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理论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的国内外综述

合集下载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及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及思考

03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个人因素
心理不成熟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 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足 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容易受到 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价值观不正确
部分未成年人可能存在扭曲的价 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导致其行为偏离社会规范。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走 上犯罪道路。
环境因素等。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 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政府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
同努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和分 析,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为政 府和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关 注度,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不良,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 影响,增加其犯罪风险。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复杂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信 息、结交不良朋友等,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制度不完善
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钻空子、逃避法律制裁 等,从而助长其犯罪行为。
02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犯罪类型及特点
暴力犯罪
以打架、斗殴、抢劫、强奸等暴 力行为为主要特点,这类犯罪在 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相当大的比
例。
财产犯罪
以盗窃、诈骗、抢夺等侵犯财产权 的行为为主要特点,这类犯罪往往 与生活贫困、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 有关。
毒品犯罪
以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违法行 为为主要特点,这类犯罪往往与不 良社交圈有关。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在不断增加。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犯罪原因、犯罪特点、犯罪预防等。

一、犯罪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在社会方面,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家庭的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另外,社会的诸多问题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如失业、贫困、社会不公等问题都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犯罪。

个人原因方面,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引起的。

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很容易受到体内荷尔蒙分泌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冲动犯罪的行为。

同时,他们也存在着心理问题,如心理刻板印象、焦虑症等,也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二、犯罪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动机简单: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一般较为单一,通常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求,如金钱、权利等。

2、犯罪手段简单:未成年人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犯罪手段,如盗窃、打架斗殴、故意伤害等行为。

3、犯罪方式轻微:未成年人犯罪行为通常不会采用极端的手段,如使用武器等,所以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

4、社会责任意识薄弱:未成年人普遍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对他们的社会形象和未来前途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三、犯罪预防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其中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注重教育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孩子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2、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该落实教导学生守法的责任,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应加大对较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减少失业和贫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从多个维度进行研究,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然而,一部分未成年人却因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本研究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1.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类型、犯罪率等。

2.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3. 探讨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

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定量分析法:收集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犯罪趋势和特点。

3. 定性分析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看法。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深入剖析其原因和特点。

研究内容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犯罪类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毒品犯罪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占到了总犯罪数量的60%以上。

犯罪率近五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率从2016年的18.9%上升到了2020年的25.6%。

其中,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最为明显,增长了30.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社会风气浮躁、贫富差距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扭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家庭层面1. 加强家庭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行动研究》范文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行动研究》范文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行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涉罪未成年人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在保护其权益的同时,有效地进行观护帮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行动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生命历程理论概述生命历程理论是一种研究个体生命发展过程的理论,它强调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在涉罪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中,生命历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背景、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其提供更为精准的观护帮教措施。

三、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涉罪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观护帮教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其次,社会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不够。

再次,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不足。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观护帮教的效果和涉罪未成年人的改造效果。

四、生命历程理论在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中的应用(一)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背景通过生命历程理论,我们可以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背景,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社会交往等。

这些因素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观护帮教措施。

(二)分析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通过分析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犯罪动机和行为原因,从而为其提供更为精准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三)制定个性化的观护帮教措施根据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背景、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观护帮教措施。

这些措施应包括心理疏导、情感支持、教育矫正、职业培训等方面,以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五、实施观护帮教行动的策略与建议(一)加强社会支持力度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加强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篇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我们**区地处**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20**年12月撤县设区后,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8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

笔者对本院20**年—2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整理归纳,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1、从犯罪走向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20**年占全部刑事案件5.3%,20**年占 7.1%,20**年占8.2%。

且低龄化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

20**年14—16周岁犯罪的人为0人,20**年就上升为4人。

因此,低龄化犯罪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及深思。

2、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重点集中于抢劫等暴力性犯罪。

涉财、涉暴、涉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20**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 41.9%,这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不成熟、涉世不深有关。

4、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来看,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文化, 20**年2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文化的12人,中专文化的6人,小学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综合起来有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及外界多种因素造成。

(一)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原因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的特殊性,使之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区别。

未成年人的内分泌非常旺盛,容易导致冲动,但他们的自制力又非常欠缺,容易导致犯罪,过后又非常后悔,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2、自身文化程度低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

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应对措施,旨在为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现状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较为突出。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还出现了一些涉及暴力、毒品、网络等新兴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偏低化,不少青少年因为过早接触暴力、混迹街头等原因,导致犯罪意识和行为出现提前。

1.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均,一些弱势家庭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从而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温床。

社会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青少年面临着诱惑和迷茫,对于违法犯罪的认同度降低,也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推动力。

2.家庭原因家庭原因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未成年人家庭环境较差,父母缺乏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或者处于单亲家庭、父母工作忙碌等情况,都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产生消极行为。

3.个体原因个体原因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内在动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不够成熟,对于法律法规的认知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同伴的引导,从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一些未成年人存在自控力不强、情绪波动较大等问题,容易导致冲动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从而加剧犯罪行为的发生。

1.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教育宣传,提高未成年人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

可以通过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师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共同推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2.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家长提升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提供更加全面的干预和教育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整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根据我国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因素。

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

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恶劣的家庭环境则容易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通过对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离异等问题与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密切关系。

我们需要重视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教育环境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教育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学校的同侪关系、暴力问题等也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学校应该重视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念,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价值观、媒体暴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展现出来。

不少研究发现,社会犯罪率的上升会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影响,而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同时注重加强社会关爱体系,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可以得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具有普遍性,并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帮助,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毕业论文综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综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综述-未成年⼈犯罪预防研究⽂献综述论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现状与预防[摘要] 未成年作为社会的未来,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和发展。

各国均很重视对未成年的教育和培养。

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犯罪的与⽇俱增,已经占据了刑事犯罪的重⼤⽐例。

未成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乃⾄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法学界多年的研究热点。

本⽂欲与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研究现状,包含未成年犯罪的成因、预防以及未成年犯罪后的补救措施等,将问题聚焦在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上,也就是从源头探讨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对策,以期可以对我国的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预防和补救措施起到⼀定的推动作⽤。

[关键词]未成年;刑事犯罪;犯罪预防;犯罪矫正未成年犯罪在不同的国家的法律⽂献中的界定和概念也具有稍许不同, 但在核⼼内容和根本精神上基本相同。

在我国未成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四周岁⾄未满⼆⼗五周岁的⼈触犯了刑事法律⽽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为。

未成年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公害之⼀,思及未成年群体的特殊性,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各种学说、专著和理论应运⽽⽣,众说纷纭、莫衷⼀是,对于实践中未成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和抑制也见效甚微,需要我们在此领域内更深更全⾯的进⾏探索。

[1]1研究概况随着社会各⽅⾯的发展,由未成年犯罪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未成年犯罪已然成为学界乃⾄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间题。

我国法学理论⼯作者和实践⼯作者对未成年犯罪进⾏了⼴泛讨论和深⼊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出版学术专著,发表专业论⽂,部分科研成果被⼴泛地转载,对未成年犯罪的成因、预防及对策的研究贡献了巨⼤的⼒量。

笔者主要通过查阅⼤量国家有关法律条⽂、相关的期刊及报纸,并在⽹上检索了了⼤量资料,以及⼀些专著来对我国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进⾏简单的述评。

关于⼀个学术的研究,⾸先要从研究主体上看,若研究主题都很专业并且具有相当的学术⽔平,那么该问题的研究⽔平也具有⼀定的层次。

关于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研究⼒量主要由⾼校相关院系、社会科学院、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和其他关⼼未成年群体的组织和群众组成,其中理论界以⾼校居多,实践部门以检察机关参与热情较⾼。

打击青少年犯罪社会实践报告

打击青少年犯罪社会实践报告

打击青少年犯罪社会实践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选题背景 (3)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3 研究方法和问题框架 (4)二、文献综述 (5)2.1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7)2.2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分析 (8)2.3 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综述 (10)三、青少年犯罪现状分析 (11)3.1 青少年犯罪类型及特点 (13)3.2 青少年犯罪的地理和人口分布 (14)3.3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 (15)四、打击青少年犯罪的法治教育措施 (17)4.1 法治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18)4.2 实施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19)4.3 推广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20)五、社区及学校层面的介入 (21)5.1 社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作用 (22)5.2 学校在打击青少年犯罪中的角色 (23)5.3 家校社一体化的预防体系 (24)六、警务与司法机制的创新 (25)6.1 警务机制在青少年犯罪打击中的更新 (26)6.2 司法制度在处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的优化 (28)6.3 跨部门合作与资源整合的法律实践 (30)七、结论与建议 (31)7.1 青少年犯罪打击的社会后果评估 (32)7.2 综合治理的路径与实践建议 (33)7.3 未来研究展望 (35)一、内容概览本社会实践报告聚焦于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研究与对策,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分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改革措施。

报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这一部分将简要介绍青少年犯罪的背景,提出报告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阐述。

本部分将对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发展趋势和犯罪动机。

同时,将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为预防和矫正提供理论基础。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行动研究》范文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行动研究》范文
三、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观护帮教措施缺乏针对性,不能充分考虑涉罪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观护帮教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导致涉罪未成年人难以真正融入社会。因此,我们需要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行动进行深入研究。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行动研究》篇一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涉罪未成年人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对于这些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和重新融入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对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行动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观护帮教,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
(2)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涉罪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应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庭支持。
(3)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社区、学校、企业等,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4)多元化帮教方式:针对不同涉罪未成年人的特点,应采用多元化的帮教方式,包括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志愿者服务等,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二、生命历程理论视角
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生命历程会受到家庭、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于涉罪未成年人而言,他们的生命历程中存在偏离正轨的行为,需要借助观护帮教行动来引导他们回归正途。因此,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出发,我们应关注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因素,以制定更为有效的观护帮教策略。
五、结论
涉罪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行动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出发,我们应关注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干预、强化家庭教育、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采用多元化的帮教方式,以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未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提高观护帮教行动的效果,为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青少年犯罪问题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问题文献综述

青少年犯罪问题文献综述案例1:-------资料参考:中国青少年网由本人整理总结得出犯罪嫌疑人15岁刘某,2005年10月,伙同3人经过事先预谋,由陈某携带一把西瓜刀,四人窜至厦门湖里某处的路面,寻找作案目标,准备实施抢劫时,被治安巡逻队发现,而被抓获。

检察机关审理后,认为刘某伙同他预谋抢劫,并准备了作案工具,着手寻找作案目标,但未能着手实行具体犯罪行为,考虑其作案时属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对其以无逮捕必要,作出不捕决定,并联合相关单位及刘某家属对刘某实施帮教。

案例2-------资料参考:公民与法治网由本人整理总结得出17岁少年将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只为偷钱上网。

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小新母亲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于是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并且支付报酬给小新。

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

后来母亲发现后不再给小新提供钱,小新就想到了偷。

起初小新偷了父亲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

父母的劝阻队小新也是无济于事。

后来得知父亲给了爷爷奶奶4000块钱,就想去偷爷爷的钱。

下手的时候害怕吵醒爷爷奶奶,就顺手拿了把菜刀想吧奶奶砍伤再偷钱。

响声惊动了爷爷之后继而又将爷爷砍伤。

最后4000元没有找到只翻到奶奶兜里的两元钱。

这两元钱也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

最后在后悔中小新投案自首了。

事后记者采访小新时听到小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一次,我肯定选择奶奶。

案例3---------资料参考:中国青少年网由本人整理总结得出犯罪嫌疑人16岁杨某,在2005年3月,在某网吧上网时发现该网吧服务器的漏洞,并多次利用该网吧服务器漏洞,修改网吧电脑网络服务器系统中上网卡帐户数据,为其同学在该网吧增加上网帐号上的金额数据,以达到不向该网吧缴费而上网的目的,被该网吧发现时先后共盗用网吧上网费计人民币4373.6元。

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杨某盗用他人上网费用,数额巨大,已经构成盗窃罪,但由于考虑杨某作案时属未成年人,决定对其作出不捕决定,并联合相关单位及杨某家属对杨某实施帮教。

国内外对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己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己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联合国对世界范围的调查统计显示,许多国家的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责任都呈上升态势,平均每年递增5%左右,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国民生产增长率.1、对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国外研究成果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责任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突出的社会问题。

据有关的统计表明,近30年来世界各国的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责任都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

如日本2010年发表的未成年(犯罪)问题白皮书指出,09年日本14一20岁的未成年犯罪率上升了11。

4%,其中暴力性杀人、强奸案件分别上升了16。

3%和5。

2%,抢劫所占比例最高。

同时对于欧洲大多数的国家来说,未成年人犯罪与刑事责任在二战后都有迅猛增长。

“犯罪学三圣”之一的意大利刑事实证学派的犯罪社会学家恩理科。

菲利(EnricoFerri,1956-1929)的“犯罪原因论”对现代各国犯罪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纲领性作用,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犯罪三因素论,这一理论是在否定犯罪学的自由意志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因素"是指犯罪的人类学因素、犯罪的自然因素、犯罪的社会因素;以及这三种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菲利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犯罪皆是由人类学、自然、社会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反对将这三种因素割裂开来研究犯罪的原因。

例如瑞士刑法规定对少年犯定罪量刑时须对少年的行为、教育、生活等进行调查,并对少年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进行鉴定或观察;正常情况下审判机关可以判处从事劳动、科处罚金或1天以上1年以下的监禁.对于未成年人的刑罚不仅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调查,还要减轻力度。

例如日本少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成年人应当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少年犯可判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监禁;奥地利未成年法院第十一条规定,刑法中所有最高刑和最低刑在适用于少年犯时均可减轻一半;泰国刑法第七十五条也规定,对十四到十七岁的未成年人处刑罚时应减轻法定刑二分之一,对十七到二十岁的未成年人得减轻其刑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

紧张理论视野下的犯罪发生机制及对策

紧张理论视野下的犯罪发生机制及对策
( 二) 个人层 面 的紧张理 论
受 到个人能 力 的限制 ,而且受 到社会 结构 本身 的
限 制 。面对 这种状 况 ,不 同的人会选 择 不同 的适 应模 式 ( 下表 ① 。 见 )
适应模式 同步
形 式 主 义 创新 逃 避 主 义 反 叛 | ~ | 一 +
卡伦认 为 ,默顿 的紧张 理论具 有古 典 主义 的
J u n l fS c u n Unv r i S ca ce c iin o r a ih a iest o y( o ilS in eEdt ) o
总第 10期 7
S m No 1 0 u . 7
§法学研 究 §
紧 张理 论 视 野 下 的犯 罪 发 生 机制 及对 策
诸多学者 的质疑和批判 ,从而进人了衰落期。但 是 ,也有 学者对 这些 质疑 和批判 进行 了回应 ,并 对早期 的紧张理 论进行 了发 展 ,从而使 这一 理论
得到 了复苏 。如果 从 紧张产 生 的渊源来 看 ,紧张 理 论可 以分 为社会 层 面的紧 张理论 和个人 层 面 的 紧张理论 。这 两个层 面 的紧张 理论对 于解 释一 些 犯罪 现象 都具 有重要 的 意义 。 ( )社 会层 面 的紧 张理论 一
色彩 ,即不 受规则 约束 或者 失范行 为者 可 以 自由
制度性手段 +

文化 目标 +
李 綦 通
( 吉林大 学 法学院,吉林 长春 1 0 1 ) 30 2

要 :紧张理论是西方犯罪学中备受 关注的理论之一 ,曾在 2 O世纪 6 0年代影响了美 国联邦 政府的刑
事司法政策 。虽然以该理 论为基础 的政策 的实施效果受到 了一些学者 的批判 ,但这一理论对于犯罪行 为产生 机制的解释及其对策还是得到了一 些支持社会改革 的进 步人士 的赞 誉 。我 国国有 企业改革 时期 的犯罪现象 、

关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深入研究原因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家
庭教育、个人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支
持。
02
创新预防措施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创新,提出更加具体
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提供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未成年 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 关注的热点问题。
调查目的
通过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 因和趋势,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 理措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调查目的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类型、手段、动机等方面 的现状和特点。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趋势,涉及的犯罪 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打架斗殴等。
原因பைடு நூலகம்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影响、个 人心理问题等。
预防措施
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和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加强网络监管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防止不良信 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保护未成年人
的网络安全。
规范文化市场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禁止向未成 年人销售有害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
产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对社会治安的整治,打击侵害未 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
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

国外研究趋势倾向于跨学科、 综合性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国内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研究 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学、法学、 社会学等领域,研究方法以实证
研究为主。
研究成果在犯罪预防与矫治方面 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仍存 在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效果不佳
等问题。
违法犯罪类型及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 样化,包括盗窃、抢 劫、校园暴力等。
犯罪组织形式以团伙 作案为主。
违法犯罪手段趋于成 人化,智能化和暴力 化。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分析
心理不成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家庭教育和 关爱。
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厌学和逆反 心理。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探讨。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强跨学科合作,引入多学科视角和方法,以推动研 究的深入发展。
扩大研究范围,涵盖更广泛的样本Leabharlann 数据,以提高研 究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关注新型犯罪形式和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 影响,开展针对性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03
04
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价值观混乱 和道德失范。
教育体系不完善,重成绩轻德 育。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缺 陷。
媒体暴力和色情内容的负面影 响。
03
国内外未成年人违法犯 罪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研 究历史悠久,涉及心理学、社 会学、法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重点包括犯罪原因、预防 措施、矫治方法等方面,研究 成果丰硕。
02
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对于 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作者:邵兆乾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9期现代化社会的构成中,未成年群体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社会和民族进步的希望,担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重要使命。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的情绪变化较为强烈,并且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自身心理特点、性格特点的影响下,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出了上升趋势,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策略,以达到净化现代化社会环境的目的。

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实施犯罪行为时的被告人已满14周岁、但不满18周岁,处于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未成熟,被犯罪心理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危险年龄段。

根据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统计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发生率总体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但是综合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仍旧处于亟待改善的状态之下[1]。

(一)动机随意通常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敲诈勒索、聚众斗殴等多个方面,在以上几类重点打击的犯罪类型中,犯罪主体年龄以16周岁、17周岁的未成年人居多,其中初中生占比超过一半以上。

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体现出了随意性的特征,因为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尚未成熟,生理状态也正处于发育阶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只考虑目的、而忽视了严重的后果,盲目和随意的行为处事方式导致其缺少应有的规则感,受到冲动一时的作用影响形成瞬间行为。

这都是由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的。

(二)团伙形式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团伙形式的特点,通常一个单独的未成年人胆量较小,而一群未成年人结伴时的胆量则大大增加,因此促使其形成了拉帮结派的团伙作案形式。

尤其是在暴力犯罪案件中,团伙作案的现象尤为突出,在不良爱好和行为倾向的影响下,未成年人成立帮会,甚至形成严密的组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新版】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新版】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一、国外学者对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控制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现阶段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社区的影响效应。

他们提出的社区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社区机构资源模式。

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未成年人行为受社区影响的社区机构资源模式。

机构资源模式是指社区中是否有足够的警察,是否能够提供可以促进学习的设施,如图书馆等,是否有公园和活动中心等能促进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否有促进居民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等等。

这些资源的多少和质量会影响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发展。

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和设施,如儿童识字活动、图书馆等等,通过父母的适当利用,可以诱导或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入学准备和学习成绩上。

2、社区组织度模式。

组织度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和相互监督程度等。

研究者认为,社区的结构特点,最显著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居民搬迁率、种族混杂程度、流动人口混杂率等,能决定社区中正式和非正式机构对居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能促进和阻碍未成年群体的问题行为和居民的行为偏差,因此,这个机构强调社区的社会组织特性,特别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机制。

3、流行模式。

流行模式是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的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理论模式。

其理论基础是假设邻居和同伴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

社会组织性缺乏理论认为:同伴可能是社区内的不良因素消极影响未成年人发展的主要机制;因为缺乏社会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管理未成年人的行为,同伴的影响就开始起作用了。

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与其他环境相比(如幼儿园、家庭等),学前儿童在社区中与同伴的接触最多,也更多的受到攻击型同伴的影响。

关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和教育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 罪问题。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徐云鹤. 未成年人犯 罪成因研究[J]. 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8.
张丽珊. 未成年人成 长环境与犯罪预防 [J].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19.
王晓霞. 未成年人犯 罪预防研究[M].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未成年 人难以辨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 受到不良影响。
网络游戏沉迷
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 消耗精力和时间,导致失去对现实世 界的正确认知和行为控制。
04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 犯罪的对策建议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提高家长素质
家长应该建立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了 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及时发现和解 决问题。
地域分布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率高于农村,但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增长较快。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趋势
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带有盲目性、激情 性、模仿性等特点,且多数涉及团伙 作案。
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网络犯罪 、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形式逐渐成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
03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分析
THANKS
感谢观看
关于当前未成年人 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汇报人: 2023-12-08
目 录
• 引言 •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 •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增多,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不良影响。研 究未成年人犯罪,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当下未成年人犯罪概况【范本模板】

浅析当下未成年人犯罪概况【范本模板】

浅析当下未成年人犯罪概况、成因及对策知产班杨超群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人员犯罪问题越加突出,犯罪率持续上升。

国家抱着保护未成年人的想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特殊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负任何责任,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部分重大刑事犯罪中承担责任,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减轻刑事责任.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上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成为当下治安管理遇到的新情势,且日益严峻的现状敦促国家与社会做出新的应对。

调控社会的莫过于法律,要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必须从法的角度出发.本文主要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尝试去分析当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并用大的社会控制理论作出相应的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概况此处的未成年人犯罪因数据收集问题,仅以北京市为例。

2013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2013年度北京市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理报告》(简称白皮书)。

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正式发布未成年人犯罪白皮书。

据白皮书显示,2013年北京市少年法庭审理一审、二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1097件,判处未成年罪犯1053人,同比下降14.9%,占判处罪犯总人数的3。

6%.其中,不满16周岁的79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7。

5%。

而在该庭2013年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中,在校生犯罪率达21。

6%,仅次于农民身份的未成年犯罪群体。

自2009年至今,学生犯罪率已连续五年超过未成年无业人员犯罪率。

抽样显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犯罪情况最为突出,约占67%。

此外,2013年北京市未成年犯罪也呈现着较明显特征:男性犯罪比例高,占全部未成年罪犯的92.6%;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比例高,92。

5%的未成年罪犯处于16-18岁之间;低文化水平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未成年罪犯占全部未成年罪犯的77。

4%。

此外,这一年北京市少年法庭共审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刑事案件346件,占全部涉少刑事案件总数的31.9%。

社 会紧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

社 会紧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

社会紧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社会紧张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犯罪学理论,为我们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社会紧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个体无法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社会所认可的目标时,就会产生紧张和压力,这种紧张和压力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期望、社会竞争等多种挑战,如果在追求成功和满足社会期望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容易陷入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学业压力是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学校中,成绩往往被视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然而,不是每个青少年都具备在学业上出类拔萃的能力,对于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但又渴望得到认可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压力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沮丧和无助。

当他们觉得通过努力学习无法达到期望的目标时,就可能会寻求其他途径来获得成就感,比如参与不良行为甚至犯罪活动。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些家庭可能存在不和谐的亲子关系、过高的期望、严厉的管教方式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可能会感到缺乏关爱和支持,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例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严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为了逃避家庭的压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经济困难可能使青少年无法获得与同龄人相同的物质条件,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容易犯罪。

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激烈,成功的标准似乎越来越高。

青少年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容易感到迷茫和焦虑。

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可能会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选择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获取财富和地位。

社会紧张理论还指出,个体对紧张和压力的反应方式受到其自身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调节。

一些青少年可能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能够通过积极的方式应对挫折和压力;而另一些青少年可能由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或者缺乏社会支持,更容易在压力面前选择错误的应对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紧张理论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不但在犯罪总量上持续增长,而且在犯罪性质上也不断恶化,暴力犯罪倾向明显。

本文笔者在分别综述了一般紧张理论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关键字:一般紧张理论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普遍问题,它与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总量持续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至2008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总人数虽然偶有反复,但基本上是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2000至2004这五年间,未成年罪犯总人数增长率达到了68%。

此外,未成年人的犯罪性质也在不断恶化。

根据公安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20世纪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等行为,而到了90年代末,则向抢劫、放火、杀人、伤害等方面发展,暴力倾向明显。

以表2为例,未成年人侵财类案件,包括传统的盗窃诈骗、敲诈、抢劫,虽然仍占较大比重,但其比例开始下降。

而未成年人侵害人身安全类案件,包括故意伤人、故意杀人、强奸等的比例虽然有所反复,但总体上仍呈上升的趋势,2010的未成年人侵害人身安全类案件所占的比例与2002年相比翻了一番。

表2:2002-2010南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类型一、概念界定(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是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人。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基于此,实务部门和学术界所指的未成年人都是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

但对于未成年人的上限却存在争议。

实务部门把未成年人的下限定为十四岁。

其主要根据是《刑法》中对刑事责任年龄划分:第一,行为人不满十四岁的,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第二,行为人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这一年龄阶段的行为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负刑事责任;第三,行为人己满十六岁不满十八岁的,是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第四,行为人已满十八岁的,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但是学术界却存在多种看法。

一部分学者认为未成年人应该有下限,目前的研究中将未成年人的下限有定为六岁、七岁、十岁、十二岁、十三岁、十四岁不等。

其主要依据有法律条文、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状态、司法实践、研究的科学性等多种。

而另一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未成年人这个概念不应该有年龄下限,其依据也包括法律条文和理论研究的科学性。

本文中,笔者处于研究考虑,认为未成年人的年龄应该存在下限。

由于《刑法》和心理发展学中都将十四岁定为未成年人和青年的分界点,吻合度比较高,因此笔者也将采取这种观点。

(二)犯罪“犯罪”这个概念,来源于英语的“juvenile delinquency”一词,但由于国内学术界一直都没有准确、固定的翻译,理论上还存在“偏差”、“罪错”、“违法”等提法。

此外,国内学术界对“犯罪”这个概念的含义也有所争议。

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未成年人的犯罪仅指违反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即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

第二种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和其他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

后者具体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应该包括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他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或其他社会规范的行为。

本文中,由于研究对象是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故笔者将采取上述的第一种观点。

将未成年人的犯罪定义为违反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综上,笔者将未成年人犯罪这个概念界定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公民实施的违反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二、一般紧张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992年,罗伯特·艾格纽(Agnew)在《犯罪一般紧张理论基础》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紧张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的观点。

一般紧张理论指出,人的犯罪行为实际是一种应付机制,这种应付机制主要用来解决不良的社会人际关系造成的社会情感问题。

“紧张”泛指人们不喜欢的事件或情形,包括认知、行为、情绪等类型,这些事件或情形会使人产生犯罪倾向甚至导致犯罪行为。

艾格纽把生活中的紧张来源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未能实现的目标。

其中又包含三种情况,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目标,如欲求获得大量金钱或提高地位、声望;二,失去正向的刺激。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丧失重要的有价值的人或物,如父母离异、亲友死亡等;三,出现负面的刺激,如受到虐待,受到忽视,与父母和教师关系不和,与同伴关系不和,邻居问题,以及无家可归等负面事件的出现。

在解释紧张和犯罪行为的关系上,艾格纽指出,人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沮丧、抑郁等,是重要的中介因素之一。

紧张引起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趋势人们寻求排泄或缓解的方式。

犯罪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人们也可以采取如倾诉、运动等非犯罪的方式。

是否选择犯罪取决与多种因素,包括个人与传统社会的关系、与违法朋友的关系及个人心理因素和性情特征。

这些因素的存在与否,可起到加强或削减的作用。

(一)国外研究现状自阿格纽1992年提出一般紧张理论后,国外相关的实证研究逐年增多,学者们主要从紧张-犯罪的因果关系,紧张-犯罪的中介机制,紧张-犯罪的条件机制这三大方面对一般紧张理论进行了验证,并大多支持这一论点。

在紧张-犯罪的因果关系方面,浩夫曼和瑟伯恩的研究表明,经历各种不幸生活事件的青少年很容易成为违法者。

类似结果还显示,压力因素如家庭破裂、失业、对朋友或学校不满都可能导致犯罪。

在紧张-犯罪的中介机制方面,马泽路里和皮罗克的研究发现,大学在面临各种压力可引起愤怒情绪,而愤怒情绪可增强他们的暴力袭击倾向。

罗伯特、苏珊以939名高中生为对象的结果显示,负面生活事件所引发的敌意、生气等负面情绪,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扮演因果角色,但与非攻击性行为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而布里兹纳的研究则发现,人们通过犯罪,如偷盗、暴力行为等则可以缓解紧张造成的负面情绪。

此外,李理及其合作者还指出,愤怒的人可能更容易知道生活中的压力,而后压力导致犯罪。

在压力-犯罪的条件机制方面,很多研究者用各种分析方法,验证了当人们紧张时,不同的因素对抑制或加强犯罪的影响。

如怀特对新泽西的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当这些中学生面临紧张时,与违法朋友的密切关系和低自我效能意识会强化他们的犯罪动机。

马泽路里及其合作者对美国中西部高中生的研究表面,缺乏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压力导致吸毒的强化条件。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得到了负面结果(包婉宁,2007)。

随着一般紧张理论的本身的不断完善,理论很多方面的研究支持上还存在空白点。

比如艾格纽提出当人们经历众多的和持续的紧张时,往往会怀疑自己正常应对紧张的能力而选择犯罪作为唯一手段。

再比如阿格纽最新提出了四种最容易导致犯罪的类型,包括压力的不合理性、严重性、低社会控制性和犯罪效仿性或刺激性(包婉宁,2007)。

(二)国内研究现状相比与国内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目前的研究寥寥无几。

实证研究方面,仅仅对一般紧张理论中有关情绪的中介模式的核心假设进行了检验。

如中国政法大学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合作的《未成年人压力与越轨行为相关性问卷调查及比较研究》项目,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广州市的615名中学生研究发现,愤怒情绪可引起人际交往中的暴力倾向,怨恨情绪可在人际交往的压力与非暴力性违法行为之间充当媒介,焦虑和沮丧情绪对人际压力和轻微违法具有中介作用。

并且证实家长养育方式、社会干预、学习负担都是可能引发越轨行为的压力源。

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用一般紧张理论去解释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并提出对策。

如张爽运用一般紧张理论,分析解释了近些年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社会泄愤事件、突发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敌意,并从紧张的三种来源出发,提出了化解社会敌意的措施。

邓希泉、李琳则根据压力应对方式异化的表现与社会成员应对态度的交互影响,将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区分为六个等级。

总体来说,国内的相关研究的十分缺乏。

而中国当前又处于迅速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各种矛盾的交织注定中国拥有不同于国外的特殊国情,因此,在当今中国对一般紧张理论的进一步验证,是很有必要的。

三、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一般认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仍然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部分,虽然这一部分在犯罪学中很重要,但尚未能单独成立一门学科,不能称为“未成年人犯罪学”。

一般国外文献中大多提到这项问题研究的开始应该起自1899年美国芝加哥设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少年法庭。

这个法庭的建立标志着人们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及相应的司法措施有了新的认识。

国外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主要理论与现代犯罪学的成因论一致,分为紧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控制三大理论。

这三大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犯罪发生的诸因素作出了理论上的较好说明。

它们并不互相排斥,各有所长,某种理论对某类因素能有更好的说明。

第一,由默顿、科恩和克拉沃德、欧林构成的传统紧张理论(classic strain theory)是从社会文化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犯罪,把人的犯罪行为看作是对不良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问题的一种适应性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而阿格纽的一般紧张理论建立在社会-心理层面之上,除了考量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之外,更顾及到了微观层面,试图解释为什么个人的紧张会导致违法犯罪。

第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是通过学习而得以产生。

这种学说能更好的解释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的形成及其作用。

这主要有三方面过程。

第一方面是通过奖励与惩罚形成并不断化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倾向。

第二方面是通过社会交往,使得未成年人在观念上接受违法犯罪行为的合理性、正确性。

第三方面就是通过社会交往学习犯罪模式和犯罪技巧,而这种技巧大多情况下是通过传媒、传闻,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间接学习。

社会控制理论强调如果控制在某些情况下失效时就会产生犯罪。

这种社会控制可分为正规控制,即法律的,行政的,强硬的控制;和非正规控制,即思想、文化、社会影响的控制。

未成年人自然也有犯罪的本能,而各方面对他们的控制又最弱,因此他们比成年人更易于去犯罪。

上述的三大犯罪成因理论,主要用以解释为什么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易犯罪。

而国外学者发现,许多成年的惯犯或严重罪犯,他们在幼年时具有特殊的个体表征已经被证明使他们长大后更易犯罪。

这些表征包括:低语言智商、学习障碍、儿童多动症等等。

国外的学者也对产生这些表征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研究发现,除了社会群体因素之外,生理方面包括遗传基因、生理伤害、中枢和自主神经障碍、幼儿的特殊经历等原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研究中,家庭、学校、团伙和大众传媒等也被认为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国内研究现状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过学术界对将“青少年犯罪”作为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