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化工发展现状及展望
碳一化工主要产品
CnH二n二 nH二O
二nCO n一H二
CnH二n二 nCO二
nCO二 三n一H二
CnH二n二二nH二O
二.二 基本原理
烯烃声成反应:
nCO 二nH二 二nCO nH二 三nCO nH二O nCO二 三nH二
CnH二n nH二O CnH二n nCO二 CnH二n 二nCO二
CnH二n 二nH二O
以上各式表明,主要产物为不同链长的烃类,副产物 为CO二 和H二O。
❖二.几种间接液化的典型工艺
;四油洗塔; 五气体洗涤分离塔; 六分离器;七洗塔; 八开工炉
二.三 工艺流程
Sasol —Ⅰ厂声产流程
二.三 工艺流程
Sasol —Ⅱ和 Sasol —Ⅲ厂的声产流程
二.三 工艺流程
❖三.其它合成液体燃料工艺
水
硬蜡
MFT合成法基本原理流程
为提高FT合成技术的经济性,并改进产品的性质,二0世纪八0年代中国 科院山西煤炭化研究所提出了将传统的FT合成与沸石分子筛相结合的固定床 两段合成工艺,简称MFT法。
二.四 影响因素
反应温度 反应压力
空速 原料气组成
➢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 轻产物声成。 ➢反应速率和时空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温度高于三00℃,副反应速率猛增。
甲醛HCHO是最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是脂肪族醛系列 中最简 单的醛。甲醛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作声产脲醛酚醛聚甲醛和三聚氰胺等 树脂和多元醇异戊二烯乌洛托品等化工产品。也用于医药农药和染料声产。
制备方法
乙烯氧化 甲醇脱氢氧化 甲烷氧化
铁钼法 银法
三.三.二 甲醛的声产
甲醇脱氢氧化制甲醛
当甲醇空气和水蒸气的原料混合气按一定的配比进入反应器时,在 银催化剂上发声氧化和脱氢反应,使甲醇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甲醛。主 要化反应方程如下:
化工行业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建议
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事故风险
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各种事故风险,如设 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和人员伤亡。
预警和应急能力不足
部分化工企业缺乏有效的预警系统和应急 能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不足。
03
化工行业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强化环保法规执行力度
01
02
03
完善环保法规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 准,明确化工行业的环保 要求和违法处罚措施。
技术水平落后
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导致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 严重等问题。此外,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导致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
02
化工行业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污染物排放问题
废水排放
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 的废水,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水 体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和居民
生活用水安全。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针对化工行业环境保护问题,仍有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如何提高环保技 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如何完善环保监管机
制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化工行业环境保护问题
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 响。
对策建议的有效性
针对化工行业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监管等。
展望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化工行业将逐渐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 向发展。
加强废物资源化
对化工行业产生的废物进行分 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废 物的再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的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下简称“CCUS”)技术是未来全球实现大规模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实现长期绝对减排和能源系统深度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推进工业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为我国下一步发展CCUS指明了方向。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十一五”以来我国CCUS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推动CCUS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长期推动我国CCUS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发展CCUS的重要意义CCUS是实现我国长期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
国际上将碳捕集与封存(以下简称“CCS”)1作为实现长期绝对减排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能源署(IEA)的2℃情景下,到2050年,CCS将贡献1/6的减排量;2015-2050年间,CCS累计减排占全球总累计减排量的14%,其中中国CCS的减排贡献约占1/3。
根据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测算,中国当前有超过1600个大型CO2排放源,包括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技术上可实现的碳捕集量超过1 CCS与CCUS称呼略有不同但实质基本相同。
国际上常用CCS,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运输和地质封存;中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提出CCUS,在原有三个环节基础上增加了CO2利用环节,可将CO2资源化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在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38亿吨CO2,而通过强化采油、驱煤层气和盐水层封存等方式可封存的容量分别为10、10和1000亿吨CO2。
此外,中国源汇匹配条件好,90%以上的大型碳源距潜在封存地在200公里以内。
CCUS是实现我国煤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虽然近些年国家已经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控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炭消费总量仍将维持相当规模。
2023年化工行业现状发展分析
成本压力 智能化转型
化工行业
Chemical
industry
劳动力
labor
force
原材料
raw
material
能源
e
n
e
r
g
y
"在成本压力下,企业必须 通过智能化转型来提高效
率和竞争力。"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自动化
automation
环境监管 治理与协作
3. 自动化仓储和物流
智能制造技术不仅仅应用于生产过程,还将涉及到仓储和物流环节。化工企业将会采用自动化的仓储系统,通过 机器人和智能传送带等设备进行物流操作,提高仓储和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性。
绿色环保工艺突破
绿色催化剂 化工生产
"绿色环保工艺 突破,让我们的 地球更美好。"
2022年
可回收利用 可持续 环保
03
2023年化工行业环保政策影响分析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 202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环保政策调整影响
环保政策 化工行业 排放标准
环保监管
投入 技术水平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化工行业正在加速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 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预计将减少10%,能源消耗强度预计减少15%。
二、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化工行业的生产方式。预计到2022年,我国化工
企业数字化转型率将达到70%,智能制造覆盖率将达到60%,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生 产。
(能源化工行业)一碳化工发展现状及展望
(能源化工行业)一碳化工发展现状及展望壹碳化工发展现状及展望1甲烷化工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大量存在于煤层气、沼气和垃圾填埋气等之中。
既是清洁的燃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
目前世界探明石油储采比为40年左右,而探明天然气储采比为60多年,且未探明的天然气量大于石油,尚未开采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更为巨大。
目前天然气已成为仅次于石油和煤炭的世界第三大能源,据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份额将从目前的25%增加到40%,而石油将从当下的34%下降到20%,煤炭基本维持在27%左右,21世纪将是以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代。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加强,21世纪天然气化工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世界煤层气(煤矿瓦斯)储量也非常巨大,我国储量估计也高达36.7万亿立方米。
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受到高度重视。
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的2倍,可满足人类千年的能源需求。
中国从1999年起对可燃冰进行前瞻性研究,目前已在中国海域内发现大量可燃冰储量,仅在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估计相当于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50%左右。
生物甲烷也将逐渐成为甲烷的壹个重要来源。
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从沼气、垃圾填埋气等净化回收生物甲烷已越来越受重视。
自然界中数量巨大的油田残余油、煤炭和油页岩,也能够通过微生物作用,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生物甲烷,这种地质有机质资源的数量巨大。
有研究认为,美国本土48个州的油页岩有机碳大约有2万亿吨,而深部埋藏的煤炭则超过了3万亿吨,仍有阿拉斯加州约6万亿吨的深埋煤炭,这些地质有机质只要有3%转化为甲烷,就能生产28.3万亿立方米甲烷气,按照当前6500亿立方米/年的消费水平测算可供气40多年。
丰富的甲烷资源,不仅会使其在能源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样作为化工原料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世界目前约有5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甲烷化工(天然气化工),年耗天然气量约1600亿m3,约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5%~6%,壹次加工产品总产量在2亿t之上。
碳中和CCUS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碳中和CCUS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1CCUS技术概述和应用意义1.1C CUS技术概述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项针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能够大幅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温室气体排放,涵盖二氧化碳(C02)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4个环节。
在捕集阶段,目前主要涵盖3种技术:1)燃烧后捕集,主要应用于燃煤锅炉及燃气轮机发电设施;2)燃烧前捕集,需要搭配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投资成本较高,只能用于新建发电厂;3)富氧燃烧,通过制氧技术获取高浓度氧气,实现烟气再循环。
在运输阶段,世界上C02运输存在管道、船舶、铁路/公路等灵活多样的运输方式,其中C02的管道输送正作为一项成熟技术在商业化应用。
目前国内C02输送主要采用罐车运输。
在利用阶段,C02地质利用尤其是驱油技术,因其封存规模大并具有提高采收率的良好效应,在各类CCUS技术中脱颖而出,使得C02驱油成为CCUS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同时,越来越多的技术被纳入CCUS体系中,包括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物理利用等。
在埋存阶段,地质封存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咸水层(盐水层)封存、深部不可开采煤层封存、废弃油气藏封存3种主要类型。
目前,国际上也已开展海上盐水层及废弃油气田埋存C02的示范项目。
从埋存类型来看,在运行及执行项目中有60%以上是C02驱油项目。
1.2CCUS的应用意义从低碳发展和碳减排的角度,CCUS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CCUS技术是唯一能够大量减少工业流程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
对于炼化、气电、水泥和钢铁行业来说,要想实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深度减排,CCUS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可再生能源电力和节能技术不可替代的,对于我国践行低碳发展战略和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IEA在《世界能源技术展望2020——CCUS特别报告》中指出,到2070年全球要实现净零,除能源结构调整之外,工业和运输行业仍有29亿吨C02无法去除,需要利用CCUS进行储存和消纳。
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4少气贫油富煤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一大特点,国内煤炭市场低迷,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大力推动煤化工、尤其是新型煤化工快速发展。
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快速兴起,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整体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国际油价下跌,导致整个行业遭遇历史以来最强冲击,但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角度来讲,恰恰体现出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新型煤化工确有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产业发展现状1.技术路线新型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工手段制取石油、天然气,以及代替石油天然气、石油制取烯烃、乙二醇、二甲醚等下游产品,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如下:图1 新型煤化工产业链2.间接液化、直接液化工艺间接液化是将煤气化并制得合成气,然后通过费托合成法合成,得到燃料油和其他化工产品的过程,工艺流程见图3.直接液化是将煤制成油煤浆,于450℃和10-30MPa压力下催化加氢,获得液化油,并进一步加工成汽油。
柴油机其他化工产品。
图2.间接液化流程图图3.直接液化流程图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刘凌云1 周 明2 1.毕节市能源发展技术中心;2.七星关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工艺技术、产业概况,及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挑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新型煤化工;现状;挑战;对策3.产业不断壮大2017年3月22日发布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提出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规划布局方案,即“十三五”期间规划布局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方案》要求这四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新增煤炭转化量总量须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
截至2019年,我国已建成煤制油项目8个,总产能达878万吨;煤制烯烃项目18个和甲醇制烯烃项目16个,合计产能达1669万吨;建成煤制天然气项目5个,总产能64.4亿立方米;煤制乙醇项目7个,合计产能85.5万吨/年,煤基甲醇、二甲醚、乙二醇、醋酸乙酯产能分别达到7620万吨(含焦炉煤气制甲醇)、750万吨、806万吨和292万吨,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碳一化工的应用发展研究
碳一化工的应用发展研究碳一化工作为制备基本化工原料、燃料以及其他重要的化工产品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替代石油化工产业的新型产业。
文章从分析国内外碳一化工的发展现状入手,简要指出了几点已经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化工产业技术,阐述了推动碳一化工体系发展的几点要求,并对碳一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标签:碳一化工;化工产品;应用发展“碳一化工”最初的来源是来自于Monsanto公司所采用的甲醇-乙酸合成工艺。
从一般理论而言,只要是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例如CH4、CO、CO2等等所参与进行的,合成的化学产品含碳数量在2个或2个以上的化学工艺,都可以称之为碳一化工。
就当前的全球能源以及基础化工原料的薄弱情况来看,石油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两大难题严重制约了有机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发展碳一化工技术,减少化工产业对石油产品的依赖性已经迫在眉睫。
1国内外碳一化工技术发展现状甲烷作为碳一化工重要的原料,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而备受关注。
但直接利用甲烷进行工业合成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路线,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研究学者曾通过甲烷合成乙炔,但在70年代后被发展迅速的乙烯工业所冲击,没有进行后续的发展。
其他的一些路线,如采用甲烷制卤代烷、硝基甲烷等,发展难成规模,因此国内外对于甲烷碳一产业的合成路线,如合成芳烃(无氧条件或有氧条件)、烯烃、甲醇等还都处于实验和研究阶段。
利用碳一化工合成路线来制取含氮、氧化合物,是碳一化工中另外一条产业路线。
含氧化合物主要包括甲醛、甲酸、甲酸甲酯、乙醇、乙二醇等等,这类产品的制备主要采用合成气以及甲醇作为原料,通过羰基合成反应进行。
较传统的石油化工产业路线相比,经济性更佳,是国内外化工产业所极力发展和推广的技术路线方向。
2已投入工业生产的碳一化工生产技术现状2.1合成气制备燃料油技术合成气制备燃油技术也称为费托合成技术,于1936年在德国首次投入工业化生产,近些年来我国国内相关技术产业也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已经有了工业实验基地及相关示范装置。
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摘要:煤炭能源是我国能源储备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能源供应一直以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煤化工产业是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方式,在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规划中也深受重视。
在“十二五”以来,我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在科学技术和工程设备上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展望1引言在推进我国能源革命战略发展的进程中,受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煤炭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支撑能源来源之一,并且预计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依旧会在能源结构之中占绝对优势。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现代煤化工已成为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途径和示范。
与此同时,因产业发展时间短,技术不成熟,运行成本高,政策和规划不清晰,产品与石油化工产业趋同,集成度低等原因,产业发展总体质量不高。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浪潮中,现代煤化工产业如何突出重围,发挥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2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2.1煤制油煤制油技术一般分为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焦油催化加氢、煤油共炼和甲醇制汽油、MTG等。
不过目前看来,我国煤制油工业化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自身技术还不够成熟和生产成本太高,以及外界的石油炼化产能总是呈现出一种供大于求的情景等一系列原因,煤制油产业还处于一个长期亏损的状态,整体的生存压力不容小觑。
而纵观南非的煤制油产业,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尖的地步,他们已经达到能够生产出300多种产品的地步,因此也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利润,很多地区的煤化工产业甚至已经逐渐演变为了一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
所以,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来提升质量和效率,从而使得煤炭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是当下我们该仔细思考和努力发展的方向。
2.2煤制烯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中经甲醇的煤制烯烃工业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类更加成熟,整体竞争能力更强的产业。
目前现有产能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300万吨,根据调查显示,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包括石油炼化在内的煤制烯烃产业还至少可以达到新增烯烃产量2600万吨的目标。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生态承载力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气候变暖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定之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2010年坎昆大会,无一不在强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为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同时也是为了探索、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普遍适用性,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正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碳交易机制。
①2013年起,碳交易试点工作相继启动,经过近4年的政策准备,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并在2017年年底建立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此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碳排放权交易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份额或温室气体减排信用为标的物的市场交易,即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由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的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利。
梳理各地开展碳交易的相关政策可知,政府在政策实施和交易开展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自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发《通知》,鼓励试点地区培育和建设交易平台,保障并推动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各试点地区根据自身实际快速作出回应。
例如,2013年11月22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提出“本市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按照《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京发改规[2013]5号)工作的安排,为规范有序推进试点建设,我们制定了《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现予以印发,请参照执行”。
②梳理各地政府开展碳交易相关文件可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是各地开展碳交易的主要目标。
石油化工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
摘 要:碳足迹概念从学术领域提出以来,其定义不断发展,大量研究成果不断发表。
同时,随着碳足迹相关标准的发布,碳足迹核算与评价的商业认证也得到广泛应用。
文章梳理了碳足迹概念由学术研究到商业应用的不同发展阶段,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产品碳足迹评估标准:英国PAS 2050标准、WBCSD 和WRI 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日本TS Q 0010 标准和ISO 14067标准。
总结了现有碳足迹计算的相关软件工具和模型,对目前石化行业及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开展的碳足迹评价研究进行分析。
展望了未来石化行业碳足迹评价方向,提出开发基于单元过程的碳足迹评价方法,使石化生产的过程产品方案调整与能耗变化规律反映到产品碳足迹结果当中,指导低碳能源产品生产。
关键词: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PAS 2050 SimaPro 全球暖化潜值石油化工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田涛1,姜晔2,李远1(1.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00;2.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北京100045)收稿日期:2020-7-28作者简介:田涛,硕士,高级工程师。
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石油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相关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资助项目: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石油石化企业清洁生产技术与碳足迹核算技术开发》。
1 碳足迹及相关标准“碳足迹”概念是由1996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瓦克纳格尔(Wackernagel )和里斯(Rees )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概念引申而来,即要维持一定人口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面积[1]。
但碳足迹与生态足迹的不同在于碳足迹主要涉及与全球暖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
碳足迹概念提出后,在学术领域和认证应用领域得到了不断发展。
中国化学工业现状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化学⼯业现状概况及发展趋势中国化学⼯业现状概况及发展趋势在经历了2008年百年⼀遇的⾦融危机的冲击后,2009年随着各国政府刺激经济政策渐显成效,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复苏。
中国经济更是率先起步,在强⼤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出了⾃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实现“V”反转,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
2009年我国⽯化⼯业也迅速回暖,开⼯率回升,产量产值稳步增长,企业亏损额减少。
据统计,2009年1-11⽉,我国化学⼯业累计产值35315.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累计产值32872.3亿元,同⽐增长7.4%。
截⽌⾄2009年11⽉,我国化学⼯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34588亿元,同⽐增长6.5%;资产总计为32486亿元,同⽐增长12.9%;利润总额为1718亿元,同⽐增长13.5%。
企业数为31966家,亏损企业数为4984家,同⽐增长11.2%,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40.47亿元,同⽐下降16%。
从业⼈员年均⼈数为491.14万⼈,⽐上年同期增加了3%。
化⼯⾏业增加值同⽐增长15.1%,增速同⽐加快4.4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中,烧碱产量1763万吨,增长6.8%。
纯碱产量1837万吨,增长7.2%。
化肥产量6051万吨,增长14.3%;其中,氮肥、磷肥、钾肥产量分别增长12.8%、18.4%和18.5%。
农药产量204万吨,增长12%。
橡胶轮胎外胎产量59734万条,增长15.6%。
电⽯产量1374万吨,增长4.7%。
⼀.下⾯从⽯油化⼯、煤炭化⼯、天然⽓液化⽓化⼯、盐碱化⼯⼏个⽅⾯分析:(⼀)⽯油化⼯⾏业发展现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化⼯业发⽣了巨⼤变化,成为⽀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量。
截⾄2009年底,中国原油⼀次加⼯能⼒已达4.77亿吨/年,位居世界第⼆位。
中国⽯化和中国⽯油两⼤国有⽯油公司分别跻⾝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第9位和13位。
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剖析与未来发展
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剖析与未来发展摘要: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化工材料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希望能为广大朋友分享。
关键词:化工;新材料;产业剖析;未来发展一、产业发展现状(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成就。
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经过“十一五”时期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
2010年全行业总产值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企业和科研单位数量达2000家,从业人员在100万左右。
化工新材料各个领域主要品种中国均有生产,所有小品种均开始着手进行了研究,部分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少量出口,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化工新材料生产大国。
(二)、针对国内外下游市场需求,培育了一批化工新材料产业。
如中国合成橡胶总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132.7万吨增长到2010的271.7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21.0%,超过中国合成橡胶40多年产能发展的总和。
中国已成为世界合成橡胶生产大国,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国家多年来的引导和支持加速了中国功能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现在,全国从事功能膜研究的院所、大学近100家,膜制品生产企业有300余家,工程公司超过1000家,在功能膜几乎所有的领域中国都开展了工作。
(三)、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及产业需求,突破了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制备技术并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
碳纤维一直是航空航天重要的配套材料,这一材料生产技术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产业化突破。
威海拓展公司和中复神鹰公司均已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相当於日本东丽T300级)生产线。
丁基橡胶在汽车内胎、轮胎气密层、药瓶橡胶塞中大量使用,以往长期依赖进口。
(四)、“十一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开发出聚合级异丁烯生产技术,形成了万吨级丁基橡胶生产能力,填补了国内紧缺的丁基橡胶生产空白,使中国七大通用合成胶种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聚苯硫醚(PPS)工程塑料在“十一五”期间也取得突破。
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十五”千吨级加压法合成线性高分子量PPS树脂生产线基础上,不断突破工程化放大技术,目前已形成超过3万吨的树脂合成规模,装置能力居世界第一。
“双碳战略”下,化工行业的突围之路
“双碳战略”下,化工行业的突围之路"双碳战略'作为将来四十年最确定的国家战略,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进展、产业升级、能源转型、资源爱护等方面的底层规律。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绿色工业革命',"双碳战略'的影响是深刻而彻底的,将倒逼一大批行业、企业进行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也将会孕育出一批全新的进展赛道。
而作为传统资源型和能源型行业,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进展趋势下,化工行业迎来结构性转变将成为必定。
一、"双碳'+"新能源'强势推动,化工行业面临多重挑战01-节能减碳,"能碳双控'新挑战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掌握度',尤其是重点掌握化石能源的消费,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比2023年分别降低13.5%和18%。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能碳双控'转变。
这一转变最大的特点便在于更加鲜亮地突出了掌握化石能源消费的政策导向。
而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强度的深度能源依靠型产业,始终以来,化工产业的基础都是以石油、煤炭、矿石等能源型资源作为做原料,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不同的产业链条。
从消耗总量上看,2023年石化和化工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达6.85亿吨标准煤,相较于2023年上升了59.7%;从碳排放强度上看,全球化学品和石化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8%。
我国化工行业每万元增加值碳排放量大约在1.29吨,大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1.14吨。
在去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要实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碳达峰,抑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
“双碳”目标下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双碳”目标下化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如何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对石油化工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二位,其中化工行业稳居世界首位。
我国化工产品销售额占全球化工市场的38.7%,相当于欧、美、日的总和。
炼油、乙烯、对二甲苯、甲醇等产品产能分别占全球的16.9%、15.5%、41.7%、68.3%。
尽管化工行业规模巨大,但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石化化工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部分大宗产品自给率还有待提高。
2020年,我国乙烯、对二甲苯当量自给率仅为53.5%、65.2%,为保障国内产业链安全,还需要提升国内大宗产品保供能力,扩大部分产品生产规模。
二是在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调整能源结构等目标驱动下,新能源用化学品、化学合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功能性化学品、生命科学产品等需求大幅增长,还需要新增一定的化工生产装置。
三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品质提升及环保要求提高,客观上将需要增加一定的能耗。
以上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行业在发展中碳排放的增量。
2021年石化联合会内部核算了过去10年行业碳排放量,也预测了未来15年碳排放量。
2020年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3.84亿吨,未来行业碳排放峰值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
实现“双碳”目标,绝不是要求我们放慢发展,更不是要求我们停止发展,而是在减碳低碳约束下,更好更快地高质量发展。
(二)如何在减污降碳的同时,保持和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竞争力碳达峰碳中和是在全球石油化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之时注入的一个新的变量。
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在筹备征收碳排放边境调节税,筑起新的贸易壁垒。
这种发展环境的变化非常考验企业的战略应变能力、技术路径选择能力、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降碳措施执行能力。
如何将“双碳”战略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相统一,保持同向而行,消化降碳成本,甚至变为企业的盈利点,这是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另一个巨大挑战。
双碳背景下绿色化工发展、环氧乙烷产业现状及发展
双碳背景下绿色化工发展、环氧乙烷产业现状及发展“双碳”发展趋势下,化工产业链十大发展方向碳中和是未来中国化工行业一个比较确定性的发展趋势,在碳达峰及碳中和的“双碳”发展趋势下,中国化工行业将会迎来巨大的转变。
转变的大方向将是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减碳及双碳能源革命的转变。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化工行业发展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在碳中和大趋势下,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区域性结构转变。
首先,为了实现碳中和,中国在未来30年内将会始终坚持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的发展思路,其中太阳能将会是能源行业的主要能源结构,其次是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
另外,氢能及其他能源结构将会成为辅助,而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会逐渐降低,直至与清洁能源的平衡予以实现碳中和大趋势。
其次,在双碳趋势下,能源制造业属性占比逐渐提升,清洁设备、环保及回收产业将会长期受到市场青睐,产业影响比重将会快速提升。
而新能源汽车制造有望继续替代传统燃油机车,从能源消费市场驱动碳中和的实现。
“双碳”趋势下的化工行业碳交易和碳贸易,将会带来新的贸易体系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建设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措施有三点:1.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2.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支撑能力。
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主要是配额制,化工企业根据自身装置情况,出售和购入碳排放配额。
但是目前关于碳交易仅为部分省份试点,各试点总量宽松,控排单位多出现配额过剩的情况,导致碳交易价格较低。
所以,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大规模、长期性储能,有望驱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升级根据碳中和总体趋势,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本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其中光伏能源、风能具有最大的发展契合度,光伏能源、风能的本质,在于电能传输、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一体化模式,所以,储能有望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碳一化学和天然气化工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
碳一化学和天然气化工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碳一化学和天然气化工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二)2.天然气化工的优势领域以甲烷为主要原料的天然气化工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稳定发展,40年代中后期起发展较快,50~60年代形成鼎盛时期,曾在世界化学工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7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出现了廉价的石油乙烯化学加工的强大冲击,但天然气化工由于具有独特的技术经济优点而一直保持较稳定的发展势头。
天然气作为相对稳定而廉价的化工原料,在生产合成氨及化肥、甲醇及其加工产品、乙烯(丙烯)及其衍生产品、乙炔及炔属精细化学品、合成气(CO+H2)及羰基合成产品等大宗化工产品以及生产甲烷氯化物、二硫化碳、氢氰酸、硝基烷烃、氦气等到产品方面一直保持原料和技术经济领先的发展优势。
目前,天然气化工仍然是世界化学工业的重要支柱,世界上约有85%的合成氨及化肥、90%的甲醇及甲醇化学品、80%的氢气、60%的乙炔及炔属化学品、40%的乙烯(丙烯)及衍生产品等是用天然气原料和天然气凝析液(NGL)原料生产的。
2.1天然气直接制化工产品(1)传统产品由于甲烷中的碳氢键比较稳定,不易打开,因而反应活性不高,目前以天然气为原料直接制得的化学品并不多,而且大吨位的产品很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然气乙炔。
另外天然气中含有C2、C3及其以上的烃类,也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①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20世纪60年代是乙炔及其化工利用的鼎盛时期,这应归功于甲烷热裂解和部分氧化制乙炔工业技术的出现。
另外还有电弧法和等离子法等等。
后由于石油化工的崛起,乙炔化工的许多领域被代替,但在一些领域尚且有一定的生命力,如氯乙烯、醋酸乙烯和炔属醇(包括叔戊醇、芳樟醇、异植物醇等)。
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经40年的发展,乙炔炉单台生产能力从7500t/a扩大到10000t/a,工艺上出现氢稀释甲烷热裂解和芳油淬冷乙炔裂化气等,总的来说进展不大。
在有氯碱的地区把盐化工及天然气相结合可以走出综合利用的模式。
化工行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及碳配额分配
深化碳市场建设,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促 进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
04
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推动化工行业实 施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控制标准和措施。
1.谢谢聆 听
引入市场机制
建议在碳配额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拍卖、交易等方式,使配额价格能够反映市 场供需关系和减排成本,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强监管和信息公开
政府应加强对碳配额分配的监管,确保配额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同时,应建立完善的 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开配额分配情况、市场交易信息等,以便社会监督。
构建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机制
01
制定长远规划
政府应结合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化工行业的长远
规划,明确行业减排目标、路径和时间表。同时,应考虑与国内外其他
地区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的区域协作机制。
02
强化技术支撑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强度。政
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行业整
体技术水平。
03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
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减排行动。同时,应加
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4 国际经验与启示
国际上化工行业碳减排经验
丹麦
实施碳税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化工行业碳排放效率 、影响因素及碳配额
分配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化工行业碳排放现状及效率 • 化工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 • 化工行业碳配额分配机制 • 国际经验与启示 • 结论与展望
碳一化工产品发展展望——Ⅰ.甲醇、合成氨
碳一化工产品发展展望——Ⅰ.甲醇、合成氨作者/来源:刘延伟(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北京100013) 日期:2005-09-16 点击率:118生产碳一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包括煤炭、天然气、重油(渣油)和石脑油等。
近年来原油价格持续处于高位,资源供求紧张,导致以重油和石脑油为原料的碳一化工产品原料路线纷纷改为以煤炭和天然气为原料。
煤炭已经发展成为生产碳一化工产品的廉价原料。
原料煤通过气化生产的煤气(CO、CO2和H2)可生产合成氨、甲醇和二甲醚(一次产品),同时分离出的高纯CO和H2可用作羰基合成化学品(乙酸、丁辛醇等)和加氢化学品的重要原料;通过液化(CTL)可生产清洁燃料油;通过焦化可生产焦炭、煤焦油、芳烃和沥青等化学品,焦炉气可用于制甲醇和作为合成氨的辅助原料。
天然气是生产碳一化工产品的清洁原料。
在发达国家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天然气路线生产的碳一化工产品已经占90%~100%。
天然气经转化加工后,生成的合成气主要用于生产甲醇和合成氨。
此外,天然气还少量用于生产乙炔、氢氰酸和二硫化碳等化学品。
近年来甲醇制烯烃(MTO、MTP)和天然气制合成油(GTL)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已经成为碳一化工发展较快的一个新领域。
1 甲醇1.1 国外1.1.1 生产与消费情况2004年,世界甲醇产量约为3 450万t,生产能力为4 400万t /a。
世界甲醇生产厂主要集中在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如特立尼达、美国、加拿大、智利、新西兰、沙特和俄罗斯。
世界最大的甲醇生产商是加拿大的Methanex和日本的三菱瓦斯公司,2004年生产能力分别为785万t/a(在全球拥有11套生产装置)和373万t/a(在全球拥有5套生产装置),分别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7.84%和8.48%。
2004年,世界甲醇消费量为3 400万t,其中甲醛是其最大的消费领域,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36%,其次是MTBE和乙酸,分别占24%和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碳化工发展现状及展望目录1.甲烷化工1.1 制氢1.1.1热裂解法1.1.2等离子体法1.2 合成氨1.3 合成甲醇1.4 合成油1.5 乙炔1.6 氢氰酸1.7 二硫化碳1.6 氢氰酸1.8 炭黑1.9 合成烯烃1.10 合成芳烃1.11甲烷燃料电池1.12 其他产品2 合成气化工2.1 煤制氢和合成氨2.2 煤和生物质合成油2.3 煤和生物质合成甲醇2.4 煤和生物质合成二甲醚2.5 合成低碳混合醇2.6 合成乙醇2.7 合成烯烃2.8 OXO合成2.9 合成天然气3 甲醇化工3.1 甲醇制二甲醚3.2 甲醇制烯烃3.3 甲醇合成汽油3.4 合成MMA3.5 合成甲醛3.6 合成甲烷氯化物3.7 合成醋酸3.8 合成生物柴油4 一氧化碳化工4.1光气及其系列产品4.2合成草酸酯和乙二醇4.3合成甲醇4.4 制氢和二甲醚4.5 合成聚碳酸酯4.6 羰基合成系列产品5 二氧化碳化工5.1 天然气二氧化碳重整5.2 合成甲醇5.3 利用二氧化碳进行芳烃氧化脱氢5.4 合成环状碳酸酯5.5 用于生产乙二醇5.6 合成降解聚合物5.7 合成异氰酸酯5.8 合成喹唑啉诱导体5.9 二氧化碳转基因法制造琥珀酸5.10 制一氧化碳5.11 制碳酸钾5.12 制金刚石5.13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应用5.13.1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剂2.13.2超临界流体喷漆5.13.3合成己内酰胺5.13.4苯酚制KA油6 展望1、甲烷化工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大量存在于煤层气、沼气和垃圾填埋气等之中。
既是清洁的燃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
目前世界探明石油储采比为40年左右,而探明天然气储采比为60多年,且未探明的天然气量大于石油,尚未开采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更为巨大。
目前天然气已成为仅次于石油和煤炭的世界第三大能源,据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份额将从目前的25%增加到40%,而石油将从现在的34%下降到20%,煤炭基本维持在27%左右,21世纪将是以天然气为主的能源时代。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加强,21世纪天然气化工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世界煤层气(煤矿瓦斯)储量也非常巨大,我国储量估计也高达36.7万亿立方米。
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受到高度重视。
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的2倍,可满足人类千年的能源需求。
中国从1999年起对可燃冰进行前瞻性研究,目前已在中国海域内发现大量可燃冰储量,仅在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估计相当于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50%左右。
生物甲烷也将逐渐成为甲烷的一个重要来源。
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从沼气、垃圾填埋气等净化回收生物甲烷已越来越受重视。
自然界中数量巨大的油田残余油、煤炭和油页岩,也可以通过微生物作用,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生物甲烷,这种地质有机质资源的数量巨大。
有研究认为,美国本土48个州的油页岩有机碳大约有2万亿吨,而深部埋藏的煤炭则超过了3万亿吨,还有阿拉斯加州约6万亿吨的深埋煤炭,这些地质有机质只要有3%转化为甲烷,就能生产28.3万亿立方米甲烷气,按照当前6500亿立方米/年的消费水平测算可供气40多年。
丰富的甲烷资源,不仅会使其在能源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样作为化工原料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世界目前约有5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甲烷化工(天然气化工),年耗天然气量约1600亿m3,约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5%~6%,一次加工产品总产量在2亿t以上。
主要产品包括合成氨(尿素)、甲醇(二甲醚)、合成油、氢气和羰基合成气、乙炔、卤代烷烃、氢氰酸、硝基烷烃、二硫化碳、炭黑等多种一次加工产品及大量衍生物。
目前,世界上近80%的合成氨、近90%的甲醇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取。
不同地区化工用天然气的比例不同。
天然气化工正在向天然气资源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转移。
我国天然气化工已有4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定的生产规模。
目前我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化工产品主要有合成氨、甲醇、氢气、乙炔、羰基合成化学品、光气、氰化物、甲烷氯化物、二硫化碳、炭黑等等。
虽然我国化工生产目前消耗的天然气量不是很大(100多亿m3/a),但其占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较高,目前仍达30%左右。
虽然相对用气量逐年下降,但绝对用气量不断增加。
在四川、重庆等天然气丰富和开发利用较早的地区天然气化工占化工行业的比重很大,如重庆天然气化工产值已占其化工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1.1 制氢氢不仅在化工领域用途广泛,也是一种重要的新型能源载体,目前世界氢的年消费量已达到近5000万t。
氢的制取和来源途径较多,但甲烷是大规模制氢的最理想原料,目前世界上80%左右的氢气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
氢气的主要消费领域是]产品的生产,包括合成氨、甲醇、石油炼制产品和其它石化产品等,三者占总消费量的98%以上,另外还在食用油脂、金属加工、电子、浮法玻璃、火箭等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但用户分散、用量小,约占总消费量的1%~1.5%。
目前氢的生产和消费不断增长,除了合成氨、甲醇等的发展推动外,炼油行业的需求增长迅速,由于炼油原料重质化和油品质量指标提高,氢耗增加。
氢在未来的最大发展潜力是在能源领域,氢能发电、氢燃料动力汽车将引领未来的发展潮流。
作为纯氢能的一种过渡,氢烷(一种氢和甲烷混合物)燃料动力汽车,因其可减少污染物排放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甲烷等烃类制氢目前主要通过重整的方法,会副产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害气体。
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烃类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的制氢新方法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该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生成氢气的同时副产炭黑,而不是二氧化碳。
尽管通过对烃类进行热氧化即不完全燃烧法制取炭黑是较为成熟和常用的炭黑生产方法,但它不适用于制取氢气,以下两种方法则较为理想:(1)热裂解法烃类的热裂解法本是为生产炭黑开发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制氢。
该法是将烃类原料在无氧、无火焰的条件下,热分解为氢气和炭黑。
可安装两台裂解炉,炉内衬耐火材料并用耐火砖砌成花格构成方型通道。
在生产的过程中,先通入空气和燃料气在炉内燃烧并加热格子砖,然后停止通空气和燃料气,用格子砖蓄存的热量裂解通入的原料气,生成氢气和炭黑。
两台裂解炉轮流进行蓄热-裂解,周而复始循环操作。
将炭黑与气相分离后,气体经提纯即可得到纯氢。
(2)等离子体法等离子体是物质存在的第四种状态。
用等离子体使烃类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的方法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提出来了。
近年来,等离子体技术进步很快,同时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等离子体法也因此被开发为无二氧化碳排放的制氢技术。
等离子体法制氢的优点首先是成本低。
如果考虑炭黑的价值,等离子体法是在包括风能制氢、水电制氢、地热制氢、生物法制氢、天然气蒸气转化制氢在内的几种制氢方法中,成本最低的。
其次是原料利用效率高。
在该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原料都转化为氢气和炭黑,没有其它副反应。
除原料带入的杂质外,过程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生成,其它非烃杂质也很少。
再次是原料的适应性强。
几乎所有的烃类,从天然气到重质油都可作为其制氢的原料。
在该工艺中,原料的改变仅影响产品中氢气和炭黑的比例。
四是与该工艺配套的装置生产规模可大可小。
烃类制氢副产炭黑工艺的优越性从能量利用的角度也可反映出来。
把二氧化碳排入大气相对于留在地面上的副产物炭黑而言,本身就是一个能源浪费的过程。
而热分解烃类生成炭黑和氢气,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节省能耗。
烃类制氢副产炭黑工艺伴生的炭黑用途很广泛,如用于橡胶、塑料、印刷、道路沥青等。
在大量副产炭黑的情况下,上述途径所使用炭黑的量依然有限,而且不同的用途对炭黑的规格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烃类制氢副产炭黑的配套工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由于氢气需求量的增加甲烷制氢正在向越来越大型化发展,然而由于氢气的储运成本高,小型的现场制氢装置也得到了发展。
1.2 合成氨合成氨是生产尿素、磷酸铵、硝酸铵等化学肥料的主要原料,工业生产过程是以天然气或煤炭为原料通过水蒸气重整工艺制得氢气,然后与氮气进行高压合成制得合成氨。
据统计,世界合成氨产能已超过1.76亿吨/年,主要生产能力分布情况:美国1000万吨/年、加拿大520万吨/年、墨西哥291万吨/年、南美地区856万吨/年(其中特立尼达453万吨/年)、西欧1218万吨/年、东欧3333.4万吨/年、中东/非洲1560.2万吨/年、亚太地区8720万吨/年。
合成氨按终端用途来分,约85%~90%的合成氨用作化肥:液态氨、硝酸铵、尿素或其他衍生物,仅13%用于其他商品市场。
据预测,未来几年年世界合成氨产量将以3.5%/年增速继续增长,2010年将达到2亿吨。
世界上将近80%的合成氨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天然气基合成氨与煤基合成氨相比,流程短、投资省,因此天然气是合成氨的最佳原料。
但是,近年天然气价格的快速上涨,已使美国、欧洲等地区关闭了一批合成氨装置。
合成氨生产正向天然气低价格地区转移,将集中在中东、北非和特立尼达等地区。
我国由于煤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天然气较缺乏,合成氨的发展重点以煤为原料,但在天然气相对丰富的四川、重庆、新疆、宁夏、海南等地区,天然气合成氨还是得到了发展。
目前我国合成氨生产能力已超过5000万t/a,其中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仅约占21%,但30万t/a以上的大型合成氨装置天然气为原料的占多数。
除十几套大型合成氨装置外我国还有60多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中、小合成氨装置。
合成氨生产的发展方向是节能和大型化。
1.3 合成甲醇甲醇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医药、涂料和国防等工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甲醇又开辟了一些新的应用领域,以甲醇为原料的系列产品也越来越多,甲醇的燃料用途也越来越受重视。
2005年全球甲醇产能达4860万吨,产量3600万吨,2006年世界甲醇总生产能力为4965万吨。
2010年世界甲醇生产能力预计将达到6400万,2015年达7200万吨。
近年,我国甲醇生产和消费发展迅速,2006年底我国甲醇产能已达1097万吨,2006年产量为762.3万吨,其中30%左右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
目前我国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天然气甲醇项目产能达770万吨/年。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甲醇生产能力的地区分布及生产状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具有丰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尽管国内需求有限,但还是建设了世界级的大型甲醇生产装置,向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大量甲醇,而工业发达国家则纷纷关闭了那些效率不高的甲醇生产装置。
目前国外在建或计划建设的甲醇生产能力,多数位于中东、南美等富产天然气的地区。
大型化是甲醇生产发展的另一趋势。
目前产能30万t/a以上的甲醇装置的生产能力已占总生产能力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