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
不忘初心重温经典——《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代表作之一。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此书于1884年用德文写成,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其后被翻译成法、俄、英、日、中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附录。
全书包括2篇序言,9章正文。
在此书中,恩格斯用了大概一半的篇幅阐述关于氏族和国家起源的问题,在大量历史史实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得出阶级、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它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运行,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
书中第二章专门探讨家庭起源的问题,恩格斯“把历史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他把婚姻家庭确认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而非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
两性结合是人类再生产的方式,从最初的血缘群婚构成的血族家庭,发展到族外非血缘群婚构成的普那路亚家庭,后来又发展到松散的个体婚构成的对偶制家庭,最后是较为固定的个体婚构成的专偶制家庭,到达了阶级时代。
书中第九章着重论述的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只能集体劳动,集体消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
到了野蛮时代的中期阶段,青铜工具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畜牧业与农业分离,个体劳动出现了,随之一些劳动产品和生产资料也归个体所有,私有制开始萌发。
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战俘不再被杀死,而是作为生产力的劳动工具——奴隶而存在,这时社会开始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大阶级。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被称为铁器时代,生产力继续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耕地变为私有,氏族内有些成员也沦为奴隶。
马原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一、哲学家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变世界。
恩格斯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使我们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
” 因为恩格斯的这句话,我产生了研究劳动的冲动,因为劳动比资本更佳原始。
页1二、货币已成为财富的社会表现,不管什么人,谁拥有的货币越多,谁的权力越大。
中国是否这样?当然。
谁拥有的财富多,谁就可以住进阳光别墅、假日海滩。
任何权力都是凭票进入的。
页26三、货币这种内在的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储藏者不断的积累货币,贮藏货币。
货币在合法领域的确是万能的,有钱走遍天下,这是拜金主义。
欲望是产生新欲望的根源。
人要想生存,就会为更好的生存而生存。
页27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分析,逐步建立概念,先进行简单判断,最后形成完整体系。
页80五、对两个相似概念加以比较,找出本质的区别点,从而加深对两者的印象。
页95六、三维分析事物法。
所谓三维指层面、角度、时期。
页95、99七、寻找阶段的起点,对于起点加以分析,与前一阶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该阶段的特征和本质等。
页98八、通过公式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力于全面完整的分析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
页115九、并非所有的劳动都会创造相应的价值,比如兵工厂。
页119十、随着论述的逐渐深入,显示的隐蔽性越来越强,也就是本质越来越被隐蔽起来,问题也越来越难于被发现掌握,再加上资本家的歪曲事实,无产阶级更易上当受骗。
页132 《资本论》第一卷小结:1、资本与劳动时现代社会的两个核心;并非所有的劳动都创造解价值。
2、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有:比较法、原点分析法、由简单概念到理论体系、三维分析法、公式分析法。
马原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
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
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
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的视力。
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
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
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
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
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迸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
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
”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
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
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万万没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
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规模更大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共产主义论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第 1 页 共 1 页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共产主义论(一)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国家也将消亡。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三)“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四)共产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大二马原读书笔记3000字
大二马原读书笔记3000字大二马原读书笔记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每个学生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专业课程。
而作为一名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我在大二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
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这一思想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在学习中,我深刻理解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社会的历史演变,还启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冲突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一思想让我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例如,在研究社会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因素出发,还需要考虑到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全面地了解和解决问题。
此外,我还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理解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我们的理论。
在马原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也深化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认识。
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我逐渐提高了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马原的学习也让我更加珍视实践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大二马原的学习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也培养了我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原读书笔记怎么写
马原读书笔记怎么写篇一:马原读书笔记马原读书笔记于渤涵201306221个人水平有限,写不出什么高深的论文,读书笔记写的可能也不会很有逻辑,仅谈谈自己读《共产党宣言》的一些体会。
其中有一些读《宣言》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体会,也有一些对于其某些观点的不赞同和困惑,如果有什么想法幼稚、“反动”的地方,还请老师见谅。
另外,其实很多想法也只是想起来觉得有意思,就记下了,可能没啥实际意义,只是很想把想法写出来。
如果耽误了老师的时间,还请老师见谅。
一、关于共产主义与个性首先,书中对于公有制与个性的描述是让我耳目一新的。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者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消灭个性和自由??”此前,在我的印象里,共产主义确实是一种刻板,公共,且缺乏个性、自由的形象。
不过马克思的观点让我确实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确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发挥的个性和作用在某些时候要超过人。
资本在再生产中获得的收益要远高于劳动,这确实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人的作用。
二、关于继承与公平很欣赏《宣言》里的一段话,“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资本主义确实会更强调过去,更强调积累,而共产主义则更强调未来,强调现阶段的劳动。
强调过去和强调未来在我看来属于两种不一样的公平,两者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的确都有自己的公平和道理。
但我觉得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就注定了以生存和发展为第一目的,因此强调未来的公平可能更有价值一些。
在这里我对继承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继承是否公平呢?有些人认为,富人的富是他们努力来的,在最开始获取财富的过程大家是相对公平的。
虽然结果不平均,但还是挺公平的,多劳多得。
而他们把财富交给下一代也是公平的,下一代用这些钱也是公平的。
马原相关书籍读书笔记
马原相关书籍读书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出版社编写的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
本书是中国大陆高校政治课程中的必修教材之一,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原理,加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本书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认识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治经济学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详细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书中详细讲解了商品、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剩余价值这些重要概念。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危机,这本书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最后,本书还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思想。
作者通过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和发展目标。
此外,这本书还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阶段。
二、《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份政治纲领。
这本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文献之一,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共产党宣言》首先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以及无产阶级的痛苦和困境。
接着,书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使命。
此外,宣言中还提出了无产阶级组织和行动的具体目标和策略。
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我们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和理想社会的构想。
它鼓舞人们为实现社会公平、解放人类劳动者而奋斗,并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一本重要著作,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自学马原第六、七章感想
自学马原第六、七章感想在课余时间我自学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在学习之后,我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的最终实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当然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是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
这300多年正是欧洲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广大劳动群众从人生依附的封建关系中走出来,但随即又陷入资本主义新的剥削方式中,为资本主义所奴役。
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现实,打破了启蒙学者对新社会的华美预言,无异于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正是这个时候,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起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但空想社会主义也有它的缺点,这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之后,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知道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斗争,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第二,对社会生产井陉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马原读书笔记总结
摘抄:1.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摘自《引言》)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4.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5.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感悟:我们从中学就了解到《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政治文献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纲领之一,现在细细读来,才更了解其中价值。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
它篇幅不多,但微言大义,价值相当与许多部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历史实践的考验,虽然有了许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总的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一开头就提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着重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简要地表述了它的发展规律。
宣言中还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亦是如此。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社会制度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深灰本身与存在着自身不能克服的基本矛盾,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
马原汇报文字稿,BBC纪录片,《阶级与文化》,读后感,阶级与文化
马原汇报BBC纪录片《阶级与文化》文字稿今天,我们报告的主题是阶级与文化。
看了老师推荐的英国纪录片《阶级与文化》,然后决定选取这个主题。
其实谈到“阶级”这个词,对国人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斗争年代的旧词;又抑或是一个对现代人来说,没有概念的词。
我们普通人所执着的自我定义,很少会包括年少时向父母提问,“我们是什么阶级”?但是在英国社会,似乎每个人都会遭遇这道考题。
“阶级”,似乎被写入进了这个国家的基因。
BBC的纪录片《阶级与文化》,梳理了自1911年起至80年代,英国社会发生的阶级与文化上的变革,并试图探寻着两者的关系。
整个纪录片看下来,体会到了阶级间的矛盾、对立、冲突以及融合,而这些,在文化中似乎都有所体现。
同时,我们也尝试着探寻马克思主义里的阶级与文化。
我们将从两方面,来完成这次汇报。
1911年,三个阶级都达到了各自辉煌的顶端。
这个时候,对贵族阶级来说,如记录片中所说,他们是在以赞助艺术家的方式,间接创造艺术。
如艺术家们为贵族画油画;贵族请来外国的芭蕾舞舞团等等。
而中产阶级,他们喜欢音乐、音乐会、剧院;但是他们最热衷的,也许还是小说。
对于工人阶级来说,乐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元素。
那个时代,几乎每一座矿场和工厂都有属于自己的乐队。
他们还创建了非国教教堂,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一战二战中,战壕里,众生平等。
阶级地貌产生了一些滑坡,但未危机深层结构。
当士兵们复员,旧的隔阂又重新出现。
1919年开始,跳舞,影院成了风靡大众的活动。
虽然不同的阶级会进不同的舞厅、影院,会偏好不同类型的电影,但是这两种文化,仍像是粘合不同阶级的胶水。
接着,二战、经济大萧条相继爆发。
我们可以看到,基于阶级建立的社会,是如何回应战争和经济困难的。
我们可以看到,严格基于阶级建立的社会,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我们也可以看到,如马克思所说,除了资本家和劳工阶层之间的矛盾,阶级内部也存在着矛盾。
工人阶级里仍然存在着阶级。
之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似乎让人们暂时忽略了阶级的存在。
重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级消亡与主义的理论构想
重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级消亡与主义的理论构想重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级消亡与共产主义的理论构想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社会发展和阶级关系的科学理论,其核心是阶级斗争、阶级消亡以及共产主义构想。
本文将重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讨阶级消亡与共产主义的理论构想。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刻洞察上,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阶级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变革。
2. 阶级消亡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私有制和阶级划分将逐渐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之分,个人自由发展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得到了实现。
3. 共产主义构想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分配按需原则、无阶级和无国家的理想社会。
这一构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方案,旨在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平等。
二、阶级消亡的理论构想阶级消亡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预测,认为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某个阶段,阶级将从社会中消失。
1. 阶级消亡的基本条件阶级消亡的实现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首先,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其次,劳动力的全面解放,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异;最后,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分配按需。
2. 阶级消亡的途径阶级消亡的实现可以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来推进。
革命斗争能够削弱统治阶级的力量,社会主义建设则为实现阶级消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共产主义的理论构想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它构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国家的美好社会。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社会所有,人们共同管理和使用资源。
这消除了私有财产带来的剥削和占有不平等问题,实现了财富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阶级斗争和阶级消亡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阶级斗争和阶级消亡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理论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
而阶级斗争和阶级消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的阶级斗争和阶级消亡的基本规律进行复习和探讨。
一、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社会历史是一种由阶级斗争推动的发展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又以经济基础为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的形态。
不同阶级之间由于利益的冲突和对立,必然引发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促进社会变革和前进的动力。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本家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它们代表了两个对立的利益集团。
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来争取解放。
这种阶级斗争的结果,就是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上的革命运动和社会变革就表明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阶级消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阶级消亡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阶级存在的基础是私有制,而私有制是导致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根源。
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阶级和谐和社会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是阶级消亡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阶级消亡,会逐步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改变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态。
最终,社会上不同的阶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消亡,实现一个无阶级社会的目标。
三、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和阶级消亡的基本规律阶级斗争和阶级消亡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正确处理时代矛盾、推动社会进步非常重要。
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阶级斗争是社会的普遍规律,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的演变与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形态的演变与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社会形态的演变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形态改变的根本动力。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本文将探讨这些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阶级斗争在其中的作用。
一、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奴隶劳动和奴隶制度的存在。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充当着劳动力的角色,为奴隶主创造财富。
阶级斗争表现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抗。
奴隶社会的灭亡是由于奴隶起义、农民战争等阶级斗争的结果,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二、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
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农奴地位。
封建社会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劳动力,而农民则以租佃、赋税等形式向地主交纳丰产物。
阶级斗争体现为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封建社会的崩溃源于农民战争的胜利、资本主义因素的渗透以及封建地主经济的衰落。
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它的核心是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的劳动力来获利。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四、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成果按劳分配。
阶级斗争的任务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转化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
五、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人享有劳动成果的社会制度。
阶级斗争逐渐消失,社会形态进入了一个无阶级的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社会形态的演变与阶级斗争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思想理论课程,它围绕着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展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复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理解。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准确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所导致的一种社会现象。
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种斗争的本质是利益的斗争,以及对社会资源和权力的争夺。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和利益的阶级之间形成了对抗与协调的关系。
二、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社会变革的目标是消除剥削与压迫,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通过社会变革,社会从一个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转变。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例如,资本主义的出现与发展,引发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和争斗。
这一斗争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对于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原则,团结和带领不同阶级的人民,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革命事业的胜利。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树立了榜样。
五、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主题。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复习,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所导致的。
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变社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无产阶级专政与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无产阶级专政与的消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的消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对于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的消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复习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指的是在社会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实施的政治统治。
其基本原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基础: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是无产阶级实现政治权力的前提和基础。
2. 政治统治: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领导人民群众实行政治统治,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
3. 社会主义法制:无产阶级专政的实施依赖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和健全,法律是保障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
4. 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将伴随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无产阶级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坚决打击任何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行为。
二、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的消亡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的消亡,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和象征,其存在是为了对抗阶级矛盾和保护剥削阶级利益。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国家的职能将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消亡。
1. 国家向社会主义公共权力的过渡:无产阶级专政首先要实现国家向社会主义公共权力的过渡,即将国家机器转变为广大劳动人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工具。
2. 国家职能的演变: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职能将逐渐演变为协调社会矛盾、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能,而不再是对抗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职能。
3. 公共权力的社会化:国家权力将逐渐社会化,即权力不再独立于社会,而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行使的权力。
国家机构将逐渐融入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矛盾的减少,国家机器将逐渐缩小。
马原每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每章知识点总结本章主要是对哲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介绍。
首先,介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社会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等等。
最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论基础。
第二章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观。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到真理,而价值观则强调了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然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而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最后,本章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章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首先,介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然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最后,本章还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进行了介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社会目标。
第四章本章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首先,介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
然后,介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包括资本主义日益全球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和崩溃等。
最后,本章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即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第五章本章主要介绍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布尔什维克革命、中国革命等。
马原经典读后感
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科学地分析了人类早期的历史,揭示了原始景社会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阐明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弄清了各个不同社会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中点,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这本书是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手稿时发现其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做出了详细摘要,在研究之后,他充分利用马克思的批语以及摩尔根这本书中的某些结论和实际材料,写出了这部专门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杂乱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下四种家庭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
每种家庭都有不同的亲属关系,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亲属制度,可以确定的断定,曾经存在与这个制度相适应的业已绝迹的家庭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我认为,在原始状态下家庭形式的变化也有其规律,即与时代发展相符合,与人类生产技能并行。
举个例子,在继氏族之后慢慢形成了家庭(对偶制家庭时期),财产在劳动力盈余出现的同时增加,这导致私有制的出现。
财富一旦转归家庭私有,就给了偶婚和母权制氏族为基础的社会一个强有力的打击,对偶婚给家庭添加了一个新的因素。
按照当时家庭内的分工,丈夫的责任是获得食物和为此所必需的劳动工具,从而,他也取得了劳动工具的所有权;在离婚时,他就随身带走这些劳动工具,而妻子则保留有她的家庭用具。
所以,根据当时社会的习惯,丈夫也是食物的新来源即家畜的所有者,而后来又是新的劳动工具即奴隶的所有者。
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
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也就被废除了。
此外,本书以详细介绍了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
马原读后感5000字
马原读后感5000字篇一:马原读后感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细细琢磨,以世俗的角度来看:这个塞翁似乎有点神经质,以反思维来对待事情。
可十分幸运的是,终于在这块赌石中挖出翡翠的玉。
如果一件坏事落在你身上,你必须积极面对,尽全力去击败它。
你失败了,改变不了它。
改变不了,那么你就必须改变自己看这件事的角度,让自己去接受它,接受事实。
有些事情不需要你去击败它,打败它才是赢,用你博大的宽容去接纳它,从某种意义和角度上来讲,已经赢了。
有时候,沉默也是金,不是吗?对人对事,切不可妄下结论,因为它了能使你失去理智,失去判断,只用一种片面的角度和直觉去对待他。
如果你误解他是嫌疑犯,同时又妄下结论,那么你就总会觉得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像嫌疑犯,这是人的一种心态。
也是亲身经历。
世事无绝对,一切不可能的事都会发生,天底下的奇迹,今天可能就发生在你的身上。
不过更多的奇迹是等你拿着用积极心态做的工具和勇气去发现,去创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我的生活中就有这种现象。
比如说这次考试没考好,平均只有97分,我很伤心,可是它给我了我动力,让我知道了自己并不是天才,也告诫我不要骄傲,要脚踏实地的好好学,不能心浮气躁。
我下定决心,以后的每一次考试我都要认真努力,争取每次都能考第一名。
明年一定要考取外国语中学,让那些小瞧我的人为之一震。
我的暑假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疯玩了,从这个暑假开始,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勤学苦读,发奋图强,奋勇向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我们要充足的利用这一点,把坏事都变成好事。
很多人说早恋没有好处,那是一家之言,仔细分析,早恋有很多的好处:一、提高社交能力。
不能否认,和女孩子打交道也属于社交的范畴,而早恋绝对可以提高男孩或女孩在与一行接触时的社交能力。
二、葡萄是甜的。
早恋的男孩可以过早的尝到女人的滋味,过早的接触性不是什么坏处,这可以使男孩子更加用心的去学习或工作,而以后不必在追求女孩子上花费太多的精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级社会真的消失了吗
——读《共产党宣言》
12314290 吴锦淳
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份理论指导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一直受到共产党人的分外重视。
然而社会发展至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脆弱,于
是有人便对《宣言》产生了怀疑。
人们似乎觉得过去那个工厂林立,工人们被迫用出卖充
满血泪的劳动以勉强换取温饱的世界已经不再。
而在现在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代际流
动性日益增强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似乎不再有立足之地了。
《宣言》的历史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历史为鉴,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在历史
上革命性与进步性,并深刻地揭露了其残酷的剥削本质,进而预言了未来的统治阶级,即
无产阶级,同时再进一步地提出,最终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分。
立足当
时的现实,他还辩证地认识到,每一次无产阶级的失败并非毫无收获,而是产生了联合无
产阶级的作用,而这便是未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
进而《宣言》提出了无产阶
级的行动纲领:联合、然后革命。
然而以上的推论都立足在几个历史前提上:第一,资产阶级只为其工人提供最基本的、仅供生活的保障且不愿让步;第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存在流动性,无产阶级无
法通过劳动积累使自己上升到资产阶级中。
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普遍现象。
在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力度并没有强大到足以让资产阶级意识到他们的力量,工人所受的压迫远超今日人们的想象。
事实上,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都认为,在无产阶级进行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为了维护生产关系的稳定性,资本家们已作出了让步,工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所上升。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劳动争取到更多的劳动报酬,而且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才选
拔机制已经为阶级的流动提供了可能。
在西方,工会以合法手段为工人谋福利;在中国,
未来将会有一系列保障措施为工人提供保障。
因此,在历史前提已经改变的情况下,无产
阶级夺取政权的愿望与紧迫性已经不及过去强烈,在合理的分配方式下,各个阶层的生活
条件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然而,这种阶级分化正在日益淡化的观感真的是正确的吗?我觉得这只是部分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大众的错觉,而造成这种错觉的两大帮凶,一是全球化,一是资产阶级媒体的
宣传。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被大大推进,而
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为追求公司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将生产加
工环节大量外包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而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中榨取更多收入的过程。
而一些眼界狭小的发达地区居民则认为重工业、重劳力加工制造业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然
而残酷的现实是,当发达国家的经理们放下身段,除下西装领带,貌似十分重视员工福利
的同时,上百个欠发达国家的人民却不得不接受血汗工厂、不平等贸易条款、社会福利削减,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实际上,从全球范围而言,阶级分化和剥削从未像今天这样的
强烈过。
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印度最高的摩天大厦伫立在最大的贫民窟当中,一
个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贫困的墨西哥人的收入综合。
资产阶级媒体更是用尽一切的手段,以蜜糖包裹着的谎言来说服人们阶级分化正在消失。
他们宣扬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的励志故事,却很少提及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是在身
为IBM董事的妈妈的帮助下赚到的;他们告诉人们巴菲特8岁就会去纽约交易所参观,却
不提那是在他身为参议员的爸爸的带领下。
资产阶级媒体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
阶级流动,但事实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美好。
另外,他们还宣扬这样的观点:与马克思所在
的时代不同,无产阶级的主要组成——工人,人数已经大大减少,由于制造业人员大量流
入服务业和技术业,成为中产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束了。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
这个观点也有失偏颇。
服务业和技术业并不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服务业中的顶层和底层
犹如云泥之别,酒店的服务生和咨询公司的高管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难道一样吗?随着经济
结构的变化发展,无产阶级不应仅限于传统定义中的工人,各行各业中的底层人员,由于
经济、社会制度的压迫而必须被迫出卖自己劳力的人们都应该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这
样看来,无产阶级的人数有增无减。
那么为何我们越来越少听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呼声?因为资产阶级正在用改革来巩固现
行的社会秩序,而人们大都相信这社会在现行的模式下有变好的希望,一旦有这种希望,
人们就更愿意抓紧现在拥有的,似乎还可以接受的生活,而不愿承担革命带来的未知的后果,这再正常不过。
然而我相信,改良所能带来的资产阶级的让步毕竟是有限的,当有一天无产阶级要求
更多而资产阶级再也无法让步时,革命终将还是要爆发。
因此社会阶级并未消失,《共产党宣言》仍未过时,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亦还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