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翻译十法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原则上讲,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是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直译乃重中之重,文言文阅卷讲究采点扣分,意译难以体现。所以我们这里讲文言文翻译方法,主要是讲直译。
下面就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做简单例说。
1、留(原词保留)。也有的同行用另一字表示曰“抄”。
“留”即保留法,也叫抄录法,意思是在翻译时,有些文字可以一字不改的照抄。一般来说,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专有名词、官名、国号、年号、地名、爵名、谥号、庙号、书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度量衡单位等,可原文照录。
例一:《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划线部分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例二: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异焉。(划线部分是官名或地名,照录不翻译)
例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划线部分是年号名、时间名、地名、人名、官名等,照录不翻译)
例四: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划线部分是象声词、人物名、器物名等,照录不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也有同行把这里的2和4合二为一的):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一: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这里“吾” “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 "黎民” 换为“百姓”即可。
例二: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例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这里的“余”“舟”换成“我”“船”
例四:“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这里的“以”“虽”“乎”换成“把”“即使”“呢”
例五: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这里的“莫”“至”换成“暮”“到”
例六:有一老父衣褐。
这里的“衣”换成“穿”
例七: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里的“水”换成“游泳”,“而”换成“却”,“绝”换成“横渡”。
例八;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轻锐”换成“轻装精锐的部队”。
3、对(对应翻译):
古代汉语单音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双音词占绝大多数。我们翻译时,要尽量把文言文里的单音词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
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
例一:商君佐之。这里的“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例二: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里的“尝”,翻译为“曾经”,“游”翻译为“游玩”。
例三:是说也,人常疑之。对应翻译为“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4、转(转词意译):
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这里好像是意译,其实可看着是直译的要求。
例一;上书乞骸骨:“乞骸骨”翻译为“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例二:一旦山陵崩:“山陵崩”翻译为“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例三: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翻译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例四:世无孔子:翻译为“当世没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贤人”。
例五: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例六:坐縻廪粟而不知耻。(直译:白白地浪费粮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可耻。意译:白白地消耗国家的俸禄却不感到可耻。)
5、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句式殊异于现代汉语,其中不少句子的顺序与现代汉语有别,因此翻译时就必须把它们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一般来说,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亦称为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句式,都需要我们在翻译时作的语序调整。
例一: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要调整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例二:人或问之:“何为泣乎?”这里的“何为”要调整为“为何”。
例三: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要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例四: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要调整为“齐王使淳于髡于楚献鹄”
例五:惟弈秋之为听要调整为“惟听弈秋”
例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要调整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例七:《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之谓”要调整为“谓李将军”
例八: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要调整为“于祁连天山击匈奴右贤王”
例九: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6、合(繁笔简合)亦有同行用一“缩”字表述此种翻译方法。
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这种情况一般不大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
例一: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里可以译为: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为互文句,即:“不以物喜、物悲,不以己悲、己喜。”翻译成:“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即可)
7、分(语意分承)亦有同行用一“扩”字表述此种翻译方法。
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如:
例一:朝服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例二:怀敌附远,何招不致?
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8、补(成分补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一定要根据语境恰当补出。
例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补出省略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例二: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补出省略为(庞涓)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例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补出省略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例四:民说之,使王天下
补出省略为:民说之,使(之)王天下
例五:林尽水源。
补出省略为:林尽(于)水源。
例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补出省略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例七: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补出省略为:(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例八:赐之彘肩
补出省略为:赐之(以)彘肩
例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补出省略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例十: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补出省略为:每字为一印,火烧(之)令(之)坚。
9删(删除省略)亦有同行用一“去”字表述此种翻译方法。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例一: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也”可以删去。
10套(套用固定套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
例一: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下面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