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近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逆温与风学案(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逆温与风学案(2021年整理)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2.1 逆温与风学案的全部内容。

专题逆温与风【知识构建】【知识精析】一、逆温现象1。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右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2.逆温现象(1)逆温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形成①形成条件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辐射逆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中高纬度大陆冬温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季黎明前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盆地和谷地中夜间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锋面活动地区②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③山谷形成逆温影响: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气压带和风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地球不同气压带间的气候差异;3. 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4. 掌握风向、风力和风速的测量方法;5. 能够通过地图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教学重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风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2.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风吹树叶摇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问学生风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讲授气压带(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度和气压差的概念和作用;2. 介绍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带,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3. 分析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现象。

Step 3:展示实例(10分钟)通过展示气压带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不同气压带中的气候差异,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Step 4:讲授风的形成和作用(15分钟)1.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即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2. 介绍地球上的主要风带,如赤道和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带、副极地和极地地区的西风带;3. 解释风的作用,包括水分蒸发、气温调节和物质传输等。

Step 5:实地观察和测量风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测量风向;2. 教授风向的测量方法,如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地图上标注风向的方式。

Step 6:小结和检测(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3. 出示几个选择题或综合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关于气压带和风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气压带和风的形成和作用,并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调查当地的风成地貌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2风成地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如何有效地将风成地貌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本章节中,学生需要了解风成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掌握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分析实际地貌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5.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讨论成果,总结风成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2.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3.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当地的风成地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撰写观察报告。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二节风成地貌目标与素养1.通过对课本插图的观察与分析,能够说出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的名称、分布及特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2的要求。

2.通过阅读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掌握雅丹地貌的含义、成因;理解沙丘地貌的成因及特点,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3.结合课本插图,认识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能够用较为科学的方法预防或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2的要求。

4.能够运用地理工具模拟、实验等,学会观察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地貌的形成,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专家研究发现,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物的分布特点: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由粗变细,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即西北的沙黄土带、中间的典型黄上带和东南部的黏黄土带,从而引出两个问题、(1)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规律性的变化?(2)干旱半干旱地区还会出现哪些风力作用相关的地貌形态?过程与方法1.观察实验法: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有趣实验等,分析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新月形沙丘等景观图片,了解它们的特点、形成及分布地区。

3.讨论法、综合思维法:风沙灾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对交通干线的危害非常之大,通过讨论等认识风沙危害的发生机制,降低灾害损失。

重点1.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

2.风沙的危害及预防。

难点1.根据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

2.风沙危害的防治。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划分学习小组(根据教材内容将全体学生划分成三个较大的学习小组:风蚀地貌组、风积地貌组、风沙危害治理组,各小组又可划分若干小组)。

2.分配任务、明确责任(每学习小组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风沙危害的类型及治理措施)。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最深厚的区域,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呢?古今中外有很多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论证,有人说是风吹来的,也有人认为是水带来的,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呢?【板书】第二节风成地貌风成地貌分为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高考地理二轮课件 微专题复习——风

高考地理二轮课件 微专题复习——风
分析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邻近山谷风的影响。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分析图文材料,找出隐含信息 第三步:调动相干知识,肯定答题方向 第四步: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行动动词
限定词
关键词
分析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邻近山谷风的影响。
1.行动动词——答题情势:分析(原因+结论) 2.关键词——肯定对象:冰川风对山谷风的影响 3.限定词——空间界定:天池气象站邻近
B.东南方
√ C.西南方
D.西北方
第一步:判定风向 第二步:根据风向估计相对位置
山谷风 小尺度风(局地风) 海陆风
城市风
(202X•全国乙卷)我国一海边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 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2)~(3)题。
(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偏北风为主,风力小 高空风,受小尺度的海陆风影响小
√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第一步:肯定区域经纬度位置
第二步:根据位置肯定区域风向:风带/季风
大尺度风(背景风) 风带
季风
(202X•全国乙卷)我国一海边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 日该市不同高(2)据图估计,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分析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邻近山谷风的影响。
1.白天冰川风与谷风方向相反,削弱谷风权势, 缩短谷风时间。
2.晚上冰川风与山风方向相同,加强山风权势, 延长山风时间。
高考金榜题名 人生风平浪静
也相当典型。冰川风与山谷风会相互影响。下图示意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
域等高线散布。
地理现象
分析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邻近山谷风的影响。
天池气象站位于山谷东坡上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地理环境保护和风成地貌的保护工作。
在撰写本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实际,力求使教学内容与学科紧密关联,注重实用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前,学生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等;了解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为学习风成地貌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风成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行深入探究。
2.作业量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保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进行合作交流,发挥团队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已具备一定能力,但尚需加强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风成地貌的学习过程。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关注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风成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绘制思维导图,以直观地展示风成地貌相关知识体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风成地貌,撰写一篇短文,介绍该风成地貌的成因、特点、分布区域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图文并茂。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二风学案.docx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二风学案.docx

微专题(二) 风典型例题剖析指导(2020天津卷)读图,完成下题。

某日14时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 )A.乌鲁木齐B.贵阳C.上海D.福州试题情景试题以等压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风向的判断。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乌鲁木齐、贵阳、上海的相对位置及海陆位置,北侧气压高于南侧的原因。

综合思维: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气流的运动形成风。

地理实践力: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不是风去的方向。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知识整合技能提升1.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图所示(北半球):2.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温差:(冬季)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夏季)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风带:受风带控制,风力大(如盛行西风带控制,风力大);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

(3)气压带:受气压带控制,风力小或无风(如赤道低气压带,风力小)。

(4)摩擦力:临海、海域宽阔的地方,摩擦力小,风力大;陆地上的山林、城市建筑群多,摩擦力大,风力小。

(5)地形①山地迎风坡,风力大;山地背风坡,风力小。

②地势平坦,无山地阻挡,风力大;地势崎岖,有山脉阻挡,风力小。

③狭管效应:位于峡口(或峡内)、峡谷或河谷的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风力大。

3.风能资源的开发(1)风能与煤、石油、天然气相比的优缺点优点:清洁无污染,可持续利用。

缺点:受气象条件限制,昼夜、冬夏差别大,能量分散;发电不稳定(可配建热电站等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开发时占地面积广,开发成本高。

(2)影响风能资源丰富的因素当地风的类型与次数;距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地形(地形平坦,河谷、峡谷与风向一致的,加大风速;山脉走向与风向一致,有利于风的深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微专题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微专题风
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三、风向的判断
④依据风造成的某些地理现象判读 (1)沙丘: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陡
(2)旗形树冠: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树面树枝不断生长,树冠往往指 向背风的一侧形成旗形树冠(如上右图)。 (3)机场跑道:机场跑道方向一般与当地主要风向平行。 (4)大气污染浓度:一般下风向污染浓度比较大。 (5)火山灰厚度:顺着盛行风向,距离火山口越近火山灰厚度越大,距离火山口越 远火山灰厚度越小。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
要点梳理
要点梳理
一、大气水平运动——风
说一说: (1)什么是风? 大气水平运动 (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水平气压梯度 (3)风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力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
风形成过程中还会受到哪些力的影响?
概念
主要特点
六、地理中风向的问题考查
2021年8月北京市小明曾到图示群岛中甲岛(图1)旅游,在甲地沿海地区拍摄到的“旗 形”树景观图(图2),据导游介绍该地树形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1.推断甲地沿海树木成为“旗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风力 C.降水 D.气温
甲地沿海树木成为“旗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全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树木向风面(东北面)的芽体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 或者过度蒸发而造成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西南面)的芽体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长年累月 就形成了“旗形”树,B正确。降水和气温不会形成“旗形”树,BD错误;植物有趋光性,但在自然状态下不会形成“旗形”树, A错误。所以选B。
六、地理中风向的问题考查
2021年8月北京市小明曾到图示群岛中甲岛(图1)旅游,在甲地沿海地区拍摄到的“旗 形”树景观图(图2),据导游介绍该地树形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 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讲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气压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3. 讲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等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5. 实际应用举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考地理微专题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

高考地理微专题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

2、风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判读风向
①画切线 ②判断高(低)压位置 ③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判断南(北)半球 ⑤根据左右手法则画风向 ⑥作“十”字架判断风向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5.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C).西北
D.西南
读下图,回答第2题。
二、风速
4、开发风能的条件
①风能是否丰富; ②矿产资源是否缺乏,能源需求是否大,市场是 否广阔; ③资金; ④技术; ⑤政策; ⑥优缺点。
为有建风设:生风态能文 资明 源, 丰我富国(大有力“开世发界风能库等”清 之洁 称能 )源 ,。 年风 大电 风建 日 设数成多本(高近于70煤天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 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 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7示 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
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 化明显的原因。(8分)
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陆 地;白天,沙漠地区 (陆地)升温快,近地 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 吹往陆地;夜晚,沙漠 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 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 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微专题3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
一、风向 1、影响风向的因素 2、风向的判断方法 二、风速 1、影响风速的因素 2、风力的判读方法 3、影响风能资源是否丰富的因素 4、开发风能的条件
分析H县城附 近冬春季节 风力强劲的 原因(8分)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 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 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 风的原因。
地处西风带,常年 盛行偏西风(西北 风),两岛之间为 海峡,风速加快; 依山面海(三面环山, 西面朝向大海),迎 风。

风微课程设计方案

风微课程设计方案

风微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风的定义、成因及分类,理解风力、风向等基本概念。

2. 使学生了解风对气候、地理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风能资源的利用。

3. 引导学生掌握使用气象工具观测风力、风向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数据等资料分析风场、预测风力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研究风力、风向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2.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认识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特点,结合地理学科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风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定义与成因:介绍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大气运动与风的关系。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大气与风”。

2. 风的分类与特点:讲解不同类型的风(如季风、台风、寒潮等)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风的特点与分类”。

3. 风的影响与应用:探讨风对气候、地理环境、人类生活的影响,介绍风能资源的利用。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风的影响与应用”。

4. 风力与风向观测:指导学生使用气象工具(如风速计、风向仪)进行风力、风向观测。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气象观测”。

5. 风的分析与预测:教授如何运用地图、气象数据等资料分析风场、预测风力。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风的分析与预测”。

教学内容按照上述安排进行,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2.2风成地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风成地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风成地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风成地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主要内容为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通过对风成地貌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其地理素养。
5.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风成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增强他们的地理国情观念。
4.通过讲述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用多媒体展示我国风成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成地貌的壮观和美丽。
2.设计虚拟现实(VR)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模拟风力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亲手制作风成地貌模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风成地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全面掌握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分布情况。作为特级教师,我将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1常见天气系统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1常见天气系统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本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天气现象为导入,如“暴雨洪涝”、“沙尘暴”等,激发学生对天气系统锋面的兴趣。
3.总结小组讨论中的优秀表现和值得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自析近期发生的某个天气现象,撰写一篇短文。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地理知识,如锋面系统的特点、影响因素等。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他们关爱环境、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锋面?”,“锋面系统有哪些分类?”等。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锋面系统是如何形成的?”,“锋面系统对天气有哪些影响?”等。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如从地形、气候等多个角度解释锋面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锋面系统的图像和动态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锋面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会出现暴雨洪涝?”,“如何判断锋面系统的位置和强度?”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风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风沙防治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能解释风成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风成地貌,说出风成地貌的区域分布规律。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判断风、沙的来源;掌握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自己去分析风沙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教学重难点1.风成地貌的类型、特点。

2.风成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

3.区分风积地貌与风蚀地貌。

教学过程【导入】【师】游学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从我们做起,从研学旅行做起。

亲爱的同学们,想跟随老师一起去实地研学吗?心动不如行动,收拾行囊,出发吧。

我们今天研学主题是——“揭开黄土高原的身世谜团”。

那么接下来的第一站自然要去哪里呢?【生】黄土高原【探究活动】【师】研学第一站来到黄土高原,印入眼帘的除了上节课所学流水侵蚀导致的千沟万壑,还有深厚的黄土层,你们知道最厚有多厚吗?最厚达一两百米(150180),究竟如何形成的呢?【生】风成说【师】对,这也是目前流行的——风成说;那如何论证呢?有同学经过采样研究已经绘制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图,请在图片上,找到证据来论证“风成说”?【活动】学生结合黄土高原颗粒粗细分带图,论证黄土的来源进而分析在黄土高原沉积的原因。

【转承过渡】【师】小结:我们已经明白黄土高原是风积地貌,但是黄土高原的黄土层的身世谜团仍未解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继续前行,接下来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去寻找黄土的身世谜团呢?【生】西北地区。

【探究活动】【师】第二站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第二站——腾格里沙漠,在沙漠中最常见的地貌是沙丘,老师用无人机拍摄了新月形沙丘航拍图,请你们根据所拍的照片,描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征?【活动】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观看视频】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师】提问:沙丘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假设此时我们的导航设备出现故障,迷失了方向,该如何利用新月形沙丘来判断前行方向呢?【活动】学生根据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图判断风向【归纳小结】【归纳小结】:我们明白沙丘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风向、不同的地表形态等有形成不同的沙丘,如图所示,但是不管形态多么千奇百态,它都和黄土高原一样是一种风积地貌。

高中地理风向判断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风向判断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风向判断教学设计1. 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及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2.学会使用风向标和其他工具判断风向。

教学内容:1.风的形成原因;2.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3.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步:风的形成原因(2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风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等;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对风的形成和方向的影响。

第二步: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30分钟)1.解释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包括利用风向标、云的移动方向、风车等进行判断;2.向学生介绍风向标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包括箭头指向北方、标有N、S、E、W等标识等;3.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判断风向。

第三步:风向标的使用方法(40分钟)1.分发风向标给学生,指导他们使用风向标观察当前风的方向;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观察周围的树木、云和风车等,判断风的方向;3.引导学生运用风向标和其他工具判断风向,或者仿真实验,利用风洞等装置模拟不同风向的情况。

第四步:巩固与评估(20分钟)1.让学生编写风向判断的报告,包括原理、方法和实地观察结果等;2.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结果;3.通过练习题和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个体与团队的评估。

教学资源准备:1.电脑、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图片和视频;2.风向标、实地观察工具(如云朵模型、风车等);3.教学材料,包括案例分析和练习题。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判断风向过程中的表现;2.阅读学生书写的风向判断报告,评估他们对风向判断原理和方法的理解;3.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评估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4.对学生进行练习题和小组答辩,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及风向判断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使用风向标和其他工具判断风向。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风向判断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NO17 高三复习微专题 风学案

NO17 高三复习微专题 风学案

微专题: 风(2课时)知识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风的分类,理解风向的判读方法2. 影响风速的因素,中国的风能分布,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雾霾*)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梳理知识链条,重在知识整合,培养地理高考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作用知识能力,描述和解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一、风的形成探究1.用箭头画出下面两图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请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探究2.画出风向1030 4901020 500 二、风的分类探究3:请补全热力环流,并分析下两图出现在白天还是夜晚?画出城市风探究4:画出下图各地主导风向,并说明风的成因.三、风向的判读::探究5:通过图中信息画出主导风向四、风力的判读探究6.图1和图2中风速最大的分别是 和 说明你的判断依据陆地 海洋 风 向 郊区郊区探究7:读台湾图分析冬夏季风哪强?我国呢?探究8:左下图是新疆百里风区示意图,右下图是三十里风区示意图,请说明达坂城所在的三十里风区风力强劲的季节?三十里风区的成因?三、风的影响( 可以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来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大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人文地理环境(农业、工业、商业、交通、文化、人口、民族)【检测案】一、客观题(02春季文综卷)读下,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2013四川)2 图2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2014山东卷)3.图4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 东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西北风4.(2013新课标二卷)在图5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A.台北B.上海C.首尔D.北京二、主观题(11浙江)二.太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背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知识目标: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力的判读; 风的影响。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风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节知识学生都基本学习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链,本节课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合,系统归纳,提高学生的读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型: 专题复习课 【真题展示】此类题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卷中经常出现,属于高频高点,所以把这个点单独摘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训练,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风向的判读 (一)、通过等压线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或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一】(2013全国卷)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4,完成9~11题。

9.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A. 偏东风B. 偏南风C. 东北风D. 西北风 【答案】B (二)、通过风向符号图、指向标、风玫瑰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二】1005.0L1000.0图4N·甲997.5 100 0 200km1000.0 等压线/hPa(三)、通过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三】(2013四川)读图2,回答3~4题。

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答案】3.B (四)、通过沙丘、旗形树冠等地理景观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四】(02春季文综卷)读右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7小题。

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 、东北B 、西北C 、东南D 、西南 【答案】7.B 二、风力的判读 【高考真题五】(2013高考新课标二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

图5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答案】(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15°11°R0~200米200~500米500~1000米 1000~2000米 海洋 河流图2 图 例三、风的影响 (一)、风对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高考真题六】 (2013山东卷)(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6 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 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2,分析其原因。

(6分)26.【答案】(2)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二)、风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高考真题七】(2013江苏地理)图22是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方案,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⑴A 、B 、C 、D 四地块中,最适宜规划为居住区的是____________;适宜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的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4分) 【答案】(1)D A 处于城市下风方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仓储区相连(任答两点) (三)、风的危害 【高考真题十】(2013高考题天津卷)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图5,回答10~11题。

20003556图例等高长山枸沙河河城河银山黄石嘴106°E39°N38N 银川P兰 贺1510.据图5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0.B【考情分析】综合分析近五年的高考命题,判读某地的风向或利用某地风向来解决问题,在各地高考题中,多次出现。

我总结了一下,试题大致通过等压线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或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风向符号图、风玫瑰图;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工业区的合理布局;沙丘的形态、旗形树冠等地理景观图,来考查学生对风向的判读。

通过区域图或等压线图来考查风力的判读。

通过区域图考查风对当地气候、地貌、洋流、农业、工业、城市布局、大气污染等的影响;虽然没有判读风向的设问,但风向对解题起到关键作用。

(一)近五年考查点分布考查点题目分布通过等压线分布图判读风向及其影响09全国1;10北京;11江苏、11福建、11浙江、11安徽、11上海、12全国大纲版、12年天津;13全国新课标卷通过区域定位,确定地理位置及当地的气候类型判读风向及其影响。

10海南、11福建、11山东、11四川、11浙江、12海南、12四川、13新课标Ⅱ、13山东、13四川根据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11江苏、 12上海、 12全国新课标、13浙江通过风向符号图判读风向11年北京、12山东、13年北京通过指示箭头判读风向11海南、12年天津、12海南、13江苏通过风玫瑰图判读风向09重庆、09浙江、11江苏、11、浙江通过沙丘的景观图或沙丘的等高线图来判读风向13福建风对城市布局的影响12天津(二)考情预测分析近几年山东卷命题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估计今年也会有同类命题,但是考查的方式应该会变。

所以还要对近几年山东卷的经典题目进行研究并适度拓展。

1.通过等压线判读风向并分析风对气候的影响一定是重点。

前面的考题,材料都是近地面的等压线分布图。

还可以用等温线图代替等压线图或是高空等压线分布图等。

2.通过区域定位,确定地理位置及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根据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

考查过的地区:我国季风区、台湾北部、南亚、澳大利亚西北部、北美东北部。

没考过的典型地区:东南亚、几内亚湾北部、北美和澳大利亚东南部3. 风对地貌、城市布局、大气污染的影响都有考查过,但频率不高。

4.近五年高考中没有考查的内容有:(1)风对洋流的影响(2)风过后的“痕迹”(景观图)(3)通过火山灰等值线判读风向【内容解读】图5 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一)基础知识1、风的形成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个力的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力方向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且始终垂直于风向与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摩擦力与风向相反随高度的上升摩擦力渐小,到1500米以上高空可以忽略不计2、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就是风向。

(2)风向表示方法:(2)风向表示方法 (3)风向的画法(3)、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北半球):(二)风向的判读方法(1)、从大气的受力状况判读风向受力情况风向分布地区仅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与等压线垂直起始位置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与等压线平行1500米以上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风玫瑰图的判读则需掌握其绘制的原理:中心原点的风频概率为零,离中心原点越远,说明风频概率(3)、从地理位置判读风向由于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全球形成了六个风带,因此在典型的地理位置,其风向应是有规律可循的。

(3)风带分布图 (4)沙丘 (4)旗形树冠(4)、从景观图判读风向风是一种动力。

受风的吹拂,一些地理事物常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故从这些痕迹中就可以判读风向。

从流动沙丘判读风向;从旗形树冠判读风向;从合理的工业布局判读风向;某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火山灰厚度分布判读风向。

(三)风力大小判定(1)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反之,则风力较小。

如图,风力:A>B>C>D。

(2)不同图幅等压线图,应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和比例尺的大小两种情况的变化。

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如图:A、B、C、D处的风力的大小是A>B>C>D。

(四)风的影响(1)、风对气候(气温与降水)的影响各地的盛行风都会对当地气温与降水产生影响,风从低纬吹响高纬增温增湿(例如盛行西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少雨,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雨;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干燥(极地东风、信风带);从高纬内陆吹向低纬寒冷干燥(东亚冬季风);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2)、风对地貌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掩饰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形成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当风力减小或遇地形阻挡,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沙漠、沙丘等)。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是最主要的洋流形式。

其中印度洋海域受季风影响形成夏顺冬逆的季风环流。

.(3)风对洋流的影响 (4)风能的开发(4)、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各地的盛行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但强风也给当地农业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如台风、飓风、龙卷风、干热风。

风本身也是一种清洁能源,风能资源的开发可以缓解能源不足,也可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风对大气污染有净化作用,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所以对城市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专项训练题】(07海南地理卷)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下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下题。

2.(2011福建,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2006江苏地理卷)图4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读图回答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