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何辉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新形势、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迎合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切实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带有建设性意义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德育策略原则方法引导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们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条件,同时腐朽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不可低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严重毒害未成年人的心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拓展了未成年人的发展空间,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本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明,各种观念和意识交织在一起,不断冲击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加上社会上某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以及黄赌毒等社会公害,也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和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

学校是德育的主战场,学校又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政治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时代性,讲究科学性;注意改革,积极探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切实遵循“小、近、实、序、放、新”等原则。

所谓“小”,就是内容要具体,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教育内容尽可能具体化、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切忌口号式、空洞化和成人的倾向。

所谓“近”,就是德育工作要贴近实际。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时代发展的要求。

所谓“实”,就是工作要扎实,注重知行统一。加强实践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到实处。

所谓“序”,就是德育工作要讲究层次。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德育内容、德育空间和时间进行科学的序列安排。

所谓“放”,就是要走开放式的德育之路。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的形式,使家庭、社会与教育者协调一致,构建三教合一的教育模式,并善于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校、家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所谓“新”,就是德育工作要创新。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从变化了的时代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力争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先进、科学的理念是正确行动和实践的先导,而方法则是理念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在德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以导为核心”的德育新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运用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方法。基于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和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新理念的认识,我认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应当着重与三方面工作。

第一、执行国家德育大纲,订立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事实上,在国家德育大纲的基本框架内,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课程载体才可能实现各种正向价值的传递,而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比较灵活的、因而也更加强调地方学校自主权的课程思想改革和课程模式开始收到重视。有鉴于此,我认为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首先着力于订立校本德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推行德育课程,从而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和风格。进言之,真正的道德教育塑造的其实就是一种风格和特色,而且只有依赖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不同的校际文化风格,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因为道德教育实际上是模塑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任何生命都是独特的,而在一贯缺失了道德文化风格的教育氛围中要凝聚这种独特的生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就需要通过课程的方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文化。学生浸淫其中,所获得的是一种表现其真实人性的独特(包括语言、情感和行为),是一种不竭的生命滋养,它最终将融入个体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从而形成独立的道德个性。可以说,没有道德的个性就意味着道德的失落,没有校本文化支撑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开展校本对于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江苏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和四川成都七中的“公民教育”,在这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以配合德育、包括德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在一个日益现代化和民主化的教育体系中,校长被赋予比较多的决策自主权,他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时空达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目标。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校长仍然固执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把学生禁锢于课堂和“题海”之中,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存在,使他们既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也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早有批评,他认为,如果教师编排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却没有时间到图书馆去阅读他喜爱的书籍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令人悲哀的。事实上,道德产生于交往,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时间去和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没有时间去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由这种交往所生发的心灵体验。没有交往,没有体验,一个人就不可能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样也就不可能懂得体面生活的真义。因此,当人与人生动的社会关系被枯燥的人与课本、“题海”之间的认知关系所取代,属于生命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也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灵活的调度和安排教育时空直接关系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

第三、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于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十分重视道德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给学校所有的道路、楼房和景点加以命名,而且还专门编写了校园文化读本进行诠释。他们相信通过营造这种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的刺激学生的合理动机,可以激活作为动机核心的心理需要。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诺维奇就认为,人和外部存在之间构筑起一直文化,由文化刺激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并形成了所谓的“动机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态度。应当注意的是,最近有生物学家提出“基因表达”理论,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需要被激活发挥功能,如果某一部分的神经元长期不被激活,它就不能进入某种功能的工作区,而由其他神经元所取代。推广之,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长期处于高成就动机状态,那么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表达就越来越多,他的这种智能就得到呈现,而其它方面如果长期不被表达,那么这些方面的能力就越来越弱。既然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均衡发展,而人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