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
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f669b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4.png)
书法名词解释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观念。
在书法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术语,下面将逐一解释这些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篆书”。
篆书是书法的一个主要流派,起源于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篆刻文字。
篆书是中国古代使用的契约、印章等文书的书写方式,其形态丰满、厚实,具有强烈的历史氛围。
接下来是“隶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书写方式,通过笔画的组合和形态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规范性和优雅性的书写风格。
隶书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对后来的楷书和行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后是“楷书”。
楷书是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以汉字的帖学为基础,通过笔画的结构和构造,形成了规范、规整、清晰的书写风格。
楷书是中国现代书法的标准字体,也是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它在书写时更加流畅、灵动,笔画之间连接紧密,具有一定的草书特点。
行书兼具楷书与草书的特点,既保留了楷书的规范性,又增添了草书的奔放和自由。
接下来是“草书”。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最自由、最豪放的一种书写风格,笔画之间相互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草书追求笔画的灵动和力度,有着激情澎湃的艺术张力,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
除了以上几种字体之外,书法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名词术语需要解释,比如“端正”。
端正是指字体的规范性和规整性,在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的饱满和笔画的匀称,以保证字体的整齐和美观。
还有一个重要的名词是“气韵”。
气韵在书法中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氛围,通过笔画的灵活运用和节奏的掌握,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情感和生命力,使字体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此外,书法中还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比如“点画”,指的是用笔的尖端或者刀尖点、画字时的技巧;“撇捺”指的是书写时笔画的抖动、勾勒的方式;“结构”指的是字形组织和构造的规律。
最后,还有一些与书法相关的工具需要解释,比如“毛笔”。
史上最全的书法术语解释大全
![史上最全的书法术语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852ca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7.png)
史上最全的书法术语解释大全拨镫法: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1.《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推、拖、撚、拽,诀尽于此。
”2.《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执笔法执笔法:书法术语,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双钩双钩:书法术语。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单钩: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书法名词大全
![书法名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b60a4b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b.png)
书法名词大全1. 书法:指用毛笔、硬笔或其他工具书写文字的艺术。
2. 行书:书法字体之一,字体行间相连,笔画流畅。
3. 楷书:书法字体之一,字形规范,笔画工整。
4. 草书:书法字体之一,字形简略,笔画潇洒。
5. 隶书:书法字体之一,字形方正,笔画挺拔。
6. 篆书:书法字体之一,字形古朴,笔画刚劲。
7. 临摹:模仿书法作品进行练习,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8. 书法家:专门从事书法创作和研究的人。
9. 书法展:展示书法作品的展览活动。
10. 书法作品:书法家创作的文字作品,包括字帖、对联、题字等。
11. 书法教育:培养和传承书法艺术的教育活动。
12. 书法学习:学习书法技巧和风格的过程。
13. 书法字体:不同的书法风格和形式。
14. 书法材料:用于书写的纸张、毛笔、墨汁等工具和材料。
15. 书法笔画:构成汉字的基本线条和笔画。
16. 书法技法:书法创作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
17. 书法艺术:以书法作品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18. 书法墨迹:书法作品的墨色和线条。
19. 书法展览:展示书法作品的展览活动。
20. 书法收藏:收集和珍藏书法作品的行为和活动。
21. 书法比赛:以书法技艺为比赛内容的竞赛活动。
22. 书法字帖:用于学习和模仿的书法范本。
23. 书法书籍:记录和介绍书法艺术的著作。
24. 书法协会:组织书法家交流和合作的组织机构。
25. 书法教师:专门从事书法教学的人员。
26. 书法课程:学习书法技巧和知识的教学内容。
27. 书法展示:展示书法作品的方式和形式。
28. 书法展览馆:专门展示书法作品的场所。
29. 书法比赛奖项:表彰书法比赛中优秀表现的奖励。
30. 书法艺术欣赏: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活动。
书法教学术语大全
![书法教学术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701595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1.png)
常见的书法教学术语
1. 笔法:书法中笔画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2. 运笔:书写时笔锋的运动方式,包括提、按、顿、挫、转、折等。
3. 起笔:笔画开始的运笔方式,有藏锋、露锋、方笔、圆笔等不同的方式。
4. 收笔:笔画结束时的运笔方式。
5. 结构:字形和笔画间的组合关系。
6. 布局:作品的整体安排,包括字距、行距、章法等。
7. 临摹: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包括对真迹的模仿和在心中对字帖的再现。
8. 笔力:书法中笔画的力度,可以通过提按、顿挫等运笔方式表现。
9. 姿态:书法中笔画的表现形式,包括斜、曲、直、圆等。
10. 气韵:书法中笔画间的气脉相通,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11. 骨力:书法中笔画间骨架的力度。
12. 墨色:书法中墨的运用,包括浓、淡、枯、湿等变化。
13. 节奏:书法中笔画间的快慢、轻重变化。
14. 意趣:书法中表现出的个人情感和趣味。
15. 笔势:书法中笔画的运动趋势。
16. 提按:书写时利用毛笔的提和按来表现笔画的变化。
17. 转折:书写时改变笔画方向的方式,包括顿笔成方角或圆弧。
18. 藏锋:笔画开始时较暗,不露痕迹。
19. 露锋:笔画开始时显露锋芒,有动态感。
20. 雁尾:某些笔画收尾时的形状,像大雁飞行一样。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https://img.taocdn.com/s3/m/636d631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5.png)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外拓: 指意在纵放的笔势。
沈尹默说:“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
”又说:“内拽是基础,基础立定,外拓方不至于流于狂怪。
”牵丝: 又称“丝牵”,“游丝”,“引牵”,“引带”。
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在先后笔画之间留有纤细痕迹。
点画间有纤细如丝的痕迹,用笔则显得挺健利落,可产生上下呼应,笔意贯通的艺术效果。
燕尾: 又称“雁尾”。
指横画捺画出笔的挑脚,状如燕尾,故名。
隶书有“燕不双飞” 之说,即指一字之中只宜用一次波挑,重复出现就会范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的毛病。
散水: 俗称“三点水”。
此偏旁写法因字体和书体不同各异。
布白: 指字的点画间架安排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布置。
字的点画与空白有繁简,长短之不同,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之不同。
书写时均因字生势,灵活多变。
布白得当,可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产生参差错落,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
折钗股: 钗是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
这里借以比喻笔画转折圆润有力。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中称:“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谓:“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屋漏痕: 原指破屋上雨水漏淌的痕迹,这里比喻用笔技法弯曲顿挫有如漏水之痕,笔道凝重自然。
如竖画行笔不可直线而微微左右弯曲顿挫,有如屋漏之水缓缓濡曲下淌,形成有节奏性的缓降,故圆润有力。
“屋痕漏”相传为唐颜真卿所言(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云:“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1d311a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2.png)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现代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汉族民族自古传统精神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作品是以书体和研习书法为基础,利用笔墨纸砚,通过书写形成的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审美功能。
书法名词主要用来描述书法作品的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的知识内容和技术技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书法名词解释: 1.法:指挥笔墨书写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叫做书写技法。
不同的笔法书写的字体具有不同的风格和形式,比如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
2.刻:指刻画书法字符和图案的一门技艺。
篆刻不仅技法精湛,而且形象生动,雕琢细腻。
3.墨:指书法作品需要使用的墨水,也叫墨色。
水墨是书法作品写制的根本材料,也是书法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审美效果有很大影响。
4.砚:指书法作品需要使用的书写纸张,是书法作品的根本材料。
纸砚应具有色泽自然、平滑、细腻、质地坚实等特点,一般可分为漆纸、油纸、宣纸等。
5.香:指书法作品需要使用的笔芯,即用来书写字体的笔尖,一般用竹子、骨头、鼻梁骨、毛、毡、仿真等材料制作。
此外,也可以做成多种类型,如毛笔、硬笔、软笔和毛竹等。
6.亭:又叫书体,是书法作品的文体和形式,按书法字体周围的空间排布和审美效果可分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
7.说:指对书法作品进行对照理解、说明介绍的一门艺术形式,主要针对作品的内涵,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和构思方式,来揭示书法作品的意蕴。
8. 书藉:指书法家在书写前准备的研习材料,通常由书法家自己书写,或者从书法研究机构中获取,它是书法家进行书法研习的重要工具。
9.文:书法艺术中最常见的标题,主要用来描述作品的构思和风格,也可以用来表达主题或题材。
10.印:指书法家在书写作品后,用木刻、铜刻、陶瓷等手段,把作品印制成印章,常用于见证书法作品真伪的一种方式。
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在审美上体现出汉族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更可以用来传递文化精神。
因此,很多人开始学习书法,以汲取其中的精华,从而得益良多。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2f7bcf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1.png)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书法,其古老的传统在中国民间源远流长,是一种古典美学的艺术形式。
它的使用和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大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
书法有很多不同的术语,其中一些术语可能不容易理解。
下面就来梳理一下书法术语的汇总,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意义与内涵。
书写:书写指的是书法师用毛笔在纸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
书写可以反映出作为书写者的层次和专业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书法师的思想。
行草:行草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它的文字使用的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行书。
行草的特点是行书的粗细变化,通过不同的行书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的基本组成部分,由若干个字符组成。
行书的形式可以分为楷书、行书和隶书等。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行距、连接处、笔画数量等方面不同。
题跋:题跋是书法中常见的一种文字形式,它由字符和图案组成。
题跋的形式繁多,可以表达写者的心情和态度,也可以作为文章的开头。
篆书:篆书是一种独特的书法形式,由大量的符号组成,与楷书、行书和隶书相比,篆书的形式更复杂、更多变。
篆书是有较高水平的书法师才能书写,历史上它被用于文物被撰写或重复。
草书:草书是一种特殊的书法,笔触流畅,字体清晰,书写简单,流动性强,层次深厚。
它涉及到书写意象、画线和把握空间等技巧,结合技法和创意,表达出作家的心情和思想。
腾空绰:腾空绰是一种将多个字符表示成一个字的书法技法,这种技法用于整理书法作品,使作品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这种技法也是一种经典的书法形式。
彩笔:彩笔是一种特殊的书法,在书法作品中使用彩色笔记,使作品显得更加鲜艳,而且彩笔也可以用于绘画,创作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绘刻:绘刻是一种新的书法形式,在书法作品中使用刻画手法,使作品看起来更加细腻,而且把绘画和书法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双重的艺术价值。
以上就是书法中的一些常见术语的汇总,书法是一种精湛的技艺,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常用名词和术语
![书法常用名词和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c47f1720af45b307e871971c.png)
书法常用名词和术语解释笔力:从字的点画形态中所体现来的“力”的感受,是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角度来理解的,与物理学上的“力“不能混为一谈。
中锋:用笔的关健技法之一。
作书时,始终保持笔头的中心锋芒走中路,其走的轨迹在点画的中间。
历代书法家多主张写字要做到笔笔中锋,这是因为用中锋行笔,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不是上下左右偏斜,而是向四面渗透,点画就息然显得饱满圆润。
因此,中锋用笔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内容,必须在正确的执笔、运腕的基础上反复领会。
侧锋:行笔时,笔的锋芒向点画的一侧。
写出来的笔画一边光一边发毛。
通常书家认为侧锋用笔是不可取的,但在行草书中使用的例子比较常见,只是初学书法都不宜使用此法。
藏锋:笔锋藏在点画之内而不外露。
在起笔和收笔处,凡不露锋芒的皆称为蔵锋。
藏锋写出的点画含蓄,力不外露,古人说“藏锋以包其气”,就是指的将笔力蕴藏于点画之内的道理,其写法是,起笔处笔毫逆锋入纸,收笔处往来的方向回锋。
露锋:亦称出锋,无论起筆收笔,凡笔的锋芒露出点画外的都称为露锋。
露锋使字的神情外露,增加了字的灵动,同时将字里行间的呼应关系显现出来,给人以流畅的感觉。
抢笔:又称“空抢”。
行笔至笔画末端,借笔画下行的力量往反方向一缩,然后提笔离纸,这一瞬间的“回力”动作,笔力已送至笔尖,写出的锋势挺拔劲健,而无“虚尖”之病。
挫锋:又称“挫笔”。
运笔时改变行笔方向的动作。
一般的写法是,行笔至转角或出钩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转动笔锋以改变行筆方向。
注意停笔、顿笔和转笔是一气呵成的。
太快则交待不清,过慢又疲软失势。
转锋:转锋与折锋相对而言,是写出圆的点画的用笔方法。
所谓“转以成圆”,不露锋芒棱角,转的关健处笔不停驻,担笔暗暗转过,有浑然天成之意。
折锋:折锋与转锋相对而言,是写出点画的用笔方法。
所谓“折以成方”,易显现锋芒棱角,折笔处顿笔稍停,然后改变行笔方向,古人云:“折欲少驻,驻则有力”。
又云:“方者,折法也,点画波起止是也”。
书法术语大全
![书法术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b9bbc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7.png)
书法术语大全1. 行书: 一种书法字体的形式,以行动飞逸、筆狀柔美为其特點。
2. 楷书: 一种规范、端庄的书法字体,是中国传统的标准字体。
3. 草书: 一种随意、奔放,毛线未刻板的书法字体,有时也称为草书。
4. 隶书: 一种古老的书法字体,具有独特的笔画造型和结构,适用于大篇幅的文字。
5. 篆书: 一种传统的书法字体,源自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特点是方正刚劲,笔画饱满。
6. 行笔: 是指书法过程中的写字动作,也是表达意念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7. 书法师: 是指熟练掌握和研究书法艺术的人,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以及对书法的深入理解。
8. 作品: 书法艺术的创作成果,包括书法写字的技巧、感情和思想的表达。
9. 风格: 是指书法作品在字形、布局、气势、意境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每位书法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0. 临摹: 是指模仿他人的书法作品进行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11. 速书: 是指快速写字的书法练习,旨在提高写字速度和笔画的准确性。
12. 书法家: 是指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人,他们的作品被广泛认可和传扬。
13. 书法集: 是指收集并研究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的文集或画集,通常包括相关的评论和分析。
14. 笔画: 是形成一个汉字的书法过程中用笔所画的轨迹或线条,不同的笔画结构会影响字形的美感和完整性。
15. 书法材料: 书法作品创作所使用的纸张、墨汁、毛笔等工具和材料的统称。
16. 尺幅: 书法作品所用的纸张尺寸的规定,常见的尺幅包括长卷、横幅、立幅等。
17. 笔力: 用笔书写时所施加的力度和力度变化,可以传达字体的韵味和气势。
18. 书法展: 是指举办书法作品展览的活动,以展示和推广优秀的书法作品。
19. 墨香: 指墨汁的香气,是书法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审美感受。
20. 田字格: 用于练习汉字书写的纸张,上面用方格划分汉字的位置和结构。
21. 字体: 是指书法中不同的字形和字体样式,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书法术语大全
![书法术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793403567ec102de2bd89ca.png)
□柳穿鱼
书法术语。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诸字,其右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似三条小鱼,用柳枝穿连起来,故名。
□激石波
书法术语。用笔时平捺称“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这种捺笔称为“激石波”。如《兰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逆入平出
书法术语。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疾涩
书法术语。用以对笔势的评述。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产生。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涩笔求其凝注浑重。东汉蔡邕《九势》称:“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然精于疾涩笔势者往往寓涩于疾。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称:“势疾则涩。”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古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垂露
书法术语。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护尾 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东汉蔡邕《九势》称:“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大全
![书法术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717627c561252d381eb6e10.png)
□金错刀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宣和书谱》谓:“后主又用金错刀法作面,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
后主金错刀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②字体名。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筋书书法术语。
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多力丰筋者圣。
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一笔书书法术语。
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
汉代张芝首创。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
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颤笔亦称“战笔”,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
《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
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
”亦称“金错刀”。
《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悬针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
与垂露为两种形体。
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
但锋尖耳。
不可如鼠尾。
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
后人遂以为法。
”□垂露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
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
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
唐代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护尾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
东汉蔡邕《九势》称:“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ce8496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5.png)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书法是一门久远而古老的艺术,它将意境,笔墨,字体等手法融合贯穿文彩,可以说是条条细枝繁花在整体平稳性和持续凝聚力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学。
它是表达大自然及人与自然交互美感的极佳载体,也是传承文化的宝库,长久以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文学。
在书法中,有许多术语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熟悉各种书法术语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基本原理。
因此,在此总结一些书法名词的解释,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书法。
首先,是“锋”。
“锋”是指在书法作品中,笔画经过刚强有力的变化之后形成的笔触。
它是一种包括平笔、点、折、抹、刻等许多技法在内的传统书法技艺。
在书法作品中,文字、抚锋及笔法的使用是展示书法形式特色的一个重要元素。
其次是“痕迹”。
“痕迹”是指书法家从笔画到绘画画线的技法,是在书法作品中对文字进行指示,帮助书法作品达到视觉上的协调性的关键技巧。
它给书法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审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是评价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再者,是“笔划”。
笔划是一种书法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段,是书法作品的基本元素,其种类很多,分为横、竖、斜、垂、圆、笔锋等笔划。
它的组合形成各种十分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
最后,是“线条”。
线条是书法作品形成的最基本的单位,也是书法作品的最重要的表现元素。
它可以把书法作品的主题思想准确表达出来,也是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以上是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书法术语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基础,而且还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也是写作书法作品欣赏的重要标准。
书法艺术的唯一标准就是:书法作品可以表达出它所表达的深刻的文化价值。
古老的书法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联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传承书法文化,并在表达人文情感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具有持久魅力的艺术形式,为世界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书法是一种艺术,其精湛的字形使人们从中感受到无穷的美。
书法作品丰富了我们的文明,我们应该学习书法,把它打扮出新、活、艳的感觉,使书法不断发扬光大,让它在中国文化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4a82a0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0.png)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中国书法古老而又精美,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学手稿。
随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词汇也不断增多,很多人知晓书法的一些常见名,但却不知道这些词汇的具体含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书法的一些常用名词。
首先,“篆书”是汉字的一种书写语言,可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文字,它是中国书法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势的标志,有许多古老的作品是用篆书书写的。
其次,“行书”是一种以汉字书写的书法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书写文字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书法之魂”。
第三,“隶书”是书写汉字的一种书法艺术,它用精细的笔法和严谨的结构,将汉字表现得高雅大气和神秘莫测,被誉为“书法的形象”。
第四,“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它以线条细腻优美,每一笔都表现出自然细腻的感觉,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书法的基础。
最后,“草书”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型,草书以笔画及其组合的美感为主,能够将笔画贯穿全文,使作品更加绚丽多彩。
以上就是《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书法文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传统艺术的意味,在书写时可以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并可以表达美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今后继续追寻它的奥秘。
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细微差别,比如“藏书”是以一定规律书写而成,它既有楷书的特征,又有草书的特点,更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气魄和情感;“法帖”是以大型字体书写汉字,其文字特点是结构严谨,字体简洁大方,更加能深刻表达出文化层次。
另外,书法还有一种独特的书写方法,叫做“碑帖”,它是以古代文字书写的,文字结构严谨,线条细腻,富有诗意,它更能以专业的书写方式表达文字的精髓,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最后,“称号”就是书法家们给自己的一种标签,通过称号他们可以宣传自己的书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用于证明自己书法水准究竟如何,表明书法家们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总之,书法名词对于了解书法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熟知书法词汇也是迈向书法大师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让我们中国书法艺术永葆生机,传承古老文化,让世代流传。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https://img.taocdn.com/s3/m/8e48702b48d7c1c708a1457f.png)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时间:2010-10-20 17:57:12作者:书法欣赏来源:书法欣赏查看:5515评论:0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日本称书法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
通常称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
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
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
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
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
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代表。
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
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
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所刻。
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书法名词
![书法名词](https://img.taocdn.com/s3/m/a1e1e557f01dc281e53af03a.png)
院体【院体】书法术语。
宋太祖时曾置御书院,书院成员都是学习王义之的字,以用于书写当时朝廷的各种文告敕令。
这种字,体轻势弱,多呆板无神,了无高韵,人称“院体”。
后来,人们不管其书者为谁,书为何体,凡无骨力、无神韵的书法皆被人称为“院体”。
故这一书法术语。
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
钩填【钩填】书法术语。
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以较透明的纸蒙在法书上,先以细笔双勾,后用墨廓填故称。
亦称“双勾廊填”。
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勾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
”法帖【法帖】亦称“帖”。
指古代名人的墨迹,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的法书及其拓本;称为“法帖”,即可供效法者。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著摹刻秘阁所藏法书,编为十卷,每卷首刻“法帖第x”,汤《淳化阁法帖》,其“法帖”之名相传由此始行。
《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
”书法【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
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
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
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
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
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
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
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
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
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
书法名词解释1:法书、翰墨、金石、真迹、墨迹、拓本、刻石
![书法名词解释1:法书、翰墨、金石、真迹、墨迹、拓本、刻石](https://img.taocdn.com/s3/m/4ebfa55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4.png)
书法名词解释1:法书、翰墨、金石、真迹、墨迹、拓本、刻石法书:书法术语。
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
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翰墨:义同“笔墨”。
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金石:古铜器、石刻的总称。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
是撰文于金石上,记创造,勒箴铭,颂扬功德等而产生的一种镌刻品。
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唐代张怀瓘《书断》:“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墨迹:用墨书写的手迹。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
《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拓本: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
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敲打,使宣纸呈凹凸,蘸墨拓成。
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
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刻石: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
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凤墅帖: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
有关书法的名词解释
![有关书法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a5363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f.png)
有关书法的名词解释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以汉字为写作语言表达,通过结构、笔画、布局和形态的美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书法的领域中,涉及到许多专有名词,这些名词是理解和欣赏书法作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一些与书法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古代文字,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
甲骨文以铲刀、骨刻和铜器铭文等形式出现,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书法家通过研究甲骨文的结构和线条,吸取其中的灵感,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字体。
2. 楷书楷书是书法中的基本字体之一,也是最常用的字体。
它的特点是书写规范、结构稳定,每个笔画相对清晰可辨。
楷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形成了今天的基本风格。
楷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教学和公文书写。
3. 行书行书是与楷书并列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化,笔画连续流畅,笔画与笔画之间形成一种流动的节奏感。
行书发展于东汉至宋代,五代朱熹的《文心雕龙》中就曾提到行书。
行书既保留了楷书的规范性,又具备了一种动势和韵味,给人以自由和奔放的感觉。
4. 草书草书是书法中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字体,也是最难以书写和理解的字体之一。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化繁为简,形字非常自由,线条流畅。
草书兴盛于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
草书的书写有很高的艺术性,要求书法家具备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
5. 砚台砚台是书法创作中的重要工具之一,用于制作墨汁。
砚台的制作一般选用石材,如花岗岩、沁黄岩等。
制作砚台需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开凿、内部磨砌和外部雕刻。
不同材质和款式的砚台会影响到书法创作过程中墨汁的质地和颜色。
6. 拓片拓片是从碑刻、金石等文字表面取得的印章或拷贝。
在书法研究和学习中,拓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拓片可以为学者提供源自古代碑文的实物材料,使得学习者能够研究和模仿碑文的结构和线条,提高书法技艺。
7. 书法家书法家指的是具备一定书法技艺和艺术造诣的人。
100个书法名词
![100个书法名词](https://img.taocdn.com/s3/m/c1ef5d0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0.png)
100个书法名词1书法书法,不是单纯的写字。
汉字只是其载体,就像人的身体虽有五官和四肢,但是面貌才是识别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主要所在。
书法,就是在有五官和四肢的“身体”上,有自己的模样。
2法书法书,顾名思义有法度的书法作品。
法度归根结底属于经验的总结,大家普遍认为是美的规律就是“法”。
3翰墨翰墨,也不过就是书法的别称。
“翰”原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后来借指毛笔、文章、书信等。
再后来就把它与“墨”合二为一,特指书法。
4金石这个名词很简单,无非就是“金”、“石”。
分别解释,“金”就是古代的青铜礼器,“石”就是碑、墓志、摩崖等石质的书写载体。
写刻、浇铸在青铜器或摩崖、墓碑等上面的文字就是金石书法。
5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6墨迹墨迹,即用墨书写的手迹。
一般指存留下来的书法作品。
7拓本用宣纸和墨或朱砂,将原本刻在青铜或石刻上的书法,以反印的形式摹制出来的拓件叫做拓本。
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8刻石一般特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如《龙门二十品》、《墓志七品》等等。
9碑汉代之前是很少有个人的墓碑。
大部分的碑都用来歌功颂德记录和传承某些重大事情。
后来在魏晋时期开始将墓志的形式转变成为地上立碑写传记。
10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
《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
11碑额墓碑的”前额“叫碑额。
如下图。
12篆额篆额,就是用篆书写的碑额呗!13篆盖从隋唐开始,埋在地下的墓志通常有石盖,用篆书来装饰石盖并起到记录的作用,便是篆盖。
14碑阴一块墓碑的正面叫”碑阳“,背面就叫做”碑阴“。
15碑版泛指碑志之属。
《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
参见“碑学”。
亦称“碑版学”。
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
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ff963f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7.png)
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美、文化精华和
人文精神集中于一身。
书法是一种以笔墨表现以及传承形式的艺术,
其内涵层出不穷,一字一笔皆有深意,散发着幽幽精神。
书法有着悠
久的历史,从周朝开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书家千百年来不
断创新,造就了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诸多书体。
书法主要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五大类。
篆书是由楚玄传承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字。
它源于古老的竹简晋篆,也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文字,繁复细密,一字一笔、
一章一句,笔划完整,结构严谨,字体清楚,修饰精致,在宋代书坛
受到严厉的禁止,但也有人继续传播这种独特的文字。
隶书是一种字体风格,最初是大唐文宗李世民所创,他在《清明
上河图》中所写的字体就是隶书。
隶书是一种厚重而优雅的书法,有
强烈的法式质感,字体以等宽行为主,以粗笔力的表现。
楷书,又称小篆,是一种晦涩、沉重如坚石的字体,它极度注重
笔画的严谨细节,强调笔意的把握和结构的自觉,充满了古朴的韵味。
行书是汉代刘熙编写《尔雅释文》时提出的书体,行书把篆书古
朴沉闷和楷书古典淡雅相结合,字形既把握古朴,又保存楷书的古典
风味,行书一字一笔凝而练,暗通欲而眩,有书之高雅,有言之沉静。
草书,又名行草,是一种自然而又洒脱的书体,它可以快速表达
书写者的思想,有着优美的节奏和绝伦的美感。
它的本质是一种思想
表达,把书家情操的思想融入每一个笔画之中,笔划流畅自然,有着
强烈的表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时间:2010-10-20 17:57:12作者:书法欣赏来源:书法欣赏查看:5515评论:0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日本称书法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
通常称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
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
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
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
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
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代表。
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
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
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所刻。
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
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
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
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
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 又称“秦篆”。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
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
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
今存的<<泰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
此种篆书始于秦代。
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
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
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
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
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为通用字体。
隶书为汉字的书写简便化开辟了通途,它的出现为楷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是汉字书法史上的一大转折。
鸟虫书: 又称”虫书“,”鸟虫篆“。
篆书的一种花体。
其特点是字的笔画写成类似动物的形状,字形犹如图画。
这种书体多用于旗帜和符信上,能起装饰作用。
汉代印章亦有用鸟虫书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段玉裁注:”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
“科斗文: 又称”科斗书“,”科斗篆“。
手写篆字,以笔蘸墨或漆书写,起笔处较粗,收笔处较细,因而点画之状好似头粗尾细的蝌蚪,故称为科斗书,又写作”蝌蚪书“。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成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八分: 即八分书,也称为分书。
八分之义,历来解释不一。
一般认为它似汉隶的波磔,左右笔画向两边分开,如同”八“字的两笔向两边分开一样,故称”八分“。
亦有学者认为这种字体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
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汉隶的八分。
今隶: 正书(楷书)的古称。
正书有汉隶演变而成,唐代仍将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是的隶书,则将正书称为今隶。
汉魏是的隶书又称”古隶“。
草隶: 草书的别称。
汉代的木简上写得比较流动,草率的隶书书体亦称为草隶。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汉初在草隶基础上形成“章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体势,笔画相互勾连,而字间不连,是草隶的规范化。
汉末,相传张芝脱出章草的规范,去波挑体势,使上下字间牵连相通,笔画连绵回绕,书写更为便捷,成为“今草”(亦称小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亦是今草的代表书家。
至唐代中期的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画连绵回环,如飞龙走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章草: 早期的草书,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
其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
章草的得名,说法不一:有谓因汉章帝创始,而名章草;有谓因汉章帝爱好与提倡而得名;有谓因章帝命杜度草书章奏而得名;有谓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用此书体而得名。
近代学者认为章有彰明之义,因字体结构彰明严格,对草隶起了规范化作用,故得名。
正书: 又称“楷书”,“真书”,“正楷”,由楷书发展而成。
正书始于汉末,为魏晋至今通用的一种字体,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正书又变隶书的波挑为顿挫,出锋为回锋。
其特点是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称“正书”。
相传汉末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
因正书字体平正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又称“楷书”。
唐代楷书最为规范,今所临习的楷书碑贴,多出唐人之手。
真书之名,亦取正义。
行书: 又称“行押书”,“行狎书”。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有草书的流畅便捷,且不象草书放纵难认,又较楷书生动简便,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行书。
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
接近楷书的行书,称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称行草。
行书,行楷,行草是相对的概念,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
榜书: 又称“榜署”,古称“署书”,今又称“擘窠(bo ke)书”。
泛指书写在匾额,宫殿门额上的大字。
榜,即匾额。
擘窠书: 即”榜书“,大字的别称。
或云擘,巨擘;窠,穴,即大指中之窠穴;因写大字时,须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故大字名擘窠书。
或云因古人写碑版或题额,为求匀整,先以横直界线划为方格,然后书写于方格中,故称擘窠书。
漆书: 指以漆书写的文字。
又指一种书体,如清代金农将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故称漆书。
飞白: 又称“草篆”。
是一种写法特殊的字体。
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显露笔路。
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
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人将书画中干枯笔触的露白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又称“瘦金体”。
楷书之一种。
宋徽宗赵佶所创。
其特点是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之势。
有谓此种书体出于古铜甬书,瘦硬通神,有如切玉,故称瘦金书。
指书: 又称“染指书”。
用手蘸墨作书,故名。
台阁体: 明代官场使用的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呆板楷书。
台阁,本指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
清代称“馆阁体”。
后人讥称刻板拘谨,毫无生气的楷书为“台阁体”或“馆阁体”。
馆阁体: 同“台阁体”。
因清代馆阁中的官僚擅长写呆板,僵化的楷书,古称馆阁体。
经生书: 唐代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写而成,抄写佛经者被称为“经生”,其字则称为“经生书”。
后人有以“经生书”讥字形呆滞的小楷。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作书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以兰竹画笔出之,自成一体,此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然隶多于楷。
因有人称隶书为“八分”,故郑板桥自称其书体为“六分半书”。
刻石: 指镌刻在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碑: 刻石之一种形制。
古代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秦时多称刻石,立石,不称碑,汉代始称碑。
以碑刻记事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碑额: 即碑头。
<<碑版广例>>谓:“碑首或刻螭(chi,无角之龙),虎,龙。
鹤以为饰,就刳(k u,挖)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
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碑阴: 碑石的背面。
古代碑刻,正面刻碑文,背面往往刻门生,故吏,出资建树者的姓名,故称碑阴。
亦有正面,背面皆刻碑文者,如汉<<史晨碑>>前后碑,两面碑文的镌刻时间相距一年。
碑志: 指镌刻在碑石上的书法,文辞。
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又称“墓表”,“墓碣”。
列于墓道前的称“神道碑”,放置墓穴里的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
勒石: 勒,刻。
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而后刀刻的工序。
勒石,又称“朱背”或“背朱”。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书丹: 指用朱砂在碑石上书写文字以便刻工镌刻。
后泛指书写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仿照碑贴的笔画写字,称“临”;以薄纸覆在碑贴上依形复写,称“摹”,或称“影书”。
临摹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
初学书者宜先摹后临。
临摹,亦作偏义复词用,指临写,而不是摹写。
碑贴: “碑”和“帖”的合称。
将刻在碑石上的文字拓印下来作为学习的范本,称为“碑贴”。
帖,原指写在帛上的文字,后泛指一切可供学习的字迹。
未经刻石拓印的习字范本,只称“帖”或“字帖”,不可称“碑贴”。
碑学: 指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其变革等方面的学问,又称“碑版学”;也指清代阮元,包世臣等提倡北碑而形成的学书崇尚碑刻之风气。
时有北派碑学,南派碑学之称。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2)时间:2010-10-20 17:57:12作者:书法欣赏来源:书法欣赏查看:5516评论:0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帖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评判版本优劣,鉴别字迹真伪等方面的学问;也指崇尚魏晋以下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别于碑学。
法帖: 也称“帖”。
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作临习范本的书法作品,包括古代名家墨迹的复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经过拓印,印刷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