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生理学 重点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四)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麻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是什么?2、名词解释:稳态、内环境、反馈、应急、应激3、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有哪几方面的影响?麻醉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麻醉与神经系统1、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本条件。
2、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征是什么?3、简述正常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的定义、基本波形。
4、简述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5、麻醉与手术对神经系统生物电活动有何影响?6、何谓意识?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意识内容的核心是什么?7、觉醒状态包括哪些?觉醒状态是如何维持的?8、简述正常意识及其特征。
9、病人出现昏睡时,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10、麻醉状态下的意识活动和感觉是如何变化的?全麻药作用的主要靶区在哪?11、简述疼痛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13、参与人体镇痛的物质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14、痛觉阈、痛反应阈、耐痛阈的定义,临床病人疼痛测量的方法是什么?15、简述全麻药对躯体运动的主要影响。
16、肌松药主要作用与什么部位?作用机制是什么?17、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8、脊髓中枢调节哪些内脏反射活动?19、麻醉病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表明麻醉中枢的部位已达何处?20、何谓眼心反射?手术牵拉内脏引起循环系统哪些变化?21、有关麻醉深度的反射有哪些?各定位在哪里?第三章麻醉与呼吸1、呼吸道包括哪些部分?何谓上、下呼吸道?2、气管切开有哪些优缺点?3、叙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
4、肺循环有哪些特点?5、列举能使支气管扩张的常用麻醉药物。
6、叙述气道阻力的大体分布。
7、影响气道阻力有哪些因素?8、麻醉期间有哪些情况可增加气道阻力而影响肺通气?采用哪些措施可使呼吸道通畅?9、名词解释:气道跨壁压、机械无效腔、FVC、FVC1/FVC%、MMFR、CC、CV、D L、A-aDO2、P50、无呼吸氧合。
10、何谓通气效率?若比值大能提示通气效率高吗?11、在作气管插管时对病人常采用什么手法?此手法对气道阻力和无效腔有何影响?13、什么叫功能残气量?体位与麻醉对其有何影响?14、PaCO2、PaO2、H+如何影响肺通气?15、麻醉对肺通气是如何影响的?16、常用的吸入和静脉麻醉药对肺通气的影响是如何的?17、PEEP对呼吸、循环、颅内压的影响是如何的?18、何谓通气/血流比值?为何说该比值必须匹配?19、如何防止气管插管时病人出现无呼吸氧合?20、何谓流动氧量?它受哪三种因素的影响?21、简述麻醉期间缺氧的因素。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疼痛管理和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痛化。
了解与麻醉相关的知识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操作步骤、麻醉剂和麻醉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一、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是通过应用不同的药物和技术手段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和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麻醉能够消除疼痛感觉,镇静患者,保持生理平衡,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麻醉的操作步骤1. 麻醉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手术部位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选择。
2. 麻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或气管插管等方式,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3. 麻醉维持:根据手术操作的需要,调整和管理麻醉药物的用量,维持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
4.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逐渐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使患者恢复清醒和自主呼吸。
三、麻醉剂的分类和作用1. 局部麻醉剂:用于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消除局部疼痛感觉。
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 静脉麻醉剂:主要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剂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3. 插管麻醉剂:用于气管插管后的全身麻醉维持,以保持患者的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麻醉剂有异氟醚、巴比妥类药物等。
四、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对患者生理状况在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常见的麻醉监测指标包括:1. 心电图监测:监测患者心脏的电活动,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 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确保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3.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4. 呼吸监测: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呼气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情况。
除了上述指标,还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其他监测如体温、尿量等。
综上所述,麻醉是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舒适。
麻醉生理学名词解释考试重点双语
第一章绪论1.internal environment(内环境)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2.homeostasis(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3.anesthesia(麻醉)指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时期感觉,以达到无痛目的为进一步手术或其他治疗创造条件4.perioperative period(围术期)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5.stress(应激反应)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做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第二章麻醉与神经系统1.resting potential(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action potential(动作电位)指神经元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发生可迅速传导的膜电位波动。
3.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脑电图)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
4.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递质作用受体后,导致负离子通道开放,以Cl-内流为主,产生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5.consciousness(意识)机体对周围环境,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觉知或体验。
a(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均不能唤醒,随意运动消失,按严重程度可将昏迷分为三级,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7.分离麻醉氯胺酮能引起脑部特定部位兴奋和其他部位抑制的状态,导致EEG-BIS始终处于清醒状态,并有梦境等表现,但意识,对外界刺激的相关反应和记忆均消失,即所谓分离麻醉,属明确的顺行性遗忘作用。
8.intraoperative awareness(术中知晓)指全麻下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9.pain(疼痛)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为人类共有且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麻醉生理学课件02林麻醉与呼吸
个体化麻醉与呼吸管理
基因检测与麻醉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了解患者的 遗传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 化的麻醉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和
并发症。
精准监测
利用新型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患 者的生理指标,如呼吸、血压、 血氧饱和度等,为医护人员提供
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的生 理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医护 人员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提
麻醉生理学课件02林麻 醉与呼吸
目录
Contents
• 麻醉与呼吸系统概述 • 麻醉药物对呼吸的影响 • 呼吸管理技术 • 特殊情况下的呼吸管理 • 麻醉与呼吸的未来发展
01 麻醉与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部 的通道,包括鼻腔、咽、 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
分。
肺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由肺泡组成,负责氧气 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
出。
呼吸肌
呼吸中枢
呼吸肌包括肋间肌、膈 肌和腹肌等,负责产生
呼吸运动。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负 责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抑制呼吸中枢
麻醉药物可以抑制呼吸中枢的活动,导致呼 吸频率和深度的降低。
抑制咳嗽反射
麻醉药物可以抑制咳嗽反射,使患者无法有 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松弛呼吸道平滑肌
麻醉药物可以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可能导 致呼吸道梗阻。
影响氧合和二氧化碳排放
麻醉可以影响氧合和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缺 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麻醉过程中呼吸管理的原则
01
02
03
04
监测呼吸
在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 者的呼吸频率、深度、波形和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意识和反应能力,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而临床麻醉学是研究麻醉的科学,主要涉及麻醉的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麻醉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各种手术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种疼痛治疗的基础。
因此,医学界对临床麻醉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总结临床麻醉学的几个关键点。
1.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麻醉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分为三类: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神经阻滞剂。
吸入麻醉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导电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麻醉效果。
静脉麻醉药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达到麻醉效果。
2. 麻醉的分类麻醉可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指将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通常需要使用吸入麻醉剂和静脉麻醉剂,以及肌松剂等辅助药物。
局麻则是针对特定部位进行麻醉,通常使用局部注射麻醉剂或神经阻滞剂。
3. 麻醉的风险虽然麻醉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技术,但是麻醉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主要的风险包括呼吸抑制、心脏停搏、低血压、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麻醉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结合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的选择,制定出最合适的麻醉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4. 麻醉监护麻醉监护是麻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监测、呼吸功能监测、液体平衡监测等。
通过麻醉监护,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5. 麻醉后的恢复和护理麻醉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和护理。
主要包括呼吸道保护、血氧饱和度监测、镇痛等。
此外,麻醉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其尽快摆脱手术和麻醉的影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临床麻醉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麻醉状态下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对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确保麻醉的安全与有效。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麻醉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熟悉麻醉期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变化及调节。
了解麻醉与体温、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麻醉生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麻醉中出现的生理问题。
具备观察和评估麻醉患者生理功能变化的能力,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职业责任感,提高其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绪论麻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麻醉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2、麻醉与神经系统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等的影响。
全身麻醉药的麻醉分期及各期的生理表现。
局部麻醉药对神经传导的阻滞作用及机制。
麻醉对意识、疼痛感知、认知功能等的影响。
3、麻醉与心血管系统麻醉药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作用,如对心肌收缩力、心率、血管张力等的影响。
麻醉期间的心血管反射调节,如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等。
不同麻醉方法和麻醉深度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麻醉期间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
4、麻醉与呼吸系统麻醉药对呼吸中枢、呼吸肌功能和肺通气的影响。
麻醉期间肺换气功能的变化,包括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的影响。
麻醉期间呼吸道的管理,包括气道通畅的维持、呼吸功能的监测等。
常见的麻醉相关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呼吸抑制、肺不张、肺水肿等的原因、表现和处理。
5、麻醉与消化系统麻醉药对胃肠道蠕动、分泌和吸收功能的影响。
麻醉学专业介绍
麻醉学专业介绍麻醉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麻醉和术后监护等相关领域。
麻醉学的发展对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和手术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麻醉学专业的培养内容、就业前景以及麻醉科的重要性。
一、麻醉学专业的培养内容麻醉学作为一门专业领域,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基础知识。
主要的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麻醉药理学麻醉药理学是麻醉学的核心学科,主要研究麻醉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吸收和分布规律,以及麻醉深度的评估等方面的知识。
1.2 麻醉生理学麻醉生理学探讨麻醉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和调节,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知识,以便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1.3 麻醉技术与器械麻醉技术与器械是麻醉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镇痛技术等,并了解并熟练操作麻醉器械。
1.4 麻醉并发症与风险评估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学生需要学习识别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并进行麻醉风险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1.5 术后监护与疼痛管理麻醉学专业还包括术后监护和疼痛管理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术后的观察与监测,以及疼痛管理的方法,帮助患者恢复。
二、麻醉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麻醉师是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他们负责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和术后的监护工作。
2.1 医院麻醉科医院麻醉科是麻醉学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麻醉师可以在医院的麻醉科中担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职称,参与各类复杂手术的麻醉工作。
2.2 麻醉药品研发及制造企业另外,麻醉药品和相关器械的研发和制造企业也需要麻醉学专业的人才,他们可以在研究机构或制药公司从事相关工作,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
2.3 麻醉咨询与教学在麻醉领域积累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还可以从事麻醉咨询和教学工作,为其他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三、麻醉学的重要性麻醉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麻醉生理学 Physiology of Anaesthesia一、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是研究生理学在麻醉学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活动规律影响的学科,是麻醉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其内容主要介绍与麻醉专业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并介绍在麻醉状态下生命活动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麻醉与神经系统、麻醉与呼吸、麻醉与循环、麻醉与肝脏、麻醉与肾脏、麻醉与内分泌、麻醉与体温、麻醉与妊娠生理、麻醉与老年、小儿共十章内容。
由于麻醉生理学是在生理学之后讲授,它的任务己无需生理学所要求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着重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麻醉学临床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为毕业后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临床医疗、科研实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其多种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
为了更好地阐明麻醉生理学的理论问题,为学习临床麻醉学打好基础,授课中应密切联系临床。
麻醉生理学所列课程内容并不要求都在课堂讲授,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
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五年制]课程基本要求》,结合临床麻醉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作为组织麻醉生理学教学活动以及对授课和学习水平进行监测、检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18,其中理论课18学时,总学分1学分。
适用本科临床麻醉专业,使用教材《麻醉生理学》第2版(谭秀娟,罗自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参考教材《Clinical Anesthesia》(Paul G. Barash, Bruce F. Cullen, Robert K. Stoelting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TEXTBOOK OF PHYSIOLOGY》(第一版,双语教材,闫剑群,吴博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麻醉药理学》(戴体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Drug benefits and risks》(international textbook ofclinical pharmacology,Chris J. van Boxtel, Budiono Santoso, I. Ralph Edward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麻醉生理学重点知识
1.生理学的概念:是研究生理学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麻醉和手术对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影响的科学。
2. 人体生理功能主要的影响:①产生应激反应(stress):又称适应综合症适应综合征:指机体对一系列伤害性刺激做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
特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增强。
血液中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素、ACTH、皮质酮、催乳素和加压素水平升高。
②引起出血、疼痛、情绪反应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如恶心、呕吐、呼吸、出汗等。
③启动生理性凝血:释放凝血因子:组织因子-促进凝血④局部炎症细胞聚集:组织损伤释放一些细胞肽,如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2等。
⑤反射引起骨骼肌收缩增强:不利于手术。
(二)麻醉的主要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实现①镇痛药:激活中枢内下行抑制系统,来抑制脊髓背角痛敏神经元的痛传递。
②肌松药:通过抑制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N-M接头)③全麻药:抑制大脑皮层功能消除意识和痛感,关闭Na+通道,抑制兴奋产生和传导。
④不良反应:(1)硫喷妥钠快速诱导,可抑制呼吸、甚至呼吸停止,抑制心脏活动。
诱发喉痉挛(2)恩氟烷可抑制呼吸,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产生低血压(3)安定、镇痛药—芬太尼也可抑制呼吸,产生心动过缓(4)琥珀胆碱可产生高钾血症、眼压升高。
心律失常、心动过缓。
RP产生机制:①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高钾,膜外高钠;②安静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表现为对K+通透为主;③K+借浓度差外流达到电-化学平衡。
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 AP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即达最大(全)。
*可扩布性:不衰减传导*有不应期:单个细胞的AP不可能融合。
脑诱发电位特点:a.有明确的内外刺激;b.有较恒定的潜伏期;c.各种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在脑内有一定的空间分布;d.某种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有一定形式,不同感觉系统其反应形式不同。
麻醉生理学
整理ppt
24
正常人脑电图
δ波 0.5-3次
θ波 4-7次
α波 8-13次
β波 14-30次
一般频率慢的波幅较大,频率快则波幅较小
整理ppt
25
整理ppt
26
整理ppt
27
2.脑诱发电位的基本波形
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 统的任何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 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 系(time-locked)的电位变化统称为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 临床上常用的有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 ) 和 视 觉 诱 发 电 位 ( visualevoked potential, VEP)
整理ppt
34
小结
麻醉生理学的目的与内容 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手术和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正常脑电图和诱发电位 麻醉与手术对神经系统生物电活动的影响
整理ppt
35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 2、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3、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4 、正常脑电图基本波形 5 、手术与麻醉对神经系统生物电活 动的影响
活动的基础。当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
动系统传入冲动激活大脑皮层,使其
维持一定的兴奋状态时机体表现为觉
醒。如果觉醒系统的不同部位受到损
伤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全
身麻醉药能使意识消失,即抑制了大
脑皮层,又抑制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
激活系统的功能。
整理ppt
麻醉副高考试知识点汇总
麻醉副高考试知识点汇总一、麻醉生理学基础。
1. 神经系统生理。
- 神经冲动的传导:包括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机制。
例如,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速度更快。
-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兴奋:如突触后抑制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它们在调节神经元活动中的作用不同。
- 脑血流的调节:主要受自身调节、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因素影响。
自身调节在平均动脉压60 - 140mmHg时可保持脑血流量相对稳定。
2. 心血管系统生理。
- 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例如窦房结细胞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自律性最高。
- 心脏的泵血功能:包括心动周期各时相的特点,如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容积不变;射血期心室将血液射入动脉。
- 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以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等)。
3. 呼吸系统生理。
- 肺通气:呼吸运动的形式(平静呼吸、用力呼吸),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和阻力(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 肺换气: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4。
- 呼吸的调节:化学因素(二氧化碳、氧气、氢离子)对呼吸的调节。
二氧化碳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一定水平的二氧化碳分压可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
4. 血液生理。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浆和血细胞的组成。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免疫防御等功能;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 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抗凝系统(如抗凝血酶Ⅲ、肝素等)可防止血液在血管内凝固。
麻醉生理学
第三章麻醉生理学Ⅰ名词解释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组成,主要成分是二棕榈腺磷脂酰胆碱,以单分子层排列于肺泡内衬液气界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作用的物质。
P422.无效腔:在肺和呼吸道中,虽有通气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
有生理无效腔(由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组成)和机械无效腔之分P463.氧离曲线:它是表示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和解离的曲线,两者呈正相关。
当P a O2降低,氧解离增多,氧饱和度下降。
氧离曲线呈“S”形,当氧分压在60~100mmHg时,氧分压变化大,但氧饱和度变化很小。
P484.P50:表示pH为7.4,PaO2为40mmHg及体温37℃及氧饱和度是50%时的氧分压,是反映氧释放功能、Hb与O2亲和力的常用指标,正常人为26.5mmHg。
P48/P5045.心指数: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用来衡量心脏功能。
P576.前负荷:心肌收缩前所负载的负荷称前负荷,它决定心肌收缩前的长度。
P57 7.后负荷:心肌开始收缩时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后负荷。
通常以平均动脉压的高低反映后负荷的大小。
P588.脑缺血反应:当脑血流量减少时,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可对脑缺血发生反应,引起交感缩血管紧张显著增强,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动脉血压升高,称为脑缺血反应。
P669.食物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释放的热量。
P9810.食物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P9811.呼吸商:各种供能物质氧化时产生的CO2量与O2的消耗量的比值。
P98 12.基础代谢率:是基础状态(即清晨清醒进食前,排除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平卧,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环境温度在20~25℃;安静)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P9813.恶性高热:目前所知的唯一可由麻醉药引起围麻醉期死亡的遗传性疾病,是一种亚临床肌肉病,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如氟烷)和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后出现骨骼肌强直性收缩,产生大量能量,导致体温持续快速升高,进而进行性循环衰竭,是一种代谢亢进危象。
生理学co2麻醉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co2麻醉的名词解释在医疗领域中,CO2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
通过将二氧化碳(CO2)注入患者呼吸道中,达到麻醉的效果。
这种麻醉方法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
下面,我们将对生理学CO2麻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1. CO2麻醉的原理CO2麻醉是基于生理学响应的原理。
当CO2浓度在呼吸道中升高时,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和舌根张力增加等生理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使患者处于镇静和麻醉状态。
CO2麻醉通过调节呼吸道中CO2浓度,以达到麻醉的目的。
2. CO2麻醉的机制CO2麻醉主要通过两个机制产生麻醉效果:呼吸中枢抑制和神经化学调节。
首先,CO2可以通过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抑制呼吸中枢的活动,使患者呼吸减慢,从而产生镇静和麻醉的效果。
其次,CO2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化学途径,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如γ-氨基丁酸(GABA),从而产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效应。
3. CO2麻醉的优点CO2麻醉具有一些优点,使其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理想的麻醉选择。
首先,CO2麻醉相对于其他麻醉方法而言,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和风险。
其次,CO2麻醉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个体化调节,调整麻醉深度,保持患者的舒适和稳定。
此外,CO2麻醉还可以减少产生其他麻醉剂引起的身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4. CO2麻醉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尽管CO2麻醉有着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需要考虑。
首先,CO2麻醉对患者的循环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因此,在应用CO2麻醉时,需要对患者的循环系统进行监测和调节,以保持其稳定。
另外,CO2麻醉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口干等。
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反应,及时调整CO2浓度和麻醉深度。
总之,生理学CO2麻醉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麻醉方法。
通过调节呼吸道中CO2浓度,CO2麻醉可以达到麻醉的效果,同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和生理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和生理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一)椎管的骨结构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4节尾椎组成。
成人脊椎呈现4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典型椎骨包括椎体及椎弓两个主要部分,椎弓根上下有切迹,相邻的切迹围成椎间孔,供脊神经通过,位于上、下两棘突之间的间隙是椎管内麻醉的必经之路。
(二)椎管外软组织相邻两节椎骨的椎弓由三条韧带相互连接,从内向外的顺序是: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
(三)脊髓及脊神经脊髓上端从枕骨大孔开始,在胚胎期充满整个椎管腔,至新生儿和婴幼儿终止于第3腰椎或第4腰椎,平均长度为42~45cm。
93%成人其末端终止于L2,终止于L1及L3各占3%。
出生时脊髓末端在L3,到2岁时,其末端接近成人达L2。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间隙成人低于L2~3,小儿应在L4~5。
脊神经有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每条脊神经由前、后根合并而成。
后根司感觉,前根司运动。
(四)椎管内腔和间隙脊髓容纳在椎管内,为脊膜所包裹。
脊膜从内向外分三层,即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硬脊膜从枕大孔以下开始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与椎管内壁的骨膜和黄韧带融合在一起,内层形成包裹脊髓的硬脊膜囊,抵止于第2骶椎。
因此通常所说的硬脊膜实际是硬脊膜的内层。
软膜覆盖脊髓表面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
硬脊膜与蛛网膜几乎贴在一起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硬膜下间隙,而硬脊膜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间隙。
蛛网膜下腔位于软膜和蛛网膜之间,上至脑室,下至S2。
腔内含有脊髓、神经、脑脊液和血管。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其比重为1.003~1.009。
二、椎管内麻醉的生理学基础(一)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生理蛛网膜下腔阻滞是通过脊神经根阻滞,离开椎管的脊神经根未被神经外膜覆盖,暴露在含局麻药的脑脊液中,通过背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入冲动及通过前根离开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冲动均被阻滞。
麻醉生理学解答题与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负反馈的作用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的作用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3、何谓内环境与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人体细胞大部分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
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循环将其运走,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因此,机体内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体内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相互协调,以达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代谢过程本身使稳态不断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平衡。
内环境及其稳态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势必会引起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
4、麻醉和手术对人体稳态有何影响?手术对人体是一种强烈、创伤性的刺激,人体随创伤的程度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性与病理性反应,是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麻醉的目的是通过使用各种麻醉药物和其他手段来实现睡眠,减轻或消除疼痛、意识活动,稳定自主神经功能,松弛肌肉,以稳定内环境,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处于稳定,从而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5、试比较反馈和前馈两者有何不同?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个方面,负反馈对内环境起稳定作用,正反馈的作用则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反馈无预见性,仅能在受到干扰后作出反应,表现对反应有滞后现象。
前馈有预见性,无波动性,但有可能发生预见错误。
两者均可能出现偏差,但负反馈的偏差是必然出现的,只有出现偏差后才发生纠正;而前馈的偏差是由于可能出现的预见失误而导致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1、细胞膜有哪两种特性?影响其流动性的因素都有哪些?细胞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二)
麻醉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四章麻醉与循环一、填空1. 在心功能障碍病人可用扩血管药物,这是因为引起后负荷增加使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
2. 运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量增强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心交感中枢兴奋和心迷走中枢抑制。
3. 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途径是增加能量供应、减小心肌能量消耗。
4. 颅内高压患者常以动脉血压升高,心率降低为特征。
5.电击复律术治疗心律失常时,要使刺激不落入心室的易损期内,以免引起心室颤动。
6.儿茶酚胺可诱发早期后除级和延迟后除极引起自律型心律失常。
7.循环衰竭包括:心力衰竭和周围循环衰竭。
8.椎管内麻醉时,心输出量减少。
二、选择题1. Starling机制是指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取决于DA平均动脉压; B心率贮备; C心力贮备; 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心室收缩末期容积2.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DA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B增强心室肌收缩力;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E使心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3.麻醉药物对心排出量的抑制程度从轻到重的顺序为AA氧化亚氮>乙醚>异氟烷>氟烷; B乙醚>氧化亚氮>异氟烷>氟烷; C异氟烷>氟烷>氧化亚氮>乙醚; D氧化亚氮>乙醚>氟烷>异氟烷; E乙醚>异氟烷>氟烷>氧化亚氮4. 奎尼丁可抑制下列哪种通道使心肌兴奋性降低EA Ca2+;B K+;C Cl-;D Mg2 + ; ENa+5.关于冠脉循环的解剖生理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A毛细血管丰富,与心肌纤维数的比例为1:1; B各冠状血管之间有吻合支存在;C血流丰富,60~80ML/(100g·min) D;心肌血流分布均匀; E 心室腔内存在腔血管6.下列哪项不是麻醉期间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EA自主神经平衡失调; B电解质紊乱; C麻醉用药; D手术刺激心脏; E输血7. 眼科手术时可引起心功能过缓甚至停搏的反射是BA眨眼反射; B眼心反射; C眼睑反射; D瞳孔对光反射;E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性反射8.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取决于D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E钠-钾泵的功能9. 麻醉后体位由平卧转为直立位时,循环系统发生什么变化?EA血压下降; B血压升高; C血压不变; D心率减慢; E 以上都不正确10.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是C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前馈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三、名词解释:易损期:在相对不应期的开始之初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在此期间应用较强的刺激可引起心肌纤维性颤动,这一段时间就称为易损期。
麻醉生理学知识点
压力感受器反射?
压力感受器反射起自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壁上的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由于血管被动扩张,刺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发放神经冲动,并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一方面反射性使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肌收缩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使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结果均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引起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回升。
特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发动快;
压力感受器反射易发生适应;
压力感受器反射有限度,它的调节有效范围是60~180mmHg之间。
生理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在临床上,可根据它的调节机制,采用按压颈动脉窦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性的兴奋迷走神经,以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
速。
2、人工通气对人体循环和静脉回流的影响。
由于胸内压为负压,故胸腔内的大静脉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的状态。
吸气时胸内压进一步降低,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中心静脉压下降,有利于静脉回流。
反之,在呼气时静脉回流相应减少。
麻醉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的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
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极的快速而短暂的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是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麻醉生理学
麻醉生理学麻醉生理学是研究麻醉药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的学科。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麻醉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等方面。
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可以通过让患者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来达到手术目的,局部麻醉药则是通过阻断疼痛传导来实现局部麻醉效果,镇痛药则是用于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
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麻醉效果。
全身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大脑皮层来抑制神经传导,从而产生无意识的状态。
局部麻醉药物则是通过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在人体内,麻醉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与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传递神经信号。
麻醉药物可以干扰神经递质的释放、再摄取或者作用受体,从而改变神经传导的过程。
麻醉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吸入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两种。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循环。
静脉麻醉药物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或输液的方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来完成。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对于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麻醉药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提高麻醉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还有助于了解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
麻醉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患者在这种状态下对疼痛和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降低。
通过研究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和疼痛的神经生理基础,对于研究意识和疼痛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麻醉生理学是研究麻醉药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的学科。
通过对麻醉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提高麻醉的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醉生理学的研究还有助于理解麻醉状态的产生机制,对于研究意识和疼痛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麻醉生理学重点
麻醉生理学重点1. 内环境:是指机体内围绕在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因它居于机体的内部,为机体的细胞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而得名。
2.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 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能对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4. 应激反应:是指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作出的保护自己的综合反应,又称适应综合征。
5. 脑电图:在头皮表面用双极或单极电极缩记录的无明显刺激情况下自发产生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正常人脑电图可分为δ、θ、α、β波四种。
6. α阻断:正常人的α波是皮层处于安静状态时脑电图的主要表现,通常在成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
睁眼或接受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α阻断。
7. 诱发电位(EP):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诱发电位。
8. 暴发性抑制:麻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行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
9. 意识:是机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客观事物的觉知或体验。
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内容和觉醒状态两个组成部分,意识内容包括语言、思维、学习、记忆、定向和感情。
10. 意识障碍:指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意识障碍分两类: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和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1.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症状,为人类共有且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12. 痛觉:是指躯体某一部分厌倦和不愉快的感觉,主要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2.诱发电位: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任何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 3.暴发性抑制:麻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行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
4.痛觉是指躯体某一部分厌恶和不愉快的感觉,主要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5.痛反应:疼痛伴随的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反应和心理情绪反应6.病理性疼痛:总伴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炎症或神经系统病变。
刺激消失时仍伴有疼痛.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对伤害性刺激敏感性增强和反应阈值降低的痛觉过敏,非痛刺激(如触摸)引起的触诱发痛和在炎症区域的自发痛。
7.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因骨骼肌受到重力的持续牵拉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所产生张力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活动。
8.眼心反射:压迫眼球、激惹或牵拉眼外肌,经由三叉神经眼睫支传入到脑干心血管中枢,整合后再由迷走神经传出,致心动过缓甚至停博。
9.腹膜反射:机械刺激腹膜反射性引起心率和血压波动,呼吸浅快,该反射的传入与传出神经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内,基本中枢在延髓和脊髓侧角灰质。
10.无效腔:在肺或呼吸道中,虽有通气但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称为呼吸无效腔或死腔。
无效腔包括①解剖无效腔:由鼻到终末支气管之间的管腔,仅起传导气流的作用,不能进行气体交换②肺泡无效腔:凡进入肺泡但未进行气体交换的那部分气体所占的肺泡容量,称为~~11.机械无效腔:在麻醉时,由麻醉面罩、接管等麻醉器械所造成的无效腔,称为机械无效腔12.用力肺活量(FVC):是受试者从最大吸气末开始进行快速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13.功能余气量(FRC):代表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的肺容量。
14.闭合容量(CC):气道开始闭合时,肺内气体容量称为闭合容量(CC),闭合容量=闭合气量+余气量15.闭合气量(CV):是肺底部气道闭合时,在余气量位以上的肺容量,亦即来自肺上部的呼出气量16.临界闭合压:当动脉血压降至某一临界水平时,即使动静脉压差仍然存在,血管将完全关闭,血流停止。
称为临界闭合压,正常值约20mmHg。
17.Cushing反应(Cushing response):颅内压升高也可因脑血流下降引起脑缺血反应,使动脉血压上升,因其被cushing在1900发现,称之为Cushing反应问答题第一章绪论1、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答:(1).产生应激反应;(2).引起出血、疼痛和情绪紧张;(3).启动生理性出血反应;(4).局部炎症细胞聚集;(5).反射性骨骼肌收缩增强。
2、麻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各种麻醉手段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腺的活动。
如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内的下行抑制系统,来抑制背角痛敏神经元的痛传递,产生镇痛效应;肌松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下行抑制系统抑制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来松弛肌肉。
又如全身麻醉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的功能来消除意识和疼痛;通过关闭Na+通道来阻止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来减轻因手术的刺激所引起的各种反应。
不同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主要通过对“神经、循环、呼吸的抑制以及对肝肾损害”而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加之有时难以准确把握病人的个体差异,可能对病人还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章麻醉与神经系统肌松药主要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
3、痛觉信息在中枢的调制外周伤害性刺激冲动传入后,经中枢各级水平的调整作用,痛觉被感知或受抑制。
作用机制竞争性阻滞非竞争性阻滞(1)脊髓中的痛觉调制闸门学说,传入纤维对脊髓背角伤害性递质的抑制主要发生在SG(1)当损伤刺激使C纤维紧张升高,则对T cell抑制解除,闸门打开,允许疼痛向高级中枢传递。
(2)当按摩皮肤等刺激兴奋A传入时,SG兴奋,加强SG对T cell抑制,关闭闸门,减少伤害性刺激信息向高级中枢传递,从而缓解疼痛或止痛(2)脑的高级部位对背角伤害性信息的下行调制系统在CNS系统内有一个以脑干中线结构为中心,由许多脑区组成的神经网络系统,其中镇痛系统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最为有效,抑制系统含有许多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如阿片肽,可通过作用于外周的阿片受体,抑制P物质的释放,以及作用于中枢的阿片受体,抑制第二级感觉神经元的传入而产生镇痛效应,此外还有脑干痛觉下行易化系统。
(3)下行调制系统的递质①PAG中有: 5-HT,P物质,神经肽Y,脑啡肽,强啡肽,GABA,神经降压素、组胺②中缝大核中有:脑啡肽,P物质、生长抑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③RVM中有:5-HT,脑啡肽,强啡肽,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比较肯定的与痛觉调制有关的是脑啡肽,强啡肽、组胺和5-HT5、镇痛药物与镇痛机制镇痛药是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痛觉的药物,典型的镇痛药为阿片样物质,如吗啡、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等,其镇痛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1)通过脑内释放ENK和内啡肽样物质,与突触后膜阿片受体结合,降低去极化时Na+的通透性,使痛传递受抑制;或与突触前膜阿片受体结合,使突触前膜部分去极化,产生突触前抑制,减少P物质或ACh的释放,从而防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2)通过中枢某些部位释放抑制性递质,如GABA、甘氨酸等,引起增加CL-通透性,引起超极化,增强对兴奋性递质的抵抗力从而产生镇痛效果;(3)镇痛药与相应膜受体相结合,关闭Na+通道以阻断痛信息的上传从而止痛。
6、麻醉与某些内脏的反射活动(一)循环系统的反射1、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性反射2、心肺感受性反射3、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4、眼心反射压迫眼球、激惹或牵拉眼外肌,经由三叉神经眼睫支传入到脑干心血管中枢,整合后再由迷走神经传出,使心动过缓设置停搏。
5、肝胆肠胃膀胱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这些器官壁内均有机械感受器,它们的传入纤维行走于迷走或者交感神经内,常因手术牵拉、扩长这些器官而反射性的引起心率变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脏停搏(二)循环系统的反射1、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2、肺内感受器反射3、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反射4、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5、防御性呼吸反射(三)呕吐反射(四)其他1、眨眼反射2、眼睑反射3、咽反射4、腹膜反射机械刺激腹膜反射性引起心律和血压波动,呼吸浅快,该反射的传入与传出神经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内,基本中枢在延髓和脊髓侧角灰质。
5、喉反射6、瞳孔对光反射7、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控:1、脊髓:除作为产生肌紧张的基本中枢外,还有两条反馈调节。
①当梭外肌收缩时可兴奋位于肌腱中的腱器官,通过Ib传入神经纤维使脊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进而抑制α运动神经元,使该腱器官所在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此反射称反牵张反射;②脊髓前角α神经元在离开脊髓前,发出侧支与脊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后者又与α运动神经元发生联系,因而可通过抑制中间神经元来抑制α神经元,使骨骼肌不致产生过度的张力。
2、脑干网状结构:脑干前端背外侧的网状结构,具有加强肌紧张及躯体运动作用,称为易化区。
而在延髓尾部腹内侧的网状结构则对肌紧张和躯体运动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区,除此之外,纹状体、苍白球和小脑均可通过相应通路调节肌紧张。
8、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传导机制就是区域的去极化引起周边细胞膜的去极化,从而引发动作电位。
如次周而往复,形成传导。
以无髓神经纤维为例,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该处出现了细胞膜两侧电位的暂时性倒转,即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使其与相邻安静的膜电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在这两个邻接部位便产生了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到负,在膜内通过未兴奋部分的电流是外向刺激电流,从而对未兴奋部分形成有效刺激,使膜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Na+通道被激活、大量开放,产生Na+再生性循环,导致动作电位的出现,造成邻近未兴奋部分膜发生兴奋,膜外电位变负,膜内电位变正;继而,在新的兴奋部位与其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又出现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的刺激作用而导致动作电位的出现,如此反复连续进行下去。
则表现为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上的传导第三章麻醉与呼吸1、麻醉对肺内气体弥散的影响:1、在吸入麻醉时,麻醉气体在吸入气中占有一定的分压,使吸入气体中的氧分压相对减少。
因此无论保持患者自主呼吸还是进行人工通气,均须给予一定浓度的氧,以增加吸入气中的氧分压,从而提高肺泡气中氧分压。
2、全麻诱导前吸氧去氮以成为一种常规方法。
由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大大增加,无疑将增加氧的弥散速率。
3、施行全麻时可以合理地采用各种通气方法以及解除支气管痉挛、清除支气管内分泌物等措施,克服有效交换面积的减少、气体弥散距离增厚等异常情况,增大其他肺区的通气,开放萎陷肺泡,增大功能余气量,改善气血弥散功能,从而提高PaO2和排除二氧化碳的蓄积。
4、全身麻醉过程中,如通气量不足,只要肺泡内氧分压不低于7.98kpa,对氧的弥散可无明显的影响,但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很快升高,造成二氧化碳蓄积。
5、全身麻醉诱导期进行气管内插管时,一般均使患者呼吸停止,为防止插管时发生低氧血症,在插管前均先用100%氧气吸入并进行正压通气。
2、肺通气阻力的构成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是平静呼吸时主要阻力,约占总阻力的70%;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约占总阻力的30%,其中又以气道阻力为主。
1、肺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阻力、增加肺顺应性;调整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内压;减少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泡积液;吸引单核细胞迁移入肺泡,促进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从而有助于加强肺的防御功能。
2、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因素1、肺机械扩张:肺扩张刺激是出生后促进和调整肺表面活性物质释放的主要因素。
若呼气过度致肺容积过小,将使大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被挤出液气界面而失活。
呼气末维持一定的功能余气量可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经气道外排而使清除增加,反使肺顺应性降低。
因此,肺容积变化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释放与失活均有重要影响。
2、体液因素: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Αβ受体激动剂均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释放,以β受体激动剂作用更为明显。
甲状腺激素可加速Ⅱ型上皮细胞的成熟,雌激素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而雄性激素则可延缓胎肺的成熟,胰岛素也可延缓II型上皮细胞的成熟。
3、麻醉对肺内气体弥散的影响⑴吸入麻醉时,麻醉气体占有一定的分压,使吸入气体中氧分压相对减少⑵全麻诱导前吸氧去氮已成为一种常规方法⑶全麻时可合理采用各种通气方法以及解除支气管痉挛、清除支气管内分泌物,克服有效交换面积的减少、气体弥散距离增厚等异常情况,提高氧分压和排除二氧化碳的蓄积⑷全麻中,因通气量不足,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很快升高,造成二氧化碳蓄积(5)全麻诱导期行气管内插管时,为防止低氧血症,插管前均先用100%氧气吸入并作加强通气4、麻醉期间的高二氧化碳血症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