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与温度(2)
物态变化与温度
![物态变化与温度](https://img.taocdn.com/s3/m/6d42496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8.png)
物态变化与温度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状态改变过程。
根据温度的不同,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不同的物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
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能够观察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物态变化的现象。
本文将从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角度探讨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在固态到液态的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逐渐增大,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从而使得物质的形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这个转变过程存在一个临界温度,称为熔点。
当温度达到熔点时,物质的结晶结构开始破坏,分子逐渐离开固定位置,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以水为例,其熔点为0摄氏度。
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水变为固态冰;当温度升高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水变为液态。
这种由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是温度对分子间距以及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在液态到气态的过程中,物质的分子能量逐渐增加,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引力逐渐克服,从而使得物质的形态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与固态到液态相似,液态到气态的转变也存在一个临界温度,称为沸点。
以水为例,其沸点为100摄氏度。
当温度低于100摄氏度时,水分子热运动增强,液态水逐渐转变为水蒸气;当温度升高到10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进一步增强,水变为气态水蒸气。
这种由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也是温度对分子能量以及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与固态到液态以及液态到气态相反,气态到液态的过程中,物质的分子能量逐渐减小,分子热运动减弱,分子间的引力逐渐起作用,从而使得物质的形态由气态转变为液态。
这个转变过程也存在一个临界温度,称为露点。
以水为例,当气态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到饱和状态时,水蒸气中的水分子会凝结成液态水滴,此时的温度即为露点。
这种由气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是温度对分子能量以及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总之,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能够影响物质分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的物态。
9物理沪科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9物理沪科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https://img.taocdn.com/s3/m/986127b7964bcf84b9d57bd9.png)
知1-讲
石蜡熔化过程记录表
知1-讲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32 35 41 45 47 48 52 56 61 66 72
总结
知1-讲
1.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 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5 火山爆发是某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你知道 吗,岩浆是由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 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 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 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填 “升高”或“降低”)。
总结
知2-讲
1. 晶体的熔化特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 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3. 晶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会熔化 一是温度必须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知2-讲
比较内容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内部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内部原子排列无规则
并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3)每隔1min记录温度于表格中。
(4)根据碎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数据,在教材的
表格中绘出它们熔化的图像。
(5)分析作出的图像,得出结论。
比较下面两图:
冰熔化过程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4 -3 -2 -1 0 0 0 0.5 1 1.5 2
知3-练
1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熔化
C. 先熔化后凝固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2b9b95d0d233d4b14e69d9.png)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通常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2、摄氏温度:把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根据的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
①使用时,要认请温度计的和,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只与充分接触,
③待示数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
二、熔化和凝固
5、熔化:物质从变成,熔化要。
凝固:物质从变成,凝固要。
6、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
7
8、晶体的熔化曲线与凝固曲线
(1)物质在AB段是态,热,温度。
(2)物质在BC段是态,热,温度。
(3)物质在CD段是态,热,温度。
(4)物质在DE段是态,热,温度。
(5)物质在EF段是态,热,温度。
(6)物质在FG段是态,热,温度。
(7)物质熔化用时,熔点是;凝固用时,凝固点是,说明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
固点是的。
9、装有晶体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时,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1)(2)。
三、汽化和液化
10、汽化:物质从变为叫汽化,汽化有和两种形式,都要。
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通过和可以使气体液化。
12、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1)(2)。
四、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要。
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凝华要。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1ba27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7.png)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物态变化,如水从液态变成冰固态,或从液态变成水蒸气气态。
而这些变化与温度密不可分,而温度的测量对我们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至关重要。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一个物体热能状态的表征,通常用开尔文(K)或摄氏度(℃)表示。
温度越高,说明该物体分子运动越激烈,所含热能也越多。
相反,温度越低,说明分子运动越缓慢,所含热能也越少。
温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需要使用温度计。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两种。
水银温度计:内部充满的是水银,当温度升高时,水银会膨胀而上升,反之降温时水银会下降。
电子温度计:采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电子元件来检测物体温度的变化。
在不同物体温度下,电子元件的电阻值、电压等都会发生变化。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主要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物质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距离小,交叉错综,无法自由流动。
液态:物质分子排列松散,分子间距离较大,能相互滑动,所以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分子彼此独立,分子间距离很大,散乱运动,自由滑动,具有高度流动性。
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物质物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有直接关系,下面我们逐一探究。
固态与液态的转化:当物质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固态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以至于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变得松散起来,从而变成液态。
这种转变的温度称为熔点,熔点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液态与气态的转化:当液体物质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分子对周围环境的吸引力大大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变得更快,足以克服液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约束,自由地运动,以至于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这种转变的温度称为沸点,沸点的大小也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固态与气态的转化: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物质直接由固态转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如干冰在室温下从固态转化为气态,这是在固态状态下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足够大,可以跨越液态状态直接转化成气态,同时外界压力不影响其转化过程。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c2e97148d7c1c708a145b8.png)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梳理: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实验室温度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一样一样玻璃泡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水银煤油,酒精等刻度范围-20℃----110℃35---42 ℃-30—50℃分度值1℃0.1℃1℃构造玻璃泡上部分是均匀细管玻璃泡上部分有段细而弯的‘缩口’玻璃泡上部分是均匀细管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需要甩几下放在被测环境中直接读数,不能甩重点2:物态变化一、熔化和凝固:1、熔化:(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①压强②杂质(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重点)2、凝固:(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1、汽化:(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物态变化 温度(二)
![物态变化 温度(二)](https://img.taocdn.com/s3/m/09a66969783e0912a2162a99.png)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明温度越高,液体的体积越____(选填大或小),这就是____现象。
3、把手捂到温度计的液泡上,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质疑互助
小组讨论后总结:
(1)温度计的构造: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____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采用____。
(4)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把____的温度规定为0℃,把
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____,摄氏温度的单位是。
4.思考并讨论:如果要给我们自制的温度计刻上刻度,如何刻呢?
课堂反馈
1、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的规律制成的。
2、正确使用温度计。
学习方法
1、小组讨论学习。
2、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3、老师指导学生完成问题。
自主学习
我们把物体的____叫做温度。
想想做做”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冰箱冷冻室温度,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完成后小组讨论:“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
放入热水中的手,再放入温水中时,会感觉到水是____的;而放入冷水中的手再放入同一杯温水中时,却感觉水是____的(填“冷”或“热”)。因此,单凭手的感觉判断水的冷热是不准确的。
反思总结
1、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是难度不大,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的重点应放在温度的物理意义,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写法和读法。
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76d51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0.png)
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思考:自然界的水存在的形式有哪些?固态:冰雪霜雾凇雹液态:水雨露雾“白气”气态:水蒸气二、温度: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三、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
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
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例如: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例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2、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熔化图象:晶体熔化特点:非晶体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二、凝固 :1、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2、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1ab3507581b6bd97f19ea55.png)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一)温度1. 温度的物理意义: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单位及其规定: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记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就是1℃。
3. 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①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有很多种,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液体温度计。
②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③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温度计在使用之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根据被测物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把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放入被测液体中要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1.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3)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4)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5)物态变化中吸热的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物态变化中放热的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2. 晶体的熔化(1)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的识别:(2)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熔点。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图中:AB段表示固体升温过程。
此时物质不断吸热升温,保持固态。
BC段表示熔化过程。
此时,物质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并存状态。
CD段表示液体升温过程。
此时,物质不断吸热升温,保持液态。
(4)图中B点物体处于固态,C点处于液态。
(5)处于熔点的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并存状态。
(中考物理)训练卷:温度与物态变化 (2)
![(中考物理)训练卷:温度与物态变化 (2)](https://img.taocdn.com/s3/m/abf648e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1.png)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一:熔化凝固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A.湖水表面结冰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C.铁块化成铁水D.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2.下列是几种物质的熔点,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B.在-255℃时,氢是固态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气温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A.湖水表面结冰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C.铁块化成铁水D.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4.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石蜡、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 ,属于非晶体的有______ .(填序号).5.下表是小明“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表:(1)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此时被测物的温度为______℃,实验时的室温是______℃.(2)该物质在第4min时的状态是______态(选填“固”、“液”或者“固液共存”),在凝固过程中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温度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3)课后小明又进行了以下探究:如图乙所示,在容器A内装纯水,在容器B内装入大量盐水.一段时间后发现容器A内有冰出现,由此可以判断原来容器B内盐水的温度______0℃(选填“高于”、“等于”、“低于”).知识点二:温度温度计1.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为( )A.T=t+273B.t=T+273C.t=T-273D.T=273-t2.温度计的玻璃泡的容积比它上面玻璃管的容积大得多,这主要是为了()A. 造型美观,使用方便B. 增加温度计与被测物体的接触面积C. 使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后仍然表示该温度D. 玻璃泡内液体体积有细微变化,就可以使管内液柱有明显的变化3.一般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线膨胀.下表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铜、铝线的横截面积相同).1.该实验应准备的两件测量仪器是和.2.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1)比较实验序号与(或3与4),可得结论:当原长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的线膨胀与材料有关.(2)比较实验序号1与2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3)为了继续验证(2)中的结论,请在表格中空格里填上相关的信息.4.一支标有0℃~100℃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放在l标准火气压下沸水中时示数为86℃.则(1)该温度计每1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是多少℃;(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则温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3)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5.有一只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时水银柱长度为24mm,测沸水时水银柱长度为88mm,测热水时水银柱长度为46mm,求热水温度的实际值为多少?知识点三:汽化1.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又沸腾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降低B.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D.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2.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A.升高B.降低C.不变D.与气压无关3.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用地膜覆盖农田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4.在足球比赛中,当一球员被撞伤倒地不能起来时,一名医生马上跑过去在受伤部位喷上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汽化后能使受伤部位温度下降,起到暂时止痛的作用.这种液体的沸点最有可能为()A.12摄氏度B.32摄氏度C.40摄氏度D.100摄氏度5.游泳运动员刚从水中上岸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运动员身上的水()A.熔化吸热B.汽化吸热C.升华吸热D.液化放热6.为增加营养,妈妈每天早上都会给小明烧鸡蛋吃,有时油煎蛋,有时水煮蛋,小明发现油煎蛋容易煎糊,而水煮蛋不会糊.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不同.知识点四:液化1.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A.人呼出的水蒸气B.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C.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D.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A.水缸中的水液化形成的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水缸中的水凝固形成的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3.冬天,汽车前挡风玻璃常出现一层“雾气”,影响了驾驶.按一下除雾开关,从玻璃下方吹出一股风,“雾气”即刻消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雾气”附着在挡风玻璃的内侧C.吹出的风增大了“雾气”的表面积,使其蒸发加快D.吹出的风加快了“雾气”表面的空气流动,使其蒸发加快4.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揭开锅盖后,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A.眼镜上有灰尘B.空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C.热的水蒸气使玻璃透明度下降了D.锅内冒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液化现象5.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电冰箱门附近出现一股“白气”.关于这种“白气”与热水瓶口出现的“白气”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白气”均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前者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热水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前者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热水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前者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6.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对以上解释中()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7.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______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选填a/b).参考答案知识点一:熔化凝固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A.湖水表面结冰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C.铁块化成铁水D.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答案】C【解析】铁块化成铁水,是固体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2.下列是几种物质的熔点,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B.在-255℃时,氢是固态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气温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答案】D【解析】A、铜的熔点低于铁的熔点,铜掉入铁水中,铜球会熔化;由表格知道:氢的熔点是-259℃,在-255℃时,氢已经熔化,所以是液态,故B错误;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因为水银的熔点是-38.5℃即凝固点也是-38.5℃,在-40℃的气温下,水银会凝固,所以水银温度计不可测量;钨的熔点高,所以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故D正确.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A.湖水表面结冰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C.铁块化成铁水D.水沸腾时水面出现“白气”【答案】A【解析】凝固是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湖水结冰是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的过程,属于凝固.盘子里的水变干了,是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铁块化成铁水,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白气”是水蒸汽的液化现象.4.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石蜡、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 ,属于非晶体的有______ .(填序号).【答案】①④⑤;②③⑥【解析】在冰、石蜡、松香、铁、海波、沥青这些物质中,冰、铁、海波属于晶体,有熔点;石蜡、松香、沥青属于非晶体,无熔点.5.下表是小明“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表:(1)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此时被测物的温度为______℃,实验时的室温是______℃.(2)该物质在第4min时的状态是______态(选填“固”、“液”或者“固液共存”),在凝固过程中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温度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3)课后小明又进行了以下探究:如图乙所示,在容器A内装纯水,在容器B内装入大量盐水.一段时间后发现容器A内有冰出现,由此可以判断原来容器B内盐水的温度______0℃(选填“高于”、“等于”、“低于”).【答案】(1)58;21;(2)固液共存;放出;不变;(3)低于【解析】(1)由图可知,该温度计分度值为1℃,所以此时的温度是58℃;从表格数据看当物质完全凝固后,温度降低到21℃温度不再变化,所以可判断当时室温为21℃;(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3到5分钟该物质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此物质为晶体,此时处于凝固过程,物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3)晶体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并且要继续向外放热.若盐水的温度等于0℃,水可以达到凝固点,但不能放热,因此不能结冰,所以盐水的温度低于0℃.知识点二:温度温度计1.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为( )A.T=t+273B.t=T+273C.t=T-273D.T=273-t【答案】A【解析】科学研究表明,宇宙中存在着温度的下限:-273℃,以这个下限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t+273K.2.温度计的玻璃泡的容积比它上面玻璃管的容积大得多,这主要是为了()A. 造型美观,使用方便B. 增加温度计与被测物体的接触面积C. 使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后仍然表示该温度D. 玻璃泡内液体体积有细微变化,就可以使管内液柱有明显的变化【答案】D【解析】玻璃泡的容积比它上面的玻璃管的容积大,玻璃泡内的液体体积有微小变化,细玻璃管内的液柱高度变化明显,温度计的分度值可以很小,使测量结果更准确.3.一般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线膨胀.下表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铜、铝线的横截面积相同).1.该实验应准备的两件测量仪器是和.2.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1)比较实验序号与(或3与4),可得结论:当原长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的线膨胀与材料有关.(2)比较实验序号1与2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3)为了继续验证(2)中的结论,请在表格中空格里填上相关的信息.【答案】1.温度计;刻度尺;2.(1)2、5;;(2)当材料与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线膨胀与长度有关,长度越长,伸长量也越大;(3)铜;30.【解析】1.需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温度计测量物体升高的温度;2.(1)实验2和5中,原长和升高的温度均相同,材料不同,固体的线膨胀也就不同;(2)实验序号1和2,材料都是铜,升高的温度都是10℃,第2次原长较大,物体的伸长量较大,由此得出:当材料与升高的温度相同时,长度越长,伸长量也越大;(3)要探究固体的线膨胀和物体原长的关系,就要控制材料、升高的温度一定而物体的长度不同.4.一支标有0℃~100℃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放在l标准火气压下沸水中时示数为86℃.则(1)该温度计每1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是多少℃;(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则温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3)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答案】解:(1)由题意知,当实际温度为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6摄氏度,当实际温度为10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86摄氏度,所以每个小格的温度为:t=℃=1.25℃;(2)所测水的温度为26℃,相当于比0℃高出26-6=20个小格,则实际温度为:t′=1.25℃×20=25℃;(3)当温度计的示数为0摄氏度时,比实际的0℃低了6个小格,所以实际温度为:t1=0℃-1.25℃×6=-7.5℃;当温度计的示数为100℃时,比实际0℃多出了100-6=94个小格,所以实际温度为:t2=1.25℃×94=117.5℃所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7.5℃~117.5℃.答:(1)该温度计每1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是1.25℃;(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则温水的实际温度是25℃.(3)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7.5℃~117.5℃.【解析】(1)冰水混合物体的实际温度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根据温度计的示数求出温度计每个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2)根据示数,计算出比实际0℃多出多少个小格,从而求出温水的实际温度;(3)计算出示数为0摄氏度时和100摄氏度时的实际温度,从而得出其测量范围.5.有一只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时水银柱长度为24mm,测沸水时水银柱长度为88mm,测热水时水银柱长度为46mm,求热水温度的实际值为多少?【答案】解:水银柱24mm时的温度是0℃,88mm时的温度是100℃.所以1m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热水中水银柱的长度=46mm-24mm=22mm,液体的温度=22mm×℃/mm=34.4℃.答:热水此时的温度是34.4℃.【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64mm(88mm-24mm)表示0℃~100℃,即1mm表示℃,再根据温度计在热水中的实际长度22mm(46mm-24mm)得出液体的温度.知识点三:汽化1.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又沸腾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降低B.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D.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答案】B【解析】水停止沸腾后.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因为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2.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A.升高B.降低C.不变D.与气压无关【答案】A【解析】液体的沸点随着表面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3.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用地膜覆盖农田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答案】B【解析】A、用地膜覆盖农田,控制了水分蒸发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的流动,可减慢水分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B、湿衣服展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向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通风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这些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正确.C、保鲜袋将蔬菜与外界隔绝,减慢了蔬菜周围的空气流动;放入冰箱,降低了其温度,这些措施都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故C错误.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故D错误.4.在足球比赛中,当一球员被撞伤倒地不能起来时,一名医生马上跑过去在受伤部位喷上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汽化后能使受伤部位温度下降,起到暂时止痛的作用.这种液体的沸点最有可能为()A.12摄氏度B.32摄氏度C.40摄氏度D.100摄氏度【答案】B【解析】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常温下汽化现象说明乙烷具有较低的沸点,且沸点低于人体正常体温37℃.故选32℃.5.游泳运动员刚从水中上岸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运动员身上的水()A.熔化吸热B.汽化吸热C.升华吸热D.液化放热【答案】B【解析】人上岸后,人体表面的水分开始汽化,从人体吸收热量,于是人会感觉冷.6.为增加营养,妈妈每天早上都会给小明烧鸡蛋吃,有时油煎蛋,有时水煮蛋,小明发现油煎蛋容易煎糊,而水煮蛋不会糊.这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不同.【答案】沸点【解析】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油的沸点多在300度左右,水煮蛋时,温度达到100℃就不再上升了,而油煎蛋时,温度可以达到更高,可以把蛋煎糊.因此,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沸点不同造成的.知识点四:液化1.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A.人呼出的水蒸气B.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C.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D.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答案】B【解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是气体,人眼看不见,所以AD错误;冬天空气温度较低,人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变成小水滴,形成白气,而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答案选B.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A.水缸中的水液化形成的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水缸中的水凝固形成的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答案】B【解析】夏天空气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缸液化而形成小水珠,附着在水缸外表面.3.冬天,汽车前挡风玻璃常出现一层“雾气”,影响了驾驶.按一下除雾开关,从玻璃下方吹出一股风,“雾气”即刻消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雾气”附着在挡风玻璃的内侧C.吹出的风增大了“雾气”的表面积,使其蒸发加快D.吹出的风加快了“雾气”表面的空气流动,使其蒸发加快【答案】C【解析】冬天汽车玻璃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玻璃,放出热量发生液化,出现雾气,附着在车玻璃内侧;按一下汽车除雾开关,从玻璃下方吹出一股风,加快了车窗玻璃上“雾气”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使其蒸发加快.故选项ABD正确,选项C错误.4.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揭开锅盖后,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A.眼镜上有灰尘B.空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C.热的水蒸气使玻璃透明度下降了D.锅内冒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液化现象【答案】D【解析】锅内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使镜片变得模糊.5.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电冰箱门附近出现一股“白气”.关于这种“白气”与热水瓶口出现的“白气”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白气”均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前者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热水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前者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热水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前者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后者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答案】C【解析】打开冰箱门时冒“白气”,是冰箱门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中的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形成的;热水瓶口出现“白气”,是热水瓶中冒出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6.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对以上解释中()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答案】B【解析】固态的干冰吸收热量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是物质的升华现象,因为干冰的升华过程需要吸热,所以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第一句说法正确.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白雾”,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所以B正确.7.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______ 玻璃外侧有小水珠(选填a/b).【答案】a【解析】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初三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b15c5e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4.png)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1.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状态.2.物态变化: 物质由向的变化成为物态变化。
3.物体的叫温度.常用字母表示, 单位 , 符号。
热力学温度用字母表示, 单位 , 符号。
4.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的温度定位0℃。
5.100℃: ,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位100℃。
6.要准确判断或测量温度, 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测量工具是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内的液体多为、或等物质。
7.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8.体温计里装的液体是。
测量范围是;分度值是。
(1)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2)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和。
估计被测温物体的温度是否在温度计的量程内。
(3)温度计玻璃泡要 _____ __ 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或。
(4)待示数后再读数。
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看温度计是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熔化与凝固: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
二、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1)晶体: 固体物质熔化过程中, 尽管不断 , 但温度却保持 , 即有固定的 , 这类固体叫做;常见的晶体有: 等。
晶体熔化时的叫做熔点。
常见晶体的熔点(1个标准大气压): 固态酒精 , 固态汞 , 冰 , 海波 , 萘 , 熔点最高的金属是。
影响晶体熔点的因素: 或。
(2)非晶体:固体物质熔化过程中, 只要不断 , 其温度就会不断 , 即没有固定的 , 这类固体叫做。
常见的非晶体有:等。
即: 晶体的熔化条件:晶体的熔化特点: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如何区别晶体与非晶体:三、凝固凝固点:晶体凝固的条件:晶体凝固的特点:非晶体凝固的特点:第三节汽化与液化汽化: 物质从变为的过程。
(一)液化: 物质从变为的过程(二)汽化-------沸腾、蒸发1)汽化的两种方式: 和;沸腾: 在一定下, 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2)实验现象: 开始给水加热时, 在烧杯的出现了少许小气泡, 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 , 并开始上升, 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 , 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 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 到达一定温度后, 烧杯底部出现大量 ,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 , 上升到破裂, 里面的散发到空气中, 这时水就沸腾了。
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第02期)(解析版)
![2023年中考物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第02期)(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d48c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c.png)
专题04温度、物态变化考点1温度1.(2023甘肃金昌)如图所示,图甲中木条的长度为cm;图乙中温度计读数为°C。
【答案】 2.6529【解析】[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条的左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木条的右端与2.65cm刻度线对齐,故木条的长度为2.65cm。
[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温度计读数为29℃。
考点2熔化和凝固2.(2023江苏无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冰热量,温度升高。
当冰开始熔化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由此可知,冰属于晶体。
【答案】吸收0保持不变【解析】[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由于温水的温度高于碎冰,所以温水不断失去热量,碎冰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2]观察图中温度计发现,分度值为1℃,温度计中液柱面指示在0℃刻度线,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0℃。
[3]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由于冰有固定熔点,所以冰属于晶体。
3.(2023湖北荆州)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选填“A”、“B”或“C”);(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是;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答案】C C38晶体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解析】(1)[1]实验中为了让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所以组装器材时,要从下到上组装,则应先固定C。
专题02 物态变化 (解析版)
![专题02 物态变化 (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677c8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c.png)
5.(2022·山西省)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冒“白气”。“白气”的成因与下列谚语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霜前冷,雪后寒B. 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C.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D.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答案】B。
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华现象;
B.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露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C.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雨的形成过程是升华现象;
D.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雪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A.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正确;
B.露的形成过程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A. 初春,冰雪消融——熔化B. 夏天,大雾弥漫——汽化
C. 深秋,霜打枝头——凝固D. 冬天,冰封江面——凝华
【答案】A。
【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
B.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答案】D。
【解析】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23℃,故C不符合题意;
D.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一旦高于这个限定值,对人体会有危害,故D符合题意。故选D。
【解析】A.雪糕周围会冒“白气”, “白气”的本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而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与“白气”的成因不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非常好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非常好](https://img.taocdn.com/s3/m/3a3915c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c.png)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3、测量一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0⑤温度计使用几点注意:①温度计玻璃泡不能与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而应该与液体充分接触。
(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②温度计不能离开所测量液体,且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表面相平。
⑥、体温计: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 ℃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缩口)(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⑤使用:使用前甩一下,让水银退回玻璃泡内⑥“只升不降”解释:体温计遇到比它高的温度会上升到这个高的温度,遇到比它低的温度不会降低而是保持原来的温度。
(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一、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定义:物体从 变成 叫熔化。
熔化图象: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 热),非晶体没有 (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 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变成固体,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 蜂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物态变化和温度
![物态变化和温度](https://img.taocdn.com/s3/m/1f127e0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7.png)
归纳总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量程。
(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
引出:固、液、气的不同特征。并引导学生填写“固、液、气特征表”。
给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2.温度
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A.负20摄氏度B.零下摄氏20度
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
例2.用同一只温度计测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水温度高B.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
C.二者温度相同D.无法比较
例3.某同学测得沸水的温度只有92℃,失误较多,但下列操作中不可能产生这一失误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物态变化 温度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
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
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三、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四、温度
五、温度计与温度的测量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一、物态变化 温度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一物态变化温度》PPT课件(北师大版)2
![《一物态变化温度》PPT课件(北师大版)2](https://img.taocdn.com/s3/m/7d8961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2.png)
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 3、温度计
使用方法:一估、二看、三要
10
10
出现什么后果?
将测不出温度
! 使用前应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一估,二看):
一估: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二看: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
使用时(三要):
一要:温度计的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 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二要:温度计的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 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三要:读数时温度计的感温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 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第一章第一节
物态变化 温度
思考:这些自然现象涉及到水的哪几种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 物态变化。
思考:总共有几种物态变化?
气态
固态
液态
视察水的物态变化
1、材料:烧杯、石棉网、湿沙、酒精灯、冰块等
2、视察与思考: (1)给烧杯加热的过程中, 你视察到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是如何形成 的?
温度计的结构
刻度
毛细玻璃管
感温泡
单位
玻璃外壳
感温液
放入热水中 胀
放入冷水 缩
温度计的原理
原理: 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的 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量程:温度计所能测 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 温度的温度范围。
分度值:每一小格代 表的温度值
℃ 最高温度? 11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分度值
10
10
10
10
10
10
江西教科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温度2(含解析)
![江西教科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温度2(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14d17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5.png)
江西教科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5一、单选题1.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袋一般方便面的质量大约是500gB.唱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大约是15minC.水沸腾的温度约为65℃D.一支一般牙刷的长度大约是20cm2.一支温度计刻度平均,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2℃,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A.27℃B.30℃C.32℃D.37℃3.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形的是()A.高铁的运行速度约为5m/sB.学生用课桌的高度约18cmC.人体感受较舒服的温度约为26℃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cm4.如图所示,放在同一环境下的三支温度计的读数相同,其中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是不准确的.甲和乙分别浸在烧杯和密封的酒精瓶中,丙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可确定刻度不准确的温度计是()A.甲B.乙C.丙D.乙和丙5.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够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B.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差不多上依照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C.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都能够脱离被测物体来读数D.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6.小明依照下列表中的数据,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在﹣120℃时是固态,水银在﹣35℃时是液态B.南极冬季气温一样在﹣40℃以下,在南极测量气温能选择水银温度计C.能够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D.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吸取相同的热量,酒精升高的温度少7.不久前,日本某一材料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碳纳米管温度计”,这种温度计被认定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
研究人员在长约10-6m,直径为10-7m 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
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稼就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读取温度值。
这种温度计测量的范畴可从30 ℃到490 ℃,同时精确度较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专门、测量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20
10 0℃
读数练习
等分100份 1份为1摄 氏度
记作1℃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0
48℃ 读作: 48摄氏度
-04 ℃
读作: 负4摄氏度 零下4摄氏度
100℃
1593年 伽利90 略
80
第一支温70度计
酒精温6500度计
1714年
华伦40 海特
中国也有黄金分割的相关记载,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中国的算法 是由中国古代数学家自己独立创造的,后传入了印度。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 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中国而不是 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
知识链接:华罗庚先生和优选法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例如,我们出门旅行就要考虑选择怎样 的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旅行所需费用最少或者所花的时间最短;又如著名的 邮递员送信最短路线问题。在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等各 行各业都会面临优化的问题。
比较“大瓶”与“小
瓶”的设计效果
分 度 值
量 程
热水
热水
活动一:
比较“长管”与“短 管”
活动二:
比较“粗管”与“细 管”
活动三:
比较“大瓶”与“小 瓶”
量程 分度值
加刻度 能读数
热 冷
热水
100 度
冷水
0度
加摄刻氏度温度( 单能位读:数摄氏度定℃标)准
1 标 准 大 气 压 下 冰 水 混 合
后来伽利略的学生和其他科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反复改进,如把玻璃管倒过来,把 液体放在管内,把玻璃管封闭等。比较突出的是法国人布利奥在1659年制造的温度计,他 把玻璃泡的体积缩小,并把测温物质改为水银,具备了温度计的雏形。以后荷兰人华伦海 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了更精确的温度计。他观 察了水的沸腾温度、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盐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经过反复实验与核准, 最后把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0℉,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把标准大 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用℉代表华氏温度,这就是华氏温度计。
活动二:
比较“粗管”与“细 管”
活动三:
比较“大瓶”与“小 瓶”
活动一:
比较“长管”与“短 管”的设计效果
量 程
热水
热水
活动二:
比较“粗管”与“细
管”的设计效果
分
度
值
热水
热水
活动一:
比较“长管”与“短 管”
活动二:
比较“粗管”与“细 管”
活动三:
比较“大瓶”与“小 瓶”
量 程
分 度 值
活动三:
体温计如何拿出体外读数?
选做:
课后拓展 华氏摄氏 物理学史 黄金分割 温度计
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
课后作业
1、 预习课本第76页
必做:完成实验报告单
2
体温计如何提高精确度?
体温计如何拿出体外读数?
选做: 观察了解其它温度计的 工作原理、适用场合。
3、你能提出新的问题么?
课后拓展 华氏摄氏 物理学史 黄金分割 温度计
-10
-20
液态酒精
-117℃ 78℃
液态水银
-39℃ 357℃
温度 100 ℃左右
第92页
阅读
第93页温度计说明书 使用方法
温馨提示:
玻璃器材
小心易碎 !
小结
小结
原理: 液体热胀冷缩 设计: 温度计
使比用:较测量温度分 析
课后作业
1、 预习课本第76页
必做:完成实验报告单
2
体温计如何提高精确度?
知识链接: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 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 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最早记录在公元前6世纪,关于黄金分割比例的起源大多认 为来自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 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吸收了 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其《几何原本》成为 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
继往圣之绝学
开万世之太平
伽利略
华罗庚
华伦海特
摄尔修斯
知识链接:华氏度与摄氏度
华氏度(fahrenheit)和摄氏度(Centigrade)都 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 多国家都使用摄氏度,美国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使 用华氏度而较少使用摄氏度。
换算关系为: 华氏度(℉)=32+摄氏度(℃)×1.8, 摄氏度(℃)=(华氏度(℉)-32)÷1.8。
在华氏温度计出现的同时,法国人列缪尔(1683~1757)也设计制造了一种温度 计。他认为水银的膨胀系数太小,不宜做测温物质。他专心研究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的优 点。他反复实践发现,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结冰温度和沸腾温度之间,其体积的膨胀 是从1000个体积单位增大到1080个体积单位。因此他把冰点和沸点之间分成80份,定为 自己温度计的温度分度,这就是列氏温度计。
物 0℃
100度
90
1
80 70
标 准 大
60 50
热气压水
40 30
下 的 沸
20
水
10
0度
100 ℃
冷水
等标1 分100份
1准大份为1摄
氏度 气
压 下
冰
记水混 作1℃
合 物
0℃
100℃
1
90
标 准
100 ℃
大
气
80 70
压
黄正金常分体割温::0.3×下 的 沸 水671℃8 左右
60
50 舒适气温:23℃左右
30
水银温2100度计
1742年 摄0尔℃修斯
摄氏温标
温度计
℃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液态酒精
-117℃ 78℃
液态水银
-39℃ 357℃
℃南极极冷气温 -94 ℃
120
110
100
90
80
70
量
60
50
40 30
程
20
10
0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测量温度
想一想:如用何什改么进现装象置比?较物体冷热?
热水
热冷 水水
活动一:
比较“长管”与“短 管”的与“细 管”的设计效果
热水
热水
活动三:
比较“大瓶”与“小 瓶”的设计效果
热水
热水
活动一:
比较“长管”与“短 管”
知识链接:温度计的发展史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他的第 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 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 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温度计有热胀冷缩的作用所以这种温度计, 受外界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误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