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一、课标要求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学会线桥表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形成对立统•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氧化剂和还原剂四、教学过程[复习]常言“温故而知新”,请思考以下问题,并时下列反应做出判断:1.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根据是什么?2CuO+H2==4cu +H21MnOz+Wl (浓):金==MnS+H2()+Cl2 t却于氧化还原3NQ>+H20======2HN03+NO的京应有哪些?2H2O2====2H2O+O21CaCO3+H2O+CO2===== Ca(HC03)2)[小结]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属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在上述氧化还原反应中由一日1。
的实质是失去了电子,被氧化,而CuO-Cu的实质是得到了电子,被还原,其中山为CuO的还原提供了电子,CuO为山的氧化得到了电子,从而使双方完成氧化还原反应,在这里比起还原作用称为还原剂,CuO起氧化作用称为氧化剂。
[板书]三、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一一得电子(电子对偏向)的物质还原剂一一失电子(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思考]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的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
[引导]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上清楚地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呢?[板书]2.“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必修化学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课时)《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
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1、学生在前节课中已经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本质。
2、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学会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及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案_百度文库.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分析,使学生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并与氧化性、还原性产生联系。
(2)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3)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研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分类常识,进行氧化剂、还原剂的探究。
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与意义,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感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并建立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上节课我们提到,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
如何实现从氧化铁到铁的物质转学生回答通过回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化?【投影】【提问】如何从新的角度对该反应进行类型分类?如何从新的角度对反应物进行分类?学生回答。
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将反应分类。
从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角度将反应物分类。
回忆复习,结合分类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2.3.2氧化剂和还原剂【提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①氧化剂具有什么性质?还原剂具有什么性质?②氧化剂被(氧化或还原),还原剂被(氧化或还原)。
学生回答。
结合老师的讲解,以类比的方法,将初中的知识发展到高中阶段。
【提问】怎样分析一种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呢?【讲解】分析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提问】怎样分析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呢?【讲解】1、了解常见元素的常见化合价。
一般规律:学生思考、讨论、记录。
让学生联系氧化还原的知识,建立分析物质的新观点。
感受并学习分析方法。
小结分析方法和常用规律,让学生能很好地应用。
【提问】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可以降低,该物质就一定适合做常见的氧化剂吗?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可以升高,该物质就一定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会宁一中李玉婵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符合学情,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
它即复习了初中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更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1)学会判断常见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组概念之间的联系。
(3)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2过程与方法:结合元素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五组概念,并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总结,深刻理解五组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2.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元素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关系、抓住反应本质让学生从中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教育教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还原这一既对立有统一的矛盾综合体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利与弊”的表现,学会理性、客观的对待事情两面性。
3.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学会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并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总结,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各组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知识储备:通过初中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初步认识了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关系,领悟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本节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本节教学难点: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
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的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实质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特征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过渡我们知道,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来说,反应物有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有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引出特征概念在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叫做氧化剂;在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
练习请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①Cu + Cl2 == CuCl2②Zn + H2SO4 == ZnSO4 + H2↑③Cl2 + H2O== HCl + HClO展示点评练习思考与交流1、请问: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你能根据氧化还原的本质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本质概念吗?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并学会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去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掌握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规律;5)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开放性问题。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2)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2)探究式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3)交互式教学策略: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认识;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五)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
3.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氧化还原反应,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学习任务1】: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思考1】 怎样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板书】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表示反应前后 同一元素 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情况。
例: MnO 2 + 4HCl (浓) MnCl 2 + Cl 2↑ + 2H 2O书写步骤: ① 标变价:标出反应前后变化了的元素化合价;② 连双线:箭头跨过等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种元素;③ 注得失:标出“得到”或“失去”m×ne —(电子总数)。
e —:表示电子;m×n :变价原子数 × 价差,若m 、m 为1可省略。
【注意】 转移的电子数 =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 氧化剂得电子总数。
【练习1】 用双线桥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并指明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1)2Al + 3H 2SO 4 == Al 2(SO 4)3 + 3H 2↑(2)3Cu + 8HNO 3(稀) == 3Cu(NO 3)2 + 2NO ↑+ 4H 2O (3)4FeS 2 + 11O 2 ==== 2Fe 2O 3 + 8SO 2(4)3Cl 2 + 6KOH == 5KCl + KClO 3 + 3H 2O(5)KClO 3 + 6HCl (浓)== KCl + 3Cl 2↑+ 3H 2O【分析】 3Cu + 8HNO 3(稀) == 3Cu(NO 3)2 + 2NO ↑+ 4H 2O被氧化的是 Cu 元素,被还原的是 N 元素;氧化剂是 HNO 3 ,还原剂是 Cu ;氧化产物是 Cu(NO 3)2 ,还原产物是 NO ;HNO 3全部作为氧化剂吗?(不是)Cu 全部作为还原剂吗?(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个数之比是 2 : 3 ,被还原的HNO 3与未被还原的HNO 3的质量比是1 : 3 。
硝酸在该反应中既表现出 氧化性、酸性 。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课时——课时教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的: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巩固初中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和主要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加深认识。
2、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学生“讨论式”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在初中历史课中我们学习过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火是木柴等可燃物燃烧时所产生的,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研究它。
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知识有密切关系。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讲述)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讲述)我们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CO2C + O2点燃===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可见对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这样更有利于了解各类化学反应的本质。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讲述)初中主要学习了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分类方法:基本类型反应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板书)1、基本类型反应(讲述)主要有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四种,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板书)反应类型表达式化合反应 A + B = AB分解反应 AB = A + B置换反应 A + BC = AC + B复分解反应 AB + CD = AD + CB(学生活动)回忆各反应概念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第 2课时[引入]“学无止境” ,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H22+ CuO===H O+ Cu 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在此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何变化它与氧化、还原的关系是什么[结论]化合价升高,被氧化00↓+2+1CuO+H ====Cu+H O22↑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高温高温[练习] 2CuO+C====2Cu+CO↑H2O+ C====H2+ CO[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归纳]凡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点燃①S+O2=====SO2点燃②2Na+ Cl2=====2NaCl均属氧化还原反应点燃③H2+ Cl2=====2HCl[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分析]化合价变化的本质是因为电子发生了转移。
以上述反应②为例点燃2Na+Cl2====2NaCl形成过程:[小结]形成离子化合物时,某元素原子失电子,则化合价升高,某元素原子得电子,则化合价降低。
点燃再以反应③为例:H2+ Cl2======2HCl氢气氯气化合时没有发生电子的得失,氢氯两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共价化合物的分子由于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有差别,造成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偏离氢原子,被氧化所以(对立统一 )被还原[小结]形成共价化合物时,共用电子对偏离某元素原子,该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反之,被还原。
[结论]化合价变化的本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
[板书]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的化学反应。
[投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角度物质得氧的反应物质失氧的反应得失氧的反应从元素化合价物质所含元素化合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有升降升降角度价升高的反应降低的反应的反应从电子转移角失电子(电子对偏得电子(电子对偏向)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度离)的反应的反应[投影]讨论后完成下表:反应类型反应实例是否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点燃化合反应3Fe+2O2 ====Fe3O4是CaO+H2O=====Ca(OH)2相关化合反应非通电分解反应2H2O=====2H2↑+O2↑是高温相关分解反应CaCO32非=====CaO+CO ↑置换反应Fe+CuSO44是从属====Cu+FeSO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非对立2 O[板书]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案)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二课时授课教师:郑若芸2015年10月20日【教学目的】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2.能借助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种情况。
3.掌握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及其比值的判断方法。
4.理解并能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
【学习重难点】1.借助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种情况。
2.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比值,及转移电子总数。
【学习过程】一、回顾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可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3.判断方法(口诀):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正相反。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种常见情况[过渡]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运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下面就用一个简单的反应来回顾双线桥的画法。
1.反应发生在不同物质的不同元素之间⑴Zn +H 2SO 4 =ZnSO 4 +H 2↑Zn 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Zn 是还原剂;H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H 2SO 4是氧化剂。
⑵MnO2 +4HCl (浓)MnCl2+2H 2O +Cl 2↑Mn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MnO2是氧化剂,HCl是还原剂,氧化产物是Cl 2,还原产物是MnCl 2。
[过渡]观察可发现这两个反应都是发生在不同物质的不同元素之间。
而其实,氧化还原反应有多种情况。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运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种情况。
2.反应发生在同一物质的不同元素之间⑴2KClO3 =2KCl +3O 2↑O 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KClO3是还原剂;Cl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KClO 3是氧化剂。
⑵2KMnO4K 2MnO4 +MnO2 +O 2↑KMnO4是还原剂,KMnO 4是氧化剂,O 2是氧化产物,K 2MnO4和MnO2是还原产物。
1.3.2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化学人教版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氧化剂与还原剂【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本上重点介绍了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出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等概念,并列举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重点突出,单内容单薄,没有例证。
【学情分析】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宏微结合的判定氧化还原反应,并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已经初步建立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
本节课在此基础继续深化对双线桥和单线桥的使用的同时,引入相关概念,健全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不是难事。
【教学目标】1.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去认识物质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2.能设计方案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建立认识物质和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初步建立从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的概念。
【核心素养目标】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及其各个概念的学习,推理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建立完善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科学探究氧化性与还原性,及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强弱比较,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3.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双氧水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实验探究,能多角度的、动态的认识物质,认识化学变化。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2.难点: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教学用具】H 2O2溶液、酸性KMnO4溶液,稀硫酸,NaOH溶液,淀粉KI溶液、铁钉、CuSO4溶液、铜丝、AgNO3溶液、氯气、KBr溶液、CCl4溶液、液溴、淀粉碘化钾溶液【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依然用铜的冶炼情境导入展示“金属铜的冶炼”方程式,提出问题:在铜的冶炼反应中,CO与铁都起到了什么作用?Fe+CuSO4=FeSO4+Cu认真思考大情境贯穿出大单元教学,引出还原剂还原剂、氧化剂等概念引入1.展示: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被还原、被氧化,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概念2.完善概念关系3.口诀: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思考,理解,做笔记引发学生思考,完善概念练习分析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1.双线桥法分析下列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及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并写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MnO2+4HCl=MnCl2+Cl2↑+2H2O2.单线桥如何表示呢?练习巩固概念判断的同时,深化双线桥、单线桥的练习CO + CuO Cu+ CO2【板书设计】1.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教学反思】本课时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二课时,依然是对铜的冶炼反应方程式的分析进行导课,在概念学习中,使用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
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
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
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
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
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29(第二课时)(人教版必修1)
氧化复原反响教学设计〔2课时〕顺德桂洲中学望亚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的转移的角度逐步去分析、理解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及判断氧化剂和复原剂;了解氧化复原反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化学反响,引导学生自习学习氧化复原反响、氧化剂、复原剂的判断方法及四大根本反响类型与氧化复原反响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通过探究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来认识、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复原反响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开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教材分析:氧化——复原反响是高中化学重要根底内容之一,研究氧化——复原反响实质和规律,对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氧化——还有反响的根本概念,对于他们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进一步深造也很必要。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响都是氧化——复原反响。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复原反响的根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响实质理解,氧化——复原反响安排在高中化学第二章里讲述是由于后面几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涉及的氧化反响较多,并能加深其它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复原反响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复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表达,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三的学生先后在不同单元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
与初中相比,高一的学生在认知、个性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开展,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业已获得了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具有自主学习的需求和自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
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
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
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
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
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2)探究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驱动下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1.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以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教学活动明线是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预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设计验证物质氧化性、还原剂的实验方案→完成简单的验证实验→依据实验结论提升知识并进行反思。
暗线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教学流程图3.教学资源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实验药品:月饼中的干燥剂、酸性KMnO4溶液、Na2SO3溶液、KI溶液、变质的Na2S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淀粉,碘水。
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提出问题,引入【引入】大家在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带孔的小袋。
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展示】PPT:资料、图片【设疑】在月饼保鲜的过程中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充当氧化剂;为了使月饼不被氧化,在这个小袋中放入的物质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起什么作用?【板书】氧化剂还原剂O2 Fe【思考】【观察】【思考、回答】:O2是氧化剂,Fe粉是还原剂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
环节二:理论预测【提问】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下列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投影】第一组:金属钠,氯气【板书】【追问】预测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时,哪一种判断方法更为【思考、讨论、回答】:第一组:金属钠有还原性,氯气有氧化性。
判断方法有三:1、从已知的化学反应出发;2、从元素出发,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此方法更给出的物质具有代表性: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化合物中有元素分别处于最高价态,最低价态,为后面常见的氧化(五)学习效果评价1.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课例研究的第三次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份,其中有31位同学对本堂课表示满意,有1位同学认为一般,满意度为96.9%,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对实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与认同。
选择满意的同学给出的理由是:“生动有趣、亲自动手。
”“实验与理论结合,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
且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容易理解”“实验安排合理,环环相扣,条理层次清楚,引导学生逐步思维。
”“让我们有了研究物质时应有的思维,老师带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培养我们的思维。
使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等等。
同时,很多同学也对今后教学提出了有共性的建议:“多开展一些的实验,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
”谈及收获,大多数学生提到的是知识和方法两个层面的收获,如:“了解了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元素的价态的关系,对强强制弱弱的氧化还原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步骤,肯定能应用于今后的实验和解题中,思路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还总结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知道了怎样设计实验去探究或验证猜想,以及怎样分析”,还有少数同学写道:“我开始培养一种严密的实验意识,明白了步骤的逻辑性的重要”,体现了思维有序性的价值。
“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和值得探究的地方”。
2.教师自身教学效果就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来看,知识目标中“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落实得较好。
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由于时间的关系,展开的不是很充分,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较少,但总体上能体现“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核心”的教学理念。
能力目标中“初步学会探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落实得非常好,基本流程很清晰,实验的功能体现得非常到位,逐步深入。
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然后让学生应用这个程序探究陌生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再布置拓展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时间把控上如果能在前段压缩一下,在应用阶段给学生更加充分讨论的时间效果会更好。
情感目标中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等目标都落实得很好。
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鼓励。
以往预测和结论都是一致的。
当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别轻易的放弃,想想为什么不发生,有没有新的想法,做出新的预测。
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性实验,而不是验证性实验。
另外,课堂难度也比较合适,学生非常喜欢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思整堂课的设计思路不错,有新意,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很有意义,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选题很好。
这是该课例研究的第三节课,保留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主体框架,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动。
首先,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试讲准备内容太多,课时紧,学生又是在刚刚接触氧化还原概念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知识铺垫少,难度大。
课上在核心元素的问题上花费很多时间。
另外,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对Na2SO3、I2和Na2S均不熟悉,学生力图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明确产物才敢设计反应,造成解决问题时难度过大。
可以补充给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补充给出锰元素处于不同化合价时离子的颜色并删去Na2SO3与Na2S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来降低难度。
第二次试讲的效果非常好,但没有时间总结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第三次课又将探究H2O的氧化性/还原性作为课后思考,既进行思维拓展,让这节课有延伸感,又节约课时,使要点更突出,也可使学生的讨论比较充分。
留出时间让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一些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第一次课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部分内容,对氧化还原的概念还没有内化,加上安排的内容多,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虽然在前半节课表面繁荣,但发言的都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后10分钟基本处于教师一言堂的境地。
第二次课通过调整,整堂课在探究气氛很浓的状态下进行,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收获很大,并且能够自主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开放度和学生思维的变化。
教师即便是意图上想让学生探究,但由于问题问得较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探究Na2SO3的氧化性/还原性这一活动,第一次课基本上是手把手教学生,在提供了一些试剂的基础上设问:“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观察点是什么?预期现象?如何检验产物?”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到第二次课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放开,先问学生“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再提供一些试剂,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思考;第三次课开放度更大,“请你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来探究Na2SO3的氧/还性。
”让学生主动应用所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有效性的变化。
比如原来的问题是“实验探究KMnO4和KI溶液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问题问得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是每一种物质都要探究其氧化性和还原性还是KMnO4只探究氧化性、KI只探究还原性,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就更为明确,由于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实际上是相互验证的,进而可以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会使课堂更为高效。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都值得斟酌和思考。
比如第一节课有个别学生对于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有些混淆,花费时间较长,第三节课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够熟悉,加上学生思维的发散度较大,在请学生汇报方案设计的环节产生了一些枝节的内容,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太紧,有些内容没有充分展开,比如对方案的优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