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点及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儿童心理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领域,它涉及到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行为特征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行为特征,并分别从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进行阐述。
婴儿期是指出生后的头两年,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
婴儿在这个阶段经历着从无知无能到有知有能的转变。
婴儿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婴儿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会通过触摸、尝试等方式来探索周围环境。
其次,婴儿的情感高度依赖于他人,需要得到安全感与关爱。
再次,婴儿的语言能力尚不完善,主要通过哭声、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需求和情感。
此外,婴儿在此期间还经历了认知能力的逐渐增强,开始形成对物体的基本认知和记忆。
进入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
幼儿期大致指的是儿童3至6岁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逐渐成熟,能够注意到并记住重要的信息,同时开始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其次,幼儿期是儿童社交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与同龄伙伴进行简单的互动游戏,懂得分享和合作。
再次,幼儿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开始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进行表达,并逐渐掌握语法规则。
此外,幼儿期的儿童还存在自我中心思维的倾向,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了学龄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龄期一般指6至12岁的儿童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龄期的儿童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并逐渐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其次,他们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开始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
再次,学龄期的儿童一方面需要保持对亲近人的依赖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开始与同伴建立紧密的友谊关系。
此外,学龄期的儿童对于权威和规则的认同感也逐渐增强,会开始接受和遵守社会的规范。
童年期心理特点

四、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 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第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10岁左右。 第三,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到小学高年级, 儿童不仅已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还能进行抽象逻辑 思维,而且表现出了辩证思维的萌芽。
(三)学习动机
(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 扬和奖励而学习; (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 争光而学习;
第三节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一、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特点 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 看不出事物间的联系和特点,易把相似的字混 淆,如6和9,p和q,大和太等。 二、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 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极易 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低年级儿童集中注意 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三到五年级的学 生注意可保持在三十到四十分钟。
二年级的杨光,平时不愿动脑筋做作业,东抄西凑地 向老师交差,父母对此视若无睹。到了临考前两天, 父母才硬逼着杨光挑灯夜战。杨光还真聪明,一读就 记住,不到10点钟就可以收兵了。谁知考试结果只有 70分。父母长吁短叹,说这孩子忘性大。为什么杨光 前一天晚上能背诵如流,第二天考试时却忘了一大半 呢?原来,儿童的记忆有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 也快,只有通过反复复习才能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杨光的父母得知这个道理后,改变了过去“临时抱佛 脚”的做法,注意平时的学习与复习,杨光的成绩很 快达到90分以上。
第六章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7岁到11、12岁 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 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 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幼儿期(0-3岁)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情感发展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幼儿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逐渐增强。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照顾,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尝试。
2.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进入学校前的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3. 小学阶段(6-12岁)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同时,他们也开始面临更多的社交压力和竞争压力,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学习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4.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经历生理上的成熟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同时也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青春期儿童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幼儿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幼儿时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以下是幼儿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详细说明:1.0-1岁婴幼儿期:年龄特点:-身体发展迅速,逐渐学会坐、爬、站和行走。
-语言能力尚未发展,主要以哭泣、咿呀声和面部表情来表达需求。
-需要大量的食物和睡眠来促进生长和发展。
心理特点:-通过触摸、咀嚼物品等方式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对父母和主要照顾者的亲近和依赖性较强。
-具有直觉思维,对环境变化敏感。
2.1-2岁幼儿期:年龄特点:-学会站稳和行走,开始探索环境和物品。
-语言能力逐渐发展,能说出简单的词语和短语。
-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欲望,倾向于自己尝试和实验。
心理特点:-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勺子、杯子等。
-学会模仿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摇头表示拒绝、笑表示高兴等。
-具有“自我中心”思维,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2-3岁幼儿期:年龄特点:-具有丰富的动作能力,能够跑、跳、爬等。
-语言能力显著增强,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和表达愿望、需求。
-开始对事物的分类和排序有一定的认识。
心理特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喜欢提问并探索新事物。
-开始培养社会技能,如分享玩具、等待轮流等。
-具有逆反心理,倾向于挑战和反抗成人的规定和限制。
4.3-5岁幼儿期:年龄特点:-大脑发展迅速,思维逐渐理性化,开始实施计划、解决问题。
-语言能力大幅增强,能够使用复杂的句子和语法结构。
-协调能力提升,例如能够踩脚踏车、穿衣服、梳头等。
心理特点:-开始发展独立性和自主性,愿意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具有群体意识,逐渐学会分享和合作,并形成友谊。
-增强社交技能,能够根据他人的情绪和需要去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帮助。
综上所述,幼儿各年龄段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在身体发展、语言能力、认知发展以及社交技能方面都有具体的差异。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章 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

第二章各阶段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发展(8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各阶段儿童的生理、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各阶段儿童的动作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的具体内容】第一节新生儿心理的发生新生儿=出生后第一个月,属于婴儿期,但有其特殊性。
是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矛盾:适应。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出生之日是年龄的起点,但不是生命起点。
出生前:寄生生活。
营养、呼吸及排泄由母亲代劳。
生活环境:温暖的羊水,舒适而安全,无忧又无虑。
出生后:生理联系的纽带被剪断――独立个体产生了。
干燥空气取代湿润的羊水;多变的大气温度取代了母亲体内三十六七度舒适的恒温;黑暗与安静被打破、声光形色纷纷袭来……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
(过十二、满月、百岁、生日=关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二)新生儿生理特征1.身体特点:体形:头大(约为身体的四分之一,而成人是八分之一)身长、四肢短。
身高:约为50厘米,3-3.5公斤。
迅速增长。
皮肤:呈红色,皱皱巴巴,像个小老头。
细嫩如丝――易受伤,洗澡时注意水温。
(注意衣服的选购)骨骼:含无机盐少,水分多,但血管丰富。
所以,弹性强,硬度不足。
不易断,易弯曲。
内脏器官:心跳快,约120次。
消化功能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总之,新生儿比小动物生命的能力差的多(杜鹃-最坏的鸟),需精心照料。
(吃喝拉潵睡手套缠指,电扇削头)2.神经系统特点(发育相对较早)胎儿在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形。
出生时,脑的结构简单,神经系统功能很不完善。
新生儿脑重只有390克相对于成人的25-30%(1400)新生儿睡眠时间多。
出生时,8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睡眠―――保护性抑制(刺激过多,“住院时,临床看望的人特多,环境嘈杂,成人都受不了何况孩子”神经细胞疲劳,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二.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1.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
2.防御反射:眨眼、打喷嚏、呕吐。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页眉内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1、顺序性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一>具体形象一>抽象一>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教育启示: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1、无意学习。
(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1.感觉运动发展:儿童的感觉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从新生儿就开始了。
乳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感官运动协调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事更复杂的体育活动。
2.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感知、记忆和语言方面。
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进行思维操作和逻辑推理。
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3.社会情感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主要包括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
幼儿时期,他们开始产生更多的情绪,能够分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学会与别人合作和分享。
青少年时期,他们经历着身份认同的探索和独立性的追求。
4.语言和沟通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在幼儿时期,他们通过模仿和运动交流来学习语言。
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技巧。
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改进,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沟通和表达。
5.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他们对于是非、公平和正义的认识和理解的发展。
在幼儿时期,他们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分享和合作。
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树立个人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自己的道德责任。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对于家长、教师和其他关注儿童成长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儿童相处、教育和引导他们的发展。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不同心理阶段表现出的行为、思维、情感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在不同的心理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因此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和行为非常重要。
以下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
1. 婴儿期(0-1岁):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特征是身体发育迅速,情感不稳定,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社交能力较弱。
2. 幼儿期(1-3岁):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是开始学习走路、说话、认知和情感逐渐稳定,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逐渐从感官转向抽象概念,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和安全感。
3. 学龄前期(4-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征是开始学习基础的生活技能,如走路、奔跑、跳跃、洗手等,开始接触更多的事物,对事物的认知逐渐从具体向抽象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情感和价值观。
4. 学龄期(7-12岁):学龄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是学习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等,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开始形成初步的社会技能和社交能力。
5. 青春期(13-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征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加速,情感和价值观逐渐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
除了以上基本概念和特征外,儿童心理年龄特征还与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有关,例如认知任务、情感任务、社交任务等。
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帮助儿童实现其发展任务。
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幼儿期(2-6岁):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转变为幼儿的过渡期。
幼儿开始学会独立行动、语言表达和思考。
他们会通过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语言来学习新的技能,如走路、说话、穿衣等。
幼儿的注意力短暂而不稳定,容易分心。
他们对自己的感觉、需求和情绪表达的能力也开始逐渐发展。
2.儿童期(6-12岁):这个阶段是儿童开始进入学龄期,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时期。
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开始发展,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儿童开始对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符号。
此外,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通过分享、合作和交流来建立友谊和解决冲突。
3.青春期(12-18岁):这个阶段是儿童进入青春期,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是性别认同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
孩子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青春期的儿童面临着与父母和同辈关系的调整和重新定义的挑战。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很多身体和情绪上的挑战,如性成熟、情绪波动等。
4.成人期(18岁以上):这个阶段儿童已经成年,进入了成年世界。
成人期是一个更加独立和自主的阶段,成年人需要面对更多的责任和决策。
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并在社会中独立生活。
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还涉及自我认同的进一步巩固,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以及生活目标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5.中年期(40-65岁):这个阶段是人们进入中年的阶段,也是人们开始回顾自己生活并面对老化和退休的阶段。
中年人需要面对自己的精神成熟和身体健康的挑战。
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自己的成就和未来的目标。
与此同时,他们面临着家庭和职业责任的平衡,以及支持自己和支持子女的问题。
6.老年期(65岁以上):这个阶段是人们进入老年的阶段,也是人们面临身体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阶段。
老年人需要面对身体上的挑战,并适应退休和社会角色的改变。
在这个阶段,老年人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并通过回顾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建立对未来的希望。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沛县三里小学赵晓文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学龄儿童生理方面的特点学龄儿童生理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旺盛。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
6~7岁时的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
身高每年约增4~7分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
新陈代谢旺盛,但学龄儿童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如学龄儿童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
成人要注意培养学龄儿童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再有学龄儿童皮肤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在刚开始上学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因为学龄儿童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
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学龄儿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110次左右。
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学龄儿童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体育锻炼时要教会他休息。
游泳时要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这个时期的儿童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告诉他:“在学校,下课时,第一件事要先上厕所。
”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
人的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
童年期心理特点

四、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 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第二,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10岁左右。
第三,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到小学高年级, 儿童不仅已能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还能进行抽象逻辑 思维,而且表现出了辩证思维的萌芽。
高强的父母每晚安排他做作业达三个小时之久。往往一 吃好晚饭就开始,到11点还不一定结束。高强也不“争气”, 人在书桌前,心在电视机上,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小便, 心不在焉,忙碌不停,一小时能做完的功课,花了三小时还 不能完成。父母怀疑他有多动症,高强却抱怨说:“反正做 快做慢都要10点钟结束,干脆边做边玩。”为什么高强要马 拉松似地做作业呢?原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 力的最长时间仅25分钟左右,超过这个限度,他们就不可 能专心致志地连续动脑筋做作业。高强的父母了解了这个特 点后,妥善地安排了夜自修时间。从此,晚饭后高强除了做 作业,还可以休息、玩耍,甚至看电视。虽然做作业的时间 短了,但自觉性提高,作业做得又快又好。
李玲才二年级,父母就给她开“小灶”,每
晚做完作业之后,就认真地教她学英语。父母 教得很费劲,李玲却瞌睡得要命,学了一小时 还记不住一个单词。是她太笨了吗?不,是因 为她对枯燥的字母、单词根本不感兴趣。后来 李玲的父亲改用形象、生动的教育方式,不到 一个月,李玲就能用英语对客人作简单的对话。 其实小学生的记忆是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向 词的抽象记忆发展。
具备等级分类能力
能够顺利通过皮亚杰的类包含问题(例如,黄 花5朵,红花7朵,黄花多还是花多?)这表明, 他们对类别的层次性或等级性有了更强的意识, 同时也注意到一般的和具体的类别。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进入一年级的儿童正处于从快速成长到相对平稳发展的过渡时期。
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转变是小学初期的主要特征。
正规的学习活动取代学龄前的游戏活动,是小学生活动方式的飞跃。
学龄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很强的受教育过程。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
对一个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是陌生的,同学之间也不熟悉,一下子上那么多的课,还有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威协,组织纪律性的约束等等,这一切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上面临着的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龄初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这个时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儿童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
小学生通过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些概念、定理和规律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逐渐地发展起来。
1、感知觉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
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他们已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逐渐增强,其准确性、系统性都不断地提高。
2、注意的发展刚刚进人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吸引。
上课时,他们会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做作业时,也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儿童年龄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 儿童期(学龄初期):6-12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12-15岁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5-18岁
二、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2-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2-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心理学
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 平高,即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 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 作。虽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 芽,通常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 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 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 孩子对你的反抗。
(三)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 好动。
1、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三岁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 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生兴趣日益浓厚, 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4、5岁孩子属于典型的游 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已经能计划游戏 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律, 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但游戏过程 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家长帮助和解决。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 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 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 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 上就面临矛盾。如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 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 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性、渐进性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1.0-1岁:感官发展和身体发展是0-1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他们逐渐对周围的声音、光线和物体产生注意力,开始非语言性的沟通,比如通过哭声和面部表情来表达需求和情绪。
此时期的婴幼儿会尝试爬行、坐立和行走等基本身体动作,从而增强了他们对环境的探索和认知。
2.1-2岁:这个阶段是学前儿童最早期的学习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学习走路、说话,并且可以理解简单的指令。
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出非常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通过触摸、抓握和探索周围的事物来认知世界。
同时,他们还在社交和情绪方面有一定的发展,能够感受和表达一些基本的情绪,如开心、生气和难过。
3.2-3岁: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好,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穿衣、洗手和吃饭。
此外,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组织简单的句子并进行一定的交流。
在情感和社交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情感有较强的依恋,并逐渐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4.3-4岁: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等基本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一些认知和语言技能。
在社交方面,他们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理解和遵守一些规则和约定。
情感上,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信,并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5.4-5岁: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进一步发展认知能力,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表达,并开始识别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社交方面,他们逐渐学会与其他孩子进行更复杂的互动和合作,并开始尝试构建和维护友谊。
此外,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也在逐渐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感官和身体发展到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和社交能力强的个体。
学龄期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要知道儿童常见地心理问题,首必须了解他们地心理特点.一、心理地内部稳定性较差.学过心理学地老师都知道,平常我们地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地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地脸,六月地天,说变就变了.”能把孩子地脸跟六月地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地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三、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自控能力不足.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儿童很常见.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地啦.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地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地,别人什么都错地,以自己为中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六、批评力不足.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七、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些是儿童主要地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会有,而且不是单独存在.(比如一般不会说一个学生他光是情绪变化大,其他都好地,或者就是好胜,其他都好地,这些表现都是存在地但平时不明显,哪一个方面稍微强一点,那一个方面就变成了心理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那么,以上地心理特点一般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较常见地问题有: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逃学与厌学问题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地小学生占总数地——.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地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地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地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人际交往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目前地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地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地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地“顺境”下生活地,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地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地集体中后,在集体中地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地恐惧感,过强地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就像我们刚才说到地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过度依赖问题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父母地过度依赖.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地“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地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越来越差.他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这样地恶性循环让他们变成了温室里地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地心理健康.就是说,发生不如意地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地事很恐惧.自责倾向地根源是失去了别人地关心爱护而导致地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不理他了,往往形成自责倾向,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地爱护,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地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地儿童往往有很强地依赖心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地对策(一)学校地对策、应采取心理辅导地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团体辅导.老师跟同学一起讨论,把心里地话说出来,激发群体向上地精神.()个案教育.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地学生,学生作为个体对象,进行心理咨询.、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地心理健康意识()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地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地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我们现在地综合实践活动啊、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春游秋游啊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地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地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地较高级地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地心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地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①学会放松.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可以分散注意,调节心情.我们学校不正在搞“体育艺术”嘛,这就是个很好地机会.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地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地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地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地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地允许.否则日记本身就变成了心理负担.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地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地意识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地积极地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地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求得帮助地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地过程,我们所获得地不仅是这一次地办法,而是自己地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地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地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地社会,我们有充分地理由相信: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地生命,它地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和提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3课件

孩子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既渴望亲 近又拒绝亲近,表现出焦虑和不安。
家教方式和影响力
权威型家教方式
家长设定明确规则和期 望,同时给予孩子足够
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专制型家教方式
家长严格控制孩子的行 为,缺乏与孩子的沟通
和互动。
放任型家教方式
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自 由,缺乏规则和约束。
民主型家教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记忆开 始发展,孩子能够有意识地记
住一些信息。
记忆容量增加
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容量逐渐增 加,能够记住更多的事物和信
息。
记忆策略的运用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一些记忆策 略,如复述、分类、联想等,
来帮助记忆。
想象力发展
想象内容丰富
学龄前期的孩子想象力丰富,能够进 行多种形式的想象活动。
想象具有创造性
合作和分享行为
合作行为
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始懂得合作,尤其是在集体游戏或活动中。他们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尝试 通过分工、协作等方式来完成共同的目标。
分享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期的儿童逐渐学会分享。他们开始理解到分享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并尝 试将心爱的玩具或食物与同伴分享。
解决冲突的技巧
解决冲突的方式
感谢您的观看
情绪表达
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始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情绪,如自豪、羞愧等,并能够更好地 理解别人的情绪。
情绪调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期的儿童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学会通过沟通、 分享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自尊心和自我意识
自尊心
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始有自我评价的意识,开始关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并逐 渐形成自尊心。
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3课件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点及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点及学龄初期是指儿童进入学校阶段,通常在6-12岁之间。
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许多特点和变化。
首先,在学龄初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差异。
他们开始注意到自己和别人的特点、能力和表现。
这意味着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自尊心有更多的关注。
他们可能会比较自己和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受。
其次,在学龄初期,儿童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明白什么是对错,懂得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
他们也开始在互动中培养一些基本的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然而,他们的道德观念还不够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引导。
此外,学龄初期的儿童可能经历情绪的波动和冲动行为。
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焦虑或沮丧,同时也容易感到兴奋和快乐。
冲动行为也常常发生,他们可能会冲动地回答问题、插队、打闹等。
此外,学龄初期的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
他们开始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并且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也开始注意到细节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另外,学龄初期的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开始更多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开始构建和维护朋友关系。
他们渴望被接受和喜欢,也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和合作任务。
然而,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可能会在沟通和合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最后,学龄初期的儿童还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对新事物和新经验充满兴趣,愿意尝试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也开始形成一些兴趣爱好,并喜欢通过观察、实验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
总结起来,学龄初期的儿童具备自我意识的增强、道德观念的发展、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认知能力的提高、社交能力的发展以及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增强等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和变化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心 理 特 点

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的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 的作用,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 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 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 然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整个小学时期, 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组织教学:首先、 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其次、 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再次、 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最后、要积极 防治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发展 ——学校集体是学龄儿童个性发展 的主要条件
向儿童明确提出集体的共同目的任务。为了 使这些目的任务能变成儿童的共同要求,最 好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儿童自己提出来; 根据目的任务拟定共同的活动计划。要帮助 儿童订出各种具体计划,使儿童明确地看到 集体所追求的前景,和达到这一前景的途径; 培养积极分子,形成坚强的集体核心。要使 集体成为真正的儿童集体,就不能专门依靠 教师的威信,而要形成以积极分子为骨干的 坚强的核心力量; 形成集体舆论,巩固优良传统。
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大于有意识记,更 多的运用机械识记。研究表明,幼小年龄儿 童的具体形象记忆要优于词的记忆,随着年 龄的增长,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儿童知识 经验的增长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逐渐占据优 势,词的抽象记忆就越来越占有主要地位。 儿童记忆的培养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是 在正确的教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为 了更好的发展儿童的记忆系统,教师必须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识记的目的 性、自觉性和积极性;(2 性、自觉性和积极性;(2)正确运用练习 过程;(3)正确组织复习工作;(4)及 时进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