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图文 16年新课标
郑和为什么能够完 成远航?
客观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造船水平的高超 (3)指南针的发明并使用于航海 事业、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1)郑和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 (2)统治者的支持。
主观条件:
拓展延伸
郑和的壮 举体现了一种 什么精神?
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 难的探险精神。 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 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 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 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 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 寇”。有很多中国的海盗也加入到倭 寇的队伍中。
二.戚继光抗倭
2.倭患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 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 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 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 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名,表明了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 了爱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说 明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 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 往来。
课后活动
2.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 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 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 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 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课后试着在地图上画画郑和下西洋的 路线,圈圈到达的主要国家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比较表
航海家 到达地点 郑和 下“西洋”, 最远到红海沿 岸和非洲东海 岸 1405—1433年 7次 哥伦布 到达美洲 达·加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 印度
部编本初一下历史 (15)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 ①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
到我国沿海进行侵略活动; ②明朝国力转衰,日渐腐败。
2、过程:
1553年,借口进入澳门
澳门
取得定居权
谢 谢!
刘家港
红 天方 海 今沙特阿拉 伯的麦加
占城
郑和船队的到达 阿拉伯地区
刘家港 红 天方 海
占城
木骨都束
慢八撒
今肯尼亚 蒙巴萨
非洲国家欢迎郑 和船队的到来
材料: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哥伦布 达· 伽马 1405--1433 时间早、历时长 时间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多 次数 7 4 1 人数多人 人数 2.7~2.8 万人 1000--1500 160人
史料二:明朝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 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 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史料三: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曾从海路到过伊 斯兰教圣地天方,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培养 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和英勇无比的气概。 ③郑和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 。
早期文明 飞鸟、奈良、平安时代
弥生时代 古坟时代
改称天皇
(593年—1185年)
(250年—593年) (前300年—250年)
倭奴、大和出现
大化改新、天皇掌握实权
幕府执政时代
(1185年—1333年)
镰仓时代
(1336年—1573年)
室町时代
(1603年—1867年)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
南北朝
战国
自由畅想
航行的船员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迷失航向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课件(18张PPT)
而诸葛亮的形象,则成为民族智慧的象征。
我们应该学习戚继光怎样的精神呢?
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
思考:
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1)戚继光以天下为己任,捍卫中华民族的 正义利益。
(2)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同倭寇进行了英勇 的战斗并取得胜利,抗击了外来侵略,捍卫 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所以说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议一议
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的做法,
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探究活动
通过本课所学的三个知识点: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 期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你能得出明朝前后 期国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四、达标检测 反馈矫正
• 学习至此: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见学案)
五、梳理知识 整合提高
• 1、你还有什么疑惑?
• 2、知识总结:
明朝前期,由于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同世 界友好往来,但是到了中后期,随着国势衰弱,友 好变成了冲突,所以有了倭寇入侵和葡萄牙殖民者 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这说明中国在世界上 已经落后了,同时也印证了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郑和下西洋盛况
目的 时间 次数
规模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1405--1433年 先后7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课件
倭寇在东南沿 海,杀居民、劫财 货,无恶不作,沿 海各地遭到重大破 坏,时称“倭患”。
倭寇猖獗的原因
倭寇经常到我国沿海地区进 行武装抢劫烧杀活动,严重 威胁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 活和我国海防安全。
(1)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很多失 去军职的武士成为海盗; (2)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 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对中国沿海 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第一阶段 1561年(台州之战),戚继光
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 区倭患。
第二阶段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
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 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 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 除。
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
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
可能的其他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根据材料结合所知,概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 “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经济基础:明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最根本的)。
郑和
个人素质:郑和个人素质突出,能力出众,不畏困难的精神
一、郑和下西洋(航海史的壮举)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 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 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
根据材料结合所知,概况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材料一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共24张ppt)
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 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 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 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 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动脑时间: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 义战争,得到沿海一带 爱国军民的支持;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 战英勇; ③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 支持。 ④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 能和治军严明。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
三、葡萄牙㨦取在澳门居住权
1、原由
随着从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 民者相继来到东方,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573年,葡萄牙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3、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课堂小结
明 交往 -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
达·加马
到达 地点
下“西洋”,最远 到红海沿岸和非洲
东海岸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 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共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 大宝船长151.8米, 旗舰100吨,长 120吨、100吨、
大小
宽61.6米
24.5米,宽6米
物品用途 用来慷慨送礼,或用于贸易。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 到达范围 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南亚国家、阿拉伯地区国家、非洲国 家欢迎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后 来榜葛剌国王两次来到中国进献 长颈鹿。当时的国人将其视为瑞 兽麒麟。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测试+导学案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课件9 人教版
1. 明朝时率军抗击倭寇侵略的是( A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岳飞 D.文天祥
2. 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D ) A.美洲 B.印度洋沿岸 C.大西洋沿岸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 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文中的“他”是( A )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岳飞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大家知道光饼的来历吗?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1.郑和下西洋
郑和
郑和(1371—1433年),云南昆阳人,回 族。明代航海家、地理学家。本姓马,小字三 保,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提升为内宫太监,并 赐他姓郑。1405—1433年他所率领的船队,7 次出航远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里 许。向南,到达爪哇;向西,到达波斯湾、红 海以及麦加;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每次出航,船舶之大,船数之多,载人之众, 世界均数空前,成为当时举世规模最大的远洋 航行。根据航行记录所绘制的《航海图》,被 称为我国最早的航海地图。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 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 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事件:郑和下西洋;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 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2)地位: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或 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 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
(1528-1588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明史·郑和传》
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一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时间 船数 人数
1405~1433年 60~200多艘 27000多人
历时长 规模大
日本倭寇
二 戚继光抗倭
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 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 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 二万余间。”
倭寇在屠兴化城时“宝器、金玉、 锦绮、或传自唐宋者,咸归于贼,否 则幻为煨烬。”
——《皇明驭倭录》
倭寇严重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 国的主权。
二 戚继光抗倭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
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completed
完毕
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
西洋(A)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3.“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
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
的作者应是( C)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康熙帝
国力强大
友好交往
国力衰落 矛盾冲突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 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D. 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明朝时期的交往和冲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古代日本海寇。
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BCD叙述正确,符合历史史实,A叙述错误,本题选A。
2. 戚家军抗倭取得九战九捷是在A. 浙江台州B. 山东登州C. 福建福州D. 广东广州【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B. 明朝国力强盛C.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D.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可以判断郑和下西洋时明朝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题干没有涉及郑和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 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郑和D. 宋应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根据课本即可做出,选择A项,B是抗倭的C是医学家D是学者。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9 人教版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3、你特么的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还是我爱的那个你么? 4、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5、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 6、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7、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8、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9、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10、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1、用理想去成就人生,不要蹉跎了岁月。 12、永不言败是追究者的最佳品格。 13、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我要成功的强烈愿望上。 14、保持激情;只有激情,你才有动力,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16、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17、通过辛勤工作获得财富才是人生的大快事。 18、努力了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放弃了肯定是失败。 19、人活着就要快乐。 20、不要死,也不要的活着。 21、有努力就会成功! 22、告诉自己不要那么念旧,不要那么执着不放手。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24、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却一定要活得漂亮。 25、世事总是难以意料,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在一瞬间会发生转变。 26、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27、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29、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30、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 31、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32、在生命里寻觅快乐的方法,就是了解你被赋予生命是为了奉献。 33、纯洁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动高贵起来。 34、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我们应有纯洁的心灵,去积善为大众。就会获福无边。 35、坚强并不只是在大是大非中不屈服,而也是在挫折前不改变自己。 36、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37、世间上最美好的爱恋,是为一个人付出时的勇敢,即使因此被伤得体无完肤,也无悔无怨。 38、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39、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奋斗,而是做出正确的抉择。 40、不管现在有多么艰辛,我们也要做个生活的舞者。 41、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43、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要思考。 44、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不要;不是真心给我的东西,我不稀罕! 45、我们从自然手上收到的最大礼物就是生命。 46、失败的定义: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在做,却从未做完过,也未做好过。 47、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48、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境与磨难,微笑面对。 49、太阳照亮人生的路,月亮照亮心灵的路。 50、生活中的许多事,并不是我们不能做到,而是我们不相信能够做到。 51、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52、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53、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是爱人。 54、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56、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57、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它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58、没有斗狼的胆量,就不要牧羊。 59、有时候,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人才。 60、不要怕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利用的价值。 61、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62、与积极的人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心情高昂。 63、向日葵看不到太阳也会开放,生活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 64、才华是血汗的结晶。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65、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戚继光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 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篇章 暴力冲突篇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
居住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987年4月,中葡两国在北 京就澳门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 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 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 行政区正式成立。葡萄牙殖民 者是何时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 门的居住权的?
拥设规上备有模的大壮航 罗、举海 盘范,图 针 围郑广和,是罗盘是伟针世大界的航航罗盘海海针史家
设备最先 进
到 达 亚非30多个 范围 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范围最大
5、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每次少则百只,多则二百多 只,这么大的船队出航,要想保证船队的组织 联系和队形,并非易事。
4.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 范围 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活动 满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金银 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 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
术与造航海船水技平大术为的提高提,如高指南针 的应指用、南地针理知的识运日见用丰富等。
地理知识的进步
家庭材,料又四皈郑依和郑佛和教本,,熟回人悉族吃伊,出斯苦身兰于耐教穆和斯佛林教 。从小养劳成了,吃勇苦耐于劳探和英索勇无畏的气
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B.1416 年 D.1433 年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共37张PPT)
思考:明朝中外交往的方式有哪两种,举例说明
友好交往,如郑和下西洋 战争冲突(暴力冲突)如戚继光抗倭
思考:“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开放中哪些史实体现这一优良传统?
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下西洋
课堂小结
明 交往 郑和下西洋
登州
台州 福建 广东
平定了浙江的倭寇
扫除福建、广东的 倭寇
倭患基本解除
讨论: 戚继光取得胜利 的原因。
连环画《抗倭英雄戚继光》
1.他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侵略的斗争,是正 义的事业,符合人民的利益 ,得到沿海广大 人民的支持 2.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3.他带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范围
(151.2米),宽18丈(61.6米)
从刘家港出发,经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代 罗盘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
郑和船队编形图
飞 燕 阵
红 海
文莱
印度洋
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途经的海域、国家以及最远到达的地区
刘家港
红红 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D )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 是( B )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5.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B)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
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
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七下 15明朝的对外关系
A 是受明成祖派遣出使西洋的
B 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 最到远达到非达洲非东洲海西岸海和岸红和海红沿海岸沿岸
D 他的远航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
2、浙江有戚家村,温岭有继光路,这里纪念的
英雄的历史功绩是( B )
A.收复台湾
B.抗击倭寇
C.抗击沙俄
D.出使西域
3.下列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
——《明史·郑和传》
依据材料概括明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
1、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2、提高明朝地位和威望, 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 2、概况
刘家港 →东海→南海 →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非洲东岸 →红海沿岸
红海沿岸
刘家港
非
洲
榜葛剌
东
岸
占城
人物 郑 和
哥伦布
比较结果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时间早
导入新课
交往
冲突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传递和平的使者——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 三宝,明代云南人。 成祖时为太监, 赐姓郑,世称 三宝太监。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西洋:
今天文莱以 西的东南亚 和印度洋沿 岸地区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D)
①鉴真 ②张骞 ③郑和 ④戚继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下列人物,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是(B )
A.文天祥
B.戚继光
C.岳飞
D.卫青
对联一: 拔剑光寒倭寇胆, 拨云手指丹心月。 对联二: 三星拱昭千秋富, 保国佑民万世荣。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0张PPT)
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正 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浙江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反 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抗倭民族英雄
海之殇:哭泣的澳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 澳门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与祖国分离446年。
一、郑和下西洋
历史的追问: 郑和之后,航海为什么戛然而止?
材料: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可
赀(zī,计算)。
——《明史》
开放
封闭
海之危:戚继光抗倭
倭寇
浙江
(元末明初)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中百姓为何而逃?
倭患 (明朝中期)
二、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戚继光
二、戚继光抗倭
海衰则国衰,海兴则国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在努力发展友好,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 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寻找下落不明的明惠帝(建文帝)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 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经济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红海
非洲
西洋
中国
东 洋
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 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 岸地区称为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思考:郑和实现西洋航行需要哪些条件? 材1、料物一质:前史提书记:载明洪朝武国末家年统时一,,“国仓力廪雄充厚积,,政天治下清太明平,”有。雄建厚文的帝经时济期基,础“家给人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A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 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B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 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 为“东洋”, 而把今天文 莱以西的东 南亚和印度 洋一带海域 及沿岸地区 称为“西洋”
郑和原姓马 ,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 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 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 的气概。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 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 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 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 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 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 宝太监”。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 习,使同学们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 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 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 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 学习;戚继光为驱逐倭寇、保卫 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 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值得人 们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均为名将。
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
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戚继光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绝伦,谋略过人,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还是理论家。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向他们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的智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