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合集下载

最新讲义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最新讲义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一对一个性化讲义知识疏理:概念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梯形的中位线: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梯形、三角形中位线在证明平行、线段相等及线段的倍、半问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题例1.如图,△ABC中,D是AB中点,E是AC上的点,且3AE=2AC,CD、BE交于O点。

求证:OE=BE。

例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分别与BD、AC相交于M、N。

且AD=20cm,BC=36cm。

求MN的长。

小练习:1.填空:(1)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______。

(2)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是______。

(3)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______。

(4)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_____。

(5)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_______。

(6)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_____。

(7)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______。

2.已知:梯形ABCD中,AB//CD,BC=AD,AC⊥BD,CE⊥AB于E,CE=m,FG 是梯形中位线,求:FG的长。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E、F分别为AB、DC中点,点O为AC、BD的交点。

求证:OM=ON。

例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M、N分别为BD、AC的中点。

求证:MN=(BC-AD)综合拓展:1、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AC=5cm,BD=12cm,求该梯形的中位线长.2、已知,如图,△ABC 的中线BD 、CE 交于点O ,F 、G 分别是OB 、OC 的中点。

求证:EF=DG 且EF ∥DG 。

3、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AC ,AD ⊥BC ,交BC 与点D ,E 、F 、G 分别是BC 、CA 、AB 的中点。

三角形和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和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和梯形中位线【知识点精要】1.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它与三角形中线是不同的概念,三角形的中线有三条,其端点一个是中点,一个是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三条,两个端点都是中点.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这个定理是一个题设,两个结论,表示了两线段间的位置关系(平行)与数量关系(倍分).3.梯形的中位线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注意:梯形的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的中点的线段.4.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这个定理也表明了几条线段间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5.梯形的面积公式设梯形面积为S ,上底为a ,下底为b ,中位线长为l ,则有S =12(a + b )h = lgh ,l =12(a + b ), 即梯形的面积也等于中位线与高的乘积.【例题】例1.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M = MB ,DN = NC .求证:MN ∥BC ,MN =12(BC + AD ).例2.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例3.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6cm 、8cm 和10cm ,求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例4.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是80cm,如果它的中位线EF与腰长相等,它的高是12cm.求这个梯形的面积.例5.已知梯形ABCD,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C′、D′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求证:(1)四边形A′B′C′D′是梯形;(2)梯形ABCD的周长等于梯形A′B′C′D′周长的2倍.例6.如图,已知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AC、BD与MN交于F、E,AD = 30cm,BC = 40cm.求EF的长.例7.如图,梯形ABCD中,AB∥CD,E是腰AD的中点,且BC = AB + DC.求证:BE⊥CE.例8.如图,在△ABC中,∠B = 2∠C,AD⊥BC于D,M为BC的中点.求证:DM =12 AB.【练习与作业】一、选择题1.梯形ABCD中,AD∥BC,过A作AE∥DC,交BC于E,已知梯形周长为30cm,AD = 5cm,则△ABE的周长为()A.25cm B.20cm C.15cm D.10cm2.梯形ABCD中,AB∥CD,AB = 2cm,CD = 8cm,M、N分别为对角线AC、BD中点,则MN 的长为()A.1cm B.2cm C.3cm D.4cm3.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A.菱形B.矩形C.梯形D.平行四边形4.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一定是()A.菱形B.矩形C.梯形D.正方形5.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一个菱形,则原四边形是()A.菱形B.矩形C.梯形D.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6.一个梯形的中位线长为l,两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梯形的高为()A.l B.2l C.12l D.不能确定其大小7.梯形的中位线长为20cm,高为4cm,则梯形面积为()A.40cm2B.60cm2C.80cm2D.100cm2 8.若等腰梯形两底差等于一腰长,那长它的腰与下底的夹角为()A.30°B.45°C.60°D.75°9.过Y ABCD对角线交点O,作OE∥AD,交AB于点E,则OE等于()A.EB B.12AB C.OB D.12BC10.已知△ABC的周长为50cm,中位线DE = 8cm,EF = 10cm,则另一条中位线DF的长是()A.5cm B.7cm C.9cm D.10cm11.已知梯形中位线长为26cm,上,下底的比为1:3,则梯形的上、下底之差是()A.26cm B.13cm C.39cm D.19.5cm12.已知△ABC周长为16,D、E分别是AB、AC的中点,那么△ADE的周长等于()A.1 B.2 C.4 D.8二、填空题13.梯形中位线长9cm,上底长8cm,下底长cm.14.等腰梯形的中位线长6cm,腰长4cm,它的周长是.15.等腰梯形的中位线长30cm,一底角为60°,且一条对角线平分这个角,则此梯形的周长为cm.16.等腰梯形的对角线平分锐角,又分中位线成7cm和9cm两部分,则梯形周长是.17.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12cm和10cm,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的周长是.18.已知等腰梯形的腰长与中位线长相等,周长是32cm,则腰长为cm.19.已知梯形中位线长80cm,下底与上底的差为40cm,则梯形上底是,下底是.20.已知梯形上、下底的比是4:5,中位线长是18cm,则梯形上底是,下底是.21.等腰梯形的腰长为5cm,高为3cm,中位线长为8cm,则上、下底的长分别是.22.梯形的下底是20cm,上底是下底的34,则中位线长是.23.△ABC的三条中位线构成三角形的周长是6cm6cm,则△ABC周长是.24.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其中三角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倍.25.已知梯形上、下底的比是4:5,中位线长是18cm,则下底是.三、解答题26.梯形ABCD中,AD∥BC,中位线MN为10cm,过顶点B作BE∥CD交AD于E,AE = 2cm,求梯形上、下底的长.27.如图,AA′∥EE′,AB = BC = CD = DE,A′B′ = B′C′ = C′D′ = D′E′,AA′ = 28mm,EE′ = 36mm,求BB′、CC′、DD′的长.28.已知:一个等腰梯形的高是2m,它的中位线长是5m,一个底角是45°.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和上、下底边的长.29.已知等腰梯形的两底差是4,中位线长是6,腰长是4,求等腰梯形的面积.30.等腰梯形的对角线分它的中位线成两部分,长分别为8,20,腰长为24,求梯形各内角度数.31.如图,Rt△ABC中,CD是斜边AB的中线,MN是中位线.求证:CD = MN.32.已知M、N分别是Y ABCD的AB、CD边的中点,CM交BD于E,AN交BD于F.求证:BE = EF = FD.3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AB 、DC 的中点.求证:GH =12(BC – AD ).3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C = 3AD ,E 、F 分别是对角线AC 、BD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DEF 是平行四边形.35.如图,M 、E 、F 分别是△ABC 的边BC 、AC 、AB 的中点,AD ⊥BC 于D .求证:四边形DEFM 为等腰梯形.36.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D,垂足为E,DF⊥BC于F,垂足为F,MN是梯形中位线.求证:DF = MN.。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重点讲解(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知识归纳知识结构重难点分析解题思想释疑解难学法建议知识归纳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作用:从位置关系看,可以证两直线平行;从数量关系看,可以证线段的相等或倍分.2.梯形的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作用:可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可以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两条线段的和.3.梯形的面积等于中位线与高的积..返回知识结构本节首先给出了中位线的概念,在中位线概念的基础上又给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两个概念,并对中位线的性质进行证明(运用同一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和添加辅助线转化成三角形中位线问题证明梯形中位线性质)以及应用.返回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返回解题思想1.注意区别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避免概念混淆.2.学会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3.灵活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求解几何问题.返回释疑解难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的关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关键在于添加辅助线.其证明方法很多,除教科书上的方法以外,还可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①如图所示,延长中位线DE至F,使,连结CF,则,有ADFC,所以FC BD,则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DF BC,因为,所以DE.②如图所示,延长DE至F,使,连结CF、DC、AF,则四边形ADCF为平行四边形,有AD CF,所以FC BD,那么四边形BCFD为平行四边形,DF BC,因为,所以DE.③如图所示,过C作交DE的延长线于F,则,有FC AD,那么FC BD,则四边形BCFD为平行四边形,DF BC,因为,所以DE .2.怎样认识梯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是连结两腰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两底的线段.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关键是如何添加辅助线,把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3.怎样理解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都有一个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表明位置关系的,另一个结论是表明数量关系的,在应用这两个定理时,不一定同时需要两个结论.4.怎样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与中位线定理的关系在学习了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之后,可以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结论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5.怎样计算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对于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计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作适当的辅助线把它们分割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然后利用这些较熟悉的面积公式来计算任意多边形的面积.返回学法建议1.学习中要注意概念间的区别.(1)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是两条不同的线段,一条是两边中点的连线段,一条是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间的线段.(2)梯形的中位线与梯形两底中点的连线段不是同一概念.2.在学习中要注意定理间的联系.(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可分别看成是梯形、三角形中位线的判定定理;(2)当梯形上底长为零时,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就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一致,因此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以看成是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例.3.在学习中要注意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其余几种证法和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从中学习三角形、梯形的转化思想,积累作辅助线的经验.。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1、什么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叙述一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 半. C
D E
A
AB 2
1、什么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2、叙述一下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 的一半.
3、三角形,梯形中位线性质的应用.
驶向胜利的彼岸
例题:在梯形ABCD中,AD//BC, 4 A 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3, 4 D 2 2 2 4 P3 3 F BC=5. E 1 P G 3 1 B C拓展1:若EF与对角线BD相 交于 G, 求 EG 的长度。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P EG是三角形ABD的中位线吗? 怎样证明G是BD的中点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A D F E
E , F分别为AB, DC的中点, 1 EF // AD // BC, 且EF ( AD BC). 2
B
C
A E B
1
3
D F
例题:在梯形ABCD中,AD//BC, 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3, BC=5. 拓展 1:若 EF与对角线BD相交于 ( 1)求 EF的长度。 C G,求EG的长度。 (2)连结BD,若BD平分∠ABC, 则AB的长度是多少?
1 1 所 以 : EH BC, EG AD, 2 2 1 1 1 所 以 : GH EH EG BC AD (BC AD). 2 2 2
所 以 : EH为 Δ ABC 的 中 位 线 , EG为 Δ BD的 A 中位线。
A E G 2
4 1
B
方案一
例题:在梯形ABCD中,AD//BC, D E,F 3 G,H分别是 分别为AB,CD BD,AC的中点。 的中点 AC,BD 连结 AG交 BC于 点 , P 解: 分别交 EF于 H,G. 为 : AD//BC, 所以: 3 AB,CD 4. H F 因 思考:把上题中 E,F 为 中 因 为 : G是 BD中 点 , 所 以 : DG BG. 点改为G,H为BD,AC的中点,则 1 3 4, GH ( BC C 在结论 P AD ) 还成立吗? Δ AGD和 Δ PGB DG BG, 2中,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主讲教师:王春华【知识精讲】(一)本节课的知识点(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3)梯形的中位线的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叫做梯形的中位线.(4)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是: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二)本节课的重、难点(1)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应用;(2)添加辅助线是难点.(三)本节课的易错点借助中点恰当的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典例剖析】例1 在梯形ABCD中,AD∥BC,中位线长为5,高为6,则它的面积是.例2 如图所示,DE为△ABC的中位线,点F在DE上,且∠AFB=90°,若AB=5,BC=8,则EF的长为.例3如图,已知矩形ABCD,R、P分别是DC、BC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P在BC上从B向C移动而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A.线段EF的长度逐渐增大B.线段EF的长度逐渐减小C.线段EF的长不改变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例4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P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 ∠PEF =18°,则∠PFE 为例5 已知:如图,在□ABCD 中,E 是CD 的中点,F 是AE 的中点,FC 与BE 交于N .求 证:NF =NC .例6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BD =6,E 、F 、M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 点,则EM 2+FH 2= 。

例7 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E ,N ,F ,M 分别是边AB ,BC ,CD ,DA 的中点,且EF 2+MN 2=8.则这个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的长为 .例8 如图,四边形ABCD 中,一组对边AB =DC =4,另一组对边AD ≠BC ,对角线BD 与边 DC 互相垂直,M 、N 、H 分别是AD 、BC 、BD 的中点,且30ABD ︒∠=.则MH = ; MN = 。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知识点1:(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3)三角形中位线和三角线中线的区别 (4)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3条),一次连接三角形各边的中点将三角形分割成的4个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这4个三角形全等,周长为大三角形的一半,面积为1/4)知识点2:(1)梯形中位线的定义(2)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有几条?(3).图中EF 是梯形中位线,问EG 、GF是不是中位线?请证明并牢记。

经典基础题:1. △ABC 的周长为28cm ,E 、F 、G 分别是AB 、BC 、AC 的中点,则△EFG 的周长为多少?2.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2)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的图形? (3)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的图形?(4)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图形? (5)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的图形?(6)顺次连接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图形?3. 如下图左,在四边形ABCD 中,R 是CD 上一定点,则当P 在BC 上移动过程中,EF 的大小是()先变大,后变小;不变;无法确定;先变小,后变大4. 如上图右,在梯形ABCD 中,BC ∥AD ,对角线AC ⊥BD ,且AC=5cm ,BD=12cm ,求梯形中位线的长。

5. 如下图左,菱形ABCD 中,P 、Q 分别是AD 、AC 的中点,如果PQ=3,那么菱形ABCD的周长是()DCABA BCDPEFRA B E DC6. 如上图右,四边形ABCD 中,AB=CD,点M 、N 、P 分别是AD 、BC 、BD 的中点,∠ABD=20°,∠BDC=70°,则∠NMP=7. 已知△ABC 的周长为50cm ,中位线DE=8cm ,EF=10cm ,则另一条中位线DF 的长是()。

8. 一个梯形中位线的长是高的两倍,面积是18cm ²,则梯形的高是()。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知识点:1.三角形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三条,它们把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不同 (3)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定理符号语言表达:在△ABC 中,点D,E 分别是AB,AC 的中点, ;。

2.梯形中位线:1)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2)性质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定理符号语言表达:在梯形ABCD 中,AD ∥BC ∵ ;∴ 。

注:在同一条件下,有两个结论,一个是位置关系,另一个数量关系;3)归纳总结出梯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我们知道:S 梯=21(a+b)h 设中位线长为l ,则l = , 故 S= 梯形面积等于中位线与高的积3、中点四边形: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等腰梯形及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 矩形; 4)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正方形;总结:中点四边形取决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1)当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时,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2)当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时,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3)当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垂直时,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ED BCAEBD A CF图2试一试:1.三角形的中位线______于第三边,并且等于_______.2.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有_________条.3.如图△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则线段CD是△ABC的___,线段DE是△ABC_______4、如图,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1)如果EF=4cm,那么BC=__cm(2)如果AB=10cm,那么DF=___cm,中线AD与中位线EF的关系是___5.等腰梯形的腰长为8,中位线长为9,则梯形的周长为;6.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上底长为3,则下底长为;7.已知梯形的高为5,中位线长为6,则梯形面积为;8.已知梯形中位线长是5cm,高是4cm,则梯形的面积是。

课件-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复习

课件-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复习
三角形、梯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
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
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1、如图,在△ABC中,DE是中位线, 如果DE=5,那么BC= 10 .
H A E B F G C
任意一个四边形,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的 中点,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果这个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顺次 连结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矩形. 如果这个四边形对角线相等,那么顺次连结 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菱形.
10、分别顺次连结①等腰梯形;②矩形; ③菱形;④正方形“各边中点所构成的四边 形”中,为菱形的是 ( D ) A.① B.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E、F、G、H分 别是BC、AD、BD、AC的中点,猜想四边形EHFG A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F
D H G
B
E
C
12、已知:在△ABC中,AH⊥BC于H,D、E、F 分别为AB、BC、CA的中点.四边形EFDH是等腰梯 形吗?为什么?
A F
D
B
H
E
C
学 而 不 思 则罔 回 头 一 看 , 我 想 说 …
你有哪些收获呢? 与大家共分享!

E F C
7、如果等腰梯形的周长为22cm,其腰长为 5cm,那么中位线长为 6cm .
8、已知a、b是梯形的两底的长,h是梯形的高. ①设梯形的中位线长为m,根据梯形中位线性质, ab m= ,此时,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表 2 S=mh 示为 ; ②一个等腰梯形的腰长是20cm,高是12cm,并 且腰长与中位线长相等,则这个梯形的面积 2 为 240cm .

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讲义+习题含答案

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讲义+习题含答案

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要点一、三角形的中位线1.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要点诠释:(1)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每一条与第三边都有相应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2)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原三角形分成可全等的4个小三角形.因而每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的. (3)三角形的中位线不同于三角形的中线.要点二、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类型一、三角形的中位线1、如图,已知P 、R 分别是长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E 、F 分别是PA 、PR 的中点,点P 在BC 上从B 向C 移动,点R 不动,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 .线段EF 的长逐渐增大B .线段EF 的长逐渐变小C .线段EF 的长不变D .无法确定【变式】在△ABC 中,中线BE 、CF 交于点O ,M 、N 分别是BO 、CO 中点,则四边形MNEF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说明理由.2、如图,△ABC 中,D 、E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BF 平分∠ABC,交DE 于点F ,若BC =6,则DF 的长是( ) 1214A .2B .3 C. D .43、如图所示,在△ABC 中,M 为BC 的中点,AD 为∠BAC 的平分线,BD ⊥AD 于D ,AB =12,AC =18,求MD 的长.【变式】如图,BE ,CF 是△ABC 的角平分线,AN⊥BE 于N ,AM⊥CF 于M ,求证:MN∥BC.4、(1)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连接EF 并延长,分别与BA 、CD 的延长线交于点M 、N ,则∠BME=∠CNE,求证:AB=CD .(提示取BD 的中点H ,连接FH ,HE 作辅助线)52(2)如图2,在△ABC中,且O是BC边的中点,D是AC边上一点,E是AD的中点,直线OE交BA的延长线于点G,若AB=DC=5,∠OEC=60°,求OE的长度.【变式】如图,AB∥CD,E,F分别为AC,BD的中点,若AB=5,CD=3,则EF的长是()A.4 B.3 C.2 D.1类型二、中点四边形5、如图,点O是△ABC外一点,连接OB、OC,线段AB、OB、OC、AC的中点分别为D、E、F、G,连接DE、EF 、FG 、GD .(1)判断四边形DEFG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M 为EF 的中点,OM=2,∠OBC 和∠OCB 互余,求线段DG 的长.类型三、梯形中位线6、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M 是腰AB 的中点,且AD +BC =DC 。

第31课时: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31课时: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A BF CED 第31课时: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班级 姓名 学号一、中考考点:1、 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 .2、 叫做梯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3、解决梯形问题,添加辅助线的常见方法. 二、问题探索: (一)基础问题探索:1.已知以一个三角形各边中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为8cm ,则原三角形的周长为 cm . 2.如图,在△ABC 中,AB =4,AC =3,BC =3.6,AD ⊥BC 于点D ,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则EF = ,DE = ,DF = .3.⑴已知梯形中位线长是5cm ,高是4cm ,则梯形的面积是 . ⑵等腰梯形的腰长是6cm ,中位线是5cm ,则梯形的周长是 . ⑶梯形上底与中位线之比是2:5,则梯形下底与中位线之比是 .(4)若一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是80cm ,高是12cm ,并且腰长与中位线相等,则这个梯形的面积为 . 4.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BC ,AC ⊥BD ,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判断AD+BC 与AB+CD 的大小关系: . (二)典型问题探索: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若四边形EFGH 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应满足什么条件.2.如图,梯子各横木间互相平行,且A 1A 2=A 2A 3=A 3A 4=A 4A 5,B 1B 2=B 2B3=B 3B 4=B 4B 5,已知横木A 5B 5=10cm ,A 4B 4=15cm ,求横木A 3B 3,A 2B 2,A 1B 1的长.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DC ,E 、F 、M 、N 分别是AD 、BC 、BD 、AC 的中点.试说明:EF 与MN 互相垂直平分.4.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90°,E 是梯形外一点,且AE =BE ,F 是CD 的中点.试说明:EF ∥BC .5.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两条对角线BD 、AC 的中点, 试说明:MN ∥BC 且MN =21(BC -AD ).6.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且AC =5cm ,BD =12cm ,求该梯形的中位线长.7.如图,已知AE 、BD 相交于点C ,AC =AD ,BC =BE ,F 、G 、H 分别是DC 、CE 、AB 的中点. 试说明:(1)HF =HG ;(2)∠FHG =∠DAC8.如图,已知AD 与BC 相交于E ,∠1=∠2=∠3,BD =CD ,∠ADB =90°,CH ⊥AB 于H ,CH 交AD 于F .(1)试探索CD 与AB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试说明:△BDE ≌△ACE ;(3)若O 为AB 中点,试探索OF 与B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A 1A 2 A 3 A 4 A 5B 5 B 4 B 3 B 2 B 1MD CBA N初三数学一轮复习DCBA三、课后作业:1.已知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分别为3cm、4cm、6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cm. 2.若等腰梯形的腰长等于中位线的长,周长为48cm,则中位线长为cm.3.梯形的高是4,面积是32,上底长为4,则梯形的中位线长为,下底长为. 4.已知直角梯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边长为8cm的等边三角形,则此梯形的中位线长为cm.5.梯形的上底长为6,下底长为10,则由中位线所分得的两个梯形的面积之比为 . 6.如果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顺次连结四边形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以上都不对7.如果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原来的四边形的对角线( )A.互相平分B.互相垂直C.相等D.相等且互相平分8.顺次连结下列各四边形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的是( )A.等腰梯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D.菱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9.若顺次连结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 )A.互相垂直B.相等C.互相平分D.互相垂直且相等10.已知:如图,在△ABC中,中线BD、CE相交于点O,F、G分别是OB、OC的中点.试说明:四边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1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E、F分别是OA、OD的中点.试说明:四边形CBEF是等腰梯形.12.如图,AD是△ABC的中线,E、G分别是AB、AC的中点,GF∥AD交ED的延长线于点F. 猜想:EF与AC有怎样的关系?试证明你的猜想. 13.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AD∥BC,AC、BD相交于点O,点P、Q、R分别为AO、BO、CD的中点,且∠AOD=60°.试判断ΔPQR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4.已知点E、F在△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且AE=BF,FH∥EG∥AC,FH、EG分别交BC 所在的直线于点H、G,(1)如图1,如果点E、F在边AB上,那么EG+FH=AC;(2)如图2,如果点E在边AB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3)如图3,如果点E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点F在AB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对(1)(2)(3)三种情况的结论,请任选一个给予证明.15.操作:如图①,点O为线段MN的中点,直线PQ与MN相交于点O,请利用图①画出一对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全等三角形.根据上述操作得到的经验完成下列探究活动:探究一: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中,AB∥DC,E为BC边的中点,∠BAE=∠EAF,AF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试探究线段AB与AF、CF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探究二:如图③,DE、BC相交于点E,BA交DE于点A,且BE:EC=1:2,∠BAE=∠EDF,CF∥AB.若AB=5,CF=1,求DF的长度.DCACGEFHB图1ACEGBHF图2EGACBHF图3AOBDQPRPNMQO图①。

10-30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10-30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知识要点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3.梯形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4.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本定理的证明,并思考多种方法来解决) 二、知识应用1.(1)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菱形,则原四边形是矩形。

(3)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得到菱形。

(4)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的对边中点的连线垂直。

以上命题,正确的有_____个。

2.若梯形中位线长26cm ,上、下底长度之比为1∶3,,则上底长 cm ,下底长 cm 。

3.已知梯形的面积是12cm 2,底边上的高线长是4cm ,则该梯形中位线长是_____cm.4.如图,梯形ABCD 中,∠ABC 和∠DCB 的平分线相交于梯形中位线EF 上的 一点P ,若EF=3,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5.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中位线MN 分别交AC 、BD 于点G 、H 。

若AB=12,DC=8,则GH=_______.6. 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对角线ACBD,且AC=5cm ,BD=12cm ,则该梯形的 中位线长等于_______cm.7.如图所示,ABC 中,中线BD 、CE 相交于O ,F 、G 分别为OB 、OC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DEFG 为平行四边形。

8.如图,ABC 中,∠B ,∠C 的角平分线BE 、CF 交于点O ,AG ⊥BE 于G ,AH ⊥CF 于H 。

(1)求证:GH ∥BC (2)若AB=9cm ,AC=14cm ,BC=18cm ,求GH 的长。

ABCD E F P OHG F ECBANM D H G CBA D CB A9. 如图,中,点是边上一个动点,过作直线,设交的平分线于点,交的外角平分线于点.(1)探究:线段与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当点在边上运动时,四边形会是菱形吗?若是,请证明,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3)当点运动到何处,且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是正方形?二.课堂练习10.顺次连结下列各四边形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的是( ).A .等腰梯形B .矩形C .平行四边形D .菱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11.已知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分别为3cm 、4cm 、6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 .3cm B .26cm C .24cm D .65cm12.已知梯形的面积是12cm 2,底边上的高线长是4cm ,则该梯形中位线长是_____cm. 13.如图,在菱形ABCD 中,∠A=110°,E ,F 分别是边AB 和BC 的中点,EP ⊥CD于 点P ,则∠FPC=()A .35°B .45°C .50°D .55°14.在四边形ABCD 中,AD=BC ,E 、F 分别是 AB 、CD 的中点,直线EF 交AD 的延长线于G ,交BC 的延长线于H .求证∠AGE=∠BHE .15.如图,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BAC 的平分线AE 交BC 于E ,DF ⊥AE 于F ,DF 分别交AB 、AC 于G 、H 。

梯形、三角形中位线

梯形、三角形中位线

梯形、三角形中位线一、梯形、三角形中位线在证明平行、线段相等及线段的倍、半问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知识要点: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它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2.三角形中位线:(1)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3.梯形中位线:(1)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三、例题例1.如图,△ABC中,D是AB中点,E是AC上的点,且3AE=2AC,CD、BE交于O点。

求证:OE=BE。

分析:已知D是AB中点,遇到中点我们应当考虑到可能要用中位线,有中位线就可以得到线段的一半,同样可能再得到线段的一半,从而可以得到某线段的;又已知3AE=2AC,得AE=AC,如果取AE中点F,连结DF就可得到△ABE的一条中位线。

证明:取AE中点F,连结DF,∵D是AB中点,∴DF是△ABE的中位线∴ DF= BE且DF//BE(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AE=2AC,∴ AE= AC∴ AF=FE=EC= AC在△CFD中,∵ EF=EC且DF//BE即OE//DF,∴ CO=DO(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OE是△CDF的中位线∴ OE= DF∴ OE= BE。

说明:本题我们做了一条中位线,使得在两个三角形中可使用中位线定理。

遇中点,作中位线是常见的辅助线。

例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B、CD的中点,EF分别与BD、AC相交于M、N。

且AD=20cm,BC=36cm。

求MN的长。

分析:因为EF是中位线,所以EF//AD//BC,EF= (AD+BC)如果能求出EM和NF的长,就可以求出MN的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知识要点】1. 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注意:三角形的中位线有3条。

2.梯形的中位线是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

注意:(1)不是连结两底中点 (2)梯形的中位线是唯一的3.(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推论: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作另一边的平行线,必平分第三边。

(2)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推论: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作底边的平行线,必平分另一腰。

( ) ( ) 【典型例题】例1.求证: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例2.如图,在△ABC 中,BD 、CE 为AC 、AB 边上的中线,M 、N 是BG 、CG 的中点。

求证:(1)ME ∥ND ;(2)ME=ND例3.已知: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O ,∠BAC 的平分线交BO 于E ,交BC 于F ,A BC D E A D E F B C ABEDCM NGMN求证:OE=12FC 。

例4.如图,已知在口ABCD 中,BD=2AD ,E 、F 、G 分别是AO 、BO 、CD 的中点。

求证:EF=EG 。

例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D=24cm ,BC=26cm ,动点P 从A 点开始沿AD 边向D 以1cm/s 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C 点开始沿CB 边向B 以3cm/s 的速度运动,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问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 是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练习与拓展】1.梯形的中位线长为8cm ,高为4cm ,则梯形的面积为 。

2.△ABC 的面积为16cm 2,则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上下底之差等于3,则此梯形上下底长分别为 。

4.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常称为中四边形。

三角形及梯形中位线

三角形及梯形中位线

【例4】 AB、CD是两条线段,M是AB中点,S1,S2, S3分别表示△DMC、△DAC、△DBC的面积. (1)当AB∥CD时,如图5-5-7(1)所示.求证 S1=1/2 (S2+S3). (2) 如 图 5 - 5 - 7 ( 2 ) 所 示 , 若 AB 与 CD 不 平 行 , 是 否 有 S1=1/2(S2+S3)?请说明理由. (3) 如图 5-5-7(3) 所示,若 AB 与 CD相交于 O 点,问 S1 与 S2、S3有何相等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三角形及梯形 中位线定理
要点、考点聚焦 课前热身 典型例题解析 课时训练
要点、考点聚焦
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 1.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 ,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 2. 推论 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 分另一腰. 3. 推论 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 必平分第三边.
课前热身
1. 如图 5-5-1 所示, AD 是△ ABC 的高, DC=BD,MN 在 AB 上 , 且 AM=MN=NB、ME⊥BC 于 E,NF⊥BC 于 F, A 则FC=( ) A.2/3BC B.2/3BD C.3/4BC D.3/4BD
2.如图5-5-2所示,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 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一位同 学帮他想了一个主意: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达到A、 B的点C,找到AC、BC的中点D、E,并且测出DE的长为 15米,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30米.
二、三角形、梯形中位线
1.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3.梯形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 . 4.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 两底和的一半. 5.梯形面积公式:S=1/2(a+b)h=m·h(a、b为上、下底, m为中位线,h为高)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D G E B F C
H
G
D G
E G F C B
A E
C B F B
E
F
C
结论:中点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若原四边形对角线相等,则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若原四边形对角线垂直,则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二、例题和练习
例3. 一题多证: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CD. 以AD、AC为邻边作平 E 行四边形ACED,DC的延长线交BE于F. 求证:EF=FB. C D F 方法一:提示:延长EC交EC交AB于M. AMCD是平行四边形,AD=CM; A B M ACED是平行四边形,AD=CE. 在△EMB中,CE=CM,CF∥AB. ∴EF=FB. (推论2)
第九讲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三角 梯形中位线( 形、梯形中位线(二)
主讲 宗老师
一、主要知识点
1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A A E D F
B
C
若AE=BE, EF∥AD∥BC, 则DF=CF.
B
E
F
若AE=BE, EF∥BC, 则AF=CF.
C
2 梯形中位线定理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若EF是梯形中位线, 则EF∥AD∥ BC, 1 且EF = (AD + BC). 2 若EF是△ABC的中位线, 则EF∥BC, 1 且EF = BC. 2
∵M是CD中点,F是CE中点,\ MF = ∴MNBF是平行四边形,MN=BF. ∵∠A+∠B=90°, ∠1=∠B.
1 1 DE, NB = AB. 2 2
∴∠1+∠E=90°. △BCE是直角三角形.
\ ∵ F是斜边BE的中点, BF = 1 1 1 CE= (AB - CD). \ MN = (AB - CD). 2 2 2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为什么?
A
M 40
20 C
N B
A
如图1,在△ABC中,DE是中位线
(1)若∠ADE=60°,
D B B D A 4
E
则∠B=
60
度,为什么?
(2)若BC=8 cm, 图1
C 则DE=
4
cm,为什么?
如图2,在△ABC中,D、E、F分 别是各边中点
F
AB=6 cm,AC=8 cm,BC=10 cm,
A
H D
B
F
C
F C
G
平行四边形 ①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②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 菱形 是————. ③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 矩形 边形是————. ④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 正方形 得的四边形是—————.
看谁更聪明!
①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菱形 ②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菱形 ③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矩形 ④顺次连接菱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正方形 ⑤顺次连接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则△DEF的周长=
5 E
3
C
图2
12
cm.
例1. 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 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解析】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连接AC,连接BD, ∵E、F分别是AB、BC的中点 ∴EF∥AC,EF=
1 2
A E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含答案)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含答案)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重点与难点: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综合运用 一、知识点(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它直线上截取的线段也相等。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3)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二、例题:例1、下列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若是,请指出对称中心。

(1)线段;(2)直线;(3)平行四边形;(4)圆解: (1)线段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线段的中点;(2)直线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直线上的任意一点;(3)平行四边形(当然也就包括了矩形、菱形、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4)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圆心。

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矩形的对边关于对角线交点对称。

( ) (2)圆上任意两点关于圆心对称。

( )(3)两个全等三角形必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

( ) (4)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 ) 解:(1)(4)正确(2)(3)错误例3、在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菜,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①任意平行四边形;②矩形;③菱形;④正方形;⑤正三角形;⑥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①②③例4、下列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①平行四边形;②一条线段;③一个角;④圆 解:①*例5、在△ABC 中,∠A≠90°,作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四边形ADEF ,使D 、E 、F 分别在AB 、BC 、CA 上,这样的四边形可以作( )个D C FEBDCF B A3DCEB A21DCF B A解:如图:因为四边形ADEF 是中心对称图形, 所以它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四边形ADEF 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中心对称图形(一)》易错题集(08):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选择题1.(2010•威海)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C,AB的中点,连接BD.若BD 平分∠ABC,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BC=2BE B.∠A=∠EDA C.BC=2AD D.BD⊥AC2.(2009•锦州)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M,N分别是AB,AC的中点,D,E 为BC上的点,连接DN、EM,若AB=5cm,BC=8cm,DE=4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1cm2 B.1.5cm2C.2cm2 D.3cm23.(2009•绍兴)如图,D,E分别为△ABC的AC,BC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P处.若∠CDE=48°,则∠APD等于()A.42°B.48°C.52°D.58°4.(2009•衢州)在△ABC中,AB=12,AC=10,BC=9,AD是BC边上的高.将△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DEF的周长为()A.9.5 B.10.5 C.11 D.15.55.(2009•赤峰)将一张三角形纸片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的图形可能是()A.三角形B.平行四边形C.矩形 D.正方形6.(2008•铜仁地区)如图,M是△ABC的边BC的中点,AN平分∠BAC,且BN⊥AN,垂足为N,且AB=6,BC=10,MN=1.5,则△ABC的周长是()A.28 B.32 C.18 D.257.(2008•随州)如图,点D、E、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四边形AEDF一定是平行四边形B.若∠A=90°,则四边形AEDF是矩形C.若AD平分∠A,则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D.若AD⊥BC,则四边形AEDF是菱形8.(2008•嘉兴)如图,△ABC中,已知AB=8,BC=6,CA=4,DE是中位线,则DE=()A.4 B.3 C.2 D.19.(2008•大庆)如图,将非等腰△ABC的纸片沿DE折叠后,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 处.若点D为AB边的中点,则下列结论:①△BDF是等腰三角形;②∠DFE=∠CFE;③DE是△ABC的中位线,成立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10.(2007•随州)如图,沿Rt△ABC的中位线DE剪切一刀后,用得到的△ADE和四边形DBCE拼图,下列图形中不一定能拼出的是()A.平行四边形B.矩形 C.菱形 D.等腰梯形11.(2007•娄底)如图,将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沿中位线DE剪开后,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A.矩形或等腰梯形B.矩形或平行四边形C.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D.矩形或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12.(2007•贵港)如图,在△ABC中,AB=AC=5,BC=6,D、E分别是AB、AC的中点,F、G为BC上的两点,FG=3,线段DG,EF的交点为O,当线段FG在线段BC上移动时,三角形FGO的面积与四边ADOE的面积之和恒为定值,则这个定值是()A.15 B.12 C.9 D.613.(2006•韶关)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1,连接△ABC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连接第二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此类推,则第10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B.C.D.14.(2006•杭州)如图,△ABC、△ADE及△EFG都是等边三角形,D和G分别为AC和AE的中点.若AB=4时,则图形ABCDEFG外围的周长是()A.12 B.15 C.18 D.2115.(2006•滨州)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M是DE的中点,CM的延长线交AB于点N,则S△DMN:S四边形ANME等于()A.1:5 B.1:4 C.2:5 D.2:716.(2006•青海)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F是DE的中点,CF的延长线交AB于点G,则AG:GD等于()A.2:1 B.3:1 C.3:2 D.4:317.(2003•内蒙古)已知第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第二个三角形,第二个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又组成第三个三角形,以此类推,则第2003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B.C.D.18.(2008•河南)如图所示,有一张一个角为60°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沿其一条中位线剪开后,不能拼成的四边形是()A.邻边不等的矩形B.等腰梯形C.有一个角是锐角的菱形 D.正方形19.(2013•德庆县二模)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cm,4cm,5cm,D,E,F分别为△ABC 各边的中点,则△DEF的周长为()A.3cm B.6cm C.12cm D.24cm20.(2009•漳州自主招生)△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三条中位线组成第一个中点三角形,第一个中点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又组成第二个中点三角形,以此类推,求第2009中点三角形的周长为()A.B.C.D.21.如果连接等边三角形各边中点所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6,那么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2 B.3 C.4 D.922.(2008秋•邗江区月考)如图,在钝角△ABC中,点D、E分别是边AC、BC的中点,且DA=DE.有下列结论:①∠1=∠2;②∠1=∠3;③∠B=∠C;④∠B=∠3.其中一定正确的结论有()个.A.0 B.1 C.2 D.323.(2009秋•开县月考)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BC、AC、AB的中点,AH⊥BC于点H,FD=8cm,则HE的值为()A.20cm B.16cm C.12cm D.8cm24.如图,D,E,F分别为△ABC三边的中点,且AB=AC≠BC,那么△DEF为()A.等边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25.(2010•鼓楼区校级模拟)如图,在△ABC中,DE为中位线,则S△ADE:S梯形BCED等于()A.B.C.D.26.(2013•绍兴模拟)如图,△ABC纸片中,AB=BC>AC,点D是AB边的中点,点E 在边AC上,将纸片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则下列结论成立的个数有()①△B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DFE=∠CFE;③DE是△ABC的中位线;④BF+CE=DF+DE.A.1个B.2个C.3个D.4个27.(2006•内江)在如图所示的梯形ABCD中,AD∥BC,AD=5,BC=11,①中A1B1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易知A1B1=8,②中A1B1,A2B2是连接两腰三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可求出A1B1+A2B2的值…,照此规律下去,③中A1B1,A2B2,…A10B10是连接两腰十一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则A1B1+A2B2+…+A10B10的值为()A.50 B.80 C.96 D.10028.(2001•昆明)平面上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和,则线段AB的中点C到直线l的距离是()A.3 B.C.3或D.以上答案都不对29.(2009春•丽水期末)等腰梯形的高是4,对角线与下底的夹角是45°,则该梯形的中位线是()A.4 B.6 C.8 D.1030.(2005•金华)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将△ADE沿线段DE向下折叠,得到图2.下列关于图2的四个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点A落在BC边的中点 B.∠B+∠1+∠C=180°C.△DBA是等腰三角形D.DE∥BC第3章《中心对称图形(一)》易错题集(08):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选择题1.(2010•威海)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C,AB的中点,连接BD.若BD 平分∠ABC,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BC=2BE B.∠A=∠EDA C.BC=2AD D.BD⊥AC【分析】根据D,E分别是边AC,AB的中点,得出DE是△ABC的中位线,所以DE∥BC 且BC=2DE;又BD平分∠ABC,所以∠CDB=∠DBE=∠BDE,所以BE=DE=AE,所以AB=2DE,所以AB=BC,即可得出B、D选项正确.【解答】解:∵D,E分别是边AC,AB的中点,∴DE∥BC且BC=2DE,∵BD平分∠ABC,∴∠CBD=∠DBE=∠BDE,∴BE=DE=AE,∴AB=2DE,BC=2DE=2BE,故A正确;∴AB=BC,∴∠A=∠C=∠EDA,故B正确;C、∵AE=DE,与AD不一定相等,故本选项不一定成立;D、∵AB=BC,点D是AC的中点,∴BD⊥AC,故本选项正确.故选C.2.(2009•锦州)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M,N分别是AB,AC的中点,D,E 为BC上的点,连接DN、EM,若AB=5cm,BC=8cm,DE=4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1cm2 B.1.5cm2C.2cm2 D.3cm2【专题】压轴题;整体思想.【分析】根据题意,易得MN=DE,从而证得△MNO≌△EDO,再进一步求△ODE的高,进一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解答】解:连接MN,作AF⊥BC于F.∵AB=AC,∴BF=CF=BC=×8=4,在Rt△ABF中,AF==,∵M、N分别是AB,AC的中点,∴MN是中位线,即平分三角形的高且MN=8÷2=4,∴NM=BC=DE,∴△MNO≌△EDO,O也是ME,ND的中点,∴阴影三角形的高是AF÷2=1.5÷2=0.75,∴S阴影=4×0.75÷2=1.5.故选B.3.(2009•绍兴)如图,D,E分别为△ABC的AC,BC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P处.若∠CDE=48°,则∠APD等于()A.42°B.48°C.52°D.58°【专题】操作型.【分析】由翻折可得∠PDE=∠CDE,由中位线定理得DE∥AB,所以∠CDE=∠DAP,进一步可得∠APD=∠CDE.【解答】解:∵△PED是△CED翻折变换来的,∴△PED≌△CED,∴∠CDE=∠EDP=48°,∵DE是△ABC的中位线,∴DE∥AB,∴∠APD=∠CDE=48°,故选B.4.(2009•衢州)在△ABC中,AB=12,AC=10,BC=9,AD是BC边上的高.将△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DEF的周长为()A.9.5 B.10.5 C.11 D.15.5【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折叠图形的对称性,易得△EDF≌△EAF,运用中位线定理可知△AEF的周长等于△ABC周长的一半,进而△DEF的周长可求解.【解答】解:∵△EDF是△EAF折叠以后形成的图形,∴△EDF≌△EAF,∴∠AEF=∠DEF,∵AD是BC边上的高,∴EF∥CB,又∵∠AEF=∠B,∴∠BDE=∠DEF,∴∠B=∠BDE,∴BE=DE,同理,DF=CF,∴EF为△ABC的中位线,∴△DEF的周长为△EAF的周长,即AE+EF+AF=(AB+BC+AC)=(12+10+9)=15.5.故选:D.5.(2009•赤峰)将一张三角形纸片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的图形可能是()A.三角形B.平行四边形C.矩形 D.正方形【专题】压轴题;操作型.【分析】可动手画图解答,在拼图时注意将相等的线段拼凑,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图形,然后再进行判定.【解答】解:因为此三角形没说明是特殊三角形,所以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只能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故选B.6.(2008•铜仁地区)如图,M是△ABC的边BC的中点,AN平分∠BAC,且BN⊥AN,垂足为N,且AB=6,BC=10,MN=1.5,则△ABC的周长是()A.28 B.32 C.18 D.25【专题】压轴题.【分析】延长线段BN交AC于E,从而构造出全等三角形,(△ABN≌△AEN),进而证明MN是中位线,从而求出CE的长.【解答】解:延长线段BN交AC于E.∵AN平分∠BAC,∴∠BAN=∠EAN,AN=AN,∠ANB=∠ANE=90°,∴△ABN≌△AEN,∴AE=AB=6,BN=NE,又∵M是△ABC的边BC的中点,∴CE=2MN=2×1.5=3,∴△ABC的周长是AB+BC+AC=6+10+6+3=25,故选D.7.(2008•随州)如图,点D、E、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四边形AEDF一定是平行四边形B.若∠A=90°,则四边形AEDF是矩形C.若AD平分∠A,则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D.若AD⊥BC,则四边形AEDF是菱形【分析】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解答】解:A、∵点D、E、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DE、DF为△ABC得中位线,∴ED∥AC,且ED=AC=AF;同理DF∥AB,且DF=AB=AE,∴四边形AEDF一定是平行四边形,正确.B、若∠A=90°,则四边形AEDF是矩形,正确;C、若AD平分∠A,延长AD到M,使DM=AD,连接CM,由于BD=CD,DM=AD,∠ADB=∠CDB,(SAS)∴△ABD≌△MCD∴CM=AB,又∵∠DAB=∠CAD,∠DAB=∠CMD,∴∠CMD=∠CAD,∴CA=CM=AB,因AD平分∠A∴AD⊥BC,则△ABD≌△ACD;AB=AC,AE=AF,结合(1)四边形AEDF是菱形,因为∠A不一定是直角∴不能判定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D、若AD⊥BC,则△ABD≌△ACD;AB=AC,AE=AF,结合(1)四边形AEDF是菱形,正确.故选C.8.(2008•嘉兴)如图,△ABC中,已知AB=8,BC=6,CA=4,DE是中位线,则DE=()A.4 B.3 C.2 D.1【分析】由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首先判定DE是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得DE的值即可.【解答】解:∵DE是△ABC的中位线,∴DE=BC,∵BC=6,∴DE=BC=3.故选B.9.(2008•大庆)如图,将非等腰△ABC的纸片沿DE折叠后,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 处.若点D为AB边的中点,则下列结论:①△BDF是等腰三角形;②∠DFE=∠CFE;③DE是△ABC的中位线,成立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图形可知△DFE是△ADE对折而成,所以两三角形全等,可得AD=DF,而D 是AB中点,故有BD=DF,那么①可证;再利用∠ADF是△BDF的外角,可证∠DFB=∠EDF,那么DE∥BC,即DE是△ABC的中位线,②得证;利用DE∥BC,以及△DFE和△ADE 的对折,可得∠EFC=∠ECF,即△EFC也是等腰三角形,而∠B≠∠C,即∠DFB,∠DFE,∠EFC,不会同时为60°,那么∠DFE≠∠CFE,故②不成立.【解答】解:由于△DFE是△ADE对折而成,故△DFE≌△ADE,∴AD=FD,又∵点D为AB边的中点,∴AD=BD,∴BD=DF,即△BDF是等腰三角形,故(1)正确;由于△DFE是△ADE对折而成,故△DFE≌△ADE,∴∠ADE=∠FDE,∵∠ADF=2∠FDE=∠B+∠DFB=2∠DFB,∴∠FDE=∠DFB,∴DE∥BC,点E也是AC的中点,故(3)正确;同理可得△EFC也为等腰三角形,∠C=∠EFC,由于△ABC是非等腰的,∴∠C≠∠B,也即∠EFC≠∠DFB,∴∠EFC与∠DFB,∠DFE不都等于60°,∴②∠DFE=∠CFE就不成立.故选B.10.(2007•随州)如图,沿Rt△ABC的中位线DE剪切一刀后,用得到的△ADE和四边形DBCE拼图,下列图形中不一定能拼出的是()A.平行四边形B.矩形 C.菱形 D.等腰梯形【专题】压轴题;操作型.【分析】可动手拼图,先画出图形再根据已知条件解答.【解答】解:如图:①为矩形;②为平行四边形,若∠B=60°时为菱形;③等腰梯形.故选C.11.(2007•娄底)如图,将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沿中位线DE剪开后,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A.矩形或等腰梯形B.矩形或平行四边形C.平行四边形或等腰梯形D.矩形或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分析】能够根据图形的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三种变换进行拼图.【解答】解:如图示,若把△ADE绕点E旋转180°可得矩形;若把△ADE绕点D旋转180°,即可得到平行四边形;若把△ADE向下平移AD个单位长度,再沿BD翻折,即可得到等腰梯形,故选D.12.(2007•贵港)如图,在△ABC中,AB=AC=5,BC=6,D、E分别是AB、AC的中点,F、G为BC上的两点,FG=3,线段DG,EF的交点为O,当线段FG在线段BC上移动时,三角形FGO的面积与四边ADOE的面积之和恒为定值,则这个定值是()A.15 B.12 C.9 D.6【专题】压轴题;动点型.【分析】连接DE,过A作AH⊥BC于H.由于DE是AB、AC的中点,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DE∥BC,并且可知△ADE的高等于AH,再结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可求AH,那么△ADE的面积就可求.而所求S△FOG+S四边形ADOE=S△ADE+S△DOE+S△FOG,又因为△DOE和△FOG的底相等,高之和等于AH的一半,故它们的面积和可求,从而可以得到S△FOG+S四边形ADOE的面积.【解答】解:如图:连接DE,过A向BC作垂线,H为垂足,∵△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AH分别是△ABC的中位线和高,BH=CH=BC=×6=3,∵AB=AC=5,BC=6,由勾股定理得AH===4,∴S△ADE=BC•=×3×=3,设△DOE的高为a,△FOG的高为b,则a+b==2,∴S△DOE+S△FOG=DE•a+FG•b=×3(a+b)=×3×2=3,∴三角形FGO的面积与四边ADOE的面积之和恒为定值,则这个定值是S△ADE+S△DOE+S△FOG=3+3=6.故选D.13.(2006•韶关)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1,连接△ABC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连接第二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此类推,则第10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B.C.D.【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建立周长之间的关系,按规律求解.【解答】解: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第二个三角形的各边长都等于最大三角形各边的一半,那么第二个三角形的周长=△ABC的周长×=1×=,第三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BC 的周长××=()2,第10个三角形的周长=()9,故选C.14.(2006•杭州)如图,△ABC、△ADE及△EFG都是等边三角形,D和G分别为AC和AE的中点.若AB=4时,则图形ABCDEFG外围的周长是()A.12 B.15 C.18 D.21【分析】利用平移性质可得图形ABCDEFG外围的周长等于等边三角形△ABC的周长加上AE,GF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长定理可得其余未知线段的长.【解答】解:∵△ABC、△ADE及△EFG都是等边三角形,D和G分别为AC和AE的中点,AB=AC=BC=4∴DE=CD=AC=×4=2,EF=GF=AG=DE=×2=1∴图形ABCDEFG外围的周长是AB+CD+BC+DE+EF+GF+AG=4+2+4+2+1+1+1=15故选B.15.(2006•滨州)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M是DE的中点,CM的延长线交AB于点N,则S△DMN:S四边形ANME等于()A.1:5 B.1:4 C.2:5 D.2:7【专题】几何综合题;压轴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求出S△DMN,先连接AM,由于DE是△ABC的中位线,那么DE∥BC,且DE=BC,M是DE中点,于是可知,DM=BC,在△BCN中,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可得DN=BD,即,DN=AD,于是S△DMN=S△ADM,而S△ADM=S△ADE=S△ABC(可设S△ABC=1),那么S四边形ANME也可求,两者面积比也就可求.【解答】解:∵DE是△ABC的中位线,∴DE∥BC,DE=BC,若设△ABC的面积是1,根据DE∥BC,得△ADE∽△ABC,∴S△ADE=,连接AM,根据题意,得S△ADM=S△ADE=S△ABC=,∵DE∥BC,DM=BC,∴DN=BN,∴DN=BD=AD.∴S△DNM=S△ADM=,∴S四边形ANME==,∴S△DMN:S四边形ANME=:=1:5.故选A.16.(2006•青海)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F是DE的中点,CF的延长线交AB于点G,则AG:GD等于()A.2:1 B.3:1 C.3:2 D.4:3【专题】压轴题.【分析】过E作EM∥AB与GC交于点M,构造全等三角形把DG转移到和AG有关的中位线处,可得所求线段的比.【解答】解:过E作EM∥AB与GC交于点M,∴△EMF≌△DGF,∴EM=GD,∵DE是中位线,∴CE=AC,又∵EM∥AG,∴△CME∽△CGA,∴EM:AG=CE:AC=1:2,又∵EM=GD,∴AG:GD=2:1.故选A.17.(2003•内蒙古)已知第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第二个三角形,第二个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又组成第三个三角形,以此类推,则第2003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B.C.D.【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第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推导出第二个三角形的周长,第三个三角形的周长为,然后由前几个三角形的周长,寻找周长之间的规律.【解答】解:由于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原三角形的周长的一半,以此类推,第2003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002个]=.故选C.18.(2008•河南)如图所示,有一张一个角为60°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沿其一条中位线剪开后,不能拼成的四边形是()A.邻边不等的矩形B.等腰梯形C.有一个角是锐角的菱形 D.正方形【分析】可画出图形,令相等的线段重合,拼出可能出现的图形,然后再根据已知三角形的性质,对拼成的图形进行具体的判定.【解答】解:如图:此三角形可拼成如图三种形状,(1)为矩形,∵有一个角为60°,则另一个角为30°,∴此矩形为邻边不等的矩形;(2)为菱形,有两个角为60°;(3)为等腰梯形.故选:D.19.(2013•德庆县二模)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cm,4cm,5cm,D,E,F分别为△ABC 各边的中点,则△DEF的周长为()A.3cm B.6cm C.12cm D.24cm【分析】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中点三角形的周长等于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即可求.【解答】解:∵△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cm,4cm,5cm,∵D,E,F分别为△ABC各边的中点,∴△DEF的各边长分别为△ABC的三边长的一半,∴△DEF的周长为(3+4+5)=6cm.故选B.20.(2009•漳州自主招生)△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三条中位线组成第一个中点三角形,第一个中点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又组成第二个中点三角形,以此类推,求第2009中点三角形的周长为()A.B.C.D.【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知,第一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原三角形周长的,即第一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a+b+c),第二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a+b+c),第三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a+b+c),第四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a+b+c),依照此规律,可以得出第2009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解答】解:根据中位线定理,第一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原三角形的;第二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第一个中点三角形的;第三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第二个中点三角形的,…于是,第2009中点三角形的周长为(××××…×)(a+b+c)=.故选B.21.如果连接等边三角形各边中点所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6,那么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2 B.3 C.4 D.9【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所围成的三角形仍是等边三角形可求得中位线的长为2,则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解答】解:∵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6,∴中位线的长为2,∴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故选C.22.(2008秋•邗江区月考)如图,在钝角△ABC中,点D、E分别是边AC、BC的中点,且DA=DE.有下列结论:①∠1=∠2;②∠1=∠3;③∠B=∠C;④∠B=∠3.其中一定正确的结论有()个.A.0 B.1 C.2 D.3【分析】由D、E是AC、AB中点,可知DE是△ABC的中位线,那么DE∥AB,即∠1=∠3,又AD=DE,又可得∠2=∠3,那么可知①②是正确的,有D是AC中点,AD=DE,可证CD=DE,再利用DE∥AB,可得出∠B=∠C.在Rt△AEC中,∠2不一定等于∠C,所以④不正确.【解答】解:由题意可证明△ADE、△DEC、△ABC都是等腰三角形,△AEC是直角三角形,则结论正确的是①②③.故选D.23.(2009秋•开县月考)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BC、AC、AB的中点,AH⊥BC于点H,FD=8cm,则HE的值为()A.20cm B.16cm C.12cm D.8cm【分析】先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出AC的长,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解答】解:∵D、F是BC、AB的中点,∴AC=2FD=2×8=16cm,∵E是AC的中点,AH⊥BC于点H,∴EH=AC=8cm.故选D.24.如图,D,E,F分别为△ABC三边的中点,且AB=AC≠BC,那么△DEF为()A.等边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分析】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DEF的边长为原三角形边长的一半,由于AB=AC≠BC,故原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DF=EF≠DE,故△DEF为等腰三角形.【解答】解:∵D,E,F分别为△ABC三边的中点,∴DE、DF、EF为三角形ABC的三条中位线,∴DE∥BC且等于BC的一半,DF∥AC且等于AC的一半,EF∥AB且等于AB的一半,∵AB=AC≠BC,∴DF=EF≠DE,∴△DEF为等腰三角形.故选C.25.(2010•鼓楼区校级模拟)如图,在△ABC中,DE为中位线,则S△ADE:S梯形BCED等于()A.B.C.D.【分析】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那么面积之比等于的三角形的底边和梯形上下底边之和的比.【解答】解:∵在△ABC中,DE为中位线,∴BC=2DE,设高为h.∴S△ADE=DE•h=DE•h;S梯形BCED=(DE+BC)•h=DE•h,∴S△ADE:S梯形BCED=,故选B.26.(2013•绍兴模拟)如图,△ABC纸片中,AB=BC>AC,点D是AB边的中点,点E 在边AC上,将纸片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则下列结论成立的个数有()①△B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DFE=∠CFE;③DE是△ABC的中位线;④BF+CE=DF+DE.A.1个B.2个C.3个D.4个【专题】压轴题;操作型.【分析】根据题意可知△DFE是△DAE对折的图形,所以全等,故AD=DF,而AD=BD,所以BD=DF,但是∠B不一定等于45°,所以△BDF不一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①不成立;结合①中的结论,BD=DF,而∠ADE=∠FDE,∠ADF=∠DBF+∠DFB,可证∠BFD=∠EDF,故DE∥BC,即DE是△ABC的中位线,③成立;若③成立,利用△ADE≌△FDE,DE∥BC,∠AEF=∠EFC+∠ECF,可证∠DFE=∠CFE,②成立;根据折叠以及中位线定理得右边=AB,要和左边相等,则需CE=CF,则△CEF应是等边三角形,显然不一定,故④不成立.【解答】解:①根据折叠知AD=DF,所以BD=DF,即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因为∠B不一定等于45°,所以①错误;②连接AF,交DE于G,根据折叠知DE垂直平分AF,又点D是AB边的中点,在△ABF 中,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DG∥BF.进一步得E是AC的中点.由折叠知AE=EF,则EF=EC,得∠C=∠CFE.又∠DFE=∠A=∠C,所以∠DFE=∠CFE,正确;③在②中已证明正确;④根据折叠以及中位线定理得右边=AB,要和左边相等,则需CE=CF,则△CEF应是等边三角形,显然不一定,错误.故选B.27.(2006•内江)在如图所示的梯形ABCD中,AD∥BC,AD=5,BC=11,①中A1B1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易知A1B1=8,②中A1B1,A2B2是连接两腰三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可求出A1B1+A2B2的值…,照此规律下去,③中A1B1,A2B2,…A10B10是连接两腰十一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则A1B1+A2B2+…+A10B10的值为()A.50 B.80 C.96 D.100【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首先利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得图①中的结论;再根据图①的结论,进一步发现:在中位线两边离中位线距离相等的线段和为中位线的2倍;根据上述结论,推而广之.【解答】解:①中A1B1是连接两腰中点的线段,易知A1B1=8;②中A1B1,A2B2是连接两腰三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得A1B1+A2B2=2×8=16,可知,在中位线两边离中位线距离相等的线段和为16;③中A1B1,A2B2,…A10B10是连接两腰十一等分点且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则A1B1+A2B2+…+A10B10的值为(A1B1+A10B10)+(A2B2+A9B9)+(A3B3+A8B8)+(A4B4+A7B7)+(A5B5+A6B6)=16+16+16+16+16=80.故选B.28.(2001•昆明)平面上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和,则线段AB的中点C到直线l的距离是()A.3 B.C.3或D.以上答案都不对【专题】压轴题;分类讨论.【分析】此题应该分A,B在直线l的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解答】解:本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1)如图(一)A,B在直线l的同侧时∵C是AB的中点∴CD是梯形AEFB的中位线∴CD=(AE+BF)=(3﹣+3+)=3.(2)如图(二)A,B在直线l的两侧时连接AF,EB,延长CD交AF与G,反向延长CD交BE于H∵AE⊥EF,BF⊥EF,CD⊥EF,C为AB的中点∴AE∥CD∥BF,AC=BC,ED=DF∴GH是梯形AEBF的中位线∴GH=(AE+BF)=(3﹣+3+)=3在△ABF中,∵AC=BC,HG∥BF∴CG是△ABF的中位线∴CG=BF=(3﹣)同理,DH=BF=(3+)CD=GH﹣CG﹣DH=3﹣(3﹣)﹣(3+)=∴线段AB的中点C到直线l的距离是3或.故选C.29.(2009春•丽水期末)等腰梯形的高是4,对角线与下底的夹角是45°,则该梯形的中位线是()A.4 B.6 C.8 D.10【分析】由等腰梯形的高是4,对角线与下底的夹角是45°,可以得到上底+下底,中位线=×(上底+下底),则可得到结果.【解答】解:如图所示:BG为高,EF为中位线,AB平行CD,AB是上底BG⊥CD,AH⊥CD∵BG⊥CD∠BCG=45°,则CG=4又∵AH⊥CD∠ADH=45°,所以DH=4.又DH+CG=CH+DG+HG+HG=CD+HG其中HG=AB所以AB+CD=CD+HG=DH+CG=8所以中位线===4.故选(A).30.(2005•金华)如图1,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将△ADE沿线段DE向下折叠,得到图2.下列关于图2的四个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A.点A落在BC边的中点 B.∠B+∠1+∠C=180°C.△DBA是等腰三角形D.DE∥BC【专题】操作型.【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明确对应关系,易得∠A=∠1,DE是△ABC的中位线,所以易得B、D答案正确,D是AB中点,所以DB=DA,故C正确.【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DE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所以DE∥BC;∠B+∠1+∠C=180°;∵BD=AD,∴△DBA是等腰三角形.故只有A错,BA≠CA.故选A.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星期八;zxw;算术;lanchong;CJX;心若在;王岑;郝老师;bjy;438011;127078;lf2-9;张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