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七编(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1、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2、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

3、《杨家府演义》是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加工而成的。

4、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熊大木编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英烈传》等。

5、英雄传奇:指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的一类小说。

6、简述《水浒传》的忠义观。举例:课本P41—42

(1)《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作者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成一曲忠义的悲歌。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就是宋江,宋江可谓小说中忠义的化身。

(2)《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很有意义。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这样一个悲剧:“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干城心腹”,而反倒在“水浒传”;“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的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做吞噬。“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3)“忠”与“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全传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八百人。”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难怪“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转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十分重视维护宗法关系的基本规范“孝”。“孝”在《水浒传》中仍然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对于那些离开土地的市民、商人等“三教九流”的人来说,维护异姓关系的基本规范“义”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小说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的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总之,“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7、论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特色。

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作者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在比照中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整体来看,《水浒》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多数并不能贯穿始终,特别是大聚义后。人物大多失去原有的个性色彩。但这种性格描写的流动性和层次性,还是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从注重特征化到走向个性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举例:课本P44—45

第三章明代前期的诗文

1、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2、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字季迪,长洲(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其诗内容或是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或是表现自由精神被压制、摧残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风格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釆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高启也写词,大多内容平泛,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他的散文,独创性不多。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3、台阁体:指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4、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八股制义文:明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的文体,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八股文体裁特征是对偶性。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造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萎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