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屡见报端,2012年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震惊了资本市场,备受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包括虚构交易、随意调整资产减值、利用关联企业造假、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隐瞒重大不利事项等五种;其造假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取新股发行或配股资格、迎合会计信息使用者、满足业绩考核标准等。

标签: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动因1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备受资本市场所痛斥!2012年,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被曝光,震惊国内外资本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的焦点。

现有不少研究聚焦财务造假问题,孙美野(2013)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主要通过操纵交易、资产重组、隐瞒重大事项等惯用手段来进行财务造假。

许景瑶(2014)认为利用关联交易、会计原则也是许多企业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管理层为获得高额薪酬或职位晋升是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

于化瀛(2014)利用事件研究法全面剖析了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即通过虚构客户和合同等来虚增收入和利润,以谋求创业板上市资格。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主要有哪些?其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是从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研究,以求得到更为完善的结论。

2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花样虽不断推陈出新,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惯用手段。

2.1虚构交易在上市公司财众多务造假手段中,虚构交易是最常用的伎俩,比如说通过伪造凭证以虚构收入。

与其他调整收入的手段相比,这种财务造假手段的性质更为恶劣,欺骗性也是最强的,伪造交易是对法律法规的公然践踏,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近年来发生的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中,使用这种手段的案件占了大多数。

具体操纵手段主要有:伪造原始凭证,如原材料购进发票、原材料出入库单、产品出入库单等;伪造合同,包括材料购进合同和产品销售合同等;虚构销售发票单据、纳税单据、出口报关单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措施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措施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措施作者:侯明邑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这些造假行为不仅仅是严重扰乱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秩序,败坏了国家法律法规,侵害了国家、社会公众的权益,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进度。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表现形式;措施1 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根据财务造假的上述原因,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虚构交易事实,不计提或少计提利息、折旧、减值准备,使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不合适的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隐瞒重大交易,虚拟资产挂账、不按照会计相关制度披露重大会计信息等。

下面,就这几种形式展开概述。

1.1 虚构交易事实虚构交易事实常见的有:虚构销售对象,假发票和发货单,填写会计科目的混乱。

2001年的财务造假有名案例“银广夏”事件,就是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假证件和免税金融工具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从而获得巨额利润。

1.2 少计提甚至不计提利息、折旧、减值准备有些企业虽然投资回报率的资产并不是很高,但也会面临着折旧,利息和减值准备的压力,很可能会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恶意的盈余管理。

1.3 使用不当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使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等确认方法,利用提前确认收入,或者推迟成本的结算,或者提前确定成本、延缓确认收入,这些财务造假的手段是一般公司常用的造假方法。

1.4 不合适的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长期贷款利率可以包含在启动成本、财务费用、在建工程使用等。

一些上市公司就是利用借款费用从而调节利润。

1.5 隐瞒重大交易2001年,上海汇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德国政府委托投资银鸽投资公司物业持有的所有管理费用1.2亿元全部用来购买银广厦有限责任公司,购买的平均价款为35元,然而期限即将到期,这两家公司都表示无力还款。

财务造假案例的区别

财务造假案例的区别

财务造假案例的区别摘要:一、财务造假的概念与类型二、财务造假案例分析1.虚增收入2.虚减成本3.关联交易4.账务处理不当三、财务造假的风险与识别方法四、防范财务造假的措施正文: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故意违反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采取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隐瞒重要事项等手段,以达到误导利益相关者的目的。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一、财务造假的概念与类型1.虚增收入:企业通过虚报销售额、虚构业务、虚拟交易等手段,将收入水平抬高,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2.虚减成本:企业通过低报成本、隐瞒支出、资本化费用等方式,降低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3.关联交易:企业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常的交易,将利润转移到关联方或从关联方回购商品等手段,达到掩盖亏损、提高利润的目的。

4.账务处理不当:企业在账务处理过程中,违反会计准则,将应计入当期费用的项目递延确认,或者将当期收益提前确认,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二、财务造假案例分析1.某上市公司通过虚增销售额的方式,将收入水平抬高,从而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地位。

然而,随着监管部门的深入调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暴露,导致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2.某企业通过虚减成本、资本化费用等手段,连续多年实现高额利润。

但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无法维持,最终陷入财务危机。

3.某企业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常的交易,将利润转移给关联方,同时从关联方回购商品虚增销售额。

在监管部门发现异常后,企业财务造假行为得以曝光。

4.某企业在账务处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将应计入当期费用的项目递延确认,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在审计过程中,这一问题得以揭示。

三、财务造假的风险与识别方法财务造假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经营风险、财务报表风险、审计风险等。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法识别财务造假:1.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关注异常数据;2.对比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指标,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异常;3.关注企业披露的业绩预告和实际业绩是否存在较大差异;4.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分析其可持续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虚假的财务数据来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以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虚增收入、虚增利润、掩盖负债和隐瞒资产等。

虚增收入是指公司通过虚构销售业绩、收取虚假的款项或冒用他人的应收账款等手段,虚增收入金额,从而使公司的财务业绩看起来更好。

虚增利润则是通过虚增收入和减少成本等方式,将公司的利润数据伪造得更高,以提高公司的估值,给股东带来利益。

掩盖负债是指公司通过隐瞒债务、迟延资产减值计提和改变会计估计等手段,来掩盖实际的负债规模,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健康。

隐瞒资产则是通过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构资产增值、将资产转移至关联方等方式,来掩盖实际的资产质量问题,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有价值。

为了实施财务造假,上市公司往往会采取伪装手段,如通过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关联方或特殊目的工具来隐藏问题;与合作伙伴进行资金往来,进行虚假交易和内外勾结来处理账目;伪造交易凭证和合同,编造虚假业务数据等。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仅伤害了投资者利益,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信力。

投资者在面对虚假财务信息时,容易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投资损失。

而监管机构也因为无法准确判断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无力有效监管市场。

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遭到破坏,投资环境恶化,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股市波动加大。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工作是关键。

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实地检查和审计,及时揭示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和验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此外,投资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多方面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并警惕一些“利好消息”背后的可能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
一:粉饰经营业绩:
粉饰经营业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
利润均衡化、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

最典型的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

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款、应付款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也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二:粉饰财务状况: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高估资产、低估负债。

高估资产,当对外投资和进行股份制改组,企业往往倾向于高
估资产,以便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

典型做法是:编造理由进行资。

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内部控制分析

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内部控制分析

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内部控制分析近年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信誉,也深刻揭示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

本文将从财务造假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财务造假问题1. 财务造假形式财务造假是指企业通过挪用资金、虚构交易、虚增收入等手段,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人为篡改,以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谋求不正当利益。

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财务造假主要表现为虚增收入、变相隐匿亏损、虚构交易、资产负债表虚增等形式。

2. 影响财务造假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一方面,投资者在企业财务报表的造假信息下做出投资决策,往往会蒙受巨大损失;市场的正常运作也因为财务造假而受损,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财务造假不仅会导致企业信誉受损,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监管处罚。

3. 原因分析财务造假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压力。

农业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面临着经营压力和盈利压力,为了达到业绩目标,一些公司采取造假手段来掩盖亏损。

(2)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大,导致了一些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3)内部控制欠缺。

财务造假往往需要内部人员的共谋和配合,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容易为内部人员提供了造假的机会。

二、内部控制问题1. 内部控制意义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确保企业的资产受到保护,业务发展得以有效进行。

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

一些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薄弱,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深入理解和重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上市公司常用的五种财务造假手法

上市公司常用的五种财务造假手法

上市公司常用的五种财务造假手法上市公司常用的五种财务造假手法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频爆出的恶性财务造假事件,给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损失,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剧烈冲击。

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讲上市公司常用的五种财务造假手法,快来看看吧!巧钻会计政策漏洞,人为调节资产或收益1.常用手法会计政策是公司编制财务报告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不同的会计政策能够产生不同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规范的模式下,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有很多的会计处理方法。

比如管理者可以选择在存货发出计量时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还是个别计价法,厂房设备折旧时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

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对公司的财务报告有很大影响,从而为管理层操纵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提供了机会。

公司往往借助于多种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其主要方式有:(1)改变折旧政策。

如通过延长折旧年限的方法,或者通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如改加速折旧法为直线折旧法)等来降低当期折旧费用,以增加当期利润,同时又可以高估资产的账面价值。

(2)通过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和六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人为调节各期利润和资产账面净值。

(3)通过改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率或计提范围来降低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和应收账款的可变现净值。

(4)运用不恰当的股权投资方法,人为调节收益。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可以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

如果采用权益法,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时,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

但一些公司却相机致宜,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却采用了成本法,不确认投资损失。

(5)运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金融手续费。

按制度规定借款费用根据其借款的用途可将其计入开办费、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财务舞弊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其动因,探讨了相应的治理机制,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财务舞弊的实际情况。

在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从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两方面入手来减少财务舞弊的风险。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的方向,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方法,为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财务舞弊、动因分析、治理机制、案例分析、对策建议、上市公司、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声誉,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还会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监管方面加大了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但财务舞弊问题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财务数据造假、内幕交易、违规披露等方面。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资本市场秩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财务舞弊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企业更好地理解财务舞弊的本质和危害,有效预防和遏制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透明度和诚信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相关监管部门和企业提供实践中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一、背景介绍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篡改财务报表、虚构交易等手段,故意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财务造假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严重损失,还会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对财务造假进行分析和揭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造假的类型1. 收入和销售额的虚增:通过虚构销售订单、假冒客户等手段,使企业的收入和销售额看起来更高。

2. 资产和利润的虚增:通过夸大资产价值、低估负债、操纵净利润等手段,使企业的资产和利润看起来更高。

3. 负债和费用的隐瞒:通过隐瞒负债、虚构费用等手段,使企业的负债和费用看起来更低。

4. 现金流量的操纵:通过调整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时间,掩盖企业真实的现金流状况。

5. 其他形式的财务造假:如虚构关联交易、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等。

三、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和特征1. 虚构交易:企业通过编造虚假的销售订单、采购订单等,增加收入或减少成本,以提高财务指标。

2. 资产负债表调整:企业通过调整资产价值、负债水平等,改变财务状况,掩盖真实的财务风险。

3. 利润操纵:企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等手段,操纵净利润,使其看起来更高。

4. 现金流量调整:企业通过调整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时间,掩盖真实的现金流状况,以满足特定的财务指标。

5. 关联交易:企业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构交易,转移资产、利润等,以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

财务造假的特征包括:1. 不合理的财务数据:财务报表中存在异常的数字,如极高的收入增长率、异常高的毛利率等。

2. 不合理的会计政策:企业频繁改变会计政策,或者采用与行业标准不一致的会计政策。

3. 高度关联的交易: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易,或者交易金额过大,涉及的关联方不透明。

4. 财务指标的异常波动:企业的财务指标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波动,与行业或经济环境不一致。

5. 内部控制缺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容易被利用进行财务造假。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

财务造假分析一、背景介绍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者个人通过虚构或者篡改财务数据,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目的的行为。

财务造假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财务造假进行分析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务造假的类型1. 收入和销售收入的虚增:企业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或者虚增销售额等手段,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2. 资产和负债的篡改:企业可能通过夸大资产价值、隐瞒负债、虚构资产等手段,提高企业的净资产和偿债能力,以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

3. 费用和成本的隐瞒:企业可能通过隐瞒费用、虚增资产价值、低估成本等手段,降低企业的费用水平和成本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4. 现金流量的控制:企业可能通过虚构或者隐藏现金流量,掩盖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

三、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1. 财务比率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指标,可以发现异常波动或者异常高低的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造假。

2. 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详细分析,寻觅异常的项目和规律性的变化,如蓦地增加或者减少的账目、不合理的比例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造假。

3. 公司管理结构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的公司管理结构,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控制等,评估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从而发现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4. 内部控制评价: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包括风险管理、审计制度、财务管理等方面,发现控制缺陷和漏洞,评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5. 财务舞弊指标分析:通过建立财务舞弊指标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和规律性变化,以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造假。

四、财务造假的后果1. 经济损失:财务造假可能导致企业的经济损失,包括投资者的损失、债权人的损失以及企业自身的损失。

2. 法律风险:财务造假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面临法律诉讼和处罚,包括罚款、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等。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定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人为的方法和手段虚增收入、隐匿负债、夸大资产等方式,使财务报表的真实情况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从而达到误导投资者、隐藏企业真实情况、蒙骗监管机构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1.追求短期利益:上市公司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投资人对盈利的追求,为了满足投资人的期望和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采取财务造假的手段来虚增业绩。

2.管理层激励机制:一些上市公司设立的激励机制或股权激励计划,以及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如果仅以短期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容易导致管理层采取财务造假的手段来达到短期业绩目标,从而获取高额奖励。

3.治理结构薄弱:一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导致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无法有效监督和制约,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4.监管不到位:监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不到位,审计不严谨,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披露和财务造假行为监管不力,给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空间。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类型1.虚增收入: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调整会计核算方法、假销售等方式,虚增公司的收入。

2.隐匿负债:通过隐瞒借款、欠款、未确认的账务等方式,减少负债的披露,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3.夸大资产:通过夸大资产的评估、调整资产减值准备、透明度低等方式,提高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

4.虚构利润:通过虚构利润、调整会计准则、采用不正当会计方法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措施1.加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建立排查风险的机制,加强对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过程的监管。

2.加强外部监管: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制度,提高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力度和效果,通过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和披露审查,减少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3.加强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投资者披露财务信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常用手段与主要动因探析【摘要】财务造假是指公司为达到虚高的财务指标而采取的欺诈手段。

本文从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和主要动因入手,分析了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包括虚假销售、资产减值、账务调整等;而主要动因则包括盈利压力、管理层激励机制等因素。

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和财务风险,影响企业形象和市场地位。

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透明的财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以预防和应对财务造假行为。

只有依法合规,诚信经营,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1. 引言1.1 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财务造假是指公司故意失实地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以获取违法或不当利益的行为。

在中国,财务造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挑战。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虚增收入、操纵成本、隐瞒负债、误导投资者等。

这些手段往往需要高超的财务知识和技术,以及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漏洞和监管缺失的深入了解。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包括追求短期利益、掩盖公司经营状况、提高股价等。

本文将重点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手段和主要动因,探讨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提高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的识别能力,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1.2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当前财经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业绩目标或者获取投资者信任,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虚增盈利,掩盖真实财务状况,甚至是直接篡改财务数据。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投资者的欺骗,也会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和高明,给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投资者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及解决方案发布时间:2021-06-17T16:16:41.4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作者:何海彤曾静宜林浩天[导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上交所、深交所等证券平台挂牌交易,即成为上市公司。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何海彤曾静宜林浩天 610039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上交所、深交所等证券平台挂牌交易,即成为上市公司。

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必须对外披露,但当下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粉饰报表、关联方不正当交易等造假的不正之风,对金融资本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为此,笔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惯用伎俩进行了分析,并深度总结其造假动机,最后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弥补和解决方案,旨在为我国宏观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机;常见手段;解决方案引言: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其自身具有相对雄厚的资金量,并且其发展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居民的生活及就业质量,同时,其较高的利润水平对我国的财政税收也具有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因此关注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尤为关键,而财务是任何一家企业生存的活血和源泉,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更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命,为此,敦促上市公司完善整合财务信息,杜绝造假和舞弊,显得异常重要和关键,具有非常宏伟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用伎俩(一)以虚开发票、虚增收入等手段伪造经济业务,粉饰利润当前,随着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收入准则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明确了收入确认的五项条件,但部分上市公司,由于其急切需要筹集大额资金,依靠传统的业务确认收入调整利润的方式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面对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这部分上市公司就开始所谓的另辟蹊径,虚开发票,进而虚增收入,使得自身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从而套取投资者大量的资金,同时,由于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不对称和沟通壁垒,投资者仅凭报表了解企业,从而造成了这种粉饰利润表的不正当做法在短期之内使得企业迅速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公司的哪些行为属于财务造假

公司的哪些行为属于财务造假

公司的哪些⾏为属于财务造假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对财务数据进⾏造假的,是属于欺骗投资者的⾏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公司的什么⾏为是属于财务造假的?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公司的哪些⾏为属于财务造假⽬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类型:⼀是虚增资产,虚增利润;⼆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

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因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领导⼈的升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低。

后者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的是如何逃避国家的税收,少接收政府有关部门的摊派。

1.资产虚增(1)费⽤资产化企业当期发⽣的费⽤应当计⼊当期产品⽣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

但有的企业却将部分应该计⼊当期的费⽤计⼊待摊费⽤、递延资产、⽆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不及时⾜额摊销,⽽是长期挂账,将本属于期间费⽤的⽀出列作资产。

企业通过将费⽤资产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存货不实有些企业积压多年的货物,或已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3)固定资产价值虚假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实主要表现在折旧不⾜、技术进步后造成的⽆形损耗不计、已毁损及不可⽤或不需⽤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企业资产。

(4)递延及⽆形资产摊销不⾜递延及⽆形资产应当按时⾜额摊销,已经淘汰过时的⽆形资产不应当再挂⽆形资产账⽽应当将摊余价值作为期间费⽤计⼊损益。

⽽许多企业对已经没有使有价值或已经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形资产不做相应的财务处理,却仍然作为资产列账,虚增了企业资产。

2.负债不实(1)应付款项⾼估许多企业的应付款项不及时或每年与往来单位核对确认清理,⼀年或超过⼀年的⼀个营业周期的应退未退、应付未付款项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应付款项(不包括长期应付款项)以及债权⼈已经不存在的仍挂账的也不少见,企业实际需付债务⼩于财务账⾯债务,企业应付款项⾼估。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且引人关注的问题。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投资者和整个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研究和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影响1. 财务数据的伪造财务造假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对公司财务数据进行伪造。

它可以表现为虚增营业收入、虚增资产价值、隐瞒负债或财务成本,以此来夸大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能够掩饰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2. 资产负债表的“美化”为了掩盖企业实际的财务困难,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借助资产负债表的“美化”手段,通过对资产价值的夸大和负债的隐匿,来掩盖财务风险和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更是对投资者和市场的一种欺骗。

3. 利润的过度夸大为了使自己的业绩看起来更加优秀,一些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各种手段来夸大自己的利润。

通过财务工程来对业绩进行调整,虚增非经营性收入等手段来夸大利润。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的认知,也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财务造假不仅对公司自身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整个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

财务造假导致的信息失真使投资者无法真实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财务造假还会破坏市场秩序,增加市场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一旦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曝光,公司声誉受损,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市场信任度降低,对公司和整个市场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1. 利益驱动财务造假往往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

企业为了应对经营风险、追求高额的财务指标或者为了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得更多的融资,往往会使用各种手段来夸大业绩,造成财务造假。

2. 管理层激励机制一些企业管理层通过财务造假以追求自身的奖励和激励。

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内部控制分析

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内部控制分析

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内部控制分析随着我国农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农业企业逐渐上市,成为了农业上市公司。

然而,由于我国农业行业的特殊性质和管理模式的不完善,一些农业上市公司出现了财务造假问题,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市场的信心。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和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财务造假的类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包括:1、收入虚增:通过虚构销售收入和服务费用等途径,虚假地提高企业的营收和利润,来欺骗投资者和市场。

2、费用减少:农业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是正常的支出,但是一些企业会将部分费用虚报或漏报,从而达到减少成本和提高盈利的目的。

3、资产虚增:在财务报表中,企业的资产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因此一些企业会采取虚报资产贬值、对已经坏账的应收账款等手段,来提高资产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净资产和市值。

二、造假原因分析造假行为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竞争压力:农业行业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断采取欺诈手段来提高市场份额和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2、内部管理混乱:一些农业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从而导致管理和监管方面的不足。

3、成本压力:农业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环节比较多,成本较高,一些企业为了应对面临的成本压力,采取了虚增营收和减少费用等欺诈手段。

4、政策环境不利:农业行业的政策环境非常复杂,某些政策改变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而影响盈利能力。

因此,企业会主动采取欺诈手段以应对这种政策环境。

三、内部控制的建设为有效遏制财务造假的现象,农业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财务管理:农业上市公司应建立财务部门,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报表体系,从而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公正性。

2、强化内部审计:企业应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审计和检查,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内部各项问题和漏洞。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手段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2004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2004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

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

中注协官方发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2种惯用手法及37种舞弊迹象识别 (3)

中注协官方发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2种惯用手法及37种舞弊迹象识别 (3)

中注协官方发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12种惯用手法及37种舞弊迹象识别2019年10月2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4号——收入确认(征求意见稿)》,该文件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收入舞弊的12种手段归纳,同时详细列示了如何识别上市公司37种收入舞弊的迹象。

收入是利润的来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而采用虚增、隐瞒、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等方式实施舞弊。

在财务报表舞弊案件中,涉及收入确认的舞弊占有很大比例,收入确认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高风险领域。

一、上市公司收入舞弊12种手段了解被审计单位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舞弊手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

被审计单位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舞弊手段举例如下:(一)为了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而虚增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1.虚构销售交易,包括:(1)通过与其他方(包括已披露或未披露的关联方、非关联方等)签订虚假购销合同,虚构存货,并通过伪造出库单、发运单、验收单等单据,以及虚开商品销售发票虚构收入。

某些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销售的产品所耗费实物的成本较低,如软件企业销售的通用软件,在虚构销售交易时可能无需虚构存货。

(2)为了虚构销售收入,将商品从某一地点移送至另一地点,以出库单、发运单、验收单等为依据记录销售收入。

例如,虚构出口销售,将商品运送至与报关运抵国不同的国家,再通过关联方进口回国。

(3)被审计单位根据其所处行业特点进行虚构销售交易。

例如,被审计单位从事游戏运营业务,利用体外资金进行“刷单”,对其自有游戏进行充值以虚增收入。

被审计单位虚构收入主要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虚构收入后无货款回笼,虚增的应收账款/合同资产通过日后不当计提减值准备加以消化,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也容易被注册会计师的函证程序所识别。

另一种方法相对复杂和隐蔽,被审计单位会使用货币资金配合货款回笼,并需要解决因虚构收入而带来的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研究□金云【摘要】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发生将削弱市场资源配置职能的发挥,损害相关企业、中介机构以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对市场经济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信心。

本论文介绍了财务舞弊的主要概念、分类以及现阶段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见的几种手法,例如收入的调整、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通过非经常性损益事项调节财务数据、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和资产重组创造利润等。

本论文在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上,具体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基于舞弊三角理论,思考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动机有内外部因素,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从国家制度层面、注册会计师层面、上市公司自身层面以及公众群体的监督四个层面进行治理研究来实现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揭露、惩处和治理,从而更为有效的治理当前财务舞弊。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对策【作者单位】金云,中电科技扬州宝军电子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在当今全球证券市场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21世纪初期的安然破产案至今仍记忆犹新,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

之后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的财务舞弊使纽约股市大跌,造成了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股市破产,再次使美国股民甚至全球的投资人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

同样,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股市财务舞弊也是屡闻不鲜,银广夏、蓝田、神火股份、长虹财务门、银河科技、大冶特钢、秦丰农业、德隆、天香集团,中国证券市场财务丑闻接二连三,从不同的侧面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财务舞弊的严重性。

财务舞弊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仅使外部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更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治理财务舞弊已非常必要。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基本理念(一)财务舞弊概述。

1.财务舞弊的概念。

财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2.财务舞弊通常的几个特征。

一是财务舞弊动机是有意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一:粉饰经营业绩:粉饰经营业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利润均衡化、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

最典型的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

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款、应付款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也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二:粉饰财务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高估资产、低估负债。

高估资产,当对外投资和进行股份制改组,企业往往倾向于高估资产,以便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

典型做法是: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业务交易和利润。

低估负债,企业贷款或发行债权时,为了证明其财务风险较低,通常有低估负债的欲望。

典型做法是:账外账或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

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纳税和推卸责任等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利润清洗的形式出现。

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

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确实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

不难发现,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在于资产重组。

典型做法是:(1)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2)由非上市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3)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企业资产重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亏为盈的神奇功效,其“秘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二: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在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2.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其主要方式包括:(1)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

例如,一些股份制改组企业因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达不到70%,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企业,使用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脱胎换骨”。

(2)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如最近证券报刊广为报道的××股份公司,以800万元的代价向关联企业承包经营一个农场,在不到一年内获取7200万元的利润。

(4)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

如××股份公司将12亿元的资金(占其资产总额的69%)拆借给其关联企业。

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其资金拆借利率是否合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该股份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与关联企业资金往来的利息收入。

(5)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如××集团公司xx年替其控股的上市公司承担了4500多万元的广告费,理由是上市公司做的广告也有助于提升整个集团的企业形象。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最大特点是,亏损大户可在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且关联交易的利润大都体现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入”,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赚取的“横财”,往往带有间发性,通常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对国有企业来说,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另一个特点是,交易的结果是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对民营企业来说,主要导致报表使用者产生错误决策。

3.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

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4.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根据国际惯例,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资产负债表,严格地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由此就产生了虚拟资产的概念。

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

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

其“合法”的借口包括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等。

例如,××股份公司xx年度报告了近2000万元的净利润,但该公司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批复,将已经发生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退税损失、利息支出等累计约14000万元挂列为“递延资产”。

若考虑这两个因素,××股份公司实际上发生了严重的亏损。

5.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

利息资本化本是出于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的要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

最具代表性安全的当属渝太白。

该公司将钛白粉工程建设期间的借款及应付债券的利息8064万元,在该项目已投入使用的情况下仍然予以资本化,结果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先河。

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的更隐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6.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由于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还很不发达,对股权投资的会计规范尚处于赴阶段,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除了借助资产重组之机,利用关联交易将不良股权投资以天价与关联公司置换股权获取“暴利”外,还有不少国有企业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粉饰会计报表。

典型的做法是,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核算。

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迫于利润压力,经常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之际,与关联公司签定股权转让股协议,按权益法或通过合并会计报表,将被收购公司全年的利润纳入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

值得庆幸的是,财政部会计司已发布了通知,明确规定股权转让时,收购企业只能从收购之日前被收购企业实现的利润只能作为收购成本,收购企业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收益。

这一规定,无疑将抑制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

7.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

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

然而,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巨大,往往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的余额。

其所以出现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是因为许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这两个科目调节利润。

事实上,注册会计师界已经将这两个科目戏称为“垃圾筒”(因为其他应收款往往用于隐藏潜亏)和“聚宝盆”(因为其他应付款往往用于隐瞒利润)。

8.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年度结束后能给股东一份“满意”的答卷,往往借助时间差调节利润。

传统的做法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为由冲回。

较为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与第三方签定“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

例如,××股份公司于xx年12月5日与美国一家公司签定协议,以3500万元的价格向美国公司购买了一批硬件和软件,同时美国公司同意以1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开发出的软件,合同约定交货的时间为xx年6月和9月,xx年12月质量鉴定后予以验收。

xx年12月25日,该上市公司与一家外贸公司签定协议,以9600万元的价格“卖断”软件,同时确认5100万元的利润。

鉴于该股份公司尚未提供商品或劳务,风险与报酬尚未转移,上述收益的确定显然是不成立的。

即使与外贸公司签定的协议成立,这9600万元,也只能作为预收账款,只有等到xx年6月和9月才能根据提供的商品或劳务逐步确认收益。

可见,该上市公司实质上是利用与外贸公司的所谓“协议”,进行跨年度的利润调节。

值得庆幸的是,《收入》准则已颁布,确认收入的实现必须满足诸多严格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