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新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共54页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dd8cd6d1ed9ad51f01df2ff.png)
• 4、布鲁默的循环反映论: • 布鲁默认为,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而不是勒庞所说的“集
群意向”。具体来说,人群中的情绪感染是一个“由他人的情绪在自 己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的过程,它反过来又加剧了他人的情绪”。 • 一个集群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是循环反应,该过程分为下列几个步 骤: • 具体磨合、传递谣言、不确定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并产生某 种共同的感觉、集体兴奋、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力和共同感觉继续增强 和社会感染、爆发集体行为。
暴乱与骚乱 • 暴乱
• 暴乱是行动群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成员是从感情上倾向于暴力行动 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 • 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通常都有自己的领袖,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进犯 目标,并强烈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行动。 • 和暴动不同,尽管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的行为具有某种组织性,但一 般来说它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其特定的目标已达到,甚至只是情绪 发泄过后,就解体了。 • • 暴乱是暴民常常采用的公开的暴力活动。这是一种由缺乏明确目的或 方向散漫的暴民参加的行动。虽然有些暴乱者可能有明确的目的,像 捣毁一些房屋或商店,但大多数的行动却是出于一般的不满和忿恨。
– 骚乱甚至可以涉及不同地区的几个不同群体,这些群体的行为接近 ,但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 暴民则通常有一定的目标,例如袭击某个社会群体、对某人处以私 刑等。 – 同暴乱相比,骚乱所涉及的行为更一般化,除了制造混乱以外,没 有什么特定的目标。
典型案例:瓮安事件
地点:贵州瓮安; 时间:2008年6月28 起因:女中学生李 淑芬溺水身亡,家属 对警方的“自杀”判 定不服气,一周后的 28日下午家属基围观 者300多人向政府请 愿; 消息通过各种方式 传播,越来越多的人 加入,当游行队伍抵 达县政府,已经聚集 了上千人。 事态迅速扩大,由矿泉水瓶子乱砸引起骚乱; 傍晚6点以后,骚乱的人群将公安局、政府大楼、县委 办公楼、县民政局相继点燃;大批从外地调集的武警进 入现场; 凌晨3点,聚集在打砸抢烧现场的2万人在劝说下开始离 去; 深夜,人们用手机、相机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博客中的 贴子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5891a62cce2f0066f4332282.png)
集群行为是“无理性”的吗?
首先,无理性是个体精神状态的特征,不能运 用于群体。
其次,“无理性”一词充满了价值判断的意味。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是无理性的, 也可能是合理的。例如为宗教献身在不同国家 的人看来意义不同。
将集体行为描述为无理性反映了这样一种错误, 即没能细致考虑集群成员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 情境。例如对大火的事后分析。
3、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
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也能引发集体行为。 这样的冲突通常是急速的社会变迁或者 是在文化中引入了对立因素的结果。
传统社会的急速现代化通常孕育了集体 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的冲突容易导致一 些针对性的集体行为的产生。
4、相对剥夺
相对剥夺是导致内乱和其他形式集合行为的另 一潜在的普遍因素。
1896年,格式塔•勒朋(Gustave le Bon)在《集群》中 对集群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
集群被看成是具有集体意志的单一有机体。他认为集 群使个人“着迷”的能力基于三个因素:
(1)不可征服感(invincibility):即从单纯人数上获得 的强大力量。
(2)传染(contagion):即新的思维方式的迅速蔓延, 类似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一样; (3)易受感染性(suggestibility):在集群中人的心智 很容易降到一个较低的活动水平上,并且人们容易毫 不怀疑地被动接受和模仿集群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暴民行动通常有领导者和一定程度的组织结构。 -但由于他们是短暂且不稳定的,所以暴民被认为是一种集体行为。
续
骚乱(riot):是一种采用了暴力的行动集群;与暴民 中的成员不同的是,骚乱者表达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 愤怒,并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之内从一个目标转向另 一个目标。
骚乱常常包括对不受欢迎的群体的攻击、掠夺、捣毁 财产以及对权威的普遍蔑视。有的骚乱者可能有特定 的目标,例如破坏不受欢迎者的房屋和商店等。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3aec0a9bed5b9f3f80f1c58.png)
第11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11.1复习笔记一、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1.定义集群行为表现为各种从表面上看来不但毫不相关甚至大相径庭的现象:从暴乱、骚动、恐慌、狂热、时尚、流言、谣言直至各种社会运动。
2.集群行为的性质与特征(1)集群行为的性质即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和无组织性。
(2)集群行为的特征①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它涉及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②集群行为不是确定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的行为。
③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量能够重建正常的社会行为。
(3)集群行为的条件①环境场所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
②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
③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④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
⑤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⑥集群行为的产生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如新旧观念的冲突、好奇心理的驱使以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极限等。
3.集群行为的理论(1)古斯塔夫·黎朋,他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①失去个性,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②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间的暗示与感染;③失去个人责任感,这容易导致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2)对集群行为的同质性即行为的蔓延现象所作的五种常见解释①麦独孤的本能论。
这种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造成的。
②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这种理论从实验入手,证明了同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个体不同的。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PPT课件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e20a69be1e650e53ea990c.png)
现代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伟教授 朱 虹博士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 · 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 征 ……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 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 同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 1 )去个性化, •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 2 )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 , 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 间的暗示与感染;( 3 )失去个人责任感, • 这容易导致 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2)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 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 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 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f1b863787e21af45b207a80a.png)
辛普森案
又称加利福尼亚人民诉辛普森案,是美国加利福 尼亚州最高法院对前美式橄榄球明星、演员O·J·辛普 森进行的刑事诉讼,在该案中,辛普森被指控于1994年 犯下两宗谋杀罪,受害人为其前妻妮克尔·布朗·辛普 森及其好友罗纳德·高曼。该案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 受公众关注的刑事审判案件。在经历了创加州审判史纪 录的长达九个月的马拉松式审判后,辛普森被判无罪。
辛普森聘用了众多知名律师为自己辩护,律师 团最初由罗伯特.夏皮罗领衔,后来由约翰尼.科克 伦和凯尔.卡瑞接替。洛杉矶县自信该案证据确凿, 但是科克伦说服陪审员相信DNA证据存在合理怀疑的 部分(当时在审判中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 理由包括血样证据被实验室科学家及技术人员错误 处理,其他证物采集时的环境等。科克伦及辩护律 师团还宣称洛杉矶警察局有其他失职行为。
3)校正,即利用当时的情境因素来调整最初的特质归因。
两个与此相似的研究
1)琼斯和戴维斯(1965):提出“对应推论 理论”,即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别人的行为来 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不寻常的行为能让 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个人。
2)乌尔曼(1989):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推断 出个体行为背后的特质。
顺序阶段模型的优点
一致性 ↖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举例:教授A批评学生B
1、一致性高(每个教授都批评学生B),一贯 性也高(教授A总是批评学生B),特异性也 高(教授A不批评其队学生)。此时应归因于 学生B。
4、反常条件关注模型(希尔顿 1986) 一个行为或事件的可能原因有稂多,要从 中找出真正的原因需已有知识的帮助;在与 行为、事件的发生有关的所有条件中,如果 某一条件比较突出,那么归因者就会把行为 事件的发生归于它。
社会学 第十一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插图版
![社会学 第十一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插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addb7da26925c52cc5bf17.png)
2.压抑理论
•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的被剥夺感是社会运 动的源泉。 这种被剥夺感可以是绝对的 (当人们完全缺乏某种社会的酬劳或奖赏 时)或相对的(当人们获得的酬劳少于那 些他们与之比较的其他群体的人时)。因 剥夺而引起的痛苦鼓励了那些喜欢发起运 动的人们,因为这些运动将改变他们的处 境。
3、斯梅尔塞(Neil Smelser)的分类
• 斯梅尔塞(Neil Smelser)认为,社会运动可以 分成有价值取向目标的和具有规范取向目标的两 类。 • 价值取向的运动一般注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如 民主、和平、民族主义等。 • 规范取向的运动所注意的焦点比较狭窄,它强调 建立或改革某一特定的社会规范或举措,如妇女 选举权、童工、生育控制等。
第一节 集体行为的内涵
•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 • 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 三、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什么是集体行为
• 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研究发展 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现,转轨时期是社会易产生动乱, 集体行为增多的不稳定时期。 • 集体行为由英文 collective behavior 翻译而来, 我国有 的学者也译作“聚合行为”、“集合行为”、“集群行 为”、“群动”等,基本的含义是指某种无组织、无计划、 一哄而起、临时性、面对面的群众的乌合行为。 • 赖特(Donald Light)与凯勒(Suzanne Keller) • 刘易斯· 科塞(Lewis A. Coser) • 戴维· 波普诺与尹恩· 罗伯逊
二、集体行为的特征
• • • • • 1、无结构性 2、感染性 3、狂热性 4、匿名性 5、失范性
球迷集体搜乱
1、无结构性
• 即参与集体行为的人们之间只存在某种松散的联 系,这一行为从开始至结束的全过程,没有明确 的组织、计划、目标和领导。 • 表现为: • (1)无组织。 • (2)无计划。 • (3)无目标。 • (4)无领导。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d33b3c4be23482fb5da4c8c.png)
•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1)去个性化,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 互间的暗示与感染;(3)失去个人责任感, 这容易导 致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2020/6/30
• 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 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 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在失事的车 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 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 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 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 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 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2020/6/30
有关集பைடு நூலகம்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 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2)
•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造成的。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
![社会心理学11集群行为与社会行动](https://img.taocdn.com/s3/m/52278161b9f3f90f76c61bde.png)
推荐书目
•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名著,他极为精确地
描述了群体心理,自189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
余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作者
古斯塔夫 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
的关系,他通过分析个人加入群体后的心理变化,
指出即使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群体,就
会丧失思考能力,变得冲动、急躁、狂热、极端。
的行动人 • 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干 • 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三、集群行为的产生条件
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 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 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 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 的环境因素。
•
————科尔曼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内容: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一、概念:
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之下, 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 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 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 说的集群行为。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 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 生的神奇工具。
• 一、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 1、对改变的渴望: •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厌恶现在、厌恶自我
精选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新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资料
![精选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新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a5bf65b1ed9ad51f01df2ae.png)
(4)突发因素:女孩死是导火索;
(5)行动动员:拉横幅上街游行;
(6)社会控制机制失效:在14点- 20点的6个小时中,所有州县领 导都没有在现场
启示:
(1)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风险时 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时期;
(2)谣言是集群行为或群体性事件 的推手;因此信息公开非常重要;
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 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 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行 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
7/4/2019
课件
13
阅读资料:
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2)
科尔曼以一种与社会交换论者十分相似的语言(报酬、资源 及转换)和方式(矩阵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时尚现 象为例,始作俑者和追随者面临的报酬结构涉及三方:始作 俑者、追随者和大众媒介。时尚这种集群行为的流行或蔓延, 是追随者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转让给始作俑者的结果(始作 俑者则将控制转让给各种大众媒介)。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消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越 来越多的人加入,当游行队 伍抵达县政府,已经聚集了 上千人。
事态迅速扩大,由矿泉水瓶 子乱砸引起骚乱;
傍晚6点以后,骚乱的人群将 公安局、政府大楼、县委办 公楼、县民政局相继点燃; 大批从外地调集的武警进入 现场;
社会心理学社会群体心理PPT演示课件
![社会心理学社会群体心理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4eaeb38762caaedd33d4f9.png)
社会心理学
社区生活方式是在社区意识和社区精神的支配下,社 区性格在社区成员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化的结果。社区 生活方式作为社区性格的社会活动层面,受社区成员 价值观的指导。
社区形象是指得到社区内外认可的社区文化的典型反 映和外部表现, 是社区性格的浓缩和提炼。
社区性格的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如图 :
社
第十一章 社会群体心理
1
第一节 社区心理
社区(community)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 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1887)中最先提出。对 “社区”一词有多种定义。一般来讲,“社”是群体, “区”指地域。
社区就是具有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生活群 体及其活动区域。
从这一概念上讲,社区包括以下四个构成要素:地域、 人口、边界感和组织。
2
2019/11/16
社
社区的四个构成要素
(1)地域:社区并不是指纯粹的自然地理分区,而是强调与共 同空间有关的社会联系。
(2)人口: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组成结构(如年龄、性别、 职业、地缘性等)、疏密程度、人口迁移流动情况等都是描述 社区的重要指标。
(3)边界感:社区有实在或假想的边界,社区成员也可以觉察 这样的边界,即心理上的归属范围。
Bronfenbrenner认为,人与环境构成一个 生态系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受他们所处的
现实生态系统的影响,而生态系统中又包含
四个相互嵌套的子系统,由内到外分别是微
观 系 统 ( microsystem ) 、 中 观 系 统
( mesosystem ) 、 外 系 统 ( exosystem )
性、优柔、怯懦等。
第四,社区成员的理智特征。社会心理学
11
社会学概论第11章
![社会学概论第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35da780f6c85ec3a87c2c5eb.png)
第十一章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一、暗示与模仿暗示与模仿是一对最常见的社会互动方式,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就是起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暗示与模仿。
1暗示埃尔伍德认为:“凡一个人以一个意思传达给别人,别人无批评的,或无合理的根据,即接受了,此种过程谓之暗示”。
博格达斯则说:“暗示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发出刺激的过程”。
主观的心理状态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一个方面,而适当有效的刺激则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
从刺激作用的状况来看,容易引起暗示的刺激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有节奏或单纯的刺激;第二,反复持久的刺激;第三,具有特殊的暗示潜力的刺激。
暗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暗示。
又称为提示,是指暗示者给予受暗示者的面对面的暗示。
在直接暗示过程中,受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仰和服从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这是直接暗示发生作用的先决条件。
2.间接暗示。
指用委婉曲折的表示或刺激对他人发生暗示作用。
间接暗示常常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反暗示。
暗示刺激引起与暗示者的预期相反的反应就是反暗示。
4.自动暗示。
也就是自我暗示。
或者说暗示刺激不是来自外界而来自于受暗示者自身内部的暗示作用。
自动暗示实际是过去的经验在适当情况下复现。
因此,自动暗示与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模仿模仿就是对暗示的反应,也就是由暗示刺激而引发的类似的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程。
所以,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面看是暗示,而从反应的方面看则是模仿。
有一种观点认为,模仿仅仅限于行为动作方面,在思想方面叫做“暗示”,而在感情方面则叫做“同情”。
所以,艾尔伍德将模仿称之为“模仿行为”,以区别于暗示与同情。
在模仿问题的研究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定律”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学说。
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定律》一书中,塔尔德认为,社会起源于模仿,而模仿则遵循以下定律:①在无其他力量的阻碍时,模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
②模仿一经传递则必然发生改变,不会与原形绝对相同,无论是个人的模仿还是社会的模仿都是如此。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完整版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d6828cd4d8d15abe234ee5.png)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虑内容:1、社会心理学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反映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总结: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社会行为: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社会行为的性质: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曰物质承担着2、社会刺激是各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曰反应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2、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3、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罗斯)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其基本的概念体系主要来自社会角色理论,强调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法。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主要建构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尽管他们承认社会因素又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a9d72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a.png)
第二节 从众
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 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第二节 从众
谢里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第二节 从众
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刺激情境清晰)
第二节 从众
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是信息性社会影响: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 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人们有被接受的需要,希望 获得他人的赞同,并避免他人的反对
➢ 低球技巧:是指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要求,等别人接受小要求后马 上再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第四节 顺从
促进顺从的技巧:
➢ 折扣技巧: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折扣 或给对方其他的好处。
➢ 相同处境策略:是指当人们觉得自己与对方有关系时,无论这种关 系是多么微不足道,人们都会因为这种关系而接受要求。
抵制说服的方式 态度免疫 加强个人承诺 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去个性化的原因: 匿名性 责任分散 自我意识下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 时尚: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 行的某种生活方式。时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短暂, 二是新奇,三是有较宽的波及面。 ➢ 流言: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 集群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 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 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 的现象。 ➢ 引起注意技巧
第五节 个体与影响
未觉察的影响
非言语信息是指个体在沟通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非言语 内容的信息,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言语的听觉特征, 不是指言语中的单词与句子,而是语速、音高和音量;二 是沟通过程中的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目光的移动 与接触、甚至包括衣着与妆容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社会影响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社会影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61c9e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0.png)
该实验的意义:
该实验使得社会群体对个人的从众压力第一次得到清晰的
显示,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从众的实验研究的有用范式,为后来
的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可编辑
9
从众的种类 :
1 表里一致的从众。真从众。
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2 表里不一致的从众。假从众。
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内心却相信大多数人是错误的,自 己是正确的。不过迫于压力,不愿意特立独行,在行为上采取与大 多数人一致的做法。
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 为低下的现象,称社会抑制,即由于他人在场而使绩效降低。也称 社会干扰。
可编辑
4
查荣克(R.B.Zajonc)的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
行为仓库
他人在场
动机水平↑
优势行为:简单的、熟练的行为 非优势行为:复杂的、生疏的行为
社
会
优势行为
行为表现
可编辑
30
5.依据孙本文的观点,暗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直 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他人暗 示 E.反暗示
6.时尚是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之一,下列对“时尚”的理 解中,正确的有( )
A.时尚比较突出地表现装饰、礼仪和生活行为等方面 B.时尚是民俗短暂的变异,是民众的一处特殊的补充 C.德高望重或才华出众的人,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信 任、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 D.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 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E.时尚往 往体现出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愿望
可编辑
6
第二节 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 (conformity)
(一)定义
从众(又称为遵从、相符):指个人由于群体压力,放弃 自己的意见,自愿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ppt课件
![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a748dcf121dd36a32d82e2.png)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心 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去 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 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
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 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
个体不同的。
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3)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 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 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2)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布鲁默、K.兰和G.兰的循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
造成的。
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参考课件)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440621b4daa58da0114a70.png)
时尚不同层次的演变:时髦、时尚、时狂 时髦:一种零散的,短暂的时尚。是时尚的最为常 见的初始形态。参与者的身心投入程度不高,具有明显 消遣性的集群行为方式。 时尚: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 参与者的身心投入比时髦的追随者要高,但是任是一种 温和层次的情绪唤起。 时狂:时尚发展的极端形式,参与者已经是一种不 理智的状态。身心投入极高,达到亢奋的地步。这种集 群行为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36
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流言(gossip)和谣言(rumor)都是在社会大众 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流言和谣言虽然都 是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但两者严格说来还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无意讹传的,后者则是有意捏造的。考虑到流言 和谣言的传播是匿名的,且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扩展,很 难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以致我们常常无法确定传播 者的动机,从而无法有效地将这两者分开;加之有些传 闻事后证实并非毫无根据,只是在传播之时尚未获得官 方渠道的证实,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常常会将流言和谣言 统称为传言(Legend)。
社会心理学
社会0801
1
2
5月2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深圳富士康龙华园区又发 生一起坠楼事件,据悉坠楼男工南某,21岁,湖北人。 南某坠地后受伤,被送到龙华医院后不治身亡。这是今 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第十名坠楼的员工,共造成8死2 伤。
3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第二节 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第三节 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第四节 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第五节 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16
二、暴乱 暴乱是行动群众的一种。成员从感情上倾向于暴力 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虽 具有组织性,但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难以把 握的。) 公开的暴力活动。(视频: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 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9.7.5) 私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 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 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在失事的车 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 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 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 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 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按照N.斯梅尔塞的观点,集群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1)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 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有时它涉及 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2 )集群行为不是确定 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 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 的行为;(3 )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 量能够重建或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
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 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
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 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
个体不同的。
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2020/4/9
课件
10
集群行为的理论(3)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 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1)结构性助长, 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
2020/4/9
课件
3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1)
从古斯塔夫·黎朋和西皮 奥·西格尔时代起,社会学 和社会心理学家就一直尝试 着从理论上对集群行为加以 概括:罗伯特·帕克认为, “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 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 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 动的结果”。
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
2020/4/9
课件
6
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2020/4/9
课件
7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2)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 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 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 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科尔曼那里,集群行为 “包括人们成群向银行去 挤兑;剧场里火警之声大作,观众仓惶逃脱;在一 部分人中兴起的某种一时的爱好(跳呼拉圈舞和滑 板风行一时);群体发财之梦(当年在法国与约 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公司有关的股票投机狂潮); 充满敌忾且又无组织的示威行动;暴乱;群体行为; 服饰的流行以及宗教的狂热等。”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9
集群行为的理论(2)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布鲁默、K.兰和G.兰的循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
造成的。
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
它从实验入手,证明了同 会影响,从个别人的可见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1)去个性化,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 间的暗示与感染;(3)失去个人责任感, 这容易导致 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2020/4/9
课件
当我们论及集群行为时,就像将手伸向一只鼓鼓 囊囊的“摸彩袋”。这只袋子里盛放着各种从表 面上看来不但毫不相关甚至大相庭径的现象:从 暴乱、骚动、恐慌、狂热、时尚、流言、谣言直 至各种社会运群行为:性质与特征
集群行为英文写成 Collective Behavior,•又译作 “集聚行为”或“聚合行为,也被人译作“集体行 为”,在前苏联学界则被译作“集体外行为”或 “非集体行为”。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2020/4/9
课件
1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集群行为的概念: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 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 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 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 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
2020/4/9
课件
5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1)
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 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 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 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 的环境因素。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2020/4/9
课件
4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 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2020/4/9
课件
8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心 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去 感受、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