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的学生是第一批接受新高考改革教学模式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比较敏感并且比较感兴趣,。但是政治生活模块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高一的学生哲学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探究,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在讲讲议议中自主解惑。

效果分析

本框题容量大,抽象性强。学生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要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明确实践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本课的重点,通过中学生发明案例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活动情景,通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抽象的理论观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教材在第二单元着重介绍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本课则讲述了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本课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初步的认识,但缺少系统地理论学习,本课时内容将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加强理论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评测练习

1、(09四川3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

进则退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③④

3、“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4.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知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比认识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出真知

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5.“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课后反思

1.本节课内容理论较强,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尤其是引导学生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结合分析,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

2.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教学,在

课堂留足时间给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3.不足之处:如果能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结合本节课制作出

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音像制品,效果会更好。

课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识记:(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