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序和跋教案
《家》的序和跋教案

《家》的序和跋教案第一章:序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理解序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1.2 教学内容介绍《家》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解释序言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家》的序言内容及其与作品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序言含义等互动法:提问学生对序言的理解和感受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介绍《家》的作者及相关背景1.4.2 新课导入:讲解序言的含义和作用1.4.3 案例分析:分析《家》的序言内容及其与作品的关系1.4.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对序言的理解和感受1.4.5 总结:强调序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第二章: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跋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跋与序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2.2 教学内容解释跋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家》的跋内容及其与作品的关系比较跋与序的异同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跋的含义、作用等互动法:提问学生对跋的理解和感受比较法:比较跋与序的异同点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跋的学习2.4.2 新课导入:讲解跋的含义和作用2.4.3 案例分析:分析《家》的跋内容及其与作品的关系2.4.4 比较讨论:比较跋与序的异同点2.4.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对跋的理解和感受2.4.6 总结:强调跋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第三章:序和跋的语言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序和跋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家》的序和跋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序和跋的语言艺术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序和跋的语言特点互动法:提问学生对序和跋语言特点的理解和感受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序和跋的语言艺术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序和跋的语言特点学习3.4.2 新课导入:讲解序和跋的语言特点3.4.3 案例分析:分析《家》的序和跋的语言特点3.4.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对序和跋语言特点的理解和感受3.4.5 总结:强调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价值第四章:序和跋的意义和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序和跋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4.2 教学内容分析《家》的序和跋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序和跋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序和跋的意义和价值互动法:提问学生对序和跋的理解和感受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序和跋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序和跋的意义和价值学习4.4.2 新课导入:讲解序和跋的意义和价值4.4.3 案例分析:分析《家》的序和跋的意义和价值4.4.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对序和跋的理解和感受4.4.5 总结:强调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序和跋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5.2 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序和跋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5.3 教学方法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序和跋第六章:序和跋的写作技巧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序和跋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序和跋技巧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6.2 教学内容讲解序和跋的写作技巧,如开篇、过渡、结尾等分析《家》序和跋的写作技巧,并总结其特点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序和跋的写作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序和跋的写作技巧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序和跋的写作练习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序和跋的写作技巧学习6.4.2 新课导入:讲解序和跋的写作技巧6.4.3 案例分析:分析《家》序和跋的写作技巧6.4.4 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序和跋的写作练习6.4.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6.4.6 总结:强调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技巧的重要性第七章:序和跋的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序和跋在实际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7.2 教学内容讲解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如书籍、杂志、小说等分析《家》序和跋在作品中的应用,并总结其特点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序和跋在作品中的应用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序和跋在作品中的应用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学习7.4.2 新课导入:讲解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7.4.3 案例分析:分析《家》序和跋在作品中的应用7.4.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对序和跋在作品中的应用的理解和感受7.4.5 总结:强调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的重要性第八章: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8.2 教学内容讲解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方法,如分析、评价、比较等分析《家》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并总结其要点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讨论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学习8.4.2 新课导入:讲解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方法8.4.3 案例分析:分析《家》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8.4.4 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序和跋的批判性阅读练习8.4.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批判性阅读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8.4.6 总结:强调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性阅读的重要性第九章:序和跋的写作与批判性阅读的综合实践9.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运用序和跋的写作与批判性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9.2 教学内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序和跋的写作与批判性阅读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9.3 教学方法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序和跋的写作与批判性阅读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成果的交流和评价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序和跋的写作与批判性阅读的综合实践学习9.4.2 新课导入:讲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容9.4.3 学生实践:让学生进行序和跋的写作与批判性阅读9.4.4 学生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9.4.5 总结:强调序和跋在文学作品中的写作与批判性阅读的综合重点解析本文教案《家》的序和跋教案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序言、跋、序和跋的语言特点、意义和价值、实践活动、写作技巧、应用、批判性阅读以及综合实践等方面。
语文版九下家的序和跋教案4篇

《家》的序和跋Ⅰ. 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扉(fēi):门扇:如:柴扉。
诅(zǔ):1.诅咒。
本文取此义。
2.盟誓;发誓。
删(shān):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赘(zhuì):1.多余的;无用的。
如:累赘。
2.男女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成员。
如:招赘。
二、词语识记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url]、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三、预习效果反馈1.《家》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2.《〈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3.“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
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
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从这句话中,你悟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4.“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信息?Ⅱ.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但是我并不,并不。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中间。
2.文学常识:(1)《家》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原名,祖籍,1904年生于。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爱情三部曲是、、。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跋》1.第1段:交代我写《家》的原因2.第2段:交代了因为自己年轻,而没有明确地给读者指出一条路3.第3段:交代了放弃重写《家》的原因4.第4、5段:表达对青春的赞美。
(三)写作特点表达方式:本文没有曲折的故事,大篇幅的叙述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家》的序和跋教案

《家》的序和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3.了解“序”“跋”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以及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二、、题目解说【明确】“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三、整体把握1.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明确】文章结构图┏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做生活激流┏序┫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中搏斗的勇士《家》的序和跋┫┗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冷静的思考┗跋┫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思想的提高┗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2.《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家》的序和跋教案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的深情厚爱, 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思维能力。Βιβλιοθήκη 教材分析与处理教材分析
《家》是巴金的一部长篇小说,以20 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 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 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 历史。本次教学选取的是《家》的序 和跋,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解读,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家庭观念异同
01
家庭结构差异
比较东西方家庭结构的差异,如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的不同特点,分析
其对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02
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探讨东西方家庭教育方式的异同,如西方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而东方更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依赖和合作。
03
家庭价值观差异
分析东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异同,如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东方更
家庭观念
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情感的归宿 和精神的寄托。
亲情与责任
阐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与责任,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责 任,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赡养义务。
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指出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 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当代社会价值观引领
1 2 3
真实美的呈现
作品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和人物 塑造,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美,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
创新性思维拓展
跨时代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与当今社会的联系和差异,培养学生 的跨时代思考能力。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9.《家》的序和跋

第三单元含英咀华9.《家》的序和跋1.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
2.体会自写序、跋和为别人写序、跋的不同特点。
3.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轨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跋”和“序”的不同特点。
1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今天我们来学习在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的第一部作品《家》的序和跋。
二、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三、深入探究1.“序”(1)中心句: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
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2)重点句:为的是来征服它。
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总结句: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
作者的这种迷茫在文中也一再表露,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4)过渡句: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2.“跋”(1)中心句: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家》的序和跋·教案(精选13篇)

《家》的序和跋·教案(精选13篇)《家》的序和跋·教案篇1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①。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造绿窗纱。
【注释】①阑干:纵横的样子,夜深之象。
南斗:二十八宿之一,在北斗之南,有六星。
【赏析】这首诗抒写对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感受,清新而有情致。
在月色明亮的深夜,天上的北斗七星纵横,南斗六星闪烁。
今天晚上,偏偏感觉到春气渐暖,外边的虫声透过绿窗纱传进了屋中。
诗人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感受细致入微,构思新颖别致,描写清丽细腻。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扉(fēi):门扇:如:柴扉。
诅(zǔ):1.诅咒。
本文取此义。
2.盟誓;发誓。
删(shān):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赘(zhuì):1.多余的;无用的。
如:累赘。
2.男女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成员。
如:招赘。
二、词语识记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三、预习效果反馈1.《家》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2.《〈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3.“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
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
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从这句话中,你悟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4.“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信息?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但是我并不,并不。
9、《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doc

9、《〈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序和跋。
这类文章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家〉的序和跋》是作者自序、自跋,序写于1931年4月,载于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家》上。
从文中,我们么可以看到,《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
跋写于1953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之际,此时作者的思想和情绪有了较大的变化,序和跋对照着读,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的轨迹。
【学情分析】这类文章学生们平时不会太注意,但它却是各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文章,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培养学生读书要有读序文的兴趣和习惯,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讲述《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学习序、跋的准备。
2、用概括得是否准确、精练来检查学生默读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认真体会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家》的序和跋精品教案 语文版

《<家>的序和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3、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章充满激情,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
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教育资料】《家》的序和跋教案学习精品

《家》的序和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3.了解“序”“跋”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以及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二、、题目解说【明确】“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三、整体把握1.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明确】文章结构图┏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做生活激流┏序┫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中搏斗的勇士《家》的序和跋┫┗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冷静的思考┗跋┫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思想的提高┗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2.《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9《家的序和跋》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9 《家》的序和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自写序、跋和为别人写序、跋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轨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跋》和《序》风格稍有变化。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了解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和他早年写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有关情况。
2、了解关于“序”和“跋”的一般知识。
二、走进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三、预习检测:1、《家》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2、《〈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3、“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
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
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从这句话中,你悟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4、“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信息?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中列出几个文学家,作者列出这些文学家的用意是什么?(他们对生活有不同的看法,托尔斯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罗曼罗兰-----为的是征服它;鲁迅----是一条道路)2、作者变为:“生活并不是悲剧。
家的序和跋教案

家的序和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序和跋的概念及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家》的序和跋,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
(2)掌握《家》的序和跋中所传达的重要信息。
2、难点(1)分析作者在序和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常常会在书的开头看到序,在书的结尾看到跋。
序和跋就像是一本书的“前言”和“后记”,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作品的内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巴金先生的《家》的序和跋,看看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二)知识讲解1、序和跋的概念序,又称序言、前言,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人写的叫代序。
序的内容多为说明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
跋,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是作者对作品的总结、评价、补充或说明。
2、巴金与《家》简要介绍巴金先生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以及《家》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阅读《家》的序1、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默读《家》的序,初步了解其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1)巴金先生在序中提到了创作《家》的动机是什么?(2)序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学生讨论回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然后派代表发言。
4、教师总结归纳(1)巴金先生创作《家》是为了表达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和对年轻一代追求自由、民主的支持。
(2)序中充满了作者对旧制度的愤怒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四)阅读《家》的跋1、学生再次阅读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家》的跋,思考相关问题。
2、教师提问引导(1)在跋中,作者对《家》的创作过程有怎样的回顾?(2)跋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态度?3、学生交流探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问题。
《家》的序和跋 教学设计

《<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3、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章充满激情,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
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家的序和跋教案

家的序和跋教案教案标题:《家的序和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序和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写出自己的序和跋。
教学重点:1. 理解《家的序和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写出自己的序和跋。
教学准备:1. 课文《家的序和跋》的复印件。
2.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 学生的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家的理解和感受。
2. 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家?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阅读理解:1. 将课文《家的序和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
2. 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提问学生:你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什么理解?3.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是“家”的重要性和情感表达。
4.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写作练习:1. 提醒学生,序和跋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式,用来介绍和总结作品。
2.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序和跋部分,分析作者是如何介绍和总结文章的。
3. 让学生以《家的序和跋》为例,写一篇自己的序和跋。
4.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如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个地方,来写自己的序和跋。
5. 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如修辞手法和感情表达,使自己的序和跋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结:1. 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生对《家的序和跋》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写作,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拓展活动:1. 让学生互相交换自己写的序和跋,进行互评和讨论。
2. 鼓励学生在家里阅读其他的序和跋,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和文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多阅读和写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家的序和跋》

《<家>的序和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3、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章充满激情,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
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4、学习生字:扉.页(fēi)动荡.(dàng)魔.爪(mó)摧残..(cuī cán)诅咒.(zhòu)幼稚.(zhì)累赘.(zhuì)积愤.(fèn)哑.子(yǎ)妥.当(tuǒ)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本文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文中集中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K12学习】《家》的序和跋导学案

《家》的序和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
2、体会自写序、跋和为别人写序、跋的不同特点。
3、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轨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预习导学1、生字识记扉诅删赘2、词语识记激流:魔爪:诅咒:序跋:序文:跋:3、预习思考:1.《家》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2.《〈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3.“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
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
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从这句话中,你悟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4.“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信息?二、合作探究1、背记知识随堂笔记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但是我并不,并不。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中间。
2.文学常识:《家》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原名,祖籍,1904年生于。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爱情三部曲是、、。
3、段落层次《跋》1.第1段:2.第2段:3.第3段:4.第4、5段:。
写作特点表达方式:本文没有曲折的故事,大篇幅的叙述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词语运用:朴实的语言,不加雕琢,顺手拈来,流畅自然,饱含真情。
中心表达:《序》反映,《跋》表达了。
写作借鉴: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重难点句子1.“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分析:2.“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分析:对《跋》中第一段的诠释在《跋》的第一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写作《家》以及《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2)培养学生读书要有读序文的兴趣和习惯,知道这是了解书中内容和作者思想等的捷径。
2.过程与方法
(1)讲述《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学习序、跋的准备。
(2)用概括得是否准确、精练来检查学生默读的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体会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序》与《跋》风格稍有变化。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1.妥当:稳妥适当。
2.累赘:使人感觉多余或麻烦。
3.说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4.掩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等)。
5.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二、导入
《家》的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
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7--1928年旅居巴黎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中,主要有《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中长篇小说。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以至细节都是作者极为熟悉或深有感触的。
作品中的高老太爷就有作者祖父的影子;觉新是以作者的大哥为原型加以塑造的;觉民和觉慧的某些故事就有作者的三哥和自己生活的某些痕迹。
由于巴金把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正在走向崩溃的封建家庭故事加以艺术概括,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新青年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
小说情节生动,结构宏大而缜密,语言明快流畅,笔调抒情热烈,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读起来真挚感人,动人心魄。
三、阅读课文《序》,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5段):写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三部分(第6--7段):表明了自己的写作动机。
四、学习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在当时来说还是先进的?
《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是积极的。
他虽然在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后产生过“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感想,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认识。
他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虽然“周围是无边的黑暗”,却仍然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而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
应该说,巴金当时的这种思想认识是先进的,看到了
生活的本质。
(二)、阅读第二部分,为什么说作者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正因为有对生活本质的认识,他的生活态度也是积极的。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
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
”可见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三)、阅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用什么去和黑暗搏斗呢?
他走上了一条当时许多进步青年所走的道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
这就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动机。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展开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这就是作者“搏斗”的内容。
应该说,作者的《激流三部曲》以及后来的大量创作,实践了他的思想。
(四)、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有什么作用?
“激流”“生活中的激流”,既形象又含义深刻。
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滓……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的是来征服它”。
这就是序文中要表述的意思。
这一思想贯穿全文,把生活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表述得准确而又生动形象。
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五)、阅读课文《跋》
1.《跋》中哪些地方对自己写作动机的表述比《序》更加明确?
《跋》写于1953年3月,时隔二十二年,作者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
《跋》再一次表述了自己创作动机。
“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
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五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
这比在《序》里表述得更明确、更犀利。
2.时隔二十余年,作者指出了《家》的哪些不足之处?
《跋》第一次指出了《家》的不足之处。
“我本可以更明确地给年轻的读者指出一条路,我也有责任这样做。
然而我当时还年轻,幼稚,而且也太重视个人的爱憎了。
”正因为如此,以至于《家》和其后的一些作品,只见到青年们在“搏斗”而“搏斗”的目的是什么却比较朦胧。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的缺憾。
这个认识,是巴金先生二十余年“冷静的思考”,思想有了提高的体现。
3.《跋》与《序》有什么异同点?
《跋》与《序》一样充满激情,但“冷静的思考”淅趋主流。
文中有热情奔放的陈述,也有切中要害的分析,文章风格稍有变化。
六、小结
《〈家〉的序和跋》是作者自序、自跋。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家》是作者对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的吐露,是对一个垂死的制度的控诉。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
第一部写于1931年,以《激流》为题,从当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断断续续地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单行本时,作为《激流》之一改题《家》。
《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在《文季月刊》上连载了十章,后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单行本同年4月出版。
《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
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
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