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用现代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的论文

合集下载

让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让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让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当我接到“古音字规范教学研讨会的通知”,脑海立即闪现出我长期在教学一线所遇到的古音字异样发音情况,也想起我在平时阅读经典中所碰到的古音字处理等情形。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对语文教学中的古音字作一番探究。

希望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让那些躺在“经典”里的古音字活起来。

一、目前我们教学实践中的古音字“百花齐放”。

特别是近年来,各中小学经常开展中青年教师“同台竞技”活动,我要么参与讲课,要么参与听评课。

我从中发现我们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古音字的读法可谓“百家争鸣”。

有读“叶(yè)公好龙”的,有读“叶(shě)公好龙”的;有读“阿(ē)房(fáng)宫”的,有读“阿(wō)房(páng)宫”的,还有读“阿(ā)房(fáng)宫”的;还有读“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的,也有读“猿鸣三声泪沾裳(shāng)”的。

在诗词教学中的古音字读法那就更异了。

《过故人庄》中“青山郊外斜”的“斜(xiá)”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cuī)”字;《望天门山》中“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hu ái)”字;《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hè)”等等。

在评课中,读法争议很大,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最终还是自成一体,自圆其说。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首载于《吕氏春秋》中的古诗: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注:断,续,是用竹子制作弓箭】。

这是一首经典的二言古诗,仅用了八个字,就描述了狩猎的全过程。

赞美之后我们来吟读……肉?读不通呀!这“肉”字就是古音字,要念“如”音才对。

知道了“肉”的古音,再来读: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如),感觉如何?如此类推,还有苏轼的“宁可食无肉(如),不可居无竹”,是不是就更通畅了?二、“死角”中的古音字也站起来了。

一次,我在上《与朱元思书》的汇报课时,引用了孔子的“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这时一位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你读错了。

中古语音研究论文

中古语音研究论文

中古语音研究论文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

《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

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周颙传》记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

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

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

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

有的分,有的合。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

古音通假的概念

古音通假的概念

古音通假的概念古音通假是指古代家族字音受到某些规律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字的音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韵母变化和声母变化两大类。

其中,韵母变化是古音通假的主要方面。

古音通假主要体现在韵母的变化上,而韵母可以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

平声韵和仄声韵的韵母通常由三个元音组成,分别是a、o和e。

在古音通假中,这三个元音之间的变化是非常常见的。

首先,a和o之间的变化是古音通假中最常见的情况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的韵母由o转变为a,这一现象在古代方言中比较普遍。

比如,古代有些字音中的"某"字现代字音是"母","拇"字现代字音是"木"。

这些都是o转变为a的例子。

而在古代有些字音中的"a"音,在现代方言中又变为了"o"音。

比如,古代的"卧"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我","哦"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她"。

其次,e和a之间的变化也是古音通假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在古时的字音中,有些字音的韵母是a,而在现代方言中变为了e。

比如,古代字音中的"大"字现代字音是"得","你"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奈"。

这些都是a转变为e 的例子。

而在古代一些字音中的"e"音,在现代方言中又变为了"a"音。

比如,古代的"波"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坡","可"字现代有些方言中的字音是"卡"。

此外,a和e之间的变化也是古音通假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比如,在古代字音中的"a"音,在现代方言中有些字音变为了"e"音。

汉语多音字的形成及其影响小议

汉语多音字的形成及其影响小议

汉语多音字的形成及其影响小议摘要:在我国的文字中,多音字有12956032个之多,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多音字的存在,以及其造成的影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将从通假、同形误读、假借、外来语影响、方言影响、宗教影响、词语活用、一词多义、古音分化以及姓名的特殊性对多音字的形成原因加以阐释,此外,还将从日常使用、语言传播、经济原则以及造字方面对多音字的影响加以解释。

关键词:形成原因多音字的影响一.用字和造字过程中产生的多音字(一)由“通假现象”而形成的多音字通假,是指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他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因通假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叫“本字”或“正字”。

采用通假字时,有时会采用和“正字”相近的通假字,久而久之,只是通假字本身具有了正字的读音,形成多音字现象,例如:《艺文志•诸子略》中:“其言虽殊,辟尤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说文解字》中说:“辟,必益切,法也,从卩从辛,節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

凡辟之屬皆从辟。

从中可以看出,“辟”原读作“bi”,是表示法规,法律的意思,而在《艺文志》中假借为“譬”后,逐渐形成了pi的读音,表示比喻的意思。

(二)由“形声误读现象”产长生的多音字形声字属于“合体造字法”,由两部分组成——形旁(义符)和声旁(音符)。

形旁是指称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按人的一般习惯比较相似的字的读音一定相同,比如:傍、榜、磅、膀、镑、谤,都是相同的读音,因为他们都存在“旁”这一半,所以大家就会自然而然的将形似的字读一个音,由此而引起的误读现象,也是多音字产生的一个原因,例如:“芥”在《说文解字》中说:古拜切,菜也。

“由此可知,“芥”最初的读音是gai,而后,由于下部有“介”的存在,又有了jie的读音。

(三)由“假借现象”而产生的多音字假借,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某字被用来记录某词的引申义和假借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借用,由于是用一个字来代替一个字或一件事,例如:《说文解字》中说:“夫,甫无切,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论古音通假2

论古音通假2

论古音通假我们在古代汉语中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

那么它具体指什么呢?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白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但是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还是会有很多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还值得今天的我们去研究学习,而我们写错了就是明明白白的错别字、不可取的呢?”首先,何为古音通假呢?“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也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由于各种原因,写的人没有使用它的本字,而是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因而有人认为一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他是写的错字,只是后人都来竞相效仿,也就是“趋之若鹜”久而久之,这种“错误”普遍被人接受、默认甚至延续。

到后来,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造成中国古书难读。

然而,古音通假和现代汉语中的别字现象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来探讨古人为什么喜欢写“错别字”了。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的我们用文字交流,要求用字的速度快,这样就很难对文字做更细致的要求;而在古代,从事文字工作的大多数是知识分子,这些人要么位置显赫,要么以读书人自居,他们轻视农民耕种几乎不从事劳动工作,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仔细研究文字、语言,所以通假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而且规律性比较强。

而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字广泛地被普通人所使用,人民群众对文字的改造作用也愈加明显,所以国家对于文字的规范也就更加地重要,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规,整理异形词,以及各种考试来进行规范。

2022年音乐教学中真假混合声的分析论文

2022年音乐教学中真假混合声的分析论文

音乐教学中真假混合声的分析论文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把真假声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人体的发声器官包括喉头和声带两个部分,声带又称声壁,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

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粘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在区分声区方面没有什么较大的作用。

声区的不同是由演唱时不同的声带张力所决定的。

“真声”是人声艺术的一种发声方法。

传统戏曲唱法称为大本嗓或称真嗓。

它的发声生理机制近似与“胸”声的特点,音量大,泛音多,与生活语言发声很相似,常用于中、低声区。

真声发音自然,咬字清晰,耗气量较少,但唱高音困难。

可以看出,真声自然和谐,情感真挚,共发声是从喉部自然放出,是一个声带闭合的过程,世界上许多杰出的嗓音科学家也对此进行清晰深刻的研究与探讨。

对真声作出更完整的定义。

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也有非常清晰的应用范围。

而“假声”与“真声”是对立存在的,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通过声带的边缘振动构成发声方式。

在演唱中,大部分流行歌手特别是男歌手多用真声演唱的,以获得一种自然、亲切、贴近口语的风格。

而女歌手在演唱中更多使用柔美的假声,以真假声的转换来表达跌宕起伏的情感。

由于学习声乐的学生们的性别差异,声音条件和发声方法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他们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将他们的真假声达到更的融合转换。

在声乐领域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音乐风格和独特唱法,以往单一的通过真声与假声的演绎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在歌唱方面的需求。

这就需要对真假音的融合作出进一步的研究,最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对所需声音特性的理论概括。

在声乐领域中,人们对声区的分类有不同的见解,一般人声能有三个声区,即低音部的胸声区、中音部的中声区(也称“混声区”)和高声部的头声区。

每个声区的音色各不相同,胸声区较浑厚,中声区较柔和,头声区较明亮。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内容提要]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称谓(即关于“通”、“同”的处理)历来颇受争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注释称谓也没有明确说明。

本文将从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的定义及课本注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同中学语文教材版本几经改革,无论旧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明确要求培养中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这将为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解祖国文字发展演变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所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对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我在查阅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版本时,发现古代文学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比例在逐步增大。

以初中教材为例,1993年版语文教材共计课文172篇,古代文学作品50篇,占教材近30%的比例;2001年版教材176篇课文,古代文学作品76篇,占43%。

同时,发现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注释称谓也不尽相同。

1988年版初中语文教材部分字词注释:《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课本注释:还通“旋”,回转、掉转的意思。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课本注释:汤通“烫”,用热水焐的意思。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课本注释:齐通“剂”。

《论语六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本注释: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课本注释:止通“只”。

1993年人民教育版初中教材部分字词注释:《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课本注释:还同“旋”,回转、掉转的意思。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课本注释:汤同“烫”,用热水焐的意思。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课本注释:齐同“剂”。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本注释:“说”同“悦”,愉快。

《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课本注释:止通“只”。

《木兰诗》“对镜帖花黄”,课本注释:帖同“贴”。

2020年整理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doc

2020年整理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doc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在本节里,我们谈两个问题: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联系,了解双声叠韵,有助於我们更好地了解古音通假的道理,因此我们先从双声叠韵谈起。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例如在现代汉语里,“珍珠”是双声,因为“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光芒”是叠韵,因为“光”guāng和“芒”máng的韵都是ang(韵头不同也算叠韵)。

在我们接触上古汉语的时候,问题比较复杂些,因为上古的语音系统和现代的语音系统不同。

我们必须对上古的语音系统有所了解,然后能认识上古的双声叠韵。

在上一节里,我们已经知道《诗经》用韵所反映出来的先秦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还应该知道先秦的声母系统也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

这样才不至於把上古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韵混为一谈。

举例来说,“芣苢”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普通话念作fóuyǐ。

“知识”在今天是叠韵,上古却不是,“识”字属有韵尾-k的职部,“知”字却属没有韵尾-k的支部,今天的广州话仍然反映这种情况。

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

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至於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

拿三十六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浅谈古音通假

浅谈古音通假
“ 蚤” 。“ 蚤 ” 的本 义是跳 蚤 ,早晨 的 “ 早 ”之 所 以 写成 “ 蚤” ,是 因为二 字 声音 相 同 ,在 记 录语 言 中 “ 早 ” 这 个 词 的 时候 , “ 蚤”
“ 早 ” 二 字通用 。 2 古 音通 假的产 生
《 孟子 ・ 告 子上 》 :“ 今有无 名之 指 ,屈 而不 信 。 ” 《 周易 ・ 系辞下 》 :“ 尺蠖 之屈 ,以求信 也 。 ”

种 是 本 有 其 字 ,而 人 们 在 书 写 的 时 候 ,却 写 了 一 个 同 音 字 。 《 诗经 ・ 豳风 ・ 七月 》 中 “ 八月剥枣” ,“ 剥 ”是 “ 支 ” 的 假
Hale Waihona Puke 《 战 国策 ・ 楚策 四》 :“ 将 加 己乎十 刃之上 ,以其 类为招 。 ” 《 吕氏春秋 ・ 本 生》 :“ 万 人操 弓 ,共 射其一 招 。 ” 《 说 文解字 ・ 手 部》 :“ 招 ,手 呼也 。从手 ,召 声 。 ” 可 以看 出 “ 招 ” 的本 义是 “ 招手 ” ,这个 意思 也 解 释 不通 以上 例 句 ,学者 王 念 孙在 《 读书杂 志 》 中写到 ,“ 类 当为颈 之误 也 ,招 。的也 ,言 以 颈为准 的也 ” 。“ 招 ”是 “ 的 ” 的假借 字 ,“ 的” 是 “ 招 ” 的本 字 , 这里 的 “ 招 ” 就是 目标 的意思 ,这样 一来 ,句子便 可 以解释 通 了。 4 .2 古 音通 假在训 诂学 上 的应 用广 泛 。例 如 :
第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教育改革者由以政治家为主转变成以教育家为主在辛亥革命之前主张教育变革的主要是一些中上层社会中的开明督抚而辛亥革命之后教育改革者主要是由晚清以来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型知识群体组成如蔡元培黄炎培等知识分子以教育救国教育建国为理想他们一方面吸取了欧美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批判中国传统教育并在批判和吸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并将它付诸实践比如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假借与通假[学习]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假借与通假[学习]

浅析古代汉语中的假借与通假在古代汉语中,假借与通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古文文本中经常遇到。

在学习古代汉语中曾对这两者的界限有疑惑,在此就假借与通假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及联系与区别对这两者进行对这两者进行分析。

假借与通假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以前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明确,曾经有不少人将这两者混为一谈。

清代的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中把“不用本字”的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就不加区分。

他说:“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这所为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字。

”此外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校定重排本547页)中也说:“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王力先生认为通假属于假借的一个分支。

随着对古代汉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学术界将“假借”与“通假”定义逐渐细化,明确其内涵,于是将这两者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假借作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一,许慎给它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在古代要表达某个意义,而没有专门为它造字,于是找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意义,假借字因此而出现。

例如假借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等等。

而通假则是指本有其字,古人临时用音同或音近暂代本字就叫通假字。

例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帅”通“率”率领的意思。

至于通假字所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在古代文字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方言、语音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记录偏差;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古人本身在行文的时候写了别字,由于流传广而积非成是。

《关于汉字中的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汉字中的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汉字中的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汉字中的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作文篇1一、研究的问题汉字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它的起源是什么呢?又经历了哪些演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式1、上网查找相关资料2、翻阅相关书籍3、询问相关人员4、其他三、资料整合汉字的起源最早的文字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构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是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其广泛使用于殷商后期,为最古老的文字。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其如图画一般,生动逼真、浑厚自然,在西周时期广泛使用,就继甲骨文后第二种被发现的文字。

大篆,又称籀文,为周朝史籀所创,其散见于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广泛使用于西周晚期。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由秦国宰相李斯整理。

其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

其广泛使用于秦国时期。

隶书,为秦朝程邈所整理。

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广泛使用于更东汉时期。

楷书也叫正楷,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其始于汉朝末年,一向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四、调查结论1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出此刻公元前14世纪,是汉字的祖先。

2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简体。

这些字由甲骨文开始,演变地逐渐平整、公正,最终成了今日的汉字。

《关于汉字中的谐音现象的研究报告》作文篇2一、问题的提出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最开始形象复杂的甲骨文到今日简洁易懂的楷书,共经过五个主要阶段。

由简单的一到一百七十二划的chao字。

有字如画,画如字的美称,但依然让很多人懵懂。

所以有必要展开调查来研究一下汉字的来龙去脉。

主要研究问题如下:1.汉字的由来。

2.汉字的发展。

3.汉字的使用。

二、研究方式1.图书文献查阅。

古音通假的定义及其原则

古音通假的定义及其原则

古音通假的定义及其原则古音通假,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深奥,不过别担心,咱们慢慢聊聊。

古音通假其实就是古代汉语里一种有趣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的发音可以代替另一个字,尤其是在写作的时候。

你想啊,古人可不像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字典和工具,有时候想写个字,发现脑袋里就是转不动,这个时候,如果能找个发音相似的字来代替,那真是太方便了。

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说话时,偶尔会把“说”和“水”搞混,反正意思都差不多,哈哈!说到这个古音通假,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就好比咱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听到朋友说“我去买菜”,结果菜市场关门了,他就立马转头去买水果。

虽然买的不是菜,但他心里想着“吃的就行”,这和古音通假有些相似,字虽然换了,但意思差不多,能让人明白就好。

古人有时也是为了让诗歌更押韵、更好听,没办法,谁叫古人的生活也需要点儿艺术呢!比如,唐诗里就有不少这种通假现象。

李白的诗句一读,就觉得那种豪放和潇洒,结果发现其中有些字其实是通假字,让你回过头去再琢磨一番,哦,原来如此。

这就像在逛街,明明有家店铺叫“小吃一条街”,结果老板为了显得特别,就给它起了个更有诗意的名字,真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再说说古音通假的原则。

其实也没啥复杂的,最主要的就是音相似、意相通。

你说这不就是跟咱们在聊天时,有时候为了让话说得更顺畅,顺口就把某个字替换成另一个字吗?这就像你和朋友聊到美食,提到“饺子”,结果你一高兴,嘴一滑说成“包子”,不过大家都懂,想吃的还是那种热乎乎的好东西,这才是关键。

而古人呢,他们也不拘一格,什么字都能来个灵活运用。

就像你在聚会上,突然发现有朋友给你带来了你最爱的零食,心里那个开心啊,跟古人发现好字一样,乐得合不拢嘴。

古音通假其实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利用语言的灵活性来达到表达的目的,真是够机智的。

再说说这个现象的影响。

它不光是字与字之间的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你想啊,这些古老的诗词流传千年,大家依然津津乐道,虽然有些字的用法在现代已经不那么常见,但这其中的智慧和幽默感却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着光芒。

通假字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

通假字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

通假字研究报告作文五年级通假字研究报告亲爱的老师:我是五年级学生小明,我进行了一项有关通假字的研究。

我对于汉字中的通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深入探究了一下。

通假字是指在发音或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汉字,但书写形式不同的字。

我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通假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且在文章和诗歌中也经常被使用。

首先,通假字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多样性。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因此,有很多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或方言中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发音和意义。

通过研究通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多样性。

其次,通假字让我们的阅读更加有趣。

有些通假字在意义上略有差别,但发音相同。

在阅读文章或诗歌时,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这些通假字的不同意义,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原意,也能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此外,研究通假字也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当我们写作时,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通假字,就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多样性。

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通假字的学习和理解。

在我的研究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通假字。

比如,“青”和“轻”,它们的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还有“迟”和“弛”,发音也相同,意义却不一样。

这些通假字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汉字之美,也让我们的汉字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通假字在我们的汉字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通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多样性和演变,也能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我的研究能为大家更好地理解通假字提供一些启示。

谢谢!小明。

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

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

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颉玉燕(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5)06-0186-02作者简介:颉玉燕(1988—),女,甘肃定西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研究。

摘要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与发展,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一些复音词可以从古代汉语文言文中看出其连用并且凝固的痕迹,这种情况就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笔者从现代汉语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着眼,反观古代汉语中几组同义词连用———“同义连文”现象。

关键词现代汉语复音词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On the "Synonymy"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llabic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Xie YuyanAbstract Modern Chines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mainly consists of monosyllabic words,while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mainly consists of polysyllabic words,and the conjunction and solidifi-cation traces of some polysyllabic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can be seen from classical Chinese in ancient Chinese,and in the sit-uation,two synonyms are used as morphemes to constitute a poly-syllabic word.Focusing on polysyllabic words (mainly disyllabic words)in modern Chinese,the writer discusses several groups of synonyms that are used together,namely,the "synonymy"phe-nomenon.Key words modern Chinese;polysyllabic words;ancient Chinese;"synonymy";phenomenon文言文中,单音节同义词往往连用,即“同义连文”,这种方式可以分化多义词,使表意更明确。

写关于古诗文通假字研究报告作文500

写关于古诗文通假字研究报告作文500

写关于古诗文通假字研究报告作
文500
3、询问别人
4、字根拓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比如“楚”在古代写作“”,上面的“林”表意,下面的“足”表音,“楚”的本义是“荆棘”。

《诗经黄鸟》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楚。

”意思是交交鸣叫的黄雀啊,停在了树上。

荆棘会刺痛人,所以“楚”有辛苦的意思,如:满分苦楚、酸楚、凄楚、痛楚……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楚楚动人……
比如古人用一个牛角向内弯曲的硕大牛头表示“牛”字。

“特”字中也有一头牛,这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牛”,是给王祭祀的牛,意思是“特殊的牛”,因此“特”表示“不平等的,超出一般的”意思。

再比如“牢”表示古时候用来关牲口的围栏,后来引申为“结实、坚固之意”,比如:牢牢抓住、牢不可破……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汉字的学习,我认为我们应该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激发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我们发扬我们的汉字,提高我们的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音通假”内涵的再认识

“古音通假”内涵的再认识

“古音通假”内涵的再认识
刘勇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6)004
【摘要】分析古文献里的文字假借现象,归纳得出假借字和本字古音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分析假借字和古今字产生的两种情况,梳理假借字和古今字的关系,剔除了通假字之外的假借字,形成了“古音通假”内涵的再认识:“古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的本有其字的词的假借.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刘勇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
【相关文献】
1.浅谈古音通假 [J], 张潇;
2.古音通假之再认识 [J], 刘载芬
3.古音通假之再认识 [J], 刘载芬
4.古音通假之再认识 [J], 刘载芬
5.古音通假的条例以及通假字的读音问题 [J], 赵天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异同引言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古音通假和六书中的假借现象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音通假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发音的变化和演变,导致了一些字音的相似或相同,但实际上意义不同的现象。

而六书中的假借则是指在汉字的形声、会意、象形、指事等六种字义来源中,一些字在形状上相似,但字义不同的现象。

本文将对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定义和特点1. 古音通假的定义和特点古音通假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语音的演变和发展,导致了字音的相似或相同,但实际上意义不同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中,是由于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语音变化引起的。

古音通假的特点是音似而义不同,这是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不完善,音韵规律的演变导致了字音的相似或相同。

2. 六书中假借的定义和特点六书中的假借是指在汉字的形声、会意、象形、指事等六种字义来源中,一些字在形状上相似,但字义不同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汉字的字义来源中,是由于汉字的形状相似而产生的。

六书中假借的特点是形似而义不同,这是由于汉字的形状相似,但字义来源不同。

二、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异同1. 异同之处(1)异处•古音通假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语音变化引起的,而六书中假借是由于汉字的形状相似而产生的。

•古音通假的特点是音似而义不同,而六书中假借的特点是形似而义不同。

•古音通假主要发生在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中,而六书中假借主要发生在汉字的字义来源中。

(2)同处•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都是由于汉字的演变和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现象。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都导致了一些字音或字形的相似或相同,但字义不同。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都反映了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2. 古音通假和六书中假借的例子(1)古音通假的例子•以“舌”为例,古代汉语中,“舌”字的音为”zhié”,意为舌头。

而在现代汉语中,发音已经变为”shé”,意为舌头。

语文教学中的古文读音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古文读音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古文读音问题发表时间:2020-12-10T12:59:04.1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5期作者:郭亚莉[导读] 古往今来,研究古文读音的专家学者比比皆是。

对于古文读音问题的讨论历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那么对于语文教学中古文的读音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郭亚莉定边四中古往今来,研究古文读音的专家学者比比皆是。

对于古文读音问题的讨论历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那么对于语文教学中古文的读音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一、古文读音问题的现状语文教学中许多字的发音是有争议的,这种现象在古文中尤为明显,如果古文的读音不对很有可能造成断句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要研究古文读音问题,就应先对古文读音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读音的转变“蔓”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蔓生植物的茎以及蔓延滋生的意思,它只有唯一一个读音就是màn。

例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还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只有màn这一个读音。

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蔓字却有三个读音“蔓wàn”意思是植物成细条形状并且不能直立的细长茎,藤蔓、瓜蔓、顺蔓摸瓜等词中都读wàn;“蔓mán” 专指生长期为一年或者是两年的草本植物;还有更多出现在合成词中的“蔓màn”如“蔓草,蔓延”等。

(二)通假字的读音问题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借代”,当古人写一个字的时,他们并没有按照标准写原始的字,而是使用了具有相同读音或相近读音的字来代替本字。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通假。

1、同音通假例如《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的“帖”是通假字读tiē通“贴”;《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字读音为yāo。

这些都是读音相同的通假。

2、音变通假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中的“说”通“悦”字,读音为yuè。

《陈涉世家》中“将军被坚执锐”的“被”通“披”读p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现代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的论文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

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1]但是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朋友们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我们写错了就是错别字呢?”
先来看假借和通假的关系。

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假借是中
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而古音通假,则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是本有其字,只是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来写而已。

很多人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情况是通假。

再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假借和通假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那么古音通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联系古音通假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古音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有关。

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只好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尽管已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也会有提笔忘
字,或者不会写某个字的时候,这时就会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这些在我们听来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这就是说别字也达到了我们记录语言的目的。

后来人或者不知,或者效仿,以至于积非成是,流传下来,成了合法的用字。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字会流传下去,那我们的后来人也会说我们使用了通假字。

2、古音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有关。

[2]古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规范观念不强,为了书写简便,使用通
假字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因为一般通假字都比本字形体简单、易写,书写效率高很多,所以人们爱写通假字,不觉得写通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3、没有相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古音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字进行统一规范。

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汉字的正字学著作,不仅对当时的文字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字政策。

人们对文字的规范性越来越看重,不断地进行正字工作,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规范字典,使得我们的汉字规范有章可循。

而在古代,由于没有实用的规范字典,人们在书写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照,自然容易出现同声异形的现象。

4、从个体差异上来说,每个人的思维角度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字形的理解也是这样。

对于同一个意义比如说感叹的“叹”,有的人用了口字旁,有的人用了欠字旁,于是就造出来两个字:“歎”和“嘆”。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作为正字,也就是标准字体,那另一个就可以被看做是通假字。

所以二者的地位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对于古代哪个是本字,哪个是通假,也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情况都与古音通假很相似,比如说我们的网络聊天。

在网络交际中,文字输入的速度会对网友之间的交流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追求速度,我们就可能会不顾文字的精确,而容忍和助长错别字的使用。

但是因为有语境,可能我们无意中把一句话说错了,但是听话人没有意识到,双方都会按照说话人本来的意思来理解,所以说这些错字和别字基本不会影响交际效果,这也就是语言的粗略性。

所以“斑竹”“大虾”之类的网络语言便有了广泛的使用土壤。

仔细想想,古人在记录语言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速度与质量总是矛盾,我们总是想在保证能看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速度,所以一时情急想不出具体是哪个字了,就会使用别字。

这个别字使用得久了,就可能会使人一看就懂,甚至以为它就是本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规律的通假现象。

古音通假和现代汉语中的别字现象也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像现代这样,我们用文字交流,要求很快的速度,而在古代,他们的文字工作大多数是 __来做的,而这些人又都是位置显赫,不从事劳动的上层阶级,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好好研究文字,研究语言,所以通假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而且规律性比较强。

而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字广泛地被普通人所使用,人民群众对文字的改造作用也愈加明显,所以国家对于文字的规范也就更加地重要,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异形词,以及各种考试来进行规范。

当一个别字的使用已经成为主流,国家也会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对正字和别字进行取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古音通假有更贴切的理解,古音通假就是古人在写别字,当我们使用的别字流传到后人那里,也就变成了古音通假。

古人和今人在使用文字方面是相通的,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汉语的很多现象来对古汉语的使用状况进行推测,有了这样的方法,就会使我们豁然开朗。

[1]《训话学上的一些问题》,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2]《“假借”与“通假”辨异》,李嘉翼,《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x年第3期。

[3]《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9年05月。

[4]《古代汉语教程(第三版)——复旦博学·语言学系列》张世禄.复旦大学出版社xx年08月。

[5]《谈〈现代汉语词典〉对通假异形词语的处理》薛克谬《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2月第25卷第1期。

[6]异形词的演变趋势及部分通假字异形词的流行》邹玉华《语言文字应用》xx年8月第3期。

[7]字与古音通假》何艳辉、薛克谬《怀化学院学报》xx年3
月第25卷第3期。

[8]假在民俗中的运用》尹戴忠《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xx年2月第10卷第1期。

[9]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卢烈红《语文知识——语言学研究》xx年第1期。

[10]假之我见——兼论通假与假借的区别》郭晓君《呼伦贝尔学院学报》xx年4月第15卷第2期。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