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液体内部的压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6.3 液体部的压强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液体部压强规律。液体部的压强和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习本节容需要以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液体的特点、密度知识为基础。
本节由视频“潜艇下潜深度受限制”的现象引出液体部有压强,接着通过学生体验、对比提出猜想。通过学生小组实验设计、探究、讨论、归纳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然后构建液柱模型推导出压强的数学表达式。最后运用液体压强规律解释连通器,并了解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本节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验、实验、思辩形成液体部压强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对比、归纳、建模、演绎的科学方法,感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有压强,理解液体部压强的规律。
(2)会使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液体部压强。
(3)知道连通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液体部压强规律的过程,感悟控制变量、归纳方法。
(2)经历液体压强表达式的推导,感悟建模、演绎的科学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探究,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液体压强规律在技术上的应用,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液体部压强规律。
难点: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U形管压强计、大烧杯、水、盐、保鲜袋、橡皮软管。
2、演示实验器材:侧壁开孔两端开口的试管、水槽、红墨水、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
3、课件:自制课件,视频。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情景和活动引发学生提出猜想,引起探究的兴趣。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和演绎推理的过程,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同时获得液体部压强规律。最后运用液体部压强规律解释连通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液体部压强规律的形成过程。方法是:首先通过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学生认识到液体部向各个方向有压强,同时启发学生提出关于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合理猜想,其次通过演示实验和小组讨论排除无关因素,然后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在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最后结合自制课件建构液柱模型,通过演绎推理,获得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方法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分析某一水平液面受到的压力,然后利用自制课件,层层液面叠加,出现柱状液体,然后利用压强的定义式推导得出。
本设计通过观察潜艇电影片段,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体验、实验探究,演绎推理感受对比、控制变量、归纳、建模、演绎等科学方法。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连通器的学习,巩固液体压强知识,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完成本设计的容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活动I 体验
学生手套食品袋插入水槽,体验手上的感觉,观察食品袋的形变。引出液体部有压强。
情景I 演示实验1
在底部和侧壁包有橡皮膜的试管中装入染成红色的水,根据橡皮膜的凸出,引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情景Ⅱ演示实验2
把刚才的试管缓慢插入盛有浓盐水的容器中,根据橡皮膜的凹陷程度的变化,以及侧面的橡皮膜上开一小孔后液体的流向,猜想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活动II学生实验1
先介绍U形管压强计的正确使用,学生练习使用U形管压强计,排除无关因素—“高度”。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猜想、各自的实验目的(研究液体压强与某一因素的关系),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活动Ⅲ学生实验2
分组实验探究液体部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归纳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定性关系。
说明:两人一小组,先研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后研究液体压强与密度关系。(实验数据记录在学习活动卡上)
活动Ⅳ推导公式
构建液柱模型,运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定量的数学表达式。
情景Ⅲ演示实验3
透明橡皮软管,使之成U形,装染成红色的水,上下移动一端。
活动Ⅴ学生实验3
在透明的橡皮软管中装水,上下移动软管口,观察液面,思考原因。
情景Ⅳ课件展示
用液体压强原理解释U形管中同种液体液面保持相平的原因,引出连通器的概念和连通器液面的特点。
活动Ⅵ应用
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等)。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感受液体部有压强。
第二环节,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液体部压强的初步规律。
第三环节,结合自制课件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第四环节,通过实验和课件提供的情景,了解连通器液面特点。
第五环节,通过阅读、交流等方法了解连通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1课时 (一)引入
1.学生手带保鲜袋插入水槽观察保鲜袋的形变。思考:使保鲜袋紧贴手的原因是什么? 2.演示实验如图1甲所示,观察到橡皮膜突出,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3.演示实验如图1乙所示,将试管插入浓盐水中,观察橡皮膜的变化,思考:影响压强的因素是什么?当外液面相平时,在橡皮膜上开孔,观察液体的流向,再思考:影响压强的因素是什么? (二)新课
4.介绍U 形管压强计的使用,然后将金属盒放入液体的某一深度,转动金属盒使之朝不同方向,观察U 形管液面高度差。
然后指导学生将金属盒放入液体的相同深度,不同高度处,如图2所示,观察U 形管液面高度差;进一步思考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根据猜想,请同学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交流。
5.实验探究 探究液体部的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初步关系
利用学习活动卡指导学生分组运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学习活动卡见附录) (1)分组探究液体部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 (2)填写实验表格,组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策略:多媒体搜集数据、师生探讨、课堂交流)
6.推导公式 (解决实验无法解决的液体部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定量关系) (1)利用课件和设问,帮助学生建构液柱模型。 设问:设想在液体某一深度有一水平液面,如图3所示,该液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大小如何?(课件演示液面层层叠加,出现与它面积相同的柱状的液体。)
设问:根据压强的定义式如何计算这部分液体的压强? (2)运用压强概念推导出的数学表达式。
图2
图1
甲
乙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