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
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
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1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__”,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
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
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
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
三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
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刚出生的小羊水灵鲜嫩,活杀活吃,对于生性凶猛的藏獒来说,无疑是顿难得的盛宴。
沈石溪想:这只小羊羔和那只小野猪是同样的下场。
一个让我深感意外惊讶万分又终生难忘的镜头映入我眼帘:小羊羔已抖抖索索站立起来,秀气的养眼半睁半闭。
曼晃侧卧在小羊羔身旁,长长的狗舌舔着小羊羔身上湿漉漉的胎液。
我仔细看曼晃的脸,表情温柔,狗眼充满母性的光辉,仿佛是在舔吻它亲生的狗崽,沈石溪带着小羊回到观察站,并把刚才发生的告诉向导巴强,他兴奋地告诉我它已经是条渡过魂的藏獒了。
哦,可以用它换两头牦牛了!这本书里面,装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白雪皇后、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
从十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
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其实,说这气那气,实际都来源于一种气——元气。
此气在身,百气可生。
而这元气则是他人家远大志向、博大胸怀、过人胆识、深厚学养之积聚。
吾辈若想笔下生花,笔力遒劲,那么还是向他人家学习吧,养养自己的元气吧。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轨道推进时,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
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是渺小而无力的。
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功勋或者罪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抗争的徒劳。
如果这样认为,那将是对《俄狄浦斯王》价值的误解和低估。
《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还在于表现了抗争的意义。
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
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中国美学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
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
古者行礼以玉。
”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
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
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
他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
本书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书中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
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
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
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
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
美学读书笔记2篇
其他范文/读书笔记美学读书笔记2篇*目录.美学读书笔记.《美学引论》读书笔记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 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读后感
《美学史》是一部深入探索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美学思想的演变,也展示了人类审美观念的变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和深入,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对美学发展历程的详细描绘所吸引。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当代的美学理论,作者系统地梳理了美学的发展历程,让我对美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各个时期美学理论的考察和论证,我也对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次,书中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还从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出发,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进行了考察和论证。
这让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对我自身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这让我不仅了解了美学理论的发展,还深入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我深感启发,也让我对美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美学史》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它不仅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还引导我思考了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背景。
我相信这本书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也深感美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思考、去理解。
中国美学读后感
读后感本该坐在明亮而充满活力的教室里听老师的耐心讲解。
但这次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美好的计划。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把疫情防御落实到社区群众中来。
体现了国家的以民为本。
我国也派出了具有强组织性和高度纪律性的军方力量。
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特性,军队有着一套完整严密的指挥体系,所以在紧急情况下,他们不会慌乱,依然能够井井有序地完成任务。
因疫情的影响大家都基本不出门,也就没了娱乐项目。
只能在家学习,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也没有落下,这段时间也在哔哩哔哩上听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的《中国美学》。
在没有听朱良志教授讲解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听了老师讲解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历时长远,从最初表现出来的巫文化到诸子时代的自然与心性、汉代的经学、唐代的禅学、宋明的理学、清的古典美学和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而且诸子时代里面又包括很多的学派对美学的不同观点。
中国的美学史之所以会给人那么多有用的启示,就是因为之前的思想家们就把审美与艺术问题同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考,虽在表述和论证,上显得不够系统,但在根本上贯穿着自己独特的深刻的哲学观念。
在古代文明发达的几个国家中,中国美学自成一个独立的严整的系统。
中国古代美学是在和西方古代美学很不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很早,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完全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长期地保留着。
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虽己以阶级对立为基础,但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对上下尊卑的细密区分和讲求伦理秩序。
美的历程第一章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第一章■龙飞凤舞在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部分国宝,你是否曾经疑惑:面前这一堆石块瓦片、铜铁草纸,我既无法欣赏到它们的美,也不理解为什么它们价值倾城。
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古人制作的吗?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从《美的历程》开始,了解中国古典美的历史,触碰古典美的脉搏。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一部中国美学经典著作,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回顾和巡礼。
这部美学著作,在1981年一经发表,就成了真正的畅销书,引领了中国大地上的“美学热”,并且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书中,李泽厚以美为脉络,将文物、文学、音乐、建筑等不同领域完全打通,叙述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美。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
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01.远古图腾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古已有之。
本章将带领你从原始的远古图腾开始,了解“美”在中国大地上是如何萌芽和初步发展的。
1-1.原始人的项链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是从猿人进化到人类的阶段。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70万年前-20万年前)和丁村人(12万年前-10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是纯粹的生产工具。
但那时候的石器,既不规则,也不好看。
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2.7万年前-3.4万年前),他们手中的石器,已经被打造得均匀规整,甚至出现了石制的“装饰品”。
而且有部分装饰品的穿孔都染成了红色。
(原书图1)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开始就是爱美的。
他们对事物的形体、色彩、和尺寸均匀度,都已经有了朦胧的偏好。
这时候的石器,既可以作为劳动工具(物质基础),又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精神领域)。
山顶洞人喜欢染红自己的穿戴,还在尸体旁撒红色的矿物粉,这些颜色、事物和活动逐渐被赋予了人类社会独有的象征意义,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图腾活动。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有些不解,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如农作物、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之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治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老子》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中国美术史读后感
中国美术史读后感《中国美术史》一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美术史的权威性著作。
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作者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读者对中国美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美术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中国美术史的演变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美术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从古代的彩陶、青铜器到宋元明清的绘画艺术,再到当代的现代美术,中国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通过对这些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和特色,也更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所在。
其次,中国美术史的独特魅力令人着迷。
中国美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中国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上。
比如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花鸟画,以及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行草、楷书等,都展现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点。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为中国美术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使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中国美术史对于我们当代艺术家的启示意义深远。
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积淀。
同时,中国美术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艺术素材,使当代艺术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和深刻内涵的著作,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积淀。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素材。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科
价值
美学
原理
现代
美学
建设
中国
时期
中国 中国
标志
美学史
文学
诞生
学科
革命
体系
艺术
内容摘要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是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史,也是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化合史。本书以“美是有价 值的乐感对象”为理论指导和对话依据,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为视角,以美学原理与艺术概论为 抓手,考察美学学科在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演变。本书指出,近代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奠基时期,“五四”前后 是现代美学学科的诞生时期,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至1948年是从主观论美学走向唯物论美学的时期, 50年代末是中国化美学学派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地位的确立时期,八九十年代是实践美学原理的定型与突破 时期,21世纪以来是美学的解构与重构时期。在六种分期的逻辑把握下,本书选取了代表性的人物或著作加以实 证研究和客观评述。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一节杨春时:存在论超越美学体系的重构 第二节朱立元: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探索 第三节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倡导 第四节陈伯海:生命体验论美学的创构 第五节叶朗:以“美在意象”为标志的“意象美学”建构 第六节 “乐感美学”: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外国美教史读后感
尔正在上课的时分偷忙从头读了读叶朗的《外国美教史纲领》,觉得如领现新年夜陆正常,又有新的收成,失到很多启示。
否能是因为暂已读过书模板了,又或者是过于腐化,已经并无留意到取今代制物思维相干的答习题。
尔素来对本人的忘忆才能便没有自疑,并总感觉“孬忘性没有如烂笔头”,云云,便用电脑忘高本人的一些稚老的不雅点或念法,以求往后处置那圆里的摸索作点筹办。
虽然出有读过本版的《难传》一书模板,对此也知之甚长,以前只知叙《难经》战《难传》组折起去即是《周难》,然而古日读《外国美教史纲领》外闭于“《难传》的美教”一章,借是直接的理解了傍边无关哲教战美教的局部内容,取此异时,也思索了些答习题。
叶朗提到的《难传》外“坐象以尽意”战“不雅物与象”的美教本则。
“书不宣意”须经由过程“坐象”去“尽意”,那是一个无味的答习题。
站正在今代制物那一角度去看,“象”能够是详细的物件,也便是说还助于那些详细的器物能够充实抒发今代
愚人的理想或者意想。
至于“象”若何获得,那便必需经由过程“不雅物”了,只要“不雅”中界事物,入而提炼、抽与,能力取得“象”。
写到那面,不禁的念起杭间所写的《外国工艺美教思维》一书模板外对今代工艺思维的阐释,他以为今代哲教思维可能是经由过程武艺去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文籍,如《礼忘》、《嫩子》、《庄子》、《列子》等,的确皆有经由过程举武艺的例子去论证本人的不雅点,“托象以亮义,果小以喻年夜”(韩康伯)彷佛也是先秦时期表工艺哲教思维的重要方法。
附件附件附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
两汉美学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
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
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
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
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
隋唐美学
唐代统治阶级不否认美的价值,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一种同统治阶级积极创业、励精图治的要求相适应的奋发向上、刚健有力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中唐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佛学禅宗日益侵入文艺和美学的领域。
在唯心主义的神秘形态下包含有对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心理特征的深刻理解,和美学有明显相通的地方。
宋代
宋代美学的主流的重要特点是,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狂热境界,也不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事功业绩,它面向现实的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纯任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现,推崇平淡天然的美,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
明代中叶
这股思潮的基本特点是,把“情”提到一种新的水平和新的位置,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无顾忌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推尊自我,崇尚独创,反对当时的因袭复古之风。
近代
从接受西方近代超功利的美学思想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思想的广泛转播。
现代
以批判旧美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美学为课题开展的学术讨论,中心是从哲学上探讨美的本质、自然美以及美学对象问题。
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就是美的。
美的本质就是美的规律。
美的规律如同一切规律一样就必然是客观的,无论是自然界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还是人所创造的美,都具有美的规律的客观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