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备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粮食生产函数文献综述

粮食生产函数文献综述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

粮食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的安全与独立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对现有的粮食生产问题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后续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综述1 前言本篇综述对近年来国内外针对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和总结,以期为后续对浙江省粮食生产水平的研究奠定基础。

粮食产量是指某地区全社会的产量。

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

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因而本专题涉及农业科学和统计学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多元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文献时间跨度为2004年---2013年。

针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献颇多,侧重点和方法各不相同,其中大多数学者都以建立C-D生产函数作为分析的基础,同时,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深入细致分析政策、气候、土壤质量等无法量化的因素对粮食产量造成的影响,这也正是该专题研究的难点所在。

2 综述2.1 粮食生产问题的研究背景世界人口增长以及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极端气候,病虫害加剧等问题使得粮食危机日益凸显,粮食安全成为每个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确保粮食安全,普遍认为即要达到三个具体目标: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给;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在1996 年的第二次粮食首脑会议上,FAO(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对粮食安全做出表述,认为粮食安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1]。

于是,粮食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数量,更延伸到了粮食的质量上。

农户粮食储备的行为动机和影响——基于现有文献的评述与展望

农户粮食储备的行为动机和影响——基于现有文献的评述与展望

28 ・
户来 说 . 险 不 仅有 价格 风 险 , 风 而且 存 在 产 出风 险 ,a aad Sh n
Sru t d和 J h sn D G a d S n , 都 只 考 虑 了一 个 方 面 。 o ono 。 .. n o g G
数 据 , 理论 和实 证 分 析 两个 方 面 研 究 了农 户粮 食 储 备 行 为 从 的影 响 因素 . 果 也 表 明农 户 的家 庭 收入 对 粮 食 储 备 没 有 显 结
著 相 关 性P 。 - 3 1
P r(9 9建 立 动态 规划 模 型 . 平 滑 消 费 的 角 度 分 析 在 市 ak19 ) 从 场 缺乏 效 率 和 市 场不 完 全 的情 况 下 , 易 成 本最 小化 和消 费 交
安 全 是 影 响农 户 储 粮 的 两 个 动 机I。 不 仅 如 此 ,ak 2 0 ) 2 P r (0 6 构 建 了一 个 与 以往 研 究 不 同 的模 型 , 时 考 虑 了价 格 风 险 和 同 产 出风 险 . 究 农 户 在 面 对 交 易 成 本 和 价 格 、 出 风 险 的 情 研 产
是 影 响农 户 粮食 储 备 的最 大 的 约 束 条 件闭 , 其 研 究 是 在 饥 但
与 此 相 对 ,部 分 研 究认 为 农 户储 粮 主 要 是 价 格 动 机 。
Wmim n i t 9 1 有 效 市 场 运 作 的 角 度 认 为 农 户 a sadWr h( 9 ) g 1 从 储 粮 的主 要 目的 是价 格 投 机l。 其 研究 是 发达 国家 农 户 为 X 但 7 ' J '
变 化 , 会 对 市 场 供 应 量 产 生 巨 大影 响问 e kw(9 0 基 就 。R no 19 )

中国粮食安全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基本把握研究前沿动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试图从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形势、科技进步、城市化进程、粮食进口、粮食补贴政策、农户种粮行为和粮价波动等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便利和参考。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极为重视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也始终被看作是国策性的基本战略。

从2004至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总量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然而,“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陈锡文,2010a),因此在8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将更具警醒的意味。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近几年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尝试将他们置于一个多维的分析体系之中,以便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一)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从宏观层面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粮食安全观,即较多地从宏观供需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

如1992年我国政府就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随后学界对粮食安全的认识逐步深化及延伸,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单纯重视粮食生产,转为综合性、全局性地考察粮食安全。

1. 能力安全观学界普遍认为应从能力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的实现基础,即不仅要考虑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满足粮食需求,更要考虑如何以多种渠道来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

相应的,粮食安全战略也要从藏粮于民和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战略(周小萍等,2008),转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外汇储备、藏粮于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姜长云,2005)相结合的战略。

2. 非传统安全观将粮食安全置于国际经济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当前国际粮价的波动原因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已从之前的供给、需求和库存转变为金融和能源(高帆,2011)。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摘要:粮食是国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口超过13亿,保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学术界对粮食安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为全面了解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相关理论、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总结后续研究工作的可创新之处,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文献综述,影响因素前言民以食为天,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国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尽管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但是长远来看中国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述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粮食安全概念研究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定义粮食安全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的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将粮食安全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1996年的表述增加了对食物的营养、种类要求以及满足所有人对食物偏好的需求,目前,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2.粮食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2.1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16…)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1,2,3 ,4,5…)增长,在没有外力抑制的条件下,人口不断增加会造成粮食供给紧张,产生粮食危机。

2.2增长的极限理论1972年,以D·L米都斯等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强调人口爆炸、粮食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作者:高瑛储新元来源:《物流科技》2021年第04期摘要:粮食储备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富足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文章以文献综述的方式,从我国粮食储备建立初期开始对储备体系进行梳理和阶段划分,并对现阶段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的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民间储备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并且就存在的问题展开理论分析,最后提出我国粮食储备体系有待研究的三个方面,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储备体系;中储粮;农户储粮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Absrtact: Grain reserves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to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he rich life of the peopl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grain reserve,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government reserve,enterprise reserve and private reserve in China's grain reserve system, and carries out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three aspects of China's grain reserve system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grain reserve system; grain storage in china; grain storage in farmers0 引言我国建立粮食储备的历史由来已久,《礼记·王制》就提出“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龚浩,2019)。

粮食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粮食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粮食安全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粮食安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粮食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在物质、经济和社会能力的基础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营养均衡的食物,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和社会活动。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二、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1. 粮食生产技术粮食生产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

当前,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高产、优质、高效、节水、节肥等方面。

例如,种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改良耕作方式等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2. 粮食供应链管理粮食供应链管理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研究人员通过对粮食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提高粮食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效率,保障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3. 粮食安全政策粮食安全政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和法规,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供应,促进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发展。

三、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问题1. 粮食生产效率不高当前,全球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种植结构不合理等,导致粮食生产效率不高,影响粮食安全。

2. 粮食供应链管理不畅粮食供应链管理环节繁杂,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不畅等问题导致粮食供应链管理不畅,影响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3. 粮食安全政策不完善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不够完善,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无法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四、粮食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科技创新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粮食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化供应链管理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链体系,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和质量。

3. 完善政策法规未来,粮食安全领域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作者:王瑞彬赵翠萍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0期摘要: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安全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紧密相关。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来是政府及社会关注的重点,学术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

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消费等方面,对既有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指明方向。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消费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10-03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待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第1项主要任务,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央再次重申,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中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着一些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国家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有: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及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审慎的思考中国粮食安全的严峻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本文从粮食可获得的角度,通过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来分类整理中国现有的粮食安全研究成果,尝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评述。

一、研究现状(一)基于粮食生产安全角度的分析1.耕地与水资源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其数量、质量变化势必影响到中国粮食生产。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本稀缺的耕地资源被非农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不断锐减,使中国人地矛盾日趋激化,因此国内学者基于耕地视角下的粮食生产研究最为广泛。

粮食产量预测国内外文献综述

粮食产量预测国内外文献综述

粮食产量预测国内外文献综述“为政之要,首在足食”。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这是由于粮食不仅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从当前粮食的供给来看,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获得十年连续增长。

从粮食需求来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简称“四化”),人口规模和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导致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矛盾与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193. 5万吨,连续7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水平。

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不断升级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速度快于粮食供给增长的速度,供需缺口不断扩大。

2012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718万吨,粮食年度自给率己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给率仅18.1%。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和水、土地及劳动力资源消耗不断加快的双重挑战,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难度加大。

粮食生产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未来产量如何变动,是否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十分现实而且紧迫的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的分析和预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对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政策调整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着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消费与贫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粮食产量的预测模型总体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时间序列模型、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指数平滑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及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预测模型等都属于时间序列模型。

回归模型中使用比较多的就是线性回归模型和双对数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基于生物学原理的预测系统。

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如下:(一)指数平滑模型指数平滑模型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对历史数据的数量没有太大的要求。

关于粮食安全预测的一个文献综述_申探明

关于粮食安全预测的一个文献综述_申探明
管理视窗
公共管理
关于粮食安全预测的一个文献综述
申探明 苏 琳 马小美
摘 要: 粮食安全的预测是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的课题。本文对近年来粮食供需预测的文献进行总结,认为粮食供需预测主要有统计 - 计量模型,作物机理模型和经验推算预测,多数文献研究认为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但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预测; 综述
三、粮食安全预测结论综述 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对中国粮食供需现状和预测做出了详实的研 究,虽然其具体数值有所出入,但是总体结论基本一致: 中国短期内不 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处于紧平衡; 中长期虽然不会出现不可弥补的供 求缺口,但是形势不容乐观 ( 曾福生,2006 ) 。学者们认为农业资源非 农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基础地力下降,农业生产资源成本上涨等 将成为粮食供给稳定增长的阻滞因素; 人口快速增长,用粮结构转变, GDP 和居民收入上升等成为粮食需求压力上升的主要因素; 较长的生产 周期,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增多,国际政治经济波动,他国粮食供需 波动等增加粮食供需矛盾的不确定因素; 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和体制变革 的路径依赖成为粮食甚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积极的政 府政策,充足的外汇储备,较小的粮食需求弹性,科学进步造成生产技 术的发展等成为粮食安全的利好因子。 (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 学院)
短期未来做出精确的预测,但是难以克服其统计口径不一,数据采集困 难,模型设计复杂,预测期限短暂的困境,对于数据机械拟合,容易忽 视事件发展的逻辑内涵与经济学原理。经验推算避免了机械性,充分体 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供求规律不明显,信息迟滞扭曲,容易增加判断 的主观性或者个人偏好。更为灵活的,能够充分融合数学与经验的预测 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引言 粮食安全 ( Food Security)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提出,内涵几经扩展,从传统的供求总量平衡到兼顾生产、消 费结构和供求的区域性、结构性等 ( 陈芬菲和李孟刚,2011) 。在概念 方面,粮食安全又区别于粮食自给、粮食产需、食品安全等。 粮食安全预测是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的课题。粮食需求的刚性和供 给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粮食供需研究和安全预测研究是一个永恒的常青的 课题 ( 曾福生,2005) ,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粮食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既有经济属性,又有保 健 属 性 ( 吴 志 华,2004 ) ,有 产 业 缺 陷 性 ( 胡 靖,1998) ,还有社会政治属性,随着产业经济发展,我国农业经济贡 献份额降低,产业缺陷渐趋显露,其社会政治意义却尤显重要。 二、粮食供需预测方法综述 ( 一) 粮食供给预测方法 粮食供给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统计 - 计量模型和机理模型或作物模型。 1. 统计 - 计量预测模型主要思路如下: ( 1) 利用时间模型,应用时间序列趋势外推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预 测。主要有 ARIMA 模型 ( 陈艳红等,2013) ,灰色预测模型 ( 周慧秋, 2006) ,指数平滑法 ( 蔡承智和陈阜,2004 ) ,协整关系分析 ( 陈倬和 简小凤,2013) ,移动平均法 ( 李建平和上官周平,2011) 等。这种预 测模型以粮食供给数量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数学计量模型,进行短期 粮食供给预测,而无需考虑其他因素。 ( 2) 寻找影响粮食供给的因素,比如从粮食单产、种植面积、水资 源、销售价格、农资投入成本、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国际市场波 动、运输难度等因素的变化出发,应用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BP 神 经网络、投入产出分析 ( Jie Chen,2007 ) 、因 子 分 析 ( 王 慧,2009 ) 、 聚类分析 ( 姚鑫等,2011) 等方法,对粮食未来供给状况做出预测。还 有学者从微观经济视角来证实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万相 昱和张涛,2013) 。 ( 3) 组合模型法,其实就是在上述模型中选取几个模型为其赋予权 重,组合得出预测结论。丁晨芳 ( 2007) 证明此方法可以提高预测精 度。 2. 作物机理模型 主要包括遥感技术预测法、气象产量预测法、统计动力学生长模拟 法。这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从作物生长环境和种植现状出发,利用观 察、统计、模拟等方法对粮食产量而并非严格的供给量做出预测。如雄 伟等 ( 2006) 结合区域气候模式 PRECIS 和 CERES 作物模型模拟了未来 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粮食产量状况。 ( 二) 粮食需求预测方法 对粮食需求预测则主要包括统计 - 计量模型和经验推算。统计 - 计 量模型主要有双边恩格尔函数模型 ( 黄宇慧,2010) ,EMC 模型 ( 王君 萍,2009) ,回归模型 ( 龙方,2008) 等。其中,学者们认为粮食需求 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口增长与结构,GDP,居民收入,粮食用途与消费结 构 ( 口粮、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工业用粮的变化) ,CPI,货币够购买 力等。经验推算主要依据对历史经验、现实趋势和国际经验的系统分 析,结合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前瞻性研究,对粮食需 求的变化做出判断 ( 姜风和孙瑾,2007) ,比如专家预测、经济周期等 方法。马晓河 ( 1997) 、姜长云 ( 2005) 、孙宏岭和刘亚鑫 ( 2013 ) 等 曾应用此方法。有些学者干脆以国际公认人均粮食占有量 400 公斤为系 数,估约人口数量变动情况下的粮食需求量变化。 ( 三) 供需预测方法评述 数量经济方法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预测提供了思路,统计模型的 分析方法,可以利用历史数据拟合的经济模型,比较客观地反映数据对 应的历史时期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 姜风,2007) ,并且对

小麦文献综述3000范文

小麦文献综述3000范文

小麦文献综述3000范文1引言发展精确的农业耕作设备,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

1亩,年产粮食大约是5亿吨,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6亿,那时每年将需要6。

4亿吨粮食。

而中国目前大多数的小麦播种方式还是撒播和条播,因此单位产量较低。

要想增加小麦产量,实行精密播种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且由于中国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迅速减少,必然要求播种机自动化程度较高。

另外我国的耕地面积还在以每年500~600万亩的速度在流失。

因此,如何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

小麦精播机不但可以实现小麦的精密播种,可以根据播种条件的不同情况进行调节,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有较强的适应性。

小麦精播机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目前小麦的亩产量,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战略作用。

精密播种机是实现精密播种的主要手段,而排种器是播种机得以实现精密播种的核心部件,是决定播种机特性和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

排种器的工作机理和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播种机的播种精度、播种速度、制造成本以及对种子的适应性等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对精密排种器进行研究与改进,以进一步提高精密播种质量。

田间试验能够直接准确地反映出排种器的排种性能,但是田间试验耗时耗力,而且不能准确控制各影响排种器排种性能的因素,很难对各因素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所以,实验室内的试验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小麦精密排种器的分类及优缺点2。

1机械式精密排种机械式精密排种器主要依种子粒型,用排种器的型孔将种子从种箱中分离出来,充种、清种和卸种等环节靠种子自重或机械装置来完成,如窝眼轮式和环带孔式精密排种器,其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可靠,造价低,能完成多种作物的精密条播、穴播及混播,在一般的作业速度和工作条件下能地满足农艺要求,但其存在问题主要是对种子外形尺寸要求较严,需对种子进行加工分级,同时配套不同的排种盘或种带,且伤种现象比较严重,不能满足高速作业。

供求角度下中国粮食数量安全文献综述

供求角度下中国粮食数量安全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不仅使中国自身对其粮食数量安全高度重视,还引发其他国家的密切关注,对中国粮食数量安全进行了十分广泛的研究。

本文从粮食自给率这一指标出发,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粮食数量安全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工作给予一些参考。

关键词:粮食数量安全粮食供给粮食需求关于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国际范围内从1973年最初提出时只强调数量安全,到1983年加入质量安全,再到1993年强调粮食生态安全,这个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国也在1994年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明确了粮食安全的定义:能够提供给所有人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生态安全的粮食1。

而粮食数量安全是对粮食安全最基本的认识,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要求。

粮食自给率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衡量粮食数量安全的指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粮食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的百分比,粮食供给量和需求量又由许多因素决定。

一、粮食供给2003年至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三连增”,2016年和2018年虽分别较上一年略有下降,但粮食供给总体仍处在高位运行,人均粮食产量已从2003年的334.29公斤,增长到2017年的446.99公斤2,增幅达到33.7%。

国内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粮食供给进行了研究。

耕地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傅泽强等(2001)认为,影响粮食供给的许多因素都需要通过耕地资源起作用,并强调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约束因子。

封志明等(2005)通过对1986-1995年和1960-1985年的耕地面积逐年反推和依据粮食产量进行拟合,结合中国相关耕地统计数据,得出了1949-2003中国耕地面积变化规律,并认为中供求角度下中国粮食数量安全文献综述◎胡远东1定义来源: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Liang Shi An QuanLiang Shi An Quan国耕地面积在1999年退耕潮骤减之后,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2010年左右。

全市粮食安全与物资储备工作综述

全市粮食安全与物资储备工作综述

全市粮食安全与物资储备工作综述当前,粮食安全与物资储备工作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全市粮食安全与物资储备工作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全方位的工作部署,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一、全市粮食安全工作1. 粮食生产在粮食生产方面,全市充分发挥农业基地的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化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确保农田的高产稳产。

2. 粮食储备为了保障国家和全市的粮食安全,全市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

通过建设新的仓储设施和改造老旧的仓储设施,提高全市的粮食储备能力。

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加强粮食的储备管理和保鲜措施,确保粮食储备的质量和数量。

3. 粮食流通为了确保粮食的畅通流通,全市加强了粮食的加工和包装能力,并建立了完善的粮食流通网络。

同时,加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粮食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4. 粮食调运为了保持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全市建立了全市各级粮食调运中心,实现了粮食的统一调配。

通过科学合理的调运计划和优质高效的物流运输系统,确保粮食的及时调运和供应。

5. 粮食安全监测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的可追溯性和可监测性,全市建立了全市各级粮食安全监测中心。

通过采集粮食样品进行检测,确保粮食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同时,加强对市场上粮食质量的监督,打击和防范各种粮食安全风险。

二、全市物资储备工作1. 物资储备规划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全市建立了全市各级物资储备规划体系。

通过科学合理的储备计划和布局,确保各类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2. 物资采购全市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合理定价,确保采购的物资质量和数量。

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采购渠道,保障物资储备的供应。

3. 物资储备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全市加强了对物资储备的管理和监控。

及时进行物资检查和保养,确保物资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关于粮食储备情况汇报

关于粮食储备情况汇报

关于粮食储备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储备情况总体稳定。

下面我将就粮食储备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粮食储备总量持续增加。

截至目前,我国粮食储备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可观的水平,能够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同时,我国还在不断加大粮食储备的建设力度,确保粮食储备总量能够持续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粮食储备质量不断提升。

我国粮食储备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各地粮食储备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确保储备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我国还在不断加强对粮食储备的监管和检测力度,确保储备粮食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能够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再次,粮食储备运营效率不断提高。

我国粮食储备运营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各地粮食储备库的管理和运营工作得到了加强,确保粮食储备能够及时有效地调配和供应。

同时,我国还在不断加强对粮食储备运营的监管和指导,确保粮食储备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粮食储备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粮食储备应急响应能力得到了有效加强,各地粮食储备库的应急响应预案得到了健全和完善,确保粮食储备能够在突发事件和灾害中发挥积极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我国还在不断加强对粮食储备应急响应能力的演练和训练,确保各地粮食储备库能够在应急情况下迅速有效地响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的来看,我国粮食储备情况总体稳定,但也要看到,粮食储备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我们将继续加大粮食储备建设力度,提升粮食储备质量和运营效率,不断提升粮食储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希望各级部门和单位继续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工作,共同努力,确保我国粮食储备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粮食储备管理情况汇报

粮食储备管理情况汇报

粮食储备管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
市场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就我国粮食储备管理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粮食储备局积极推进粮食储备管
理体制改革,加强了对粮食储备的统一管理和调控。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粮食储备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了健全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为粮食储备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粮食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储备
粮食品种和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管理。

在粮食收购、储存、调运和销售等方面,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供应。

再次,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粮食储备管理成本偏高,
需要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粮食储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是粮食储备管理风险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和管理。

最后,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粮食储
备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粮食储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加大粮食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是加强粮食储备管理风险防控和管理,确保粮食储备安全稳定。

总之,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们将继续加大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力度,推动粮食储备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市场价格作出新的贡献。

屯粮物资储备情况汇报

屯粮物资储备情况汇报

屯粮物资储备情况汇报
首先,我们对粮食储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统计。

目前,我们的粮食储备
总量达到了5000吨,其中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多种粮食品种。

这些粮食储备
分布在各个储备库中,确保了地域分散,避免了一旦发生灾害或紧急情况,整体储备受损的情况。

其次,我们对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储备情况也进行了详细的汇总。

目前,我们的
物资储备包括食用油、盐、糖、面粉、干果、罐头食品等,总量达到了2000吨。

这些物资储备也分布在各个储备库中,确保了各种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

除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外,我们还对医疗物资进行了储备。

目前,我们的医疗
物资储备包括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总量达到了1000吨。

这些医疗物资
储备也分布在各个储备库中,以备不时之需。

在物资储备的管理方面,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对于不同类别的
物资,我们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确保了物资的保存和更新。

同时,我们还定期对物资进行检查和清点,以确保物资的完好和数量的准确性。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物资储备情况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物资储备的充足
和及时更新。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储备库的安全管理,以确保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总的来说,我们的物资储备情况良好,各项物资储备充足,管理得当。

我们将
继续努力,确保物资储备的充足和安全,为应对突发情况和灾害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粮食储备情况汇报

关于粮食储备情况汇报

关于粮食储备情况汇报近年来,粮食储备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而粮食储备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对于粮食储备情况的汇报,我们必须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

首先,就我国粮食储备情况而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都设立了粮食储备库,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调配粮食资源。

同时,我国还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购买、政策储备等,来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量。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就当前的粮食储备量而言,我国的粮食储备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充裕的水平。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粮食储备总量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的安全储备量,这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与此同时,我国还在不断加大对粮食储备的投入,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者,就粮食储备的管理和利用而言,我国也在不断加强。

我们建立了科学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确保粮食储备的质量和数量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同时,我们还在加强对粮食储备的利用,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调配粮食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最后,就未来的工作而言,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大对粮食储备的投入,提高粮食储备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的管理制度,确保粮食储备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

总的来说,我国的粮食储备情况总体上是良好的。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储备总量也达到了一个相对充裕的水平。

同时,我们还在不断加强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和利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粮食储备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继续加大对粮食储备的投入,不断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摘要:粮食是国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口超过13亿,保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学术界对粮食安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为全面了解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相关理论、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总结后续研究工作的可创新之处,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文献综述,影响因素前言民以食为天,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国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尽管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但是长远来看中国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述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粮食安全概念研究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定义粮食安全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的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将粮食安全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1996年的表述增加了对食物的营养、种类要求以及满足所有人对食物偏好的需求,目前,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2.粮食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2.1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16…)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1,2,3 ,4,5…)增长,在没有外力抑制的条件下,人口不断增加会造成粮食供给紧张,产生粮食危机。

2.2增长的极限理论1972年,以D·L米都斯等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强调人口爆炸、粮食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储备文献综述粮食储备的定义国际上公认的是FAO(联合国世界世界粮农组织)给出的定义:即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库存量,因而也称作“结转储备量”。

结转储备量由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部分构成。

周转储备是保证从产地或从进口地平稳顺利、连续不断地供应并周转到加工厂,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储备。

所以一般而言,周转储备是流通领域的商业性粮食存量的最低规模,它表现为一般商业库存、在售粮食和在途粮食以及在加工粮食。

后备储备是一个国家除去周转储备和完全用于战略目标的储备以外的全部粮食储备,它主要表现为政府储备,此外还包括生产者储备和消费者储备,这里的生产者储备就是农户粮食储备。

实际上,农户储备既具有后备性的安全储备性质,也具有商业性的周转储备性质,建立这样的储备是农户自主决策的结果,在客观上可以起到稳定粮食供给和确保农户自身粮食安全的效果。

关于农户储备的变化方面:刘立峰(2006.2)认为,“粮改”以来,我国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已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户家庭储备量普遍下降,以及有越来越多的农户的粮食需求要依赖市场供给,这两个现象尤其在粮食主销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这些变化,会给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大挑战。

政府要关注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以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来增强我国的粮食安全。

主要措施包括:国家制定的粮食安全战略,要充分考虑农户粮食储备下降的可能的影响,同时要发挥国家专项储备的作用,以专储的吞吐来抵消农户储备下降对市场的冲击。

1关于粮食储备的作用:建立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预警机制。

具体就是稳定价格、备荒救灾、应付突发事件和开展国际贸易。

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既包括粮食的供给问题,也包括流通的问题。

同时还包括粮食价格的稳定。

但是最主要的目标是粮食安全,但是作为价格支持和和稳定生产者收入日益成为粮食储备的主要目标,后果在于过度平抑粮价波动,季节性差价过低,导致周转储备无利可图,粮食商业储备减少用于自身的周转的粮食库存,导致政府作为不但要承担后备储备的全部责任而且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2关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方面,要综合考虑国内粮食供求状况,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国际粮食市场状况、储备需求和储备供给能力及其他的粮食市场调节手段。

部分专家认为中央储备规模过大,根据有关资料粮食安全储备大约是粮食消费总量的18%,缓冲储备占5%,周转储备占13%。

超过了我国实际需要,地方储备规模不到位。

3关于粮食储备库的区域分布问题。

合理布局粮食储备库的分布,适当向主销区倾斜。

储备粮承储库点布局和储备粮资源布局。

规模小,仓储设施落后。

4关于粮食市场流通的问题: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的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粮食的流通对于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了除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之外,但是粮食综合流通体系建设也是必不可少,包括市场体系建设、物流体系建设。

主体的建设农业合作社、粮食经营商、市场经纪人,其次是粮食市场交易中心,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产销区粮食利益分配的问题,缺乏购销协作,中央政府应该成立粮食风险基金分配。

中央和地方关于粮食权利与责任的划分。

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滞后,形成条块分割,同时信息建设不对称,缺乏直接面对粮农的信息服务。

科技支撑不足。

在当前粮食供求进入紧平衡的形式下,充实、加强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白美清2011,12)5关于粮食市场的调控手段问题。

储备粮对于市场的调控责任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二是对于粮食市场危机情况的调控。

包括储备粮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市场调控的动力系统和组成。

6关于粮食储备的体系问题:完善中央和省两级粮食调节制度。

中心城市为主的省市储备为核心,农户储备和中央储备为支撑,企业储备为补充的、多元化面向市场的立体粮食储备结构(和春军。

2010,6)。

关于农户储备的问题,万光华认为(2007,5)农户粮食储备粮约占全年产量的30——40%,大约2.7-3.15亿吨,如此庞大的粮食储备及其变化对于粮食市场的调控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于我们的粮食进出口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市场调控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农户的粮食储备和空间分布。

但是相关研究文献很少,所以针对农户粮食存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但是地方储备实力不足,尤其是中西部和贫困缺粮地区,企业储备下降,农户储备减少,在粮食主产区鼓励发展“粮食银行”。

2000年6月份,中国粮食储备总公司成立,并上收部分地方粮食储备库为其直属库,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授权的经营管理部门、和中央储备承储企业。

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备安全负总责,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的动、用得上完成国家下达的有关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维护农民的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目标就是首先实现粮食安全,其次是价格稳定和保障粮食紧急供给。

对于中储粮实行财政包干,这样就会出现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与市场调控之间的矛盾。

标志着中央储备粮管理系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事实上就存在管理国家储备粮的中央储备粮系统和管理地方储备粮及商品粮经营的地方国有粮食系统。

在涉及到粮食储备和市场调控方面,起决定左右的是中央储备粮。

国家粮食库存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库存)7关于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和经营问题:总公司与直属粮库的关系,对于市场效率,运行成本支出较大。

可以考虑市场的承储企业。

中储粮承储企业是市场的调控者而不是流通者,正常情况和危机时,都会出现承储企业与粮食经营企业的竞争。

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事权不清,宏观调控方面不协调,中储粮在轮换、收购与地方的冲突、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同时开展粮食加工弱化地方粮食调控的力度,同时中央对于中储粮和地方粮食储备支持力度不同。

8关于储备粮的种类和结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食用油。

储备结构不合理,都是原粮,而成品粮储备规模不足,食用油储备不足9关于储备粮轮换对市场的冲击。

轮换损失最小化,和对市场冲击价格最小化。

每年轮换的数量占总量的20%——30%。

企业要兼顾社会效益和自身的经济利益。

目前主要是承储企业自行轮换,原因是政府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不成熟,对于公开拍卖认识不足。

公开采购。

承储企业没有轮换权,需要报批行政色彩浓厚。

10收购方式。

直接入市、委托粮食经营者收购、公开竞标收购11危机管理12关于承储企业的问题:费用补贴的平均化,不利于调动承储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激励机制。

13.国外粮食储备制度和管理:从自然条件、经济运行体制和粮食生产方式来看。

分为生产过剩和生产能力不足型。

分别形成了私人储备和政府储备并举型与政府储备主导型两种粮食储备管理体系。

由于美国大农场的特点以及成熟的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促成了农场主自由储备和政府储备并举型的粮食储备特点,由此形成了粮食储备调控的两道防线,除了粮食生产者和加工商经营的周转性库存之外,发挥粮食调控作用的储备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农场主自有储备粮(参加自有储备计划的农场主储存的粮食)。

美国粮食年产量一般是3.3亿吨——3.8亿吨,农场主使用自己的仓储设施,几乎可以控制整个美国粮食流通市场。

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储存或销售的决定,但是仅限于其拥有的周转性库存,农场主对自有储备的任何决定受到来自于政府的控制,其自有储备客观上起了市场调控的义务,形成了政府对于市场的调控的“第一道防线”。

美国政府不直接拥有仓储设备,政府储备的数量也很少,政府储备由政府掏钱委托农场主或者私人公司储备,在需要调控市场的时候,形成了政府调控的“第二道防线”。

美国实现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双重管理、粮食储备的动态管理、运用经济手段、国家政府储备规模减少的趋势。

生产能力不足的国家以印度和日本为典型。

这类国家长期受到粮食短缺的困扰,处于无粮可储备的困境,就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粮食储备的模式。

这类国家农户生产规模小、数量庞大。

但是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政府要承担巨额财政负担,二是政府委托的储备管理部门通常独家经营,影响了市场效率和公平。

到目前位置,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启示:重视中央储备粮的管理。

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生产的调控。

建立良好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调控的市场成本,其中影响长期成本的关键是粮食供需平衡,影响短期成本的关键是贷款差额补贴和仓储费用。

14粮食的供给体系:国内粮食生产是基础、粮食进出口可以弥补国内的生产不足或者过剩;中央储备粮,它的供给作用体现在粮食短缺时的市场抛售,和粮食过剩时的吸纳。

表现为短期性和公共产品性。

15中央储备粮的市场操作行为对于市场价格的影响和市场价格的预期。

16.中央储备粮的传导机制:把储备粮作为粮食市场工具,调节和控制市场粮食的总供给量,使生产者、消费者和粮食流通经营者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和预期,最终影响粮食市场的。

调控体系是: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部门——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部门和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

调控的渠道:粮食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粮食经营者构成的营销网络。

1.刘李峰:对“粮改”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基于农户储备行为变化的思考。

新疆农垦经济[J]。

2006.2\2.卢波:中央储备粮管理机制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6年3.和春军:中心城市粮食储备研究。

河北学刊[J].2010年9月4.万广华:中国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决定因素:价格很重要吗?中国农村经济[J] 2007,55.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0年12月。

6.罗守全:中国粮食流通政策问题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

2005年7.白美清: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建立、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新的使命粮食储藏2011年10月21日8.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7年5月9.张瑞娟:我国农户粮食储备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

2012.110.邵鲁:我国粮食供求——价格波动与安全问题,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09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