唐•李益
• 回乐烽前沙似雪,
寒山吹笛唤春归,
• 受降城外月如霜。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 (755—763)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 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把握停顿——明节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关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 遥怜故园菊④,应傍战场开⑤。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 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 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迁客相看泪满衣。
• 不知何处吹芦管,
洞庭一夜无穷雁,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7
读诗的基本要领: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 一般可这样划分:2/2/3或2/2/2/1。韵脚诵读的 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
8




停顿和韵脚标注: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9
学习诵读
19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
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
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
与李白合称“李杜”。
20
江南逢李龟年
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所作。安史之 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 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 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思念故乡和友人
15


论 世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开元十二年(724)秋,24
岁的李白怀抱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
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
的蜀中山水。
16



这首诗总共有28个字,其中有5个地名,请大家找出来,
名人名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同学们,书海浩瀚无边,而我们 的时间十分有限,今后我们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与好书相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感谢观看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⑦闻:听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
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
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
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
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
伤世之情。 2021/10/10
19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 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 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2021/10/10
14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月 如
沙 似•
霜雪
。,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2021/10/10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33
2021/10/10
10
主旨
• 这首诗是诗人初离蜀地时的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友人的思念之情。
2021/10/10
11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2021/10/10
12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021/10/10
13
注释译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 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
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
李益
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 回乐烽前/沙似雪,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 受降城外/月如霜。•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 不知何处/吹芦管,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 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 于景,使情景交融 。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
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 峡”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 验和思友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于广阔的时空。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 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 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 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应傍战场开”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 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 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 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 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 陷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 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
一 夜 征
不 知 何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 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 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 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
人 处 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
尽 吹 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
望 芦 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乡 管 •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
主旨
• 这首诗是诗人初离蜀地时的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 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 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和特定 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 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 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 变化。
全诗二十八字,连用五个地名,统一了广阔的空间 和较长的时间,渐次展开诗境,流畅飘逸,处处给读者
以启发、联想。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 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优美的歌 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 风景的江南,
在落花时节又遇见 了你。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 的时候。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史思 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 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 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或大地主的 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 千写下这首诗。
第一、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第三、 四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 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 却无限丰满。
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
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 飘零的深切感伤。
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 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 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1.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遍谒诸侯,海县清一:拜访天下诸侯,使国家安定,天下统 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巅悬挂着 半轮秋月,月影倒 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中。夜间乘 船从青溪驿出发, 向三峡驶去。很想 念你却很难相见, 恋恋不舍的到渝州 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诗人: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
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 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 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 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 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 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 篇。
“思夜君发不清见溪下向渝三州峡。,”三 渝 乡州 怀、向 友四三 之句峡情写进。连发夜。从抒清发溪思向
次句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连 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 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末句“思君不见 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 长。
月 如
沙 似•
霜雪
。,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 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 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凄 凉身世(以乐境写哀境)。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时世之凋敝与人 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 李龟年的相逢,运用了对比手 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 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 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 , 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
情的深重和急切。
小结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 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 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 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 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怜惜长安 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在战场旁 边盛开。
“强欲登高去” “登高” “强”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 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 现。“登高去”,还看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 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简介
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 是什么?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 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 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
• 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