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新世纪教育徐老师

认识物理

一、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现象、规律及产生原因。

包括:声、光、热、电、力等。分别概括知识点、举例子,并说明中考的重点难点。

二、物理学的特点

1、有趣

2、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三、如何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光记录:光盘、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②真空不能传声

⑶声波: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介质的振动。

三、声速:

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

单位:米每秒、千米每小时 1m/s=3.6km/h m·s-1

计算公式:v=s/t s=vt t=s/v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特殊:软木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控制变量法)

15摄氏度的空气,340 m/s 0—331,25—346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四、声音的反射

⑴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山谷回音、回音壁、余音绕梁。

⑵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

s=vt=340 m/s*1/2*0.1 s=17 m

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崖间距离、回声定位。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听到声音的过程

发声体(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传播声音→感知声音

二、感知声音的方式

1、耳传导

(1)耳的构造:耳廓—收集声波,鼓膜—引起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

听觉神经—传递信号

(2)耳传导的过程:外界声音→鼓膜→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传导性耳聋—可治愈(贝多芬)神经性耳聋—不可治愈(3)耳传导的实质:气体传声

2、骨传导

(1)骨传导过程: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贝多芬利用骨传导继续创作)(2)实质:固定传声

三、双耳效应

⑴作用:判定声源的位置

⑵产生原因:声源到两耳距离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刻、强弱、特征不同。

(3)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物理意义: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高:尖、细、脆;音调低:粗、沉、闷

老牛:低沉(音调低、响度大)蚊子:尖细(音调高、响度小)

2、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探究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观察)物理量(改变)影响因素

教材演示实验:振动幅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伸出桌面长,振动慢,音调低;伸出桌边短,振动快,音调高。

结论: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越高

3、频率

(1)定义: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简称赫 HZ 1HZ=1次/秒

(2)物理意义:表示振动快慢。快→高,慢→低。

(3)比较方法:相同时间,比较振动的次数;

振动相同次数,比较时间。

(4)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人的发声频率:85HZ—1100HZ

(5)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大象的语言声音、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都伴随次声波产生。

次声的特点: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

弦的长短

4、探究:弦乐器的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弦的粗细

观察弦的松紧控制变量法

弦的材料

控制变量:(1)使用条件:一个物理量受多因素影响

(2)使用方法:改变要探究的影响因素;控制其他的影响因素;观察物理量的变化。

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对比(比较)、转换(转化)→有因果关系、归纳、推理、类比(无因果关系,但有相似性质)、控制变量、(理想)模型、等效替代。

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和交流

二、响度

1、物理意义:表示声音的大小、强弱。

2、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幅度(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探究实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教材演示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