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的生物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会!!!!!
❖ 谢谢指导!
谚语中的生 物学
杨丽请 ——05生物教育
谚语趣谈
❖ 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 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 识,现撷取几条浅析,与大家同享。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 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 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 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 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 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 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 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 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 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s如果是 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 传物质 (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 来。
❖ 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 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一山不容二虎"
❖ 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 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 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 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 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 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 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 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 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 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 容不得二虎。
❖ 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 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 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 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
❖ 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 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 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 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飞蛾投火 ”
❖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 性。
❖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 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 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 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 环境。
"作茧自缚"
❖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娥类结茧,能 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种适应性, 但当遇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 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 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 “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 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 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 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
❖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 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