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 棋 书 画 诗 酒 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琴棋书画诗酒茶

发表时间:2018-08-03T09:49:38.45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作者:金建公

[导读] 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产生了对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华茶文化。

---论西湖龙井茶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中国茶叶博物馆金建公

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著名的绿茶,素有“绿色皇后”著称,是杭州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积淀的共同影响下发展形成的产物。它别具一格的优良品质,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诠释以及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在同类物产中出类拔萃。

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产生了对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华茶文化。

历史价值

西湖产茶至迟在唐代。陆羽《茶经·八之书》记:“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西湖产茶肇始于天竺、灵隐二寺寺僧傍寺垦植的茶园。

宋代,灵隐、天竺仍然是西湖主要产茶区,南宋《淳祐临安志》载:“上天竺山后,最高处谓之白云峰,于是寺僧建堂其下,谓之白云堂。山中出茶,因谓之白云茶。”又记:“下天竺岩下,石洞深窈,可通往来,名曰香林洞。慈云法师有诗‘天竺出草茶,因号香林茶’,其洞与香桂林相近。”此外,西湖北山宝云山也产茶,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又宝严院垂云亭亦产。”由此显见,宋代西湖产茶比唐代已有诸多发展:

一.是茶区扩大了,从西湖之西山之伸展到了北山;

二.是所产之茶各有其名,或曰白云、香林,或称宝云、垂云;

三.是品质提高了,宋《图经》云:“杭州之茶,惟此宝云茶与香林、白云所产入贡,余不与焉。”西湖之茶宋代已成为朝廷贡品;四.是西湖茶以“草茶”蜚声全国,这有慈云法师的诗为凭,在宋代上下崇尚经蒸碾紧压而成的团饼茶之时,不入时尚潮流的西湖“草茶”竟然入贡,开风气之先。

龙井茶的出名是在明代。龙井其地从开始栽培茶树到名声在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一般都认同宋代名僧辩才为龙井茶祖。辩才晚年从上天竺住持退居到龙井狮子峰下的寿圣院,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十年。爱茶嗜茶的辩才大师把白云茶移栽到狮子峰,是极为顺理成章的。而且他在寿圣院期间,留下了诸多与赵抃、苏东坡、秦观等人品茶吟诗的佳话。他们所品尝的茶中,极可能有龙井当地所产的茶,只是当时还没有“龙井茶”的称呼。

直到元代,“元四家”之一的虞集,与好友邓文原等游龙井,品尝了用龙井泉水烹煎的雨前龙井新茶,留下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这是明确记述品饮龙井茶的最早文字。

龙井茶在明时崛起不是偶然的,首先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叶茶上供”这一茶叶采制变革的历史机遇。明代贡茶一改宋元时上贡团饼茶的旧制,从而改变了明代朝野饮茶习惯。早在宋代就已经是叶茶采制法,只不过当时不入流,被称为“草茶”,但因其优异的品质而早已被推荐为贡品。从最初产地仅局限于龙井一地,茶园不过十数亩,由于求索者众,供不应求,龙井四周山民与寺僧都种起了茶树。到明万历年间,“北山西溪,俱充龙井”

龙井之名始于龙井泉,相传这口泉井大旱不枯,到此求雨,屡验不爽,古人认为这口井与海相通,其中必有龙,于是称它为“龙井”(也叫“龙泓”、“龙湫”)。龙井寺,初建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苏轼曾多次到龙井游览,留下了“人言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其后才有了龙井村、龙井茶。

清代是龙井茶的辉煌期。由于清高宗(乾隆)的厚爱,龙井茶不仅入贡,还成为朝廷对大臣的恩赐品。

“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采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

乾隆六次南巡到杭州,每次都幸临西湖茶区,除在龙井亲自采茶十八棵之外,还幸天竺,览乡民采茶制焙之法,留下了“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的诗章。又幸云栖,御制《观采茶作歌》,有句:“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人文价值

在西湖山水物质空间中滋养长成的龙井茶,受到一代代湖畔茶人的倾心培育而愈加显得鲜活、生动、饱满。湖光山色间蕴藏着龙井茶的人文历史,又极大地

丰富了西湖文化的内涵,即所谓茶景相蕴共生辉。陆羽是用文字记载西湖产茶的第一人,他所撰的《茶经》早为人们耳熟能详,他还撰写过《道标传》、《天竺灵隐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关于西湖的著作,是最早记述和研究西湖景观者之一。陆羽是最早对西湖山水与西湖茶作等量齐观的。

陆羽之后,既钟情西湖山水又嗜好茶的是白居易,他在唐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与蜀僧韬光禅师结下了一段茶缘,现韬光寺中仍留有烹茗井,相传是当年两人烹茶取泉处。

姚合接踵白居易来到杭州,这位以“姚武功”著称的刺史,却善诗爱茶,他那首《乞新茶》诗:“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宋代的杭州太守几乎都是爱茶人。仁宗朝的胡则、范仲淹,英宗朝的蔡襄,神宗朝的赵抃,哲宗朝的苏轼等,都在杭州留下许多茶事诗文和佳话。

赵抃两度守杭,与退居龙井的辩才结交甚笃,赵抃两次进山,与辩才在龙泓亭品茶咏怀。

蔡襄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造茶进贡,习知茶事,著有《茶录》二篇,是宋代斗茶的经典之作。他晚年知守杭州,因病忌茶,但仍“烹而玩之”,茶不离手。有诗云:“衰疾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老病中的蔡襄万事皆可忘,惟有茶不能忘怀。

苏轼是宋代杭州爱茶太守第一人,他那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千年吟唱,不绝于耳;他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道尽了

饮茶的乐趣和妙用;“蟹眼已过鱼眼生”,“贵从活火发新泉”,则显现了他煮泉烹茶的精湛技艺。

宋代文人在杭州留下的茶事佳话和历史遗迹就更多了。以一首《山园小梅》脍炙人口,写尽梅花风韵的林逋,留下了咏茶名篇《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王安石的胞弟王安国《西湖春日》诗有句:“春烟寺院敲茶鼓”,绘声绘色写出当年西湖寺院的茶事盛状。

陆游是古代创作茶诗最多的嗜茶诗人,他在杭州孩儿巷吟出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句一出便广为传诵,同诗还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诗人闲来无事,以作草书、戏分茶来排遣落寞与惆怅。

明代是中国茶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由于“草茶”盛行,江浙一带的绿茶名品不断脱颖而出,全国茶业与茶文化的中心由宋时的福建建安一带转移到了江浙之地。综观明代茶书,发现有一个特殊的现象——绝大部分茶书是江浙籍人编撰的,其中杭州人不少。明代记述咏赞龙井茶的名篇佳作迭出:徐渭的《谢钟君惠石埭茶》、陈继儒的《试茶》、屠隆的《龙井茶歌》、袁宏道的《龙井》、童汉臣的《龙井试茶》、于若灜的《龙井茶》等等,不胜枚举。

清代的龙井茶品饮文化要特别提出的是两位书画家,一位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他是杭州人,善诗文,工书画,亦精篆刻。他的书法,精于隶楷。自创一格,称为“漆书”。金农爱茶,创作多幅茶事书画作品。他在59岁时写过一幅《述茶》轴:“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另有《玉川子嗜茶》书作一幅和《玉川先生煎茶图》一幅。那幅煎茶图虽题称玉川先生,其实从图中傍泉煮水、用紫砂壶沏泡来看,更似画家自己品饮家乡茶的写真。

另一位是杭人丁敬,他精于篆刻,为“西泠八家”之首。丁敬亦嗜茶,作有《论茶绝句六首》,手卷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在卷末后记中说:“壬午六月九日访扬州项均、罗两峰二君于艮山门外之睦庵,啜茶回,录此请正之。杭郡六十八叟丁敬记。”

近现代龙井茶品饮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多。文学大家中各以闲逸的散文记述自己品饮龙井的感受。梁实秋“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足矣。”

郁达夫在九溪十八涧的口上,“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寂静”。

汪曾祺难忘1947年春天花一块大洋喝的那一杯龙井茶,“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

马一浮先生每年清明要到龙井去尝明前茶,喝的不是乾隆御指的“十八棵”,而是翁家山祖上的“碑阴十八株”,这是野生的老茶树,保持着天然野生风味。

丰子恺带着两个女儿在西湖山中小茶馆躲雨,拉起二胡为村里青年伴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姚雪垠说:“我独喜绿茶,所以龙井茶就成了我的密友。”

陈从周先生早年就读于钱塘江畔秦望山头的之江大学,夏承焘师赋有“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的词句。

陈学昭、王旭烽两位小说家,各以龙井茶乡和杭州茶商世家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春茶》和《茶人三部曲》。

陈学昭1952年到龙井村、梅家坞村体验生活,开始《春茶》的创作,小说记述西湖龙井茶乡从合作社到公社化的历程。

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影视艺术家等都以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段来描述龙井茶的前世今生和文化内涵。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是西泠印社早期社长,他所作多幅《品茶图》、《煮茗图》,图中描绘的“梅梢春雪活火煎”,不正是印社所在地孤山的写照吗。

音乐家周大风创作、歌唱家叶彩华演唱的《采茶舞曲》,已从龙井茶乡飞向世界各国,回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茶歌经典,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民歌教材。

龙井茶的甘香,浸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记忆之中,里面有茶人的闲趣、情谊、乡思、禅悟,代表着杭州味道与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