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之离骚怎么理解
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36e9dcdc4028915f804dc2f7.png)
第2自然段:揭示太史公笔法的艺术价值——
“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 染力”,确立本文论说中心。
“奇气”一: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
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 “奇气”二: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 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 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 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笔法:写作(及书法、绘画)等的技法、特
定是非”
司马迁著史的是非标准,来自他强烈的爱憎
情感。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
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 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 《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 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 即欲养士”也。
一句话书评
色。 小议:从小处着眼进行评论。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书评。
一篇优秀的书评要能够①体现评论者对评论对象
的准确把握;②体现评论者独到的视角和真知灼 见。 书评要兼顾述与评,做到“叙、引、感、议”相 结合。
叙:铺陈直叙,不事雕琢。引:尽心筛选,以一当十。
感:感从身受,以意逆志。议:小处入笔,理当辞切。
第一次:随伐吴楚 夺敌帅旗
结果: “还,赏不行”
再一次:百骑入敌 灭敌射手
故布疑兵 安然脱险 结果:没有记功 还有一次:无奈被俘 智勇脱困 结果:“当斩,赎为庶人” 最后结局:东道难行 迷道误期 结果:“引刀自刭” 续写李陵:杰出将才 被迫降敌 结果:“李氏名败”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cee95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f.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文学名篇。
其中,"史家之绝唱" 指的是《史记》,而"无韵之离骚" 指的是《离骚》。
这两篇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分别是史书和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对《史记》和《离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评析。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由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共分为十二篇,包含了从夏朝到汉朝初年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结合了编年体、演义体和论说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史记》不仅记录了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还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记载,还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总结,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
《史记》的文风庄重严谨,语言简练明晰,融汇了当时的文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
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在《史记》中,司马迁力图还原历史真相,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通过对先人的颂扬和警示,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离骚》:无韵之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之作,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为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离骚》是屈原流亡途中创作的一篇长诗,共十九章,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离骚》的内容主要表达了屈原对祖国沦陷和人民苦难的忧虑和愤慨,展现了他对国家复兴和民众幸福的美好愿景。
诗中以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屈原坚定的爱国热忱和不屈的精神气概。
他借用丰富的寓言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新文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acf342a0b4e767f5acfcebb.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西汉时代出现的一部伟大的巨作,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成就。
一、史家绝唱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
《史记》一百三十篇,除去书、表外,本纪、世家、列传中有大量的人物传记,这些篇章无疑是《史记》中最主要的部分。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体,创立不同于前人的史书编纂形式,也为后世传记文学以及各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学样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重点在于记事,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
在某个人物的书中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完全取决于作者所要记载的事件,“以事取人”的倾向十分明显。
与此相反,《史记》人物传记恰恰是“以人取事”,事件必须服从于作者写人的需要。
《史记》采取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不仅是一个史料选择角度的改变、叙述重心转移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伟大思想家深邃的眼光。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或编年记事,或分以国别,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照顾到人物活动的连贯性和人物经历的完整性。
《史记》开创纪传一体,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文章,可以从容不迫地描写人物某个阶段乃至一生的经历,为充分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创造了条件。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
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
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
另外,像《晏子春秋》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
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
《史记》在这样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为什么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为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3b2f29e1a37f111f0855b03.png)
“无韵”是什么意思?
离骚是可以唱的有韵的,史记是不能唱的,所以说是之离骚是为什么
鲁迅
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汉文学
史纲要》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她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从此出现了骚体诗,即以《离骚》为代表。屈原是楚国人,故也称这种诗体为“楚辞”,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这样一种带韵脚的诗体。
无韵之离骚读后感
![无韵之离骚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98bd9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8.png)
无韵之离骚读后感《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之一。
在读完《离骚》之后,我深受触动,对其中的哲理和意境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我被《离骚》中的哲理所震撼。
在《离骚》中,屈原以自己的遭遇写出了“离骚”这篇诗篇,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在诗中反复提到了“离骚”二字,意思是离开了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然。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人生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对权力的厌恶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对人生、对理想、对自由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而忽略了对内心的追求。
读完《离骚》,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其次,我被《离骚》中的语言所折服。
《离骚》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感。
屈原以华丽的词藻、优美的句式,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诗中,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篇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读完《离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让人陶醉其中。
最后,我被《离骚》中的意境所感动。
《离骚》的意境深邃、奥妙,富有想象力。
屈原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美丽的意境,如“怀君属秋夜,散步直苍苔”、“辞树临风,独往独兴”等,这些意境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和对理想的追求。
读完《离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意境的魅力,意境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它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让人陶醉其中。
总之,《离骚》是一部充满哲理、语言、意境的优秀作品,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语言的魅力和意境的魅力。
在读完《离骚》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哲理和意境产生了深刻的感悟,这种感悟将伴随我一生。
愿我们都能像屈原一样,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然,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
赞美离骚的词语
![赞美离骚的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5fb827c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0.png)
赞美离骚的词语:
1. 九死不悔:表示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2. 骚人墨客:指善于抒发情感、写作诗词的作者,用以称赞那些具有文学才华的人。
3. 瑰丽奇幻:形容离骚作品中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4. 楚辞之美:用来赞美离骚作品中所展现的楚国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5. 史家绝唱:赞美离骚是历史学家眼中的绝世佳作。
6. 无韵之离骚:形容离骚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虽无韵律却令人陶醉。
7. 哀民生之多艰:感慨人民生活的艰辛,对民生疾苦的哀叹。
8. 忠言逆耳利于行:赞美离骚中提出的忠言和建议具有深刻的道理和价值。
9. 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强调天道的公正无私。
10. 花草禽鸟的比兴:赞美离骚中运用花草禽鸟作为象征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此外,还有一些诗句可以用来赞美离骚,如:
1. 早起从容俯案读,思为赋古看《离骚》。
2. 悲伤草木凌迟暮,喟叹孤臣走野蒿。
这些词语和诗句都可以用来赞美离骚,表达对其独特文学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敬佩和赞扬。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8a80e4bca216147916112868.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最高的评价,带着探索的心,深入了解历史,泱泱中华,五千余年的历史,翻过书籍,上古至今,发生了太多的事。
一直想搞明白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奈何愚钝不堪,听闻“读史可以明智”,像一面镜子一样,对照比对,定有一番收获。
如此,我翻开了《史记》。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见证了数不清的动荡,承载了无数朝代的兴衰与更迭。
《史记》无疑是对这几千年历史的最好解读,它是中国无可超越的史学著作,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纵横万端,包罗万象,同时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入世精神,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有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也有提倡仁政、批判暴政的人道精神,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伟大著作。
《史记》为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作。
《史记》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包括表、书、本纪、世家列传等内容,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包含内容比较广,确立了独立的史学地位,其篇章结构安排方法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从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中描写最为精彩的章节,记事上从周本纪入手,到孔子世家、陈涉世家,一直到太公自序,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帝王将相,对于中原、荆楚、秦陇、云贵、塞北的国家与民族都有所涉及,让你了解一个朝代、王侯、世家的兴衰,情节联右起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关于司马迁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司马家族是遗传的史官世家,到了司马迁的父亲这杯,逐渐没落,就连皇帝当时去山东泰山祭天都不可带着司马迁父亲。
父亲临终之前交代,要司马迁一定要履行好史官职责,整理相关典籍。
周朝的王室逐渐衰微,礼仪制度也废弃了,乐制也相应收到破坏。
所以更要担当起太史公的重担,在汉朝中,稳扎稳打,整理相关资料,汇聚四方文本,将历史公平公正的记录下来。
后来,司马迁受到了“宫刑”,遭受如此屈辱,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想越是环境艰难越要守住自己的一颗心,当年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a65633fff61fb7360b4c659e.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
“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的方面对《史记》进行评价:《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时间上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演变。
除了记述历朝帝王将相外,还包括农民起义者、学者、游侠、刺客、医生、商人、妇女等,覆盖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从内容上讲,《史记》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民族、医学、宗教等学科,是一部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他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
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纪录/总结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以垂戒后世君臣。
司马迁作为史官,接过父亲的衣钵,继承史官家族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对君主的功过给予客观评价,体现了他作为史官的使命感与忠君思想。
这种精神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成为撰著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影响了后世史书的创作。
“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的方面对《史记》的评价:就是指《史记》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他在《报任安书》中的表白,告诉我们,效法左丘明、孔子著述,这伟大的事业本身就使司马迁处于一种激情中。
李陵之祸的打击,不但没有熄灭他的激情,反使他在屈辱中得到激励,在悲愤中奋起。
司马迁发愤著史,著史以寄情,无疑注定了《史记》将成为一部充满作者感情的文学巨著。
这种感情在书中诸多历史人物身上产生了共鸣。
如:屈原,项羽、李广等等。
文中充满了对奸佞、酷吏的尖刻讽刺,对刺客、游侠的倾心赞颂。
这些都明显带有司马迁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使整部《史记》成为一首与离骚相似,用生命谱写的饱含血泪的悲愤诗。
解“无韵之离骚”
![解“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830b926ba45177232f60a226.png)
“无韵之离骚”解——09级外汉班孙晨《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作。
鲁迅在其《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认为“史家之绝唱”是对《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而言。
而“无韵之离骚”则大多是对《史记》在文学性方面地位的肯定。
所以欲解“无韵之离骚”,应从《史记》的文学性入手,与《离骚》篇予以比较,从而找出其相同之处,此乃要紧之处。
第一、《史记》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同等。
(诗史创造、散文史创造)。
《史记》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虽说司马迁《史记》是一部及专题的历史著作,但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再加上《史记》具有作者浓郁的抒情成分,这使《史记》具有了诗史的特点朱熹《楚辞集注》卷一说道:“然《诗》之兴多而比赋少,《骚》则兴少而比赋多”。
这是就《离骚》内容而言。
戴志钧也在《也谈<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的问题》(《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和《论离骚的形象体系和抒情层次》(《论骚二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91-111页)提出一个中心链条、两部分和三个抒情层次的观点。
一个中心就是对美政不能实现的忧愤的基调。
具体表现为对楚王的忧怨,对党人的忧愤,对兰惠变质的忧哀。
两部分就是前一部分写抒情主人公现实政治斗争经历和不幸遭遇,以实为主,以虚为辅;第二部分则是写抒情主人公政治斗争失败后的心灵矛盾、理想追求和幻灭,以虚为主,以实为辅。
综上可以看出,《离骚》虽为骚体诗歌,但其也有历史传记的某些印记。
可以说《离骚》为屈原为自己做的传记。
但唯一与《史记》不同的是,《离骚》毕竟是骚体诗,有自己作为诗歌的韵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8dd1eb04eff9aef8941e06ed.png)
“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的方面对《史记》进行评价:
《史记》汉武帝三千年的 历史演变。从地域上讲,它不仅记载了中原王朝的政治风云,而且首创民族史传,记载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更为可贵的是《史记》还放眼世界,记述了朝鲜及大宛、乌利、康居、大月氏等中亚各国的社会形态、人情风貌。从人物传记上讲,《史记》除了记述历朝帝王将相外,还包括农民起义者、学者、游侠、刺客、医生、商人、妇女等,覆盖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从内容上讲,《史记》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民族、医学、宗教等学科,是一部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史记》字里行间洋溢着进步的历史观,对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真实纪录/总结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以垂戒后世君臣。这种客观、公正、真实的实录精神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成为撰著历史的最基本要求。《史记》继承了先秦时期唯物主义的传统,确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
“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的方面对《史记》的评价:
首先,《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其次,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从他们所表示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的不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极为坦率,可以想见他强悍爽直的性格;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现他贪婪多欲的性格。《陈涉世家》中写陈涉称王后,陈涉旧时伙伴见他所居宫殿说:“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夥颐”是陈涉故乡的土语,是多的意思,这里用以形容陈涉宫殿陈设的丰富;“沉沉”是形容宫殿广大深邃,又带有惊异的语气,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质朴性格。在《张丞相列传》中,作者还写出了周昌的口吃和他又急又怒的神情。《史记》还有一些对话则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当时的精神状态。《平原君列传》中毛遂自荐一节,表现了平原君和毛遂不同的身分和性格,特别是毛遂犀利明快的对答和“请处囊中”的自白,真是“英姿雄风,千载而下,尚可想见,使人畏而仰之”(洪迈《容斋五笔》卷五)。《史记》在叙事和记言中还常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由于它们产生、流传于民间,概括了广大的社会生活,是一种精粹的富于战斗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因此,使《史记》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并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
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cff12d5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2.png)
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把司马迁的《史记》评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受到文人墨客的普遍认同。
这“史家之绝唱”是千古公赞,而“无韵之离骚”就别具慧眼了。
先生为什么不说是“无韵之诗经”或“无韵之史诗”,而单单要将其赞为“无韵之离骚”呢?这就要从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意图说起。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意思是: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让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邪恶小人以私害公,品行方正的君子不能容身于世,所以他忧伤愁闷、沉郁深思而创作了《离骚》。
屈原写作《离骚》的意图,就是为了表达对楚怀王的不满,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实际是在发牢骚,所以名其曰《离骚》。
司马迁对屈原的遭遇等同身受,对屈原的内心洞若观火,所以才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重笔解释了《离骚》的根由。
仔细品读《史记》,就能体会到,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是和屈原一样,在大发牢骚。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与汉武帝作对,被处以屈辱的宫刑,心里痛恨汉武帝,痛恨刘家。
凡是刘家的人,刘家的事,都用贬笔:把刘邦说成是个无赖,没什么本事,只不过侥幸取胜做了皇帝;把汉武帝描写成残忍、暴戾、嗜战如命的暴君,说汉武帝治国尽用酷吏,不施仁政。
相反,凡是刘家的对立面、朝廷不重用的人,司马迁就大书特书,极力拔高赞赏,花足了功夫进行文学润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讲项羽是多么神勇,反衬刘邦是多么无用;讲李广是多么会打仗,一生却得不到封侯,而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李广利等人,打了败仗却个个封侯,讥讽汉武帝不公,不重用包括自己在内的有才有功之士。
可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要能创造机会,就会借各样人物之口,怨刘、骂刘、贬损刘,发尽了牢骚。
鲁迅先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才评价其为“无韵之离骚”的。
意谓《史记》虽然是历史著作,也同《离骚》一样,夹杂着艺术性很高的、手法很巧妙的个人牢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9e3cfa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2.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也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史,在我国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享有盛名,对后世的史学家记录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过今天在这里并不对《史记》的后世影响和历史地位做太多概述,只讨论一个问题。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则评价一直被后人广为引用,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对《史记》的高度赞誉,至此《史记》又获得了一个殊荣。
只不过现在仔细想来,鲁迅先生的这句评价也是很有意思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一部史书,而《离骚》则是文学作品。
史书要求的是绝对的客观公正,因为历史注重的就是过去的再现。
而文学则注重情感的表述,难免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更不用说这《离骚》是在屈原悲愤哀怮下的情感爆发之作。
所以仔细考虑这句评价,真的是有很多可以琢磨之处。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历史的代表与文学的代表放在一起呢?换句话说,史家绝唱与无韵离骚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归这两本作品本身。
先从这两部作品的结构来看:因为《史记》的篇幅过长所以我们列出几篇作为代表即可。
(1)先说开篇。
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开篇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率先点明了黄帝的名字和身世,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他的称呼。
而在《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经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还是开篇的最后一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给我起名叫“正则”,我的字是“灵均”。
与《史记》一样,《离骚》在开篇也是率先点明作品主人公的身份,让读者知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谁。
因为《史记》篇幅过长,为了提高说服力,避免偶然性,我这里在列几个《史记》中的记录:(1)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2)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https://img.taocdn.com/s3/m/e257376d0b4c2e3f572763a6.png)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
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
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
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
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
《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6cd9392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b.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起《史记》,大家都会想起这两句,可是一般人好像不太明白这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些人会以为鲁迅是把司马迁捧为史家第一人——“绝唱”嘛,因此有所批评。
这真的是顺便误解了鲁迅和司马迁。
要正确理解这两句话,就得先知道鲁迅是在什么地方说的。
这句话出自《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汉文学史纲要》是一本什么书呢?顾名思义,它讲的是“文学”。
原文是这样说的:(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大概因为是《汉文学史纲要》写得比较文吧,好些人根本就没弄清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注意了,“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才是完整的表达。
都知道关二爷爱读这本《春秋》,那么这《春秋》是什么?它是一本孔子加工过的史书,一本太史公之前首屈一指的史书样板。
所以,“虽背《春秋》之义”,意思就是《史记》于传统史学有所违背。
整句连起来看,是说《史记》虽然在史学价值上有所欠缺,但其文学价值在史家之中却是无出其右。
后面所举“茅坤所言”,讲的就是读《史记》受到的感动,这种感动显然是一种文学性的感动。
为何单拿《离骚》来比较?这就不得不佩服鲁爷目光的敏锐了。
史迁下笔深刻雅健,文辞不输《离骚》,只无韵而已,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两者都是“发愤而作”,一个是忧国忧民而屡遭流放,一个是仗义执言而惨受污辱,都是“意有所郁结”而“以舒其愤”。
太史公说“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觉得这几句放在《离骚》里简直没有违和感。
这就是俩人共通的愤懑之气。
“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作史需要的是冷静、客观、理性,而《史记》却处处显出热忱、主观和感性。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理解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62c371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a.png)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理解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史记”这本书,尤其是它跟“离骚”的关系。
听上去可能有点深奥,但别担心,咱们会轻松地揭开这个谜底。
就像吃冰淇淋一样,慢慢来,味道才好嘛。
2. 史记的魅力2.1 史记的背景“史记”可是古代史学的经典啊,司马迁写的,简直就是史家的绝唱。
书里讲述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简直让人心潮澎湃。
想象一下,古代那些英勇的将领、聪慧的谋士,个个都是传奇,咱们看着都想为他们打call!不过,史记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深入人心,揭示了许多历史的真相。
就像一杯浓咖啡,初尝苦涩,但慢慢品味却又回甘无穷。
2.2 史记的风格你知道吗,“史记”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虽说是历史书,但写得就像诗一样。
你读的时候,会觉得每一个字都带着情感,像是在对你耳语。
这样的写作方式,仿佛让人穿越回那个古老的时代,跟那些历史人物一起笑一起哭,简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种深情厚意,绝对能让你动容!3. 离骚的意境3.1 离骚的魅力再说说“离骚”,屈原的这首诗可是中国文学的瑰宝,里面满是忧伤和深邃的情感。
离骚写得细腻入微,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不满,还有那种对人生的无奈。
它就像一首长长的心曲,让人听得入神。
你能想象那种情绪吗?简直像是“我爱你,但你爱的是她”的无奈啊!3.2 离骚与史记的对比这两者之间,虽然“史记”是讲历史的,而“离骚”是表达情感的,但其实它们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
就像一对冤家,明明风格不同,却能擦出火花。
史记中的人物,有时就像离骚里的诗人一样,他们追求理想、面对困境,心中那份执着与愤懑,简直让人泪目。
4. 总结所以说,史记和离骚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个让你了解历史的风云变幻,另一个则让你感受内心的波涛汹涌。
它们相辅相成,仿佛是两条交错的河流,带着我们深入人心的思考。
就像朋友之间的聊天,有时轻松幽默,有时又严肃深刻。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发与感动。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a6a714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1.png)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的意思是:不押韵的《离骚》。
这句话出自鲁迅,原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对《离骚》的赞誉。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史记》和《离骚》是中国文学的杰作。
这两句话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篇文章的文学造诣很高
扩展资料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这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https://img.taocdn.com/s3/m/0bc153f5dd3383c4bb4cd2fa.png)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解读:史学家独树一帜的文章,白描无韵。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相当高。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崇高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创造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载史实为基础的,其文字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而且在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对后世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鲁迅说这是一部没有韵味的《离骚》,说明《史记》已经上升到了相当高的地位。
扩展数据: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
它被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二十四史”。
从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通史。
原名“太极拳”,或“太极拳”,“太极拳”。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名叫子昌。
他的父亲司马谈到被任命为帝国历史学家。
他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
他希望司马迁在临终前实现自己的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父为太史陵,开始写史记,历时十余年。
本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
共130章,其中编年史12篇,表10张,书8册,家族30户,传记70篇,共计52.65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韵之离骚2015级人文学院 201522400606外汉一班刘慧敏浅谈《史记》为什么被称为无韵之离骚《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越成就的精辟评价。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史记》为什么被称为“无韵之离骚”?《离骚》是诗歌,是有韵的,而《史记》是历史散文,无韵的,诗歌和散文又是文学的两种表达方式。
本篇文章从“发愤之作”和“强烈的抒情性”这两个方面做了深入分析。
第一,在作者生平上,屈原与司马迁同为“见识之高,遭遇之惨”的悲剧人物,两人有相似的身世,《离骚》和《史记》这两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巨作也都是作者的血泪结晶、发愤之作。
第二,这两部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离骚》的抒情性不言而喻,而《史记》虽为纪传体通史,叙事议论之中亦饱含作者深情。
一、“发愤之作”(创作主体)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槠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可见鲁迅先生用“无韵之离骚”一语在于突出了《史记》不拘于史法而具有文学的价值。
下面就其所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一阐述。
(1)司马迁与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宗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政治才能,曾任楚怀王的左徒,三闾大夫等官.由於他强烈反对腐败,黑暗政治,主张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仇视和迫害.后因上官大夫靳尚的谗谤,流放汉北.屈原乃作《离骚》,以抒发忧思.顷襄王时,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再度进谗言,屈原被流放江南,徘徊在沅湘一带,作《九歌》,《天问》,《远游》,《九章》诸篇,表明自己心志,想感悟君王,但是顷襄王始终不醒悟.屈原见返朝希望已绝,即投汨罗江而亡.屈原处於战国后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苦闷时期.屈原生当楚,齐,秦三强对峙之时,於是他的政治生命就随著楚国的外交政策而改变,也即随著亲齐与亲秦两派势力的斗争而消长与浮沉.屈原是亲齐派的,而亲秦派大臣有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以及夫人郑袖等,在秦相张仪以财货贿通之下疏放了屈原,在内忧外患情势下,他的情绪悲愤激烈,最后以生命做谏.而后人对於屈原人格高洁对浊世的不容,评价极高.「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引淮南王安离骚传语),用之称屈原作品外,用之赞其人格之高洁伟大更为妥切.屈原是用生命在写诗的人。
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145年),卒约在武帝末昭帝初(西元前86年).司马谈之子,幼年深受家学道家的影响及传统儒家的薰陶.二十出游,足迹遍中国,采集了大量的遗闻佚事.返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武帝元封二年继父职,任太使令,开始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狱,处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史记》的学术地位及贡献,不管在史学,文化史,文学, 小说戏曲,政治,哲学皆有钜大深远的影响,而后世对《史记》之肯定论述可谓卷帙浩繁了.司马迁一生中,生命受到最大的羞辱及挫折,莫过於为李陵投降案辩护,遭到奇耻大辱的腐刑.他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又说:「祸莫惨於欲利,悲莫痛於伤心,行莫丑於辱先,而诟莫大於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司马迁)他在「身残处秽」中,孤寂而抑郁,陷於最大的悲愤和奇耻大辱中,不愿自杀,忍辱偷生,为的是他的使命感,那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第二部《春秋》----《史记》.司马迁同样是用生命在写史诗的文人。
司马迁与屈原的秉性是有相似之处的。
他们都忠于自己的本真,对理想执着,笃信正义,司马迁可以为未曾谋面的李陵将军对上理论,屈原同样不屑与小人为伍。
他们身上所展示的出的个人魅力,也是使他们笔下生花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因此,司马迁给予屈原的理解,也同样是和自己切身感受相契合的。
司马迁之《史记》有着作者对历史的实录精神加之“发愤以抒情”的真实情感,想必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冠冕!(2)《史记》与《离骚》的创作动因和创作心境相同人们普遍认为,屈原与司马迁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与其个人所遭受的厄运分不开的。
司马迁自己也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对现实不满,所以有所希翼,现实的残酷和压抑,使人“有志不能骋”,志在于内,情动于中,发而为文为诗。
而文学成就的高下虽与苦难的程度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理想的高下。
屈原屡遭贬谪,濒于绝望,虽志洁行廉而反为累赘,成为不容于世的根源,所以他“忧愁幽思”,口吐华丽篇章。
司马迁忠心为主,仗义执言,却被下狱,身受腐刑,于是发愤有为,终能“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
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
司马迁受的宫刑也叫下蚕室。
去死和接受宫刑更容易的是什么?是死。
于是他自请宫刑以免死。
被废了“武功”,决不止于生理的痛楚,也决不在于老婆会和他划清界限或者以此为由找他闹离婚,古代这种被阉割的人,被人所鄙视,为人所不耻,是“无行之人”。
司马迁也是平常人,出狱后和屈原沉江前一般,须发脱落、形容枯槁、精神恍惚。
《报任安书》里说是“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且“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此可想见他身心的痛楚。
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
而屈原“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
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
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的人品、遭遇与写作心情,都与屈原相近,他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也是直接从屈原等先贤那里体会到的。
故此,鲁迅才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
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是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甚深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读为“无韵之《离骚》”。
二、“强烈的抒情性”(文本)《史记》与《离骚》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的抒情性也为他所继承发扬,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
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魏公子列传》是一首充满崇敬之情的赞美诗……司马迁与屈原一样,以炽热的情感来探求和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
(1)抒发浓郁的怨愤不平之情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抒发自己强烈浓厚的情感。
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
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
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
他和李陵本无交情。
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
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说,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
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
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辰。
他其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
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2)抒发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生命的形式,两个人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是有相似之处的。
两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相似之处,他们都遭遇不平,满腔忧愤,他们都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抑郁忧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屈原用其一生,来饯行自己忠君爱国的诺言;用生命之躯,来维护自己“皓皓之白”而不使自己“蒙世之温蠖”;用“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来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不渝追求;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来见证自己对真理的不懈求索精神。
屈原虽在处境困顿之时,以投江结束生命向混沌的楚君臣抗议。
而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的是忍辱负重,保留生命,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他的思想里,此时去死,是轻于鸿毛的,他要把未竟之著《史记》完成,让它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只有这样,死后才有意义,才能重于泰山。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之死,不无惋惜之意,但这并不影响司马迁对屈原精神的推崇和膜拜,也并不影响后人对屈原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