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其一)_黄遵宪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adad1e58fb770bf68a5518.png)
今别离(其一) 教学设计黄遵宪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离别往往成为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你能背出表达离愁别绪情感的诗句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今别离》。
二、听读诗歌,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诵,自由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概括大意并分层3、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三、诗歌赏析1、师生共同解疑字词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疾速,忽然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2、学生概括大意并分层一层(1-4句):眼见轮船启动,更增加了心中忧愁。
二层(5-22句):通过乘舟车离别的今昔对比,表现新式交通工具给人带来的不同离愁感。
黄遵宪《今别离》赏析
![黄遵宪《今别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cc2c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2.png)
黄遵宪《今别离》赏析赏析一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栽艘蛳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四首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四首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679b3bf69dc5022aaea0097.png)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黄遵宪《今别离》四首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三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妄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四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妄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其“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黄遵宪《今别离》赏析
![黄遵宪《今别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afaa6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1.png)
黄遵宪《今别离》赏析赏析一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今别离(其一)》
![《今别离(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ddf91e8fe53a580216fcfef6.png)
课堂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 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 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 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 国的诗歌复兴。
诗歌主旨是什么?
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
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 的离愁别绪
对比赏析 王运《今离别》: •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 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 罗裳著春早。 •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 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 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 萨蛮》
→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
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 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 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 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 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 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这四句集中表达出轮船速度之快
今别离赏析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清】黄遵宪
![今别离赏析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清】黄遵宪](https://img.taocdn.com/s3/m/ca1e9c5627284b73f2425066.png)
今别离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黄 遵 宪
今 别 离
•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 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 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 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 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 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 人”。
•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 上和古诗词有何不 一样?
•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 的场面进行精雕细 刻。对于那一短暂 时刻的景、情充分 的表现。而《今别 离》“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 一及时,顷刻不少 留。”写出的是一 种离别的匆匆。
• 这首诗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色?
• 对比手法。诗中 围绕乘坐新式交 通工具轮船与乘 车舟离别的不同 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 中,表现近代人 的别离之苦和在 别离观上的认识。
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
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 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 创新,在你们手上写出自己的诗歌,把中国的诗歌复 兴。
黄遵宪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 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 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 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 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 目标。
今别离其一
![今别离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eb4f35d559eef8c75fbfb3f0.png)
人境庐位于梅江区东山小溪唇, 建于1884年春,是清末著名爱 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是一座砖 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占地 面积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厅堂、 七字廊、五步楼、无壁墙、十步 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 花圃等组成。结构精巧,布局得 宜,曲 人境庐 径回挡,花木掩映,景致幽雅。 庐之名,取义东晋诗人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 诗句。
黄遵宪于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梅州(梅县)。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 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 黄遵宪 ~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98); 乡居阶段(1899~1905)。 1876年中举人,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 如璋出使日本,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 交家”。驻日期间,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 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 主张。驻日期间,针对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领琉球,建议对日本采取强 硬的政策和立场。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适逢美国议院制 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旧金山侨民深受其害,多名侨民被当地政 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 对策,但未被采纳。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力保护中国侨 民。他在视察旧金山华工聚住地之后,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 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 道监狱里的卫生条件要比华侨的住处好吗。”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 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 照的权利。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90年,黄遵宪以 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 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 坡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 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 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 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 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 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 办。1895年参与上海强 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 等人创办《时务报》,任 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 湖南按察使。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37)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37)](https://img.taocdn.com/s3/m/13b49bd3aeaad1f346933fa0.png)
课后作业:
整本书阅读 1、必读黄遵宪《今别离》其二其三 2、选读黄遵宪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 志》、《日本杂事诗》等
合作探究
你更喜欢《今别离》还是《从前慢》?为什么? 写一段鉴赏文字。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 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 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畅所欲言
《从前慢》是一种怀旧的 情绪,是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 的向往。它用朴素的语言,打 开了浸透着人性朴素、平淡、 浪漫的慢生活色调的过往,它 是一种素描,是一种场景,是 一种回味。与一个愈来愈快的 对世界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 直接转化成一种美、一种朴素 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
品其文 悟其道
总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
时人对诗人及其作品有很高的评价,结合作者的生平及 其时代,从本诗入手,全面评价黄遵宪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 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 公度负经世才,少游东西各国,所遇奇景异态,一写之以 诗,其笔力识见,亦足以达其旨趣。子美集开诗世界,为古今 诗家所未有也——徐世昌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 (今梅县)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76年中举人, 历任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工诗,喜以 新事物熔铸入诗,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 未辟之境”, 倡导“诗界革命”,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其诗长于 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 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诗选
![黄遵宪诗选](https://img.taocdn.com/s3/m/76e8423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8.png)
黄遵宪诗选黄遵宪诗选:1.《赠梁任父母同年/ 题梁任父同年》清·黄遵宪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2.《今别离》清·黄遵宪【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3.《杂感·大块凿混沌》清·黄遵宪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蒸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4.《夜起》清·黄遵宪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5.《海行杂感》清·黄遵宪星星世界遍诸天,不计三千与大千。
倘亦乘槎中有客,回头望我地球圆。
6.《夜饮》清·黄遵宪长风吹月过江来,照我华堂在手杯。
莫管阴晴圆缺事,尽欢三万六千回。
7.《羊城感赋六首其一》清·黄遵宪木棉花落絮飞初,歌舞冈前夜雨余。
今别离(其一)》
![今别离(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f1db1d687f1922791788e877.png)
•
④万钧柁 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
⑤绕指柔 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
⑥打头风 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
⑦石尤 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
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
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
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
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
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
自由”。“
•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 •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 和古诗词有何不一样? 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 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 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 少留。”写出的是一 种离别的匆匆。
• 全篇怎么集中突出了 一个“快”字?
• 转、驰、载、动、 速、快等动词的 接连运用,渲染 出现代交通工具 的一种显著优势: 超乎寻常的快速 度。
• 全篇为什么集中突出 一个“快”字?
•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 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 度,因此会加倍增生 人的离愁别绪。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 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
中忧”,目睹飞驰的
中忧”,目睹飞驰的
双轮,诗人有何感慨? 双轮,眼见时空的快
速变换,人内心的忧
愁在滋长。
•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 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
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
由。”诗人为什么写古代
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
的车舟 “载离别”?
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
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
•
⑧倏 疾速,忽然
黄遵宪今别离翻译
![黄遵宪今别离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66936dc6137ee06eff91885.png)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
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
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
见了,只有烟波荡漾(这里形容船急速,让人望洋兴叹)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今别离-黄遵宪
![今别离-黄遵宪](https://img.taocdn.com/s3/m/31707302240c844769eaeee2.png)
高中语文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桐梓一中江朝霞《今别离》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五、小结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咏怀》《杂诗》《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 1 -。
《今别离-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今别离-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92b833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a.png)
《今别离-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清代〕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译文: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注释: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并立:合力,一起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倏:疾速,忽然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
不:通“否”。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今别离》 知识清单
![《今别离》 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04341c8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8.png)
《今别离》知识清单一、作品背景《今别离》是晚清诗人黄遵宪创作的组诗作品。
黄遵宪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在列强侵略下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传统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遵宪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今别离》这一组反映时代变迁和新事物的诗歌。
二、诗歌内容(一)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这首诗以传统的离别主题为基础,通过对现代交通工具轮船速度之快的描写,突出了离别的仓促和无奈。
古时的离别,虽有山川阻隔,车舟慢行,但人们在离别时尚有时间相互倾诉、依依惜别。
而如今,轮船的快速行驶使得分别的瞬间变得极为短暂,甚至来不及多做停留,送别的人还未返回,远行的人已在天涯尽头,只留下烟波浩渺,让人惆怅不已。
(二)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此诗围绕书信展开,古代书信传递缓慢,如今借助现代邮政,书信传递变得极为迅速。
但快速传递的书信却失去了亲手书写的温度和情感,经过多次翻译,也难以完全传达心意。
诗人通过对书信传递过程中的种种感慨,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渴望能像电光一样瞬间到达对方身旁,以解相思之苦。
三、艺术特色(一)善用对比诗人将古代的离别与现代的离别进行对比,突出了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带来的变化以及人们在这种变化中的复杂情感。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7)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7)](https://img.taocdn.com/s3/m/d622f304f242336c1eb95e87.png)
今
生离愁 须臾景 风电行 情何堪
1.《今离别》是如何 打破传统时空,用古 法表达新意的?
• 新意新境:火车 轮船
拓展延伸
• 2.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 科技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请以《今言情》为题,模仿《今离别 》的创新写意,写一首短诗。
诗歌赏析
1.题解《今别离》
(题材、内容、情感)
• 送别诗 • 离情别绪 • 当今之别
诗歌赏析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那些诗句体现这种情
感?
• 古今对比(别时乘坐的交通
工具、别离速度、别离场景
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 )
?
诗歌赏析
古、今别离的意 象意境特点比较
•古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16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16](https://img.taocdn.com/s3/m/d948d95731b765ce05081482.png)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依据课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品味关键词句和挖掘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二、依据单元要求:本课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的篇目。
黄遵宪,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我们应做到了解创作背景,了解诗人。
三、依据学生心理: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整合离别时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中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自古以来一直令人哀伤。
孟郊《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晚清诗人所写的《今别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体验。
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播放歌曲《送别》。
四、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1、单个学生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
今别离岂无打头风【清代】黄遵宪
![今别离岂无打头风【清代】黄遵宪](https://img.taocdn.com/s3/m/bee06af3195f312b3069a527.png)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 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 不断创新。
读、品、 感、悟
读、思、感、悟!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 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 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 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 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 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 乘轻气球。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 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 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 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 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 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 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题旨: 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 “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 生人的离别体验。
别肠:惜别的心情;唐韩愈孟郊《远游联 句》:“别肠车轮转,一日一万周。”既:已 经。行止:偏指行动;活动。须臾:片刻。绸 缪:连绵不断,情意殷切。柁:duò 同“舵”。 绕指柔:本形容柔软之极,这里指轮船发动机 转动灵活。打头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指打头逆风。倏:shū极快地,忽然。烟波:烟 雾笼罩的水面。杳:幽暗,深广。悠悠:遥远 的,飘动的样子。一何:为何;多么。留滞: 搁置;阻塞。不:fǒu古同“否”,不如此,不 然。
今别离
黄 遵 宪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 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 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 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 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 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 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 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 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晓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晓华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d35bb076a20029bd642db1.png)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王晓华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位客家先贤,在短短的58年生涯中,游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国家以及香港共13个年头,亲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
他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的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却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
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缅怀起这位先贤的远见卓识,仍然令人肃然起敬!他就是黄遵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来体会他在诗歌上的革新。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社会背景及创作背景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四、解题《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当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体现出诗歌的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们带来的体验。
今别离(别肠转如轮)原文及赏析(最新)
![今别离(别肠转如轮)原文及赏析(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ea67c8c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8.png)
今别离(别肠转如轮)原文及赏析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作者:黄遵宪朝代:清朝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其三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其四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赏析: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
意象(常表达留恋、安慰、嘱 柳
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的情感)
古道பைடு நூலகம்
离愁
酒
笛声 别恨 长亭
山
夕阳
芳草
4、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 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柳永《雨 霖铃》为例)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 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 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 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 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 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 那么浓、悲。
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 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 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 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 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 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 别的匆匆。
❖5、诗歌主旨是什么?
❖ 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 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 的离愁别绪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 沙令·帘外雨潺潺》
课堂小结
❖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 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 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 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 国的诗歌复兴。
本诗创作背景 :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
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 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
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 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 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朗读课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课题名称:《今别离》
今别离 (其一)
黄遵宪
知人论世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 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 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 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 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 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 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 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 师”之称。
品读课文
❖ 1、单从题目来分析,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 明确:这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
离情别绪。
❖2、课文用的哪些意象,营造了 什么意境来表达离愁别绪的?
❖3、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 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 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突出表现近代 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 “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 辟之境”,倡导“诗界革 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 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 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 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 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 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 清“诗史”之誉。
课外拓展
❖说一说有关描写“离别”的诗句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 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