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 课时作业-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一节《百家争鸣》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2.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

C.墨子

D.荀子

3.春秋战国时期,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核心的士阶层兴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表明他

A.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B.主张士阶层提高社会地位

C.提倡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D.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5.《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书共分十四类,纪昀把医家排于第五。纪昀解释道:“余校录《四库全书》子部十四家,农家、医家,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农、医者,民命之所关,故升诸他艺术上也”(《纪文达公集》卷八)可见,以纪昀为首

的清代学者

A.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B.重视实用科学的理论分析

C.重视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弘扬 D.传承“仁者爱人”的思想

6.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7.孟子曾哀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杜甫也曾愤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端时都流露出了

A.民本思想

B.专制思想

C.宗法观念

D.强权理念

8.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明星,二者的共同点有

①通过自己著作阐发思想②非常的重视教育亲自传授知识

③早年经历坎坷屡次碰壁④国家治理模式都有开创性贡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春秋时期,道家在礼和法的取舍中,无疑是偏向礼的,他们强烈反对以法治国。战国时期,道家极少强烈批判法,取而代之的是对法的认同,认为礼法的来源都是道,大力宣扬礼法对治理国家的巨大作用。这一变化折射出

A.社会环境的变化B.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C.道家学派的复兴D.法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10.关于“法”的认知,古代中国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下列项中,体现了韩非子“法”的主张是

A.“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B.“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C.“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D.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成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买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旨,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