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3比热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f0191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1.pn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3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物体单位质量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
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大小。
3. 比热容的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4.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Q = cmΔt,其中Q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为比热容,m为物体质量,Δt为温度变化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其物理意义和单位。
2. 学会使用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物理意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热水、冷水、物体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与吸收热量的关系。
2. 概念讲解: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解释其物理意义和单位。
3. 公式讲解: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Q = cmΔt,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实验,如加热同一质量的水和砂糖水,观察温度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内涵。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比热容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比热容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3. 比热容的单位4.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Q = cmΔt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已知一桶水质量为2kg,初始温度为20℃,吸收了1.2×10^5J的热量后,求水的末温度。
答案:水的末温度 = 初始温度 + (吸收的热量 / (比热容× 质量))水的末温度= 20℃ + (1.2×10^5J / (4.2×10^3J/(kg·℃) × 2kg))水的末温度≈ 70.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概念讲解、公式讲解、实验演示、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比热容的基本知识。
初中物理比热教案
![初中物理比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4525b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9.png)
初中物理比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
2. 能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比热容的概念及水的比热容较大。
2.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比热容的概念理解。
2. 比热容公式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烧杯、水、酒精、温度计、加热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热相关的现象,如烧水、取暖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二、探究比热容的概念(15分钟)1.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2. 进行实验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加热器加热,观察温度变化。
3. 进行实验2: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观察温度变化。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水的温度升高较慢,说明水的比热容较大。
三、比热容的应用(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利用比热容的现象,如汽车用水冷却、暖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水作为冷却剂或取暖介质?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比热容的概念。
2. 水的比热容较大。
3.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2. 强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了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比热容公式的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ccf80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2.png)
质量(㎏)
初温(℃)
末温(℃)
升高的温度(℃)
加热时间长短
水
食用油
二、比热容:符号:C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
教学
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教学
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
准备
实验法观察法
架台、电加热器、水、食用油、温度计、手表、烧杯、搅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由主备教师撰写)
批注
(由使用教师补充)
一、探究:物质吸热能力与什么有关
1、实验方法: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我们要探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需要控制、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年级Βιβλιοθήκη 九年级科目物理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比热容
总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情感。
2、实验器材: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器材?并说出你的理由
(2)怎样比较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讨论后总结:需要保证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天平、温度计、同规格电加热器或者酒精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定。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c860f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6.png)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物理教案-比热容
![物理教案-比热容](https://img.taocdn.com/s3/m/8bc2ea8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c.png)
物理教案-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2.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比热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比热容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PPT、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
2.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感觉水的温度变化比土地慢?(二)新课讲解1.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讲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种类有关,与质量、温度无关。
3.讲解比热容的单位:J/(kg·℃)。
4.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Q=c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为比热容,m为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三)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将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放在太阳下,为什么水的温度升高较慢?2.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解释。
(四)实验探究1.实验一: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
b.测量两种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计算比热容。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二:探究比热容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质,改变质量或温度。
b.测量实验数据,计算比热容。
c.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2.课后作业: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否掌握?2.实验探究部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准确?3.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能否运用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改进措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掌握较好,但实验探究部分还需加强。
初中物理热量比热容教案
![初中物理热量比热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6f66c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4.png)
初中物理热量比热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2.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热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2.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热量公式的运用。
2. 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烧杯、温度计、加热器、量筒等。
2. 实验材料:水、砂石、油等。
3. 比热容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水袋、暖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提问:热量是什么?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探究热量(15分钟)1. 实验一:用量筒分别量取一定量的水和砂石,记录各自的温度。
然后将它们放在加热器上加热,观察温度变化。
2. 实验二:分别将加热后的水和砂石放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
三、引入比热容(10分钟)1.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来表示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能力。
2. 展示比热容表,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四、探究比热容(15分钟)1. 实验三:将水和油分别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放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水比油吸热能力强。
五、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热量公式和比热容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海边和沙漠的昼夜温差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比热容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散热器。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提问:本节课的实验过程中,你们发现了哪些规律?对这些规律有什么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3《比热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e42d1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01.png)
3.运用问题驱动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使他们在合作中互补知识,共同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与比热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热容知识的理解。
6.注重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体系,巩固重点知识。
7.加强课后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内容:讲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性质。
过程:教师列举生活中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如水、砂石、金属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的性质,如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等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实例等方式,总结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热水器等。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https://img.taocdn.com/s3/m/7a1a7c0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6.png)
13.3比热容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地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地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地单位。
2.能用热量地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地热量计算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地吸热能力;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地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运用比热容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热传递地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地单位跟功地单位相同?二,比热容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地温度时吸收地热量不等这一热学性质,我们引入比热容地概念。
1.单位质量地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叫该物质地比热容。
单位质量地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放出地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相等,也是它地比热容。
2.比热容地单位:比热容地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巩固比热容地概念与单位。
水地比热容是4.2×103焦耳(千克·℃)。
它地物理意义是一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是4.2×103焦耳。
请大家读第132页地比热容表,并解释物理意义。
(学生读,讲)三,热量地计算1.推导公式。
根据比热容地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地质量与温度地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地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地热量。
例1.2千克地水,使它地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多少热量?根据水地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 4.2×103焦耳地热量。
那么2千克地水温度升高1℃吸收地热量应是4.2×103焦/(千克·℃)×2千克。
这些水地温度升高了100℃-20℃=80℃时,吸地热量是4.2×103焦(千克·℃)×2千克×80℃=6.72×105焦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4473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1.png)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4.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夏季高温天气下,城市和农村地区气温差异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温度差异原因的思考。
2.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热量、温度等基本概念,然后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内涵。
3.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热水壶、汽车发动机等。
4.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讲解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通过实验或示例,让学生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冷却系统等。
5.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热水壶、热水器等,让学生了解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比热容的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及其原因;4.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定义。
答案: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7a00d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8.png)
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物理比热容授课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比热容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
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容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
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比热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在设计时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
教学设计:问:同学们有烧开水的经历吗?问:是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问:将一壶水烧开还是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问: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
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高吸收热量越多。
问: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们都有过在沙滩上玩耍的经历。
当我们光着脚在沙滩上奔跑、在浅水中行走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问: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回答学生的提问然后板书课题。
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2、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结论一: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结论二: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当老师提到美丽的青岛海滨,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热烈,都会抢着回答。
都有“脚在水中感到凉,在沙滩上感到暖”的生活经验。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比热容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3比热容](https://img.taocdn.com/s3/m/9c103e5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b.png)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物质的比热容。
2.了解比热容的用途和实际应用。
3.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比热容的概念。
2.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3.比热容的用途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1.比热容的用途和实际应用。
2.比热容的计算实例。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比热容的兴趣,例如:当我们接
触冬天冷的物体时会觉得它们比夏天热的物体冷得要快,为什么会这样呢?
Step 2 知识讲解
1.比热容的概念:物质单位质量在单位温度变化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称为比热容。
2.比热容的计算方法:Q=m×c×ΔT,其中Q为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
为物质的质量,c为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3.常用物质的比热容表。
4.比热容的用途和实际应用:例如热水袋、降温用的冰袋等。
Step 3 计算实例
通过几个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Step 4 实验探究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验证一些物质的比热容的差异。
通过观察和
数据记录,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Step 5 课堂讨论
让学生就实验结果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比热容的原因
和影响因素。
Step 6 拓展延伸。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9aca9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a.png)
《比热容》教案(优秀6篇)比热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推进新课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3比热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cd376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2.png)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了解比热容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比热容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定义,掌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2.学会使用比热容的概念进行物体吸热、放热量的计算。
3.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4.掌握比热容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不同物质在吸收和放出相同热量时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家庭物品进行简单的比热容实验,如比较水、沙子的比热容,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拓展提高:
-查阅资料,了解比热容在节能减排、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拓展阅读报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设计一道关于比热容的应用题,要求包含实际问题背景、物理过程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比热容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的现象,如沙漠地区与沿海地区。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2d466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4.png)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较强,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讲解,共同分析解题思路。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公式、单位及实际应用进行回顾和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比热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谁能总结一下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
3.强调比热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是研究物质比热容的重要手段,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想:在进行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数据记录。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情境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比热容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想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公式。
3.设想三:注重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性问题和实验探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巩固基本概念和公式运用。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963f6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b.png)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比热容的概念,理解不同物质比热容不同的原因,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比热容,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如温度、热量等概念,但对比热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索比热容的规律,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收获。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定义,掌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2)掌握不同物质比热容不同,并能运用比热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学会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温度变化的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4)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热容的概念;(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热容的规律;(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4)利用图表、数据等工具,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自信;(4)倡导绿色环保理念,让学生关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比热容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价值观。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58a53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c.png)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
第一,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第二,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热容来表示的。
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这一步也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
第五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物理现象。
最后,通过练习判断不同质量和不同变化温度下的物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师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的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所以在设计中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所以仅接着教师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即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忠实的听众。
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254ed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4.png)
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9篇比热容 1教学目标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d. 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教学设计示例课题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教具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实验(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2)煤油、水对比实验二、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三、比热表四、水的应用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五、小节六、作业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演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观察实验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探究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比热容 2学习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168a07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c.png)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及反思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及反思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又称比热容量,简称比热,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初中物理《比热容》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会查比热容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五、教学用具教师用:多媒体及课件。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f86bf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b.png)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比热容是初三阶段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学们需要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并且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整理的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以及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一(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关键讨论、探究实验、讲授讨论实验器材有:电加热器两个、水、煤油、温度计、手表一、导入新课指导观察投影: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图片教师引导:汽车发动机工作时,温度升高,需要用水来冷却。
这里用水为什么不用其它液体呢?组织学生讨论,肯定有价值的猜想。
点拨:会不会是因为水的吸热能力强呢?引出课题,并板书。
展示学习目标。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观察烧水投影图片,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1)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2)加热后的温度(3)升高的温度组织讨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将一壶水烧开比烧成半开吸热多,将一壶凉水烧开比将温水烧开吸热多。
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要进行实验探究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肯定优点,矫正错误。
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得出正确结论。
一定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初温可以不同,末温可以不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三、比热容(一)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展示铜块和铝块,问: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13.3《比热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5de11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3.png)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3.实践探究,培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比热容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理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主题:针对比热容的定义、计算和应用,设置以下讨论主题:
-比热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不同物质比热容差异的原因;
-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3.过程: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4.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热量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热容的计算:介绍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比热容的应用: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实际意义。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讲解不同物质比热容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比热容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2.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水冷却、冰块融化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比热容的存在,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会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比热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
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
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
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
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比热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
建构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弄清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个概念间的关系,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 ,而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比热容”是新教材中设置的最后一个完整探究案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
各个环节。
针对这一点教材作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将探究课题由“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
能力”改为“物质吸热多少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得
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二是对实验器材作了改进,用热水或热得快作热源来供热。
为突破比热容这一难点教学,类比密度概念的建立,建构比热容的概念。
在学生计算
得出热量公式后,通过让其推导变形式c= ,从而将概念描述与公式表达结合起来,加深对比热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最后,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来加深比热容在生活应用中的认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