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易错点:中国人最早食六谷,饲六畜的时代是西周,原始社会仅饲六畜。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②③④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适时耕作、除草、施肥、灌溉等方法,故答案为A。

“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

A.农耕生活

B.传统观念

C.儒家思想

D.自然现象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中国古代农民的循环思想,植根于春播秋收,年复一年,单调重复,进化迟缓而又稳定的农耕生活节奏,材料中的信息印证着政事和人事的循环。

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A: ①③④②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解析:

①项,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铁犁牛耕。

②项,为晚唐时期出现的高转筒车。

③项,为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

④项,为东汉时期的冶铁鼓风水排。

综上所述,按时间先后排列为①④③②,本题答案为C。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解析:庄园经济是汉朝时的经济形态之一,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使用,小农经济出现,官僚政治体制确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故答案为B城市商业出现于商朝,C 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形成于西周,D项错误。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精耕细作的农业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形成和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关:铁力牛耕的使用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①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④是唐朝时期的生产工具,因此排除①④,②③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与精耕细作的农业形成有关。故B与题意相符。

注意:成形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解析:高转筒车是唐朝的,三司使是宋朝的,木活字是元朝的,风力水车是明朝的。另外,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所以按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只能是B。

《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横线“________”上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可判断当时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A项是反映的是现象;C选项发生在汉代以后,D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 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C: 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 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解析: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瓦解。故A项错误。

B项,战国和汉代的民众生活都比较艰难,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哪个朝代的民众生活更艰难。故B项错误。

C项,材料中战国时期灾荒年间,民众只能嫁掉妻子、卖掉孩子;西汉年间,民众为了生活而卖田地、房子和孩子。这种变化反映了西汉时期,民众能够自由地买卖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故C项正确。

D项,材料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

《魏书·食货志》记载:“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该土地制度最终废弛是在

A.北魏前期B.唐朝后期

C.两宋之际D.元末明初

解析:材料讲的是北魏实行均田制,而这一土地制度废弛于唐朝后期。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A: 均田制已经瓦解

B: 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 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解析:D项,由材料可知,在确定了租佃关系后,租田人不负责缴纳贡赋,地主不负责田间水渠的护理,说明租佃双方遵守契约精神,各负其责,故D项正确。

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B项均错误。C项,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题干刺史监察地方,主要监察内容是豪强大族“田宅逾制”,针对的就是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而将“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则是具体举措。这说明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与表1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解析:观察表格发现①处的思想家数量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在减少,这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南移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政治中心也在黄河流域,思想文化也是全国最为发达的,思想家数量也应该多,所以该处应该是黄河流域。南宋至明清时期②处的思想家数量是最多的,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所以此处应该是长江流域,③处应该是岭南地区。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