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题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题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诵读这些古诗词,同学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下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练习题。
一、诗词填空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强欲登高去,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二、诗词理解1、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诗词赏析1、赏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两句诗。
2、分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四、诗词对比对比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从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谈谈它们的异同。
五、诗词拓展1、请你再列举一首李白描写山水的诗,并简要分析其特点。
2、除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作是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六、诗词创作尝试模仿这些古诗词的风格和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主题可以是思乡、思友或者描绘自然风光。
七、诗词朗诵选择其中一首诗词,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并说说你在朗诵时是如何把握节奏和语调的。
下面我们来依次分析这些练习题。
对于诗词填空,这是对同学们诗词记忆的直接考察。
需要大家熟练背诵这些诗句,准确填写空缺的部分。
比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句要注意“羌”字的写法。
诗词理解题,要求同学们能够读懂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像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一幅峨眉山高悬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江水流去的优美画面。
初中课外古诗文、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4学校年级姓名一.古诗文阅读(25分)(一)忆钱塘江(5分)宋·李觏①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黄昏(傍晚)时分的景色。
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醉”一词。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
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二)愚公移山(节选)(10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水的南岸(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4.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A. 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B. 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C. 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 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三)钱镠liú(12分)钱镠,临安石鉴乡人。
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
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训练
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训练
一、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南宋苏轼的名作,全诗描写的是江南春景,也歌颂
了江南春天的优美气息。
唐月江凉思凝,
满堤春草湿漉漉。
正是河豚欲语时,
微风燕子双飞来。
衙灯小桥千丝丝,
细水斜照晚烟里。
游鱼浅底藏琴弦,
只有春风不散清脆。
二、宴桃园
《宴桃园》是唐朝大诗人王维的名作,全诗描写了唐朝宴桃园的场景。
少年张翰秉正梢,
手把金经来稽首。
春风宴集桃花醉,
开花结果归朝曲。
醉舞罗衾金马飞,舞佩暗醉星河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语文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训练共24页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1.感遇(其七)①(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②,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①此诗借用屈原《橘颂》为意,喻已贞操。
②岂伊:岂唯。
③荐:进献。
[思考与练习]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
一个“”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语。
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①(唐)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诗人在月夜去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
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②翠微:青翠的山坡。
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④机:世俗的心机。
[思考与练习]⑴解释词语:及:荆扉:憩⑵诗歌开头与题目中的“宿”相呼应的一个字是“”⑶此诗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但是陶诗平淡恬静,平着意染色,口气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而李白的诗却着意渲染,如:“(写出两句)”。
可见陶李两者风格不同。
3.再经胡城县①(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②,便是生灵血染成③。
[注释]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微阜阳县北。
②县宰:县令。
朱绂(音福):系官印的红色丝带,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
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③生灵:百姓。
[思考与练习]⑴诗歌中与题目“再经”相照应的一个字是:。
⑵这首诗歌揭示了和二者的因果关系。
⑶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月下独酌(其一)①(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古诗词简介1、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2)空间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渡口、古道、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3)具体物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西风、美酒、芳草、笛声、烟波、浮云、鸿雁、子规(4)乐曲:《阳关曲》、《骊歌》、《劳歌》。
情感表达常用词:依依惜别、思念牵挂、劝勉鼓励、孤寂惆怅、表明心志。
2、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哲理诗常见类型:1. 即事说理——明确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
2. 借景说理——明确景物自身寄寓的哲理。
3. 托物说理——明确事物寄寓的哲理。
3、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咏史诗内容情感:1、怀人伤己2、怀古伤今3、理性反思4、山水田园诗: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借写山水、写田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1. 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2. 表现隐士生活,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怀,赞颂隐士的高尚品格。
3. 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24首(含答案)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24首(含答案)1.闺意献张水部①(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释]①张水部:张籍。
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
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思考与练习](1)诗歌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新娘的性格?(2)全诗以“”三字为巧妙比喻的灵魂,新娘询问新郎打扮得人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3)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把朱庆馀比作越州镜湖的,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2.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唐)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①,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②。
[注释]①“清时”句:意谓适逢清平之时,自己才有此闲情。
②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思考与练习](1)解释词语:欲:把:一麾:江海:(2)全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3.遣怀①(唐)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③。
[注释]①这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
《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
③楚腰: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
这里均指扬州妓女。
③青楼:指妓女居处。
[思考与练习](1)解释词语:落魄:觉:赢得:(2)作者以“”和“”两个典故,形容扬州妓女之多之美和作者沉沦之深。
(3)诗中用“”二字点明了作者觉醒后的感伤。
4.酬张少府①(唐)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①这是一首赠友诗。
[思考与练习](1)全诗着意描写和叙述自己“”的志趣。
(2)诗歌中哪两句最能体现作者隐逸生活的情趣?(3)全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嫦娥①(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初中语文2023中考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共10首,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郊行刘克庄一雨饯残热,忻然①思杖藜②。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③。
【注】①忻然:喜悦、愉快的样子,②藜:植物名,茎可用作手杖。
③栖栖: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郊游的原因,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
B.颔联描绘了一幅野田里栖息着鹳鸟,浓荫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鸟鸦啼叫的画面。
C.颈联写诗人郊外的行踪以及诗人郊行时怡然自得的神态和浓烈的游兴。
D.尾联借景抒情,表现了避世之想,以示对现实的不满。
2.首联中的“饯”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跋①吕侍讲《岁时杂记》[宋]陆游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
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
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①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
抚卷累欷⑥。
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注】①跋:文体的一种。
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
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⑥累数:屡次叹息抽泣。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阙()(2)固()(3)易()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
(2)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
5.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三)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唐]刘长卿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
(用诗中词句作答)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
②寒漪(yī):水上波纹。
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唐]崔道融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②高田:山上的旱田。
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C.《过零丁洋》(文天祥)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唐]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
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
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
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
(用诗中词句作答)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题练习(含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参考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阅读赏析】1.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2.如何理解“隔江”二字?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参考译文】汉文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样无与伦比。
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位与臣子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之事。
【阅读赏析】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3.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4.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参考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阅读赏析】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四)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参考译文】黄梅时节,在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这时已经是半夜了,诗人的朋友却没有如约来下棋,他无聊地敲着棋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及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及习题答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及习题答案一《观刈麦》1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观刈麦》写出了农人虽辛勤劳作,却入不敷出,饥肠辘辘的生活状况。
请再写出农人生活贫困或劳作艰辛的古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xx绅《悯农》6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9“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二《月夜》1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xx阑干南斗斜。
2诗中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xx阑干南斗斜。
4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诗中一反前人写春的角度,另辟蹊径,具有独创性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6诗中以喧闹的声响来展示生命活力的诗句是虫声新透绿窗纱。
7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xx早行》1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xx,客行悲故乡。
2诗中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举例分析:例一、十五夜望月【XXX】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例二、夜雨寄北【XXX】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面对残烛,夜深不眠。
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实战演练:1.山中留客(XXX)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1)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2.浪淘沙?怀旧(XXX)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XXX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3.梅花绝句(XXX)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音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4.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5.绝句(XXX)XXX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XXX)XXX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复习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共八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第一组(一)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迷”字包含两层意思:既是对当时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明了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了友人前途的渺茫。
B.三、四句虚拟一问一答,不是实写。
C.“谁向孤舟怜逐客”点出诗人的身份,把诗人自己遭受政治打击后孤独困厄的处境和盘托出。
D.“白云相送大江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以人的情感,将诗人自己的情感巧妙寄托其中。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①交好。
绩年六,于九江见术。
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②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选自《陆绩怀橘》)【注释】①袁术:人名,当时的大豪强。
②怀:装到怀里。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为( ) (2)对( ) (3)欲(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2)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陆绩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组(一)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闲居山园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宁静和谐的氛围。
B.“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上句写景,饱含着赞赏之情;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C.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老夫静处闲看”中的“闲”字,表现了词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状态。
2.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赏析(附参考答案)(一)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释】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
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因遭弹劾被罢官回归故里之时。
③崚嶒:形容山高峻。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故地重游,从“自悠悠”可见诗人心境悠然自得。
B.颔联中“沧波”言水之澄碧;“浩荡”言水面广阔壮大,“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
B. 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
C. 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
D.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
3.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4. 这首诗情感起伏有致,撼人心扉。
请根据诗歌内容和注释,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客夜与故人偶集①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②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
②翻疑:反而怀疑。
翻:义同“反”。
③寒蛩:深秋的蟋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描写了诗人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B.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城中),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初二古诗文阅读练习题
初二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更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初二的学生们,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感受到古代智慧和美的力量。
下面是一些初二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魅力。
题目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试读古诗《静夜思》,并写一篇读后感。
古诗《静夜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通过短短四行,李白巧妙地描绘了深夜中的一幅寂静景象。
明亮的月光下,正如地上凝结的霜一般,张望着高悬的明月,他心头涌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古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让人们在短短几行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李白以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即使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依然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底。
静谧的夜晚和明亮的月光是这首古诗的主题,同时也是揭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
在大自然中,月光给人以宁静与安宁的感受,正如李白把自己与世界静下来的心思,倾注在这首古诗中。
阅读完《静夜思》,我深深感受到古诗的艺术魅力。
短短几行,字字珠玑,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意境描绘,都让人为之动容。
这启发了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也让我明白了古诗文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人们情感的凝聚与释放。
题目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试读古诗《登鹳雀楼》,并根据诗意写一篇小故事。
古诗《登鹳雀楼》生动地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诗人王之涣以夸张的笔墨,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的精神追求相融合,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名叫小明的男孩,他对知识充满向往,渴望开阔自己的眼界。
有一天,小明听说市区有一座高楼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他决定去一探究竟。
小明踏上了前往市区的旅途。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一、默写1. ,弹琴复长啸。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2.《竹里馆》中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诗是:,。
3.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描述了自己听到洛阳城里有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油然生起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5.故园东望路漫漫,。
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6.思乡之情是人之常情,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用“,。
”两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岑参在《逢入京使》以平实的诗句,。
”抒写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7.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
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8.《晚春》描写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来表现对春天的珍惜之情的诗句:,。
9. ,。
,隔江犹唱后庭花。
10.杜牧的《泊秦淮》中游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贾生》李商隐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12.人生总是充满困难,一个困难解决了还会有另外的困难在等着你,这就好像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里的两句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一样。
13.《约客》用对句写景,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的是:,。
14.古诗文中,诗人常常一时间长短来表达某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两句,诗人便借候客时间之长,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情。
二、诗歌鉴赏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
(用诗中词句作答)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
②寒漪(yī):水上波纹。
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唐]崔道融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②高田:山上的旱田。
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C.《过零丁洋》(文天祥)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唐]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
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
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
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
(用诗中词句作答)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
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
(用诗中词句作答)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唐]杜甫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
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
(用诗中词句作答)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七、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题长安壁主人[唐]张谓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①暂相许,终是悠悠②行路心③。
【注释】①然诺:许诺。
②悠悠:平淡隔膜的样子。
③行路心:路上行人的心理。
1.“”是信义的标志,而“”是欲望的化身。
本诗体现了后者对人情世态的“污染”。
(用诗中词句作答)2.下面各句中,思想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是()A.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B.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C.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D.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八、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哭晁卿衡①[唐]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②。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③。
【注释】①晁卿衡: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公元717年来中国求学,后于753年起航归国,但归国时船只触礁。
当时误传晁衡溺死,李白便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
②蓬壶:指蓬莱、方壶,都是神话传说中东方大海上的仙山。
③苍梧:本指九嶷山,此指传说中东北海中的郁州山。
相传郁州山自苍梧飞来,故亦称苍梧。
1.李白在本诗中想象了哪些场景?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简要赏析这种手法作用及表达的作者情感。
九、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别老母[清]黄景仁搴帷①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1.阅读前两句,诗中是谁“白发愁看泪眼枯”有此行为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人为什么说“此时有子不如无”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十、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奉和①令公②绿野堂③种花[唐]白居易绿野堂开④占物华⑤,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注释】①奉和:做诗词和别人相应和,达到一唱一和的效果。
②令公:指裴度,令公是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
③绿野堂:唐代裴度的住宅名。
④开:创立,建设。
⑤物华:万物的精华。
1.这首诗前两句赞美“”,后两句赞美“”。
(用诗中词句作答)2.本诗借代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请简要赏析。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3三小题。
岳鄂王墓①[元]赵孟頫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②。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释】①岳鄂王墓:即岳飞墓。
②石兽危:石兽庄严屹立。
石兽,指墓前的石马之类。
危,高耸屹立的样子。
1.诗歌首联用“”渲染“”,冷硬屹立的石兽,更增添了几分悲思。
2.这首诗情感丰富,包含了诗人对“南渡君臣”的,对“中原父老”的,以及对“英雄已死”的。
3.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本诗颈联写出了岳飞身死与南宋败亡的因果关系。
(2)本诗尾联写“莫向西湖歌此曲”,是因为怕西湖山水承受不了诗中的悲哀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闰怨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南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贾①,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②,嫁与弄潮儿。
【乙】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宋]张先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③,几时期信④似江潮?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注释】①贾:商人。
②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叫“潮信”。
③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④期信:遵守预先约定的时日。
1.两首诗为什么都要写“潮”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浣溪沙》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又是如何体现本诗主旨的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戏为六绝句·其一[唐]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注释】①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②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③嗤点:讥笑、指责。
1.本诗中杜甫指出庾信老年后拥有“”(用诗中词句作答),体现出对庾信的之情。
2.“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该如何理解这里的“畏后生”十四、阅读下一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自嘲[宋]陆游少读诗书陋①汉唐,莫②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注释】①陋:鄙视;轻视。
②莫:通“暮”。
1.作者少年时胸怀家国壮志,可最终不免“”(用诗中词句作答),只有靠来重拾雄心。
2.陆游在诗尾为什么以愚公自比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三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③。
休对故人思故国④,且将新火⑤试新茶⑥。
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②壕:护城河。
③咨嗟:叹息、慨叹。
④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⑤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⑥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1.词尾的“年华”指“好时光”,与这首词中的开篇的“”句相应合。
2.苏轼“酒醒却咨嗟”,是因为他有什么情绪他又是以怎样的情感态度来排遣这种情绪的3.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作者上超然台后,看到“壕”“一城花”“千家”,侧面说明超然台比较高。
(2)这首词描绘了暮春烟雨的美丽景色,作者也为之触动情思,感到超然快乐。
答案一、1.萤/一点萤;黑。
2.“静”指起风前黑夜中只有一点渔灯的孤寂场景;“动”指起风后灯影在水中由一点散作千万的生动情形。
【参考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洒落无数的星星。
二、1.地点都是农村;时间都是晚上。
2.甲诗描写渔夫归来不系船就睡觉,乙诗描写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口吹短笛,都刻画出了悠闲自在的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江村即事》:渔翁夜钓归来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懒得把缆绳系上,任凭它随风飘荡。
即使吹一夜的风,船也不会飘远,只会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
《村晚》: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地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三、1.冒着大雨耕田;从半夜开始耕田;耕田的时间很长。
2.D(《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的是诗人想要收复故国失地的家国情怀,《过零丁洋》体现的是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都与本诗主旨有较大差异。
《十五从军征》虽然描写了人民的苦难,但更侧重于战争的影响。
只有D 选项的主旨聚焦于百姓艰苦的生活状态本身,与本诗体现的思想最为接近。
)四、1.晚翠;落日;秋声。
2.对秋色晚景的感伤;对唐朝衰败的痛心。
【参考译文】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五、1.少年易老;学难成。
2.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参考译文】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六、1.纷纷射杀五单于;男谷女丝行复歌。
2.《少年行》通过战争场面突出少年的英雄形象,《蚕谷行》表现的则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少年行》:一个人能以双手拉开雕有图画的铁弓,虽然有层层包围的敌人骑兵,但在他眼中却像身处无人之地一样。
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
《蚕谷行》: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蚕桑业有成;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七、1.然诺;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