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2.语言运用
初中语文第十八课讲解教案
初中语文第十八课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 提问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叔叔于勒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课文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叔叔于勒的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识别和运用。
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叔叔于勒代表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章,写一篇读后感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使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收获。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帮助。
七年级语文18课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18课知识点
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第18课是一节强化练习课。
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大量的语文知识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一、词语辨析
在语文学习中,词语辨析是重要的基础,第18课也不例外。
例如“撮”与“搓”、“懒散”与“惰性”、“垂死”与“临终”等等。
二、成语课
第18课的成语课重点讲解了“束手无策”、“三思而行”、“师门相承”等成语。
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短文阅读
短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18课的短文阅读材料主要涉及到了“母亲的花心”和“公鸡与人”的故事。
通过阅
读这两篇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写作练习
语文学习不仅需要掌握知识点,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写作练习。
第18课中的写作练习主要包括作文和修改短文两个环节。
通过写作练习,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总结
通过对七年级语文第18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和练习,只有不断地积累和提高,才能掌握好各种语言技能,提升我们的语言水平。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笔记《一棵小桃树》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课文,下面是这篇课文的学习笔记:一、导入新课1.回顾之前学过的文学作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提问:图中有哪些内容?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棵小桃树》,它是贾平凹的一篇优美散文。
二、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认真朗读,圈点生字词,查字典注音,理解词义。
(2)认真品味,注意把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重点写什么?为什么重点写?3.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本文写了一棵小桃树的栽种过程和它所做的梦。
(2)作者写了盆景、土、种、浇水、花、桃等景物。
重点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及其所做的梦。
因为小桃树的成长过程能给人以启示,鼓舞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三、研读赏析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2)作者在叙述中运用第一人称“我”有什么好处?2.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第一部分叙述了小桃树的来历及艰难的生命历程。
(2)运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能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觉,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3.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1)第二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在第二部分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4.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第二部分写的是小桃树的花与梦。
(2)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写了桃花的色彩美及花骨朵儿的可爱,暗写了“我”对花的赞美、欣喜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5.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1)第三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6.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第三部分写的是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及其所做的梦。
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在写作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意和美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写作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发挥想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同时,组织一些写作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提高写作质量。
-修辞手法: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描绘自然景色中的作用。
-阅读理解: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体会作者对紫藤萝瀑布修辞手法,进行自然景观的描绘,提高写作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应通过语境分析、词义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瀑布”指水流从高处跌落形成的景观,“紫藤”是一种爬藤植物,花开呈紫色等。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关于学生的参与度,我发现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的引入,同学们对课文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显得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讨论主题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关于教学难点的处理,课文中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我认识到,对于这类知识点,需要通过更多的练习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巩固。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难点。
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棵小桃树》的情节、主题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一棵小桃树》讲述了作者观察一棵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这篇文章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成长过程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具体内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以及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体验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情感体验分享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成长的变化”、“自然的魅力”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举例解释:
-例如,在课文内容理解方面,教师应重点讲解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如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凋零,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出的生命力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学生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投入,以及这种情感与作者生活经历的联系。
-修辞手法理解: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使用和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5.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
该篇章选自宗璞的散文集,主要描绘了紫藤萝盛开时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深刻感悟。
详细内容涉及对文本的朗读、生词的解析、重点句子的分析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生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分析并欣赏文章的写作技巧,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及所蕴含的哲理。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紫藤萝的景象,并从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词汇的积累、句子的分析和文章主旨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紫藤萝的图片,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直观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紫藤萝图片(3分钟)学生分享对紫藤萝的初步印象(2分钟)2. 朗读课文:全班同学共同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分组朗读(5分钟)点评并指导(3分钟)3. 生词解析:详细讲解文章中的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解释生词(10分钟)举例说明(5分钟)4.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结构,解读重点句子,提炼文章主旨。
分析文章结构(7分钟)解读重点句子(10分钟)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技巧及表达的主题。
分组讨论(10分钟)各组汇报(5分钟)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5分钟)随堂练习(10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
短文主题:春天的田野2. 答案示例:春天的田野,绿意盎然。
一望无际的麦田犹如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
田间的油菜花金黄一片,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美的地毯。
紫云英点缀其间,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和实践情景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8课《一棵小树》教案
冬天过去了,正值新春,我快步走向大礼堂,无意间扫视了一下你,我的目光便因你的苏生而停留。喂,那个莫非是新芽。走过去果然如此。这新芽长不盈寸,却通体碧绿。比起翡翠有过之而无不及。那绿很纯很浓,但又很清,仿佛就要滴下来似的。若是遮住那点绿,再看看你,一幅死气沉沉的样子。那深棕的枝,似乎稍一用力就会粉碎。可若加上那点绿,虽小的微不足道,但却可以说是一幅画的点睛之笔了。原来你不是死了。而是在忍受着冬天的洗礼呢!看来你也是有骨气的,不认输。而那娇艳欲滴的绿正是你骨气的象征。
讨论分析:
摹形着色的:“纤纤的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了头,紧抱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设计说明:此篇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多读,在阅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提示: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
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第七段)。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但作者相信“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第十三、十四段)。
四、比较延伸: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观察与写作”主题展开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也展示了观察练习的成果。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学,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和活动。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关注与热爱;
-创设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作者,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
-写作技巧的运用: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生活、描绘事物的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棵小桃树》中作者如何通过观察描绘出小桃树的生命历程。这是对我们写作技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它帮助我们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让作品更加生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将观察到的景象融入文字,表达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挚、疏、凌、涩、窥、瘦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桃树的形象特点;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感悟作者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详细理解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理解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课件
七年级下册语文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紫藤萝瀑布》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主要章节为第18课。
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感悟。
详细内容包括:对紫藤萝花的生长环境、外形、颜色、花穗、花香等方面的描绘;由紫藤萝花引发的对生命、时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紫藤萝花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生命、自然的热爱。
2. 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生命、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紫藤萝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兴趣。
2. 阅读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章中对紫藤萝花的描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分析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紫藤萝瀑布》2. 主要内容:紫藤萝花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达写作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春天景物的作文。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提高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文章《紫藤萝瀑布》的深入理解,特别是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感悟。
七年级下册语文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课件
七年级下册语文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8课《紫藤萝瀑布》,主要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教学。
教材章节为:第五单元第18课。
详细内容:课文《紫藤萝瀑布》的阅读、理解、赏析。
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表达手法,以及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紫藤萝瀑布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悟。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紫藤萝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6. 赏析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7.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紫藤萝瀑布》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修辞手法、文章主题3. 重点:紫藤萝瀑布的美丽景色、作者的感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1)课文主要内容:作者游览紫藤萝瀑布,欣赏其美丽的景色,并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2)修辞手法分析:如“紫藤萝的枝蔓就像绿色的丝带,缠绕在支架上”;“瀑布的水珠像珍珠般闪耀”。
(3)理解和感悟:紫藤萝瀑布的美丽景色让人陶醉,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件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
全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美好与顽强。
主要章节内容包括:1.作者宗璞的简介;2.紫藤萝瀑布的背景介绍;3.课文详细内容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2. 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景物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2. 黑板;3. 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紫藤萝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引出课文主题。
a. 学生描述紫藤萝瀑布的景象;b.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之美。
2. 讲解作者简介和课文背景a. 介绍作者宗璞;b. 解释课文的创作背景。
3. 课文详细内容解析a. 学生朗读课文;b. 教师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景物的方法;c. 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4. 实践情景引入a. 出示紫藤萝瀑布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方法进行写作;b.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5. 例题讲解a. 分析一道关于课文描绘方法的题目;b. 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a. 布置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b.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紫藤萝瀑布2. 作者:宗璞3. 课文重点词语:蔓延、辉煌、沉淀、宁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紫藤萝瀑布”为题,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方法,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2. 课后阅读:阅读宗璞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文字记录下来,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3.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详细内容解析”;4.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方法进行写作”;5. 作业设计中的“以‘我眼中的紫藤萝瀑布’为题,运用课文中的描绘方法,写一篇作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领会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听花之歌,品情之美1.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笔下紫藤萝花盛开的热烈辉煌,并品析了作者描写紫藤萝之美的艺术手法,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生发的人生感悟。
师引导:在《紫藤萝瀑布》中我们看到紫藤萝花,在《丁香结》中我们看到了丁香花,在《报秋》中我们遇到玉簪花,在宗璞的作品中,常常可见花的踪影。
宗璞笔下的“花”绝非出身名门,二月兰、玉簪花、木槿花等等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她将自然界中的花“人格化”,在她笔下这些普通的花朵呈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以花喻人,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花朵所饱含的精神品格,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实质。
——《宗璞作品中的“花”之表达》师引导:有人评价,宗璞的散文,语言含蓄隽永,情深意长。
宗璞对笔下的紫藤萝又寄寓了怎样的精神追求呢?我们着重从本文含蓄隽永的语言入手,体味作者的精神追求。
1.感受生命的美好。
(1)面对繁盛美丽的紫藤萝,作者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
浏览文章,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预设: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齐读句子,结合材料,理解“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是指什么。
材料一: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与作者感情深厚的小弟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
作者的小弟冯钟越,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我国第一代飞机专家。
但是他三十年奔波在外,积劳成疾,正当盛年,身患绝症,生命之花即将凋落。
材料二: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同步语言运用练习
二、语言运用知识点:竹影1.【题目】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
【答案】C【考点】竹影【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
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A、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的一样。
B、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解析】ABC三项都是爸爸所讲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答案】D【考点】竹影【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来源】【批注】【视频】3.【题目】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
应为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
全文于充满童趣的孩子的游戏中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⑶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⑷“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这句话写出了黄昏时分光线渐弱的变化过程,“弥漫”一词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
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⑸“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解析】本题考的知识点为句子理解,只要仔细分析,很容易判断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⑴√⑵√⑶×⑷√⑸√【考点】竹影【难度】基础题【题型】综合题【来源】【批注】【视频】4.【题目】填空:“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________(作者)的《》一文所传达的题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16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及备课资料
-可以通过对比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拟人修辞带来的生动形象感。
c.情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难感悟,教师需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境体验等,帮助学生深入体会。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词语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词语“茁壮、摇曳、孤寂、执着”等的正确理解与运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例如:“小桃树茁壮成长,叶子摇曳生姿。”这句话中,“茁壮”和“摇曳”分别描述了小桃树成长的状态和叶子的动态美。
b.句子分析: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拟人修辞手法,如“它的叶子,片片都朝着阳光微笑。”,掌握作者如何通过句子表达对小桃树的喜爱和赞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16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及备课资料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16版)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及备课资料:
1.章节内容:第18课《一棵小桃树》
2.教学内容:
a.课文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桃树的生命力及作者对它的情感。
b.词语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如“茁壮、摇曳、孤寂、执着”等。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陋室铭》赏析
声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短文——刘禹熙《陋室铭》赏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短文。
构思很新颖,通篇采取托物抒情的方法,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现作者高尚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篇作品可能写于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司马以后,文中对官场卑污和世俗尘嚣的鄙弃,反映出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的心境。
文章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点出陋室,而是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铺垫,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种以比兴起笔,贴切自然地引入正题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
作者用山水陪笔,来衬托文章的主旨,表达了陋室虽然简陋,但我——居住的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播,陋室也就不陋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那么房子呢?自然不在于宽敞华丽,只要有位杰出的人物居住就会受到人们的仰慕。
本文就是用这种方法引题,从“山”、“水”引到“陋室"。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点出了题旨。
“惟吾德磐”是“由于我的道德高尚,(陋室就)出名了。
”“馨”在此处应指“陋室”的名声飞扬远方,“陋室”是狭隘简陋的房子。
杜甫《甘林》诗:“勿矜朱门是,陋此白屋非。
”因此,“陋室”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屋子。
但是,刘禹锡的“陋室”,因其主人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也就具有好声誉,引起人们注意,远近出名了。
而文中刘禹锡以“陋室”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不但突出了他的道德高尚,更证实了“陋室”的“香”之远闻,名扬四方。
“馨”字这样解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与起首二句紧密联系,互相照应了。
意思说,这虽然是个狭小简陋的屋子,只因为我的品格高尚使它也变得美好,散发出花木般的芳香。
“馨”字的本义是花草树木的香气,移用来描写人的品德,这用的是“移就”的修辞手法。
“陋室”因“德馨”而“馨”,这就点明全篇的中心思想。
接着,作者描述了陋室的有关情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外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对陋室幽静清雅的景色的喜爱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对比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紫藤萝瀑布的美景。
5.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6.口语表达: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7.写作实践:让学生尝试仿写,以描绘身边的自然景观,巩固所学知识。
8.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课文《紫藤萝瀑布》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文中“紫藤萝如同瀑布般垂落”就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词汇积累: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藤萝”、“蔓延”、“遮天蔽日”等,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词汇,教师应通过实例讲解、语境运用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并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紫藤萝瀑布》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的花草树木,它们在春天是如何生长变化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自然美景的奥秘。
七年级下册语文18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8笔记七年级下册语文18笔记的主要参考内容如下:1. 课文概要: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例如,第一篇课文《古诗十九首》是一首介绍古代诗歌的课文,主要讲述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种类等等。
2. 重点人物: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特点和行为。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写下杜甫、王之涣等古代诗人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3. 重点词语: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词语的意思。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写下“诗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词语的意思。
4. 作者特点: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的作者的特点和作品的特点。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写下杜甫的诗歌写实主义风格和王之涣的诗歌豪放风格。
5. 阅读技巧: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写下如何欣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如要注意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等。
6. 语言表达: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中的重要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写下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等。
7. 写作技巧: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写下如何运用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来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8. 名篇赏析: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中的名篇赏析。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赏析,分析其主题、情感表达和意境等。
9. 情感交流: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写下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10. 拓展阅读:在笔记中可以写下每篇课文的拓展阅读推荐。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这篇课文中,可以推荐一些其他经典的古代诗歌作品,供学生深入阅读和了解。
以上是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18笔记的相关参考内容,写出了一些可以包括在笔记中的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版七下语文 第五单元第18课2.语言运用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桥梁远景图2.语言运用1.【题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自然引出有关“桥”的话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B.文章主要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与现在的桥梁做对比,来突出“未来桥”的特点。
C.文章运用了想象的写法,文章的“未来桥”不可能在现实中建成。
D.文章既说特点,又说原理,令人信服。
【解析】选C。
作者的想象合乎科学原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答案】C【考点】语言运用【难度】中档题【题型】选择题【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
( )(2)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
( )【解析】略【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考点】说明方法【难度】中档题【题型】填空题【来源】【批注】【视频】3.【题目】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1.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
()2.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许多桥墩。
()3.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
()4.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
()【解析】结合上下文理解回答问题。
【答案】1.打比方2.列数字3.打比方 4.举例子、列数字【考点】说明方法【难度】基础题【题型】填空题【来源】【批注】【视频】4.【题目】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经过几天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
B.同学们和老师多次规劝他,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会。
C.苏州园林的设计别具匠心,引人入胜。
D.刘刚在篮球场上那小巧玲珑的姿势,令观众拍案叫绝。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
【答案】D【考点】语言运用【难度】基础题【题型】选择题【来源】【批注】【视频】5.【题目】作者在说明桥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并具体分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紫藤萝这一景物的特征,欣赏美、品味美。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语道出自然作为生活的源头给我们无尽的生命启迪。
那么,一树盛开的紫藤萝又触发了宗璞怎样的生命哲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宗璞《紫藤1萝瀑布》。
二、合作探究赏·藤萝之美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默读课文1~6段,勾画出自己认为紫藤萝美的佳句,并说说美在何处。
)形:壮观、繁盛、茂密、旺盛色:光辉、光彩态:生机勃勃情:欣喜、快乐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藤萝花的繁密、绚丽、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藤萝花让我们体会到生之美好与光彩,感受到生命绽放时的欣喜与快乐。
品·藤萝之情1、面对如此美丽的藤萝花瀑,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焦虑、痛楚——宁静、喜悦投入到美丽的自然景物中,往往使人忘却烦恼和忧伤,获得精神超脱。
2析·藤萝之殇1、作者为何会焦虑,痛楚?(结合背景体味)文革浩劫的迫害,小弟的即将离世2、不仅作者遭遇了不幸,紫藤萝也同样遭遇了不幸,请一一列举。
萧条冷落,稀落伶仃,最终因“生活腐化”而被果树取代。
感·藤萝之悟藤萝花尽管遭受过不幸,而如今却依然开得如此的辉煌灿烂,由衰而盛,请默读第10段回答下面问题:1、作者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用文中语句回答)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从作者的角度看,她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个人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但是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小弟即使逝去,活着的人也要开始新的生活。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1)生命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常会遇到各种坎坷和不幸,这是无法避免的,就像花一样;3(2)生命的存在是美好和永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二、语言运用
知识点:竹影
1.【题目】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
【答案】C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
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的一样。
B、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解析】ABC三项都是爸爸所讲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答案】D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
应为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
全文于充满童趣的孩子的游戏中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
⑶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
⑷“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这句话写出了黄昏时分光线渐弱的变化过程,“弥漫”一词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
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
⑸“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
【解析】本题考的知识点为句子理解,只要仔细分析,很容易判断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⑴√⑵√⑶×⑷√⑸√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综合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填空:“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________(作者)的《》一文所传达的题旨。
与此类似,我们学过沈复的《》就是通过嬉蚊和两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儿时从童稚活动中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答案】丰子恺竹影童趣观虫斗物外之趣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填空题
【来源】
【批注】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