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1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

其中以水平运动为主。

4.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如冰斗、角峰、风蚀柱。

(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二、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的结果)1.褶皱山:(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储水构造。

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块山:(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

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

日本的富士山也是火山。

注意:如果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东非高原。

4.在山地地区先修公路再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题。

5.山地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并且考虑联系居民点。

三、河流地貌的发育(外力作用)1.侵蚀地貌:由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下蚀(向下侵蚀)、侧蚀(向河谷两岸侵蚀)组成。

河谷初期,横剖面呈“V ”字形,成熟期后成宽而浅的“U ”型(槽型)。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凹岸可建码头,凸岸可淘金。

3.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地貌类型,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

高一地理必修一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地表形态的塑造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山岭
谷地
地堑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③建大坝常选向斜,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关于高级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关于高级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蝿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羇一、地质作用莇1、内力作用莂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莇、外力作用2肇.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薄(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螄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2袂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蒈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芆形谷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薃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羁: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搬运作用(3衿堆积作用4)(蚄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节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肁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芀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蒆海浪堆积:形成沙滩莅膁作蚀风化作侵作积沉二、岩石袈圈的物质循环、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薅: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1岩浆岩袃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芁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变质岩(3)艿板岩等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 、岩浆活动和 _______ ■乍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知识点2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 。

3. 表现形式⑴ 风化作用⑵ 侵蚀作用⑶ 搬运作用⑷ 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 ; 冰斗和角峰:________ ; 沙滩:____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 ; 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 ;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__ 等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2. 物质循环过程(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B 、C 岩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__ < 技巧点拨:(1) ____________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 。

(2) ______ 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学指南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学指南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1)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①分类⎩⎪⎨⎪⎧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②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判断1.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是依据地表的运动方向判定的。

( × ) 2.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 √ ) 二、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的崩解和破碎。

(2)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思考从地理的角度“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 不正确。

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能使岩石崩解、破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及形成(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东•泰山
——杜甫《望岳》
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
日本富士山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学习目标: 1、辨认不同的山地地貌。 2、区别不同类型的岩层结构。
一、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 1、褶皱 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
D
❖ 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
❖ 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 3.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 形成的。
作用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
❖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 4.下列地形区中,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 B.黄土高原的黄土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
B
复习: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外 力 作 用
来自地球外部,风化,侵蚀, 主要是太阳辐 搬运,堆积 射能
总的趋势是 使地表起伏 状况趋于平 坦
表,以内 力作用为 主
课堂练习:
❖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B
❖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 C.地震 D.火山活动
❖ 2.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
课堂练习
(3)图中c处是 断层,判断依据是 岩体发生破裂,而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和位移。 该处由于岩石破碎 常发育有沟谷和河流。 (4)从成因上讲,d山称 断块 山,它是 断层 相对上升 的岩块。它与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成因 不同 ,此山在形 态上的最突出特点是 有陡崖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 成 低地或谷地 地貌。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格局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的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地貌名称典型分布区海水堆积地貌沙滩沙质海岸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日内瓦湖波德平原、东欧平原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流水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出山口中下游、河口(入海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换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般而言:背斜适合储油气,建隧道,向斜是储水构造二、断块山含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一般而言:大型工程选址应该避开断层。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和喷涌出来的岩浆物在流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锥形物,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三、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方式以铁路为主,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呈“之”字形走势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按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一、侵蚀地貌1、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精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精华)

流水堆积地貌
【知识扩展】 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 及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 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 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 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 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 马逊平原地区。
气 ①
②油 ③水
考 点 三 外力作用
(课本P70)
河流上游: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
喀斯特地貌
一部分比较松散容易被腐蚀(主要是碳酸盐如碳酸钙)
冰斗
角峰
海水侵蚀作用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 侵蚀岩壁,使其回退,常形成 陡崖。
风力堆积作用----沙丘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
作压力用下,
沿着地壳的
或中管央喷道出喷口出。
(2)组成:包括
和火山锥两部分。
火山口
(3)常见形态:锥形、盾形,顶部平 (4)代表: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
考 点 三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沿 河 谷 或 山 谷 延 伸
原因:坡度小,工程量小
沿 等 高 线 延 伸
“之”字型走向,目的是避开陡坡
关系
水平运 动和垂直运 动相伴发生,

高中地理必修1章末归纳整合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必修1章末归纳整合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归纳整合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

其基本观点包括: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1)板块的概念: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若干单元,叫做板块。

(2)六大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各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

3.板块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1)安第斯山是甲图中的哪两个板块相撞而成的?()A.①②B.③④C.④⑤D.⑤⑥(2)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B.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C.日本群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D.乙图所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答案(1)D(2)C解析安第斯山是⑥南极洲板块与⑤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乙图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示意图,大洋板块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海沟是消亡边界,地壳比较活跃。

河流的水系特征续表(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答案(1)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汇)水区面积广。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

②入海泥沙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基本类型:
(一)褶皱山
(二)断块山 (三)火山
——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 ——由岩浆喷出地表堆积而形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一)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三)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延伸的方向
(一)褶皱山 1、褶皱的形成 背斜 向斜
总结:修筑公路的一般原则
1、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 少之间寻求平衡。
7.下列自然景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B
A.黄河壶口瀑布 C.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
B.华山西峰绝壁 D.海南天涯海角沙滩
15.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下列各地中,最易发生 泥石流的是 A
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1)水平挤压隆起,
二者关系
水平运动 和垂直运动 同时存在。 不同时期不 同区域有主 次之分。就 全球规模来 看,以水平 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 辅。
水平运动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如喜马拉雅山); (2)水平张裂,形成 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 裂谷、大西洋)。
2、褶曲的基本形态 3、褶皱山
向斜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 称褶皱山。
褶皱山
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 代 表: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思考: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 成高大山系?
板块构造学说与褶皱山的形成
(1)岩石圈分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张裂和碰撞 (3)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 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火山地 震多集中此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4.1

高一地理必修一4.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前置性学习】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热量。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 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 2、地壳运动有两种: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 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 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降运动, 常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 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知识点二、外力作用 外力 作用 形成地貌 侵蚀 上游 流水 作用 搬运 (纽带) 中游 沉积(堆积) 下游 作用地区
风力 作用
冲积扇、 沉积物 高山峡谷、(“V” “泥沙俱 3 冲积平原、 颗粒大 湿润地区 型)瀑布、千沟万 下”、河道 1 河口三角 的先沉 2 壑、地表崎岖 变宽 洲 积,颗 粒小的 大风区 过渡区 减弱区 后沉积, 沙丘、沙 4 具有分 干旱地区 风蚀沟谷、风蚀蘑 6 垄、堆积 4 选性 菇、风蚀洼地、风 “飞沙走石” 5 黄土(黄 蚀柱等 5 土高原)
8 地壳抬升 辽东半岛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 10 和海陆变迁 台湾海峡 9入岩,喷出地 富士山 表的形成熔岩流地 貌或火山 岩石在地壳深处发 生变质,形成变质 大理岩是石灰 岩,对地表形态影 岩变质形成 响不大
3 变质作用
13 下降
结论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和洋 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 变得高低不平
【随堂作业】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1)~(2)
? ) (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C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a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D ) ? 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章节背景与重要性二、知识点梳理1.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2.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三、具体知识点详解1.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3.风力侵蚀地貌4.风力堆积地貌四、知识点应用与实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以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首先,通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能量来源,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而外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

这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构造运动产生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流水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尼罗河河谷都是流水侵蚀地貌的典型例子。

流水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沙漠地区,风力将沙尘堆积成沙丘、沙垄等地貌。

在地理实践中,了解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和形成的地貌类型对于分析地貌发育过程、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笔记必修一第四章

高一地理笔记必修一第四章

高一地理笔记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来自于地球内部2、主要表现:⑴地壳运动⑵岩浆活动⑶变质作用3、对地表形态的作用:⑴使地表崎岖不平⑵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二、外力作用1、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主要方式:⑴风化——与风无关⑵侵蚀⑶搬运⑷堆积3、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⑴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使岩层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⑵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形态①背斜形成山岭、山脉②向斜形成沟谷③但是外力作用,往往是背斜形成沟谷,向斜形成山岭⑶背斜、向斜的地质意义①背斜处找油、找气,向斜处找水②建造水坝,开凿隧道——在背斜处2、断块山岩体发生断裂后,相对上升的部分,发育成为断块山,例如:华山、泰山3、火山⑴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⑵流出则形成岩溶高原。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的侵蚀地貌⑴河流发育初期,以向下和溯源侵蚀为主——V型⑵河流发育成熟后,以侧蚀为主——U型2、河流的的堆积地貌⑴在河流得出山口,形成冲积扇⑵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⑶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乡村、城市2、河流为聚落提供水源3、河流还可作为交通通道4、河流的冲积平原利于耕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力作用地球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岩、板岩等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类型概念规模举例
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规模有大有
小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
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规模大小不一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
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背斜向斜
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山岭谷地
地形
倒置
(差别侵蚀) 成
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2、断块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
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
2、河谷的形成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下切侵蚀减弱,侧蚀增强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出现连续河湾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二、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
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
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分布原因聚落的形状
高原地区深切的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呈狭长的带状
山区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呈条带状
平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岸聚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