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法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1)_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1)_

三足鼎立
229年 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三足鼎立
姜维九伐中原
05
三分归晋
01 02 03 04
249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总揽朝政
263年 邓艾取涪城,逼成都,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265年司马炎逼魏帝曹奂禅让称帝,建立晋朝,史秀西晋,魏国灭亡
280年 司马炎伐吴,吴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03
群雄割据
群雄割据
吕布濮阳城败曹操 陶谦三让徐州 196年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198年 白门楼吕布殒命
200年 官渡之战
袁绍军队:十万人 曹操军队:两万人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统一北方。
04
三足鼎立
208年 赤壁之战
曹军80万,指挥官曹操 东吴5万,指挥官周瑜 结果:周瑜火烧赤壁,以少胜多,稳固了江东
三分归晋
感 谢 聆 听
三足鼎立
219年 关羽水淹七军 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三足鼎立
220年 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
三足鼎立
221年 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三足鼎立
222年 夷陵之战
蜀军70万 指挥官刘备 吴军20万 指挥官陆逊 结果:吴军火烧连营,以少胜多
三足鼎立
诸葛亮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三 国 演 义
目录
01. 战黄巾军 02. 讨伐董卓 03. 群雄割据 04. 三足鼎立 05. 三分归晋
01
战黄巾军
战黄巾军
184年 张角张宝张梁领导黄巾军起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张飞怒鞭督邮
02
讨伐董卓
讨伐董卓
189年 董卓进京 曹操献刀 曹操错杀吕伯奢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 关羽温酒斩华雄 三英斩吕布 孙坚藏玉玺 192年 王允巧施连环计 吕布杀董卓

七上历史第3单元(下)思维导图

七上历史第3单元(下)思维导图

第三单元(下)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背景小国林立被匈奴控制同中原进攻汉王室被动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结果了解西域具体情况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结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张骞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公元138西出长安中途被匈奴抓住在利诱面前下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被扣留十余年历尽艰难成功到达西域对西域的管理背景加强经营管理意义进行有效管辖颁行汉朝的号令西汉设立西域都护,西域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陆上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开通背景往来汉朝西域交易欧亚物资流通汉朝丝绸漆器西域核桃石榴历史意义中西来往大动脉起促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条东南沿海港口经中南半岛绕过马来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意义对内西汉和西域(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外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造纸术的发明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高质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医学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华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史学:《史记》作者:司马迁主要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宗教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2020年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15课思维导图

2020年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15课思维导图

作用
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制作
历史老师任俊



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核心观念 仁,仁者爱人
孔子
政治理念
仁政,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克己复礼
苛政猛于虎
孔子和老子
教育理念
有教无类 文献整理
创办私学 《论语》

中央体制 三公九卿 御史大夫 九卿


太尉
民 族
地方体制 推行郡县制 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封 建 国
巩固统一措施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 编制户籍,迁豪强贵族,整顿社会风气

疆域


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统一意义
学术下移
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老子
哲学主张
核心理念 道
天地万物本原
朴素的辩证法 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政治理念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出现变化-士阶层崛起
背景——大变革时代
春秋列国形势图春秋无义战战国七雄战国形势图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吞并华夏认同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战国之后华夏族吸收大量戎狄蛮夷新鲜血液成为更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变法运动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潮流目的富国强兵提高统治效率成就逐步建立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代表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郡县制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作用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孔子和老子孔子核心观念仁仁者爱人政治理念仁政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苛政猛于虎克己复礼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文献整理论语老子政治理念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背景大变革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变化士阶层崛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各自提出自己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农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推广铁器时代兴建水利灌溉工程中原地区桔槔都江堰郑国渠公孙敖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繁荣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不少私营业主富比王侯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学术下移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哲学主张朴素的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核心理念天地万物本原诸子百家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消极保守崇尚逍遥自由墨家下层民众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兵家孙武争鸣问题荀子人性善提倡仁政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代表新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依法治国君主独裁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

法制史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法制史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第六章 三国两晋 南北朝法 律制度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第一节 立法概况
一、法制指导思想 ◎进一步引礼人律 • 曹魏政权:‚治 定之化,以礼为 首;拨乱之政, 以刑为先。‛
魏武帝 曹操
一、法制指导思想
• 两晋时期: ‚礼有等 差‛ ,引 礼入律。
一、法制指导思想
• 南北朝时期: 北朝确立了 以德礼为主 的法制指导 思想。
两晋地图
一、魏晋北朝的律学成就
《北齐律》
第一,将篇章结构压缩为12篇, 体例内容更为精练。 第二,将《刑名》、《法例》两 篇合为《名例》一篇,为后世历 代立法所继承。
南北朝时期
(二)法律注释成就突出
张斐、杜预对晋律的注释成就最为 突出,对中国古代注释法学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预: 首先解释了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其次对《晋律》进行了全面解释
二、主要立法活动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
• 魏: 《新律》18篇 (《魏 律》《曹魏律》),其篇名 分别是:刑名、蜀 蜀 : 科 》

诸葛亮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
沿 吴 用 : 汉 律

吴国木牍
孙权像
(二)两晋时期的立法
• 晋武帝泰始四年下诏颁行《晋 律》,又称《泰始律》。20篇 620条,其篇名是:刑名、法 例、盗律、贼律等。 • ‚张杜律‛——著名律学家张 斐和杜预分别为律作注。
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 “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 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 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 难犯。易见则人知所避,难犯 则几于刑厝。‛
(二)法律注释成就突出
张斐 首先详细阐明了具有总则性质的 ‚刑名‛篇的作用:‚‘刑名’ 所以经略罪法之轻重,正加减 之等差,明发众篇之多义,补 其章条之不足,较举上下纲 领。‛

【精品】三国法思维导图

【精品】三国法思维导图

三国法思维导图国际法· 国际法的渊源和效力重要考点:(1)国际法的渊源;(2)条约在我国的适用实践;(3)国际法基本原则。

复习策略:将本章和第六章的知识点合并掌握;国际法在我国的适用实践要注意相关法律规定的变化。

国际法· 国际法律责任重要考点:(1)国家主权豁免制度;(2)国际法上的承认和继承;(3)联合国安理会;(4)行为归因于国家;(5)国际责任制度的新发展。

重要考点:(1)河流制度;(2)领空制度;(3)领土主权的取得;(4)海洋水域的划分和各部分法律制度;(5)大陆架制度;(6)群岛水域和国际海峡;(7)外空登记、营救和责任制度;(8)大气环保法律制度。

复习策略:海洋法比较容易混淆,先结合教材中的图示梳理清楚海洋各区域的划分再对应记忆相应的制度。

国际法· 国际法上的个人重要考点:(1)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2)外交保护制度; (3)引渡制度; (4)庇护制度。

复习策略:结合重点法条掌握国籍制度和引渡制度。

国际法·外交关系法和领事关系法重要考点:(1)使领馆人员的派遣和任职;(2)使领馆的特权与豁免;(3)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4)领事官员的特权与豁免。

复习策略: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容易混淆,要结合本章的各个图示掌握使领馆特权与豁免的区别,以及外交人员和领事官员特权与豁免的区别。

国际法· 条约法国际法· 条约法重要考点:(1)全权证书;(2)条约的批准、加入和接受;(3)条约保留制度;(4)条约冲突的解决。

复习策略:结合我国《缔约程序法》掌握条约的缔结程序。

国际法· 国际争端的解决方式重要考点:(1)国际法院;(2)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和咨询管辖权;(3)国际海洋法法庭的诉讼管辖权。

知识铺垫:掌握国际法院制度要以第二章联合国法律体系为基础。

国际法·战争和武装冲突法重要考点:(1)战争开始的法律后果;(2)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3)战俘待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含解析
玄宗时期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
生动自然的情调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人率性,较少做作
博大恢宏的气势
唐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二、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这种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这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
(2)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佛教盛行,耗费了大量钱财,造成劳动力的减少,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不少统治者采取了灭佛、抑佛的举措。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对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集中表现为和儒、道的斗争。
二、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
艳丽明快的色彩
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

三国法-TB速记

三国法-TB速记

使用说明法考量太大,背诵一直是复习中的难点。

每年进入这个阶段都有考生不断地反映背诵资料太厚记不住、前面背后面就忘而且背了做题还是错等问题,为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有了“推背速记”这个产品。

不断地重复是突破背诵关卡的不二法宝,需要有一份精简的背诵资料。

一、这个资料的特点是什么?这个资料由推背速记讲义、速记口袋书组成。

1.精简。

每个科目50页左右(除去后面的总结),刑民会多点。

且覆盖85%以上的考点,核心重点全覆盖,考试只需要记住其中60%就可以过线!2.图示化+案例化。

用推背速记讲义和带背课把核心考点逻辑梳理清楚,串起脉络。

(1)知识点处理多用思维导图、对比表等形式,力求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知识点。

(2)每个知识点后面都标注了考频(10-21年考过的),方便把握考试重点。

(3)知识点后面配上了典型例题,坑点及不好理解的点以例题形式呈现,明确知道陷阱,高效应试!(4)推背速记讲义后面还总结了各科的易混点以及时间、数字等,有助于对比学习,不混。

3.有体系,不散。

配套了觉晓的明星产品――推背图,梳理各个科目的框架和体系,用10张纸左右覆盖完一个科目。

4.多轮复习。

用速记口袋书,推背体系图,零碎时间就可以完成复习。

速记口袋书是一句一句短句,突出记忆关键词,考前每个科目滚3轮以上,确保能记住!二、怎么搭配使用?第一阶段:整体串讲+整体复习1-2轮刚开始学推背速记要用整块时间,大约4小时左右,在职的话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学习推背速记讲义,配合带背课,再整体复习1-2轮,学习顺序和时间如下:1.先学刑法、民法,一个科目课程约20小时,大约4-5天听完;最后花2天时间用推背体系图复习1-2轮,一个科目约6天。

12.再学刑诉、商法、民诉、行政,一个科目课程12小时左右,大约3天听完;最后花2天时间用推背体系图复习1-2轮,一个科目共计约3天。

3.最后学理论、三国、经知,理论大约6天,三国大约4天,经知大约2天,内容和上述一样。

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全部单元

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全部单元

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全部单元一、始皇帝:1、综述:始皇帝是汉代的第一位皇帝,他最初的名字叫做刘汉,刘邦后来被封为始皇帝,他从共军担任大将,联合各诸侯统一中国,最终建立汉朝,主张“配天定法,眾咸庆服”的政治思想,和他的儿子刘衍一起创立了文字、称号、仪仗等汉朝礼仪体系,也开创了汉代多元文化。

2、刘邦:刘邦初出身于沛县闫家,为共工之后,联合各诸侯,解决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矛盾纷争,最终建立了汉朝,定都洛阳。

3、建汉:建汉期间,始皇帝大力发展多元文化,成立了新邦,采取模仿古代称号制度,配置行政编制,吸收县郡刹组织,缔结诸侯,使汉朝得以统一,贵族阶层得到巩固。

4、仪礼:仪礼制度极其复杂,涉及到身份、礼仪、衣礼、行礼等方面,不仅包括朝廷、诸侯、百姓等社会等级,而且还有宫廷大小功级、文绉、士绅、英雄等,都要掌握和控制。

5、政治:始皇帝重视政事,他的政治思想是“配天定法,眾咸庆服”,按照封建制度政治秩序,一切经济、政治、文化都受到他的控制。

二、近现代历史:1、综述:近现代历史的研究主要是以中国清末民初的历史事件为主,主要记载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思想形式、外交政策和文化活动等情况。

2、乾隆:乾隆皇帝继承了康熙皇帝的政策,实行封建制度,保持和提升社会稳定,维护政治秩序,促进经济建设,但抑制了社会思想性的活动。

3、洋务:洋务运动是中国清代尝试进行改革,推行西方文化教育,采取仿欧洲西方形式的政治、社会、经济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

4、近代文化: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近代文化的形成,它不仅表现为一种物质上的改革,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从传统封建到现代化之间的跨越。

5、五四新文化:五四新文化是清末至民初的一段历史的思想知识形式,其中涵盖了西方文化改革精神、民初民主主义思潮和联合国家安全复兴思想等,是近代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

三、民国时期:1、综述:民国时期,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在这一时期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各种社会思想蓬勃发展,新文化日渐壮大。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

02
除了感人至深的忠义故事,三国演义留下来的许多姻缘佳话 也是一大看点。虽说三国后期成鼎立之势,但是其中各为对 手的人物间却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孙权的妹妹嫁 给刘备,诸葛亮的妻子也是荆州黄家人等,三国中类似的关 系数不胜数,将三国出场的所有名人联系起来就成了一张巨 大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网。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我们 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助梳理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更 好的理解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第 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 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描写了 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 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 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家喻户晓 的历史人物形象,许多经典战 役直至今日还被人津津乐《三国演义》这么经典的历史小说,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的。相比于传统的读书方法,利用,不仅能够调动我们的阅 读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 人物形象,提升我们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
01
说起三国,这部小说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但是一部有着引人入胜故事情节的作品,在人物性格塑 造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例如诸葛亮的神机妙 算,在作者的笔下,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能 通晓天文地理,又能对天下英雄了如指掌的人物,他满腹经 纶,胸怀治国之策,还在隆中即已定下三分之计。除此之外 还有关羽的义薄云天,张飞的骁勇莽撞,刘备的爱民如子, 曹操的奸诈狡猾等等,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都是贯穿其一生 的。

诸候纷争与变法运动思维导图(学生版)

诸候纷争与变法运动思维导图(学生版)

第二课诸候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二)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春秋时,中原各国称,由于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有了的观念。

2、战国时,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自给自足)(一)经济发展(1)农业技术:使用,推广(春秋时期,产生,以家庭为单位,(2)水利工程:、郑国渠、芍陂。

1、农业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1、背景(1)战国时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各国为了,纷纷展开改革。

2、成效:推动了社会,逐步建立起的政治制度。

新兴要求改革。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使用推广,提高,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②政治:、遭到破坏,王室衰微,各诸候争霸,需要富国强兵。

③思想:局面出现,学说成为变法理论。

(3)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奠定了基础。

(4)局限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祸根。

②重农抑商,压制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③文化高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三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生产力大发展,崩溃。

②政治:、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③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阶层活跃。

④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兴起。

⑤统治者政策: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内容积极作用内容领域经济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经济基础。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剥夺限制贵族特权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政治普遍推行取代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司法建户籍制度,实行制度制定秦律,轻罪重罚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下来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的经济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