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民窟
为什么有些地区会发生贫民窟和难民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为什么有些地区会发生贫民窟和难民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人口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这种人口流动以及种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世界上一些地区出现了贫民窟和难民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呢?以下是本文将要介绍的内容。
一、为什么会出现贫民窟?贫民窟一般都是指城市中聚集了大量“底层”人口的区域,具有浓厚的贫困、落后、卫生不良等特征。
贫民窟的存在原因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和生产资料的不平均分配:长期以来,各国贫富差距较大,世界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一些地区的人民难以获得足够的生存和发展资源,不得不聚居在城市角落里的贫民窟中。
2.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很多地方出现了土地资源过度集中,而且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普通人买不起,所以只能住在贫民窟中。
3.城市化的不可避免性:由于城里的工作岗位多,吸引人口过多进城,流动人口快速增长,不断涌向城市角落形成了贫民窟。
二、为什么会出现难民问题?难民问题一般是指因为种种原因逃离自己国家或地区而流离失所的人,包括政治避难者、精神难民、战争逃难者等。
以下是难民问题的原因:1. 冲突和战争:战争导致人民的生存和安全遭到了威胁,很多人会逃离自己的国家,寻找安全的居住地。
2.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因此逃难。
3. 政治压迫:一些政府采取专制统治,压制民间的自由的表达,很多人由于政治原因而成为难民。
三、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 对于贫民窟问题,需要通过加大投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公平和包容性增长来解决。
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管理和开发,推进城市化,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条件。
2. 在解决难民问题上,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对难民的救援与保护,协助难民重建家园。
同时,各国应该制定有效的难民管理政策,防止非法移民和人口拐卖现象的发生。
3.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政治稳定、经济增长、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中国城市“贫民窟”形成的潜在压力及阻断机制分析
美 国发展 经济 学家 托达 罗 ( dr , ) Toao M. 的人 口流动模 式解 释 了城 市 贫 民窟 的形 成 。他 认 为 ,
人 口流动是一种经济现象 , 是理性经济人出于利
[ 收稿 日期] O 6 4 6 2 0 一O —1 [ 作者简介] 张海敏 (9 4 )女 , 18 一 , 云南昆明人 , 江大学 就读 , 浙 研究方 向为经济学和金融学 。
维普资讯
・
3 ・ 6
云南师范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3 8卷
第 八 , 市住 房结 构 升级 , 城 富裕 阶层搬 迁 集 中 居住 , 原居住 区 由相 对贫 困化 或 者 边缘 化 群体 相 对 集 中居住 而形 成贫 民窟 。在 收入 差距 扩大 的社 会 中, 此种 贫 民窟 的 影 响 与 负作 用 与 流 动 人 口移 民形 成 的贫 民窟相 同 。
[ 关键词] 贫 民窟 ; 城市化 ;阻断机制 ;同质性住宅 ;科学发展观 [ 中图分类号]C 1 . 1 9 3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 - 5 1 (O 6O 一O 3 一O 0 0 10 2 O )4 O 5 4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 如何坚持科 学发展 观 , 免 发展 中 的“ 避 拉美 化” 果 , 恶 是理论 和 实践必 须解 决 的 问题 。本 文就 中 国城市 贫 民窟形 成 的潜 在 压力 及阻 断机制 进行 探讨 。 城市 化过 程 中“ 民窟” 贫 形成 的条件 贫 民 窟 这 个 概 念 包 含 了 两 层 意 思 : 是 一 Su 含 义 是集 中成 片 的低 劣住 宅 区 , lm, 房子 简 陋 , 公 共设 施不 完善 ; 一 个 是 S u t其含 义 是 指 它 另 q a, 是无产 权 的非法 占有 土地 形成 的住 宅 区 。巴西 地 理统计局界定的贫民窟是指有 5 户以上人家, o 房 屋建筑 无 序 , 占用他 人或 公共 土地 , 缺乏 主要 公共
工业革命中的城市贫民窟
工业革命中的城市贫民窟在工业革命期间,城市贫民窟是一个极具特色和重要性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城市贫民窟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工业革命中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原因、生活条件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形成原因1. 人口迁移:工业革命带动了农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
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使城市贫民窟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2. 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市工人阶级的形成。
工人们住在廉价而拥挤的住所中,这些住所往往是贫民聚集区。
3. 社会结构变化: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经济模式。
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贫穷的群体聚集在城市的贫民窟中。
二、生活条件1. 拥挤的居住环境:由于城市贫民窟人口众多,住房空间有限,居住环境异常拥挤。
常常一个狭小的房间要容纳整个家庭,卫生条件十分恶劣。
2. 恶劣的卫生条件: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城市贫民窟往往面临缺乏清洁水源、垃圾处理不善、污水积聚等问题,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导致疾病传播和流行。
3. 恶劣的劳动条件:贫民窟居民多以工人阶级为主,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且报酬极低,劳动条件恶劣。
三、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分化的加剧:贫民窟的形成导致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巨大分化。
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极大,贫民窟成为底层社会群体的象征。
2. 犯罪率的上升:由于贫民窟居民生活困苦,面临生存压力,犯罪率往往较高。
偷盗、抢劫等违法行为在贫民窟中比较普遍。
3. 社会问题的突出:贫民窟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导致社会问题突出。
教育水平低下、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贫民窟居民。
4. 社会改革的推动:城市贫民窟的存在引发了社会改革的呼声和行动。
改善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条件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论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贫民窟这个特殊现象。
工业发展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因此城市贫民窟的人口迅速增长。
然而,贫民窟的生活条件恶劣,给居民带来了健康和社会问题。
中国城市为什么没有贫民窟
特别策划中国老区建设5年第5期张雪霖中国城市没有贫民窟,是因为我国农民工的居住环境、生活消费、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与意义世界等方面,都不同于印度、巴西式贫民窟中两手空空的绝望贫民,其中最根本的差别还是在于有无恒产和退路。
笔者的父母近年来一直在北京务工,今年春节,家人在电话中商量决定不回老家,在北京过年。
这次在北京过年的经历,给了自己一次近距离观察农民工在大城市的居住、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的机会,对中国城市为什么没有贫民窟有了直观感受。
城中村提供了相对低廉的住房一家四口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过年,首要的问题就是住房。
北京拥有完善的交通和服务,就连旅游景点的门票都很便宜,生活成本并不高,唯一高的就是房价。
在决定去北京过年前,笔者最担心的是能否住得下,父亲说房子有五六十平方米,完全可以住下。
房子是一家旅游公司的地下室,之前父亲租的住房由于拆迁不得不新找,这家旅游公司老板的父亲和笔者父亲有一定的交情,父亲在请他帮忙寻找租房时,他说家里有一个放杂物的地下室空着,让我父亲看能否住。
父亲看了房子后,觉得虽然是地下室,但空间足够大,有五六十平方米,也有一些简单的家具,如床、衣柜和桌子等,也通水通电通气,父母将地下室重新拾掇了一下,就住了下来。
父亲说为迎接笔者和弟弟的到来,他又买了一台新电视,也像个家的样子了。
到了北京后,父母的住处就在旅游公司内部,旅游公司主要是销售北京特产等商品,旅游团开着大巴到此来购物。
虽然地下室没有高楼那么宽敞明亮舒服,但整体环境和公共设施还是比较齐全的。
在旅游公司的南方约二百米的地方有一排低矮的房屋,从屋后看上去像猪舍。
我就问父亲那房子是用来干嘛的,父亲说那是租给外来打工者住的。
房屋低矮、狭窄和拥挤,往往一间房放下一张床、桌子,就只有插脚空了。
就这样的房子月租少则三四百元,多则七八百元。
对,那片地方正是城中村,外来打工者的聚居区。
这在全国是很普遍的现象。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多是居住在城中村,低矮狭窄拥挤的建筑与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总显得脏乱差、不好看、不卫生和不安全。
城市贫民窟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城市贫民窟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作者:胡玲郑绍江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多数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
我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是如何解决贫民窟的问题,是坚持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以及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等方面来解决。
文章以昆明市为例,研究贫民窟产生的原因及它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并提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的基本措施,为我国高效解决贫民窟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贫民窟;形成的原因;对策;昆明市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都会伴随着有贫民窟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具备一定的聚集效应和经济规模,大城市总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周边中小城市的移民,或者由于城市的内部贫富分化,都会引发并且加深贫民窟问题。
贫民窟又称贫民区,顾名思义一般就是指穷人居住的地方,联合国人居规划署将其定义为“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区”。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它是云南省最大的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并且是西南地区三大城市之一。
昆明还有它得天独厚的气候,年平均气温都在3-29℃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年温差为全国最小。
这些条件优势每年吸引这很多的外来人口来昆明生活,但是由于它自身承载能力有限,且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比较明显,这样一来更加的形成了城市的贫民化。
贫民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复杂的影响,希望文章能够为缓解昆明市贫民窟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昆明市贫民窟的现状最新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昆明4个城区内,贫民窟中人口数量高达184989人,其中总占地面积为35634.4亩,总建筑面积为19867474平米,总建筑容积率3.37,总建筑面积1196.91平米。
昆明市主城区249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城中村336个,面积近2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800多万平方米,仅常住人口就达76万余人。
各个地区贫民窟的都有它的主要相同点的特点机特征。
农民的城镇化之路:从凋蔽农村到城市贫民窟
农民的城镇化之路:从凋蔽农村到城市贫民窟观点08-14 16:21摘要: 最近,政府出台两项重要政策,一是土地确权全面启动,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二是户籍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农民可以在城镇集分落户。
这两项政策剑指城镇化,旨在力促农民向城镇流 ...最近,政府出台两项重要政策,一是土地确权全面启动,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二是户籍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别,农民可以在城镇集分落户。
这两项政策剑指城镇化,旨在力促农民向城镇流动,加速国家城镇化进程。
这两项政策相互配套,使拉开的城镇化大幕终于到了具体实施阶段。
显然土地确权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是为了促进土地流的规范化,使农民通过土地流和退出宅基地而退出农村,走向城镇,同时城镇也敞开了胸怀,阻碍农民向城镇流动的户籍壁垒已经消除。
按照政策设计,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和退出宅基地获取进城的本钱,而农村土地包括宅基地也盘活了,农村这个巨大的金矿也就得到了开发。
轰轰烈烈的城镇化也就一马平川,顺风顺水。
根据计划,未来几年将有1亿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村流向城市,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已经来临。
这无疑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和平时期的社会大变迁,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但这一招是妙招还是损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农专家、多来年倡导小农经济学的贺雪峰教授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按照贺教授的观点,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能保持社会稳定的秘密在于农村小农经济具有社会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一方面是鉴于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国际分工的低附加值阶段的实际,农民全家进城不足以维持城市体面生活,因此存在代际交替,年轻人在城市打工,中老年人在农村务农,才能保证一个农民家庭比较有保障的生活;另一方面,在社会保障缺乏的情况下,进城农民失败至少可以退回农村,农村的土地可作为最后保障。
这样农民可进可退,从而避免了拉美、菲律宾等后发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城市贫民窟现象。
中国大城市是否需要贫民窟
。
西方一 些 国家城市 或者城 市郊 区 出现 的贫 民区 , 不 是 居 民的 自愿 选 择 , 而 是 他 们 的无 奈 选 择 。 在 工 业 化 革 命时代 , 大批 失 去 土 地 的农 民涌 入 城 市 , 他 们一 无 所 有 , 只 能靠 出卖 自 己的劳 动 维 持 一 日三 餐 。 车站 、 广 场 成了这 些 “ 农 民工 ” 的栖身之 所 。 在土 地私 有化条件 下 , 那些 外 来的 “ 农 民工 ” 要想 获得 住房 , 除非 买 彩 票 中奖 。 所 以 , 他们 不 得 不 在 城 市私 搭 乱 建 , 贫 民 区 应 运 而生 。
然 而 任何 有 理 性 的居 民 , 都 不 会 自愿 选 择 贫 民区 。 中国现 在不应 该 兴建贫 民区 , 将来更不 应 该兴 建 贫 民 区。
中国 是一 个土 地 国有化 的国家 。 每一 个公 民包括农 民工 都 有土 地 所 有权 。 他们 委托 政 府进 行 城 市 规划 , 然 后 由政 府 向他 们 提 供 廉 价 的 住 房 。 如 果 贫 困 阶 层得 不到 应 有的住房 , 当地 政府应 当承担政治 责任和 法 律责任 。 因此 . 从 土 地 所 有制 形 态 来看 , 中国不 应 该 出现 贫 民 区。
工 提供必要的住房条件 。 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机关在维
护农 民工 合法权益 的时候 , 应 当考虑到用 人单位 在住房
福利 方面 存在的问题 , 鼓励 用 人单位 为农 民工 提供舒适
盘点全球五大贫民窟
盘点全球五大贫民窟全球最大的5个贫民窟一览!1、印度,达拉维贫民窟2、南非,卡雅利沙贫民窟3、墨西哥,纳扎贫民窟4、肯尼亚,基贝拉贫民窟5、巴基斯坦,奥兰吉镇贫民窟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上,有人生活地无忧无虑,自然也有人连吃住都成问题。
至少到了今天,在咱们这已经很少会出现这种事情,可在国门之外的不少地方,这样的事情却时刻都在上演。
上述5个贫民窟就是世界上穷人汇聚最为密集的地方,关于它们,我们值得一看,先说印度的达拉维贫民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宝莱坞名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这里就是该电影的拍摄地,脏乱差成为了地方的特色,但为了活下去,穷人们只能蜗居于此,期待自己成为下一个从贫民窟中走出的“百万富翁”,即使他们知道,因为自己的低种姓,这种期待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0。
再说南非的卡雅利沙贫民窟。
早在十几年前,“彩虹之国”南非被视为准发达国家,然而这种发展的势头并未能坚持到底,到了今天,南非的进步并不大,因而国内的穷人也相对较多。
位于开普敦的卡雅利沙贫民窟便就聚集了近40万的穷人,其中有超过12000个家庭连厕所也没有。
第三个是位于墨西哥曲达德内扎的纳扎贫民窟。
这里生活着将近120万的穷人,因为贫穷,这里的犯罪率也奇高,人们想要活下去,但却不是通过努力工作,而是通过暴力。
第四个是肯尼亚的基贝拉贫民窟。
在这里生活的穷人数量,是南非卡雅利沙贫民窟的10倍,有着近400万的数量。
穷人数量奇多,和当地的高失业率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失去了工作,生活来源被中断,大多数人每天的收入不超过1美元,于是只能蜗居于此。
最后一个是巴基斯坦的奥兰吉镇贫民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生活在此的人口总数约为240万。
而他们每日吃的食物,叫做帕帕格,解释起来就是拍掉灰尘或污垢再加工的食物。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2x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2x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2x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2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2x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贫民窟的国际经验研究
出 ,亚洲 势不可 挡 的城市 化只 用 了
欧 洲 和 北 美 的 一 半 时 间 , 亚 洲 的 城 市 人 口正 在 以 每 年 3 的 比 率 增 长 , %
联 合 国 人 类 居 住 规 划 署 将 贫 民 成 为 黄 毒 赌 的 温 床 , ‘ 生 游 击 超 特 征 的 高 密 度 人 口 聚 居 区 ” , 而 巴 指 有5 户 以上 人 家 ,汇 住 在 一 起 , O 房 屋 建 筑 无 序 , 占 用 他 人 或 公 共 土
都 有 城 市 贫 民 窟 。 2 0 年 1 月 , 联 03 O 合 国 人 类 居 住 规 划 署 的 年 度 报 告 指
域 , 但 又 认 为 于 两 者 之 间 又 确 实 存 北 京 的 浙 江 村 、 安 徽 村 、 四 川 村 , I 广 州 的 冼 村 、 瑶 台 村 、 三 元 里 村 等 在 着 把 两 者 联 结起 来 的 中 间 场 域 , 贫 民窟 就 是 连 接 两 者 的 中 间 场 域 。 缺少 了它 ,分裂 的城 乡两个 场域 ,
社会 发 展规 划 ,解决 贫 民窟居 民的住 房 问题 ,吸 引 中小商 家投 资 ,建设 好 贫 民 窟 周 围的 公共 设 施 ,提供 就 业机 会和 基 本 医疗保 险 ,注重 学校 教 育 ,提 高贫 民
素质 。研 究城 市化进 程 中的城 市贫 民窟 的 国际 经验 ,对 于 构建 和谐 城 市与 和谐
农 民进 城 。 农 民进 城 不 仅 提 高 了城 市 化 的 水 平 同 时 也 扩 大 了 贫 困 阶 层 ,也 势 必 将 增 加 贫 民 窟 人 口 。 从
大 学 社 会 学 家 孙 立 平 教 授 最 先 引 进 尽 管 对 贫 民 窟 的 定 义 不 尽 相 同 , 但 国 际 经 验 的 视 角 研 究 城 市 贫 民窟 问 了 “ 裂 ” 这 个 分 析 工 具 , 但 在 国 贫 民 窟 的 共 有 特 征 主 要 包 括 人 口 的 题 , 对 于 宏 观 上 构 建 和 谐 城 市 , 微 断 内 没 有 引 起 应 有 回 应 , 除 了 李 锦 顺 先 生 将 这 个 概 念 下 沉 到城 乡 社 会 从
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
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本文将探讨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1.1 资源分配不均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资源的分配不均往往导致城市贫困问题的加剧。
一些地区或行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则面临资源匮乏和就业机会有限的困境。
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边缘化。
1.2 教育和技能匮乏教育和技能水平的不足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城市贫困人口中的大部分人往往缺乏受过良好教育的机会,他们没有掌握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无法应对快速变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1.3 职业歧视和社会排斥职业歧视和社会排斥是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
在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移民工人和残疾人等,常常遭受到歧视和排斥。
这使得他们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能够获得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源。
1.4 高房价和生活成本城市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对于城市贫困问题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由于贫困人口通常无法负担高昂的房屋租金或购买房屋的费用,他们被迫居住在质量较差的住房中,或者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
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途径2.1 公平的资源分配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公平的资源分配政策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分享城市的机会和资源。
这意味着需要加强对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投入,缩小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2.2 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为了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和技能水平,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广泛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这将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一、题目: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居住环境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无法覆盖等。
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贫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城市中表现更为严重。
二、原因分析1、职业结构的问题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城市的职业结构问题。
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城市工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低技能工人。
他们往往是失业、无业或者受到聘用者的剥削。
2、教育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要低得多。
这也是城市贫困原因之一。
因此,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3、城市的基础设施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陷,也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
例如,城市中的住房、水电气、交通等设施,如果不完善,就会限制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城市贫困的出现。
4、人口流动问题人口流动是导致城市贫困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城市中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而这些流动的人口往往是来自于农村和贫困地区。
这些人口往往是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没有保障,从而会导致他们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5、社会保障问题城市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问题。
城市贫困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些群体无法得到社保。
例如,城市中的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等,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都面临不便。
三、案例分析1、“低保难保”问题我国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低收入家庭,他们依靠低保生存。
但是现实中,许多人在申请低保时,却发现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审核期间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以及层层审核,甚至还要求提供身份证原件等。
这些种种情况导致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落入危机。
2、城市流浪人员问题城市中的流浪人员,通常是来自农村、边远地区或其他贫困地区。
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流浪人员在拟定住宿和就业的时候,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限制,很容易生活陷入危机。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就业机会。
然而,城市贫困问题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失业与低收入城市里的大量人口使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人由于缺乏适应城市需求的技能和教育水平,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缺乏工作机会导致人们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陷入贫困。
2.不平等分配与社会阶层固化城市中的资源分配不平等,财富和机会倾向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
少数人享有繁荣与机遇,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贫困和边缘化的境地。
3.教育和技能匮乏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这种教育和技能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未来的发展。
4.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包括房屋、食品、交通和医疗等方面。
贫困人口往往无法负担得起这些基本需求,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陷入贫困。
二、解决方案1.促进就业机会政府和企业应该合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技能不足的人提供培训和机会。
同时,鼓励创新和创业,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2.加强社会公平与公正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确保资源和机会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市民。
通过改革税收和财政政策,减少财富和贫富差距,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
3.改善教育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同时,推出教育援助计划,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局限。
4.降低生活成本政府可以通过控制房屋租金、提供廉价食品和公共交通等方式降低生活成本。
同时,建立普惠医疗制度,减少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的压力。
5.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贫困人口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这些组织的发展,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
会政策。问题是 :迁徙 自由是否必然导致过度城 市 化? 民窟是城市化过程 中必然要 出现 的现象吗? 贫 为
避 免 贫 民窟 出 现 而 出 台 的一 些 社 会 政 策 是 否 合 适 ? 为此 , 文将 对 此 问题 做 初 步 探讨 。 本
产生与存续 的两大主要原 因。
2 城 市化 过 程 中的 贫 民窟 现 象 能否 避 免 ?工 业 .
化 与 城 市 化 的 过 程 就 是 人 口迁 移 与 人 口集 聚 的 过 程 。西 方 发 达 国家 在 工 业 化 与 城 市 化 早 期 也 曾 出 现
本文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 大攻关 项 目“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 与应急管理体系” 项 目编号 :6 Z 0 5 与教 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 ( 0& D 2 ) 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中国人 口发展态势与劳动力供给研究 ”项 目 ( 批准号 :9J 8 0 1 ) O J 4 o 8 的部分研究成果 D
联合 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对贫 民窟 的定义 , 不难发现 ,
在2 0世 纪 8 O年 代 以前 ,中 国 多数 城 市 居 民不 仅 住
房拥挤 , 而且贫困 , 整个城市彷佛就是一个超级贫 民 区 。只不过是我们并不认 为这是贫民窟 , 而改用其它
名 称 罢 了( 纯彬 பைடு நூலகம்0 5 。如 今 中国贫 民窟有 两 种 主 刘 20 )
有 人 认 为 迁 徙 自 由将 导 致 过 度 城 市 化 与 大 量 贫 民 窟 ,为 避 免 贫 民窟 出现 而 出 台 了一 些 有 失 公 平 的社
等加剧 、 居住权没有保 障 、 全球化等导致了贫民窟的
产 生 与 存 续 ,其 中贫 困与 居 住 权 缺 乏 保 障是 贫 民 窟
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国家在城市中形成大规模的“贫民窟”。
我国如何解决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贫民窟问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贫民窟产生的原因与条件,并提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的基本措施,为我国高效解决贫民窟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贫民窟现状影响形成原因对策1 引言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历程表明,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很难回避的问题。
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聚集效应,大城市总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周边中小城市的移民,或由于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引发并加深贫民窟问题。
贫民窟一词一直用来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
最初的贫民窟是包括犯罪和吸毒在内的边际活动的避难所,是有可能造成多种传染病肆虐城市地区的传染源,而现在界定的贫民窟是指房屋建筑无序,占用他人或公共土地,缺乏主要公共服务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在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存在的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该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如图1所示)。
但是由于其承载力有限,且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明显,形成了城市贫民窟。
贫民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2 北京城市贫民窟的现状首都北京8个城区的贫民窟数量,远不止此前有关方面公布过的“332个”和“343个”,而是多得多,而且各区贫民窟的现状大同小异。
如北京宣武区——大栅栏所在地,此地贫民窟的现状及特点如下:(1)居住拥挤,危旧平房集中——该地区11个社区中,平房社区10个,平房院子2950个,其中危旧房90%以上。
(2) 环境脏乱。
北京市中心与周边地区存在几块贫民窟,房屋破烂,垃圾遍地,肮脏不堪。
(3) 人口结构特殊。
如图2在此生活着常住人口23418户,57551人。
其中60岁以上9914人,占17%,远远超过了中国10%的老龄人口比率;残疾者963人,失业登记者4427人,社会低保户929户。
大大改善城市贫民窟居民的生活: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持 续 发 问 题 世 界 首 啮 会 议 执 行 计
城 市 近 郊 出现 。 城 市 人 口 的平 均 年 龄 趋 向老 龄 化 , 然 而 贫 民 区 生活 的 居 民 却 日趋 年 轻 化 。 城市 贫 民 窟 的 问 题 已 经 成 为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中 的一 个 突 出
非 政 府 主要 人 群 的 代 表 2万 余 人 出 席
了会 议 。 这 是 一 关 乎 人 类 前途 与 地 次 球 未 来 的 重 要 里 程 碑 的会 议 ,会 议 成 果 举 世 瞩 目。4 0 0 0多 位媒 体 代 表 昼 夜 不 停 地 向 全 世 界 报 道 大 会 的盛 况 。 我
荒 的 威 胁 。 假 如 需 要 提 醒 我 们 没 有 为
20.讫 t q觅 02 5 酾
维普资讯
理 大 大 改 善城 市 贫 民 窟 居 民 的生 活
地 球 长远 未 来进 行 规 划 和 保 护 可 能 发 生 的 情 况 ,那 么 ,从 达 10 万 牛 灵 的 30
C mmi n nU b nS s ia l D v lp n a e o t t ra u t n be e e me t th r u me o a o t Wol S mmi nS sa a l D v l me tWS D d t u ti b e e p n ( S ) o n e o
的 问题 。
划 中 的 第 一 任 务 。一 致 承 诺 “ 项 将 共 同 努 力 现 任 2 1 0 之 前 使 贫 穷 5年 人 r减 少 ・ 的 干 年 发 展 目标 ” 作 I 半 为 小 次 会 议 的 一 项 重 要 的 目标 成 果 。 同 时 ・ 认 识 到 减 轻 贫 穷 要 有 赖 于 致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 可 持 续 的 资 源 管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贫民窟的影响与改善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贫民窟的影响与改善新的一天开始了,伦敦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然而,在繁华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贫民窟。
英国工业革命给城市贫民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也为改善贫民窟创造了机会。
工业革命带来了规模空前的工业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然而,这也加剧了城市贫民窟的形成。
由于工人阶级群体剧增,城市无法迅速提供足够的住宿、工作机会和基础设施,导致许多工人被迫挤居在狭小、肮脏的贫民窟中。
贫民窟的形成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贫民窟里的居住环境极差,房屋狭小、拥挤,没有卫生设施,且常年积水、污染严重,成为疾病的温床。
其次,贫民窟里的犯罪率高,因为极端的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稳定,使得暴力和盗窃现象猖獗。
此外,贫民窟缺乏教育机会和社区服务,孩子们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父母也无法得到必要的帮助。
然而,工业革命也为改善贫民窟创造了机会。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规划开始受到重视。
政府和企业开始建设更多适宜居住的工人住宅,改善不健康和不安全的居住条件。
威廉一世在19世纪初甚至颁布了一系列住房改革法案,旨在推动贫民窟改善。
此外,社会慈善机构和宗教教堂也组织活动,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活。
其次,职业教育的普及为贫民窟居民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少工人通过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和提升自己的技能,逐渐脱离贫民窟,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能通过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改善生活状况。
另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一步。
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和通信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铁路和运河的兴建,使得各地之间的交流和物资的流动更加便捷,为贫民窟的改善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也得到了加强,为贫民窟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卫生条件。
此外,英国政府在19世纪的医疗改革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开始设立公共医院和卫生机构,提供免费或廉价的医疗服务,改善了贫民窟居民的健康状况。
城市贫民窟的社会学分析
城市贫民窟的社会学分析城市贫民窟是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是在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而形成的一类社会空间形态。
它的存在既是城市化的产物,也反映出城市社会结构失衡、社会问题严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社会问题的存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城市贫民窟进行分析。
一、城市贫民窟的定义城市贫民窟是指城市中聚集着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并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空间形态。
这种社会空间常常与城市中繁华的商业中心、高档住宅区形成强烈对比,其居民大多生活在拥挤、杂乱、环境差等不良条件下,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社会治安状况不佳。
城市贫民窟通常是由于人口迁移、房地产市场、城乡差距、社会化拒绝和经济因素等多重原因形成的。
在中国,城市贫民窟因为其特定的社会空间形态,常常被称为“城中村”。
二、城市贫民窟的社会问题城市贫民窟的存在意味着城市社会结构的失衡和社会问题的严重存在。
城市贫民窟的居民普遍缺乏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生活质量差,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下。
因此,他们更容易遭受歧视、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的侵害。
同时,城市贫民窟还缺乏公共服务设施,许多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都未能进入贫民窟,如道路、排水、供水、供电、卫生等。
城市贫民窟的居民多为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失业者、低收入者、残疾人等。
这些人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不同程度地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缺乏自我提升和社会融合的机会。
而城市贫民窟环境的恶劣、公共服务的缺失和社会治安的低下,又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幸福感。
三、城市贫民窟的社会作用城市贫民窟不仅带来了负面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
首先,城市贫民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劳动力和服务,例如外来务工人员、家政服务等,支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贫民窟对于城市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贫民窟与棚户区
世界上多数大城市都有贫民窟和棚户区,尤以发展中国 家的大城市明显。贫民窟和棚户区均为城市中的萧条区,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上均不是城市综合发展过程的 组成部分。
城市住宅问题
贫民窟
棚户区
贫民窟与棚户区
一、简介
• 贫窟民:多为政府批准的贫民区,这里房屋破 旧,街道狭窄,缺乏或根本没有社会服务。一 般位于大城市中心区附近。 • 棚户区:则是未经政府批准,居民私自建造的 住房,通常位于城市边缘而非市中心。建房材 料多样化,房屋质量差,没有起码的卫生设备, 整个地区缺乏上、下水等基础服务设施。
另一种就是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 民进城后搭建工棚居住而形成的 棚户区,生活条件比城市角落要 更差一些。
四、贫民窟形成原因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大量农民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流入城市 城市内部人均收入不均,出现两极分化, 基尼系数高,城市存在大量贫困人口
城市预期收入高于农村预期就业概率 较高
一些隐蔽地方政府有时会宽容工地建 盖简易住房,这是城市贫民窟产生的 一个温床 城市不能提供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以 足够的住房,即城市就业岗位增长高 于农民支付北京市生活能力的增长
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长 远的发展目标,以居民整体福利的提高为发展 的目的
七、未来展望
• • • 家庭巨变:住房状况明显改善,居民生活体面 幸福。 社区巨变:各类设施配套完善,社区环境整洁 优美。 城市巨变:城市面貌显著改观,空间结构明显 优化。 政府形象提升:行政效率提高、党群干群关系 密切。
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造成国民感情隔阂, 加之贫民窟游离于社 区和正常社会管理之 外,影响社会安定。
最后,与前两者相 比不那么重要的是 ,贫民窟影响一个 城市的市容市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形成原因上看,中国式“贫民窟”是中国城市东西部以及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平衡下的一个产物,城市化过程中的大量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以及类似北京唐家岭“蚁居”集中地都是中国式“贫民窟”的一个体现,中国式“贫民窟”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中国式“贫民窟”主要包括内城遗忘区、城中村、厂中村等,总体上都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后果,目前这类城市角落在我国的贫民窟中占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它属于城市发展过中的一个问题。
以广州城中村和北京唐家岭为例,这两类城市角落归纳出的特点有:环境脏乱差、周围各类机构少、市政设施不足、居民总体收入偏低、流动人口相对聚集、特殊群体聚居(如广州三元里地区一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人群聚居地很多人喜欢把中国式“贫民窟”类比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认为里面充斥着不安定的因素。
而城市规划者们,也总是热衷于摧毁这里的一切,再造出一个他们看起来会很舒服很多的高楼林立的世界。
然而他们没有预想到的是建设高楼林立的世界是居住在这里的低收入者,虽然高楼林立的世界很美好,这也会是城市化必然的后果,但如果粗鲁的摧毁的这里会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收入承担不起城市的高房价,加上绝大部分人在家乡由于城镇化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部分很容易的流离在城市各个角落,到时或许他们真的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或许他们慢慢聚居从而形成类似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吧。
1.巴西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
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
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
过去,巴西官方的贫民区政策则是熟视无睹或者威胁驱逐他们。
直到1970年代,许多城市的市政当局开始在规划图上暂时包括进了这种居民区。
近几年来,这些居民区开始发生转变,当地政府在州政府、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做出承诺,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罗哈日任特(BeloHorizonte)和累西腓(Recife),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
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ZEIS),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
在累西腓,1987年进一步建立了一套机制(PREZEIS),在城市社区的参与下,第一次把“非正规居民区”纳入正式规划并同意提供各种服务和基础设施。
在这项法令下,累西腓设立了一个“土地占有合法化委员会”,委员会有多个利益相关方参与,其职能包括,确定并解决每个社会利益居住区的特殊问题、敦促政府履行承诺、使用投资改造整个城市地区和划定要规范的居民区。
后来,邻近的佩尔纳巴库州(Pernambuco)也实行了累西腓这项法令。
巴西其他城市,包括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也有类似的计划。
由于规模庞大,里约热内卢的计划备受瞩目。
该州政府改变了过去反对贫民区的做法,不要求任何抵押就向居民提供建筑材料和资金。
巴西应用经济学会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794个市政当局制定了贫民区或“非正规居民区”的改造计划,其中约506个市政当局的改造计划包括在不同形式上实现土地占有的规范化。
为了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和创造条件动员社会更多的力量参与,巴西正准备补充一系列更广泛的政策,以兑现政府对贫民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承诺,保证投资支持。
2.印度印度独立之初,当局实行的是清除贫民窟的政策,主要意图是驱赶贫民窟居住者。
但是到了20世纪60和70年代,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贫民窟居住者逐步意识到自身的力量,且政治家也开始视其为选票的来源,当局的贫民窟清除政策由此转变为贫民窟改造政策。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个由世界银行资助的“贫民窟升级”项目帮助2万个孟买贫民窟家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基本的生活服务。
联合国人居规划署的资料还显示,印度“全国贫民窟居民联合会”与“促进地区资源中心协会”一道,从孟买地方政府手中获得了为贫民窟地区建造300套公厕的权利,为1000家住户提供卫生设施,与此同时动员周围地区的贫民窟居民采取一系列改造举措。
到目前为止,由印度中央政府资助的,旨在为贫民窟居住者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如供水、道路、排污、街灯等)的项目在孟买已经实施了近30年。
同时,印度海德拉巴和赛孔德尔巴两个姊妹城市正在率先努力通过“综合性公民服务中心”,在贫民窟设立商店、普及互联网;支付电费、水费和财产税;帮助申请许可证、执照和登记;发放出生或死亡证和抚养证;对财产进行估价等。
今后几年还将认真测试互联网对改善城市贫民获得外部信息状况的作用。
印度还在试行由社区领导的“基础设施财务基金”。
该基金对由社区发起、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提供战略资助。
总的来看,印度政府正在试图改变人们对于贫民窟的认识,了解政府将使贫民窟并入城市正式市区的办法。
印度政府提出了立法和政策改革的建议,以确保形成一个国家指导下的政策体系,即,可持续的城市改造政策和明确各项政策的目标。
3.泰国和马来西亚泰国政府原来实行过政府直接的建设住房计划,为贫民区的清拆户提供房屋的租住权。
但是后来大部分租住权都被变卖,住户又搬到了城市中心地带的其他贫民区。
原因是新建小区交通不便、增加了上班距离和脱离了社区服务。
此外,可以得到一笔现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泰国政府在1984年停止了大规模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房屋的建设,而且从1980年起开始实行大力发展私营市场力量的政策。
依靠私人市场提供房屋、为低收入户提供低成本住房。
每年落成的新住宅单位中,私人发展商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34%上升至2000年的74%,其余的部分包括改善原来贫民区,由政府提供土地与配套服务、贫困居民自行建设合法房屋,以及改善非法的贫民区房屋。
“非法房屋”的比例由1980年的20%下降至2000年的3%。
政府新建房屋的比重长期维持在7%以下(1992年,建成二万个出租单位)。
政府吸引私人发展商的方法是通过官方的住房银行(GovernmentHousingBank)提供极低利息的楼宅按揭服务(引导私人银行也提供类似服务),令收入较低的住户有购买房屋的能力。
因此私人开发商也因应这些“有效需求”而建造更多的低成本(较小面积、较简陋)的住房,吸纳这个新购买力。
构思尽管十分理想化,但实际碰上的情况是,开发商提供的房屋满足不了中等收入家庭的需求,他们因此囤积居奇,推动楼价飞涨从中牟利。
这样,低按揭利息的“受益者”成了中等收入户而不是原来预定的低收入户。
马来西亚的经验很类似,但政府自己建造的房屋占总量的接近一半。
即使引入私人发展商时,马来西亚也采取计划生产模式,规定私人发展商必须在总的建筑房屋中,有某个比例的“低成本房”,满足低收入家庭。
政府提供的激励包括给予发展商低息贷款和资助低成本房的建设工程。
在马来西亚1996至200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与私人发展商提供的房屋各占一半(包括“低成本房”)。
实际上,双方在建设总面积上实现了各自的比例(1:1),但“低成本房”都只占各自建造房屋的50%,另外50%的房屋则是为中高收入家庭所建造的,即低成本房实际上是供应不足的。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做法与泰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大致相同。
他们的共同点包括,制定了完善的筛选资助对象的标准,但执行上却千差万别;政府的低收入房屋发展建设经常遇到土地使用、城市规划、配套设施诸多方面的关卡和阻碍;而私人发展商往往更容易通过这些政府的审批手续并垄断市场,说明,政府的“部门利益”是一个重要的干扰因素。
韩国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居住区、非法聚集居住区的做法是执行一个“联合重建计划”(JointRedevelopmentProject,JRP);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实行“公屋制度”。
(二)发达国家的做法1.美国(1)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1920年代以前,美国的住宅建设完全是民间的私事,住宅建设处于小生产水平。
这种情况很快受到迅猛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大潮的冲击,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城市住宅日趋紧张。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美国,为了“复苏”经济,联邦政府开始介入住房问题,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起制定了促进住房建设和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一系列政策。
1937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首个“住房法案”计划,以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短缺和居住条件低下的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措施是,联邦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资助,为低收入者建造合适标准的公共住房,而居住者只需向地方政府的“公共住房管理机构”支付较低的房租。
1949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全国可承受住房法》,指出,美国住房政策的目标是“向全体美国人提供体面、安全和整洁的居住环境”。
为此,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住房政策,例如,“城市更新计划”授予地方城市更新机构接受联邦基金和收购贫民窟财产的权利。
这些经过“更新”的管理机构通过拆毁贫民窟建筑,将土地整合成可用的地块,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住房开发商。
(2)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1960年代,战后的住房短缺现象依旧存在,为减轻政府的建房负担和保证住房市场的良性发展,美国政府进一步扩展了住房政策,重点在鼓励私营发展商为低收入阶层建造住房。
1965年,约翰逊政府建立了一个针对低收入阶层的“房租援助”计划,允许公共住房管理部门出租他们管理的存量住房,并通过补贴使低收入房客能够居住。
196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另一项住房法案,主要内容是为公寓发展商提供低于正常市场水平的贷款利率,使其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低于正常市场租金水平的住房;同时,在联邦住房行政管理局的抵押贷款保险计划下,为符合要求的住房购买者提供低于市场水平的利率。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住房短缺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取而代之的是低收入阶层所付房租占其收入比重过大。
也就是说,市场上的住房供给是充分的,而政府仅需为低收入住户提供房租上的帮助。
1974年,尼克松政府制定了新的住房和社会发展法案,其中的第8条款就是低收入者“租金帮助计划”。
与1965年约翰逊政府法案的不同在于,它不再是一个对住房建设进行补贴的计划,而是一个面向需求方(住户)的存量住房补贴计划,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租金证明”计划和“租金优惠券”计划。
1990年代,美国政府又大大扩展了租金优惠券计划的实施。
如克林顿政府将传统的住房计划彻底私有化,并且将所有的补贴计划都转为租金优惠券计划,以使低收入者能自由选择住所和房租水平。
2.英国及大伦敦问题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伦敦,伦敦城市的下层社会居民的居住条件日益恶劣、住宅稀缺,并形成了许多贫民窟。
到19世纪末,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贫民窟的卫生与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