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深度学习》读后感作文

《深度学习》读后感作文

《深度学习》读后感作文最近读了一本书《深度学习》,读完有如下收获:第一;关于焦虑。

我们感慨每天时光匆匆,特别焦虑,因为我们做的事情都是繁琐的,肤浅,事物性的没有创造价值的,所以没有成就感。

如何改变呢,首先少看社交软件,保持专注。

其次,少干繁琐的简单事情,多做有挑战的事情,激发潜力创造力,享受创造的乐趣。

有句话特别好,娱乐其实不能带来快乐,真正带来快乐的应该是工作,工作后实现目标的那种欢快感是娱乐不能给予的。

第二:关于努力。

很多人会觉得生命苦短,还是及时行乐比较好,差不多的了得过且过吧。

生活迫使我们不得不努力,如果不努力还能过的不错因为有人替你努力过了,所谓的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替你遮挡了风雨。

如果很幸运有人替你遮挡了风雨你不应该一味享受而忘记前进,毕竟谁的遮挡都不可能太长时间,即使能遮挡一生一世,几生几世,也不意味着你可以放弃努力,你更应该在高起点上创造新高。

论文学习:陶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中国陶艺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小学阶段开设陶艺课程对于青少年儿童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十几年里,陶艺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借鉴国内小学陶艺课程相关研究及本人实践考察,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陶艺;小学美术;教学;综合素质。

陶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更突出体现了这些美术的特性。

陶艺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观念下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陶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各地小学美术课程中开设了陶艺课程,目前小学陶艺课取得一定的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定位不明确对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陶艺来说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

我通过翻阅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陶艺课程课本与听取部分小学陶艺课程,我发现多数还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设置课程内容。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一、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现实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时代先声:“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现机制价值追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智慧之旅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先前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与机器共舞:呼唤新时代的创造者现实困境:被卡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教育应对:走向深度学习与世界同行: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借鉴我国的深度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通过积极地探究实践,深刻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形成了学科思维模式,还养成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公民素养、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及能力。

聚焦学生发生深度学习后所获得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合作、创新、公民、实践等能力素养。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一)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真的教学,把人类历史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主动的活动,转化为精神力量和发展能量。

1.教师引领下:是叫教学活动,有指引和帮助,核心是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活动2.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自身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建立意义关联的倾向)3.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树人”(二)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1.打动人心的教学:是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活跃起来2.深在人的精神境界,深在人的心灵里。

(人性、情感的触动)(三)深度学习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1.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学生现有的水平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不能凭自己“跳一跳”摘到的,个人不能再短期内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达到的)现有——最近发展区——未来(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帮助学生作为主体去挑战困难,从现有走向未来2.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两次倒转:(1)有目的地指向学习成;(2)把第一次“倒过来”化解困难,成为学习的主体。

深度学习读书文摘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深度学习读书文摘读书笔记读书感想

《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1、擅长记忆的人:将原本毫无关联的信息赋予一定的含义,将他们组合成一个大的信息集合体,在进行记忆。

●我将这种记忆法称之为“联想记忆法”,记忆者将要记忆的内容与熟悉的事物产生关联,组合故事、场景等形式进行记忆。

2、记性好所需要的能力是:将原本没有任何意义的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仔细的观察并找出重要的信息、将眼前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库相对照等能力。

3、要想成为专业的人,必须要掌握这个行业中海量的知识点。

4、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有利有弊。

●有利是我们运用以前的经验、知识、图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新的知识。

有弊是原有的经验、知识、图式,会对理解新的事物形成思维定式。

●知识存在缺陷,重要的不是避免错误知识的建立,而是修正错误的认知,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

5、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会刻意去关注理所应当的东西。

●比如,我们不会像牛顿一样去思考,为什么苹果会往下落。

我们将物体下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从来没有自主思考过物体为什么会下落,而不往上跑。

●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对理所应当的事情没有独立思考,何况去思考它的正确性呢?我小时候,父辈对生女孩认为是一件耻辱的事情,重男轻女的事情经常发生。

有的家里七八个女孩,一直要生到男孩为止,甚至有家庭频繁流产也是为了生出男孩。

生育男孩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生育女孩却被认为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大多数这样的家庭却没有去独立思考这种观念的合理性,才导致了女性的悲剧(生育问题只是女性悲剧之一)。

可幸的是由于教育的普及这种观念被逐渐淡化和摈弃。

●社会价值观的输出是不是一种政治统治的手段呢?平等、自由、民主等观念是不是被灌输的呢?如果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我们会沦为思想的奴隶。

如何摆脱,关键我们能够超脱世俗之见,思考众生存在之本质。

6、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记忆不仅在最初存入仓库时会发生变化,直到进行回想,这期间一直受到影响。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韩惠莹前段时间,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籍,到手后就立刻阅读起来并收获颇丰。

本次读书会主要想分享我对“如何将深度学习引入课堂”谈谈我的看法。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辨析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深度学习是指“寻求意义的学习”,浅层学习是指“着眼于个别用语与事实的学习”。

根本区别在于深度学习是知识链接的形成,也就是知识整体概念的形成,运用知识链接解决真实性问题;浅层学习是碎片化知识的再现,通过非反思性机械记忆方式进行无意义无目的的学习。

如何将深度学习引入课堂?本书提出三个视点,分别是实现“主体性学习”“对话性学习”“协同性学习”。

“主体性学习”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实现“主体性学习”,通过教学初始的教学目标预设,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直到教学终结阶段的“反思”。

整个过程中,学生实现真实性境脉的学习;“对话性学习”将分享体验作为连接客观世界的方式,同客观世界、他者与自我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收获不同的观点与想法从而进行反思体验;“协同性学习”以相互倾听为条件,提炼信息,基于问题的与他者进行新观念创造。

三个视点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聚焦在学生学习所产生的“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知识链接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性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

郎琴本书围绕深度学习展开探讨,共分为十章,从核心素养到深度学习概念本体,再至实践案例,较为系统全面。

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强调学习的焦点在于如何使得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与创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旨在培育学生成为“探究者”与“思考者”,而非“记忆者”,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起了传统教育的质变,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2024年《深度学习》读后感

2024年《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钟启泉教授所编的《深度学习》一书里提出教学框架的五个穴位,其中“教材”是第二个穴位。

钟启泉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教材与教师的关系,分别是:教师的教材研究、教材与课题和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即便是授课教师,也不能“死读”教材,而要“活用”教材。

那么一线教师应如何“活用”教材?笔者通过教材的研究,教材的比较和教材的外延三方面阐述。

一、教材的研究《深度学习》一书指出,所谓教材研究,就是思考教师想教授的知识内容,让其成为儿童学习的素材与活动。

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在从事教材研究之际,重要的是区分“学科内容”“教材,,“教具,,三种不同的概念。

所谓“学科内容”是儿童最终要掌握的学科内的知识与技能,如音乐学科中掌握音准、节奏和识谱等音乐要素,而学会编创与演唱或演奏是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构成教材的最根本内容;“教材”是儿童直接学习的对象一具体的特殊的事实、事物、事件、现象。

教具是该教材的物化手段或者物化部分,如使用奥尔夫乐器、柯达伊教具等。

作为一线教师,教材的研究可以围绕教材与课标,教材与教材、教材与单元、教材与学科等等的研究。

通过不同角度,“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厘清教材与课程的关系,教材与师生的关系。

二、教材的比较“教材解读”是写作组9月的写作主题。

在下笔前,笔者查找了一些关于教材解读类论文,其中民众镇育才小学钟展艳老师的一篇名为《在对比中用好统编教材一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教学教材分析》的论文印象深刻。

她的文章主要是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比较。

教材比较是一种能快速打开教师视野和站在不同位置看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生尧教授长期进行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通过冯教授的论文,获悉教材的比较可以是粤港澳地区与本土、本土与国外、本土与外地等。

如笔者在2022年9月写了一篇《人音版与花城版音乐教材之编创与活动教学分析一以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为例》论文,这是一篇教材类的编创与活动比较论文。

《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

《深度学习》读后感大家都说“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

”当然,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导自己的学生的同时,也要经常反思自己,寻找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在空余时间去看一些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如何更好的教导自己的学生,如何更好的讲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读了这本《深入学习》,我深有体会,想了很多,有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深入学习这个概念是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入理解学习知识,在理解的同时,要去深入体会,并且由一个知识联想到另外一个知识,学习举一反三,学会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之中去,让学习的知识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而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做到的深入学习也指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时刻关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让他们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反思自己和不断的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创造。

当然,我作为一名初中体育老师,在深入学习方面,也有很多需要做到的地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要教导他们正确的健康的运动管,不能让他们有一些错误的健康想法,例如一些女学生的节食减肥、男学生的过度运动等。

培养学生们有个好的运动概念,并且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运动,去体会学习体育知识,深入了解。

在《深入学习》这本书中,讲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深有体会。

那就是,深入学习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学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它并不是说学习的内容越有深度越好,你学习的东西越难越好,它指的是让学生们真正的参与思考,去真正理解学习的知识,并且得到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而不能把一些东西孤立出来,单独的进行学习,进行记忆,让自己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学到知识的真谛,就像在体育锻炼上,如果只是看着别人是怎么做的,就模仿别人的动作去做,那么一定不会有很好的锻炼,所学习的运动项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如果要把运动放在比赛上,都只是一些三脚猫的功夫,不能有实质性的帮助。

深度学习理论及实战读书随笔

深度学习理论及实战读书随笔

《深度学习理论及实战》读书随笔一、深度学习概述在我研读《深度学习理论及实战》这本书的过程中,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的方法,它的核心是构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来模拟人脑的学习过程。

它不同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更多地侧重于对原始数据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的表征学习。

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自动提取有用的特征,进而实现对复杂数据的精准建模和预测。

这种强大的能力使得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深度学习的世界里,神经网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网络结构通常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通过训练过程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使得网络能够从输入数据中学习并生成有效的输出。

随着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的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生成对抗网络(GAN)等,这些网络结构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深度学习在各个领域的突破和发展。

深度学习的成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随着数据量的增长,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数据特征和规律,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计算力的提升也为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强大的计算设备,我们能够训练更大规模的神经网络,实现更复杂的任务。

深度学习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不仅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在医疗、金融、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深度学习的未来将更加广阔。

深度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技术,它通过构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来模拟人脑的学习过程,具有强大的数据表征能力和预测能力。

它的应用领域广泛,前景广阔。

在我后续的阅读和实践中,我将更深入地探索深度学习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期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多的收获和进步。

1.1 定义及基本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深度学习:超越21世纪技能》读书笔记(简化版)

《深度学习:超越21世纪技能》读书笔记(简化版)

《深度学习:超越21世纪技能》读书笔记前言化理念为实践深度学习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个体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将在一种情境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中,换言之,为了迁移而学。

通过深度学习,个体超越死记硬背事实或程序性知识,获得了一门学科或科目领域的专长知识。

他们理解何时、何地、为何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当他们认识到新的问题或情境与此前学到的知识发生关联时,他们就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深度学习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个体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将在一种情境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中,换言之,为了迁移而学。

通过深度学习,个体超越死记硬背事实或程序性知识,获得了一门学科或科目领域的专长知识。

他们理解何时、何地、为何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当他们认识到新的问题或情境与此前学到的知识发生关联时,他们就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这些问题。

导论迈向新的议程深度学习的最基本要素:1. 掌握核心学术内容,2.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3. 合作,4. 书面和口头交流,5. 自我导向的学习,6. 学术思维。

第一部分描绘深度学习第一章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教育者的深度学习这篇文章主张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

理查德·杜福尔(Richard DuFour)和丽贝卡·杜福尔(Rebecca DuFour)不仅阐明了这一优先关注的原因,而且深入了解了教师的更新应该包含什么,为什么这是重要的第一步,专业学习共同体如何才能提供完成使教师成为深度学习者这一任务的最佳实践。

在两位杜福尔看来,教师转型必须先于学生转型。

第二章思维品性:朝向深度学习的通途自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积极地引领思维技能运动开始,阿瑟·L.科斯塔(Arthur L. Costa)和贝娜·卡利克(Bena Kallick)就已经明确主张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他们富有创新性和世界公认的领导力模式——“认知教练”,在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2)的短视作斗争的过程中,为全球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保持思维的本质活力的观念系统和实用工具。

深度学习读后感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读后感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种种迹象表明,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脑的潜能受到了抑制,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级理智脑的支撑。

我隐约看到: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依旧直面核心困难,努力地进行深度钻研,生产内容;而大多数信息受众始终在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那就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逆流而上,成为稀缺人才,否则人生之路势必会越走越窄。

何为深度学习学习金字塔阅读金字塔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

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毕竟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会损耗,并且这种损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固定下来,时间一长,这些知识就会烟消云散,留不下多少痕迹。

如何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3)输出成果去教授。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甚至还会“备受煎熬”。

但请一定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逐步改进。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1 四个环节
1.选择单元学习主题:“四个依 据”“四种思路”“三个关键步 骤”。 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四个基 本特征”“三个关键步骤” 3.设计单元学习活动:体现深度 学习特征的四个要素;三个步骤; 两点特别说明。 4.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四个 步骤”
2 两个前提
1.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育 人价值。有灵魂的教学。 2.教师要深刻理解并尊重 学生。读懂学生,尊重差异。
3 四个策略
1.选择情境素材的链 接策略。 2.学习过程中的思维 外显策略。 3.学习过程的深度互 动策略。 4.团队教学研究的改 进策略。集体专业学习、
基于经验进行研究导向的 改进。
04 怎样推进深度学习
区域
1.大处着眼,创新区域教研机制; 2.建立种子团队,智力支持深度学习; 3.先行先试,形成区域实践策略。
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 加工。
4.迁移和应用:
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 会实践
5.价值与评价:
‘人’的成长的隐形 要素
1.深刻认识教学 的根本目的:立 德树人 2.重新认识教学 目标的价值。 3.重新认识教学 内容的意义。 4.重新认识教师 的价值
03怎样实现深度学习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
01 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
自身需要
1.现实回应:
改革目标与任务在实践 中的异化。
2.时代先声
“双基”→“三 维”→“核心素养”
3.价值追求
立德树人
时代推进
1.“奇点”,社会需要 的,将是“能与机器共 舞的‘聪明的创造 者’”。 2.现实困境:被卡在过 去的课堂教学 3.教育应对:走向深度 学习
世界潮流
1.深度学习的研究 历程。 2.深度学习的各种 界说。 3.深度学习的实现、 评价、推进的要素 分析、成效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今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只能居家休闲过年了。

闲暇之中,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收获颇丰。

读完这本书,我们常谈到的一些问题又促使了我陷入了思考:什么是教学?我们教学的价值何在?带着这样的问题,结合本书给我的启示,谈谈我的认识。

什么是教学?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什么难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上课,让学生掌握当天的知识,这不就是教学吗 ?还有的老师会认为,我们的教学就是教书育人。

读了这本书后,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前一种认识是浅显的,很显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从未思考过学生在课堂中学的知识,能使学生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怎样才能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想明白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而后一种认识的确很明确的回答出了“培养人”的问题,但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教师大多是“教书匠”,常常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了,教学中,虽然尽职尽责,辛苦勤勉,却从未思考过如何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样的教学同样是肤浅的。

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真正的教学绝不是把储存在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再储存起来,而是要把外在于学生、和学生没有关系的知识,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转变成学生成长的养分。

真正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强化的是学生的自我发展;真正的教学,是教师、学生、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的过程。

而这样真正的教学正是我们所说的深度学习。

谈到深度学习,我想到了我们平常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考试后,试卷讲评时,常常听学生无奈的说,这些知识我都会,可解题时我怎么想不到呢?还有老师说,这知识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怎么还错呢?仔细分析上面的问题,究其本质,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学习时,没有深入知识的本质,也或者是没有从多角度的去研究、去应用,也就是学习只停留在了浅层次的学习中。

《深度学习》读后感3

《深度学习》读后感3

《深度学习》读后感
捧着钟启泉老师的《深度学习》,细细读来,发现核心素养的获得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支撑的。

书中优质的深度学习,既是主体性学习,又是对话性的,也是协同性的学习。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科本质的真正革新的主体式、对话式的“深度学习”,而且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体悟到自身的学习深度的“深度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把培育儿童的问题发现力与问题解决力置于重要的地位。

“提问”是实现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引发我深入思考的是:以优质的课堂提问,推动学生积极活动,发展深度思维。

然而,结合平时的课堂,会一不小心被“提问”所充斥,仔细斟酌会发现,存在很多不科学的“问题”。

繁琐发问,缺少趣味。

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

问题零碎、低效,浮于表面,让整个课堂“波澜不惊”。

无疑而问,欠缺思维。

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交流探索,大部分学生“鸦雀无声”。

而事实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产生的疑问,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需要的是他们得以主体性地发现问题,并同他者协作、一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具备发现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激发、培养学生“主动生疑、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读书心得《深度学习》读书心得1一、在教学中设计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

书中提出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以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和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为主体,着力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设计围绕着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之中。

二、在教学中激活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书中指出,核心素养中“数学思维品质”是最重要的.。

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准备、新知和练习阶段分别进行激活、开放和深度加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发展,培养深度学习能力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使之个体的数学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

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

让学生真正做到尽力学,可以学,学的好。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

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笔记第一本书教育理论书我的读书笔记暂时用的结构是1.金句2.目录结构分析3.个人感悟字数都比较多,有兴趣的伙伴可以先关注,保存;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可以拉动观看,发现适合伙伴的可以转发给他!最后的耗时是写笔记的时间,关注我的成长,也关注你的成长!我们共同进步。

本书全面的解析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在总结项目实施四年来研究与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对深度学习理论层面的系统思考,主要回答来为什么要开展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开展深度学习、如何保障深度学习的实施等问题,我将从本书金句汇总、目录结构分析、个人感悟三个方面总结:一、本书金句汇总1.深度学习帮助老师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什么样的方式能力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怎么评”。

2.深度学习是发展素养的学习,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深度学习是符合学习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

3.专家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意义的直觉模式,二是大量的知识经验储存,三是很强的计划和监控能力。

4.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先前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深度学习是注重“元认知”的教学方法。

5.具有核心素养的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协作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等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6.教师、学生、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深度学习。

7.深度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独立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8.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操作教学材料展开深度学习的?可用“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来解释。

9.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么相互关联的。

10.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情境、过程,引导、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钟启泉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钟启泉深度学习读书心得

钟启泉深度学习读书心得寒假,我仔细研读了《深度学习》这本书,对深度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是对深度学习理论层面的系统思考,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开展深度学习、如何保障深度学习的实施等问题。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新知识后还要深入思考,这才能称得上是深度学习,否则只是浅层的学习。

目前,我们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改革的异化现象相继出现:教学变革的“浅表化”、“模式化”问题突出。

“深度学习”理论帮助我们思考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如“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应学会什么”“怎么学”“怎么评”。

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

深度学习是发展素养的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是符合学习科学基本原理的学习。

关于深度学习,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各种研究,主要由以下界说:迁移说、素养说。

基于问题、基于探究、基于挑战、基于项目等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深度学习。

这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变“满堂灌”为“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促进孩子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呢?要把握深度学习的四个重要环节,即选择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开展持续性评价。

实现深度学习有两个必要前提,一是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育人价值,二是教师要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

深度学习有四个关键策略,一是选择情境素材的链接策略,二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外显策略,三是学习过程的深度互动策略,四是团队教学研究的改进策略。

我们要运用这些策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怎样推进深度学习呢?书也给我了一些启示,首先,要凝聚团队的力量;其次,教师要及时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是历史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及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汇聚与提炼,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一般道路的现实探讨。

钟启泉的深度学习读后感

钟启泉的深度学习读后感

钟启泉的深度学习读后感1956年,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究计划开启,人类在AI上已经波折了五十余载。

地球上的生命充满了无数奥秘,但最具挑战性的就是智能的本质。

了解大脑如何运转一直是21世纪最聚焦的领域之一。

而深度学习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将大脑视为黑箱,以逆向工程模仿并在某一局部应用层面超越人脑,既受到神经元间交流方式启发而建立的分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学习并依据经验进行判断。

本书就深度学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深度学习的动机和理解其起源所需的背景信息;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学习算法就是从中提取信息的炼油厂;信息积累成知识;知识深化成理解;理解演变为智慧。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

如果以计算机根据人类已知大脑的运行机制来模拟,那么简单到搭积木的工作,计算机也会运行到吐血而放弃;如果以计算机关注特征而非具体机制来实现,那么复杂到视觉识别,计算机都可以越过人类眼睛的具体运行机制而给出答案。

而关注特征需要庞大的储存和运算能力,这也是早期AI发展缓慢的原因。

现在模拟出的神经网络具有数百万个单元和数十亿个连接。

尽管按照拥有数千亿个神经元和千万亿个突触连接的人类大脑的标准来看,这个数字仍然很小,但现有神经网络的规模已经可以在有限领域中进行原理的证明。

神经科学揭示对大脑学习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在分子层面也可以到行为层面。

第二部分解释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架构中的学习算法;霍普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了一个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神经网络,开启了深度学习研究的大门。

虽然神经网络可以给出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但目前还没有办法解释它们是如何得到这个答案的。

神经网络是一个黑盒子,其理论尚无法被理解,这个陈述对大脑也成立。

第三部分则探讨了深度学习对我们当下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若干年可能产生的影响。

目前,人工智能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感官和认知方面,运动和行为智能的进展还未见端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学习》读书笔记
1.堆砌和探究
持有旋转烤肉式认识论(灌输、堆砌知识)的父母认为,多记
住一些东西是很重要的。

在他们眼里,小孩尽可能高效地掌握海
量的知识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

父母、亲人仅单纯对孩子记住的
诗歌、单词等大加赞赏,甚至给予物质奖励,而不去鼓励孩子去
探究和发现更深层的知识,长此以往,小孩慢慢地开始觉得,相
比于做自己喜欢的事,用语言记录并记住大量的知识片段更为重要。

这样一来,小孩从小就习惯了要记住学到的东西,并认为这
是理所应当的事,却丢失了与生俱来的自主发现的能力。

我们大部分父母,都停留在对孩子灌输、堆砌知识的层面上,因为我们本身已经习惯于用“系统1”对待几乎任何事,对各种信息、知识不予思索,或被动接受,或充耳不闻,没有能力对其进
行消化分析,新知识不能在我们已僵化的系统中进行动态更新。

而持有探究性认识论的探究者,针对各种各样的现象,会主
动提出“为什么”,主动去发现知识,去使用知识,让它成为自
己身体和系统的一部分,并和系统共同变化。

探究者的培养,基
本上也是从如何培养这样的认识论开始的。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持有探究性认识论的探究者,那么小孩持
有同样认识论的可能性会很高。

那些不关注自己的小孩,认为好的、值得期待的培养方法只有一种的父母,与那些细心观察小孩,
与小孩共同成长,并思考更好的(不是最好的)途径的父母,育儿的方法自然大相径庭。

所以,父母必须做到亲自积累探究经验,品味其中的乐趣,并使之成为习惯。

2.在游戏中培养探究心
孩子会通过玩游戏,提高把物体象征化的能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关于游戏的五项原则:游戏必须是快乐的;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而非其他(例如,读书、练习说英语);游戏必须是参与者自发的选择;游戏必须是参与者的能动行为,而非被要求的结果;游戏是脱离现实的、演技一般的活动,小孩在游戏中假扮做某事。

大人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常见的那种“用玩游戏的感觉来学习”,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游戏?上述五项原则满足的是小孩的需求,因此可以称为游戏。

而学校和父母所认为的游戏,在小孩看来只是“自己被要求去玩”或者只是“学习的一种”。

如果小孩认为,自己只是被动地接受安排,便不能称为“游戏”。

孩子能从游戏中学习到什么,取决于父母的意识。

一旦父母高高在上,掌握着游戏的主动权,并产生了教育的想法,那么对于小孩来说,就不再是游戏。

比如,父母像考试一样提问绘本中出现的单词的含义和故事情节,小孩就不会觉得读绘本是一件快乐的事,进而失去读书的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答出问题,小孩
不再品味书中所写的关键词及故事的寓意,而是转变成了想努力将其记住的态度。

给小孩选择玩具时,不要把小孩看到的一瞬间立刻飞奔过去的玩具作为判断的标准,而是应该考虑:小孩在玩这个玩具的过程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并将其象征化,展开创造的翅膀。

在游戏中,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游戏方式。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能够成为懂得小孩的理解方式和快乐的方式,并与小孩的个性和各个成长阶段相适应的、有着能够和小孩一起玩耍想法的探究者。

3.自主学习
帮助小孩实现发展是大人的责任。

但这并不意味着居高临下地把小孩拉上去,而是为小孩创造环境,稍稍给予他们一些垫脚石般的力量,让小孩攀登上去。

弄清现阶段小孩的知识状况,设定一个小孩刚好可以通过努力而达到的水平。

对于小孩的错误,不是否定,而是予以包容。

当小孩运用错误的图式时,发现问题并创造条件,让小孩注意到自己的图式存在问题。

将小孩的发展阶段与知识的阶段相结合,创造能让小孩自主发现问题并进步的环境,设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是他们坐在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

所以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必须成为教育的熟练者。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首先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名不懈学习的探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