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和界定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概念与内涵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合作协调与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经济的共同繁荣。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资源要素的互通共享,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方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手段,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二: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大对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三:加强城乡人才交流与合作人才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可以通过建立城乡人才交流机制、举办专业培训项目等措施,促进城乡人才的流动和合作,实现城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四:加强土地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可以通过完善土地制度、加强土地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城城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
城乡一体化成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经验和思路。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渊源城乡一体化理论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农村改革试点”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思路。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城乡经济统一市场体制、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的几个决定》,明确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间资金、物资调剂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和农村统一市场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文件和规划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利用城市和农村的各自资源和优势,合理布局发展经济。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环境优化、农村资源开发、经济地理结构调整、人口聚集控制、资金和信息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系统集成、人口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等。
由于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加强协调和统筹,形成全面、协同的发展格局。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1、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与协调,并通过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2、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通过提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省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经验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溯源
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溯源摘要:城乡一体化思想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莫尔对“乌托邦”的描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乡矛盾日益突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企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消除城乡对立的空想社会主义假说;此后,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状况出发,着眼未来,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学者城市建设与发展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市发展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城市发展理论;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和我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关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起源;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概述1.1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解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范畴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故其概念对于不同的学科在理解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偏重。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发展做出统一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1.2中国的特色城乡一体化思想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特指中国的特色城乡一体化)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来的,其原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城乡一体化的起源及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是党中央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之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统筹城乡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手段,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和目标,最终的落脚点是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起源我国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提出来,是在二十世纪末,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一种思想十九世纪就已经存在。
关于城乡统筹的概念,最早提出的是恩格斯,当时不叫城乡统筹,叫“城乡融合”。
他认为,只有使工业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使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西方国家的城市科学专家学者则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思想。
具有代表性的是上世纪初,英国规划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
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各国经历了长期的城乡对立,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国家政府,通过编制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和一系列法规建设,缩小了城乡差别,使城乡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体化阶段。
如:1965年法国政府通过了“巴黎地区整治和城市规划方案”。
总的思路是:在城市密集区以外建立新城。
把巴黎—新城—郊区农村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形态、功能上形成和谐统一体。
把新城建设与农村地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布局。
巴黎新城一般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房地产、商业、旅游及其他第三产业部门,逐步形成新的经济活动中心和市政建设重点。
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措施,如不准在市区内建设新的工业项目,在市区征收“拥挤税”,对从市区迁往郊区的工厂补偿搬迁费,对从巴黎迁出的机构给予津贴等。
同时,对新城赋予土地规划、开发和管理权。
二、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简要历程党和政府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都非常重视。
城乡一体化的含义是什么
城乡一体化含义城乡一体化是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呈现的一种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的现象。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的东部发达地区也相继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
在这些实践过程中,科学地分析和反映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选择合理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无疑需要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估。
国内外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相关理论非常丰富,很多学者就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涵义、动力、机制、目标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关于测量区域性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相关研究却是相当匮乏,即缺乏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标准或是说衡量手段以测度某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
本文在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涵、理论演进和各国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遴选了22个指标来测度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发展水平,并将这22个指标分为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社会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城乡环境生态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5大类,再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进行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资料来源:/file/2005122310712.html城乡一体化又称城乡融合。
在社会发展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城乡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非农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势在必然。
当今城市化已开始形成一股世界范围的潮流,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已超过7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在这个过程中,必需逐渐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变迁过程。
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主要内容:(一)经济上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基本一致;(二)政治上城乡居民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三)文化上城乡的教育、科技、文体医疗卫生水平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大致相同。
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
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一、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简单的说,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下面就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一下简单介绍:1.国际方面国际方面主要是从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不同学术立场的提出者在提出城乡一体化时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
主要包括三方面立场:(1)无产阶级立场马恩列斯毛主要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瞄准的是共产主义目标。
他们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马克思在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时,其中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毛泽东也多次谈到,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
(2)城市规划立场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即城市占地1/6,永久绿地和农业用地占5/6,他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这种思想影响了英国(英国于1898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田园城市运动一度成为世界性的运动。
(3)城市发展立场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
芒福德推崇亨利•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利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通过以现有城市为主体,就能把这种“区域统一体”的发展引向到许多平衡的社区里,这就有可能使区域整体发展,不仅可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一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之益处,同时,可以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扰。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适合本地情况、发 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服务业
❖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具体措施
❖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 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工业园)
新城区
借鉴成功经验
❖ 江苏省常州市洛阳镇,中国珍珠之乡,全国 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是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 生态经济型现代化城镇
城乡规划 一体化
公共服务 一体化
基础设施 一体化
产业发展 一体化
就业和社 会保障一 体化
城乡一体 化的主要 内容
社会管理 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产生背景 我国的农村现状
我国的城市现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城乡一体化的产生背景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 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体化新格局,明确了构 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 方向和目标。中央在这次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 定》中强调,要“建立促 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制度”。
推进城乡 一体化 的好处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 镇村的人居环境。
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土 地的集约利用。
有利于进一步革新 农村的发展方式。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
管理体制
◆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
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建立城乡均等化的
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 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的 户籍管理制度
❖特产:红提葡萄 ,京亚葡萄 ,巨峰葡萄, 青提葡萄 ,水蜜桃,藤稔葡萄 ,珍珠 ,珍珠 产品
❖ 可借鉴之处:依托好的交通,把特色产业搞 好,多产业协调,保持环境,注重基础设施和 民生条件。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一、定义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城乡一体化政策解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政策解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实施和推动。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
本文将对城乡一体化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一、背景和意义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背景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农村经济滞后。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日益加大,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意义在于通过整合城乡资源和要素,促进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人口过多、资源过度集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的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
二、政策措施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政策。
改革城乡土地制度,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民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耕地保护,保障农民的基本农田权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特别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农民的市场覆盖面。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包括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保障。
以上政策措施的共同目标是为了促进城乡要素的互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成效分析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增值收益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渠道。
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及其政策建构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及其政策建构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及其政策建构1. 前言在现代社会,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乡一体化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城市和农村的对接,其本质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及其政策建构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2.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城乡一体化,首先体现为地域整体发展的一体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二者之间的利益交融也日益加深。
城乡一体化也意味着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和需求吸纳,而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城乡一体化还包含着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实现城市和乡村在文化传承、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的互补和共同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 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构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首先是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以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是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政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户口信息制度等,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还实施了产业融合发展政策,鼓励城市企业到乡村投资兴业,促进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这些政策举措,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了全面、深刻和灵活的城乡一体化。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和融合。
城市和农村不应该被简单地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而是应该实现资源、产业、人口的共享和互补。
只有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5. 总结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制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接,更是一种地域整体发展的战略布局,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推进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
城 乡一体 化 的提 出及界定
城乡一体 化 的思 想早在上 个世纪就 已经存在 。改革 开放 社会 和人 的全 面发展 ” 。 其 中, 协调发展 、 统筹 发展就包括 城乡 之后 , 尤其 是在 1 9 8 0 年后 期 , 我 国由于历史 上形成 的城 乡二元 关 系 。十七大 报告指 出 , 统筹 城乡发展 , 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 村 结构 , 城乡 差距 拉大 , 各种 城乡经 济矛 盾出 现 , 城 乡一 体化 思 建设 。 解决好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 ,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 想越来 越受 到理论界 的重视 。 局, 必须 始终作为全 党工作 的重 中之 重。 十八 大报告则更加 重
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所有制关系摧 是 构建 和谐 社会 的关 键所在 。
成 小康 社会 具有重要意 义。 关键 词 ] 马 克思主 义 中国化 ; 城 乡一体化
【 中图分类号】 D 6 1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7 — 4 2 4 4 ( 2 0 1 3 ) i 0 — 0 3 6 — 2
“ 坚 持 以人 为本 , 树 立全 面 、 协调 、 可持 续 的发展观 , 促 进经 济
变 。”城乡关 系的改 变对整个 人类社会 发展重要 作用可 见一 小 。 解 决农 村落 后 、 贫 困和 愚昧无 知 , 就必 须积极 推进 城 乡一
斑。
体化, 使 城乡资源共 享 。 其次 , 从城市发 展的 自 我 需求 角度 来看 , 城 乡一体化是 城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有很多 。散见于其
三、 实现城 乡一体 化 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 , 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_薛晴
城乡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如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双重背景下,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共识。
然而,如何从学理上探究城乡关系由二元对立走向一体化的演进规律?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指导城乡关系又好又快地向一体化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又如何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转型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这些都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此,认真考察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并以此作为丰富和发展城乡关系理论的起点,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也是对这一课题积极作为的起点。
1孕育与萌发:1950年代以前关于城乡联系的早期论述1.1早期经济(地理)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联系的论述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考察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 ),他在其开创性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乡村向城市供应生活资料和制造业所用的原料。
城市向乡村居民送回一部分制成品作为回报”。
“两者的利得是共同的和相互的”。
而且遵循自然进程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城乡关系才是良性的、合理的[1]。
然而,真正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体而论的大概是杜能(Von Thunen )。
他所假设的“孤立国”以工农业互换为基础,通过理想化的产业布局将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2]。
虽然不免“天真”,但却不失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典范。
如果说亚当·斯密和杜能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开创了城乡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先河,那么空想社会主义者则以社会学为视角为城乡一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托马斯·摩尔(Thom as M ore )的“乌托邦”社会方案[3],到康柏内拉(Tom m aso Cam panella )的“太阳城”[4],再到巴贝夫(Gracchus Babeuf )的“普遍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5],以及后来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欧文(Robert Owen )在“法郎吉”、“新协和村”进行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无不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城乡之间不平等发展的谴责和批判,表达了他们期望通过社会改良消除城乡差别,建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
从理想到现实: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渊源及实践途径
i t e r ) 不 主张 废除资本 主义私 有制 , 而 是设 想 出了名 为 “ 法 郎 吉” 社会基层组织, 以此 调 和穷 人 和 富人 的矛 盾。 “ ‘ 法 郎 吉’ 来 源于希腊语 ‘ 队伍 ’ 一词 , 意 思是严 整 的步兵 队伍 。傅 立 叶用它 表示 和谐制 度之 下 的有组 织 的生产—— 消费 合作 社。 ” 法 郎吉里的劳动分工 以 自由和兴趣为前提 , 劳动 的过 程是享受 的过程 , 劳动 者没 有工 人和 农 民之分 , 因为轮 换制 使他们 既从事农业 生产 又从 事工 业生 产。和 托 马斯 ・ 莫 尔
互动方向 , 进而推 动其实践历程 。 城 乡一体化 的思想渊 源 ( 一) 空 想 社 会 主 义者 的憧 憬
一
对立 和社 会矛盾 的回应 。在 富人 的穷 奢极 欲和穷 人 的辛劳 困苦对 比之下 , 学者设想 了以公有 制为基础 的无差别 工作制 度。劳动者首 先突 破城 乡 分 割 , 实 现 了跨 行业 的流 动。然 而, 这种无 障碍 的、 跨行业流动带有 明显 的理 想主义色 彩 , 决 定 了空想社会主义 城乡一体化走进 现实的飘 渺性 , 但 这抹杀 不了它对 马克 思 主义 城 乡关 系 、 城 乡融 合思 想 的奠 基 性意
义。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城 乡融合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城 乡融合思 想的理论 基础 。 按照社会发展 形 态和 相应 地 社会 分 工 的变 化 过程 , 马克思 ( K a I 1 He i n r i c h Ma r x ) 和恩格 斯 ( F r i e d r i c h V o n E n g e l s ) 论证 了
城乡-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
融合 , 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 能得到全面发 展。
在城 乡关 系的 发 展趋 向上 , 克思 主 义理 论 提 出 , 乡 马 城
现代 工业的 资水平 只能保 持在略高于农村 生存 收入的 资水平上: 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城 乡生活费用的 差距 、 农业 劳动者迁入城 市的心理成本及用 于弓诱农村劳 1
渊发展 、 实现城 乡一体化足我 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 小 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 是我 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
容 和 落实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要 体 现 , 是 我 国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也 新 农 村 的重 委前 提
一
了标 明“ 城市” “ 、 乡村” 城市一 乡村 ” 磁铁 同时作 和“ 的=块
用 于 “ 民 ”并 提 了“ 民 何 去 何 从 ” 问 题 , 而 形 象 人 , 人 的 从
、
城 乡 一体 化 相 关理 论 综 述
地说 明了他的“ 城乡一体化 ” 的观点 。
3刘 易斯 的“ 元 结 构 ” 论 . 二 理
( ) 一 国外 具代 表 性 的 城 乡一体 化 理 论 渊 源
动 力 流 人 现代 . 业 部 门 的 额 外 性 收 入 ; 四 ,h 发 展 中 『 = 第 r于
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 ,是社会进一 步发展的障
碍, 未来 的社 会不 是 同化 城 乡的 分 离 , 是 实 现 城 乡 融 合 , 而 达 到城 乡融 合是 一 个 漫长 的 社会 历 史 过程 ,要 通过 大 力 发 一 展 社 会 生 产 力 以 及 伴 随 着 T业 化 现 代 化 的发 展 而 发 展 的
1 克思 主 义的 城 乡融合 理 论 . 马
美 国学者阿瑟 ・ 刘易斯是最 分析二元结 构对经济发 展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 他在 15 9 4年 }版的《 f J 劳动力无限 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一书 中指 , 发展 中 家…般存在着 性质 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 现代丁业 部门和传统农业 = 部门。经济发展 的中心是传统农业 向现 代 r业的结构转 :
城乡一体化内涵
城乡一体化产生背景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基本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不同理解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内涵-推荐下载
产生背景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在 80 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 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 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基本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 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 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 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 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 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不同理解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 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 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 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 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 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 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 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论城乡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实践特色
论城乡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实践特色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乡村支援城市;城乡独立发展;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即城乡一体化。
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第三阶段,而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
正是这个阶段,城乡经济格局不合理、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劣、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城乡结合部矛盾频出等关乎城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城乡格局城乡壁垒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早在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他的名著《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
他理想中的“田园”般的城市应具有:“水源清洁、无有烟尘、空气清新、田野与城市相融”的自然之美;“无贫民窟、社会机遇平等、充分就业”的社会公正;“城市繁荣和乡村发展互动取代城乡分离”的城乡和谐。
他极力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二元制”旧社会结构。
霍华德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疯狂扩张时期。
城市在促进物质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物质至上”的“有产业者”的冷漠自私、情感麻木、利欲熏心,导致贫富分化对抗、城乡分化对抗。
这种对抗不仅制约着人们对环境品质和生活品质日益增长的追求,也抑制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霍华德率先以其深刻的社会良知和清醒的理智关注着因多重文化介入而心灵和情感未能正常发育的英国人,呼吁以构建环境优美、公平正义、和谐共荣的“田园城市”形式作为“联结”载体来拯救英国人的畸形心灵,给外强内裂的英国社会肌体注入温情、睿智和灵魂。
当时,一些进步的英国人幡然醒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并于1899年成立了英国“田园城市”规划协会。
田园城市建设运动也就此开端,并最终成为了一百多年来许多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工农差距,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世界性共识,为城乡一体化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延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具有启蒙意义的理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和界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光庭
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与城乡一体化比较相近的有integration(一体化),但是它很少与城乡(Urban-rural)一词搭配,经常是与“经济”一词连用。
还有一个词“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西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工业地理学研究中使用过。
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半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中心向较小的聚落或尚未工业化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城乡一体化”一词的发明权可能应归我们中国人。
这种发明可能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乡关系论述时得到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如果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本中“城乡融合”译文准确的话,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
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
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
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他在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他在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进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他在书中还绘制了标明“城市”、“乡村”和“城市——乡村”的三块磁铁,同时作用于“人民”,并提出了“人民何去何从”的问题。
从而形象地说了他的“城乡一体化”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于1946年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再版写序时对霍华德的城乡一体化思想大加赞扬,说“霍华德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他又明确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他主张建立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何地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处。
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区域城市”的设想,追求整体化的、清晰的区域交通网络;与交通轴理论交叉点相结合的城镇集聚;多中心城镇功能以及相对集中的空地系统。
还有的人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中心城市达到更高程度的经济与生态协调,从而使中心城市成为三、二、一产业空间上梯度布局,形成大、中、小城市群体在空间形态上呈区域化的特征,即区域城市(regional cities)。
以上等等均反映西方的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和理论。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消灭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市和乡村有
同等的生活条件”,到现代城市学家们的“城乡有机结合”、“使居民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城市益处”、建立“区域城市”等理论观点,都清楚地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城乡一体化。
它的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
那么,中国学者们明确称呼的“城乡一体化”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下定义要注意以下五点:第一,城乡一体化是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第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城乡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
绝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的过程。
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应该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因素而摈弃落后的病态的东西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
第四,城乡一体化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
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内容不能忽视。
第五,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看成缩小甚至消灭城乡差别的过程。
城乡差别是永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同。
把握上述五点就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三者结合的定义。
因此,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
(摘自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