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论文
篇一
《农村小学道德教育》
【摘要】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中可
以看出,教师的职责不光传授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
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品德认识;品德行为;农村小学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道德素质状况令人堪忧。我们总会耳闻目睹一些中小学生因为各
方面的压力,产生逃学、聚众赌博、上黄色网站等等不良事情。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的
道德认识方面有些欠缺。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同时,学校在这方
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农村,由于贫困和留守的原因,很多的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
习性,要摆脱这些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家庭、社会共创良好德育氛围
有研究指出,儿童五、六岁时就萌生了道德观念,这时正好是少儿道德教育的基础。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都进入幼儿园,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影响举足轻重。他们
看到行为榜样或听到道德议论,就尝试着去模仿、行动,在实践中受到褒贬不一的评论,
体验着忧伤和快乐。如此循环往复,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家长每次
饭前便后要洗手,时间长了,慢慢的形成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所以,创设较好的道德氛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节假日,家长们可以互相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幼儿园的教师可
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性公益活动;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敬老院帮扶老人等等。
二、重视行为中的“反复”、不放弃
我们都知道,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不是一蹴而就的,会经历不间断的反复过程。学
生品德行为表现是在排除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实现的,这过程中学生的言行常常不一致。道德意识转变成道德行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但是在日常行为中作出一些不良行为。在学生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反复”是出自无意
识的,不要过多的责怪,但也要适当的批评指出,这样效果会较好。针对这种情况,必须
深入其根源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如果教育后还出现“反复”,应切忌冲动,否则将全功
尽弃;并且,要做到有耐心、心平气和,这样效果更好。
三、在道德规范中加强“榜样”的作用
个体的道德意识是在交往中发展形成的,行为又是在交往中得以表现。随着自我意识
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周围的伙伴可以强化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作
为参照物评定自己的行为。同伴之间的互相评定是形成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个重
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往往只去评价别人,而很少反思自身,他们往往把教师和家
长的结论当做自己的结论。这时选定一位“榜样”尤为重要。例如:如今农村留守儿童越
来越多,远在外面的父母只能在物质上满足他们,但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不用功等等。
这时选定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作为“榜样”,创设条件,让他们结为好友,从观察中
去了解同学,在行动中去模仿学习。
班杜拉提出了道德行为观察模仿学习的方法,分为四个步骤: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复现过程;4.动机和强化过程;班杜拉的某些观点,对于形成良好行为及矫正某些不
良行为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四、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时急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安抚。由于
父母远在外面打工谋生,孩子们需要独自面对,或寻求学校和教师的帮助,这一点在农村
留守儿童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在挫折中,有些人会坚定自己的内心信念,勇敢的站起来,
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并且比以前做的更好;而另外一些人,在挫折面前左右摇摆,放弃了
原有的初衷,甚至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受挫的氛围,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学生应该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作出深刻反思后,重新来过。最好以介绍“榜样”的经验为主,在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
主题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
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所以,掌握学生某一阶段的思想道
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据平时的日常教学和经
验总结,笔者认为有两个途径可以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其一,可以从教育教学及日常
生活中了解到;其二,可以开展一些课余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以问题为中心,让同学以各种形式作答,而后对其进行评定讨论。
由于心理学及技术的发展,对学生心理发展测试已有很多种方法,如,问卷法是一种
大量运用的方法。不论用何种方法,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不光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做一个有益社会
发展、人类进步的人。所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紧密联
系实际,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二
《农村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也取得了全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深化,其德育教育凸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基础教育中的德育现状有些令人担忧,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尤显突出,本文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道德教育;问题分析;策略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6-0026-01
1.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方法陈旧。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限于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班会等途径,形式单一,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和心理。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升旗仪式时,学生的敬礼模样丑态百出,再看他们的面目表情,所应有的庄严、自豪、激情,在他们的脸上荡然无存,即使老师在上面讲话,他们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情,着实令人有种恨铁不成钢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加上安全隐患的存在,缺少如参观、访问、法制教育等实践活动,学生的亲身体会几乎为零。另外,德育需要时间。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追求分数,工作繁忙等因素也是阻碍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因。
1.2德育教材存在着严重的城市中心主义取向。教育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支持下积极建构的过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场所当中,好的教育离不开与生活世界的融合,而具有实践理性特征的德育更是如此。贴近农村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最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学生自觉践行的愿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材中,教育内容城市中心主义的取向仍然十分明显,对农村学生而言,这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远离他们心灵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教师的照本宣科也只能停留在"无根的教育"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3农村文化式微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良好的社会文化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支撑。自古以来,我国有着农业大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农村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乡土文化积淀,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孩子提供了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农村文化同样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浸染,以前备受推崇的孝、仁、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受到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不同程度的存在,给身处其中的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1.4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德育的一大难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