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1.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2.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性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3.汉坦病毒:即肾综合征山血热病毒,为—ssRNA病毒。
汉坦病毒主要有汉滩型和汉城型4.逆转录病毒:它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
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疾病5.内基小体:它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而成的—种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6.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
含HBV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以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
7.无症状HBsAg携带者:特指血液中携带HBsAg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亦正常的慢性携带HBsAg的人,由亚临床型或临床型的患者发展而来。
由于其人数多,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
8.缺陷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即为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9.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0.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11.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1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1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14.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15.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COD:即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3.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B+]表示。
5.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者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6.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成为温和噬菌体。
7.单克隆抗体:指由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8.艾姆斯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9.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10.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由机体内免疫系统执行的,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藉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B Cell Receptor)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
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三类淋巴细胞,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T细胞或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发育成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Ig),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记: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可作为抗原受体(BCR).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以下
是微生物学中常用名词的解释:
- 微生物: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蓝藻等。
- 细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存在于各
种环境中,有些细菌可以对人体有益,有些则会引起疾病。
- 真菌:一种多细胞或单细胞生物,营养方式为吸收外部营养
物质,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有用的物质,如药物,而有些真菌会引起
感染。
- 病毒: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自己,引发多种疾病,如流感、疟疾等。
- 肽聚糖: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分子,可以与免疫
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引起免疫反应。
- 茵莉菌素:一种抗生素,可以杀死多种细菌。
- 氨基糖:一种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壁中的糖类分子,具有
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 病原体: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
-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细菌两类微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也就是没有细胞核。
- 真核生物:指有细胞核的生物,包括真菌、动物和植物等。
-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细菌。
- 宿主:指存在于另一种生物体中的生物,如人类体内的微生物。
以上是微生物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相关内容。
兽医基础 模块3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 项目1微生物学基础

模块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项目一微生物学基础任务一细菌知识点一:细菌的大小细菌的个体微小,通常以微米(μm)作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
不同的细菌大小也不相同,细菌的大小常受菌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点二: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根据细菌的这三种基本形态相应地把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状菌。
知识点三:细菌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的最外层,无色透明,有坚韧的弹性。
它具有维持菌体形态,保护菌体耐受低渗环境,参与细菌的物质交换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及染色特性有关。
2.细胞膜:一层半透性生物薄膜。
它具有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运送、交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提供鞭毛的着生点,参与能量代谢等功能。
3.细胞质:是位于细胞膜内的无色、透明、黏稠的胶体状物质。
是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
4.拟核:分布于细胞质的中心或边缘区。
控制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荚膜具有保护菌体的功能,还具有贮留水分,抗干燥的作用;荚膜与细菌的毒力有关;荚膜具有抗原性。
2.鞭毛:鞭毛具有抗原性,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的主要功能是传递遗传物质。
4.芽孢: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一个细菌只能形成一个芽孢。
一个芽孢经过萌发后也只能形成一个菌体,故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器官。
杀死芽孢的可靠方法是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
评价消毒剂的效果一般以能否杀灭芽孢为标准。
知识点四: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呼吸类型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所有细菌的生长繁殖都需要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等。
2.适宜的温度:病原菌在15—45_℃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是37_℃左右。
3.合适的酸碱度(pH):大多数细菌在pH4.0—9.0的范围内可以生长,多数病原菌的适宜pH为7.2—7.6。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第二章细菌学概述1、细菌的计量单位是微米(1μm=1000㎜)2、细菌按其外形可分为:球形(球菌)、杆形(杆菌)、螺形(螺形菌)4.细菌特殊结构的特点与致病性关系①荚膜:有抗原性,在动物体内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与细菌毒力有关,使细菌对干燥和其他因素的侵害具有一定的抵抗力②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粘附作用③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具有粘附与宿主细毛膜表面的能力,构成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性菌毛有致育性,传递某些致病物质,是雌性菌获得雄性菌的某些特性④芽胞:有很强的耐药性,通透性低,胞内含水量少,酶活性低,故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对干燥、高温、化学消毒剂及辐射有较强抵抗力。
5革兰染色:细菌学中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在鉴别细菌、研究细菌致病性和选择治疗药物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可将细菌分为格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
大多数格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及杆菌肽及龙胆紫敏感,而大多数格兰阴性菌对以上不敏感,对链霉素、碌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敏感6细菌对氧气需要的不同分为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7热原质:许多细菌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8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①在液体培养集中的生长现象:大多数呈均匀混浊状态;少输入链状排列的细菌呈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杆菌在液面形成菌膜液体澄清②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单个细菌可繁殖成菌落,各种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各有特征,鉴别细菌③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若具有鞭毛,能运动,则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穿刺线模糊不清;无鞭毛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呈线型生长周围培养基透明澄清,用来检查细菌动力9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经常寄生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寄生在人体一般情况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微生物丛10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屏障作用、营养代谢、免疫效应、解毒作用11平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12消毒:指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常以化学方法为主,也可采用湿热或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灭菌: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13高压蒸汽灭菌法条件:通常蒸汽压力102.969kPa,温度121.3℃,15~30min14细菌的侵袭力包括粘附因子、抗吞噬与扩散因子15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第三章免疫学基础1人体免疫功能可概括为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稳定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要点梳理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病毒的致病机理:1、对宿主细胞的作用;2、对宿主的免疫病理损伤。
190页2、病毒培养的三种方法: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 194页3、最常用的培养病毒方法是:细胞培养194页4、核酶:是一类具有双重特异性的RNA分子,一是能识别特异的靶RNA 序列,二是具有酶活性,连续特异性切割降解靶RNA。
200页5、真菌的概念:是一大类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202页6、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沙保培养基7、真菌的菌落类型:酵母型、类酵母型、霉菌型(菌落)205页8、真菌的应用:酵母菌:啤酒、酒精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核苷酸、氨基酸等制造;毛霉菌属:污染、分解蛋白质,豆腐乳酿造;曲霉菌属:糖化、分解蛋白质、发酵、污染、条件致病、毒素;青霉菌属:青霉素发酵、污染;根霉:糖化菌种 206页9、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 211页10、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分布的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220页11、正常菌群的生理功能:拮抗病原微生物、营养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促进免疫作用 220页12、灭菌: 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225页13、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25页14、培养基的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227页15、发酵工业中,常需要单独灭菌的营养成分是:糖(见课件)16、紫外线的特点和杀菌机制: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可损坏细菌的DNA 结构、260-266nm杀菌作用最强、穿透力弱、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229页17、生物安全防护最好的实验室是:BSL-4级实验室 235页18、生物安全(bio-safety):避免危险生物因子对实验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235页19、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240页20、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微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康复治疗师考试- 微生物学基础和免疫学(考点)

第九章微生物学基础和免疫学1.急性肠炎最常见沙门杆菌感染。
2. 免疫应答最终效应:是将侵入机体的非己细胞或分子加以清除,即排异效应。
但抗体分子本身只具有识别作用,并不具有杀伤或排异作用,因此,体液免疫的最终效应必须借助于机体的其他免疫细胞或分子的协同作用才能达到排异的效果。
3. 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①细菌产生的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②侵袭性酶能损伤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③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均与致病性有关。
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较抗生素窄。
4. 微生物中只有真核细胞型的真菌具有完整细胞器,原核细胞和非细胞生物均无完整细胞器。
【白色念珠菌为真菌,因此具有完整细胞器。
】病毒、朊粒等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5.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①医务人员带菌率高,是引起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②常引起皮肤化脓性感染。
③表皮溶解毒素可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④血浆凝固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
杀白细胞素能杀死多形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此毒素有抗原性,不耐热,产生的抗体能阻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复发。
肠毒素与食物中毒有关。
6. 构成病原菌毒力的主要因素:是侵袭力和毒素。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构成侵袭力的主要物质有细菌的酶、荚膜及其他表面结构物质。
7. 病菌致病因素①病菌有黏附因子。
②病菌有荚膜、微荚膜。
③与病菌的胞外酶有关。
④与病菌的内、外毒素有关。
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及侵入的部位。
8.条件致病菌:是指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以引起疾病。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体表及肠道中,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9. 潜伏感染:是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区分“自己”与“非己”物质,从而达到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与免疫调节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g):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异物性:T、B淋巴细胞在胚胎期、在成熟前未充分接触过的物质(未被阴性选择过的物质)。
4、易接近性: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结合的难易程度。
决定免疫原性的强弱。
5、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的特性。
6、抗原性(反应原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7、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物质基础):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为表位。
8、抗体(Ab):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Ab都是Ig,Ig不一定都是Ab)10、超抗原(SAg):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菌体某些成分、逆转录病毒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等构成的不同于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这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或B细胞。
11、补体(complement,C):是正常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12、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
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放大系统。
13、细胞因子(CK):是一大类由细胞分泌的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
14、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膜表面分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1.试述现代免疫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
答: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和应答,可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种功能。
2.试述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答:(1)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等。
臣噬细胞可对穿越体表屏障进入局部组织中的病原体产生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中性粒细胞在局部发生感染时,可迅速穿过血管壁进入感染部位,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NK细胞是能够非特异识别杀伤某些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可直接识别结合某些病原体和某些病毒感染或突变细胞表达的共同抗原成分,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B1细胞可识别某些病原体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并迅速产生以IgM类抗体为主的泛特异性抗体,产生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
(2)固有免疫分子主要包括补体和细胞因子。
在某些病原体进人体内或抗原与抗体在体内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免疫复合物时,可使补体系统激活产生细菌溶解作用,促进吞噬的调理作用和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及其调节、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试述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和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B淋巴细胞。
(1)抗原提呈细胞是一类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通过其细胞内MHC分子将加工处理后形成的抗原肽运载到APC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T细胞识别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细胞。
(2)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T细胞根据其表面标志性CD分子的不同,可分为CD4+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
(3)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B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再次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迅速产生相应高水平IgG类抗体。
4.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联系和区别。
微生物名词解释1

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用来测定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免疫测定技术。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及非病原微生物。
Ames test: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仪器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BOD值:表示在20℃下,1L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天所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
COD值:即化学需要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芽孢假根:是根霉属真菌在与基质相接触处分化形成的起固着和吸收营养作用的根状菌丝。
根圈:也称根标,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菌落:将单个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菌落。
灭菌:灭菌是指利用某种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病毒:是一类比细菌更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仅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纯培养: 指由一个细胞或几个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类群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物活动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
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边缘的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L型细菌: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在生物学中,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方面,而免疫学则关注生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
一、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既是病原体,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者。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引发免疫应答。
当人体暴露在微生物环境中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针对这些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来实现。
细胞免疫依赖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类型,而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抗体的产生来实现。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在婴儿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微生物通过肠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并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互动。
这个早期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存在,宿主免疫系统得以正常发育,并发挥出正常的功能。
与此相反,缺乏微生物的条件下,宿主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
这种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另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例如,某些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够直接影响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分子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
这些微生物通过这些机制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实现对宿主的影响。
二、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除了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外,免疫系统也对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来抵抗微生物感染。
当机体感染微生物时,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炎症反应来清除病原体。
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血管扩张、渗出以及白细胞的浸润等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
其次,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来清除微生物感染。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 菌落菌落是指细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独立的集团。
菌落具有细菌种的特征。
例如,大肠杆菌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菌落圆形、边缘整齐;炭疽杆菌的菌落大而扁平,形状不规则。
将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接种,获得单个菌落,是细菌纯化、传代和鉴定的重要步骤之一。
2: 鞭毛与菌毛鞭毛是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遍布、比鞭毛细而短的丝状物,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鞭毛的主要功能:使细菌具有运动性;具有抗原性,通常称为H抗原;有些细菌的鞭毛与细菌的黏附有关,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致病性。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一些细菌的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如致腹泻的大肠杆菌产生的菌毛。
性菌毛与细菌的接合和F质粒的转移有关,可导致一些细菌的耐药性状的转移。
3: 荚膜与芽孢荚膜是某些细菌包裹在细胞壁外一层较厚的黏液样物质,主要成分为多糖。
荚膜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具有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具有抗原性,称为K抗原,可作为细菌鉴别及细菌分型的依据。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的具有多层膜包裹、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芽孢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可耐受100°C数小时,常以杀灭细菌芽孢作为灭菌或消毒是否彻底的标准。
杀灭芽孢的可靠方法是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
芽孢在适宜条件下可形成新的繁殖体,如怀疑死于炭疽的尸体严禁解剖,即是避免其形成芽孢。
4: 质粒质粒是某些细菌产生的独立于核体外的双股环状DNA结构,质粒能够自我复制,传给子代,也可自然丢失,或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
一些质粒上带有耐药、毒素基因。
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用作目的基因的运载体。
5: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区别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其含量占细胞壁干重的60%以上。
另外,含有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革兰氏阳性菌复杂,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免疫学则研究认识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两者互为补充,对于理解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维持个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关键参与者。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多样,有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也非常复杂,包括其代谢途径、营养需求等。
此外,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微生物可以与宿主形成共生、寄生或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二、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和免疫系统的学科。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器官,协同作用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
免疫系统的结构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识别和清除病原体、记忆病原体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
免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机制,人们可以开发出疫苗和其他免疫治疗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关联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首先,微生物学的研究为免疫学提供了基础。
微生物是引起感染和免疫反应的主要病原体,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机制对于研究免疫系统的反应至关重要。
其次,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发展和功能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功能,有利于宿主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半数感染: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些实验动物半数感染的最小毒素量或最少细菌数。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DNA的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溶源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整合了染色体上的前噬菌体改变了宿主细胞的DNA 结构,使溶原性细菌获得某些生物学性状。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繁殖提供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子代病毒的结构,或者合成后不能装配和释放,此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不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或仪器可检出的沉淀现象。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成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软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显现感染。
固有免疫应答: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中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从而肾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过程。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同时可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超敏反应: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絮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表位: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