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
在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而非随意使用已知的广谱抗菌药物。
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对细菌产生抗药性。
二、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对特定感染病原体做药敏试验后,应根据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最合
适的抗菌药物。
不同类型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和剂量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循医疗机构或相关专业组织颁布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频率给药,避免过量或过频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耐药。
四、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对于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药敏试验结果提示抗生素对病原体有抗性的情况,应
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方案,选择更合适的药物或调整剂量,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五、严格监测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结语
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于合理使用、选择合适药物、遵循规范用药、调
整用药方案以及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这些原则能够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抗药性的产生,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再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3.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药物耐受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应选择对病原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其次,考虑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和分布,确保药物能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再次,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最后,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
4.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严重感染患者,为预防感染扩散;长期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患者,为预防相关感染;以及特殊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
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呈,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与医药同行进行商讨。
1正确选择原则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目前用药偏滥、针对性差,主要是病因诊断做得不够造成的。
正确估计致病菌,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
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
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有条件的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可测定血药杀菌浓度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和分析机体的各种状态,从中找出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合理应用、安全有效的原则。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
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
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及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药理作用、临床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明确病因:在使用抗生素前,应明确诊断,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患者,在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及指征后,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应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变化,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抗生素。
总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
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1.用药指征明确。
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
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
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
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
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的过敏史。
5.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
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6.按医嘱用药。
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
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
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
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
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同时使用。
正确的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
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的。
老年人的使用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的侵入易发生感染。
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的吸收;全身肌细胞含水量和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的代;④肾脏的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的排泄功能减退。
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的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的剂型和简化的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包括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包括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治疗感染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治疗每位患者的抗感染治疗需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应该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以及既往用药史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和剂量。
2. 选择合适的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敏感性选择最有针对性的药物。
对于明确的致病菌,首选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细菌耐药发展。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越简单越好”的原则,使用最简便的抗菌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合用药和过度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耐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合理确定药物剂量在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根据患者的清除率、蛋白结合率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达到治疗效果。
5. 严格掌握用药时机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是确保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严格按照药物的给药间隔和用药频次进行用药,避免用药过早或过晚导致治疗失败。
6. 监测治疗效果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病原菌的灵敏度变化。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7. 预防和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预防过敏和耐药风险的发生,避免因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这些原则,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风险。
抗生素用药原则
抗⽣素⽤药原则抗⽣素⽤药原则应⽤抗⽣素时必须考虑以下⼏个基本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可不⽤的尽量不⽤,⽽且除考虑抗⽣素的抗菌作⽤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抗⽣素除病情危重且⾼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抗⽣素,因抗⽣素⽤后常使致病微⽣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抗⽣素抗⽣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疗效,对⿇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素治疗是⽆害⽆益的。
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般不采⽤抗⽣素。
(四)⽪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抗⽣素因⽤后易发⽣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
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的抗⽣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尽量避免。
在眼粘膜及⽪肤烧伤时应⽤抗⽣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抗⽣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预防治疗:1.风湿热病⼈,定期采⽤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链球菌,防⽌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脏病进⾏⼿术前后⽤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素,以防⽌亚急性细菌性⼼内膜炎的发⽣。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选⽤适当的抗⽣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性坏疽。
5.结肠⼿术前采⽤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前应⽤青霉素G消灭创⾯的溶⾎性链球菌感染。
或按创⾯细菌和药敏结果采⽤适当的抗⽣素防⽌败⾎症的发⽣。
7.慢性⽀⽓管炎及⽀⽓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抗⽣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抗⽣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抗⽣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素的功效⽽忽视了⼈体内在的因素,当⼈体免疫球蛋⽩的质量和数量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时,抗⽣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症的重要工具,然而其应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减少耐药性的发展,以及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根据病原菌与药物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避免盲目、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给药剂量、频次和疗
程上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用药过量或过少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
3. 严格控制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不应过早或过晚使用,而应在确诊感染症后尽早给予有效的抗菌治疗,但同时需注意避免无效使用,防止药物滥用引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防止交叉感染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交叉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医护人员应遵守严格的洗手和消毒制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在患者之间传播耐药细菌。
5. 不应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特殊的抗菌药物,其滥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加剧,临床上应该根据
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
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以上基本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同时,公众也应增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避免盲目使用或自行中止抗菌药物治疗,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药物滥用,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1. 确定感染病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病原学诊断,确定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对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抗菌药物的选择应该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以及既往用药史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在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以及老年人中的用药需要更具谨慎和个体化。
3. 综合评估疗效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患者的临床疗效变化,包括体温、症状好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等。
根据症状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提高治疗效果。
4.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对于某些重特殊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多重病原混合感染的患者,合理使用联合用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但联合用药也需要谨慎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与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发生改变。
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相互作用的发生。
结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明确病原微生物,评估疗效变化,合理选择联合用药,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一、应用抗生素应遵循以下原则:1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不宜使用抗生素。
2 、发热待查(除非病情严重,临床经验高度怀疑细菌感染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3 、皮肤及粘膜等局部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4 、青霉素(G ):是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肺炎球菌、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及脆弱类杆菌的厌氧菌感染等仍属首选药物。
5 、大环内酯类:宜用于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
6 、氨基糖甙类:每日一次加10% 葡萄糖液100ml ,静滴疗效好,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宜用于G - 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疗程约7 天。
要注意其能引起耳、肾毒性。
7 、喹诺酮类:多适用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及轻度、中度呼吸道感染。
8 、头孢菌素:除第一代、某些第二代及口服制剂外,一般属于非首选药物。
如属于中度及重度医院内感染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属于医院内重症感染、重症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可考虑用泰能。
9 、最好按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要熟悉选用药物的抗菌活性、药效学及药动学。
10 、当一种抗菌药物能控制感染时,尽可能不采取联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
11 、单一抗菌药物无效时或重度感染病人,可按药敏试验选用两种抗菌药物联用,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12 、静滴抗生素比口服抗生素贵,如病情许可应口服抗生素。
13 、严重感染的病人初期需要静滴抗生素,待病情稳定后可改用相同口服抗生素。
14 、重症感染者如用头孢他定及泰能可考虑经验治疗。
在某些临床情况下也可考虑次强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这样可延长前者的抗菌性。
+ 球菌15 、要严格掌握万古霉素适应症,①由耐β—内酰胺抗生素的G + 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② G感染病人对β—内酰胺抗生素严重过敏;③抗生素相关肠炎患者,用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病情十分严重,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等再用该抗生素。
16 、如遇两种抗生素对同一种细菌敏感时,则选其中便宜的。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药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应以最短的时期,选择最适宜的抗生素。
2. 选择药物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明确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此菌株敏感的抗生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抗药性产生的风险。
3.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对于不同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以及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根据其身体特点和生理需求来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4. 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选择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5. 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不断监测患者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来制定治疗方案。
浅谈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文献标识码:B
严重, 不仅造成经济上 的浪 费, 而且使不 良反应与耐药菌不 断
增加 , 机 抽 取 了我 院 的 门诊 处 方 ,可见 抗 生 素 的 滥用 的确 很 随
多。
强化惩治力度切断利益链条,医学专家提醒, 抗生素研发 周期 已从最初 的一两年延长至眼下 的十余年, 病菌抗药性却 由 半世纪前的二三十年缩短到三四年 。中国工程 院院士、 哈尔滨
4 结论
21 耐药菌的产生 .
的滥用 , 引起耐药菌 的大幅增长 , 由于耐药基因通 过质粒转移 ,
一
要科学合理 的使用抗 生素 , 使疗 程安排要充足, 剂量要适 当, 根据机体状况,病情轻重等决定用药剂量 ,能口服的不肌
个病原菌在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多剂耐药 。
22 菌群的失调 -
根 据 临 床 诊 断 ,严 格 掌握 适 应 证 。总 之 ,作为 临床 医师 应 深入
血液病等引起 的发热也使用了抗生素 , 这都不 同程度的造成了
抗 生 素 的滥 用 I l J 2 抗 生 素 滥 用 的危 害
了解滥用抗生素 的危害性 ,防止滥用抗生素 。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特别在 临床上
医 科 大 学校 长 杨 宝峰 说 , 超级 细 菌 ” 产 生 与抗 生 素滥 用 有 着 “ 的 密 切 的 关系 。 由于抗 生 素 的 不 正确 使 用 , 药 细菌 不 断“ 级 ” 耐 升 ,
1 某 小儿感 冒发烧 ,血象不 高,略有咳嗽流涕 ,给予 . 2
了阿 奇 霉 素 等 药物 治疗 。 1 外 科 手 术 预 防 用 药 时 ,术 前 应 用 过 早 , 术 后 停 药 过 . 3
晚, 抗生素剂量过大 , 疗程 过长 , 多各联用等等 , 这不公浪费, 而且带来了很 多不 良反应和严重后果 。 甚至有此医生 以发热作 为抗生素治疗 的指征,对病毒, 寄生虫, 真菌感染 , 恶性肿 瘤,
抗生素用药原则
抗生素用药原则————————————————————————————————作者:————————————————————————————————日期:抗生素用药原则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
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
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遵循一定的原则,有助于避免药物滥用、抗药性产生等问题的发生。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的一些要求:
1.明确感染定位: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准确判断感染的类型、部
位、病原体及其敏感性,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药敏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治疗期限等。
3.注意抗药性问题:避免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产生耐药
性。
选择敏感性强、耐药性低的药物进行治疗。
4.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敏感性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
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和强效抗生素。
5.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需要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但必
须谨慎选择,避免交叉耐药性的发生。
7.遵守用药原则:严格执行医嘱,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频率服药,
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8.关注特殊人群:对于孕妇、儿童、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慎重选
择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其健康造成影响的药物。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病原体情况、患者特点等因素,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仅在严格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抗菌药物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
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吁,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我卫生院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几个基本原则。
1、正确选择原则选择抗生素治疔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正确估计致病菌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
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用抗生素。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
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
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予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
所谓怡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
用用药剂量正确与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避免长期使用。
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用药要更加慎重。
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速度,也影响药物疔效。
总之,给药药途径必须根据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安全和经济等因素,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熟悉其药理特点和适应症,遵循恰当的用药原则。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最小抑菌浓度原则,即选择最小有效浓度的抗生素,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过量或过短的使用,以免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应特别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的影响。
4合理预防与控制原则抗生素的应用不仅要治疗感染,更要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扩散。
在临床应用中,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和合理的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措施等,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应加强药物监测和管理,定期评估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和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保证抗生素的使用安全和有效。
5多学科协作原则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充分考虑微生物学检测结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患者的病情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对抗生素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只有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
正确用药是基于熟悉药理学和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的基础。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和遗传特征差异,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免长期使用。
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药要更加慎重。
给药途径的选择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速度,还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医生需要全面考虑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安全和经济等因素,作出决定。
灵活调整原则指的是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及用药方案,以实现剂量个体化和浮动化。
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变化,并结合药物监测来调整用法和用量。
同时,医生还需要密切观察药物进入体内的反应,注意各种药原性疾病警告症状的出现,以及时进行适当处理。
医生需要保证药物的疗效,同时防止药物中毒。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生素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使用误区:1.抗菌药是消炎药、感冒药,有病就用许多人将抗菌药等同于消炎药或感冒药,一旦有炎症或“感冒”,就赶紧服用。
实际上抗菌药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其他类型的炎症,如过敏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过敏性哮喘)等无菌性炎症无效。
同样,抗菌药也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
如果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因为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如果不分病情使用抗菌药物,会杀死体内正常有益细菌,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2.抗菌药物越新越好,抗菌范围越广越好,价格越贵越好许多人在使用抗菌药时往往迷信新药、好药、贵药,认为抗菌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
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
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另外,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
不过,其受抗生素影响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或窄。
抗菌谱窄的抗生素只对一种或少数细菌有活性,如青霉素G,主要只作用于阳性球菌;广谱的抗生素可对两种或较多细菌有活性,如头孢曲松,可对多种肠杆菌科细菌有效;超广谱抗生素即对多种或大多数细菌有活性,如泰能,不但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效,而且对厌氧菌也有作用。
可见,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也越多,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
简述抗生素临床应用及预防的基本原则
简述抗生素临床应用及预防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一类药物,用于治疗感染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和预防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病原学检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以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
这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恰当的抗生素种类和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避免抗生素过多、过少、或滥用的问题。
2.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3. 抗生素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联合应用抗生素可能会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混合感染(多重病原体感染)时,抗生素的联合使用会增强抗菌作用,缩短治疗时间。
抗生素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而且可能会导致耐药性产生。
4. 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和剂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剂量应该适当,以确保最大程度地消除病原体,同时尽量减少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应该足够长,以确保消除感染病原体。
抗生素的剂量应该足够高,以保证药物在病变组织中的有效浓度。
5. 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患者的体征、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评估治疗效果。
需要监测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或更换抗生素种类。
1. 术前预防在手术操作之前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应该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以内,剂量应该足够高,以保证药物在手术切口处的有效浓度。
2. 免疫缺陷患者的预防对于患有免疫缺陷病症的患者,如干燥症、癌症等,在感染高危期间进行抗生素预防,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的概率。
3. 传染病暴发预防当出现传染病暴发时,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遏制病毒传播。
此时应根据传染病类型和流行病学资料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4. 动物养殖预防在动物养殖业中,常常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动物的常见病。
应该合理使用,避免动物过多地接触抗生素,导致抗生素耐药性产生。
对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和预防,需要严格遵循基本原则,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第一条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
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
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
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一、基本原则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药物。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基本原则,是要在了解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用药方案,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感染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4)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应用。
(5)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
(6)抗感染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h,重症一般观察48h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7)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h 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8)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感染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9)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0)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
(11)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2)对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3)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感染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14)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5)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的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可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会诊讨论,提高治疗效果。
(16)抗感染药物药敏试验,应按卫生部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需监测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耐(去甲)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有条件者应开展细菌产生的超广谱酶、I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
(17)医院应根据本单位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感染药物品种应用情况,进行抗感染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包括限用、暂停用及轮换等有计划性的保护措施。
(18)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19)制订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20)医院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