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为何是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原理

坎儿井原理我们来到了吐鲁番参观坎儿井。
坎儿井、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就是井穴的意思。
它就是我国了不起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就是提及地下水的一种独有的地下水利工程。
它就是利用地面坡度把盆地多样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修筑的地下渠道,拉入地灌溉、采用。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将近千条,全长约公里。
就是全世界最小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我们先参观了坎儿井民俗园,对它怎么修建的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共同组成。
在盆地边缘由高向高踢若干口竖井,再将竖井逐次从地下凿开边境成串,水便从地下带出至地面上来了。
竖井就是维持水的整洁,竖井口就是通风和避免水冷却用的,假如从高空俯瞰,那些土堆犹如珍珠项链上的珍珠就是竖井口。
明渠就是汇聚的水流出的.地方,暗渠就是水流汇聚中在地下的部分,也起著了洁净水和避免水分冷却的促进作用,涝坝就是储存水用的。
我们参观了坎儿井的竖井,导游姐姐介绍怎样利用油灯定方向的原理。
坎儿井真像个大迷宫,如果不留神定会在迷宫里走丢的。
我们走在暗渠上透明的玻璃上,玻璃边的彩灯变换这不同颜色的灯。
暗渠的水在玻璃下缓缓地流淌着。
我低头往下看,哇,真深啊!这么深的暗渠在古代得花费多少人力才能挖成的啊。
一道光从竖井口照进来,在这里闪烁着光芒,像一片金灿灿的树叶在空中飘啊飘;还像一只金色的蝴蝶在黑暗的坎儿并扑闪着它明亮的翅膀。
坎儿井里并不热,跑至坎儿井的暗渠边,我用手摸了摸纯净的水,凉凉的。
我不禁闻了一下,甜甜的。
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地理特点等创造出来的一种特别的水利工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京杭大运河为何能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为何能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古代王朝的生命线,只要京杭通源源不断地钱粮运输至王朝的中心,北京,使得王朝有源源不断地补给,另外也会输出强大的政治思想和北方的各种物品到达古时候遥远的南方,用最美的词,最伟大的语言来形容都不为过的,它,京杭大运河横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主要港口有天津港、临清港、济宁港、滕州港,徐州港、扬州港、镇江港、杭州港,辐射了整个华夏大地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坎儿井顾名思义就是井的一种,汉代尤其是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
当时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这时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
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也创始于西汉。
新疆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2016级历史学类班222016313210045张佳坎儿井是荒漠中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
普遍在清朝时期出现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曾经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在新疆很受重视的开采利用地下水的生产技术形式。
而坎儿井这种技术适用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也因为和当地各种因素十分契合。
首先是自然因素,新疆气候干旱缺水,但准格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地区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地下水。
而且这两个盆地深居内陆,是典型封闭式盆地。
被天山山脉阻隔。
也由于气候极为酷热,远离海洋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流难以侵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地面水资源十分缺乏。
但是盆地北面的天山水系,常年受冰雪融水补给和降雨补给,形成了许多山谷河流,这些河流流向盆地时经过许多戈壁砾石地带,径流水大多渗入地下,补给了地下水的径流。
又因盆地中部火焰山是背斜构造利于储水,而且地下多是泥质页岩,透水性差,就很好的阻隔了地下水的流失,所以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潜水位都很高。
加上其他各种形式水的补给,所以地下水是很丰富的。
其次,从生产发展条件来看,吐鲁番盆地热量充足,冲积扇缘下绿洲肥美,气候炎热热量充足,远在古代汉唐时期就是欧亚交通要道,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不仅具有着农业经济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着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意义。
而地面水源缺乏必然要求人们开发出更多的地下水源,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要求。
通过千百年人们生产劳动实践和内外文化技术的交流,人们终于逐步地找到了一种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最好形式--坎儿井。
坎儿井的形成有许多说法,我了解的坎儿井的形成原因中最为详细的是自创说。
劳动人民开始利用泉水灌溉,在挖掘和延伸泉水的过程中,发现能增加水量,愈长愈深形成明渠,明渠再深则土方过大,且冻结坍塌容易被沙淹没,所以又发展为钻洞延伸取水,形成最早廊道,将廊道延伸后出土运土又感困难,继而又产生出土的竖井,从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坎儿井。
坎儿井

•
但手摇辘轳只适用于开挖深度在10米以内的竖井,竖井太深,人力太小, 无法摇动辘轳,这时需要的,是畜力辘轳。 畜力辘轳,是一种以畜力为动力的挖掘坎儿井的动力设备,适用于竖 井深度达几十米的坎儿井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掏挖时的劳动 强度。虽然现在开挖和清理坎儿井淤泥时,使用的动力都是以机械设备为 主,但这些都是在古代人的智慧上演变而来的。
先说竖井。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 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 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 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 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乘车临近吐 鲁番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就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 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 井口。
这是坎儿井“经纬仪”木棍定向。坎儿井始于西汉,而指南针在明朝时期才 从中原传入西域,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吐鲁番的先 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 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 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 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 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 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 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所以, 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
中考地理 详解丝绸古路上的庞大古代工程——坎儿井

详解丝绸古路上的庞大古代工程——坎儿井《史记·河渠书》:“武帝初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
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
”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月19日日记:“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新疆图志》卷一百一十四:“林则徐……尤以创凿吐鲁番坎水为最。
”1.为什么关注坎儿井?坎儿井被称为“戈壁滩生命之源”。
有专家认为,丝绸古路上的坎儿井、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或坎儿井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著名三大工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标志工程。
2.坎儿井是中华专利吗?坎儿井,坎儿,意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
起源于前1千纪的波斯,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至中国新疆(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西至摩洛哥。
新疆坎儿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曾多达1700多条。
吐鲁番七克台镇的60多道坎儿井多为清代林则徐兴建的,人称“林公井”。
目前仍然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3. 坎儿井所处地区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条件:酷热少雨,冬季有较多的降雪或高山冰川发育;地势条件:地面倾斜,每到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渗入戈壁地下流向山麓,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土壤条件:质地坚实,不易坍塌。
4. 坎儿井结构特点如何?坎儿井工程由四部分巧妙结合而成,具体工程部分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
竖井——开挖清理的通道,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同时也是送气通风口。
暗渠——坎儿井的主体,一般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从含水层中流出地表来会汇聚起来。
明渠、涝坝——引流和储存,地下水源顺着挖好的暗渠,引水下流,流出山地区域,进入人们的生活区。
坎儿井

坎儿井坎儿井是我国与长城、大运河同等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是因为与长城或灵渠水利工程同等的巨大工程,之所以它不仅是著名的水利工程,而且它载藏了长久的历史背景,创造了灿烂的西部干旱地区的绿洲文明,并且它是吐鲁番—哈密人民的名副其实的“地下母河”。
最近几年以来,人们对坎儿井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加了。
这些研究资料虽然并不多,可是能够证明坎儿井几千年以来养育了这干旱地区的人民。
位于中亚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地表下有像人脉一样相连通叉的坎儿井,这些坎儿井地下部分的总长度是5272公里,长城的总长度是五千多公里,大运河的总长度是1800公里。
这三个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共同点是这三个巨大工程都是由人类靠两只手创造的。
当研究坎儿井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重视坎儿井的文化遗产价值,而且加注重视坎儿井的长久以来不停地给这干旱地区的人类奉献着自己的纯清无染的水。
当争辩坎儿井是属于文化遗产还是水利工程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坎儿井是直到现在给人类供应水的水利工程又是历史长久的在工作的文化遗产。
每当听到坎儿井是劳动力密集,危险,技术落后,存不存在无所谓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当时坎儿井应用的技术算当时的先进技术,现在坎儿井是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当我们看坎儿井水一年四季不停地流着想冬天坎儿井的水会白白浪费掉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坎儿井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灌溉绿洲与沙漠之间的植被,防止这地区日益扩大的沙漠,最重要的是坎儿井合适持续发展理论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活。
当我们强调水库,不渗水的溪和井应用先进技术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坎儿井是上辈智慧的精华,要记住现在留下的坎儿井是上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要记住坎儿井水是无污染的,不会蒸发消耗的,无需能量就自动流出地表。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是由垂井、暗渠、明渠、坎儿井湖组成的,趁着地势地貌把地下水不用任何能量从地下流出地表面的古代水利工程。
坎儿井到底什么样的水利工程我们要想象的时候由单独的一个垂井或由单独的一条明渠来想象的话那我们想错了。
坎儿井的历史及起源

题目:坎儿井的功用、历史及其起源姓名:黄志祥学号:2009040931隶属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班坎儿井的功用、历史及其起源坎儿,意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
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
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
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
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米3/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
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

坎儿井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540O公里。
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新疆坎儿井的形成条件】新疆坎儿井的形成条件,下列三个方面:1.自然条件的可能性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典型封闭式内陆盆地。
由于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候难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故、气候极为酷热,自古即有“火州”之称。
该盆地的地形高差悬殊,盆地中部有火焰山。
火焰山把盆地分隔成了南北两部分,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地势低洼,湖底海拔为一1 5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陆地之一。
由于盆地的气候条件极为干旱,地面径流比较缺乏。
盆地北面由冰雪和降雨补给的天山水系以河流形式流向盆地。
这些河流大多渗入地下,补给了地下水的径流。
加上地面坡度特大等情况,从而构成了开挖坎儿井在自然条件上的可能性。
2.生产发展的需要性从生产发展条件来看,吐鲁番盆地远在古代汉唐时期就是欧亚交通的要道、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地。
3.经济技术的合理性远在古代经济技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采用坎儿井方式开采利用地下水,就更加显得经济合理了.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坎儿井的流水清,葡萄园里歌儿多……”坎儿井和葡萄,是吐鲁番吸引广大游客的两大特色。
何为坎儿井?亚洲大陆腹地为亚非荒漠区组成部分,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但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为盆地绿洲提供了生命之水。
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在古代水利工程不发达又缺乏能源的条件下,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道,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在新疆和邻近的中亚国家被称为“坎儿孜”,因其独特的井、渠结合方式,翻译为汉语就成了“坎儿井”。
这一称呼,也形象地表述了坎儿井的竖井因高低参差形成的一道道“坎儿”。
山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坎儿井通过竖井依山势开出的水平渠道将深水变为浅水,并且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下地层过滤远行,井水清澈香甜,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口,沁人心脾。
起源之谜长久以来,人们对坎儿井究竟从何而来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法有三种: “井渠说”。
认为坎儿井源自汉代,代表人物为清末学者王国维。
在其所著的《西域井渠考》中,王国维认为是“汉武帝刘彻令兵士引洛水到大荔县北商颜山,因渠岸常坍塌,遂凿竖井在地下引水,即‘大井六通渠’(书中论证依据为《史记?河渠书》的有关记载)”的引水方法传到新疆后有了坎儿井。
“西来说”。
依古代波斯(今伊朗)是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使用历史已超过2000年)推断,坎儿井是随伊斯兰教的东传,到了中国新疆。
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坎儿井

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赵晓娇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坎儿井吐鲁番,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而在回语系中为蓄水之意。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意为地下水道。
它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是绿洲特有的文化景观,是这里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吐鲁番盆地的气候条件、地形特点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创造了适合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灌溉的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更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中的一个山间盆地,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以上,可谓中国的“干极”。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把天山消融的雪水全部引下来,经过砾石戈壁的渗漏和高温蒸腾,最后到达村落的水也所剩无几。
但砾石戈壁下的沙砾和黏土胶结,质地坚实,很适宜挖掘窑洞和地下洞穴。
盆地地势北高南低,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
也许望水欲穿的吐鲁番先民,就是在无数次引水的失败中,眺望盆地北部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发现了春夏时节山上的大量积雪和雨水流经砾石戈壁,渗入地下形成潜流的这个玄机,一种凿井灌田的水利工程———坎儿井便应运而生了。
坎儿井的历史悠久,但古籍记载不多,其起源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学说。
第一个说法认为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起源于我国汉代陕西洛河龙首渠的“井渠”,后西传至敦煌地区的卑鞮侯井,到新疆即为坎儿井。
第二个说法是波斯传入说,认为新疆的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
有人推测,坎儿井挖掘技术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到了新疆。
第三种是新疆当地人民自创说,是人们与干旱作斗争,积累了掏泉引取地下水的经验,因而创造了适合当地特殊自然条件的坎儿井。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新疆托克逊县城以北42公里的盘吉尔塔格山发现了与古代水利工程有关的岩画。
专家们对此岩画上所刻有的水系、井、泉进行了考证,认为其配置形式与坎儿井极为相似,是新疆先民们给后人留下的新疆在远古时代就有坎儿井的实物证据。
地理必考坎儿井

坎儿井劳动人民的智慧提到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但是和他们并称为中国三大水利工程奇迹的坎儿井,可能很多同学都没有听说过。
什么是坎儿井?坎儿井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灌溉系统,广泛存在于新疆吐鲁番地区。
它由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通俗来理解,"坎儿井"就是地下运河。
坎儿井,时称“井渠",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新疆气候干旱,吐鲁番更是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旱极。
这种气候条件下极其不利农业,但高山上有丰富的雪水融化入地,地形又有盆地。
新疆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分会渗入地下,流入盆地蓄水层。
这样,开采出地下水就成了灌溉农业的不二法门。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
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
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水渠常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所以,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通风竖井高山流入地下的地下水在盆地地区通过平行井渠采引出来,从暗渠变为明渠供人使用。
竖井用来开挖和通风,暗渠用做地下运河。
同澳大利亚的自喷井原理相似。
在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700多条,多数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地区,吐鲁番的耕地有七成是坎儿井灌溉,而且现在还在使用之中,这是祖辈留下的巨大遗产,是新疆各族劳动人民的传世成果。
而且坎儿井虽然名字是井,实际上就是地下暗渠,工程量不是简单的向下打口井那样简单。
坎儿井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

坎儿井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坎儿井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张勇对新疆的古代水利工程开展保护工作,在新疆地区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应当是鲜例.因此,有必要从文化遗产的角度,重新审视坎儿井并开展持续探讨和专题研究.这里首先就坎儿井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作简要阐述.坎儿井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同时也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由于坎儿井,在极端干旱酷热地区生活的各族人民才具备了持续而坚强的生命力,才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洲文化,推动了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新疆乃至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公众对其所抱的态度,决定了各级政府对其的价值取向和所采取的措施.地方政府的文物价值观宏观上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命运.尤其是我们直接受惠于坎儿井的人,如何看待坎儿井存在的价值,将是决定它命运的重要因素.讨论坎儿井的保护与发展,就必须先探讨它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清晰了其所承载的价值和影响力,才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近年来,作为水利工程的坎儿井所具备的人文特色,以及其在日常所发挥的人文内涵与意义,越来越多的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如果因为今天的保护不当,毁坏了这份遗产,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那么,作好对坎儿井的保护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归纳起来,大致分成以下几种情况:一,作好对坎儿井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是对水利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水利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对自然界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过程中,逐步认识,掌握水循环规律的结晶.坎儿井作为西域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水利工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一)坎儿井工程符合水利科技原理.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融化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源源不断的自流灌溉水源.简单说127吐鲁番学研究2010年第2期坎儿井主要是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涝坝组成的.它们的位置,结构,尺寸,方向等的安排,与盆地的地势,周围的地理条件,上游的来水,来沙条件等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的,完善的整体,达到巧妙引水,蓄水,灌溉等目的.在掏挖坎儿井的过程中,当地群众所发明使用的定向灯及定向木棍,竖井口掏挖和加固等生产技术,是非常符合科技原理并能经受实践考验的.(二)坎儿井具有独特的水利管理科学和水利维修技术.坎儿井能长期使用至今,与它的定期维护管理制度化密不可分.暗渠的掏挖与疏浚,明渠的防渗,竖井口的加固防水等定期的维修保护,是作为一项传统的不成文的制度一直延续至今.长期积累的掏挖经验与技术规范,不是以深奥难懂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手工传承,实践学习形式表现出来,一代代地口耳相传,使群众易于掌握与理解,从而深深地扎根于平民的土壤之中.同时,历代对坎儿井的维修维护,均采用简便易行的传统技术,包括出水口的简单支护,竖井口周边卵石干砌,竖井口井壁土坯砌筑等等,无一不是就地取材,用随处可见和极为方便的土坯,卵石作为工程的材料.这些传统技术,为广大群众所熟悉,所掌握,得以世代相传,这是坎儿井一直延续的重要保证.从管理科学上来讲,农户全面直接参与灌溉,维修坎儿井工程的管理.从目前的史籍文献和考古资料看,至少还没有非常完善的管理机构负责实施对其的管理.除了林则徐在吐鲁番期问,依靠其个人人格魅力实施过大规模的修缮,恢复活动外,鲜有政府出面的行为.无论掏挖,疏浚,维修,大多由民间自行管理.管理主要以坎儿井所有人为主,费用由农户自征,工程由农户自养,官府仅起督导作用.在历代这种农户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制度下,坎儿井灌区内的各条坎儿井均为农户自修,自管,自用,灌区基本上能实现经济自立,不需依靠官府的投资.历史上坎儿井这种独具特色的农户参与的灌溉管理模式,保证了整个灌区内所有水利工程的完善与更新.加之工程管理与维护的技术规范浅显易懂,施工技术易于掌握,工程材料随处可得,使坎儿井较少受到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操作的局限.这种农户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整个灌区效益的永久发挥.其次是对环境资源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坎儿井在长期存在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水源.其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环境,对有关环境资源科学研究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一)减少蒸发,防止风沙.坎儿井是一项地下工程.它的巧妙构造可有效防止风沙淹没,减少水量蒸发.干旱区每年春季的风沙,常常淹没农田,道路和河渠.而坎儿井如果井口遮盖得好,可以说,几乎不受什么影响,干旱区蒸发量年平均一般可达到2000—3000毫米,而降水量年平均大多在200毫米以下,有些地区甚至只有几十毫米.而坎儿井这样的工程,在减少水量蒸发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二)节约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坎儿井是人工开掘的纯粹利用重力进行输水的一种用水方式.不用复杂的提水设备,就可以引取上游深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地下水潜流,在下游引出地面,进行自流灌溉和生活用水.这种用水方式,不但在过去克服了缺乏动力取水的困难,而且在今天也节省了动力提水设128坎儿井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备的投资及能源使用,为节能减耗,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营造了特有的良性生态系统.由于坎儿井分布环境的特点,形成了坎儿井的动植物生态环境的独特条件,较为丰富的食物,水资源,成为动植物生存的物质基础,并可引进其它动植物来丰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在戈壁沙漠极其严酷的条件下,由坎儿井灌溉而形成的绿洲,为人类的生存开阔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同时亦为各种动物的生存创造了各种多样的栖息环境.坎儿井存在的本身,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竖井井El堆积的土丘,成了穴居动物的栖息地.有些鸟类则利用坎儿井的内壁筑巢,繁殖,隐蔽或御寒.涝坝则成为鱼类,两栖动物生存的特殊环境,渠口积水涝坝中水生植物,两栖动物及浮游生物相当丰富,涝坝面积不大约1亩左右,数量多,分布广,因而具有一定的渔业价值.涝坝周围和明渠两侧则是植物的生存地,营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小气候.(四)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上游段下渗的水量,往往又成为下游的补给水源,而不是全部白白的流失,由于地层的过滤作用,坎儿井出水流量相当稳定,水质尤为清澈,可利用率较高,不像洪水,水量大而利用率却很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坎儿井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一大创造.它反映着当地人民同干旱作斗争的光辉业绩,是干旱区绿洲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记载着人类农业水利技术上的飞跃,是当地劳动人民摸索出的最理想的利用地下水的灌溉方式.它成本低,水质好,水流稳定且长年不断,可以部分代替渠水.研究绿洲历史和文明,必须把坎儿井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对坎儿井进行系统的历史研究,是吐鲁番学,西域历史,乃至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通过对坎儿井的研究,能进一步清晰地勾勒历史,补充史料.新疆的文明发展过程是与坎儿井密不可分的.通过对它的保护,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历史的踪迹和细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探索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比如我们现在比较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了林则徐在吐鲁番期间所提倡和推广坎儿井的事迹.大量的史迹目前还能得到体现,并通过这些线索,更加丰富清末新疆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状况.又如目前坎儿井的起源尚未定论,各种推论和猜测不断涌现,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I"1]H不断的掌握部分历史时期,如唐代西州的水利灌溉系统及管理制度,无论最终定论如何,在研究过程中是离不开坎儿井本体存在的,研究人员只有依托保护好的坎儿井及有关文献,才能描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再如明代至清初,吐鲁番及西域本地史料匮乏,目前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大多依靠正史,游记等史籍,由于出发点的不同,所记录内容就会有偏颇甚至不实之处.而通过对坎儿井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能够客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原貌.(二)通过对它的研究,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如前所述,目前关于坎儿井的起源虽有外传说,自创说等不同的争论.但是,不论其如何起源,它的发展过程中一定是受到各方面影响的.在伊朗,俄罗斯,中亚等国"坎儿井"的语129吐鲁番学研究2010年第2期言发音是极为相似的,另外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既有各自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从地理位置而言,吐鲁番是古代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世界多种文明交汇融合衍生之地,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传承传播的受益之地,从这些角度来看,东西方交流过程中相关文化技术的传播,应该对坎儿井的本地化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坎儿井的使用发展过程,也是支持和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正是因为坎儿井的使用,作为极干旱地区的吐鲁番,才具备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再综合其他各方因素,吐鲁番才能成为一个世界文明交汇的聚宝盆.吐鲁番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每一铲每一锹,在取沙,疏泥,吱吱扭扭的轱辘声中,不经意间推动着两个世界的大交流大融会.在东西方交流的大框架下来看,坎儿井是众多推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中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三)通过对坎儿井的保护与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就整体而言,掏挖疏浚坎儿井的整体工艺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一些具体的工具和技术应当是有所改变和调整的.比如各个时代定向方式的不同与演变,井下作业的工具变化,牵引运送泥沙方式的不同等等.坎儿井的总数量及灌溉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盆地内各个时期人口,社会结构的发展态势.通过对其所有权,掏挖及管理形式的研究,可以掌握和了解各时期生产关系的基本情况,也可以通过各时期掏挖工程量,资金量,管理的水平及程度,了解生产力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吐鲁番乃至西域各族群众同干旱作斗争的光辉业绩,更加理解现在积极开展节水农业的正确政策,措施,更加珍惜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水资源.三,保护好坎儿井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一)坎儿井目前在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止2006年12月31日,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总数为1091条,其中有水的331条,已干涸的760条,总长度为3736.41千米,竖井总深度为242.1263千米,总流量为6.6564/s,年径流量为2.1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13.23万亩,占全地区的22.3%.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吐鲁番地区未来耕地和林果面积将控制在100万亩左右,设施农业发展到20万亩,作为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革命性措施,要把推行现代节水技术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节水达到"活水",以此来适应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的转变.作为吐鲁番重要的取水手段,只要加强保护,科学利用,提高效率,坎儿井将又一次站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地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二)坎儿井在旅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强调生态开发的今天,坎儿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开发价值.无论是团队还是散客,无论是休闲观光游还是背包探访游,来吐鲁番旅游,参观坎儿井,了解坎儿井,感叹坎儿井已经成为必须的内容.这一伟大工程对每个身临其境者的视觉冲击,使他们通过各种媒体,书写和感叹着他们的巨大感受,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不断涌来.据统计,2007年吐鲁番对外开放的两处坎儿井的游客数达到1269649人次,占旅游总人数130坎儿井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意义的31.37%,旅游门票收入达到1468万,占地区旅游总门票收入的16%.周边村民因此在就业,服务消费,农家乐等方面得到了普遍而切实的利益.在吐鲁番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根据未来旅游发展规划,新疆将成为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吐鲁番地区旅游人数将在2009年达到300万人次,在此机遇下,坎儿井经过一系列的保护工程,加之对展示方式,展示内容的重新调整,届时,将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四,坎儿井的社会和精神价值作好对坎儿井的保护,也就守护了它所具备的深刻的精神价值,通过对这一价值的弘扬,将激励我们不断的努力发展.一是在艰苦条件下因地制宜,战天斗地,顽强生存的精神.二是多方借鉴吸收,为我所用,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开放融合精神.三是为了追求和达到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不屈不挠,攻坚克难勇于奉献的精神.坎儿井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火州儿女奋斗不息,创业不止,其价值,影响和贡献早已远远超越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它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代和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发展坎儿井所代表的精神,对于切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吐鲁番地区未来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坎儿井精神的方向所指.就现代意义而言,坎儿井是一项发展工程,致富工程,惠民工程,一条条坎儿井的建成通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坎儿井精神是将理想信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产物,集中反映了吐鲁番人民追求幸福新生活的共同愿望.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发展精神精髓的集中体现,也是坎儿井精神的活力所系.坎儿井是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丰碑,集中体现了火州儿女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弯腰的坚忍意志和自强自立的民族气节与不屈精神,展示了吐鲁番人民敢想敢于的拼搏精神和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创新意识.当前,正是我们面临大好机遇,乘势而上的发展期,更需要弘扬和倡导坎儿井精神.通过这一精神的鼓舞和指引,将是我们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机遇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要求.总之,作好对坎儿井的保护并在这一基础上开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竞争力.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机遇,乘势而上,就能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吐鲁番地区文物局)131。
初二上册坎儿井说明文300字

初二上册坎儿井说明文300字坎儿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坎儿井镇。
下面我将从历史背景、建造过程、水利功能和文化意义等多个角度来全面介绍坎儿井。
首先,坎儿井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秦朝时期。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和解决军队补给问题,开始修建灌溉工程。
坎儿井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为了灌溉周边农田而建造的。
其次,坎儿井的建造过程非常精巧。
它采用了人力挖掘的方式,没有使用现代的机械工具。
挖井过程中,工人们采用了一种称为“井架”的结构,以确保井口的稳定和安全。
他们通过不断挖掘和清理井内的泥土和石块,最终完成了坎儿井的建造。
第三,坎儿井作为一个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灌溉功能。
它利用地下水资源,通过井口提取水源,再通过渠道引水到农田中,解决了周边农民的灌溉需求。
坎儿井的建造不仅改善了当地农田的水利条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坎儿井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
坎儿井的建造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同时,坎儿井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综上所述,坎儿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的建造背景、过程、水利功能和文化意义都十分重要。
它不仅为当地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也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对于后世的水利工程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同时,坎儿井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200字介绍三大工程之一

200字介绍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古称“井渠”。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即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边境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
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河水,使沙漠变成绿洲。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
竖井口长1米,宽0.7米。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井: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儿井的原理是什么?

坎⼉井:中国古代三⼤⼯程之⼀坎⼉井的原理是什么?新疆的坎⼉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三⼤⼯程之⼀,由于在新疆吐鲁番的独特地形区,坎⼉井正好适⽤于这样的环境,其⼯作原理其实也⼗分简单,坎⼉井也成为吐鲁番地区主要的⽔资源的来源,关于坎⼉井的起源有很多种的说法,有说是国外传⼊,有说是国内传⼊,有说是⾃创的,各路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持有各⾃不同的看法。
坎⼉井是什么?坎⼉井:中国古代三⼤⼯程之⼀坎⼉井的原理是什么?坎⼉井是“井⽳”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孜”。
坎⼉井是荒漠地区⼀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井与万⾥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程。
吐鲁番的坎⼉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
坎⼉井是开发利⽤地下⽔的⼀种很古⽼式的⽔平集⽔建筑物,适⽤于⼭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于截取地下潜⽔来进⾏农⽥灌溉和居民⽤⽔。
坎⼉井的起源:坎⼉井:中国古代三⼤⼯程之⼀坎⼉井的原理是什么?1.国外传⼊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认为坎⼉井是17实际由波斯传⼊新疆,主要证据是远在1780年波斯⼈苏⾥曼来到吐鲁番修筑砖塔可以为证,但这种说法也存在⼀定问题,在访问当地五星公社⽼坎⼉匠阿休⽊的时候,他认为早在400多年前就有坎⼉井了。
2.国内传⼊说: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井是由今陕西⼤荔经敦煌传⼊新疆⽩龙堆沙漠地区,然后传⼊吐鲁番的,主要是依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陕西就有井渠,此外西汉攻打⼤宛时当地⼈并不会凿井,元朝以前也没有坎⼉井的记载,直到元朝刘郁所写的“西使记”才有了“井渠”的记载为证,说明国内早有井渠结构,中亚很晚才有⽔井。
坎⼉井:中国古代三⼤⼯程之⼀坎⼉井的原理是什么?3.⾃创说:⾃创说主要认为坎⼉井是当地各族劳动⼈民在发展农业⽣产与⼲旱作⽃争中,经过实践逐步创造⽽成的,因为⼲旱的⾃然环境,地⾯⽔源⼗分缺乏,迫使⼈们必须重视地下⽔源的开发利⽤才能保证⽣产和⽣活要求,⽽在天⼭南北其他地区则在这⽅⾯没有吐鲁番突出,同时也没有像吐鲁番地区地⾯坡度这样峻陡,有利于⽤坎⼉井的⽅式开采利⽤地下⽔。
坎儿井的原理

坎儿井的原理坎儿井,又称坎儿井水利工程,是一种古老的灌溉工程,它利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通过简单的物理原理,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
坎儿井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原理。
首先,坎儿井的原理是基于地下水位高低的差异。
在地下水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地下水位会有所升降。
而坎儿井正是利用了这一地下水位的差异,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实现了灌溉的目的。
其次,坎儿井的原理还涉及到水的自然渗透和涌出。
当地下水位高于地面时,水分会自然渗透到地面上,形成了水源。
而在坎儿井的工程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设计,可以将地下水引到需要灌溉的地方,实现了对农田的灌溉。
另外,坎儿井的原理还包括了水的运输和利用。
在古代,人们通过简单的工具和设备,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然后通过灌溉渠道,将水输送到农田中,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水利工程,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坎儿井的原理是基于地下水位的高低差异,利用了地下水的自然渗透和涌出,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结构设计,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为农田的灌溉提供了便利。
这种古老而有效的灌溉工程,为古代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更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设备,但是对于坎儿井的原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如何设计高效的灌溉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同时,坎儿井也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让后人也能够了解和学习这种古老而有益的灌溉工程原理。
坎儿井说明文400字

坎儿井说明文400字
**《坎儿井》**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发明的,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坎儿井的原理是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在地下开凿一系列的渠道和竖井,将山上的雪水或雨水引到山下的农田进行灌溉。
这些渠道和竖井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灌溉网络。
坎儿井的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它却有着许多优点。
首先,坎儿井可以避免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了水源的充足和稳定。
其次,坎儿井可以减少水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提高了水的流速和灌溉效率。
最后,坎儿井还可以避免水在地表流动时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保护了农田和生态环境。
坎儿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000 多年,至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
它是吐鲁番地区人民生活和农
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灌溉技术的应用,坎儿井的作用已经逐渐被取代。
但是,它仍然是吐鲁番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天下第一井--坎儿井

天下第一井--坎儿井
在前往吐鲁番的路上,你会看到公路边那些排列有序的沙土小丘,那下面就是驰名中外的吐鲁番的坎儿井。
俗话说:“地靠水,树靠根,没有水,地不生。
”水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众所周知,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火洲,干旱少雨,滴水贵如油。
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以上,只能凭靠北面天山、西面喀拉乌成山的雪水资源,但是这些雪山融水流出山不久就消失在戈壁砾石之中了。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吐鲁番人利用盆地优势,把深层地下水逐渐变为浅层地下水,有效地防止了水量的强烈蒸发。
辉煌浩大的坎儿井工程,同长城、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
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
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米,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
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
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
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
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鲁番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三大中国古代工程。
吐鲁番地区气候极其干燥,素有“火洲”、“风库”之称,但很久以来这里就有大片绿洲,“坎儿井”就是奥秘。
当地人民为自身的生存,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这就是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一千六百多条,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总出水量每秒约十立方米,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最盛时达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
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
坎儿井可说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